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浦煤气厂的“燃”情岁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5 20:33

原标题:【口述历史】杨浦百年·工业印迹 | 杨树浦煤气厂的“燃”情岁月

为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非物质遗存的抢救保护力度,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一批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职工代表,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建设者代表,以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式,用镜头语言展现杨浦工人阶级的蓬勃奋进、百年工业的峥嵘岁月,汇聚成12集的“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多视角呈现杨浦滨江的岁月变迁、涤岸之兴。

本系列专题片由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第六集《杨树浦煤气厂的“燃”情岁月》,原杨树浦煤气厂行政工会主席朱康全,原杨树浦煤气厂职工、上海市劳动模范朱发康,原杨树浦煤气厂劳务公司副经理许瑞福三位讲述人将带你回到杨树浦煤气厂,共同回顾那段汗水与奉献的故事。

《杨树浦煤气厂的“燃”情岁月》

“当时所有人都是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一心一意就要把工作干好。”

——朱康全

灯火辉煌的上海滩,照亮了无数个夜晚,但你是否了解,这份繁华璀璨的背后,是来自杨浦的一份力量在支撑,不仅撑起了上海的城市面貌,更撑起了上海的大工业时代。

煤气是文明进步的象征,回首上海煤气事业的发展,是一部不断变革的进步史,更是一部展现无数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奋斗史。杨树浦煤气厂见证了无数劳动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这背后隐藏了多少的不为人知,就让我们一起追着那依然闪耀的火光,感受这首时代赞歌。

时光回到1865年,此时距离欧洲工业革命发明煤制气干馏技术只有10余年,而在上海的苏州河畔已经建起了一座大英自来火房,即后来更名的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这也是历史学家公认的上海城市公用事业的开端。

1934年,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杨树浦创立新厂投产。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重历史变革后,1952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煤气公司杨树浦煤气厂。沧桑变幻几春秋,历尽艰辛岁月稠,在经历过几番波折后,杨树浦煤气厂终于又走上了发展之路。

“我们从学校到了工厂,成为工人阶级中的一员,当时内心非常光荣。”谈起过往岁月,1968年进入杨树浦煤气厂的朱康全如是说。在那个年代,工人不仅仅意味着光荣,更代表着奉献。

“厂房的设备温度很高,生产环境比较艰苦,再加上煤气易燃易爆,危险系数也很高,但我们没有一人退缩。”许瑞福回忆起当年的生产,依然充满坚定。

“现在的工人都有石棉防护服和手套,但以前的老工人根本没有防护服,只有系一层麻袋操作。”朱发康回忆道,那个时代的工作环境依然让他记忆犹新。

“我们的炉子就像七八层楼房一样,从上到下每一组的工艺都不一样,有制碳化煤气的,有制造蒸汽的,还有调温的。”回忆起以往的工作,朱康全还历历在目,“一般人都以为烧大炉很轻松,其实并不是。”

煤气厂的工作无疑是繁重的,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任务在那时的工人眼里就是家常便饭。正如朱康全所说:“煤气出来很干净,但我们背后的工作环境是很艰苦的。”分拣煤块时的争分夺秒、燃气加工时的日夜守护,无论是艰苦的工作环境,还是危险的工作内容,他们始终没有一句怨言。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一心一意只把事情做好正是一批批煤气人笃行的信条。

栉风沐雨千帆尽,潮去汐还瞩天明,一批批的劳动者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付出成为了杨树浦煤气厂最好的注脚,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奋斗缩影。

当思绪再次回到杨树浦,这里已经是“还江于民”的开放公共绿地,望着这里保留下的储气柜与办公楼,当年的雄伟厂房与生产盛况犹在眼前,属于杨树浦煤气厂的那段“燃”情岁月依然在不断闪耀。

文物·YANG课堂

文物名称:上海煤气公司杨树浦工场旧址

文物地址:杨树浦路2524号

保护级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空间特征:现存原主要建筑有办公楼、高级住宅、储气柜。高级职员住宅建筑为砖混结构三层,现代派风格,有凸出的层间线。平顶有镂孔女儿墙,北立面局部砌山花。黄色面砖墙面,有白色仿石壁柱和隅角。办公楼位于高级住宅北面,风格与高级职员住宅相似。储气柜是上海现存最早的储气柜,占地面积915平方米,钢结构,用1万多个铆钉焊接而成,塔底最大直径34米,最高达35.96米。

“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目录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