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销售:你想象不到的悲催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31 20:39

在很多人眼里,在宝马上班可能算是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甚至还有客户托关系想把子女送进来。我起初也觉得干汽车销售这行,做到宝马算是到顶了。但现在我还是选择了逃离,甚至害怕再做销售这个职业。一位刚刚离开的前宝马销售员工,给《上海观察》发来了自己的辞职心路。

生活在宝马

 

刚进这家开张不久的宝马4S店时,我的心里还有点小得意。之前在国产车和进口车店中都做过,行业内一直说,宝马车销量好,员工收入高,所以进宝马店不容易,面试时的淘汰率大约是60%

 

刚进店时,确实感觉不错。像我们做销售顾问的,每个月平均可以拿到万把块钱,本事大的拿到两万多元不稀奇,有家底不错的同事甚至自己就开上了宝马。有的客户,看到我们优雅的工作环境和OL风的着装,还想托关系让子女进来工作。

 

但这个收入,也确实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拿我自己来讲,每天上午10点前还算轻松,10点一过,客户们接踵而至。到下班之前,忙得连坐下来喘气的机会都没有,甚至中饭都来不及吃。到了晚上,虽然规定5点半可以下班,但这时正是录入客户信息的时候。待录入完毕,已经6点半了。

 

可6点半之后,还是不能拍屁股走人。按照规定,我们每天要给25个潜在客户打电话,只有接通的才算。也就是差不多需要打50个电话,才能达标。这种事情白天根本没时间做,只有挪到晚上做。全部打完,抬头看表,已经8点多了。

 

这样算下来,一天的上班时间长达12小时。你不信去看,附近几家汽车4S店,最晚关灯的一定是我们这家宝马店。正常一个月休息四天的制度也得求着领导才能休。

 

有同事和女朋友约着晚上一起吃饭,因为常常临时通知开会,只好和女朋友说改成一起看电影,结果电影散场了,他还没有下班。这样一来二去,女朋友都吹了。

 

一个同事感叹:“我不是生活在这座城市,只是生活在宝马。”

 

上班像踩地雷

 

其实年轻人,吃点苦也没什么。但是最令我揪心的是店里的kpi考核系统,也就是员工绩效考核系统。在我们员工看来,这个考核系统只用“扣钱”两字就能概括。

 

举例来说,厂家要求销售顾问的销量是每月完成6-8辆车,但我们店设的标准是最低14台,整整多了一倍。Kpi要求,卖不到14辆的扣钱,不完成一辆扣500元,不完成两辆扣1000元,以此类推。这样,我们只好拼命卖车,裸车也行,只要不被扣钱。几个月后,领导嫌卖裸车没有利润,按揭和装潢销量上不去,又规定只卖裸车也要扣钱,不然工资打折。

 

此外,还有转换率、满意度、试驾率等各种考核接踵而来。前面我说的每天给25个潜在客户打电话,这个电话必须用录音电话打,有专人监听录音,若发现虚假信息,扣钱!车擦不干净,扣钱!领导发的邮件没有及时回复,扣钱!没有录入客户信息,扣钱!二手车没有置换,扣钱!指定车型和库存车不卖,扣钱!

 

这种扣钱的规定每个月都有增加,到后来我都不记得到底有多少条这样的规定。我算是做事谨慎的了,每个月通常还要被扣掉三、四千元。有同事被连续扣钱,最后月底一算,没赚到钱反而还欠店里几百元。

 

我感觉我们不是在上班,而是身在雷区,一不小心就要踩雷……

 

不是机器人

 

电视里的销售个个都是牛气冲天,毕竟是一个主创利润的部门嘛。但我为什么觉得我们在公司的地位最低呢?理论上,我们在前线最了解客户,但公司的政策和活动内容在出台前,从来没有跟销售顾问沟通过。

 

每次大家在微信群讨论公司政策、活动内容不合理时,领导就会在群里扔下一句:“不允许讨论政策合理性,不爽的可以走,想进宝马的人不要太多。”这时候,群里一下子安静了。渐渐地大家越来越沉默,气氛越来越压抑,销量越来越差,老同事渐渐离开,新人越来越多,身体也越来越差。

 

朋友说:人生是一场持久战,拼的是身体。我开始不断问自己:这一切,真的值吗?

 

我决定离开了,但我说不出离职的核心原因,其他离职同事也有同感,只是本能地想要“逃离“。可是流程很完美啊,工作累也能理解,毕竟没有一份工作是轻松的,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直到看到一篇文章,我才豁然开朗:“规范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死亡的开始。规范和精细化的管理背后,还透着泰勒科学管理的身影,这种管理思维固执的认为员工不是人,员工本质就是机器,一切规范好之后就让他们执行……管理者只知道绩效考核,而没有真诚的和员工对话与沟通,只是走流程,完成了考核打分,考核结束了,企业距离结束也不远了。“

 

离开宝马后,一切都要重头开始。但我不后悔我的决定,我不是机器人。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