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启动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伊春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推动全市生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依据《中共伊春市委关于伊春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2011年至2015年全市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加速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
第一章 现实基础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改革发展的巨大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2.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921元,年均增长13.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8亿元,年均增长34.7%。工业增加值完成71.2亿元,年均增长15.4%。“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3.6亿元,年均增长39.1%,是“十五”期间的4.4倍。
生态功能开始恢复。坚持系统化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认真落实“严管林”方针,持续加大对红松、三大硬阔、蓝莓、野生林蛙、鱼类、鸟类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加快恢复,扭转了森林资源“消大于长”的逆向演替,历史性地实现了森林蓄积年净增500万立方米的良性循环。资源综合利用明显提高,节能减排扎实推进。江河、大气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工业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经济转型步伐加快。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实施“4111”工程,非林接续产业集聚发展,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特别是冶金建材、绿色能源、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支撑作用明显提高。2010年五大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达到86.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6%。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调整林场(所)布局、烧材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非公有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引进国内资金132.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0223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2.4%。对俄经贸合作取得新成效,在俄采伐木材、对俄劳务输出、对俄农业开发、口岸过货贸易等方面稳步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林都机场顺利通航,哈伊高速即将建成,兴安湖水库下闸蓄水,“三供两治”工程全面铺开,城市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载体功能显著提升,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四城联创”成效显著,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解决了老知青、大集体、五七工、家属工的社保问题,解决了林业职工工资、养老金等拖欠问题,解决了林区教师、公检法等职工工资待遇低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201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7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7280元,年均增长13.9%。2008年以来,完成棚户区改造面积503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18275套,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7项,省科技计划项目73项,市科技计划项目107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6项,市科技进步奖99项,专利280件,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了72.9%。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先后撤并林场(所)及农村规模较小的中小学113所,25所中小学校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任务,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基本合理。就医条件得到改善,三级医疗服务机构全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群众体育广泛深入,竞技体育水平大幅提高。
争取到了一批事关林区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我市的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得到国家实质性支持;被国务院列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得到了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被国家确定为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省“八大经济区”建设规划和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出台,使我市生态功能区建设上升到省和国家的层面;林区棚户区改造纳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范围,林区城镇和居民住房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天保工程进一步扩大延伸,增强了森林保护的动力等等,这些政策的效应和历史作用不可估量。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2005年
“十一五”目标
2010年
“十一五”
年均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元)
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一、二、三产业比例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森林覆被率(%)
湿地保护率(%)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水土流失治理率(%)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
101.8
7878
34.2
2.9
29.5
24.9:38.3:36.8
101.3
26.3
7430
6994
3791
0.6
4.8
80.6
94.5
187
14960
66
4.5
22.7:41.8:35.5
9000
9800
4850
-0.9
3.5
80.8
202.4
15921
86.3
12.8
153.6
30.3:39.2:30.5
103.2
56.7
30223
10317
7280
-2.8
4.2
83.4
100
21
7.7
98.9
12.7
13.1
21
34.7
39.1
16.6
32.4
8.1
13.9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从国内外形势看,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转变的方向。“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发展处于重建国际金融市场新秩序,深度调整世界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重振市场信心,防止经济继续衰退的特殊时期,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经济较快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从我市形势看,“十二五”时期,我市正处于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扩大延伸、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市经济社会总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坚持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加快了由生态良好的“单优势”向生态优良、产业发达的“双优势”转变步伐,内在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我市将进入政策效果的显现期、生态建设成果的持续巩固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加力提速期和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期。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和不利因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经济总量小,在全省经济发展位置靠后,并且存在差距不断拉大的危险;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大产业项目不多,骨干企业少,发展能力不强,财源建设任务艰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水平较低,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很大;生态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历史形成的“四大矛盾”还需在深层次上统筹加以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林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养老、医疗负担加重;林区职工群众收入较低的问题相对突出。
第二章 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加快发展为核心,以实施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更加注重产业项目建设,加速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解决林区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努力实现“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兴市富民”的目标,促进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突出生态保护,加强和完善生态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严管林”方针,着力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成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经济转型步伐。依托资源优势与地域特色,采取超常规措施,放大产业发展亮点,延长产业链条,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速向生态优良、产业发达的“双优势”转变。
——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和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林业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步伐。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对内与对外开放并举;“南联”与“北开”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并举。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科教振兴,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配置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民生。千方百计解决好民生问题,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协调进步。
三、主要目标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10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实现更快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18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9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经济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一批利税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实现接续替代产业的置换。到2015年,林业总产值实现180亿元,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2∶48.8∶29.2。
——生态建设成效进一步巩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林木年生长量由845万立方米增加到950万立方米。森林总蓄积量由2.5亿立方米增加到2.8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稳定在83.4%。资源消耗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废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5%。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形成。林业职工收入偏低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82元,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30元,年均增长12%。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民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住房、交通、文化和环境等条件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企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度提升,进出口总额、国际交流合作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类 别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
增长(%)
(%)
属性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内:工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元)
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亿元)
其中:木材精深加工业
生态旅游业
特色种养与加工业
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业
绿色能源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202.4
61.4
79.3
71.2
61.7
15921
86.3
20.1
12.6
29.1
22.1
2.5
153.6
12.8
56.7
30223
10317
7280
-2.8
4.2
410
90
200
185
120
32000
247
28
40
70
79
30
690
26
109
60800
18182
12830
8.2
4.3以内
15
8.5
20
21
14
15
23
7
26
19
29
64
35
15
14
15
12
12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森林覆被率(%
)湿地保护率(%)
森林碳储量(亿吨)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水土流失治理率(%)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83.4
100
3.6
7.7
98.9
83.4
100
4.1
15
9.4
97.2
100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四、区域发展定位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我市区域经济、资源和社会的发展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区、国际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碳权交易试点区。
——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以增强生态功能,提升生态效益为基本目标,加快恢复与保护,建立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把我市打造成国家乃至东北亚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区。立足林区优势特色资源,积极发展壮大森林生态旅游、特色种养加工、冶金建材化工、绿色清洁能源和木材精深加工等接续替代产业,构筑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林区绿色产业体系,将我市建设成为我国生态产业示范区。
——国际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以森林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目标,以森林观光、养生避暑度假、冰雪休闲娱乐和会议商务旅游为主要功能,打造“中国森林之都——伊春”国际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南北呼应,形成我国“南有三亚、北有伊春”的旅游度假胜地格局。
——国家碳权交易试点区。我市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从有林地面积、森林覆被率、林木资源蓄积、资源保护等方面在全国都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其“森林碳汇”作用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争取设立国家碳权交易试点,加强交易平台建设,逐步建设成为我国碳汇交易基地。
第三章 生态保护
全面启动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扩大生态保护成果,建立良性发展的森林生态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一、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恢复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按照保护优先、分类经营的原则,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经营、湿地恢复等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实行全面、全方位保护,提高生态功能,促进林区生态持续好转。
(一)积极停止森林主伐,加快林场(所)布局调整。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从2011年起,对所属的森工林业局全面停止森林主伐,木材产量从现在的136万立方米调减到36万立方米。将现有的218个林场(所)调整为121个,撤并99个,新建2个,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林场。遵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撤并林场(所)的居民主要向局址和中心林场集聚,实施生态移民。五年内封山育林面积51.8万公顷。
(二)积极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开展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推进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原料林基地和防护林建设。通过引进推广先进技术,调整更新方式和优化树种林种结构,加快森林抚育和森林经营,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安排更新造林24万亩,森林抚育300万亩。
(三)积极推进苗木产业化建设。紧紧抓住生态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花木产业发展这一历史机遇,强化苗圃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我市苗木、花卉培育的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优势,在满足我市造林和森林改培、改造所需大量苗木的同时,强力开发城市绿化、园林艺术建设苗木、花卉等系列产品,特别是加强大规格(绿化)乔木、小型花灌木、观赏食用及保健型花木、盆景材料的培育。以市场为载体、大型苗圃为龙头,走服务专业化、投资多元化、经营管理企业化、设施设备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把我市建设成为北方地区规模最大、培育树种最多的综合生产基地。年苗木总产量达到3亿株,成苗产量达到7000万株,其中容器苗产量达到1000万株。
(四)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重点建设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和温带红松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类型、地质遗迹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重点加强丰林、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红松林,嘉荫龙骨山省级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汤旺河、呼兰河、伊春河3大流域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做好友好6.1万公顷、乌伊岭4.4万公顷、红星11.2万公顷、五营3.2万公顷、新青6.2万公顷、嘉荫4.6万公顷等40万公顷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到2015年使全市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强力推进“严管林”,全面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做好防火、防垦、防伐工作,严格“三总量”控制,坚决杜绝超计划、超限额采伐和盗伐林木行为。坚决杜绝非法蚕食、毁林开垦、乱侵滥占等改变林地用途行为,严厉打击涉林违法活动。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进程,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对野生林蛙、鱼类、鸟类的保护,建设一批濒危动物保护与繁衍基地;加强对珍贵的野生蓝莓、北五味、刺五加、满山红等小兴安岭特有野生植物的保护,加强山特林特资源管理,杜绝一切掠夺性开采。
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完善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提升森林防火水平和应急能力。重点建设森林防火公路、防火预警监测信息工程、防火阻隔工程等森林防火工程。搞好森林病虫鼠害测报和防治工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检疫检查体系和控灾减灾体系,加强对外来生物的检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一)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保持和提高植被调蓄径流和涵养水源能力。构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动态监测体系,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重点治理59万公顷的坡耕地、破坏地表植被的山坡地、超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的陡坡山地、矿山及修路工程建设形成的废弃地等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重点建设嘉荫1.3万公顷界江堤防防护林和防洪、防护项目,汤旺河、呼兰河源头水土保持项目和覆盖全市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项目。
(二)做好矿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建设。加强矿山开采的监督管理,坚持开发与治理同步,实现合理开发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相统一。逐渐关停规模较小的矿山,对已形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区域,实行矿区生态环境的有效、快速恢复。加快建设西林铅锌矿、乌马河区废弃矿山、兴安湖水库周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三)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企业和行业节能减排管理。以工业和建筑业为重点,积极做好重点耗能单位、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改造,对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下达节能指标,签订节能目标责任状,实行目标管理。强化节能减排监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工艺设备落后、附加值低的企业,采取经济、行政、政策等综合手段,坚决予以淘汰。对新上项目实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挥朗乡林业局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示范作用,构建具有林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稳步推进伊春区、西林区、新青区、汤旺河区、南岔区循环经济园区发展,实现资源——产品——废弃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三、发展低碳经济
建立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倡导低碳环保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能源、绿色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等产业体系。到2015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5%以上;森林碳储量达到4.1亿吨;新能源、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
充分利用我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估成果,争取将我市纳入森林碳汇经济试点,争取林区发展碳汇经济和碳权交易的相关政策。
第四章 产业发展
以建立生态主导的林区经济体系为目标,继续推进“4111工程”,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和潜力,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优化发展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基础产业,建立多元化综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林区经济转型。
一、发展清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构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21%。
(一)发展冶金建材和矿产开发业。按照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在落实节能减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清洁生产,巩固提升冶金建材和矿产开发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西林、南岔为中心,围绕西钢、浩水等大企业集团,建设成冶金建材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钼工业、建材水泥工业3个产业基地。建设西钢棒材、1260立方米高炉项目,浩水两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十二五”期末达到年产钢材1000万吨,水泥500万吨规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重点开发鹿鸣钼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在取得国家和省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开发新青金矿、乌伊岭金矿、新青石墨矿、桃山玉矿等。加快金属冶炼和加工步伐,“十二五”期末达到铅冶炼8万吨,钼冶炼2万吨规模,积极开发建设锌、铜、金、银等有色金属冶炼项目。同时推进钼铁、钼钢、各种合金、特钢等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条。到2015年,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业增加值达到79亿元,年均增长29%。
(二)发展绿色能源业。充分利用丰富的风能、水能、太阳能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利用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工业,把我市建设成中国“绿色能源之乡”和“中国林业风电之乡”。风电产业开发按照建设大风场,融入大电网的思路,重点建设4个主风场,以朗乡五花顶山为中心,建设总装机容量62.4万千瓦的南部风场;以金山屯老白山为中心,建设总装机容量49.9万千瓦的东部风场;以乌马河翠岭为中心,建设总装机容量84.7万千瓦的中部风场;以新青老白山为中心,建设总装机容量303万千瓦的北部风场。加快电网改造步伐,努力实现风电场建设和入网同步进行。到2015年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水电产业发展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旅游发展相结合,重点开发汤旺河流域,加大汤旺河干流梯级水电开发力度。到2015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大力推行太阳能光伏发电,重点建设兴安新能源太阳能发电工程。同时,加快风电和太阳能设备制造业项目建设,形成设备生产、设施建设、设备安装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15年,绿色能源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64%。
(三)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结合调减木材产量、停止主伐的实际,以全面整合现有企业为重点,通过“整合资源、提高档次、叫响品牌、推出特色”的产业升级过程,逐步关停以拼资源换发展的企业,把企业控制在500户左右。推动林板一体化发展,建立原料林基地30万公顷。依托光明集团、龙乡板业、侨艺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人造板、家具、小木制品3大系列产品。打造一批拥有先进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推进光明家具创业园区、朗乡林产工业园区等木材精深加工园区建设。突出光明集团在家具业发展的领军作用,实现全省家具第一、全国实木家具第一的目标,到“十二五”末期产值达到20亿元。到2015年,逐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家具城、人造板生产基地、小木制品生产集散基地。木材精深加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7%。
(四)发展纺织、酿酒等产业。大力提升纺织业生产规模,重点以友好翔和纺织技改为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天和纺织有限公司先进的管理、技术,增加产品种类,延长纺织产业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全市纺织业加快发展,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纺纱生产能力达到20万锭,织布生产能力达到1万米,产值达到11亿元。加快果酒、饮料等制造业发展,重点培育蓝莓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黑龙江兴安红酒业有限公司、上甘岭双蓝食品有限公司、伊春市忠芝大山王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建。到2015年,培育建立2个1万吨级蓝莓果酒加工企业,3个1万吨级蓝莓饮料加工企业;全市果酒和饮料加工产值达到40亿元。
(五)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引领、集约发展的产业导向,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运用科技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力争建成电子产品、汽车制造、风电设备制造等项目,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重视现代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我市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需求出发,大力推进森林工业、森林食品、北药和康体养生、清洁能源等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坚持园区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依托资源和区域优势,利用国家和省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技术集聚、资金集聚、物流集聚效应,强化项目的策划与运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将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为经济优势,争取更多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外来企业落户园区,形成以高科技工业产业发展为主体,以北药加工、山野果开发、森林食品培育及加工、太阳能电池系列产品研发与加工、商贸服务等产业为辅的产业集群,把园区建成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工业示范基地。促进特色产业和替代产业加速集聚,并在集聚中实现规模扩张。
二、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农民和务农职工增收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扎实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快速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上创造新成绩。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8.5%。
(一)集约化发展特色种养及加工业。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独有的森林食品资源品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以森林食品、北药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及加工业,到2015年,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19%。
发展林下种植业。大力发展蓝莓种植,在3—5年内完成15万亩种植任务,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到2015年,形成10万吨以上的蓝莓生产、加工能力。继续开展食用菌产业素质提升行动,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稳步发展以黑木耳为主的木腐菌生产,大力发展以金针菇为主的工厂化栽培,积极发展白灵菇、杏鲍菇等草腐菌生产,壮大伊春原生态食用菌生产基地。以伊春天隆农林发展公司、乌伊岭珍稀食用菌公司等龙头企业为牵动,搞好食用菌精深加工,着力打造食用菌品牌,加速食用菌产业化进程。同时,巩固发展山野菜、山野果、保健品、矿泉水等重点产品,统筹建设一批保护型、改培型、繁育型和野化型森林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发展绿色食品业。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单产和比较效益。全面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棚室和地膜覆盖等保护地生产。依托“小兴安岭大森林”品牌优势,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产业带,推进铁力绿色水稻、嘉荫绿色大豆和中心城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小兴安岭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
发展生态畜牧业。充分发挥优越的生态条件,坚持稳步发展常规养殖,加快发展特色养殖的原则,积极调整养殖结构,扩大养殖总量,打造特色品牌,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实现畜牧生产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突出特色养殖,为森林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保障。加快野猪、梅花鹿、狐(貉)、林蛙、蜜蜂和小兴安岭珍禽的培育驯养。加快基地建设,扩大种群规模。以友好、带岭、双丰、红星和乌伊岭为重点,加快养鹿基地建设,形成茸鹿、肉鹿、茸肉兼用、品种齐全的种鹿和商品鹿生产体系。以伊春区、五营、翠峦、金山屯为重点,加快狐(貉)养殖基地建设。以五营、上甘岭、乌马河为重点,加快小兴安岭生态蜂蜜生产基地建设。以双丰、铁力为重点,加快小兴安岭珍禽和林蛙养殖基地建设,扩大养殖总量。突出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形成良种繁育、商品生产、精深加工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优势。突出标准化建设,努力提升标准化饲养水平。
发展北药业。继续推进GAP北药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扩大规模、规范标准,提高档次和水平,积极扩大药食兼用品种种植面积,在稳步推进露地栽培的同时,重点发展林下栽培和改培,推进林药复合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林下参、五味子、串地龙、刺五加等药食兼用品种,逐步建立起以双丰、桃山、朗乡等局为重点的南片,以乌马河、翠峦、友好等局为重点的中片,以新青、乌伊岭、红星等局为重点的北片三大栽培改培区,实现基地化生产,扩大产品总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巩固提高GMP认证成果,以技改、合资合作、改组整合等方式,适时组建林都北药集团,大力扶持葵花药业、南岔格润药业、伊春药业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林都北药”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康妇消炎栓”、“芩暴红系列”、“北豆根胶囊”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开发水针剂、粉针剂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一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使用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整地机械和棚室生产机械,全市更新大中型农机具千台(套)以上,田间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继续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建立以深松为主体的土壤耕作制度。二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着重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继续完善基本农田、棚室、保护地的道路、电力、喷灌等配套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和蔬菜产出能力,保障市场供应。三是加强农田质量建设。深入实施“沃土工程”,落实耕地肥力监测补偿政策,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四是强化科技服务,强化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充实科技人员,加强新技术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争在森林食品重点品种示范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加强科技培训,努力提升农民和林业职工的科技素质。五是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健全森林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监管制度,提高产品质量监管水平。六是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引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农村现代流通中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搭建政府联系农民、农民连接市场、农民联合农民的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新型供销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合作经济组织或服务网点“村村通”。
(三)推进农村改革,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落实惠农强农政策,逐步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便民高效的办事机制,完善和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村级组织运行保障机制,力争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标准。着力培育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强化农业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完成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加大林场(所)通往局址道路的升级改造力度,解决基层群众出行难问题。加大农村和林场(所)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全部解决农村、林场(所)饮水安全问题。调整行政村、林场(所)布局,搞好行政村和林场(所)建设规划,设计功能完善、美观适用的住房样式,认真落实泥草房改造、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建材下乡等优惠政策,尽快改善农村和林场(所)住房条件。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大力推广应用天然气、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新能源,积极推进烧柴改革,加快农村和林场(所)家居取暖清洁化步伐。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支持农村中小学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书屋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养老保险、五保户集中供养等项制度。
三、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加快以森林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突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巩固提升商贸、物流、信息、房地产、中介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支撑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旅游名城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到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4%。
(一)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的地域特点,重点打造以伊春市区为节点的中部旅游集合区,以铁力市为节点的南部旅游集合区,以金山屯为节点的东部旅游集合区,以嘉荫、汤旺河为节点的北部旅游集合区。以国际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为发展目标,以“中国森林之都——伊春”为整体形象,以“森林避暑养生度假”为主打产品,按照“提升夏季、突破冬季、拓展春秋”的思路,积极开发会议商务游、休闲度假游、康体养生游、界江边境游、森林自然水域游、湿地游和冰雪游等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坚持“生态优先、整体开发、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和要素,高档次、高水平地建设汤旺河国家公园,建设五营、上甘岭溪水、铁力日月峡、嘉荫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红星火山地质公园,建设伊春梅花河、桃山、西岭、兴安湖等重点景区。
发展综合型旅游和特色旅游,全面启动小兴安岭风景观光道建设,突出抓好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将伊春整体打造成以小兴安岭生态系统为基础,以风景观光道为骨架,以核心景区、旅游城镇为基本支撑点的世界级森林大公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展示小兴安岭森林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大力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项目。在巩固夏季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冬季旅游产品,打响林海雪原品牌,实现冬季旅游新突破。形成以滑雪为基础,以狩猎度假为特色,温泉疗养、森林观光、“林海人家”、民俗体验等相配套的冬季旅游产品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旅游市场营销,培育“中国林都”、“红松故乡”等国内外知名生态旅游品牌,加速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以旅游业带动原生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提升我市名优特健康养生产品知名度,提倡运动健身,倡导回归大自然生态养生。建设五星级酒店、温泉宾馆、高档别墅度假村等项目,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到2015年,全市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600万人次,年均增长7.4%;实现旅游直接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26%。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40亿元,年均增长26%。
(二)发展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业。合理布局商贸网点,整合现有商业资源,设立商业中心,建设集大型百货、大型超市、家居广场、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超级购物中心。在具备条件的重点城镇建设一定规模的连锁超市和星级宾馆。采取政府投入与企业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专业市场,发展各类商品集散中心。重点建设林木产品交易市场、森林食品批发市场,培育完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汽配市场、建材市场等骨干批发市场。同时,扩建粮油、水产、肉类、旅游纪念品等批发市场。加快建立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一批要素市场,健全市场体系。
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发展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物流中心和物流企业群,形成快捷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重点构建冶金建材、矿产开发等工业物流体系,以森林食品、农产品、生产资料和农机为重点的农业物流体系,以连锁配送为重点的连锁配送体系,以及以边境口岸为重点的国际物流体系。推广连锁经营、多式联运、网上交易、仓储批发、集中配送等经营模式。
(三)发展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推动金融创新,改善金融环境,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和支撑作用。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贷款和助学贷款、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信贷业务。完善商业信贷保险和个人信贷保险,建立多形式的保险服务体系。支持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产权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加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加大对房地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和培育优秀的房地产企业,重点发展低碳环保型住宅,积极推动65%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调整住房供给结构,提高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给比例。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强对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房地产二级、三级市场,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加强资本金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范围,提高市场化程度。
(四)发展信息、商务和社区服务业。推进物联网、电子政务、社区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普及信息技术,以惠民便民为基点,普及应用“一卡通”,发展社区信息服务业,建设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数字化”城市。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发展科技中介、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业。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咨信服务、健康咨询等咨询服务业。加强广告业诚信建设,推动广告业健康发展。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服务业,推进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建立网络化、连锁化社区商业服务体系,鼓励开展社区非营利性服务,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功能。
第五章 城市建设
以建设现代化森林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为目标,遵循“城在山中、城在林中、城在水边、城在景中”的建设理念,深入开展“四城联创”活动,大力推进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从交通、供热、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要素入手,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集聚城市人气,提升城市品位。到2015年,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集中供热率达到70%,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3.1标台,绿化覆盖率达到56%。
一、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
实施市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市中心区“四区连片”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功能明晰、组合有序、产业互补的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生态旅游服务、家具制造、森林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城市改造步伐,带动房地产业加快发展。集中财力、物力,加快老城区、老街道、老房舍改造,大力开发居住型、别墅型、度假型商品房。加强基础设施、标志性建筑、观赏性景观建设,增加城市亮点,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知名度和吸引力,形成山水交融、社会和谐、充满活力、时代风貌鲜明的现代化宜居环境。
二、加快中小城镇改造
按照各具特色、功能突出、内涵丰富、相互支撑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内外交通顺畅、环境整洁优美、地域特色突出的小城镇集群。结合旅游城镇建设,以汤旺河国家公园旅游名镇建设为重点,突出区域特色,打造伊春南北山“欧风林色”旅游中心城区和嘉荫县恐龙文化、五营红松、铁力漂流滑雪、桃山滑雪狩猎、朗乡巴兰河漂流、金山屯大丰河漂流及欧陆风情等旅游名镇,提高中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同时,努力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等特色城镇。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保障和先导作用,科学有序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水利设施、口岸建设和信息网络,推进供水、供热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铁路建设。加快建设汤嘉铁路,实现铁路与嘉荫口岸的连接,为扩大对俄经贸合作提供运输保障。推进伊铁铁路项目工作,开辟对外铁路新通道。改造现有国铁汤林线,提高干线铁路运输能力,解决我市货物运输的“瓶颈”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公路建设。加快构建“一纵四横三环二射”的主骨架公路网络,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骨架公路网全部实现高等级路面铺装,实现伊春市区与其他县(市)、区、局间的2个小时公路圈。加大通村、林场(所)公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密度和衔接国省干线公路能力。全市实现村村通、场场通的通畅目标,中心林场全部实现三级以上等级公路相连。高速公路重点完成伊春至庆安、伊春至绥棱、伊春至鹤岗公路建设。一级公路重点完成伊春至嘉荫段建设。到2015年,全市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71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7公里、一级公路345公里、二级公路1347公里,道路通达率达到100%。口岸建设。加大水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建嘉荫口岸,顺畅对俄经贸和旅游大通道。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水利保障体系。加强江河治理。建设黑龙江干流堤防工程,完成汤旺河、呼兰河防洪工程,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河道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善防山洪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和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
(三)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三供两治”工程。努力保障群众对供水、供热、供气的需求和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的需求。完善城区供热、中心城供水、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设施。重点建设华能热电联产、中心城热源管网改造和各区、局的“三供两治”工程。切实加快电网改造。整合电力市场,改善供电环境。建设西林、新青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第六章 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推进国有林区综合改革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力、更加开放的机制,奠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基础。
一、深入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进一步规范、管理承包林地内的采伐经营活动,引导、扶持承包户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搞活林地经营。逐步完善配套改革,探索解决活立木交易市场启动、融资和林木参保等关键性问题,推进林改向纵深发展。近期争取国家批准由原来试点的8万公顷增加到20万公顷,逐步扩大面积,最终达到80万公顷。不断建立和完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和管理办法,建立国有森林资源承包经营的新机制,不断探索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新模式,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推进森林资源依法有序流转,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同时,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进一步做好规范工作。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改组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监督和运行体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突出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建设,支持企业间进行资产重组,通过资本运营,逐步整合、组建和完善以产品销售为龙头的光明、双丰家具集团,以龙乡、朗顺为龙头的板业集团,以光明、侨艺为龙头的木制工艺品集团,以南岔格润药业、铁力葵花药业为龙头的制药集团等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企业,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规模。继续做好政策性破产企业后续工作和落实好国有改制企业接续政策。对森工企业继续争取按个案处理,核销金融机构债务,申请专项补助资金,加快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最终通过招商引资,盘活有效资产。着眼于分离企业办社会,加快林业局主辅分离步伐,在积极争取国家帮助解决改革成本的基础上,推进剥离森工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
三、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大力实施非公有制经济成长工程,放宽企业经营条件,扶持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型环保、生产服务等新兴产业。重点支持自主创新、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切实缓解融资难题,改善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健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到2015年,大幅度提高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340亿元,年均增长16%,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83%。
四、深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健全公共财政职能,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建立均等服务财政框架。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夯实财源基础,支持产业发展。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环保、生物、信息等战略性新形产业以及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不断扩大财政收入规模。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发债试点,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争取扩大地方债券发行,探索资产证券化试点。
五、深化投资、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担风险的原则,规范政府投资,放宽企业和其他投资,坚持政府、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和民间投资项目一起上,更加注重发展国有企业和民间投资项目。突出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范围,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完善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到法制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提高行政效能。强化行政执法层级监督,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功能,搞好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试点工作。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创新审批方式。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重点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和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改革。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完善保障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拓宽活动内容、改进活动方式、提高活动成效,发挥社会管理主体维护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第七章 对外对内开放
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施“南联北开”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快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模式,开创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局面。到2015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08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亿美元,年均增长15%。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抓住金融危机形成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经济调整的机遇,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创新方法,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区域开展定位定向招商,采取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方式开展招商。进一步优化投资服务软环境,加大安商、扶商力度。把招商引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特色接续替代产业、高档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建立强有力的招商引资队伍,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财团、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发展,最大限度地引进外来资金、外来理念、外来技术和外来人才。
二、扩大贸易进出口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商品展销活动,大力推进我市商品出口,努力发展海外市场,大力开发边境贸易。搞活壮大外贸经营主体。通过联合、兼并、租赁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实现投资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个人参与进出口贸易,全面推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外贸领域。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由以家具为主向北药、绿色食品、木制工艺品等多方面发展,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效益。
三、加强对俄经贸合作
加强嘉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增大货物吞吐能力和提高过货速度,提升口岸功能。加大对俄森林资源合作开发力度,积极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森林采伐和木材精深加工基地。扩大对俄农业开发合作规模,突出新春木业集团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鼓励更多企业、林业职工和农民到俄罗斯从事农林开发建设,逐步建立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林开发生产加工基地。推进对俄旅游业务的开展,突出我市的优势和特色,把森林生态旅游、界江游和过境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游促贸、以贸带游。抓好对俄矿产资源开发,继续高度关注和参与对俄吉姆坎铁矿的开发合作。实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从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角度,积极研究和探索在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及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对俄合作,切实推动对俄合作向更广领域拓展。
第八章 科技和教育
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突出作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一、推进科技进步
完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能够支撑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到2015年,组织实施市以上重大科技项目100项,取得较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市以上科技成果75项,力争在关键性技术上实现较大突破。推广先进技术100项,重点领域先进技术采用率达到9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型企业动态发展到150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0亿元,年均增幅20%以上。加强科学普及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在搞好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同时,大力开展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加快培育生物、现代制药、清洁能源、新材料、康体养生等产业,形成一批影响力大的骨干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构建城市生态文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相互依存、协调共进的格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遵循市场规律,支持和鼓励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深化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解决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努力实现教育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教师队伍优化、办学水平提升,基础教育跨入全省先进行列,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的教育发展目标,创办人民满意的林区教育。
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强幼儿园规范化管理,全市示范型幼儿园达到21所,学前1年入园率达到90%。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和98%以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7%,普通高中在校生保持1.5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达到1万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以职业学院为龙头,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骨干,一般职业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框架。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才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加速扩张人才总量。根据产业和区域特点,扩大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的人才配置,优势特色产业的人才比例达到1∶9,非国有经济拥有人才的比例达到全社会的40%以上。今后5年,人才年增长速度达到3%以上,由目前每年就业毕业生和吸引人才1200人增加到2000人以上,人才密度超过5.5%,人才总量达到6.9万人。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配置机制,健全人才保障机制,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的跨越式发展,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建立人才培育基地,多方位、多渠道地培养人才,同时,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着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实行多种形式的引才、引智模式,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健全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创新人才配置机制,对现有人才进行重新整合,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用科学的手段选拔优秀人才。
第九章 构建林区和谐社会
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林区和谐社会。
一、改善人民生活
(一)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把全民创业作为转变就业方式,致富林区百姓的重要举措。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业主体,壮大创业队伍,搭建发展平台。在全民创业进程中,继续推进职工自营经济发展,引导扶持职工特别是林业转岗职工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容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保持城乡就业稳定增长。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再就业机制。以非公有制为主要载体,发展旅游业、住宿和餐饮业、商贸流通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搞好劳务输出,拓展就业空间。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再就业培训工作,提高求职者的劳动技能。支持并规范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发展和培育劳动力市场,建设区域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努力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加城乡居民劳动报酬,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制度,通过更新造林、森林抚育、发展林下经济等途径,增加林业职工收入。逐步提高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加快推进退伍士兵安置工作改革,完善落实各项优抚政策,保障广大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到2015年,力争实现新增就业19万人。
(二)完善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行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保障办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的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障。继续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扩面及企业养老保险从省级统筹向国家统筹过渡,确保广大劳动者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同时,做好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和推进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到201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2万人,参保率达到8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年累计增加3500人,参保率达到53.7%;医疗保险职工参保覆盖率达到98%,居民参保覆盖率达到95%;工伤保险参保覆盖率力争达到80%;生育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70%。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形成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的标准体系,有效调动有劳动能力人员的就业积极性。加大对上争取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低保、医疗救助等各项资金,掌握救助对象的动态变化,适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建立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医疗、教育、住房、法律、应急救助等制度相配套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主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机制,加快完善福利院、托老所、老年公寓、精神病院、孤儿院、老年康复中心等社会福利机构。加大投入力度,按照人口比例新建或改扩建各类福利机构,配齐配全工作人员,使其达到标准化。加强对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人员的管理,建立完善县区救助站。扶持发展残疾人事业,维护残疾人的各项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加强公办综合性养老机构建设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以金山屯区为引领,开创发展养老产业,在全市建设高档次的福利院,吸引全国各地特别是我省东部煤炭城市的老年人到我市养老,共享生态建设成果。
(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困难问题,释放低收入群体消费愿望。加强价格监督监测管理方面工作,保持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千方百计确保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消费需求。引导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鼓励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认真执行带薪休假制度和法定节日休假制度,鼓励教育、健身、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完善农村销售网点和服务设施,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五)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抓住国家和省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努力完成计划任务。做好基本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合理确定土地供应结构,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比例和建设资金投入。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扩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给,重点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推广节能、节地等环保型住房,优化设计、优选建材,努力做到建筑材料与建筑同体同寿命。完善住宅配套设施,强化物业管理,增加人均居住面积,逐步提高居民住房质量。
二、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断增强计划生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搞好出生人口性别综合治理。完善计划生育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制度,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以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为主的各项计划生育优惠奖励政策的落实。完善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增强老龄服务功能,提高老龄人生活质量。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二)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疫情信息网络,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能力,加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强化对乙肝、结核病、艾滋病、性病等甲乙类传染病的监控,稳步提高儿童高发传染病疫苗接种率,加强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对饮用水污染、职业性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推行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模式,坚决消除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加强社区和中心林场的卫生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医院评价工作,严格执行医疗技术规范。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高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三)发展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事业。加快公共文化和信息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繁荣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注重体现小兴安岭大森林文化特色,加强绿色伊春、低碳经济、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推进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继续加强林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完善各类文化、广播、电视设施网络,加快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力争到2015年实现城乡全覆盖,切实抓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支持林业文工团等专业艺术团体市场化改革,依托专业团体,突出时代气息,反映群众心声,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广场文化内涵,办好节庆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重点发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和社区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大众传媒健康发展。巩固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强对网站、网吧的管理,规范网站新闻发布秩序。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倡导科学健身和全民健身,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产品的开发,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体育和群众健身设施,积极承办好第十三届省运会。
(四)推进“平安伊春”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站,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构建和谐社区,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健康有序的社区工作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公共服务要不断向社区扩展,全面铺开社区信息化工作,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实现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比较完备的目标,增强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十二五”期间,全市标准化社区建设达到100%。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建立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完善信息保证系统,健全预警预报责任制,加强食品、卫生、信息、能源、金融等重点领域安全问题的预警预报。强化对粮食、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和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防御和救助体系,建设应急联动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增强应急指挥、协调联动和快速救援能力。加大救灾物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保护水平。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做到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和先期化解,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事项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
加强重大安全事故防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控制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保障水平和监管执法能力。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完善市、县、乡三级应急救援网络,建立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和专业化救援队伍,提高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加快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提升城乡火灾防控水平。建立公共安全的长效机制,健全安全生产的法规体系,落实特种行业人员的安全资格证制度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抓好道路交通、矿产开发和城乡防火等领域安全,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危机化解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和管理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加快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建设,全面推行交警、巡警联合巡逻制度。深化社区警务建设,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安工作机制。依法坚决打击各种严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和非法宗教、邪教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五)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丰富民主形式,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各项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公民参政议政渠道。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试点工作,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市人民的法律素质。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反对封建迷信,抵制歪理邪说。重视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围绕“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建设,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夯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和群众基础,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城镇、文明乡村、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建设活动,力争“十二五”期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加强国防教育和军民共建,巩固发展“双拥模范城市”建设成果,争创国家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第十章 搞好规划实施
为了保障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必须明确规划的实施责任,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强化项目支撑,加强监测评估。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监督检查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市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对本规划确定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点指标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的跟踪分析,并接受市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加强对上政策争取和重点项目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一是用好用足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确定的政策。认真研究规划各项政策,重点围绕生态建设、经济转型、体制改革、项目建设、民生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明确责任,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支持。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林业综合改革优惠政策,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争取国家批准由原来试点的8万公顷增加到20万公顷,逐步扩大面积,最终达到80万公顷。三是争取纳入国家碳权交易试点。发挥我市森林资源独特的物质产品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优势,充分利用森林生态效益评估成果,争取国家把我市纳入区域森林碳权交易试点。四是积极争取林业资产证券化。通过整合森林资源,盘活林业资产,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实现林业资产向证券资产转换。
重大建设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骨架。围绕实现规划目标,必须集中力量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高起点谋划产业项目,积极做好大项目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汤嘉铁路、伊铁铁路和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做好铁路、公路和电网的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
三、健全规划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年度计划、专项和行业规划及县(市)、区规划对总体规划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做好年度计划,把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计划年度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做好专项和行业规划,专项和行业规划是全市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及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专项和行业规划必须以全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并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好县(市)、区规划,县(市)、区规划要以全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市总体规划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突出区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形成落实总体规划目标的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四、加强对规划的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提高全市上下、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好规划精神。
附件:伊春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