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04 06:15

兴业银行(601166)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公司主要业务及行业情况

(一)主要业务

公司成立于1988年8月,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2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已发展成为以银行为主体,涵盖租赁、信托、基金、消费金融、理财、期货、研究咨询、数字金融、资产管理等在内的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建立起境内境外、线上线下(300959)相结合的服务网络,已成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位居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前20强,世界企业500强,荣膺英国《银行家》“2021中国年度银行”。

公司主要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买卖、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资产托管业务;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结汇、售汇业务;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财务顾问、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二)报告期内行业情况和发展态势

2022年上半年,面对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俄乌冲突、新冠疫情反复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多维度、多层次综合施策,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纾困力度,有力保障经济社会稳定。金融监管持续强化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经营行为的规范引导,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商业养老金融改革,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分类施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拆解影子银行,维护金融市场安全运行。

上半年,我国银行业机构全力支持国家稳增长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各项风险挑战,总体保持稳健运行。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于中西部、东北等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倾斜,向广大农村、县域下沉服务重心,完善服务网络,助力乡村振兴。坚守“房住不炒”,落实好国家房地产金融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围绕“一带一路”、RCEP、人民币国际化等机遇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创新,促进各类要素资源跨境流动,畅通内外循环。

加速优化业务布局。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支持国家基础设施融资,“融资+融智”并举,构建多元化、综合化产品体系,提高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服务质效。围绕客户多样化需求,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扩大新型金融产品供给,支持居民合理消费需求,实现金融惠民。

持续发力扶危纾困。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安全、高效、顺畅的基础金融服务,加大困难企业、行业纾困帮扶力度,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制定专项政策,优化工作机制和管理流程,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处、出实效。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做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续接,引流金融活水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转,助力经济大盘稳定。

有效增强数字赋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速,推动科技、数据与业务紧密结合,联通各类金融和非金融生态场景,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政务服务、智慧民生、普惠金融等领域,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拓展应用场景。

逐步提升风控能力。坚持稳健、审慎的风险管理策略,健全风险管理架构,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厚资产安全垫,保持较强风险抵御能力,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始终牢记“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作贡献”的初心和使命,以“一流银行、百年兴业”愿景引领发展,以打造优秀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善于创新、爱拼会赢的优良基因,持续培育业务特色和专业优势,围绕高质量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推动经营理念从产品驱动向客户驱动、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转变,夯实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战略目标清晰。公司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根本出发点,准确把握金融市场化、综合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基于自身资源禀赋规划布局。从“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到“结算型、投资型、交易型”三型银行建设,再到“1234”战略体系,树牢擦亮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公司“客户为本、商行为体、投行为用”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战略定力,实施路径清晰成熟,经营成效更加显著。

经营特色鲜明。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需求,强化科技赋能,锐意创新,在多个细分业务领域打造新产品、新业务,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形成鲜明的经营特色。

公司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布局资本市场,探索债券、信托、租赁、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的创新,引领FICC、投行、资产管理、资产托管等新兴业务发展。公司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率先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层面,并将绿色金融作为集团战略核心业务,逐步构建起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开创了“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连续三年获评明晟(MSCI)全球ESG评级A级。

服务功能完备。公司坚持走多市场、综合化发展道路,从银行业务延伸和跨业经营两个维度,稳步推进综合化、集团化进程,构建以银行为主体,涵盖信托、租赁、基金、期货、资产管理、消费金融、理财、数字金融、研究咨询在内的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各子公司深度融入“1234”战略体系,聚焦主业、做精专业、功能互补、差异发展,共同构建优质、高效、专业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运作规范高效。公司始终坚持通过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管理提升内部运营效率。

持续健全“党委领导作用、董事会战略决策、高管层执行落实、监事会依法监督”的公司治理机制。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市场环境变化,持续调整组织架构,优化体制机制,建设流程银行,在业内率先建立普惠金融业务体系。建立健全客户部门和产品部门相对分离、传统业务和新型业务相对分离的管理架构,梳理优化配套机制流程,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底蕴深厚。公司坚持理性、创新、人本、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基因,形成具有兴业特色的文化底蕴。公司积极弘扬尽职履责的敬业文化、敢拼会赢的拼搏文化、务实担当的协作文化、协同奋进的家园文化,凝聚为全集团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保障公司行稳致远、基业长青。

三、战略实施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深化“1234”战略体系,贯彻落实“四稳四进”策略,聚焦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扎实推进战略执行,优化“商行+投行”战略布局,巩固基本盘,布局新赛道,推动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提升生态赋能,战略实施保持向好态势。

(一)经营业绩稳中向好

发展基础夯实提升。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9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44%。

其中,贷款增加3,475.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5%,占总资产比重较上年末提升1.68个百分点至53.15%。战略新兴产业、基建行业、制造业的信贷增量,占对公贷款增量的比例达到63%。

盈利能力稳步提高。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3%至1,158.5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1.90%至448.87亿元。

资产质量稳定运行。受新冠疫情影响,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至1.15%,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62.92亿元至550.06亿元,但整体资产质量依然保持稳定。拨备覆盖率251.30%,拨贷比2.89%,风险抵御能力依然强劲。

客户结构优化改善。客户基础夯实,结构持续改善。报告期末,企金客户数115.6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87%,其中,有效及以上客户数47.7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2%,占企金客户比例稳步提升至41.29%;绿色金融客户4.4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6.66%;科创企业客户数4.4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3.25%。零售客户数8,481.9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07%,其中,贵宾客户388.2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97%;私行客户6.0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90%。同业客户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市场地位稳步提升。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2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公司按一级资本排名第16位,较上年提升3位。正式成为全国第10家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明晟(MSCI)ESG评级保持国内银行业最高A级。

(二)“四个大于”持续兑现

集团表外对公融资余额增速大于表内对公融资余额增速。集团表外对公融资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0.05%,增速快于表内对公融资余额增速1.72个百分点,表外对公融资余额占集团对公融资余额比重55.09%,较上年末提升0.39个百分点。

绿色融资余额增速大于对公融资余额增速。集团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较上年末增长9.99%,增速快于集团对公融资余额增速0.72个百分点。

非息净收入增速大于利息净收入增速。集团非息净收入同比增长17.21%,增速大于利息净收入增速16.49个百分点,非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37.48%,较上年同期提升3.48个百分点。

子公司营收增速大于母行营收增速。子公司营收112.25亿元,同比增长7.14%,增速快于母行营收增速0.96个百分点;子公司营收占集团营收比重9.69%,较上年同期提升0.07个百分点。

(三)“三张名片”成色更足

报告期内,公司“三张名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银行加快“全绿”转型、财富银行升级生态赋能、投资银行发力资源整合,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

1.绿色银行“全绿”转型

绿色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报告期末,公司绿色金融融资余额1.5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9%,其中,45家一级分行中,超千亿规模3家,超百亿规模34家。符合人行口径的绿色贷款5,415.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31%,显著快于对公贷款增长。目前,人行口径绿色金融贷款加权利率4.66%,不良贷款率0.48%。已获审批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优惠资金154.45亿元,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绿色行业基础深耕厚植。立足国家战略转型重点方向,提升重点行业精细化经营能力。聚焦减污降碳、高碳行业“绿色升级”转型,加大绿色资产投放力度,大力支持风电和光伏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推进绿色供应链、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碳捕集、协作机器人、功率半导体等新兴行业的精耕细作,挖掘重点行业拓客潜能。

集团“全绿”协同再创新高。绿色投行领跑同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绿色投行融资规模753.61亿元,其中,绿色私募债券、绿色银团、绿色并购、绿色资本市场、绿色股权投资合计落地474.65亿元。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理财及ESG理财等多元金融稳步发展,报告期末余额1,156亿元。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取得新突破,覆盖69个绿色专属行业,报告期末余额270.69亿元,其中,清洁能源领域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余额86.97亿元。绿色零售贷款快速增长,报告期末期末余额4.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8.48%。

2.财富银行进击一流

理财业务做大做强。兴银理财稳健发展,产品体系持续完善,投研体系和销售渠道建设成果显著。公司理财业务规模1.9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9%,规模在理财市场排名第四。其中,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规模占比提升3.53个百分点至97.67%,固定收益新产品规模1.8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06%。报告期内,兴银理财重点强化多资产、多策略产品布局,细化传统固收产品创新,上线稳添利最短持有期、增盈稳享等核心产品,增长规模超千亿。系统性构建ESG投研能力,ESG理财产品规模稳步增长达370亿元。成为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资质机构,获批额度100亿元。

集团资管单元多点发力。集团各资管单元充分发挥差异化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

兴业信托重点发力家族信托、薪酬递延信托、证券服务信托;兴业基金重点围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加大权益基金布局,创设核心宽基沪深300ETF连接基金,首发落地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主题基金品种丰富;兴业期货固收和CTA主动管理产品业绩优于市场同类策略水平,衍生品类资管产品规模迅速扩大。报告期末,兴业信托、兴业基金、兴业期货创设的主动管理类产品规模余额4,353.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57%。

财富销售渠道全面升级。公司加快从“单一产品销售”向“资产配置”转变,扩大财富生态圈,强化线上线下经营,拓展行内行外销售网络,加强场景链接、流量导入与生态共建。以打造线上财富销售平台为方向,加快推进钱大掌柜、手机银行、兴业生活、兴业管家、银银平台各线上渠道之间互嵌互通。报告期内,钱大掌柜月均MAU较上年末增加21.37万户,增长106.53%。银银平台“财富云”向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等机构的零售客户销售理财,保有规模2,736.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44%。同时,银银平台面向同业机构客户销售各类资管产品的保有规模1,204.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6.71%。

托管带动综合收益成效显著,资产托管规模较上年末增长5.76%至14.93万亿元,带动结算性存款日均2,161.58亿元,较上年末保持稳定。其中,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0.65%至2.36亿元。

报告期末,集团零售AUM规模3.0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79%,其中管理的表外资产占比70.78%,较上年末保持稳定。实现轻资本、弱周期的财富银行业务手续费收入126.34亿元,同比增长8.44%,其中,理财业务收入75.21亿元,同比增长16.57%。

3.投资银行轻型发展

投资银行业务优势稳固,不断完善资产承销、资产构建、资产流转三大板块产品体系。

债券承销继续保持市场领先。非金债承销规模3,634.34亿元,保持全市场前列;境外债承销规模同比增长28.82%至48.38亿美元,位列中资股份行首位,其中,绿色境外债承销规模14.84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倍;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同比增长12.49%至178.05亿元,位列股份行首位;落地市场首批科创票据、市场首单民营企业绿色熊猫债券等。转型业务多点开花,并购融资落地721.90亿元,同比增长70.44%;银团融资落地1,115.95亿元,同比增长27.78%,以独家代理行身份牵头筹组宁德时代(300750)系列产业园百亿项目等;资本市场业务落地134.41亿元,同比增长77.41%。“商行+投行”落地成效显著。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投行业务收入26.10亿元,同比增长18.34%;投行集团重点客户结算性存款日均5,560.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4.59亿元。

FICC银行做市能力增强,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继续保持利率、信用、外汇、贵金属及衍生品等品种做市优势地位,进一步丰富交易策略,依托数字化转型提升客户覆盖率和产品渗透率。报告期内,通过汇率避险、利率避险、债券销售和债券借贷等实现代客FICC业务收入13.70亿元。

资产流转助力拓展投行朋友圈。“兴财资”朋友圈扩大至160家,其中总对总签约机构98家,“兴财资”资产流转规模同比增长35.35%至1,787.81亿元,加快推动表内资产向表外流转;着力提升跨市场产品创设、资产供给能力,向资管和财富端供应各类资产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49.00%。“投联贷”合作机构121家,有43家为清科排名前50强及细分行业投资30强。报告期内,“投联贷”项目落地350个,较上年末增长133%。

报告期末,集团对公融资余额(FPA)7.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27%。其中,能代表表外投资银行业务的非传统表外融资余额3.0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20.65亿元,增长10.79%,占比上升0.53个百分点至39.20%;传统表外融资余额1.2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29.49亿元,增长8.28%;表内融资余额3.4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42.03亿元,增长8.33%,占比下降至44.91%。

(四)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

报告期内,公司建立“一委四部一司”架构基础,提升科技整体合力。科技投入同比增长17.57%。

生态赋能银行加快建设,场景生态平台建设新增项目落地730个,总数达3,681个,覆盖日均结算型存款2,255.75亿元。升级银银平台、兴业管家、兴业普惠、钱大掌柜、兴业生活“五大线上品牌”。线上客户数稳步增长,兴业管家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9.78%至91.17万户;兴业普惠注册用户较上年末增长379.69%至4.02万户,累计解决融资需求1.79万笔,累计金额550.07亿元;兴业生活累计绑卡用户较上年末增长13.97%至2,933.71万户;钱大掌柜月均MAU较上年末增长106.53%至41.43万户;持续优化手机银行建设,有效客户较上年末增长271万户,月活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3.24%至1,614万户,网络金融柜面替代率达到96%。

数字运用场景加快落地,推进数字供应链项目试点、兴e家生态场景建设。持续推进网点智能化建设、厅堂一体化智能系统升级。

科技创新引擎全面发力。持续增强研发效能,有序推进技术中台、数据中台、科创工程、新技术应用、外部创新合作,提前布局算力规划。启动运维一体化机制,保障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统筹推进统一支付清算平台,加速落地数字人民币建设,完成“榕树2.0项目”一阶段功能开发与测试。

科技发展基础持续夯实。实施科技人才万人计划,报告期内引进数字化转型人才超过1,200人,报告期末科技人员占比达到8.67%,较上年末提升2.22个百分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培训、讨论,更新集团数字化思维、理念、技能,推动全集团人人学科技、懂科技、会科技。深化BA+DA+SA融合,提高数据分析、建模服务能力,提升数据价值化。加大数据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数据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数据治理机制。

(五)体制机制赋能激发活力

平稳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实施科技、零售、企金、福建区域、行政后勤、党建纪检等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分行部门设置,启动设立金融科技研究院、碳金融研究院,为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建设注入新活力,为战略规划落地保驾护航。积极推进多项创新机制,推行“行领导战略分工+部门职责交叉设置”分工机制和敏捷柔性工作机制,确保战略落地更加有效,优化创新管理,开展“兴火燎原”创新马拉松竞赛系列活动。加大力度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技人才、绿色金融人才两个“万人计划”,加大干部人才招聘、培养、交流力度,健全集团培训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四、经营重点问题

(一)关于资产端管理

信贷业务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金融监管政策要求,高效对接经济社会发展信贷需求,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要领域和受新冠疫情影响领域的金融服务力度,全力支持稳住经济大盘,贷款增量、增速在股份行中排名前列跑赢大市。在信贷投放方向上,公司加大制造业支持力度,加快零售信贷多元化发展。报告期内,制造业贷款、非按揭贷款业务分别较上年末增加902.96亿元、598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269.61%、161.27%,制造业贷款占对公贷款比重较上年末上升1.81个百分点至21.49%,余额5,280.12亿元。其中,公司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电商、IDC、仓储物流等新兴行业加大投入,提升业务结构与国家战略契合度。投资业务方面,公司准确研判市场走势,结合利率变化趋势,择机减持部分债券资产,兑现价差收益,同时合理优化业务结构,推动非标投资平稳下降。

展望下半年,公司将在信贷策略上,深化“区域+行业”策略,强化产品服务创新,推动房地产、政府平台等融资业务转型发展,聚焦普惠金融、科创金融、能源金融、汽车金融、园区金融等五大领域,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投资策略上,动态调整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持续优化投资品种与业务结构,同时加强投贷联动、投承联动等业务综合协同,更好满足客户纵深化融资需求。

(二)关于负债端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战略导向,强化策略执行,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调整优化负债结构。存款方面,公司持续推进“结算型银行”建设,坚持不懈拓展结算性存款,推动存款保持稳定增长。一方面,挖掘潜在使用授信的客户,灵活用好多样化产品组合,深耕场景生态圈,加强产品数字化,提升结算服务能力,沉淀结算资金;另一方面,以代发、收单等业务为抓手,提升完善金融服务,优化客户体验,经营挖掘长尾客户,带动结算资金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各项存款较上年末增长7.79%,高于总负债增速,存款较上年末增加3,359.02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2,179.76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56.19%,较上年末提升1.68个百分点。市场化主动负债方面,公司前瞻性研判市场利率走势,结合资产投放及流动性管理需要,以成本为导向,统筹安排市场化主动负债吸收。报告期内,公司抓住市场有利环境,加快推动长期债券发行,有效补充中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提升负债稳定性。

展望下半年,公司将加快客户基础建设,夯实负债增长基础,提升负债管理精细化水平,保持负债规模稳定增长,进一步优化负债结构。将低成本结算性存款拓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综合运用考核引导、平台构建、产品运用、公私联动等多种方式,努力提升结算资金占比;结合市场利率变化,在成本导向基础上,调整优化主动负债品种和期限结构,前瞻性地适度拉长负债久期,持续提升负债稳定性。

(三)关于息差表现

报告期内,公司净息差2.15%,同比下降17个BP,主要原因是受LPR下调、让利实体经济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贷款定价有所下行。为缓解息差收窄压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资产端突出信贷资产构建和结构优化,贷款日均规模在生息资产中占比上升至58.98%;负债端加强拓展结算性存款,同时抓住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有利环境,通过精细化管理推动市场化主动负债结构优化和成本下行,整体负债成本同比下降3BP。

展望2022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扩大客户基础,力争保持息差水平相对稳定。

(四)关于非息收入

报告期内,公司深化战略转型,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非息净收入434.22亿元,同比增长17.21%,非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37.48%,同比提高3.48个百分点。

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26.77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他非息净收入207.45亿元,同比增长37.15%。其他非息净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结合债券市场流动性波动及利率走势,增强优质债券资产构建能力,积极把握波段机会,加强流转力度,提升综合收益。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方面,财富银行业务稳健增长,实现轻资本、弱周期的财富银行业务手续费收入116.50亿元,同比增长8.44%,其中,理财业务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收入75.21亿元,同比增长16.57%。投行业务优势进一步巩固,实现投行业务收入26.10亿元,同比增长18.34%,其中,债券承销收入14.09亿元,同比增长15.45%。顺应客户金融需求和移动支付发展趋势,银行卡和支付结算收入80.01亿元,同比增长9.33%。

2022年下半年,公司将进一步挖掘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非息业务持续较快发展。推动财富银行做大做强,财富业务从“单一产品销售”转向“客户资产配置”,建立大财富协同联动机制,坚持以AUM为导向,加强财富队伍建设,强化线上线下经营,面向全市场选取优质产品,完善“兴业优选”产品体系,坚持做大AUM规模。

推动投资银行轻型化,投行业务加强创新驱动,完善资产承销、资产构建、资产流转三大板块产品体系,提升公司在REITs业务、私募债权、银团融资、并购融资、资本市场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提升托管业务贡献,发挥托管平台信息汇聚作用,优化联动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大力拓展固收+基金、权益基金等主动型基金托管,加大布局权益指数基金、ETF基金等被动型基金托管。发挥资金业务传统优势,加强研究赋能,提升FICC业务专业能力,继续保持利率、信用、外汇、贵金属及衍生品等品种做市优势地位,聚焦外汇、债券借贷、信用衍生品、债券销售等重点产品,依托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客户覆盖率和产品渗透率,不断增强客户服务能力。

(五)关于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

1.基本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新发展理念,巩固基本盘、布局新赛道,强化风险赋能,持续推动业务结构优化与转型发展。深化风险业务融合,提升授权差异化和授信政策导向性,按“一城一策”原则,制定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差异化授信指引,促进分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分行业务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度。积极推进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全面评价企业成长性和综合实力,提升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数据驱动的智能风控平台建设,实现风险信息一站式查询、风险监督、风险预警、风险监控等功能,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风险管理的应用。加强特资处置产品创新,优化核销资源配置,建立风险项目化解处置的总分行协同联动机制,有效提升特资经营质效。持续强化对重点领域风险的排查,提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前瞻性,报告期内,公司关键资产质量指标保持稳定。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550.0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2.92亿元,不良贷款率1.15%,较上年上升0.05个百分点,仍保持在近年较优水平。同时,公司前期针对潜在风险增提损失准备,随着潜在风险逐步释放,拨备覆盖率有序下降,报告期末,公司贷款损失准备余额1,382.3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3.21亿元;贷款拨备覆盖率251.30%,较上年末下降17.43个百分点;拨贷比2.89%,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指标较上年末小幅上升,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信用卡业务受经济下行、新冠疫情干扰等因素影响,部分持卡人收入水平受到冲击,导致还款能力下降,信用卡业务逾期和不良增加;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房地产企业因经营不善或诚信不足等原因,违约有所增加;个别地区受新冠疫情影响,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加剧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融资平台债务违约和不良有所增加。

公司已采取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强化信用卡风险管控,将房地产企业、融资平台债务授信风险管控列为资产质量管控工作重点,一户一策制定风险防范化解方案和客户预警管理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风险排查,持续推动风险项目处置,确保2022年公司资产质量平稳运行。

2.重点领域资产质量

(1)信用卡业务风险管控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经营环境变化,全面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保持风险防控与业务发展的平衡。公司加强信用卡风险量化模型工具建设,提升客户风险精准画像能力,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优化资产结构。进一步深化总分联动,发挥分行属地催收优势,强化自建催收团队建设,抓好不良资产清收,提升催收效能。同时,为支持新冠疫情防控、保护消费者权益,公司对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现现金流紧张的客户给予一定还款宽限,维护客户的还款意愿,体现普惠金融的"温度"。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信用卡贷款余额4,558.12亿元,受报告期内新冠疫情因素影响,不良率2.73%,较上年末上升0.44个百分点,但较一季末下降0.15个百分点,并且作为资产质量先行指标的逾期贷款率、关注类贷款率,均较一季末环比有所下降,总体风险趋势有所好转。预计下半年信用卡资产质量将保持平稳,实现信用卡业务稳健发展。

(2)房地产业务风险管控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经济金融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公司建立了体制机制完整的房地产业务管理策略。包括:表内表外业务执行同一准入标准,房地产业务以自营资产为主,避免房地产市场风险向理财业务等涉众产品传染,有效管控风险边界;由总行统一把控房地产开发商准入和实施统一授信,优先主体和项目,持续根据“四重战略”优化房地产信贷结构,房地产业务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或GDP万亿级的中心城市,上述地区资产估值总体更为稳定,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总体较小。公司充分发挥“商行+投行”优势,积极主动应对各类风险因素,通过项目封闭运作和并购融资等手段有效化解问题开发商的授信业务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境内自营贷款、债券、非标等业务项下投向房地产领域业务余额16,343.20亿元,不良率1.85%,其中,风险足够分散且押品足值的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11,065.33亿元,占比67.71%。按揭项目约86%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珠三角、长三角以及部分中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报告期末,个人住房按揭LTV值(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与抵押房产总价值的比例)为44.49%,抵押物足值。该部分贷款风险总体很小且收益良好。

以优质开发商和优质项目为主要融资对象的对公融资业务余额5,277.87亿元,占比32.33%。除债券投资842.44亿元(其中投向以优质房地产企业为主要发行主体的债券169.33亿元,投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673.11亿元)外,其余4,435.43亿元均有对应的房地产项目及抵押物,且项目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GDP万亿以上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稳定城市的余额占比超80%,其余项目也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项目开发前景良好,抵押物充足。报告期内,虽然个别房地产企业因经营不善或诚信不足等原因,违约有所增加,但基本在年初公司预判的范围内。公司自年初开始执行房地产业务“三分类”风险化解策略,成立房地产专家小组,推动足值项目与风险房企脱钩,配合当地政府“保交楼”工作化解房地产项目风险,保障对公房地产资产质量平稳。下阶段,随着问题房地产企业的出清,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预计房地产企业风险将趋于平稳。报告期末,公司对公房地产贷款拨贷比达到13.11%,高于公司整体拨贷比水平,风险损失的抵补能力较强。

公司房地产业务以表内自营资产为主,涉及不承担信用风险的表外业务规模总体很小。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境内非保本理财、代销、债券承销等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投向房地产领域合计1,211.51亿元,其中债券承销536.63亿元、理财资金投资510.64亿元、理财代销业务164.24亿元。发债主体或底层资产融资人以央企、地方国企以及经营稳健的头部房地产企业为主。公司已建立严格的理财产品适销性审核制度,理财产品底层融资人主要为公司的授信客户,均在公司自营业务的房地产企业准入白名单内,并且理财产品底层融资人以资质较高的国有房地产企业为主,理财项下资产全部为正常类。

报告期内,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经济活动受到较大影响,部分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和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按揭贷款资产质量承压。截至报告期末,个人购房按揭类贷款不良率为0.51%,较上年末略升0.02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随着各地保交楼措施的推进,公司密切跟踪期房按揭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针对存在风险隐患期房按揭项目,积极配合政府、开发商、客户采取风险化解措施,同时持续完善按揭贷款准入管理、加强按揭贷款贷后跟踪及催收处置,整体风险可控。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风险管控

公司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经济金融政策,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维护区域经济和财力稳定。在发展中,坚持以市场化原则把控业务风险,依法合规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2,523.04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减少554.11亿元;不良资产率3.37%,较上年末上升1.4个百分点,不良资产余额为85.16亿元,仅较上年末增加24.54亿元。不良资产率上升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公司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资产总额压降;另一方面,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个别区域风险暴露,不良有所增加。但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良资产总体规模较小,对资产质量影响不大。

报告期内,公司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推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序管控。包括: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支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维护区域经济和财力稳定,保障地方政府债务还款来源的可持续性;顺应中央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和节奏安排,积极沟通地方政府,发挥公司“商行+投行”优势,主动对接专项债置换资金等其他还款来源,稳步压降存量业务规模;强化预案管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一户一策制定风险防范化解方案,防控违约风险。

公司将继续坚持合规和市场化原则,继续维护与地方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严格执行中央经济金融政策,杜绝新增任何形式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业务;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主动加大对绿色经济、住房租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及当地优质产业、优势领域的信贷投放,推动转型发展;推动政府相关融资业务在经营机构实行集中专业经营,盘活存量资产价值;安排一定债券投资额度合规为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提供流动性支持,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生违约风险。考虑到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有明确的政治纪律要求、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合理的期限安排,预计在中央、地方、金融机构相互配合下,融资平台债务不会发生系统性违约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一)概述

1.总体经营情况

(1)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89,847.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44%;本外

币各项存款余额46,469.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79%;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7,757.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5%;公司境外分支机构资产总额1,971.78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19%。

(2)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8.53亿元,同比增长6.33%,其中,手续

费及佣金净收入226.77亿元,同比增长3.4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8.87亿元,同比增长11.9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80%,同比上升0.01个百分点;总资产收益率0.52%,同比上升0.01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24.95%,同比上升3.23个百分点。

(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550.0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2.92亿元;

不良贷款率1.15%,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共计提减值336.15亿元,期末拨贷比2.89%,拨备覆盖率251.30%,继续保持充足的拨备覆盖水平。

2.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的构成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8.53亿元,营业利润521.49亿元。

(1)公司根据重要性和可比性原则,将地区分部划分为总行(包括总行本部及总

行经营性机构)、福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东北部及其他、西部、中部,共计十个分部。

(二)资产负债表分析

1.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89,847.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44%;其中贷款(不含应计利息)较上年末增加3,475.49亿元,增长7.85%,各类投资净额较上年末增加57.14亿元,增长0.19%。

贷款情况如下: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贷款占比51.44%,较上年末上升1.22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占比40.39%,较上年末下降2.06个百分点,票据贴现占比8.17%,较上年末上升0.84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主动把握经济形势变化,合理确定主流业务信贷布局,保持重点业务平稳、均衡发展。

(2)贷款行业分布

截至报告期末,贷款行业分布前5位为:“个人贷款”“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票据贴现”和“房地产业”。

报告期内,公司顺应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大趋势,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执行“有保、有控、有压”的差异化授信政策,提升风险政策的精细化水平,更好赋能业务转型发展。从行业维度按照优先支持、适度支持、审慎支持、限制支持四类进行细分,实施不同的管理要求,引导信贷资源投向市场前景良好、产业政策积极支持和抗周期风险的领域,实现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支持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区域和福建省内区域的信贷资金需求;围绕国家“双碳”目标,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减污降碳”重点领域,完善碳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响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要求,重点支持新基建、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国产替代、“专精特新”和福建省“四个经济”等领域的优质客户,加快构建大类资产;按照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升级整合变化趋势,择优支持汽车、医药、现代物流、教育、文体、家电等民生消费升级和新型消费领域,以“主流市场、主流业务”为主轴,防范中低端市场风险;加大对乡村振兴、普惠小微、科创金融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搭平台、建场景、推沙盘、批量化”寻找业务机会,提供金融解决服务方案;继续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按照“控制增量、优化存量、调整结构”原则,关注行业中的企业分化,坚持优势区域和优质龙头“双优”策略不变;严守合规底线和风险底线,加大对存在较大生态危害性的行业的审慎关注,防范潜在风险,挖掘绿色金融机遇。报告期内,受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去杠杆等因素影响,公司信用风险仍面临一定压力,但公司顺应监管导向,保持资产质量管控的高压态势,加大不良资产出清力度,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3)贷款地区分布

公司贷款区域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公司顺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支持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区域和福建省内区域的信贷资金需求,结合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全领域、全渠道、全产品、多牌照集团化综合服务优势,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经济。

(4)贷款担保方式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信用贷款占比较上年末提升0.71个百分点,保证贷款占比较上年末提升0.64个百分点,抵质押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2.20个百分点,贴现贷款占比较上年末提升0.85个百分点。

(5)前十名贷款客户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最大单一贷款客户的贷款余额为127.53亿元,占公司并表前资本净额的1.47%,符合监管部门对单一客户贷款余额占银行资本净额比例不得超过10%的监管要求。

(6)个人贷款结构

公司降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集中度,加大对普惠型个人经营贷款的投放,个人住房及商用房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2.27个百分点,个人经营贷款占比较上年末提升1.74个百分点,信用卡余额占比较上年末提升0.41个百分点。报告期末个人贷款不良率1.17%,较上年末上升0.16个百分点。

公司持续创新和完善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机制,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不断强化业务全流程管控。积极面对个人贷款业务转型发展新形势,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大信用信息数据的应用对接,为客户风险画像体系提供支撑,持续优化风险识别及预警模型,积极推动系统的智能化完善升级,以数字化手段不断助力个人贷款业务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

投资情况如下:

(1)对外投资总体分析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投资净额30,080.4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7.14亿元,增长0.19%。

(2)长期股权投资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8.75亿元,具体内容如下:

①公司持有九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29,440万股,持股比例12.23%,账面价

值35.53亿元。

②兴业国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其他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账面价值3.22亿元。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不含应计利息)余额1,086.4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21.60亿元,增长63.41%。

拆出资金情况: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拆出资金(不含应计利息)余额3,321.9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05.10亿元,下降5.82%。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情况: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不含应计利息)余额2,005.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82.52亿元,增长40.93%。

2.负债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负债82,698.8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611.63亿元,增长4.57%。

客户存款的具体构成如下: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客户存款(不含应计利息)余额46,469.4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359.02亿元,增长7.79%。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情况如下:

截至报告期末,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不含应计利息)余额16,974.0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3.94亿元,下降0.38%。

拆入资金情况如下: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拆入资金(不含应计利息)余额1,923.0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5.27亿元,提高11.30%。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情况如下: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不含应计利息)余额1,552.7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101.46亿元,下降41.50%。

(三)利润表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各项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生息资产规模稳健增长,负债成本有效管控,利息净收入平稳增长;非息净收入保持较快增速;成本收入比保持在较低水平;各类拨备计提充足;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8.87亿元,同比增长11.90%。

1.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利息净收入724.31亿元,同比增加5.21亿元,增长0.72%。

公司各项业务平稳增长,净利差1.88%,同比下降17BP;净息差2.15%,同比下降17BP。

净息差口径说明:

(1)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投资业务所产生的收益在会计科目归属上不属于利息收

入,相应调整其对应的付息负债及利息支出。

(2)公司2019年1月1日起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不再

在利息收入中列示,相应调整其对应的付息负债及利息支出。

2.非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非利息净收入434.22亿元,同比增加63.77亿元,增长17.21%。

报告期内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26.77亿元,同比增加7.58亿元,增长3.46%。

投资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汇兑损益等项目之间存在高度关联,合并后整体损益202.62亿元,同比增加55.53亿元,增加原因是公司积极把握市场利率阶段性变化机会,与债券相关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增加。

3.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费用支出286.20亿元,同比增加53.73亿元,增长23.11%。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稳中求进、转型创新”的财务资源配置原则,加大金融科技、品牌及客户基础建设等重点领域的费用支出,营业费用有所增长,成本收入比24.95%,保持在较低水平。

4.减值损失

报告期内,公司计提减值损失336.15亿元,同比减少42.66亿元,下降11.26%。

报告期内,公司计提贷款减值损失278.95亿元,同比增加36.75亿元。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为基础,基于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量化参数,结合宏观前瞻性调整,充足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四)现金流量表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3,940.17亿元,较上年同期净流出增加1,756.77亿元,主要原因是客户贷款及垫款投放同比增加,同时调整优化交易性金融资产业务结构。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1,487.6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152.44亿元,主要原因是收回投资的现金流入同比减少。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424.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45.48亿元,主要原因是本期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同比增加。

(五)贷款质量分析

1.贷款五级分类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550.0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2.92亿元,不良贷款率1.15%,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728.1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3.49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1.52%,与上年末持平。报告期内,受宏观经济去杠杆、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等因素影响,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信用风险持续释放,公司通过强化资产质量管控,建立健全潜在风险项目的资产质量管控体系,前瞻性处置风险,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2.贷款减值准备金的计提和核销情况

公司采用新金融工具准则,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为基础,基于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量化参数,结合宏观前瞻性调整,充足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3.逾期贷款变动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逾期贷款余额782.2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2.41亿元,其中对公逾期贷款增加72.24亿元,个人逾期贷款增加34.11亿元,信用卡逾期增加26.06亿元。

逾期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新冠疫情反复、产业结构调整、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出现偿债能力下降、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等情况的企业有所增加,部分客群收入受到较大影响,个人贷款、信用卡业务违约风险上升,逾期明显增加。

4.重组减值贷款变动情况

公司根据监管导向和实质风险判断,加强重组贷款的清收化解力度。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重组减值贷款余额38.6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9.55亿元;重组减值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0.08%,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公司根据监管相关规定精神,不断夯实重组质量。

5.抵债资产及减值准备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抵债资产账面余额较上年末减少0.08亿元,公司减值准备较上年末基本持平。

(六)资本管理情况

1.资本管理概述

公司根据监管政策和经营环境变化,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加强资本管理,报告期内资本充足率水平符合中国银保监会规定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资本监管要求,以及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附加监管规定。

报告期内,公司贯彻落实“轻资本、轻资产、高效率”的发展主线,按照董事会确定的年度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合理安排风险加权资产规模总量,优化风险加权资产额度分配和管控机制,有限的资本资源向重点客户、行业、区域倾斜,促进资本使用效率不断提升。报告期末集团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51%和14.26%,较上年末下降0.30和0.13个百分点,主要是公司提升了2021年度股东现金分红比例并于第二季度进行分红派发,预计下半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将逐步提升。

报告期内,根据中期资本规划安排,公司持续落实二级资本债券补充工作,上半年发行了25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完成了1,0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发行事宜。公司在坚持以内生利润积累补充资本的同时,也为后续资本监管标准不断提高、确保业务保持稳健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本准备。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集团并表资本管理,统筹考虑各并表子公司监管达标、股东回报、业务发展和风险覆盖的需要,跟踪、监测各并表子公司的资本配置和使用,保持并表子公司稳健的资本充足水平和合理的资本结构,报告期内各并表子公司资本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作为入选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第三组成员,附加核心一级资本要求为0.75个百分点。公司认真履行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各项要求,制定2022年集团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管理方案,持续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2022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加强资本管理,优化表内外业务结构和管理流程,紧跟国际资本监管改革进展,按照资本集约化经营的管理要求前瞻性推进业务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将资本节约的理念深入至各层级,切实提高资本回报水平,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符合中期资本管理规划目标。

2.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自《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以来,公司已构建较为完备的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框架体系,有效提升风险和资本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为顺应国内外最新资本监管趋势、促进资本集约经营,公司已于2020年启动巴塞尔协议

Ⅲ项目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巴塞尔Ⅲ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一是数字化转型赋能巴塞尔Ⅲ建设,巴塞尔Ⅲ资本计量体系整体落地,三大风险标准法主体建设基本完成,数据质量与系统性能得到较大提升,为2023年实施巴塞尔Ⅲ监管新规奠定较好基础。二是内评体系持续深化改进,全面提升模型开发、参数调优、验证监控等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内评相关成果应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三是稳步推进高级方法合规申请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完善巴塞尔Ⅲ组织架构治理,推进合规差距整改,实施内评系统优化、搭建巴塞尔Ⅲ合规文档平台等。

3.资本充足率

(1)公司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包括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符合《商业银行资

本管理办法(试行)》第二章第一节中关于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要求的相关金融机构。具体为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兴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构成的银行集团。

(2)公司信用风险计量采用权重法。截至报告期末,在中国银保监会非现场监管

报表框架体系下,信用风险暴露总额为101,224.36亿元,信用风险加权资产59,197.75亿元,同比增长8.07%。其中,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余额1,562.95亿元,风险暴露1,562.38亿元,风险加权资产579.96亿元。

公司对市场风险计量采用标准法。截至报告期末,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总额为183.09亿元;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为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12.5倍,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为2,288.61亿元。

公司对操作风险计量采用基本指标法。截至报告期末,操作风险资本要求总额为294.92亿元;操作风险加权资产为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12.5倍,操作风险加权资产为3,686.49亿元。

(七)负债质量管理情况

公司建立健全负债质量管理治理体系,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负债质量实施有效管理与监控,董事会承担负债质量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负债质量的具体管理工作。公司负债质量管理坚持全面性、主动性、合规性、协调性原则,负债质量管理策略与自身经营战略、风险偏好和总体业务特征相适应。负债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包括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的合理性、负债获取的主动性、负债成本的适当性、负债项目的真实性等六个方面,符合《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要求。负债质量的识别、计量、监测及控制体系完善,报告期内公司负债质量管理各项指标正常,符合现行规章制度要求。

(八)监管要求披露的其他财务信息应收利息情况

公司按照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修订印发2018年度金融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要求,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金融工具的利息反映在相应金融工具报表项目中,已到期可收取尚未收取到的利息列示于“其他资产”。

应收利息坏账准备的提取情况:报告期内,公司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为基础,对应收利息进行检查,计提相应金融工具损失准备。

坏账核销程序与政策:公司呆账核销严格按照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7年版)》规定的条件进行办理,根据公司内部授权规定提请有权审批人审批。对符合坏账核销条件的项目,公司按分行申报、总行审批的程序办理:分行相关部门组织坏账核销申报、审查,报分行行领导审签同意后上报总行;经总行相关部门审查,视呆账金额大小,提交行长、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或董事会审批同意后,进行坏账核销。公司在坏账核销中遵守“符合认定条件,提供有效证据、账销案存、权在力催”的原则。坏账核销后,严格落实核销后的管理责任,对具有追索权的项目采取多种手段继续追索。

七、业务情况

(一)机构情况

主要子公司情况

(1)兴业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兴业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为本公司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9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金融租赁业务、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接受承租人的租赁保证金、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等。

截至报告期末,兴业金融租赁资产总额1,202.22亿元,负债总额992.06亿元,所有者权益210.16亿元。表内租赁资产余额1,161.05亿元,其中融资租赁资产1,105.86亿元、经营租赁资产55.19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7.57亿元,营业利润15.75亿元,净利润11.73亿元。

报告期内,兴业金融租赁发布了《2021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为金融租赁行业公开发布的首份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深耕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换电等降碳领域,绿色领域实现投放122.25亿元;绿色租赁资产余额522.35亿元,占租赁资产的44.99%。工程机械及商用车业务全面铺开,报告期内投放87.41亿元,同比增长49.21%;资产余额172.49亿元,占租赁资产的14.86%,较上年末提升3.7个百分点;优化区域、行业结构布局,持续压降平台类相关、租赁物为房产及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专业产品运用,报告期内厂商租赁、直接租赁专业产品投放118.64亿元,余额291.9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6.91亿元。

(2)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本公司持股比例为73%。经营范围包括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有价证券信托、其他财产或财产权信托,以及法律法规规定或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兴业信托资产总额676.08亿元,所有者权益220.40亿元,管理资产规模3,009.90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4.97亿元,利润总额-1.44亿元,净利润-2.48亿元。存续信托业务规模2,420.57亿元,其中,主动管理信托业务存续规模748.46亿元,占比30.92%。

(3)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本公司持股比例为90%,经营范围包括基金募集、基金销售、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资产管理和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兴业基金已在全国设立了包括上海、北京、深圳、福州在内的四家分公司,并全资拥有基金子公司——兴业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截至报告期末,兴业基金总资产45.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6%;所有者权益41.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2%。报告期内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12亿元,净利润1.83亿元,净资产收益率4.49%。截至报告期末,兴业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规模2,765.76亿元,其中,非货基金管理规模1,669.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22%。报告期内,兴业基金加快布局权益业务,重点围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布局,申报软科技主题A+H基金,丰富主题基金品种,布局港股投资;把握量化基金发展机遇,落地指数增强基金,为客户投资配置提供更多选择。固收产品线加大中短债基金布局,着力打造不同持有期、多种风险收益梯度的固收产品线,产品矩阵策略丰富、风格清晰,产品特色鲜明,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需求。

(4)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

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19亿元,本公司持股比例为66%。经营范围包括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经银行业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消费金融资产总额637.72亿元,同比增长22.48%;各项贷款余额628.12亿元,同比增长26.57%。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47.64亿元,同比增长23.15%;净利润11.50亿元,同比增长12.31%。兴业消费金融坚持深耕消费金融细分领域,将ESG发展理念融入普惠金融实践之中,深化数字化转型与科技赋能,拓宽产品与服务边界,持续推动多元化融资,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报告期内,兴业消费金融响应国家有关加强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号召,完善“兴才计划”产品设计,助力在职青年提升学历,加快“立业计划”投放,满足新市民租房支出、职业培训等需求;进一步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精细化管理,积极为受新冠疫情影响客户提供纾困帮扶措施,构建消费者权益保护长效机制。

(5)兴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兴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为本公司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经银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报告期内,兴银理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推进业务转型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强化集团协同联动经营,提升投研、产品、渠道、科技等核心竞争能力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兴银理财管理的产品规模1.96万亿,较上年末增长1,783亿元;总资产116.87亿元,净资产111.2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95亿元,净利润19.58亿元。

其他重要子公司

(6)兴业期货有限公司

兴业期货有限公司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经营范围包括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业务。兴业期货是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会员单位,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交易结算会员单位。兴业期货下设全资控股风险管理子公司——兴业银期商品贸易有限公司,并设有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深圳等14家分公司,形成覆盖全国主要经济中心的全国化、专业化布局。

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期货资产总额109.75亿元,客户权益总额95.14亿元,资管业务规模120.65亿元;连续两年成为“A”类期货公司。积极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行业特色,坚持精准要求,深化产业帮扶,践行社会责任。报告期内开展“保险+期货”项目覆盖8个乡村振兴工作地,名义本金7.09亿元。

(7)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0.6亿元。兴业研究致力于为金融市场参与各方提供包括宏观经济、绿色金融、外汇商品、固定收益、行业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服务。

报告期内,兴业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持续探索建立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匹配商业银行发展需求的研究体系,积极服务集团、市场和客户。宏观研究准确研判经济与利率走势,信贷社融数据、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LPR、债券利率走势研判等均得到市场验证;绿色金融持续做强品牌影响力,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获《中国金融》每月转载;行业研究持续开展光伏、储能、芯片等行业和科创企业调研,深入推进研究与业务融合模式;外汇研究加大中资美债、美国国债等研究,牵头推出FICC策略周报和中资美元债月报,落实投研一体、挖掘交易机会。截至报告期末,兴业研究新增签约客户4家,累计服务客户超过240家,服务客户覆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企业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

(8)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作为本公司科技内核与创新孵化器,兴业数金全面负责本公司科技研发和数字化创新工作,同时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开放API、流程机器人、区块链等前沿科技,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解决方案、输出科技产品与服务。

科技改革方面,以科技赋能业务为导向,全面调整公司组织架构,设立12个一级研发中心。集团研发方面,围绕银银平台、兴业管家、兴业普惠、钱大掌柜、兴业生活五大平台,强化“1+5+N”数字兴业体系的技术支撑。推动核心软硬件升级并启动分布式核心预研,完成“榕树2.0”项目一阶段上线功能开发与多轮测试,提前建成巴塞尔

Ⅲ项目。全面保障手机银行6.0、“兴智汇”、全网收单、财资云、投研数据分析平台、涉外汇款整合、新一代商票系统、智慧账户、企业级数字化智能反欺诈平台、智能风控

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赋能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科技输出方面,推动打造“1+N”金融科技生态圈,以“兴业云”为依托,涵盖支付结算、理财销售、投融资、数字人民币等“N”种场景。报告期内新增上线代理超级网银合作银行7家,新增代理网联支付合作银行4家,新增开通支付宝提现合作银行25家。新技术赋能方面,推动“卫星遥感应用平台”“智慧物联网系统”“生物资产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加快NFT、数字人等元宇宙技术布局,持续推进绿金科技创新应用。“商誉达”供应链服务平台对接票交所新一代票据系统上线,嵌入奇瑞汽车等核心企业产业链。加强外部创新合作,完成海尔卡奥斯、百度两个联合创新实验室的设立,持续推进与闽江学院等高校联合创新。技术基础方面,升级技术中台和数据中台初步实现技术中台已发布组件的规模化推广,系统上云率和PaaS服务依存度快速提升,低代码开发平台“兴魔方”覆盖45家分行,累计推广应用365个,完成数据资产平台、数据可视化平台建设,新增实时业务场景9个、数据科学模型93个,数据中台日均API服务超185万,测试服务体系“满分”通过TMMi5级认证,自研“DevOps平台”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流水线能力先进级评估。持续推进算法模型在小微企业融资、特殊资产估值等场景的应用,累计建成模型178个,流程机器人已上线1,328个业务场景,部署机器人2,404个,报告期内替代执行业务笔数超4,300万笔,节省工时超60万小时。

(9)兴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兴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19.5亿元,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经原中国银监会核准具有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资质的省级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参与福建省内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批量收购、转让和处置业务;收购、转让和处置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债务重组及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对股权资产进行管理、投资和处置;破产管理;投资与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业务;受托管理各类基金等。

兴业资管立足功能定位,聚焦“服务福建”中心工作,积极服务区域金融风险防化与金融生态优化。截至报告期末,兴业资管资产总额281.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0.19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净收入5.07亿元,同比下降2.48%;实现净利润2.85亿元,同比下降9.41%。持续深耕特资主业,围绕集团特资经营融合及市场化运营,稳步推进特资业务收处,收储各类特殊资产债权总额61.26亿元,同比增加14.44亿元;处置各类特殊资产债权总额56.57亿元,同比增加19.57亿元;加快特资业务转型创新,秉承“绿色金融”经营理念与战略重点,积极把握福建“绿色经济”发展机遇,发起设立“绿色特殊机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服务福建绿色企业资产盘活、流动性改善及债务风险化解;打造债券融资多产品体系,成功发行全国首单地方AMC永续中票20亿元。

(10)福建省金服云有限公司

福建省金服云有限公司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金服云公司立足“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数字资产运营公司”定位,以构建“各方互促共进、互利共赢的网状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为目标,围绕“数据智能、开放服务和多元生态”三个方面,培育提升生态连接和数字化运营能力,努力打造数字普惠金融生态。

报告期内,金服云公司深度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超越,进一步优化完善金服云平台,深度连接政银企,助力政策落地、便捷信息交互、撮合银企对接。截至报告期末,金服云公司总资产1,791万元。已入驻金融机构118家,覆盖省内设点经营的主要银行。注册企业21.87万户。累计发布各类融资需求15.37万笔,金额5,515.69亿元;累计解决融资需求4.72万笔,金额1,629.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84%、23.27%,约98%为普惠小微贷款,笔均金额345.40万元。金服云平台已成功打造“福建模式”并逐步走向全国,作为闽宁合作项目之一的宁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探索搭建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秉持“开放共享,连接一切”的理念,建设运营“数字兴业”五大品牌之一的“兴业普惠”。“兴业普惠”平台强化科技引领,数据赋能,依托兴融资、兴注册、兴开户、兴代账、兴支付、兴财富“六大”功能体系,打通“线上+线下”,连接“城市+乡村”,融合“对公+零售”,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提供涵盖“金融+非金融”的全方位综合服务。为服务社会民生、支持乡村振兴,惠及小微企业,推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二)业务分析

1.客户条线企业金融业务

公司企业金融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存贷款规模稳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本外币对公存款余额37,512.4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355.53亿元,其中,本外币结算性存款余额19,484.8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92.25亿元;本外币对公贷款余额28,524.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85.48亿元。企金客户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客户增长提质上量,截至报告期末,企业金融客户115.6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7.44万户。截至报告期末,总行级重点客户下属企业合作客户数15,655户,较上年末增加692户;总行级重点客户日均存款9,186.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08.50亿元,总行级重点客户本外币对公贷款(不含贴现)8,079.2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23.16亿元。

绿色金融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绿色金融表内外融资余额15,252.5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85.50亿元;其中,人民银行口径的绿色贷款余额5,415.8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76.44亿元。在绿色金融业务推动方面,公司加大减污降碳重点领域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巩固提升在“水、土、气”污染防治领域的传统优势,加快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资产构建。截至报告期末,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1.90%。

为长江大保护沿线13个省市环境治理类相关企业发放绿色融资532.80亿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金融业务落地188.50亿元。着力服务福建“四个经济”建设,报告期内在福建省内绿色金融业务投放量447.55亿元,同比增加182.5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福建省内绿色金融表内外融资余额1,205.8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8.61亿元。在绿色金融专业支持方面,持续进行绿色金融专业能力输出,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签约金额合计6,200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各签约省区已累计投放8,133.15亿元。公司凭借绿色金融专业优势,为多地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融资+融智”服务,积极参与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公司环境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工作,指导试点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围绕全国碳市场,逐步完善碳市场基础金融服务、碳金融产品创新和碳市场“交易+做市”三个层次的碳金融业务布局,先后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与南方电网合作推出具备个人碳账户功能的联名借记卡,参与制定国内首个对碳源碳汇进行科学精准监测的团体标准,落地全国首单线上标准化碳中和服务交易。推进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打造“减污降碳”系列产品,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多笔碳减排挂钩贷款,引导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方面,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对1,802笔项目开展赤道原则适用性判断,其中适用赤道原则项目共计1,129笔,所涉项目总投资为44,399.43亿元。

机构业务:截至报告期末,机构客户数48,551户,较上年末增加10,645户;日均存款10,216.3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0.83亿元。财政代理业务方面,实现中央级业务693亿元,同比增长62%,当月实现支付超90亿元。财政资金链式营销方面,公司已实现资金承接1,714亿元,同比增长8%,营销下游重点收款单位1,248户,带动下游企业客户日均较上年末增长167亿元。专项债财顾业务方面,服务发行金额2,966亿元,同比增长373%,市场占比8.72%;资金回存1,266亿元,同比增长448%,市场占比3.72%。医保电子凭证业务资格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已在全国31个省级区域中取得29个省级区域的医保电子凭证展码资格;在全国已取得10个省级区域医保移动支付资格,市场覆盖率达32%。医保贷业务方面,共8家分行落地医保贷相关业务投放贷款金额合计8.21亿元。生态圈建设方面,截至报告期末,累计立项智慧医疗项目720笔,累计投入19.76亿元,教育云平台已有689户教育行业客户已上线,报告期内新增上线336户,累计交易金额10亿元。教培资金监管业务方面,已上线17家教育局,851家教培机构,累计监管资金1.14亿元。高校采购及差旅系统方面,已上线6家高校并促成290家供应商开户,累计交易金额2,172.82万元,覆盖结算性日均存款1.97亿元。

普惠金融业务:截至报告期末,银保监会口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44.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57.31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户数17.9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64万户;报告期内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投放利率4.31%。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营业网点2,034家,其中传统支行1,038家、社区支行832家,均提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打造开放式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兴业普惠”,报告期内“兴业普惠”已对接全国平台617个,累计解决融资需求1.79万笔、金额550.07亿元。丰富“兴业普惠·快易贷”系列小微企业线上融资产品,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和可得性,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报告期内小微企业线上融资落地合同金额154.44亿元。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开展科创企业“技术流”评价应用,通过“投联贷”“人才贷”等创新产品为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截至报告期末,合作科创企业4.4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0.84万户,贷款余额2,783.6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96.64亿元。

交易银行业务:持续完善全网一站式“兴享”供应链金融平台,推进以交易数据为基础的数字供应链和服务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各类模式创新,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深耕医疗、教育、住建等重点行业,推广医疗综合支付服务平台、教育云平台、住房租赁资金监管平台等总行级场景生态平台;推出普惠型线上融资业务“跨境E贷”,对跨境财资管理产品进行体系性创新,跨境金融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供应链融资达标余额3,186.97亿元,合作核心企业641户,通过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客户9,726户;票据池业务入池量1,413.96亿元,票据池融资业务量1,218.17亿元。累计落地场景生态项目3,681个,其中,新增落地项目730个,同比增长56.32%;互联网支付企业金融商户数2.90万户,交易金额665.26亿元。本外币跨境结算量1,558.2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96%;境内企金外币日均存款166.59亿美元,企金外币日均贷款144.12亿美元。

零售金融业务公司零售存贷款规模、零售客户综合金融资产规模稳步增长,零售净营运收入继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零售银行客户(含信用卡)8,481.9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559.94万户,其中,贵宾客户388.2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8.38万户。个人存款余额8,975.9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12.63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8,642.3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87.22亿元;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14,101.0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7.09亿元。

报告期内实现零售银行业务营业净收入349.03亿元。报告期内,累计发展两卡快捷支付有效绑卡客户数4,605.91万户,较上年末增加347.86万户,增长8.17%,总体绑卡率54.55%,较上年末增长2.33个百分点。报告期内两卡快捷支付累计交易笔数14.22亿笔,同比增长6.64%;两卡快捷支付合计交易金额7,211.65亿元,同比增长11.88%;发展银联云闪付移动支付客户2,205.84万,较上年末增加202.3万,增长10.09%。零售网络金融业务继续强化手机银行、兴智汇、城市服务等线上平台的服务与经营,截至报告期末,手机银行有效客户4,597.0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71万户;月活跃用户(MAU)1,613.82万户。报告期内手机银行累计交易笔数14,323.11万笔,同比下降3.57%。个人网银有效客户1,425.84万户,网络金融柜面替代率96.04%。

财富管理业务:截至报告期末,零售综合金融资产余额27,357.1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67.00亿元,增长4.86%;公司零售理财13,348.7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73.11亿元,增长3.67%。推进钱大掌柜与财富业务融合,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截至报告期末,钱大掌柜注册用户数1,332.10万户,报告期内月均MAU41.43万户,同比增长106.53%。

私人银行业务:报告期内,公司获批成立的首家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专营机构正式开业。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及风控体系,进一步提升作为专营机构规范高效的运作能力。

面对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持续宣贯长期投资理念,加强投资者教育与引导。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打造私行智能财富管家;完成私行家族财富管理系统项目投产,实现家族办公室业务的线上化系统化管理;围绕私行客户全生命周期,全新打造“兴钻成长”线上营销体系,实现客户精准提升。截至报告期末,私人银行客户月日均数近6万户,私人银行客户月日均综合金融资产7,654亿元。

信用卡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发行信用卡6,267.73万张,报告期内新增发卡297.66万张,同比增长127.99%;报告期内累计实现交易金额13,995.00亿元,同比增长10.10%。客群结构持续完善,白金卡客户保持较快增长;打造获客营销移动作业工具体系,对获客、活客、粘客全链路进行数字化升级,提升营销效率和客户体验;“好兴动”APP升级为“兴业生活”APP,全面融入公司“1+5+N”品牌体系,对数字化平台的经营思路、发展路径、技术体系、运营体系进行整体升级,重塑品牌价值;加强场景生态圈建设,聚焦持卡人生活消费需求和市场热点,推出系列营销活动,满足客户日常生活及“抗疫”“复工复产”等特殊时期消费需求,提升客户活跃度和消费交易粘性;积极履行银行社会责任,为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客户提供延期还款等人性化关怀服务。

同业金融业务公司坚持“金融机构综合服务商”和“金融市场综合运营商”定位,基于同业合作开展金融市场业务,深入服务同业客户、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报告期内,发挥“全客群、全市场、全产品、全链条”的基础业务体系优势,持续提升“清结算+存托管”“投资+金融市场”“投行+财富管理”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业务转型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同业金融综合价值继续提升。

同业业务:同业合作全面深入国内金融各领域,为各金融要素市场提供高效稳定的清算结算服务,报告期内证券资金结算量近10万亿元、各期货交易所结算量逾1万亿元、上海清算所结算量7,679亿元,在融资服务、投资交易、系统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产品服务市场份额与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为同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对境内主要同业法人客户的合作覆盖率保持95%以上,与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的1,169家银行协同建立了全球银行跨境服务网络,151家中外资银行通过公司成为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间接参与者。携手头部非银机构持续推进“投行+投资”生态圈建设。一方面,红筹企业IPO、公募REITs等创新投行业务稳占市场先机,债券发行承销、并购贷款精准对接直接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全面整合优势产品、渠道资源和科技能力,重塑数字品牌——银银平台,按照全客群、全市场、全产品的目标快速充实客户、产品、服务并扩大销售交易规模,将公司及同业合作伙伴的优质产品服务进一步向广大企业和个人客户开放,支持终端客户在投资融资、财富管理、养老保障等多层次的全面需求,着力打造业内有影响力的销售平台和金融生态圈。报告期内,公司着力发展“清结算+存托管”类同业负债,匹配同业客户及金融市场的结算、融资需求,保持同业负债规模稳定、成本控制得当。不断优化同业大类资产配置,标准化产品占比保持高位,并不断增强交易能力,以投资有效带动存管、托管、投行业务协同发展。票据业务规模平稳增长,以绿色票据等特色产品拉动贴现业务稳步增长,同时强化利率市场研判大力发展票据交易,进一步便利企业融资、有力服务实体经济。

银银平台:积极把握数字化转型趋势,运用开放银行理念和创新技术,聚合集团内外同业与金融市场丰富产品,为同业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投资、融资、财富、托管、账户管理、开放运营、金融资讯等综合金融服务,构建各类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开放共赢的同业金融生态圈。截至报告期末,银银平台资管产品销售余额1,204.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6.71%。“财富云”持续拓展银行理财代销市场,为集团形成独具特色的终端销售渠道,将优质理财输送到三四线及农村地区,并为中小银行提供系统建设、人员培训、智慧化运营等赋能支持,与中小银行共同培育当地财富市场,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截至报告期末,财富云理财代销余额2,736.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44%。服务同业客户多层次支付结算需求,跨行代收付产品“汇收付”为基金、保险、信托、消费金融、理财子公司等行业191家机构提供服务。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为境内外银行提供代理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服务,为债券通北向通做市商和南向通投资者提供代理资金结算服务,并推动中小银行代理外币清算、资金拆借、外币债投资、FICC等业务合作。报告期内,支付产品结算量4.15万亿元,同比增长8.94%。

与同业机构共享公司科技能力,提供核心系统建设与运维等整体银行科技服务解决方案、RPA流程机器人等特色单品服务以及灾难备份等基础设施服务,科技输出在线运行机构206家。

2.公共产品条线

投资银行业务:报告期内,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3,634.34亿元,保持市场第二位。其中:承销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178.05亿元,同比增长12.49%,列股份行第一位。承销境外债券规模48.38亿美元,同比增长28.82%,居中资股份行第一位。持续加大并购融资、银团融资、资产证券化、资本市场等关键领域的探索,深化完善“兴财资”平台建设以提升资产销售及撮合能力。有效支持科创企业融资,落地多笔市场首单业务,包括市场首批主体类科创票据、用途类科创票据,市场首单科创债权融资计划等。

资产管理业务:报告期末,兴银理财管理的产品规模19,639.5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83亿元,增长9.99%。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余额18,515.80亿元,混合类产品余额1,098.11亿元,权益类产品余额24.03亿元,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余额1.61亿元。报告期末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余额超1.9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12%,占总体产品理财余额的97.67%,较上年末上升3.53个百分点。创新细化固收、多资产等核心产品系列,布局最短持有期产品,建立私行兴承恒享系列,持续深化ESG、海峡等主题特色产品发行,助力养老金融,兴银理财成为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机构之一。发挥集团和同业生态圈优势,推动构建多家主流银行行外代销合作,零售、企金、私行、行外等各渠道规模均稳步提升。

资金业务:债券银行方面,继续大力推进债券承分销业务,为中央政府、政策性银行、地方政府财政提供资金支持。报告期内,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承分销业务规模分别同比增长121.19%和29%,地方政府债承分销规模同比增长142%。积极发挥债券银行优势,大力支持绿色环保、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冠疫情防控、小微企业支持等各类型债券投资,通过债券投资支持实体经济本源。继续发挥资金专业运作能力,执行动态投资策略,加大流转力度,优化组合结构。FICC银行方面,全方位满足客户避险需求,打造“FICC银行”专业品牌形象。从融资、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报告期内累计为企业客户提供汇率类避险产品1,422.28亿元,对客衍生品报价减费让利金额77.79万元,避险业务中客户获益4.76亿元。打造面向海外市场的重要做市交易机构,继续深化跨境人民币资产投资、交易、做市业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资产托管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线托管产品34,006只,保持全行业第二位。

报告期末,资产托管业务规模149,298.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132.21亿元,增长5.76%。其中,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规模23,576.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65%,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规模保持股份制银行第一;信托产品托管规模保持全行业第二;银行理财托管规模保持全行业第三。报告期内,实现托管中间业务收入17.31亿元。

3.运营支持

运营管理:在做好业务支持保障和内控安全保障,继续加大集中化、扁平化、流程化、标准化、工厂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运营3.0数字化转型,为公司业务发展和战略落地打牢中后台基础。推进统一支付清算平台建设,统一对账系统完成上线试运行。发力数字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报告期内公司获批成为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优化银行账户服务,向广大小微企业推出简易账户服务,落实降费让利,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开户难问题;丰富简易开户渠道,满足特殊客户群体,特别是老年客户、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升级线上运营服务能力,通过集中作业为各业务流程线上化运营提供有力支持,OCR、RPA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在运营后台的运用范围持续扩展。强化数字化风控,系统推进反赌反诈资金链治理,对账户开立、使用、变更、销户的全链条实行有效管控,通过啄木鸟案防系统、会计风险监控系统对风险实时监测、有效识别、精准阻截、提前防范,筑牢风险防线。

信息科技:升级兴业管家、钱大掌柜、银银平台、兴业普惠、兴业生活五大数字化服务平台,提升协同融合能力,促进线上线下兴业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加速落地数字人民币建设,2.5层已完成人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工行、建行技术对接,支持对公、个人钱包及收单业务;加速推进2.0层建设,完成“榕树2.0”项目一阶段功能开发测试和技术上线。稳步推进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快巴塞尔Ⅲ项目建设,完成信用风险项目二阶段上线投产。加大科技基础能力投入,启动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大型绿色数据中心,加快“东数西算”算力布局,构建“多地多中心多活”的基础运营体系。

推进云原生分布式平台高阶能力建设,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全面应用云原生、分布式技术。

加快金融科技体制机制深化改革落地,“一委员会+四部门+兴业数金”架构基本形成,科技引领动能不断积蓄。金融科技研究院在福州正式揭牌成立,瞄准场景金融、智慧金融、云金融、安全金融、数字货币开展前沿科技研究,积极探索联创实验室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引领的底层动力。

(三)报告期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

1.概述

公司制订了业务运营与风险管理并重的发展战略,建立了以风险资产管理为核心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控制系统,健全了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了风险责任追究与处罚机制,将各类业务、各种客户承担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洗钱风险等纳入全面风险管理范畴,进一步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操作执行层在风险管理上的具体职责,形成了明确、清晰、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由业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职责明确的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报告期内,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公司坚持新发展理念,做实风险防控,加强风险赋能,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不良管控质效,助推业务高质量发展。

2.信用风险管理

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建立并持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信用风险管理专业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优化信贷投向及客户结构,不断强化信贷业务全流程风险管控,实现风险和收益平衡,有效控制风险。

加大重点领域资产质量管控。积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外部监管要求,持续强化对地方政府融资业务、房地产业务等风险热点和重点领域的评估与排查力度。提高授信政策针对性。公司坚持风险与业务融合,执行“有保、有控、有压”差异化原则,积极引导信贷资源投向符合ESG相关要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市场前景良好等行业领域,大力推进绿金业务,调整绿色项目贷款审批权限、优化相关行业授信政策。跟进“内循环+双循环”新格局,发掘新兴产业领域业务机会,优化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光伏产业、5G行业、集成电路等行业授信策略。加大对科创型企业的支持,建立“技术流”授信管控模式,并持续优化评价模型,提高准确性。正在开发技术流客户的审批模型,尽快实现线上化办理,快速满足科创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力推进科创金融业务发展。推进智能风控体系建设,深化智能风控手段的应用。公司已正式启用集团智能风控系统,实现风险信息一站式查询、风险项目筛查、风险监督、风险预警、风险监控等功能,还将陆续上线风险政策、智能分析、风险标签和风险排查等功能,有效提升公司风险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落实《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银保监会2018年1号令)规定,持续建立和完善集团范围内大额风险暴露管理体系,推进制度完善、系统建设、数据治理等工作,计量并动态监测风险暴露集中度,报告期内公司各项风险暴露集中度指标均控制在监管要求的范围之内。

3.流动性风险管理

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防范流动性风险,确保支付需要;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保障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在可承受风险范围内追求银行利润和价值最大化,实现“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统一;通过资产负债管理,确保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报告期内,面对国际地缘冲突,国内新冠疫情反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等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公司坚定战略导向,强化策略执行,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有力金融服务,流动性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公司进一步加大结算性存款考核力度,引导经营机构久久为功经营客户,拓展结算性存款,通过深耕用信客户,配套结算服务工具,进一步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增加结算资金沉淀;依托数字化建设,打造场景生态圈,加快推进代发、收单等批量业务,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强化长尾客群经营,扩大结算性存款规模。

结合市场利率变化及流动性管理需要,合理统筹主动负债吸收。上半年抓住市场环境,加快长期债券发行,有效补充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提升负债稳定性,确保公司资产负债均衡发展,流动性风险可控,监管指标稳健达标。

4.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包括交易账簿利率风险、股票风险以及全部账簿的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

公司市场风险管理目标:建立并持续完善与风险管理战略相适应的、满足新资本协议达标要求和市场风险监管要求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政策、流程和方法;提升市场风险管理专业化水平,实现市场风险集中统一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相关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市场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赋能的战略理念,实现风险管理数智化提升目标。

报告期内,公司各项市场风险指标均维持在限额范围内,市场风险体系运行稳健。

公司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在全行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下,持续深化健全数字驱动的全面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重点围绕系统建设、风险监测及限额管理等方面,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上半年,市场风险智能风控平台完成立项并积极准备实施;持续优化巴塞尔市场风险资本新标准法计量项目;不断加强风险因子识别、计量和可视化监测;有效执行市场风险多层次限额体系,优化完善压力测试管理。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是公司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1)交易账簿利率风险

公司交易账簿利率风险主要来自人民币债券类业务和利率互换业务。风险管理措施以限额管理为主,限额指标包括利率敏感性指标、信用利差敏感性指标、止损指标等,通过年度业务授权书以及定期投资策略方案的方式下达执行;同时,公司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切实做好尾部风险防范。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定期开展利率走势分析,加强利率风险防范,积极优化基点价值管理、强化信用利差管控,使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处于合理水平。同时,对系统计量模型进行校验,以保证计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汇率风险

公司交易账簿汇率风险主要来自人民币做市商业务综合头寸。风险管理措施以敞口管理为主。作为市场上活跃的人民币做市商成员,公司积极控制敞口限额,做市商综合头寸实行趋零管理,隔夜风险敞口较小。

公司银行账簿汇率风险主要来自外汇资本金项目汇率风险头寸,对于该部分因正常经营难以避免的由资产负债产生的汇率风险敞口,公司通过阶段性向外汇管理局申请资本金结汇或者外汇利润结汇操作,保持非交易性汇率风险敞口的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密切关注汇率走势,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主动分析汇率变化影响,提出资产负债优化方案,为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参照标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体汇率风险稳定,各项核心限额指标均满足限额要求。

5.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对利率趋势的判断,在公司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短期保持净利息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长期保持经济价值持续稳定增长。

公司秉承中性审慎的利率风险偏好原则,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和内部利率风险敞口结构的变化,结合市场利率曲线变化趋势影响,实行动态监测与前瞻性风险管理,并灵活调整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报告期内,公司紧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预判,采取前瞻性调整应对措施;一是公司持续关注新冠疫情防控及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宏观分析研判,通过对市场利率走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预测,灵活调整利率风险主动管理策略;二是灵活运用价格引导、久期管理、风险限额等管理工具,有效控制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把握流动性合理充裕机会,通过主动负债获取长期资金,适度控制债券投资久期。确保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敞口水平整体稳定;三是优化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功能,完善管理模型与数据治理,提升风险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全力支持以数据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决策。截至报告期末,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公司年度利率风险管控目标范围内,压力测试结果也显示公司各项指标均维持在限额和预警值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可控。

6.操作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监管关注点和操作风险变化趋势,优化操作风险管控手段,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夯实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支持公司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做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围绕重要业务流程完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演练,在局部地区防控升级时及时介入、有效帮扶,切实保障重要业务流程连续稳定运营。二是对标巴塞尔Ⅲ操作风险国际版规则完成系统改造和管理优化,通过更加完善的数据基础、科学的统计方法及有效的分析手段支撑公司中长期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合规开展。三是持续提升操作风险管理工具运用能力,通过做好关键风险指标(KI)监测,强化风险预判,提升防范时效性;优化流程风险控制识别与评估(RCSA),固化重检与监测成果,完善风控覆盖,夯实内控管理基础;强化风险事件收集(DC),分析事件成因,发现流程薄弱环节,补齐管理短板,提高操作风险管控的准确性。

7.合规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兴航程“法治思维推进年”活动,全面推动法治思维在集团经营管理中的广泛运用,推动“法治兴业”落地执行,促进集团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安全相统一。加强法治宣传和合规文化教育。通过“一把手讲合规”“一把手讲法治”、业务法律培训、《兴业银行员工行为十三条禁令》警示教育宣贯、合规下基层、合规大讲堂、合规风险提示等形式,持之以恒提升集团合规经营意识。强化集团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实施的合规保障。以《数据合规白皮书》为纲领,聚焦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通过简化优化流程环节、深化科技手段运用、强化系统硬控制等措施,推进数字化转型重点流程“减冗堵漏”,及时开展内规梳理与后评价,推进智慧制度建设。持续完善综合授权管理体系。全面开展综合授权管理工作,厘清并规范授权主体、授权方式、授权流程与转授权要求,明确各级机构以及相关岗位人员的权责边界与履职规范,促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加强系统性整改,查找内控缺陷,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重点业务合规性排查,提升合规内控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健全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大数据分析手段开展检查监督,进一步厘清、压实各级机构、各条线合规内控管理责任,提升合规内控管理水平。

8.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公司形成并不断完善以科技条线部门、法律与合规部、审计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组成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组织架构,充分运用各类管理工具,实现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和报告,多措并举稳步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报告期内,公司落实党委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领导小组,进一步优化公司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治理机制,同时推进数据合规管理的体系化建设。

9.声誉风险管理

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目标:主动管理和防范声誉风险,维护公司品牌声誉,提升市场形象和投资价值,最大程度减少声誉事件对公司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公司声誉风险管理遵循“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基本原则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实时监测、预防为主,快速响应、分类处置,守土有责、协同应对”执行原则,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流程,构建声誉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效能。报告期内,公司认真落实银保监会《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提高《兴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执行力,健全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等全流程的声誉风险管控体系,全面压实声誉风险管理的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管理责任,强化“集团一盘棋”,构建信访、消保投诉、诉讼、舆情等密切协同的声誉风险防控联动机制,“练训结合”持续加强队伍专业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声誉风险管理基础;深入组织开展声誉风险排查、识别、评估、监测和预案制定,将防控措施前置,做好重点领域、重点事件声誉风险防范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群体性声誉风险底线;持续加强源头治理,全面检视声誉风险触发因素,深入推进问题整改并强化问责,形成“负面舆情—应对处置—改进管理服务”正向循环,从根本上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努力为经营发展赋能;公司持续履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公平性,客观展示公司业务特色与业绩动态,同时结合战略转型与业务发展持续加大正面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厚声誉资本。

10.国别风险管理

公司国别风险管理目标:根据公司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业务规模的增长,建立和持续完善公司国别风险管理体系,采用适当的国别风险计量方法、评估和评级体系,准确识别和评估公司业务活动涉及的国别风险,推动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国别风险存在于授信、国际资本市场业务、设立境外机构、代理行往来和由境外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等经营活动中。公司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根据风险程度将国别风险分为低国别风险、较低国别风险、中等国别风险、较高国别风险、高国别风险五个等级,在国家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公司跨境业务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等因素制定国别风险限额,并针对每个等级实施相应的分类管理,国别风险敞口主要集中在国别风险低和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将国别风险作为客户授信管理的一项重要考量标准。

公司将持续关注交易对手所属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震荡、新冠疫情及地缘政治事件等,审慎评估业务情况,积极防范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