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古代温州评选十大杰出青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4 21:10

温州自古文教兴盛、人才荟萃,有“东南邹鲁”之美称。南宋永康学派代表人物、状元陈亮,曾发出“人物满东瓯”的赞叹。

历代温州人才辈出,他们当中不少人“少年负壮气”,早在青年时就已成就非凡,名满天下。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假如古代温州评选十大杰出青年,你会把手中的票投给谁?

01

王开祖:18岁中进士,“永嘉学派开山祖”

王开祖(约1035~1068),字景山,人称儒志先生,宋皇?五年(1053)考取进士,时年18岁。

王开祖像

王开祖被后人尊为“永嘉学派开山祖”。王开祖与林石、丁昌期三位温州学者并称“皇?三先生”,率先在温州播种中原文化种子,开“东南邹鲁”之先河。

他在华盖山创办温州第一所书院“东山书院”,从学者数百人,后发展成当时全国知名书院。王开祖重视为国家培养人才,认为“学者国之大本,教者国之大务”。继王开祖之后,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开始在温州创办书院,到南宋时,温州书院林立、学风大盛,私人讲学蔚然成风,在全国亦属少见。

东山书院

王开祖首次提出“道学”,全祖望称他“见道最早”,去世时年仅32岁,遗作《儒志编》是研究“永嘉学派”渊源的重要著作。

02

陈鳌、陈鹗兄弟:23岁中武状元, 宋代唯一兄弟武状元

陈鳌(1115—1187),字宏老;陈鹗(1119—1183),字冲老,宋代两浙路温州平阳县金舟乡(今苍南金乡)人。陈鳌、陈鹗兄弟皆于23岁高中武状元,是宋代唯一兄弟武状元。

兄弟武状元陈鳌、陈鹗像

在南宋战乱不断的背景下,众多铁血男儿通过武举入仕,投身疆场以求报国。陈鳌、陈鹗兄弟自幼随父习武,弓马娴熟,同时亦习儒业。在父亲陈文“世治尚文,世乱尚武,建功报国,正此时也”思想的影响下,兄弟俩放弃科举课业,改习骑射兵法。

南宋绍兴八年(1138),陈鳌以右科(武科)进士对策第一,成为武举第一人,被授予“东南第八将”。四年之后,也就是绍兴十二年(1142),陈鹗又摘取武举殿试廷对第一,被授予“东南第十将”。兄弟相隔4年考中武状元,一时轰动朝野。

目前能找到详细记载的“兄弟武状元”仅两对,一对是南宋绍兴年间、浙江温州的陈鳌、陈鹗兄弟;另一对则是清代乾隆年间、江苏姜堰的刘荣庆、刘国庆兄弟。

03

木待问:23岁成温州最年轻状元

木待问(1140—1211),字蕴之,号抱经居士,温州人。木待问中状元时年仅23岁,是温州最年轻的文状元。南宋49名状元中,比他更年轻的只有18岁的汪应辰、22岁的张孝祥。

木待问像

木待问天资聪颖,博览群书,诗文俱佳且工于书法,早他6年中状元的同乡王十朋称赞他“少年才气已超群,场屋能擒锦绣文”。隆兴元年(1163),木待问应礼部试,为“省元”(第一名)。因为这年恰逢孝宗皇帝在守制,罢殿试,木待问以省元为状元及第。

南宋乾道二年(1166)温州发生大水灾,王十朋和木待问联名向朝廷请求赈济温州灾民,乡人感恩建王木亭以纪念两位状元。木待问官至礼部尚书(从二品),赠少师(从一品),谥“文简”。

位于蝉街的王木亭

04

叶适:29岁中榜眼,永嘉学派集大成者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谥“文定”,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南宋淳熙五年(1178),28岁的叶适参加礼部试,高中进士第二名(榜眼)。

叶适像

叶适被称为“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人称“水心先生”。明代思想家李贽称他为经世名臣。

叶适师承薛季宣、陈傅良,后官至权(代理)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晚年定居温州城外水心村,著述讲学。叶适称永嘉之学为“制度新学”,希望从制度入手,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民生。他反对“义利两分”,在经典诠释与思想体系的建构上,集成了永嘉学人的思想精华,并将之系统化,把永嘉学派推向鼎盛,被誉为宋代浙学的最后一位领袖和集大成者。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先生别集》《习学记言序目》等传世著作。

05

蔡幼学:18岁中会元,永嘉学派中流砥柱

蔡幼学(1154—1217)字行之,瑞安新城里(今莘塍)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18岁的蔡幼学与老师陈傅良同赴京试,双双得中进士,蔡幼学勇夺第一名“会元”,被赞“文过其师”。

蔡幼学纪念馆

蔡幼学自幼勤勉好学,人如其名,以文鸣于时,曾师从著名思想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永嘉大儒郑伯熊。他被誉为永嘉学派的中流砥柱,官至兵部尚书,是温州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

成语“一筹莫展”,便是源于蔡幼学向宋宁宗上奏中的一句话:“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06

姜立纲:20岁被授中书舍人,“一代书宗”

姜立纲(1444—1499),字廷宪,号正庵,又号东溪,瑞安府德政乡东溪(今龙湾区海城街道)人,官至太仆寺少卿,明代书法家。天顺七年(1463),20岁的姜立纲被授予中书舍人,供职内阁制敕房。

姜立纲书《梦游天姥吟留别》

姜立纲七岁时便因能书入翰林院充秀才,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当时凡内廷制诰、宫殿碑额大多出自其手,被誉为“一代书宗”,其书时称“姜书”。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周围四座明代御碑中,体积最大的成化碑系姜立纲所书。

姜立纲著作《抄本古今书法——本书楷诀》(民国影印本)内页

姜立纲的书法声名在外,明代何乔远《名山藏》记载,姜立纲书体自成一家,宫殿碑额多出其笔。日本国门高十三丈,为求匾额,曾遣使来我国,请姜立纲书写。“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之至宝也”。

07

王名世:30岁乡试第一,武三元

王名世(1567-1646),字史(时)可,号翼宇,永嘉县永嘉场二都英桥里(今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堡)人。王名世30岁乡试第一,31岁成为“武三元”,文献记载他:万历丁酉(1597)顺天乡试,戊戌(1598)会试,廷试皆第一,官锦衣千户。

王名世状元及第匾

有学者研究称,中国历代连中“武三元”的只有4个人,即明朝的尹风、王名世和清朝的王玉殿、顾麟。

永昌堡

王名世出身仕宦之家,祖父王德是著名抗倭英雄。王名世刚介不避权贵,精通经史,善画工诗,手不释卷,时称为文武全才。王名世中举后名震全国,历官锦衣卫千户,升左堂东宫侍卫,封明威将军。

08

孙锵鸣:30岁任会试考官,选拔李鸿章、沈葆桢

孙锵鸣(1817—1901),字韶甫,号蕖田,温州瑞安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考中进士。道光二十七年(1847),30岁的孙锵鸣出任丁未会试第十一房同考官,初次考差即识拔真才,举荐了后官至傅相、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和官至船政大臣、两江总督的沈葆桢。孙锵鸣故有“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将相两门生”之誉。

李鸿章为孙锵鸣《颐园春宴图》提字

道光二十九年(1849),孙锵鸣主试广西,并留任广西学政,后升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因为民请命,请劾温州知府周开锡,遭到左宗棠的反击,被朝廷“勒令休致”。

孙锵鸣告别仕途后,开始教书育人生涯,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金陵钟山书院、惜阴书院、上海龙门书院等,在温州本地历任瑞安玉尺、平阳龙湖、温州中山等书院讲习,培养众多人才。

09

项骧:24岁创办震旦学院,31岁成洋状元

项骧(1879-1944),字伟臣,一作渭臣,号微尘。清宣统元年(1909),30岁的项骧参加清廷留学生廷试,并于次年在殿试中得第一名,被誉为“洋状元”。

项骧与家人

项骧早年就读于由族叔项芳兰创办的瑞安方言馆。1901年,项骧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李叔同、林大同、郭弼等同班,是蔡元培的得意门生。

1903年2月,由项骧发起,与马相伯一起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前身)。1905年,项骧赴美国留学,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科,获硕士学位。

民国期间,项骧曾三度出任财政部次长,建立各项财政税务制度,为争取关税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不懈努力,受到政府明令褒扬。1930年我国沿海东南发生大水灾,哀鸿遍野,项骧与美国总统胡佛有旧交,以私人名义致电华盛顿呼吁赈灾,获得救援。

10

黄群:30岁当选首届国会众议员,温州近代化事业先驱者

黄群(1883-1945),原名冲,字旭初,后改字溯初,原籍平阳县万全乡郑楼村(现为万全镇郑楼社区)。1913年初,30岁的黄群当选首届国会众议员。因对家乡的巨大贡献,黄群被誉为温州近代化事业的先驱者和大功臣。

左图为《导报》披露汪精卫卖国报道,右《立报》对黄溯初专访

黄群是民国时期一位有操守、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公益事业家、藏书家。更值一提的是他对家乡的贡献,有学者曾将他与孙诒让相提并论:“在温州近现代人物中,为桑梓举办事业,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可观、嘉惠之普遍、影响之深远,除了瑞安孙诒让,恐无有出其右者。”

1904年,黄群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深受政治救国风气的影响;1908年学成归国后在湖北法政学堂执教。1911年武昌起义,黄群从湖北赶到杭州,协助旧时学友、新军统带周承?等响应辛亥革命。杭州光复后,黄群被推选为浙江代表,参与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初,黄群当选首届国会众议员。

黄群曾追随梁启超、蔡锷,是倒袁护法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深受梁启超器重,被视为其智囊。曾受梁启超委托,前后三次赴宁会晤冯国璋,终于说服其拒绝调兵进入西南。抗战时期,他还在幕后策划“高陶事件”,帮助和劝说高、陶两人脱离汪精卫集团,是高陶事件的关键人物。

1935年,为纪念黄群捐产建校,温师院首任校长王学素捐俸建溯初亭

1919年前后,黄群弃政从商,致力于实业和社会公益活动,着意推动家乡的近代化建设,所举办的社会事业跨越众多领域。今天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教育、医疗、经济各个领域中,如温州师范学校、瓯海医院(温医大附一院前身),以及温州第一家电信企业、第一家地方银行等,都与他有关。

11

姜立夫:29岁成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30岁创办南开数学系

姜立夫(1890-1978)  ,原名姜蒋佐,字立夫,平阳县宜山区(今龙港市麟头村)人。1919年,29岁的姜立夫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

陈序经(左)、陈寅恪(中)、姜立夫(右)合影

1911年,姜立夫作为第三批“庚子赔款”留美生,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数学。他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中国需要科学,他立志要把现代数学移植到中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915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姜立夫又到哈佛大学研究深造,在导师库里奇(J.L.Coolidge)指导下,姜立夫以非欧几何为主要研究方向,并于1919年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他是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培育了陈省身、江泽涵、吴大任等著名数学名家,是吴大猷、杨振宁的大学数学老师。上世纪中叶,包括北大在内的七所中国知名大学数学系主任均出自其门下。

周恩来总理与姜立夫教授(五十年代初)

1920年,30岁的姜立夫创办南开大学算学系(数学系),这是中国第二个数学系。1949年,姜立夫创办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前身)数学系并担任主任。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中,姜立夫、陈省身、许宝?、苏步青、华罗庚等五人被提名为院士(数学学科),除了对几何学有深刻造诣外,提名单位还着重提及了他对中国数学的贡献:主持南开数学系二十余年成绩卓绝,当今国内大多畴人(数学家)多出其门。

12

李毓蒙:25岁发明中国第一台铁木结构弹棉机

李毓蒙(1891—1961),出生在瑞安东山车头村的农家,幼年家贫,3岁丧父。1916年,25岁的发明李毓蒙历经8年艰辛,发明了我国第一台铁木结构的弹棉机。

李毓蒙肖像画与他发明的铁木结构弹棉机

李毓蒙是位草根逆袭的传奇式人物,他的身上也体现着温州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

李毓蒙不但是位发明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他是民国时期温州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浙南机械工业先驱。他在温州市区小南门创办的温州毓蒙铁工厂,是当时浙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机械修造厂,被誉为“温州现代工业的摇篮”。他还是温州职业教育的奠基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化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前身)的创办都与他密切相关。

13

洪式闾:29岁任北京医科大学校长

洪式闾(1894-1955),字百容,出生于乐清县城开元巷洪宅。因出色的科研表现,29岁的洪式闾于1923年出任北京医科大学校长。

出席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前排右二为洪式闾。

1912年,他考上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受国文教师马叙伦(近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器重,深受其爱国爱民、讲求品德涵养的影响。1917年因学业突出,留校任病理学助教,从此开始医学教学、研究生涯。那段时间,他编写的《病理学总论》《病理学各论》,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出版,是国内最早、也是当时最完整的病理学专著。

1920年,洪式闾受学校委派到德国进修。他先在柏林市立医院进修病理学,发明了“基础膜染色法”,学界颇为重视,“各书争相引用”。鉴于当时中国寄生虫病很多,他觉得专事病理学研究还不够,于是转往汉堡热带病研究所,专攻寄生虫病学。1926年,洪式闾在德国《热带病学杂志》发表的汉堡盖玻片钩虫卵计数法(或称洪氏汉堡盖玻片虫卵计算法),为国内外病理学界和寄生虫学界长期采用。

洪式闾的任命通知书

洪式闾是我国杰出的病理学家、寄生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会员,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首任卫生厅厅长。他毕生致力于医学教育、卫生行政和寄生虫病研究、防治工作,在疟疾、钩虫病、毛圆线虫病等研究中作出了卓著贡献。 

14

周予同:18岁以第一名考入北高师,21岁参与火烧赵家楼

周予同(1898-1981),原名毓懋,学名豫桐、蘧,字予同,世居瑞安城关第二巷。1919年赵家楼的烈火,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21岁的周予同与第一个打开曹宅大门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匡互生,一起点燃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赵家楼。

火烧赵家楼遗址

周予同少年曾就读于晚清大儒孙诒让创办的蒙学。1916年从瑞安中学毕业后,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国文部,1920年又以第一名毕业。在北京校园里,周予同受科学、民主新思潮的影响,与匡互生、杨明轩等人先后组织了工学会、励学会和平民教育社。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代表举行联合大会,周予同就是北高师的代表之一。这一年的暑期,周予同回到家乡,与当时瑞安进步青年金嵘轩(后曾三度担任温州中学校长)、李笠等人组织知行社,在民众中开展教育活动。

周予同

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纪实频道曾推出百集文化系列片《大师》,其中一集介绍的就是这位温州走出的大师——周予同。周予同是著名经学史家、教育家,历任北京高师附中教员,厦门大学教员,商务印书馆编辑、《教育杂志》主编,安徽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史地系主任,开明书店编辑,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辞海》副主编等职。著有《孔子》《朱熹》《群经概论》《中国现代教育史》《中国学校制度》等。

15

郑曼青:24岁任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

郑曼青(1902—1975) 名岳,以字行,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郑曼青少有“神童”之誉,是“永嘉画派”的核心代表人物。24岁那年,蔡元培推荐他到暨南大学任教,不久因受吴昌硕、朱??村器重,任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

郑曼青和他的作品

郑曼青“诗书画医拳”五绝,人称“五绝老人”:

当年他在画坛的名声曾不下于张大千,宋美龄晚年向他拜师学画。29岁又与黄宾虹等创办中国文艺学院,任副院长;后攻经学,习太极拳,得太极宗师杨澄甫真传,并创郑子太极三十七式。1934年出任中央军校拳击教师,1939年任湖南省政府咨议兼省国术馆馆长;抗战时期,郑曼青曾在湖南、重庆行医,与覃勤等创立全国中医师公会联合会,并出任理事长,晚年还撰写了《中华医药学史》、《易全》等著作,总结医学拳术所得。1949年赴台,与于右任等结诗社,又与马寿华等成立七友书画会如今全世界习练“郑子太极拳”者逾百万人。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