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财政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6 15:06

2023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财政事业极为来之不易的一年。面对外部复杂环境和收支紧平衡带来的多重困境,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财政厅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三个“一号工程”发展实践,全力服务和保障“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建设,感恩奋进、实干争先,一批事关大局、事关全局的难点工作率先破题,一批功在当下、利在长远的大事要事集成落地,一批全省标杆、全国领先的治理范本硬核打造,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交出了“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财政高分报表:连续4年向上争取资金要素超千亿,连续4年蝉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机关党建工作、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三优秀”,三个“一号工程”、预算管理、财会监督、清廉财政建设等工作在全国全省性大会上做典型发言,数据资产入表入账、“惠企利民资金直达智控在线”平台、非公两师党建等多项改革成为全国样板,得到李强总理批示肯定,中央“深改办”和国务院专刊发文推广。各项工作呈现齐头并进、质效并举的良好态势。   

一、2023年财政工作总结

(一)坚持把“聚财力、稳增长”贯穿始终,企稳回升彰显新态势。面对土地收入大幅下降、偿债高峰等各类因素叠加带来的巨大挑战,始终保持越是困难越要担当的精神,顶住下行压力、战胜困难挑战,为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逆势突围、打赢收入“翻身硬战”。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025.9 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2.7亿元,同比增长8.5%,分别高于全省(7.0%)、市人民代表大会年初预算目标(6.5%)1.5和2.0个百分点,在有力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收入调控目标基础上,高质量超额完成年初预算任务,得到省委省政府及省财政厅的表扬肯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502.3亿元,同比增长11.9%,税占比80.7%,财政收入量质并举、全量共进,打赢了“翻身仗”。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310.7亿元,同比增长13.3%,为全市重大战略部署推进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

二是抢势而上、向上争取“再创新高”。抢抓政策资金窗口期,常态化跑部进厅汇报对接,抢抓一手政策,靠前谋划项目,以“磨破嘴皮、踏破脚皮、虎口夺食”的韧劲拼劲,最大程度与上级部门形成共识,推动向上争取资金要素工作再创佳绩。全市全年累计向上争取各类资金要素1213亿元,在全国各地竞相比拼的格局下连续4年迈上千亿台阶,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省“8+4”经济政策体系资金96亿元,占全省比重14.7%,居全省第2。获批地方政府债券额度636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券404.5亿元,债券总额度及专项债额度均居全省第1,得到了时任市委书记刘小涛、张振丰书记和张文杰市长的批示肯定。

三是因势利导、释放政策“最大红利”。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求,在深度承接省“8+4”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全面修订覆盖4大产业、29类别、311条政策项目的新一轮市级产业政策,通过政策的精准供给和加力提效,为企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全市全年兑现奖补资金77.8亿元,惠及企业3.8万户(次),相关工作做法得到张振丰书记的批示肯定。坚持把用足用好专项债券作为稳投资的关键一环,迭代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对债券项目实施穿透式监管,以最优绩效、最快速度形成实物工作量,新增专项债券全额拨付到位,撬动有效投资超4500亿元,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二)坚持把“强主体、激活力”贯穿始终,惠企帮扶积蓄新动能。面对企业发展困境,打出缓税减负、政策奖补、服务增值等系列“组合拳”,全市全年累计为企业减负超350亿元,以真金白银、真招硬招有力提振了发展信心、稳定了市场预期。

一是全面释放“财金协同”叠加效应。深化释放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政策红利,全国首创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科创指数”融资模式等重磅举措,有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2023年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6111.5亿元,同比增长21.2%,平均贷款利率降至4.45%,贷款余额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相关工作经验得到省财政厅领导批示肯定,国务院职转办专刊推广。全面提升融资担保服务质效,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政府增信覆盖面,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余额达230亿元,得到了时任市委书记刘小涛的批示肯定。创新财政资金竞存招标体系,释放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最大效益,实现利息收入超13亿元,得到了张振丰书记的批示肯定。

二是全面释放“产业基金”撬动效应。重磅打造“1+1+1”新一轮500亿元产业基金体系,同步组建规模30亿元“专精特新”(温州)母基金,市县联动构筑1000亿产业基金集群,投资企业163家,撬动社会资本238.6亿元,有力支撑温州产业加速升级。创新基金“集群式”招商模式,推动产业基金向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新业态新增长点集聚,招引落地盈博莱新能源、清大视光等一大批高能级高带动项目,相关工作经验得到省财政厅发文推广,新华网、浙江日报点赞报道。

三是全面释放“惠企服务”增值效应。全域优化政府采购集成服务,最大限度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全市2023年政府采购规模达338亿元,中小企业预留份额占比从83%提升至92%,得到了中国政府采购报专题报道,以及张振丰书记的批示肯定。全省首创企业免费基础代理记账服务,筛选免费机构50家,惠及企业近6000家,节省企业成本1900万元,得到了张振丰书记的批示肯定。创新建立财政政策跟踪评估指标体系,助力构建制度型营商环境,得到省财政厅领导的批示肯定,并向全省发文推广。

(三)坚持把“扬优势、创特色”贯穿始终,改革创新塑造新标杆。抢占“创新、改革、开放”发展赛道,系统构建“一办三组十专班”运作机制,推动一大批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改革样板集成落地,成为全省财政系统数量最多且唯一囊括三个“一号工程”最佳案例的地市财政局,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得到尹学群厅长的高度肯定。

一是数据资产登记确权“全国首单”。主动探索数据资产入表新模式,申请获批财政部专项试点,成功打造全国数据资产确认登记“第一单”,有效破解数据资产确权难、计量难等问题,为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开辟了新通道,相关工作做法得到“探路者”专刊推广,新华网、中国财政、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

二是惠企利民智控平台“全国样板”。迭代“惠企利民资金直达智控在线”平台4.0版,将5944个政策项目集成到一个数字化平台,同步植入政策匹配计算器、企业资质测算器等公共组件,推动奖补政策智能推送、直达快享,累计兑现奖补资金488.6亿元、惠及企业群众1730万户次,相关工作荣获全省财政系统“一号改革工程”最佳案例,得到中央“深改办”和国务院专刊发文推广。

三是会计电子凭证改革“全省推广”。高标承接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任务,推动全国第一张符合财政部会计数据标准的电子凭证落户温州,提质扩面设立45家试点单位,数量居全省第1,相关工作经验在财政部专题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荣获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最佳实践案例。深化票据电子化改革,纵深推进票据从“纸质化”到“电子化”、从“一地用”到“跨省通”的转变,实现政务服务有效增值,得到省财政厅高度肯定。

(四)坚持把“强支撑、提能级”贯穿始终,护航发展实现新跨越。迭代升级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强化资金要素统筹,加速提升温州城市的战略承载力、中心带动力、要素集聚力和特色吸引力。

一是创新建立“城市更新”财政保障机制。坚持以“绣花功夫”精耕城市,创新制定新一轮城市建设和管养体制配套文件,2023年全市统筹资金25.4亿元用于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城区首位度得到显著提升。全力支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杭温高铁全线完成铺轨、市域铁路S2线建成通车、S3线开工建设,温州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助力温州入选国家级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二是创新建立“科教融合”财政撬动机制。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迭代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23年全市科技支出同比增长15.3%。创新出台高校知识价值激励政策,建立财政“三挂钩”机制,以最小成本释放高校最大创造力,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增长超20%、社会服务收入增长超140%,相关工作经验荣获全省财政系统“一号发展工程”最佳案例,得到了尹学群厅长的批示肯定。全省首个院地合作民营经济研修基地落户温州,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厚植民营经济人才沃土,得到新华网专题报道和张振丰书记的高度肯定。

三是创新建立“以文兴城”财政扶持机制。坚持文化振兴与都市振兴互融共进,迭代创新流动书巴、城市书房、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扶持机制,全年投入2410万元支持朔门古港遗址发掘保护,投入1943万元持续打响温州文博会、青灯市集等特色文化IP,让新时代瓯越文化大放异彩。全方位保障亚运赛事,高标组建亚运经费联审专班,开辟应急采购“绿色通道”,圆满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目标,相关工作成果得到张振丰书记批示肯定。

(五)坚持把“增福祉、惠民生”贯穿始终,共同富裕绘就新图景。全市2023年民生支出达932.1亿元,增长5.0%,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9.3%,一大批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切身有感的关键小事落地见效,助力温州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是全力畅通“民生优享”之路。持续打响“温馨善育·颐养温州”品牌,创新出台一次性生育补贴发放办法,投入2600万元扩大普惠托育服务资源,助力温州入选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投入4.97亿元支持养老服务体系更新,助力温州获批全国唯一建设全国老年健康重点联系城市。投入52.7亿元支持优化基础教育设施布局,新改扩建中小学、公办幼儿园203个,推动义务教育资源更加普惠均衡。创新市属公办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机制,获批财政部专项试点,形成职业教育投入“科学配置、精准激励、内外聚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有力推动职高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投入7.45亿元支持打造医疗高地,全市三甲医院增至10家,国家卫生乡镇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

二是全力拓宽“强村富民”之路。创新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财政政策保障体系,整合3.5亿元乡村振兴大专项,创成省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91个、数量居全省前列。灾害应急补偿工作获批全省首批改革试点,全国首创巨灾保险赔付机制,全面释放“以财换险、滚动循环”的资金倍增效应,有力破解灾害定损难、赔付难等问题,得到国家防总办通报表扬。推进折股量化帮扶改革扩面提效,深化“组团片区型”共富村试点建设,引导多个村集体抱团连片式发展,形成“企业降成本、集体促增收、村民增资产”共赢格局,相关工作经验入选中国财政封面故事,得到浙江日报专刊报道。

三是全力铺平“帮扶带动”之路。迭代优化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发放补助资金12.4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0.3万人,切实提升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水平,该项工作获评全市改革突破银奖,得到时任副省长王文序的批示肯定。全市统筹1.28亿元支持就业创业稳岗,帮扶重点群体就业1.7万人,为稳就业筑牢财政底盘。

(六)坚持把“夯基础、提质效”贯穿始终,预算管理开创新局面。坚持把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履职之基、管财之本,高标开展财政基础提升年行动,全力打造财政现代治理的市域样板。

一是零基预算改革全方位重塑。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零基预算改革领导小组,创新制定出台《温州市本级零基预算管理改革实施意见》,全面推进6大方面20项改革措施,将零基预算改革理念、方法、模式充分嵌入到部门预算编制,重塑“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动态分配机制,在收支紧平衡的态势下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花在关键处,相关工作做法在全省财政专题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得到《中国财经报》专版整版报道,以及张振丰书记的批示肯定。

二是过紧日子要求全链条压实。坚决落实好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要求,迭代过紧日子负面清单,严格实行“三公”经费双控管理,该项工作获评“全省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优秀案例”。创新建立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纵深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试点工作,一体化数据质量考核连续2年居全省第1。

三是资金绩效管理全周期深化。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迭代升级预算绩效指标库,形成了项目、政策、部门等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绩效管理格局。率全省之先出台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创新打造“1+N”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管理体系,从源头上解决项目资金配置错位、使用低效等问题,该项工作入选省财政厅专项试点推广项目,得到陈焕昌副厅长的批示肯定。

(七)坚持把“促规范、严纪律”贯穿始终,财会监督谱写新篇章。准确把握新时代财会监督的职能定位,大胆破题、勇闯新路,着力构建具有温州特色的财会监督新模式。

一是高位构筑全线贯通的监督体系。持续深化“3+1”财会大监督体系,硬核推动市委市政府将财会监督纳入市对县、部门单位的考绩内容,形成以考促督、以督促进的良性格局。将财会监督纳入市委党校干部培训课程,深化财会监督专家人才库建设,构建短视频、微信、青年讲师等全媒体宣传矩阵,营造了层层发动、人人关注的浓厚氛围,得到省厅陈焕昌副厅长的批示肯定。

二是高效推动全域攻坚的监督机制。创新制定“财会监督年”活动实施方案,颗粒化梳理覆盖48个重点领域财经纪律风险清单,聚焦债券资金使用、暂付款清理、国有资产盘活、楼堂馆所等重点领域,打出了一系列监督“组合拳”。从严从紧抓好上级督查、巡察、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堵塞漏洞、纠正偏差,牢牢守住财经纪律“高压线”,得到省财政厅的高度评价。

三是高标打造全量覆盖的数智平台。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代理记账机构等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监督,迭代升级“注会与评估行业智慧监管应用”,成功入选财政部试点项目,创新嵌入资产评估报告模块,覆盖全省480家会计师事务所、345家评估机构,归集审计报告82万份、评估报告6万份、异常预警4019次,有力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省财政厅专门发文推广,得到了省财政厅和财政部的高度肯定。

(八)坚持把“保安全、守底线”贯穿始终,风险防范取得新成效。坚持把财政平稳安全运行摆在最突出位置,查漏洞、补短板、严督导一体发力,实现从管理到治理、治标到治本、重点防范到全链条管控的转变。

一是牢牢守住三保风险“基线”。面对财政收支紧平衡的严峻挑战,常态化开展“三保”运行情况监测,靶向定制县(市、区)财政运行风险提示单,全市“三保”预算编制事前审核实现100%覆盖,有力防范“三保”支付风险。强化库款风险预警,建立支付额度管理机制,科学统筹重要节点库款调度工作,确保库款水平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得到省财政厅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是牢牢守住债务风险“底线”。全面梳理各主体年度化债情况,深化落实“一债一策、一地一案”化债行动,量身定制“一案一表”分月化债手册,持续优化债务结构,债务管理工作成为全省样板。

三是牢牢守住社保风险“红线”。全域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实现基金统收统支,有力落实政府补助和资助参保责任。加强社保基金预算和收支管理,持续做大风险储备“蓄水池”,着力防范社保支付风险。

(九)坚持把“悟思想、铸忠诚”贯穿始终,党建引领打造新高地。始终坚守“财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忠诚底色,寻迹溯源悟思想,感恩奋进开新局,真正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发展胜势。

一是忠诚打造学思践悟的示范高地。高标推进主题教育各项目标任务,创新推出“十个一”学习机制,迭代深化财青学堂、财悦读、财青说等学习矩阵,全年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24次、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2期、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156次,涉及财政干部超3000人次,做到必读书目全覆盖、支部活动全覆盖、党员教育全覆盖、业务融合全覆盖。聚焦部门所急、基层所困、群众所盼,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扎实推进“五好服务”增值拓展年行动,全年开展解剖式调研服务2074次,解决问题2215个,切实把财政改革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发展的关键处,得到了县(市、区)党委政府、部门基层、企业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点赞。

二是忠诚打造非公党建的示范高地。聚焦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行业(简称“两师”)这一重要力量,创新构建“1+5+N”行业党建工作模式,全景打造“之江同心·注诚未来”实践创新基地,全面激活“两师”非公党建的聚合效应和牵引作用,汇聚起推动温州高质量发展的智库力量,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两师工作推进现场会和全国注会行业党建论坛上作典型发言,荣获全省唯一两师实践创新基地授牌单位,被省委组织部评为省级示范区域性两新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得到中央统战部和财政部点赞推广,以及省财政厅尹学群厅长的批示肯定。

三是忠诚打造清廉建设的示范高地。围绕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资产,集成迭代“清廉财政三不腐能力指数”应用体系,持续细化清廉单元建设颗粒度饱满度,相关工作做法在全国清廉财政建设现场会和全省清廉财政建设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被省委评为全省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同时还荣获全省清廉财政建设成效突出单位、全市首批“引领型”清廉建设单位等系列荣誉称号,得到了尹厅长的高度赞许以及张书记和张市长的批示肯定。全面做好市委巡察迎检工作,协助巡察组做好个别谈话、调研座谈、情况汇报、查阅资料等各项任务,确保巡察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十)坚持把“强队伍、塑变革”贯穿始终,勤廉并重展现新气象。持续深化财政变革型组织建设,创新推进生成性学习、全周期培养、立体式赋能,让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更足、舞台更广、动能更强。

一是考绩引领激活组织创造力。率先创新综合考绩改革工作,嵌入年初指标拆解、日常监测预警、每月分析调度、半年晾晒比拼、年终总结复盘等机制,形成“以考促干、以考促建、以考促优”良性机制,得到了时任市委书记刘小涛和吕伯军部长的批示肯定。优化完善干部平时考核办法,更加注重“人事贯通、改革争先”结果运用,形成了靠实干立身、凭实绩说话、用实效检验的鲜明风尚,该项工作荣获全省财政系统变革型组织创建最佳实践案例。

二是干部引育淬炼组织实践力。创新建立财政“八大变革+八型机关”变革能力提升机制,深入开展财政基础能力提升年行动,梳理覆盖债务管理、投融资等48个核心业务领域的学习清单,开展各类培训2000余人次,财政干部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显著提升,组织工作先后在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和老干部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荣获全省财政系统变革型组织创建优秀试点单位,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公务员绩效试点单位,得到了吕伯军部长的批示肯定。

三是宣传引导增强组织影响力。聚焦“财政声音”高频奏响,全年累计报送信息专报342篇,获市委市政府、省财政厅录用167篇,获省厅和市领导肯定性批示78次,省厅信息考核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名。荣获首届全国基层财政新闻宣传优秀示范点,进一步深化全媒体立体式宣传格局,今年以来累计在新华网、人民日报、财经网等影响广泛的主流媒体发声150余篇,营造了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市委组织部及市委组织部领导对财政工作的关心关怀和鼎力支持,是局党组班子成员的团结协作和拼搏奋斗,以及全体干部职工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财政局党组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财政运行看,当前土地收入大幅下降、偿债高峰、历年余额不足等多重矛盾交织,财政减收增支矛盾突出,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更加考验财政聚财增收、科学统筹、精细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从资金效益看,各部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还没有牢固树立,资金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必须进一步加快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三是从干部队伍看,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财税形势和改革发展重任,干部的生成性学习还有欠缺,理念、思路、知识储备还不够,存在一定程度的“能力恐慌”。同时,局党组平日里对工作要求高,对干部职工布置任务多,关心关爱干部做得还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市财政局将高度重视、系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项予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温州“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先行市”的再出发之年,市财政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强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全力保障“强城行动”,进一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收支结构,厉行勤俭节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财政的“稳、进、立”为全省全市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财政支撑。

(一)聚焦稳经济,全力推动税源结构优化。要以财政政策的适度加力和提质增效为财源培育注入“源头活水”,推动土地财政逐步向税源财政转型升级。一要释放政策叠加效应。完善政策供给环境,强化财政政策复盘评估,使政策更精准、更聚焦、更解渴。深化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大孵化器集群发展财政政策保障体系,研究新能源产业全链条扶持机制,厚植发展新优势。要深挖“后亚运会时代”红利,继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场馆利用,带动建筑业税收可持续增长。要健全金融行业税源培育机制,争取辖内法人机构的优质资源、优惠政策向温州本地倾斜。二要释放基金撬动效应。充分发挥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和“专精特新”基金的政策导向性和资金效益,拓宽产业基金稳定筹集渠道,研究与“5+5”产业布局相匹配的基金投资体系,重塑基金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圈”,更好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要探索基金招商新模式,通过产业基金招引一批税收贡献多、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的重大项目。三要释放财金协同效应。更好发挥融资担保公司惠企助企的关键作用,推出更多符合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融资负担。持续深化财政资金竞存招标体系,推动信贷资源向民营和小微企业倾斜。

(二)聚焦促增收,全力做强做大收入蛋糕。始终把聚财增收作为第一要务,多点发力、强势突围,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财力基础。一要攻坚税收收入。坚持收入工作全市“一盘棋”,健全财税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与税务、资规、公安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凝聚财源增收最大合力,确保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与GDP增速保持同步。同步加大依法征收、科学理财、精细管理改革创新力度,持续提升税收管理精细化、数字化水平,深入挖掘潜在税源。二要攻坚土地出让。建立年度经营性土地出让攻坚作战图,联合市资规局、属地政府组建“一地一专班”,优化土地出让政策“工具箱”,争分夺秒推进做地、储备、出让工作,提升“土储基金”调控能力,推动房土两市平稳健康运行。三要攻坚资产盘活。在财政可用财力下降的情况下,通过盘活资产方式组织财政收入依然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手段。要在依法依规、严守财经纪律底线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内部挖潜、共享共用、调剂利用、对外出租、有偿转让等方式挖掘低效资产价值,规范有序地盘活各类存量资源资产,拓宽地方收入来源。四要攻坚非税收入。加强与公安、法院、资规等部门联动,关注重大经济案件和职务犯罪案件,有力把握非税收入入库节奏。五要攻坚向上争取。明年国家财税、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重大政策仍将密集出台,要精准把金融创新工具、财政转移支付等领域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提前筛选管长远、利大局的项目清单,加快优质项目滚动接续储备,为稳经济、稳增长、稳投资注入强劲动能。

(三)聚焦保平衡,全力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全面推进零基预算6大方面20项改革措施落地实施,推动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通过零基预算改革走出一条配置高效、运转有序、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一要集中财力保重点。坚持量入为出,把“三保”支出、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项目作为重点刚性支出,坚决不撒“胡椒面”,不搞“平均主义”,将有限的财力聚焦到事关大局全局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上,确保财尽其用。二要厉行节约控支出。坚决落实好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全面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严禁安排与“紧日子”负面清单事项相关的经费预算,严格执行投资项目“三个不得立项”要求,对各类新增支出政策严格把关,对变更、终止、完成阶段任务的项目资金要应收尽收,从源头上控制财政支出。三要闭环管理提质效。把绩效评估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作为政策和项目出台的必备条件,实施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深度挂钩,构建“谁用钱、谁负责,花钱要有效、无效要问责”的资金使用机制。持续深化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估机制运用,提前介入项目前期研究论证,严格控制投资概算,确保财政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发展刀刃上。

(四)聚焦守底线,全力筑牢财政安全根基。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抓发展一天也不能等、抓安全一刻也不能松。一要守牢三保风险“基线”。完善县(市、区)“三保”监管服务机制,强化库款风险预警,特别是加强对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债券资金使用、还本、付息的测算,科学统筹重要节点库款调度工作,防范化解库款支付风险,确保财政平稳可持续运行。二要守牢债务风险“防线”。持续强化新增隐性债务穿透式监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深入实施“一债一策”“一地一案”化债行动,规范有序推进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加大力度推进债务成本置换工作,持续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缓释存量债务压力。三要守牢社保风险“底线”。持续完善社保基金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适时适度推进养老保险提标扩面,做好跨周期谋划、长周期安排。持续做大社保储备资金“蓄水池”,着力防范化解基金支付风险。四要守牢财经纪律“红线”。推动财会监督向深处发力、向实处聚焦、向新处进军,形成重点突出、条块聚力、全域贯通的监督新格局。强化在资产盘活、楼堂馆所、三公经费、乡财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把各项财经纪律不折不扣地传导到位、督办到位、落实到位,确保不发生重大财经纪律和审计问责风险。

(五)聚焦争一流,全力打造改革创新高地。推动三个“一号工程”从改革谋划向实践创新转化,打造更多具有财政辨识度和广泛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一要在服务增值化改革上塑标杆。加快打造惠企利民直达共享平台4.0版,不断扩大增值式服务外延,推动奖补政策一键集成、智能测算、无感推送,加快形成全省服务增值化改革的示范样本。要把服务增值思维嵌入到财政的政策迭代、票据管理、政府采购等各方面全过程,助力温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二要在共同富裕先行上创示范。全力打造共同富裕财政改革硬核成果,加快共富型财政体制、提低型共富方案、家庭型共富财税政策、共富村财政政策、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破题实践,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特别是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迭代折股量化、组团共富等新模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要在数据要素激活上出成果。在全国数据资产登记确认第一单的基础上,探索制定更多数据资产评估、入表、入账等各环节的制度标准和实践案例,积极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活数据创新动力和活力。四要在服务强城行动上优路径。要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XOD等融资模式引入更多市场“活水”,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积极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真正将“向财政要资金”转变为“向市场要资本”。要在创新融资工具上求突破,提升项目包装、策划、运作能力,探索利用更多像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市场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要探索组建城市更新专项资金,逐步统筹做地(土储)基金,通过与有实力的房地产资本、金融资本成立若干子公司,有力推动市区城市能级提升。

(六)聚焦强党建,全力锻造现代财政铁军。把主题教育的学习实践成果转化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推动机关党建工作全面建强、整体跃升。一要高标完成巡察整改工作。对巡察组发现指出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主动认领、照单全收,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抓好整改,做到条条整改、事事落实、件件到位。要坚持标本兼治、举一反三,确保整改问题不复发、不反弹,严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达到“整改一事、警示一片、规范一域”的效果。二是高标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强化党员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用足用好“牵手帮共富”、财政陈列馆、党群服务中心、妇女儿童服务驿站等平台矩阵,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让财政干部组织上有归属感、工作上有荣誉感、生活上有幸福感。要持续擦亮两师行业非公党建这张“金名片”,不断厚植“组织、人才、资源”三大优势,打造更多有特色有声势有影响的党建载体,力争成为全国全省示范标杆。二要高标推进清廉财政建设。加快推进清廉财政“六大体系”“十大工程”建设,深化“清廉财政三不腐能力指数”评价体系应用,让清廉成为温州财政的风尚和名片。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能力提升工程,健全规范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行为长效机制,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培树新风,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引领性。三要高标推进财政变革型组织建设。始终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权力观,公平公正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用实干说话、用实效评价、凭实绩检验,真正让敢抓敢管、改革创新、担当有为、勤勉苦干的干部得褒奖、受重用。进一步优化综合考绩和干部平时考核办法,完善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比拼机制、晾晒机制、督考机制,营造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