心理咨询师:双重压力下的“高危职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8:28

有人说,心理咨询就像精神的维生素、心灵鸡汤,咨询师就像精神的按摩师,神圣、神秘、神奇甚至通玄。其实,心理咨询不是一件很玄的事。电影《催眠大师》,让观众记忆深刻的,恐怕是男女主角相互催眠的神奇和玄幻了。而在心理咨询师看来,电影表演的成分居多,真正的心理催眠,并非如此。

“就像人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加衣一样,心理咨询,在国外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国内,尤其在信阳这样的小城,却被打上了‘精神病’的标签,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东方今报记者 李光远/文

章继军/图

○用特殊方法挖掘潜意识

“你最讨厌的人是谁”、“你最喜欢的人是谁”、“你中午吃的什么饭”……这一连串的问题,是心理咨询师高敏给记者的一个小测试。“我问你最讨厌的人,你的第一反应是眼睛往左看,最喜欢的人往右看,中午吃的饭是往下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你的潜意识之中,已经告诉了我很多东西。”高敏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接触心理咨询工作已有6年,主要以催眠治疗为主。前段时间,她刚刚从北京进修归来。人的大脑能记忆的部分(意识)只占12%,而人的潜意识占据了88%。“通俗来说,心理咨询师,就是要挖掘这部分强大的潜意识”。

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咨询师就像得道的高僧、有特殊能力的人,一眼就能把人看透。对于这样的认知,高敏称过于夸大了。“根本不是那回事儿!”高敏说,“咨询师也是普通人,没什么特异功能,可能是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手段,与众不同而已。”在国内大众的认知里,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其实是一种误区。“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是正常的健康的人群,躯体发生病变的、精神有分裂的、有重度抑郁症的人,我们是不接受咨询的。”

○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内心

心理咨询师,是一种高危行业,承受着身和心的双重压力。对于每一位来访者,心理咨询师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都要签订保密协议。“不管是什么样的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师看来都是平等的。”高敏称,就算来访者是通缉犯,也会对其接访,“不同的是,我们肯定会报警。”

在签订保密协议的同时,要同时确定访谈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来访者本人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意愿,不求不助、有求有助。”高敏说,咨询师根据访谈目标,确定到底接不接。“有些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超出了咨询师的能力范围,我们可以拒绝。”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耗费情感和心力的职业,接触的都是别人的阴暗面,如果不及时“清空”这些负面情绪,难免会为自己带来一定的影响。“有的是夫妻情感的问题,有的是子女成长期的心理问题,还有的是工作压力导致的抑郁和自闭,接触得多了,如果不及时清空,难免会把这些情绪带到自己的生活中,长期得不到释放,势必会危害到咨询师自己的家庭生活。”高敏说,在这样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下,咨询师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加强心灵修养。

有时候,对于来访者的治疗刚刚有起色,来访者突然中断了治疗,这时候,咨询师会有一种挫败感,甚至产生疑问,“是不是我的治疗方法不对”、“是不是我的水平不行”;还有的时候,来访者始终不能打开心扉,导致治疗一直没有进展,咨询师也会困惑“为什么没有效果”,甚至深陷其中。“每一个心理咨询师背后,至少有一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更强大的心理咨询师来作为后盾,定期疏导自己的困惑,清空自己在接访过程中形成的负面情绪。”高敏说。

除了精神的压力,身体的安全也常常受到威胁。一些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突然精神失控,产生打砸、自杀甚至杀人的情况也曾有发生。“信阳没有发生过,但在外地有很多这样的报道,心理咨询师有时会面临生命威胁”。

○催眠不玄乎 生活中很常见

“催眠根本不玄乎,生活中很常见。”高敏说。在生活中,催眠的运用很常见,比较成功的是电视广告。好的广告,让人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广告画面的宣传里面。平常,人们到商场买东西,不自觉地就会想到那个广告。

通常,人一天当中会有两次自然催眠。一个是早上刚刚睡醒,一个是晚上即将入睡。这两个时间点,人都是处于一种清醒的、很舒服的状态,对外界的感知也有,但都不想动,这就是催眠。“催眠就是清醒的、专注的、很放松的一种状态。平时睡不着,很多人会心里默默地数数,这也是一种自我的催眠。”高敏说,电影里的催眠,有很多夸大的成分,更多的是一种表演需要。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在数百种心理治疗方法中,催眠疗法是一种用得较多的治疗方法。

○“问题少年”的问题在父母

在信阳这座小城,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大多是青少年。“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做心理咨询,常常会有心理负担。其实,没有‘问题少年’,只有‘问题父母’,是父母缺少与孩子的真正沟通。”高敏说。3岁以下的婴幼儿,处于生存恐惧期,怀疑一切,需要父母营造爱的环境;3到10岁的孩子,处于成长期,父母的表扬、鼓励必不可少;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叛逆期,需要的是和父母的平等沟通。

“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是情绪引起的躯体不适,这种不适,潜伏的时间有长有短。青少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与家庭、父母是分不开的。”高敏说,孩子就像一颗种子,需要在关爱中自然成长,而不是不断制造压力和打击,“给孩子报这个班、报那个班,大多不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父母、社会造成的这种不正常现象。”从心理学来讲,多给予关爱,引导、培养兴趣,让孩子自己做主、产生有追求的动力,才是减少“问题少年”的最佳方法。

(原标题:心理咨询师:双重压力下的“高危职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