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儋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20 16:16

儋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儋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〇一六年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以建成海南西部中心城市为总抓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3
第一节 “十二五”取得的成就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3
第二节 “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6
第三节 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体系        18
第二章 培育壮大重点产业强化西部中心城市产业支撑………………25
第一节 大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25
第二节 突出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32
第三节 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工业        39
第四节 发展海洋产业        41
第五节 产业空间布局        43
第三章 以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市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48
第一节 以人的城镇化为总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        48
第二节 加快推进“双城”建设        51
第三节 以产业城镇化为载体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52
第四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54
第四章 着力打造儋州人民的幸福家园…………………………………59
第一节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59
第二节 建设和谐儋州        72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保力度        75
第五章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83
第一节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83
第二节 扩大开放力度        88
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体系………………………………………………90
第一节 规划组织实施        90
第二节 完善规划体系        92
第三节 加强人才智力支持        93
第四节 加强实施监督与评估考核        98

序 言

“十三五”是海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完成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任务的决胜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儋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及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海南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背景下,在儋州市入选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和获批升格为海南省第四个地级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本规划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海南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共儋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编制而成。《纲要》主要阐明儋州市委、市政府未来五年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谋划,全面提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编制专项规划和其它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十三五”期间,儋州要紧紧围绕国家和海南重大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着力建设一市(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双城(那大城区和滨海新区)三区(北部滨海经济区、中部综合功能区、南部生态保护区);四地(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基地、互联网信息产业基地、现代临港工业基地、国际旅游岛旅游度假目的地),推动儋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十二五”取得的成就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期间,儋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大政方针,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海南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一市双城三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保稳定、强党建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232.45亿元,年均增长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3亿元,年均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7亿元,“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投资471.9亿元,年均增长3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2亿元,年均增长15.7%。
2.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10年的55.8:12.6:31.6优化为2015年的45.2:12.8:42.0,特别是第三产业占比提升10.4个百分点。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加快,工业扎实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儋州市先后获得“中国金钱龟之乡”、“中国温泉黑猪之乡”以及“中国果菜产业绿色农产品示范市”荣誉称号,冬季瓜菜、热带水果、雪茄烟叶、花卉苗木、种桑养蚕、特种养殖、林下经济、海洋渔业等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壮大,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电商化取得新进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05家。新型工业发展扎实推进,“一园两区”建设步伐加快,蓝岛矿渣综合利用、中化橡胶加工、建筑玻璃深加工、混凝土管道等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双胞胎饲料生产等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十二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超亿元工业企业8家。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海花岛旅游综合体、兰洋温泉风情小镇、光村雪茄风情小镇、中和东坡文化风情小镇等一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海花岛旅游综合体项目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启动了“东坡文化体验之旅”活动,那大镇力乍村、大成镇南吉村、木棠镇铁匠村等文明生态村的旅游化改造完成,荣获“2012年网民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文化旅游城市”、“2012年亚洲金旅游·最具发展潜力旅游市”。夏日百货、鼎尚时代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建成营业,光大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支行,逐步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商贸、物流、金融、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城乡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4.97亿元。建成了洋浦大桥、中兴大道西延线、滨海大道、粤海铁路儋州站出口路、迎宾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完成了西环高铁白马井站、银滩站、海头站三个站站前广场和出口路建设。完成11个镇“一镇一街”建设。建设县道砂土路和通村公路479.58公里,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5条。新改扩建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4座,架设供电线路2731里。完成防洪防潮堤工程4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51宗、农村饮水工程203宗。整治田洋11.86万亩。创建文明生态村305个。实现市域通信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随着西环高铁开通和万宁至洋浦高速公路、儋州机场建设的推进,儋州作为海南西部交通枢纽中心的地位日益提升。
4.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生保障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民生投入192.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11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84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10666元和5903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2%和14.6%。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全面实施城乡义务免费教育,中小学校舍和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巩固“两基”成果成效显著,小学入学率保持在99.8%左右,初中教育入学率达到98.0%,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6.05%;新建中学3所,完成9所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并投入使用,创建26所省市级规范化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改革,改善城乡医疗条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建成西部中心医院、市中医院住院楼及门诊楼、14家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21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各类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8%、96.6%、96.3%、98.72%。 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进,建成经济适用房6380套、廉住房854套,改造城市棚户区2138户、农村危房12357户、水库移民危房3280户。民生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增强。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6%。
5.改革开放成效卓著,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2015年儋州正式升格为地级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示范市、“多规合一”和农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十大领域93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开展。稳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完成白马井盐场等八家国企改制工作,组建了市文旅公司。实施医疗卫生改革,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达到140家。积极稳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惠民“一卡通”、“公务卡”、村财镇管等财政制度改革,完成三都移交洋浦管理工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成功引进恒大、中南、广物等一批知名企业,成功举办了欢乐节、东坡文化节、海南(儋州)雪茄文化旅游节、国际象棋超霸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海南儋州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和赛事,进一步提升了儋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将开放红利惠及儋州经济社会发展。
6.科学规划引领发展城乡建设规范有序推进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发展。儋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引领作用,组织修编了《儋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编制《儋州工业园区建设规划(2012-2020)》、《儋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儋州市泛松涛天湖生态区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王五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儋州雪茄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儋州雪茄园区建设规划》、《中国烟草海南雪茄种植示范基地规划》、《儋州白马井国家改革试点小镇发展规划》等,进一步夯实儋州科学规划发展基础。
7.节能减排工作卓有成效,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儋州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加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力度,强化节能技术改造;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企业,引导企业加强能耗管理;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不断降低单位GDP能耗;节能产业和绿色经济明显发展,引进和扶持了一批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有效提升了全市能源利用效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50%的监测河段、100%的检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近岸海域以一类海水为主,绝大部分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100%的检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持在饮用水质标准要求内,地表水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水质指标要求;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市区交通噪声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4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的1类区域标准。
8.社会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城乡综合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积极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战略计划,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强对土地、林地、岸线、海域、海岛、矿产等公共资源的规范管理。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好与农垦、洋浦、热科院等单位的关系,切实保障洋浦区外征地和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与热科院的关系进一步协调。加强基层防控体系建设,完善三级联防和三级调解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积压命案、缉枪治爆、禁毒禁赌、打击“两抢一盗”、网络诈骗等“严打”整治专项斗争,取得显著成效。弘扬宪法精神,努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社会,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广大市民的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乡村延伸、社区覆盖。实现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县。
9.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进一步凝聚社会发展正能量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铁拳行动”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加。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重要成果,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落实,反腐倡廉工作扎实推进,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推进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了李郁林、牛开成、王金花、李昌女等一批全国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五年来的成功实践,为儋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表1-1:“十二五”期间竣工的主要基础设施项目
项目名称        总投资
(万元)        年产量或主要内容
洋浦大桥工程        91513        全长3.3km(其中主桥长820m、南引桥长734m、北引桥长554m、南引道长411m、北引道长781m)。
滨海大道        48783        全长8.7千米,宽35米。
中兴大街西延线        29380        全长4.2千米,宽60米。
粤海铁路儋州站
出口路市政工程        39167        道路、交通、桥梁、排水、电气、绿化等工程;长5.72km,宽40m+30m。
迎宾大道        30511        道路全长4052米,红线宽50米,包括道路、交通、排水、照明、绿化等工程。
一镇一街项目        30000        建设雅星、木棠、海头、南丰、中和等11个镇街道工程。
儋州市西环高铁出口路及站前广场市政工程        16690        建设出口路及站前广场,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城市广场、排水工程、电气工程及其他附属工程等。
那大市政道路建设        150000        建设公检路、泰安路、北二路、伏波路、伏波中路、广场西路、儋耳西路改造、万福东路改造、科技路、紫薇路、国盛路等市政道路。
儋州市滨海新区
天然气管道供气工程        5473        供气门站1座,高压管道6.5公里。
儋州市那大城区
西部片区污水管网工程        2800        铺设污水管网8.1公里,建一座3.0万吨/日污水提升泵站。
儋州洋浦国家粮食
储备库(一期)工程        3298        建设仓库、办公楼、宿舍、值班室、地磅房等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1574㎡。
那大供水管网工程        2133        铺设那大城区供水管网,敷设一条3900米的钢筋混凝土输水管道。
表1-2:“十二五”期间竣工的主要产业项目
项目名称        总投资
(万元)        年产量或主要内容
夏日国际商业广场        150000        214.87亩商业综合用地,建设购物中心、商业街、特色酒店及现代公寓。
鼎尚时代广场        100000        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约15万平方米,住宅面积8万平方米。
儋州迎宾馆        35000        五星级酒店,建筑面积40743.96㎡。
儋州恒大名都        130000        建筑面积31.69万平方米。
恒大金碧天下(首期)        80000        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凤凰谷·康帝度假酒店        67000        总建筑面积93810.14平方米,建设五星级酒店及相关配套设施。
光村雪茄风情小镇
(一期)        25381        建设21栋低层建筑及园林绿化和游泳池,基本具备游客接待能力。
兰洋地质温泉度假村
改造、新建工程        6000        一、二号楼改造、装修,新建五栋客房楼。
海南佳邦西部家居城        38000        建筑总面积105万平方米。
雨润200万头生猪
屠宰加工项目        45000        建设年屠宰加工200万头生猪生产线及配套等。
矿粉加工
及水泥粉磨站项目        20000        年产100万吨矿粉加工和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站。
中化橡胶加工项目        12000        年产5万吨干胶制品。
混凝土管道项目        12000        年产200Km预应力PCCP、PCP混凝土管道。
水泥制品项目        7000        年产7万支水泥电杆。
建筑玻璃深加工项目        5000        年加工玻璃150万平方米。
余热发电项目        5500        余热发电站4.5MW。
儋州木棠
农产品集配中心        15000        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冷库4320吨。
海南雪茄烟草
种植及加工项目        19106        雪茄烟叶加工及办公生活配套基地总占地310亩,雪茄烟叶种植面积3000亩,晾晒棚总面积为61000㎡。
水产养殖项目        10000        完成9000亩海洋牧场、深海网箱300口、扶持龟鳖养殖100户。
规模化养猪场        46000        正清源猪场及万头养猪场3个,千头养猪场10个,百头养猪场100个。
儋州市“菜篮子”项目
(瓜菜基地建设)        6000        菜篮子基地共15000亩。

表1-3:“十二五”期间竣工的主要公共服务项目
项目名称        总投资
(万元)        年产量或主要内容
保障性住房项目        150000        完成怡心花园、佳华小区、丰华小区、民乐小区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儋阳楼项目        10429        总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
绿化宝岛大行动        55758        造林16万亩,建苗圃1个,公园、果园27个。
儋州恒大名都剧场        12000        建筑层数:地上4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地上11804㎡。剧场一楼有商铺64个。功能厅包括商铺、餐厅、影剧院等。
西部中心医院项目
(一期)        58000        门诊楼、病房楼土建、装修、购置医疗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项目        9989        扩建中医医院住院楼;建设南丰、中和、新州等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新州、大成、木棠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27家卫生室;建设5家标准化卫生院。
思源学校项目        9675        建设思源高中和思源实验学校,包括教学综合楼、教工宿舍楼等。
教育设施项目        50000        建设校安工程、特殊学校、市职校综合教学实训楼、幼儿园项目等。
东成休闲小站        1500        占地41.58亩,建设休闲咖啡馆、休闲娱乐场所等。
东坡书院改造        1165        东坡书院载酒堂、头门维修和东坡书院文物修缮及附属设施等建设。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1.发展机遇
(1)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推进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儋州加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加快现代渔港、港口、码头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际旅游岛升级版和全省“多规合一”的全面推进,特别是西环高铁的开通和即将开通的洋万高速,以及儋州机场建设和海花岛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儋州的跨越式发展、建成辐射西部、服务全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带来重要机遇。
(2)海南重大产业布局的调整带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加大对产业布局的调整,突出发展旅游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金融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教育及文化体育产业等十二个重点产业,为我市实施“一市双城三区四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
(3)儋州升格为地级市带来的机遇。儋州升格为地级市,提升了人才、资金、土地、政策等各项发展要素获得的便利性和可能性,使城市和产业发展平台承载力不断加强,儋州后发优势将更加明显,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进一步提升政府统筹资源能力、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和加速人口集聚提供的良好的条件,有效助推儋州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4)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带来的机遇。儋州被国家列为海南省首批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为儋州城镇化建设、推动建立多元化和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等带来重要契机。以那大城区和滨海新区为重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中的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建设,将成为改善全市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机遇。
2.面临的挑战
(1)经济总量不大,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儋州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2.45亿元,位居全省中上水平,与全国同一级别的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25856元,与全省40776元比相差14920元。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在经济增速、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统筹协调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2)产业基础仍不扎实,经济发展质量不高。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45.2:12.8:42.0,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现代化水平较低;第二产业整体发展滞后,工业是短腿,总量小,发展基础不扎实,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仍处在起步爬坡阶段。人均财政收入低,尚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在省内排名靠后,发展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道路通达水平低,农村和旅游区交通运输路网密度低,道路等级质量差;港口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集疏运交通设施滞后;经济园区功能配套水平不高,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五网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大,产城融合需要进一步推进,实现全市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任务艰巨。
(4)生态环境压力大,发展空间受制约。儋州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上升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伴随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发展空间制约矛盾正日益加大,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基础上谋求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面临新的挑战。
总体上看,儋州市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落后于发达地区,明显存在经济基础不牢、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和城市创新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十三五”期间,儋州市要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抓住机遇、锐意进取,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建设海南西部中心城市。

第二节 “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六届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党中央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海南西部中心城市的目标,以产业兴市、文化强市、生态立市、依法治市为根基,坚持创新理念,引领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适应新常态;坚持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举;坚持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把共享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以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为引领,以创新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一市双城三区四地”发展战略,形成多点、多局支撑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民生社会事业水平;认真落实“一抓四提高”战略举措,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文化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海花岛建设,带动儋州市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把儋州建设成为繁荣、绿色、和谐、宜居的区域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儋州欠发达的基本市情,牢牢把握发展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适应新常态,保持中高速增长,不断提升儋州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能力。统筹增长与转型、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社会、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促进区域良性互动,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2.坚持改革开放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制约我市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导向,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发展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坚持民生导向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坚持生态立市
必须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资源是儋州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发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带动作用,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5.坚持依法治市
全面加强法治儋州建设,始终把强化社会治理和管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6.坚持党的领导
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第三节 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体系

一、总体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5.0亿元,年均增长7.5%,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20,年均增长7.8%,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全市5.09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实施“一市双城三区四地”发展战略,把儋州建设成为辐射西部、服务全省的西部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三个中心”。
1.基本建成海南西部区域经济中心
加快发展做大经济规模,壮大经济综合实力。大力推进那大城区和滨海新区“双城”建设,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在商贸物流、互联网、金融等产业和领域的集聚、集群功能。
2.基本建成海南西部区域交通枢纽中心
“十三五”期间,我市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紧紧抓住海南构建陆海空互联互通大格局、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有利契机,依托西环高铁、粤海铁路、环岛高速公路、洋万高速公路及港口,把儋州建设成为海南西部区域交通枢纽中心,成为“一带一路”重要口岸城市。
3.基本建成海南西部区域综合服务中心
(1)海南西部现代物流集散中心。以物流园区为核心,以陆路物流为纽带,以临港物流为依托,构建海陆联动、四通八达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社会物流、工业物流、港口物流和农产品物流等多种物流模式有机衔接发展,成为海南西部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
(2)海南西部教育中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西部中学,使其成为立足儋州、面向海南西部直至全省的一所基础教育高级中学,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设西部职业技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谋划建设一所大学,力争到“十三五”期末,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成为海南西部教育中心。
(3)海南西部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成西部中心医院二期工程,夯实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海南西部文化中心。立足儋州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文化强市为抓手,健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十三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产业比重达到38:18:44。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5.0亿元,年均增长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260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8.0亿元,年均增长1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0亿元,年均增长9.0%。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十三五”期末,常住人口95万人,城镇人口5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递增2.16个百分点。交通、通讯网络、城市给排水、供配电、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娱乐及各种应急公共体系等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76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20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均超过9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十三五”期末,城市生态体系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优良天数占比为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100%,万元GDP能耗达到全省要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m2。重要水源保护地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近岸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发展和稳定实现互促共进。

表1-4:儋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年均
增速%        2020年        年均
增速%
协调发展类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31.73        232.45        9.3        335.0        7.5
第一产业        亿元        73.5        105.01        6.1        127.0        3.9
第二产业        亿元        16.6        29.71        13.0        60.0        15.0
其中:工业        亿元        9.8        11.67        6.0        23.0        14.5
第三产业        亿元        41.6        97.73        12.5        148.0        8.7
第一产业占总GDP比重        %        55.8        45.2        -        38.0        -
第二产业占总GDP比重        %        12.6        12.8        -        18.0        -
第三产业占总GDP比重        %        31.6        42.0        -        44.0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        12986        25856        10.0        35260        6.4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5.14        16.03        25.5        24.0        8.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9.0        129.7        31.4        228.0        1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1.0        69.2        15.7        106.0        9.0
城镇人口比重        %        44.92        49.16        60
创新发展类指标
接待过夜游客人次        万人次        50.1        155.0        25.0        360        17.8
旅游总收入        亿元        3.6        11.0        25.3        26        18.4
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1.6        41.7        48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5        2.5        6.0
海洋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4.4        21.7        32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0.3        2.6        4.5
经营性房地产占比        %        20        71.8        40.5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        %        -        -        1.3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0.4        2.1        3.55
绿色发展类指标
森林覆盖率        %        52.4        54.4        5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        -
单位GDP能耗降低        %        17.0        11.0        完成省下达目标
单位GDP二氧化碳
排放降低        %        -        13.0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1.1069        0.562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其中:化学需氧量        万吨        2.86        2.19        
二氧化硫        万吨        0.0695        0.0630        
氨氮
        万吨        0.259        0.23        
氮氧化物        万吨        0.29        0.41        
城镇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100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65        85        95以上
万元GDP用水量        立方米        341.6        187.5        136.0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        105.3        66.1        52.0
开放发展类指标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4.6        4.16        -        4.4        1.46
其中:出口总额        亿美元        1.2        0.50        -        1.09        -
进口总额        亿美元        3.4        3.66        -        3.31        -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        -        -        -        -
共享发展类指标
年末常住人口        万人        85.73        89.9        9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人        6823        8623        累计3.75万人        8860        累计4.38
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5        2.1        1.9
全市常住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元        9528        17807        13.3        25920        7.8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元        14245        24911        12.2        35760        7.5
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5481        11384        14.6        17120        8.5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万人        -        累计4.18        累计5.09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住房开工量率        套        5460        2303        完成省下达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1        93        9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65.52        85.13        90
每千人口
医疗机构床位数        张        2.1        3.8        6
每千名老人
拥有养老床位数        张        1.5        3.9        35.0
注: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绝对额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第一节 大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立足建设“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基地”的要求,突出特色,着眼转型升级,谋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做大农业规模。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基地化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特色风情小镇,推动形成“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农业+健康养生”等多业融合式发展的格局,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综合产值。到2020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20元。
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1.调整种养结构
巩固发展粮食、油料、橡胶产业,调减甘蔗产业,巩固和完善常年“菜篮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大雪茄烟叶、种桑养蚕、花卉苗木、菌草灵芝、金钱龟、儋州鸡、龟鳖、跑海鸭等产业规模,突出特色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态保护、休闲农业等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肉品加工、果品加工、烟草加工、花卉加工等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花、林菜、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蜂等种养业。
2.推进品牌农业发展
制定农业品牌规划,强化品牌经营意识,着力打造九大农产品品牌。开展“三品”认证,打造儋州朝天椒、香猪、跑海鸭、红鱼等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注册儋州哈密瓜、黄秋葵、地瓜、芋头等农产品商标。创建旱露温泉黑猪、香窝黑猪、山猪等“儋耳香猪”系列品牌,创建荔枝、柚子、龙眼、木瓜等“兰洋温泉仙果”系列品牌,创建东坡香芋、东坡地瓜、东坡红米等“东坡”系列品牌,培育形成一批农产品特色品牌。
表2-1:儋州“十三五”重点打造的品牌农产品
品牌产品        目标
儋州肉粽        3年内产量增加到1000万个。
儋州红鱼        3年内产量达到500吨。
儋州番薯        在光村、木棠、峨蔓等9镇种植1万亩,三年内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儋州香芋        在东成、那大等镇种植2000亩,三年内达到5000亩。
儋州黄皮        在那大、大成等镇种植2000亩,三年内达到5000亩。
儋州木瓜        在海头镇种植2500亩,三年内达到5000亩。
儋州跑海鸭蛋        3年内在排浦、海头、新州等镇饲养20万只跑海鸭,产蛋达到6000万枚。
儋州绿壳鸡蛋        3年内在木棠等镇饲养量达到10万只,产蛋达到1500万枚。
儋州蜜柚        在雅星、南丰、东成等镇种植3000亩,三年内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3.加快“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建设
建立农产品电子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点,以移动端中国、121店分销平台为基础建立121店海南儋州馆电商运营中心,促进产品品牌销售。继续组织开展“农交会”、“冬交会”、“海博会”等各种产销对接活动,加快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国外营销网点建设,鼓励企业到国(境)外参展,扩大农产品出口。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增强对农业生产的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活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农资批发市场对接电商平台,发展以销定产模式。
4.推进涉农产业深度融合
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强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推进种植与养殖相结合发展;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推进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品生产融合发展;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推进农业与旅游服务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加强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加快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加大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力度,建立政府引导性产业基金,完善产学研合作体制,促进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所)农业科研技术孵化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二、推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
1.产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打造儋州粮油糖基地、冬季瓜菜基地、常年瓜菜基地、热带水果基地、热带作物基地、木本油料作物基地、种桑养蚕基地、林下经济基地、规模养殖场环保设施改造建设等8大工程建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工程
(1)区域农产品物流园建设项目。改建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快中心市场进行水电路等市场基础设施、交易厅棚和冷链设施建设;扶持专业特色市场,进行市场的交易厅棚改扩建和水电路改造,合理配置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农产品的分拣、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和果蔬预冷、冷藏库等冷链保鲜设施,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2)农产品电子交易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和完善产地市场信息网站,搭建面向农户、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市场经销商户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市场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电子交易、拍卖和现货远期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
3.农业示范工程
加大力度扶持儋州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加工企业的发展,并依托和发挥其带动作用,推进实施农业标准化,为品牌培育提供优质、稳定的产品根基。建立儋州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规模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试点100个,龙头企业10个,加工企业5家等。
4.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工程
(1)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儋州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20个,森林旅游10家,家庭农场试点100家,同时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兰洋观音洞观光旅游项目、黄花梨山油茶立体观光农业项目、北岸休闲农业观光园、红树林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美万新村美丽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及木排热作场生态农庄建设项目等,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将儋州市打造成特色观光旅游带,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2)“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以木棠创艺互联网小镇建设为示范,带动建设一些 “互联网+农业”小镇,深入挖掘各镇自然优势,依托“互联网+农业”,打造具有儋州特色的农业特色小镇。
(3)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园区和市场建设,支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企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建设年加工能力15万吨泡菜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能力30万吨的黑皮冬瓜深加工项目及农产品集散配送中心项目,开发和生元野生水果饮品加工项目、畜产品加工项目、饲料加工项目及橡胶加工项目等,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增效农民增收。
5.中新产业园开发项目
以进口国外优质活肉牛、肉羊为原料基础,规划建设融肉牛、肉羊隔离,养殖、屠宰、加工、科研等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活肉牛、肉羊引进及管理机制,使其符合海南“无疫区”引入外来动物的各项管理规定。配套各建设一个适度规模的进口活肉牛、肉羊隔离场,完善隔离各项条件;引进科研开发和各项技术人才,建立完善的养殖、屠宰、加工及销售体系,发展肉牛产业化经营。建设优质牧草种植基地15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特色农业基地10万亩,年扩繁育肥牛20万头、肥羊10万头。

专栏2-1:“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中新农业产业园。
儋州市常年“菜篮子”基地、儋州南海后勤保障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光村雪茄种植示范基地、屋基千亩玫瑰种植加工、种桑养蚕项目、海南国际热带苗木花卉基地及交易中心、海南西部(儋州)国际兰花博览园。
中投特色养殖养龟示范基地、正清源生态养殖野猪培育基地、和牛养殖。
海南黄花梨山油茶立体观光农业、儋州休闲观光农业、海南金林木排休闲生态农庄、来德福休闲山庄、海南云月湾铁皮石斛原生态养生养老产业园。
儋州泡菜深加工项目、儋州市黑皮冬瓜深加工项目。
儋州农产品集配中心。

专栏2-2:“十三五”打造海南西部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1.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黑皮冬瓜、红南瓜、黄秋葵、朝天椒、杭椒、泡椒、芦笋和叶菜类等,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综合区,形成环岛高速公路两侧和那东公路两侧为主的瓜菜产业带,主要包括光村、东成、王五、排浦、海头、白马井、新州、那大、中和、木棠、雅兴等镇。
2.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火龙果、香蕉、荔枝、龙眼、红心蜜柚、水晶柚、红宝林、泰国红莲雾、水仙芒、大成黄皮等,主要分布在那大、和庆、兰洋、南丰等东南部乡镇和海头、排浦、王五等西部乡镇等。
3.特色种养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灵芝、蘑茹、牛大力、益智等产业,主要分布在东成镇、那大镇、大成镇、雅星镇、王五镇等乡镇;发展雪茄种植;大力发展儋州野猪、儋州鸡、跑海蛋鸭、金钱龟等特色养殖;建设存栏500-1200头规模奶牛养殖场。
4.渔业养殖基地:海水养殖大力发展对虾、珍珠贝和石斑鱼等,主要分布在新州、峨蔓、光村、木棠镇、白马井、海头排浦镇等地;淡水养殖大力发展罗非鱼、鳙鱼等,主要分布于大成、南丰、东成、光村、王五、那大、和庆、雅星、兰洋等镇。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耕地保护、地力提升相结合,落实耕地质量评定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加强农田水利、路渠、电力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农田重金属污染监测;继续实施松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推进排浦、光村等5个镇防潮防洪堤建设;整治中低产田,提高耕地地力,建成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通畅、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高标准养殖小区和沼气池,改善养殖环境、减少污染,打造绿色养殖模式。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组建农机、粮食、植保、沼气等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沼气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推进农业经营性服务发展,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大规模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有序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节 突出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依托儋州丰富的自然、人文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产业为纽带,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贸会展业等服务业发展,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使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支柱产业。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
着力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重点打造“海花岛旅游综合体”和“东坡文化旅游区”两大品牌,发展壮大以东坡文化、兰洋温泉、滨海度假、邮轮游艇、体育休闲、乡村休闲、健康养生及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为主,以海花岛为中心,以东坡文化、兰洋温泉、光村雪茄为分中心的现代旅游业,把儋州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旅游度假目的地。
1.打造海南西部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海南西部旅游中心城市
(1)实施旅游产业精品战略
——加快推进海花岛旅游综合体建设。打造海南西部旅游度假精品项目。构建包括高档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博物馆、主题乐园、世界温泉中心、国际购物中心、娱乐美食一条街等功能齐备的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形成以休闲运动、海洋娱乐活动、商务会议、婚礼蜜月、影视传媒基地为主题的集大众娱乐、高档商务交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岛。
——着力打造东坡文化旅游区。建设中和东坡文化风情小镇,加快古镇复建及旅游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等工作;建设东坡书院、东坡雅韵板块等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东坡文化体验区;修复中和镇儋耳古城池。
——打造一批旅游度假区。打造光村银滩综合旅游度假区,推进叶榕海滩旅游度假区、滨海火山旅游度假区、白马井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
——建设兰洋温泉养生休闲小镇。突出兰洋温泉文化特色,以温泉养生度假为核心,加快乡村论坛、温泉公园、温泉疗养院、旅游商业步行街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温泉养生度假区。
——加快推进光村雪茄风情小镇建设。以雪茄种植基地为依托,突出雪茄文化,打造集娱乐、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国内首个高端雪茄风情小镇。
——推进云月湖公园建设。建设集休闲、健身、互联网、商业服务于一体的市民和游客游乐体验区。
——加快打造银河公园。建设集步行道、骑行道、休闲驿站、商业服务点为一体的“一河五湖”水系带状公园。

专栏2-3:“十三五”儋州重点旅游精品项目
1.海花岛旅游综合体、东坡文化旅游区、松涛“天湖”森林生态旅游区、儋耳山文化旅游区、英岛山(石花水洞)旅游区、光村至洋浦滨海旅游线路。
2.光村银滩综合旅游度假区、叶榕海滩旅游度假区、海滨火山旅游度假区、白马井滨海旅游度假区、美万水库水上生态休闲基地。
3.兰洋温泉养生休闲小镇、光村雪茄风情小镇、八一军垦风情小镇、带路国际小镇、峨蔓湾国际艺术中心。
4.云月湖公园、银河公园、儋阳森林公园、兰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后水湾红树林湿地公园、莲花山地质公园、热带植物园、儋州北岸新农村休闲渔业观光园。

(2)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以文化、滨海度假、会议展览、运动休闲、邮轮游艇旅游、乡村旅游、购物美食、科普教育等八大旅游产品为主的产品体系;打造以海花岛为中心,以东坡文化、兰洋温泉、光村雪茄为分中心的多点旅游体系,推进风情镇、乡村特色旅游景点景区建设,打响集文化游、生态游、乡村游、温泉游、度假游为一体的“千年古郡·魅力儋州”旅游品牌。
(3)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推进协同发展
——统筹协调琼西旅游资源开发。推进儋州、临高、昌江、东方、白沙、澄迈、琼中、乐东的协同发展,打造“新西岸之旅”。
——统筹协调琼北旅游资源开发。主动融入琼北经济圈,加强与海口市、澄迈县、文昌市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同城开发。
——统筹协调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以海花岛旅游综合体为中心,打造“儋州风情游”、“东坡文化游”、“区域联动游”等精品线路。
2.依托“旅游+”模式,推动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以旅游+乡村游、购物、健康、海洋、新型工业、文化创意、会展、互联网、房地产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重点,不断拓展旅游产业领域,形成旅游与其他产业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3.全面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快推进景区景点的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不断提高旅游发展档次和服务水平。
二、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
1.大力发展商贸会展业
加快推进夏日国际商业广场、鼎尚时代广场、万国大都会、万通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海南儋州中心汽车城等项目建设。着力引进聚客能力强,带动效应大的品牌店、专业店和特色店。
积极培育会议、会展及其相关产业,加快推进会展经济发展,规划海南西部各类型的会展、展销中心,筹建西部汽车、建材、家具、农副产品、美食、小商品等商品会展、展销中心,形成集展览、购物、餐饮、娱乐、商务为一体的商贸会展综合体。积极扩大海南(儋州)热带农业成果博览会规模和层次,培育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本地会展品牌,把会展业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
2.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在西环高铁银滩站、白马井站、海头站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商贸流通项目,形成以西环高铁客站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圈;着力推进豪德森达商贸物流城建设,加快建成集会展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加工包装和仓储以及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商贸物流园区;加快福瑞农贸综合商城、海南西部木材高科技加工物流园、王五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海南省农资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推进和提升儋州商贸物流业发展和档次,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搭建农村电商网,发展乡村淘宝,进一步提升现代物流服务功能,把现代物流业打造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
3.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网”工程,引导商贸龙头企业到农村建设农资、消费品等连锁网络。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以那大红旗市场为中心,扩大和发展专业农贸市场。支持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
三、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
1.加快互联网产业平台建设
以建设“互联网信息产业基地”为载体,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产业、新兴信息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的创业服务,全力做好保障工作,加快互联网产业平台建设;引导互联网企业聚集发展,按照“产城融合”模式,完善产业园区规划,积极规划建设滨海新区技术产业园区,构建智慧城市运营平台,重点推进云月湖生态智谷、鼎尚互联网孵化基地和儋州互联网产业城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物联网研发设计等互联网产业,打造一个以互联网创业孵化为主要功能的互联网产业城。
2.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
加快互联网产业主体培育和发展,以东华软件为互联网龙头企业,整合优势资源,拓展互联网应用、教育产品研发、智慧城市产品研发、高端网络设备生产、东南亚服务外包等业务,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互联网中小型企业;加快推进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等全市各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加快本地互联网企业的孵化与培育,着力形成儋州产业经济竞争新优势。
3.加快互联网众创空间建设
规划在儋州中心城区和校园周边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研发设计、数字内容、服务外包等楼宇经济,构建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创业街区、大学科技园等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鼓励房地产企业转型兴办互联网经济孵化器,支持社会资本选择交通方便、生活配套齐全的闲置办公楼、商业设施、老旧厂房等,改造提升一批具有公益性、社会化、开放式运作的众创空间,着力打造儋州“互联网创业之城”。
四、创新发展金融保险业
创新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业。积极吸引各类金融和保险机构来儋州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将中国人民银行儋州市支行升格为中国人民银行儋州市中心支行,支持儋州市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儋州农商银行,支持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强化政银企对接,完善合作机制,服务儋州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示范市建设;鼓励金融企业支持儋州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涉农产业、小微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方式释放农村消费市场,为农民提供新型金融服务。拓宽保险业服务领域。加快开发支持农业、旅游、小微企业等保险产品,增强保险业对我市重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和旅游、养老、医疗、健康等的支持作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节 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工业

以建设“现代临港工业基地”为载体,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工业,推进儋州工业园“一园两区”建设,引进一批“亩产效益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做强做大工业经济。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做大做强橡胶、木材、环保建材、水产品等传统资源加工型支柱产业,积极推进禽畜产品、绿色食品等加工业,加强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二、加快发展新型工业
引进和鼓励发展生物制药、信息产业制造、电子产品装备、新型材料、新能源、旅游产品加工、手工艺品转型升级等无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绿色节能环保建材等低碳制造业,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建设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使新型工业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专栏2-4:“十三五”期间新型工业项目
金星橡胶加工分公司浓缩乳胶生产车间建设项目、儋州市木棠开发区年产5万吨锆精矿精选项目、年产90万吨工业废渣微粉项目、年产10万条水泥电杆生产项目、年产90万吨工业废渣微粉立磨技改工程项目、海南南海现代修造船有限公司技改项目、橡胶木深加工项目、年产量5.6万吨再生资源回收项目、废旧金属综合利用生产线搬迁技改项目、植物废弃物及畜禽粪便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双胞胎饲料生产项目、松涛天湖纯净水项目、和生元野生水果功能性保健饮品项目、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再生资源产业园区项目、儋州神州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项目、年产2.5万吨废催化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铁皮石斛加工项目。

三、重点发展现代临港工业
充分依托洋浦港、白马井港、机场、西线高速、西环高铁等海陆空立体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临港工业,打造现代临港工业基地。承接洋浦重化工产业项目,积极发展配套下游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有机化学新材料等项目;加快推进船舶修造、出口加工和高科技产业等项目;培育发展石油储备、天然气仓储等新型支柱产业。争取落地建设1500万吨的广地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
四、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园区“孵化器”和“推进器”的作用,加快推进木棠工业区和王五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的道路、水电等“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强化园区生态特色,提高园区环境质量,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构筑良好的招商引资平台,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快速崛起。

专栏2-5:“十三五”儋州工业园区道路建设规划
木棠工业园区:木棠工业园区道路工程(三期)、经一路北段、经二路北段、经三路北段、经四路北段、经五路北段、经六路北段、经七路北段、经八路北段、永航路、木北三路东段、木北三路西段、木北四路西段、木北四路东段。
王五农产品物流园区:春江一路、江三路、春江大道、江四路、江二路。

第四节 发展海洋产业

一、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白马井中心渔港建设,推进泊潮渔港、新英渔港、海头渔港、排浦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岸线整治和码头基础设施修建,建设北部湾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推动全市渔业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以及产业化经营,提高渔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二、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及相关配套产业
采取“企业+渔民”的方式,鼓励扶持渔民造大船,发展外海捕捞,推进远洋捕捞业提质增效。以海水养殖品种改良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建设水产养殖项目,发展海洋牧场、深海网箱养殖等产业。重点建设底栖贝类育苗水体5000立方米,底播养殖海域5万亩。通过建设水产品加工厂、大型储藏冷库、水产品物流中心,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业和冷链物流业。引进海洋渔业、海洋科技等特色企业落户儋州,提高渔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和发展水平。
三、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
依托海花岛旅游综合体项目,利用儋州港口以及海口-儋州-洋浦保税港区的联动优势,发展现代临港服务业,推进邮轮停靠港项目建设,将儋州发展成为海南西部地区的南海旅游出发中转港口,打造区域航运信息中心和南海应急救援基地。依托南海油气丰富资源,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中转服务基地。加快推进渔业观光园建设,开发休闲垂钓、海鲜美食、观光疗养、渔业体验等特色渔业休闲体验游。组建边贸船队,开辟白马井至广西防城、越南海防市等航线,拓展贸易空间,促进两地贸易发展,加快与洋浦保税港政策的融合与链接力度,推进产业链接与互补。

专栏2-6:“十三五”儋州海洋经济发展项目
白马井中心渔港建设项目、海头渔港建设项目、排浦渔港建设项目、新英渔港建设项目、泊潮渔港建设项目、南海现代修造船有限公司技改项目、造大船项目、渔船更新改造项目、水产养殖及休闲渔业、海洋牧场项目、海洋产业园项目、儋州北岸新农村休闲渔业观光园项目、儋州后水湾渔业有限公司深水网箱基地项目、水产交易市场、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海、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水产品冷冻及仓储基地、海洋捕捞低值水产品、小杂鱼加工与综合利用、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渔粉加工基地、水产品饲料厂、海洋保健与药物制品加工、罐头与水产品熟食加工等。

第五节 产业空间布局

一、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儋州市“一市双城三区四地”的城市发展战略,优化旅游产品的城乡布局,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十三五”期末,初步形成“一带、两心、三片区”的儋州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1.一带
“金色海岸”西岸滨海度假带,即特色滨海旅游带——西部康养休闲海岸。以海花岛、东坡文化旅游片区、那大旅游片区等为核心,以优势资源开发滨海度假酒店、海滨浴场、水上运动、传统制盐工业遗存观光、渔家乐、火山海岸地质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旅游等产品,形成海南西部以火山海岸滨海旅游为特色的“西部休闲海岸”,构建海南西海岸旅游的组织中心与重要旅游目的地。
2.两心
(1)白马井滨海旅游服务中心。依托白马井镇,形成城市旅游特色功能街区、旅游接待中心和自驾车集散中心三大功能。
(2)那大旅游服务中心。依托已有城市服务设施,建设成为提供交通中转、旅游接待与信息服务的首要基地。

3.三片区
即海花岛旅游片区、东坡文化旅游片区、那大度假旅游片区。
(1)海花岛旅游片区。依托白马井海花岛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开发以休闲度假、购物、娱乐、会议会展、温泉养生、婚礼蜜月为主题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以海花岛旅游综合体为核心的滨海新区旅游特区。
(2)东坡文化旅游片区。依托中和古镇与东坡书院,以文化旅游产品为主体,通过对东坡文化的深度挖掘,主要发展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乡村休闲、探索旅游等形成海南西海岸乃至海南省文化旅游产品的第一品牌。形成两个功能旅游区:一是以东坡书院和儋州故城为核心的东坡文化旅游区;二是以儋耳山景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区。
(3)那大度假旅游片区。以发展度假旅游为主体,主要发展养生旅游、研学旅游、乡村休闲、情感旅游(知青怀旧)等,形成三个旅游功能区:一是以兰洋温泉为核心的高档复合型康体度假区;二是以松涛天湖为核心的生态湖滨度假区;三是以那大镇周边风景区为依托的城市公园、植物园和八一总场军垦文化旅游区。
二、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依托城市组团,结合自身优势,规划儋州工业园和滨海高新技术园区。
1.儋州工业园
重点打造形成木棠工业区、王五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的“一园两区”发展格局。
(1)木棠工业区。构建“一心一区两基地”。“一心”即配套生活服务中心;“一区”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基地”即新型建材基地及承接洋浦石化下游产业、培育洋浦下游产业配套基地。园区以新型建材业、化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建材业及低污染、轻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项目。规划面积11.71平方公里。
(2)王五农产品加工物流区。构建“一心两基地”。“一心”即依托王五镇区,配套生活服务中心;“两基地”即依托区内现有春江糖厂和雨润肉类加工厂等企业,逐步引进相关企业入驻,以海南丰富的热带农副产品资源为基础,积极发展以农产品研发和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产品仓储物流为主的产业类型,将其建设成为我省畜禽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及儋州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基地。规划面积4.62平方公里。
2.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以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为指导思想,建设多个高新产业齐头并进的高新企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培育和引进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规模企业,对接洋浦石化产业下游,配套发展新型材料研发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集产品研发为主、设计、生产、服务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
三、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1.种养业
(1)粮油糖产业:粮食主产区主要包括木棠、那大、东成、海头、和庆、新州、大成、白马井、光村、排浦等10个镇;油料种植区域主要在兰洋、新州、中和、光村、东成、那大、排浦及白马井等8个镇。
(2)瓜菜产业:主要分布在光村、东成、王五、排浦、海头、白马井、新州、那大、中和、木棠等镇。
(3)热带水果产业:主要分布在那大、南丰、兰洋、海头、王五、雅星、东成、白马井等镇。
(4)热带作物产业:主要分布在那大、和庆、南丰、大成、雅星、兰洋、海头、排浦、东成、白马井等镇。
(5)畜牧业:在西南部建立新兴生猪发展聚集区,在东南部重点发展家禽养殖,北部重点发展草食牲畜养殖,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畜产品产业区或产业带。
(6)种桑养蚕产业:主要分布在王五、雅星等2个镇。
2.林下经济产业
(1)林菌产业:主要分布在那大、雅星、大成等3个镇。
(2)林药产业:主要分布在兰洋、和庆、南丰等3个镇。
(3)林蜂产业:主要分布在兰洋、雅星、南丰、那大、大成、和庆等6个森林植被丰富的镇。
(4)林禽产业:主要分布在木棠等中北部镇,以及南部那大、雅星、大成等3个镇。
(5)林畜产业:主要分布峨蔓、木棠、光村、海头、东成等5个镇。
(6)林下种植采集加工产业:主要分布南部兰洋、南丰2个镇。
3.休闲产业
(1)一心:一个休闲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两带:环湖生态森林休闲观光带和滨海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带。
(3)三区:东南部生态养生休闲农业区、中部休闲农业示范区和西北部滨海观光生态区。
4.农产品加工业
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园区:王五镇;野生水果饮品加工基地:和庆镇;雪茄加工基地:光村镇;黄花梨等加工:木棠镇铁匠村。畜产品及饲料加工厂:北部引进1家肉牛规模加工企业,东南部引进1家年屠宰加工500万只以上肉禽加工企业,在西南部王五镇、排浦镇或白马井镇引进3家年总产量55万吨以上饲料加工厂、西南部、东南部和北部引导、扶持企业各建设一家年处理粪便30万吨左右、处理尿液50万吨的粪肥加工厂。

第一节 以人的城镇化为总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
1.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重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兼顾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到2020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数达到5.19万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以居住年限、就业年限、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制定并公布农业转移人口标准,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积极启动居住证管理工作,逐步完成落户并享受市民待遇工作。
2.推进农民工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
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儋州市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统一农民工学龄子女享受居住地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对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创新农业转移劳动者再就业能力培训新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和农民工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3.拓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渠道
加大农民工的公共住房租赁补贴,将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在农业转移人口集中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单元型或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也可以在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并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二、完善城镇体系布局,形成“双城三区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
按照“一市双城三区四地”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八个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布局,强化那大城区、滨海新区、儋州工业园区、光村银滩综合旅游度假区、东坡文化旅游区、兰洋温泉旅游度假区六大支撑点作用,形成“双城三区多点”城市空间结构。
1.双城:两大中心城区
强化那大城区和滨海新区“双城”的交通运输枢纽、商贸流通、会展、教育医疗等综合服务职能,实现儋州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2.三区:北部滨海经济区、中部综合功能区、南部生态保护区
(1)北部滨海经济区:围绕北部湾和新英湾水域形成滨海城镇密集地带,建设海花岛旅游综合体,重点集聚现代服务、滨海国际旅游和新型工业等核心功能。
(2)中部综合功能区:以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为主导功能,积极推动商贸物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
(3)南部生态保护区: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依托特色资源,适当发展生态旅游功能,强化特色种养业发展。
3.多点:多个城镇功能节点
推进白马井古渔港风情小镇、兰洋温泉养生休闲小镇、木棠互联网创艺小镇、中和东坡文化风情小镇、光村雪茄风情小镇、王五现代物流小镇、南丰特色生态农业小镇、八一军垦风情小镇8个特色产业小镇发展;统筹推进木棠镇、东成镇、新州镇等商贸服务型城镇,兰洋镇、中和镇、光村镇、南丰镇、八一农场等旅游服务型城镇以及王五镇、峨蔓镇、大成镇、海头镇等农贸型城镇建设。

第二节 加快推进“双城”建设

推进那大城区和滨海新区建设,拓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聚居空间。
一、发展提升那大城区
那大城区承载面向海南西部内陆地区的商贸、教育医疗、交通物流等综合服务职能,作为海南西部内陆地区现代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城区,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将那大城区建设成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热带农业科技、宜居环境为主的综合型城区。
加快推进那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迎宾大道、雅拉河大道及其路网工程等市政道路的建设,打通城区主要断头路,推进重点项目配套道路建设;建设云月湖公园、银河公园、儋阳公园等一批旅游景点;建成西部电商产业城、夏日百货、鼎尚时代广场、万国大都会、火车站前广场商贸物流城等一批商业中心,巩固那大商贸中心地位。
二、加快建设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工业的生活服务基地,以及以交通运输、旅游、科技、出口加工等为主的滨海产业基地及服务中心,要加快建立并完善综合性服务体系,将其打造成为服务洋浦的后花园、海南西部旅游中心。
加快完善滨海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设滨海二道、观海路,建成通海路,加快推进项目配套道路建设。探索更加科学合理和谐的搬迁安置模式,做好安置工程建设。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滨海旅游、物流、商务会展、互联网、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产业;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加快实现儋州洋浦融合发展。

第三节 以产业城镇化为载体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十三五”期间,儋州要在城乡产业链拓展升级的同时,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就地城镇化的实践探索。
一、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城镇化,做好特色产业小镇
1.根据不同产业特色,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结合不同城镇主要产业特色及城镇功能布局,因地制宜,按照城镇重点产业,分类打造由商贸服务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工业及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带动的新型城镇化。
木棠镇、新州镇、东城镇以住宿餐饮、物流业等商贸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城镇居民就业;兰洋镇、峨蔓镇、光村镇等旅游资源突出的小镇,全面构建特色旅游休闲观光度假基地,不断扩大农业转移人口从事旅游业的规模,推进旅游业与城镇的良性互动;加大儋州工业园配套建设,提高园区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通过提高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木棠镇等周边村镇建设;挖掘儋州热带特色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模式推进南丰镇、光村镇等田园城镇建设。
2.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小镇
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建设白马井古渔港风情小镇、兰洋温泉养生休闲小镇、木棠互联网创艺小镇、中和东坡文化风情小镇、光村雪茄风情小镇、王五现代物流小镇、南丰特色生态农业小镇、八一军垦风情小镇等8个特色产业小镇。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现代信息网络,统筹做好其他镇墟基础设施改造,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向镇村延伸,促进城镇融合发展。
表3-1:儋州市特色产业小镇情况
序号        镇名称        产业方向        拟筹划项目的名称
1        白马井古渔港风情小镇        渔业、商贸业、旅游业、物流业        滨海公园;海鲜一条街项目;商贸购物步行街;观光渔业;中心渔港改造
2        兰洋温泉养生休闲小镇        继续调优做精第一产业,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着力重点突破第三产业        兰洋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区;中投特色养殖养龟示范基地项目
3        木棠互联网
创艺小镇        瓜菜种植、畜牧家禽养殖、海水养殖、旅游手工艺品、工业项目        铁匠村二期旅游化改造;明成水泥二期项目;互联网+;信息基础建设项目
4        中和东坡文化风情小镇        农业、商贸物流业、
旅游业        中和东坡文化小镇;中和镇路网整治工程;儋州市中和镇基础设施项目污水管道及环境卫生工程;北门江(中和段)综合整治工程;中和镇安置区一期工程;儋州府衙重建及镇政府拆迁工程
5        光村雪茄
风情小镇        农业、旅游业        雪茄烟叶种植项目;雪茄风情小镇项目;银滩度假区开发项目;海南文诚实业有限公司300亩沙虫示范基地建设
6        王五现代
物流小镇        商贸物流        儋州农产品集配中心项目;王五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
7        南丰特色生态农业小镇        旅游、生态、休闲、农业        南丰蜜柚生产、观光产业园;宝发养蛇生产、加工产业基地
8        八一军垦
风情小镇        农业、旅游、工业        农业种植项目;鳗鱼养殖业项目;和牛、石花果地鸡项目;石花水洞地质公园二期项目;长岭山公园、明湖水上观光项目;矿泉水厂、啤酒厂、石粉厂、旋窑水泥厂项目

二、大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
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着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到2020年,争取每个乡镇打造5-10个美丽乡村。着力推动“一村一品”模式发展。一是沿北部湾大道等主要干道沿线周边村庄;重点创建以手工业特色突出的铁匠村、运输业为主的银村、农家乐经营活动的南罗村等一批特色村庄。二是环著名景点周边村庄;重点推进环东坡书院、松涛水库、石花水洞、兰洋温泉等景点连片创建工作;三是整体推进“环一湾、接二区、连三镇”村庄连片开发,创建“十里长廊”文明生态示范区。

第四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公路
“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公路2523公里,新建1304公里,改建1219公里,至2020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3532公里。
1.干线公路
配合完成万洋高速(万宁-琼海-琼中-儋州-洋浦)和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儋州段的建设,配合搞好滨海新区的道路建设工程以及国省道约403公里的改造建设工程,其中,重点推进7个干线公路建设和改造项目,具体包括:新建那大至新盈互通公路,升级改造白洋线西培至白马井互通段,升级改造海榆西线那大至西培路段,改造乌那线儋州段,升级改造东成至光村县道,白马井互通至八一公路(雅星至白马井),松涛桥及引道项目等。
2.农村公路
建设乡村公路1859公里。全市安排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含列养县道、乡道、村道以及部分退场归队道路)项目641个,1552公里,改造危桥46座1798米,改造渡口桥梁2座1325米,改造农村公路安保工程568公里。到“十三五”末,实现全市行政村、自然村、生产队100%通化路面公路,主要乡道无断头路。
3.城市道路
推进城市道路建设,主要包括南茶大道项目、雅拉河大道及其路网工程、滨海新区滨海二道工程、那大基础设施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完善儋州旅游公路,包括儋州滨海旅游公路、儋州美洋线至东坡书院旅游公路以及松林岭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
二、航空
为完善儋州在海南省区域交通枢纽职能,进一步强化儋州在海南省西部地区中心地位。“十三五”期间建议推进儋州机场的开工建设。
三、海运
——在海花岛建设1个邮轮访问港,可以停泊1艘15万吨级邮轮或2艘5000—10000吨客轮。
——位于海花岛1号岛与2号岛之间海域,建设一个海域面积为23公顷,设置泊位280个,能够适合开展海上休闲、海上运动、浮潜海钓、海上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海上活动的游艇码头。
——分别在海头、光村银滩、峨蔓建设一个泊位60个的游艇休闲码头,形成一条休闲游览观光的航线。
——在白马井中心渔港航运区改造一个能够满足5000吨客滚船码头,开通白马井至北海客滚船航线,开通白马井至越南客船航线。
——改造渡船,把“老旧”的木质渡船改造成合格的玻璃钢渡船,取缔“三无”渡船。
——建设泊潮渡口,通过政府投资,把泊潮渡口建成一个专职渡运的渡口,确保旅客安全“上落”。
四、铁路
1.大力推进粤海铁路(儋州段)、西环高铁(儋州站)、那大-洋浦城际轻轨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粤海铁路那大火车站、八一站和高铁客运站银滩站、白马井站、海头站及那大-洋浦城际轻轨那大站、马井站、洋浦站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洋浦支线货运铁路。
2.解决与铁路客货运输站场连接问题
开通西环铁路儋州客运站,改建完成东成至光村公路;解决西环高铁银滩站对外交通问题,建设那大火车站站前道路运输客运站、光村银滩、白马井、海头三个高铁站道路运输客运站等道路运输设施;建成珠碧江大桥,解决昌江地区来往西环高铁海头站的交通问题;改建完成西环铁路八一站出口路。
五、水利
加快儋州北部地区的水利网建设,保障滨海新区生产生活用水。修复、完善西部地区水利设施。建设天角潭水库、杨桥江水库,规划建设利拉岭水库、洛春岭水库、火岭水库、白沙岭水库、幸福水库、西华水库;推进饮提水工程、春江水库改扩建工程、红旗坝水库加固工程、松涛西干渠延伸工程;加快蚂蝗岭、鹧鸪岭、水井岭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推进河塘整治工程、防洪堤项目、重点中型灌区及小农水重点县的渠道改造工程等建设。
六、电力
推动儋州全市电网改造。完善木棠工业园区、王五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等电力供给设备,新建发电厂,在那大城区和滨海新区增加变电站,推进农业与光伏发电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李坊220kV输变电工程、李坊至银滩牵引站220kV线路新建工程、大成至洛基220kV线路重建工程以及美扶、兰洋、云月110kV输变电工程、10千伏及以下农网升级改造等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七、城镇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实施中心城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工程,推动那大城区、滨海新区、木棠工业区、王五农产品加工物流区以及镇村的道路、供水、供电、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滨海新区管道天然气工程项目、电力工程项目及市政道路供电工程及房地产项目新增用电工程;逐步完善“双城”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和各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地下、地上基础设施管网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抓好停车场建设,解决停车难问题;推进防洪排涝、防震减灾等应急防灾能力建设;推进旧城、棚户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的改造。
八、电信、通信及信息网络
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数字儋州”建设步伐。构建儋州市“两横两纵”的网络状干线传输光缆网络,加快骨干网络优化升级及城区宽带光纤网络升级改造,加快市电子政务外网骨干传输网建设,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向农村、学校延伸,实现光纤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光纤宽带网络城市覆盖率达到98%、行政村覆盖率达95%,使城区家庭具备100Mbps光纤接入能力、行政村全部实现10M宽带接入能力;按照“先城区,后乡镇,逐步覆盖农村”的原则加快4G网络建设,统筹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WLAN网络,并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升级建设;推进实施“三网融合”工程、网络安全防护工程、互联网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应用工程;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完善新建住宅小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规划建设。

第一节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一、教育
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7.2万人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
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快推进各乡镇和各农垦农场中心幼儿园建设,在人口较多的镇(农场)建成2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并下设村级分园,使公办幼儿园就读人数占比达到35%-40%。到2020年,幼儿园在园人数达到2.89万人,学前儿童三年毛入园率整体达到82%,其中农村达到70%,城市达到90%。
2.全面开展标准化学校和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建设发展,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90%以上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10%以上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省一级学校)标准。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三类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0%以上。继续办好2个思源学校托管项目和那大城区3所学校帮扶项目,积极探索办学联盟、集团化办学等形式,促进薄弱学校快速发展。在那大城区新建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增加优质教育学位3000个。
3.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全面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
加大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投入,建设西部中学、白马井高中等学校,增加6000个高中学位。建设思源高中三期工程,完善思源高中、市二中、市三中、市民族中学、市新州中学、市长坡中学等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探索高中办学新体制,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人才、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引入外地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普通高中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4.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市职校“一校二区”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市职业学校新校区。到2020年,力争市职校在校生达到5300人,市卫校在校生达到500人。加快推进海南西部职业技术学院、儋州市技工学校、儋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到2020年,使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26.9万人次。凭借“一所六地二中心”教育培训大平台,全方位开展教育学习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
5.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加大对少数民族聚集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办好市特殊教育学校,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常规筛查登记制度,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并逐步开展特殊学前儿童康复教育,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水平,加强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开展送教上门、医教结合服务。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6.加快推进教育事业改革
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创新教育人事制度,认真落实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进校长、教师岗位交流;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开展“七五普法”,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改革创新考试招生制度,克服城区学校“大班额”和农村学校萎缩现象;推进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交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专栏4-1:儋州市“十三五”教育事业重点工程项目
1.第二、第三期公办镇(农场)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至2020年实现全部建成镇(农场)公办中心幼儿园,增加学前教育学位4680个,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2.“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图书馆(室)标准化建设工程”等,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保证校舍建筑面积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的生均校舍指标和教育装备指标。
3.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建设提升工程。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创建2-3所省一级学校,新建1-2所完全中学即西部中学和白马井高中,增加高中学位6000个,调整学位3000个。
4.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市职校和市卫校新校区,筹建海南西部职业技术学院。
5.“教育信息化工程”。完成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管理信息应用系统、教学教研网络应用系统等建设。

二、医疗卫生
1.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及皮肤性病防治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城区医疗中心建设,推进海南西部中心医院二期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滨海新区医院、木棠开发区医院和各镇医院;推进那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工作,奖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医疗旅游、医疗养老、医疗保健等健康产业。完善医患纠纷处置调解机制,健全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到202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以上,完成国家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5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
2.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公立医疗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医保制度支持,系统、整体、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坚持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改革联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降低虚高药价,及时调整服务价格。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定特殊医保补助方案。改革药品采购方式,探索药品“一品两规”和“两票制”,实现药品“为用而购,去除灰色,价格真实”。
3.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执行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到2020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下;政策外多孩控制率在7%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5以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达到98%以上。
4.加强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大卫生”意识。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基础建设,提高农村改水改厕普及率,到2020年达到85%以上。建立新的健康促进体系,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从环境、社会到个人行为全面干预市民不良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三、社会保障
1.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保合一”的保险征缴模式;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建筑施工企业全面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完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推进失业保险经办职能划转“五险合一”,合理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继续保持失业保险低费率水平;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两保合一”及社会保险全覆盖。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5%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加大对欺诈骗保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大社会化管理力度,加快退休人员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医疗服务管理,推进生育保险社会化进程。
(2)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事业。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医疗应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开展“救急难”工作,协调开展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精确管理和全覆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2.加强社会保障项目建设
推进海南西部夕阳红养生园、白马井福利中心的项目建设;建成那大、和庆、南丰、兰洋、雅星、海头、排浦、王五、中和、新州、峨蔓、光村12个镇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那大镇4个社区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专栏4-2:儋州市“十三五”社会保障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万人、14.5万人、5.8万人、6万人、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万人,各项保险的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各项社会保险费征缴率要达到90%以上。

四、住房保障
建立保障性住房财政稳定投入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异地就业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健全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完善商品房配建保障性住房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儋州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干部职工周转房项目;加快那大水厂棚户区、那大镇政府前进农场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二期等棚户区改造工程;推进各有关镇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滨海新区“幸福家园”项目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后续管理;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保障性住房市场,对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房地产企业在商品房建设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五、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建设创业创新城市为目标,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实施经济发展和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将新增就业的具体任务与新上项目紧密结合,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健全创业体制机制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建设5个以上省级示范性的创业孵化基地,完善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健全创业服务机制,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激发大众创业热情,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实现就业援助制度化。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加快镇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基层从业人员的管理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和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加强失业调控,到2020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250个,建立就业见习基地26个,提供就业见习岗位112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以内,实现建设海南西部技工学校、儋州市技工学校、儋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两校一中心”目标。
六、公共文化
1.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资源建设
(1)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市文化馆、书画院、会展中心,规划筹建西部大剧院,到2020年,实现“四馆一院两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西部大戏院、西部体育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的建设、修缮改造。推进海南峨蔓湾国际艺术中心建设;改造、升级市图书馆、大剧院;按地级市一级图书馆标准建设海南省西部中心城市数字图书馆;建设海南西部虚拟科技馆和实体科技馆;完善儋州市16个镇综合文化站的软硬件设施,更新图书、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推进建设全市行政村(社区)、农场退场队,文化室、舞台、篮(排)球场等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项目。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区为中心,镇为主干,行政村文化室为支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加强公共文化资源建设与覆盖。适应儋州作为地级市发展的文化宣传需要,创办《儋州日报》和儋州新闻网站;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委托生产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实施文化数字化工程,加快推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推广“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建设覆盖城乡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继续实施和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文化站(室)、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建设。
2.完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加快儋州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市体校的建设,增建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场、健身长廊、休闲漫道等体育中心;建设那大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滨海新区公园健身活动中心,使城镇居民体育健身活动面积达到人均1.8m2。到2020年,全市70%的行政村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全民健身日”活动内容,到202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总人数的50%以上,成年人体质测定合格率超过70%。

专栏4-3:儋州市“十三五”文体项目
西部体育中心、儋州市文化馆、儋州市历史博物馆、儋州市图书馆、儋州市大剧院、儋州市会展中心、海南省西部中心城市数字图书馆、儋州市歌舞剧院、儋州市书画院、儋州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那大镇和滨海新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儋州市健身活动广场项目、国际象棋儋州培训基地、儋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海南西部国际房车露营基地、文物古迹保护和修缮、东坡文化书画村、东城调声文化广场。

3.加强对儋州故城遗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文物点的维修力度,完成关岳庙、魁星塔、桄榔庵、中和丽泽书院、泊潮乡农会旧址、南丰夏海村赖氏客家民居、南丰海雅林氏民居、南丰钟鹰扬旧居、中和东林堂、中和发兴号骑楼等文物点修缮工作;抢救维修那大基督教堂、南丰琼崖特委琼崖纵队旧址、马井“白马涌泉”、儋州故城城门等景点和文物;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力争把“儋州山歌”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挖掘、保护儋州代表性原始建筑、服饰、饮食及生产生活交通用具等物质文化,围绕“东坡文化体验之旅”活动,启动儋州文化传承村挂牌保护工作,扩展培育儋州传统文化示范村,并进行适度开发。

专栏4-4:儋州市“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建设项目
1.文化体育娱乐项目:海南西部中心城市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西部大戏院;儋州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儋州市文化产业园区,西部体育中心、儋州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含市、镇两级)、国际象棋儋州培训基地。
2.医疗卫生项目:滨海新区医院、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海南西部中心医院二期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全科医生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3.教育科研项目:儋州市第二中学、市三中、儋州市思源高中以及儋州市民族中学创建省一级学校项目、市特殊教育学校二期、滨海新区完全中学、海南西部职业技术学校、与名校合作办1所大学(创建儋州大学)、海南西部虚拟科技馆和实体科技馆、教育设施完善。
4.社会保障项目:海南西部夕阳红养生园、海南西部殡仪中心、白马井福利中心、木棠镇、海头镇、雅星镇公墓建设项目。
5.公共安全项目:琼西地震应急保障系统、儋州预警预测业务楼工程(二期)以及公安设施项目、立体化治安防控系统项目。
6.住房保障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棚户区改造工程、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幸福家园”项目。
七、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落实男女平等政策、儿童优先原则和国家赋予妇女优惠政策。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创业就业等的权利和机会;制定法规体系和保护机制,保障儿童享有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更高质量的教育等合法权益;到2020年,争取在市内建成1所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在90%以上的城乡社区各建设1所为妇女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妇女儿童之家。
八、扶贫开发
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奋斗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攻坚脱贫,两年巩固提升”要求,至2018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10975户50976人全部脱贫,基本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至2020年,脱贫农户的增收能力进一步提升,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脱贫成效进一步稳固,贫困地区、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1.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按照“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实施“十项重点扶贫工程”,即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文化扶贫、卫生健康扶贫、转移就业扶贫、生态移民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工程,通过“五个一批”即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异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支持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途径脱贫。
2.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将贫困村纳入全市“五网”建设计划,按照整村推进要求,不断补齐短板,加大道路建设、饮水安全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电网改造、信息设施建设、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美化绿化力度,不断完善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打牢贫困村脱贫基础,确保贫困村整体脱贫脱帽。
3.加强革命老区建设
加强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建设,不断改善革命老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革命老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确保到2020年全市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九、科研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5件;进一步优化专利结构,保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6%,专利应用量年均增长12%以上,科技成果年均增长率12%以上;加快科研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家以上,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引导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在技术创新战略层面进行长效合作,创建2家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一批市级以上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建成各类科普基地5个以上;建成科技孵化基地6个,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9家以上。

第二节 建设和谐儋州

一、社会稳定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扎实推进“市区巡逻防控、社区联勤防控、单位内保防控、特种行业防控、农村治安防控”五个防控网络构建工作,完善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继续深入开展“铁拳行动”,严厉打击 “抢、毒、骗、黑、枪、赌、黄”等各类违法犯罪。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秩序,畅通信访渠道。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营造规范、有序、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扎实推进边防建设,构筑边防稳固基石,确保边防更好的服务区域范围内的破案打击和治安防范工作。积极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全面推进“平安儋州”建设。
2.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大力开展“一创五建”活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整体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平安城市、创业创新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建设、精细化管理和治理的能力,着力把儋州打造成为海南西部乃至全省创新发展的新高地。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杜绝简单粗放、松垮拖拉的作风;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重点加强那大“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以及镇村(农场)卫生死角的卫生整治;全面整治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卫生,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抓好城乡环卫设施规划建设,提高垃圾收集转运效率;加强卫生防病防疫工作,提高市民文明卫生意识。开展违法违章建筑治理,持续推进整治违法建筑攻坚行动,做到“坚决打、零增长、减存量”。开展公共场所秩序治理,重点抓好公交车和出租车整顿管理、市容市貌整治、校园医院等重点场所周边环境治理;加强城市“绿化、亮化、硬化、净化、美化”建设,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资源共享、信息分享的统筹管理平台。
二、防灾减灾
加强对特大灾害(巨灾)的设防,构建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建立城镇区域防灾减灾基础数据库(建筑、消防、交通、管网、电水气、通讯)、历史灾害数据库,搭建地震灾害、台风、火灾、洪灾、泥石流、火灾和其它突发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推进琼西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中心、那大城区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儋州预警预测业务楼工程(二期)等项目建设;开发防灾减灾与应急辅助决策系统,确立防灾减灾应急体系,推进儋州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及各部门信息共享系统建设,预防次生灾害发生。加大备灾工作力度,继续完成西部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在农村、城市社区建立示范村、示范社区、示范学校,以点带动儋州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安全生产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和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机构,成立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和打非治违工作保持常态化,按照“四个一律”要求严抓严管;科学修编应急预案,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预案的有效衔接;加强职业危害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对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经营和使用企业的监管,达到五个100%,即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100%、劳动者参加职业卫生培训100%、职业危害警示标识100%、职业危害因素检测100%、职业健康体检100%;强力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到2017年,完成安全生产信息平台项目建设。
四、食品药品安全监督
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与完善儋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提升监管队伍素质,努力提高科学监管水平;重视风险防控,强化应急处置;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推进社会共治。从而保证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有效遏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使全市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五、劳动保障监察
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安置方案审查工作制度,积极推进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体系,着力开展以劳动合同签订、禁止使用童工、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费征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等为工作重点的专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检查,加大对拖欠工资和对恶意拖欠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探索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完善维稳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告、预防和处理工作,建立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积极推进人事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人事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加强人事劳动仲裁员队伍建设,提升人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实现仲裁办案信息化系统全覆盖,确保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6%以上。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保力度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资源保护
加强对我市新英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新盈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峨蔓盐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保护工作。重点保护南丰、兰洋在松涛水库周边的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和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减少因灾损失。开展松涛水库周边低质林分改造工程、生物防火带阻燃工程、金钟藤等有害生物清理工程。加强野生动植物建设与保护,加强林地保护力度。
2.水资源保护
推进儋州市“一河五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松涛水库国家重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北门江、春江、珠碧江三大流域水环境保护,将春江水库、珠碧江水库周边400米区域划为水源涵养林区,做好北门江上游、沙河水库等水源周围现有天然林保护工作,严禁建设项目对水源地涵养林的侵占和砍伐,推进沿海生态景观防护林工程;建立儋州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数据库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信息系统,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重点加强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污水和垃圾接收处理设施建设;加大船舶污染防控力度,全面实施港湾船舶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完善船舶污染处理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制度,建立海洋污染事故及赤潮应急反应联动机制。
3.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市政污水和工业污水管网体系建设,及时清理海岸线生活垃圾和整治受侵蚀岸段;严格控制沿海地区围海造地工程上马和海岸带采矿采砂活动,维护海岸带湿地的生态功能;加强红树林和珊瑚礁的保护,重点保护“儋州市白蝶贝市级自然保护区”和“珊瑚礁市级自然保护区”;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深化对围填海项目选址、平面设计的审查工作,引导围填海向离岸、人工岛式发展,尽量不占用、少占用岸线,保护自然岸线,延长人工岸线,限制顺岸式围填海等。

4.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系统。推进市西北片区垃圾收运设施项目,在八一农场片区、西培农场片区、木棠片区等镇建设垃圾转运站;在木棠、中和、新州、新英、马井、王五、雅星、峨蔓、海头、大成、排浦等11个镇建设垃圾收集站,将镇、村一级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后集中运往儋州市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垃圾资源填埋、回收、利用;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提高工业固废利用效率,开展清洁生产,开发、推广清洁工艺;对有害有毒废物实现从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的全过程严格管理。
5.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
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推进农田整治工程,主要包括中和洋、韩宅洋、山营洋、高第洋、番陈洋、江乐洋农田整治项目;将集中连片、排灌条件好、农业生产基本设施较为完善的粮油生产基地和具有改造潜力的中低产田划入农田基本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加强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开发宜农荒地和田坎等未利用地为耕地以补充耕地数量,稳定耕地面积;适度发展农业生产,坚持走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适当发展观光生态旅游业;重点加强生态用地的保护,保障生态型产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
表4-1:儋州市“十三五”重点环境保护工程项目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万元)
各乡镇水污染防治工程        1        入湖(库)、入河排污口整治项目        南丰镇松涛管区兰采村等、南茶河周边村庄污水排放口        南茶水库南丰电站排污口整治,松门村委会兰采村等自然村排污口        2000
        2        松涛干渠入渠排污口整治        那大镇、南丰镇、和庆镇        取缔松涛干渠入渠全部排污口        3000
大气污染防治        3        大气预警预报系统        那大镇        建设一套大气环境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300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        4        水环境监测自动站        松涛水库        建设一座水环境监测自动站        300
        5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儋州市环境监测站        购置离子色普仪、环境监测车等仪器设备        1035.23
核应急工程项目        6        海头镇境内辐射监测子站        海头镇        建设10个辐射监测子站        1000
        7        儋州市去污洗消站        海头镇        去污洗消站        600
        8        市核应急指挥中心(海头前沿指挥所)        海头镇        建设核应急前沿指挥所        200
        9        环境应急系统建设        那大镇        建设全市环境应急系统        351.6
        10        地质灾害系统建设        那大镇        建设全市地质灾害系统        172.48

二、改善人居环境
继续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项目,到2020年,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总数比例达到90%。推进村庄道路硬化,修建文化广场、篮排球场、演出舞台、宣传文化室等娱乐设施;全面实施村镇净化工程,加快滨海新区水厂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保证农民清洁用水;加快建设村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等现象;推进乡镇绿化工程,加强乡镇的道路、学校等公用建筑的绿化建设;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卫、改坟、改殡”和“绿化、净化、美化”等工作,建设具有特色的乡镇人居环境。
三、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工程
1.造林绿化及生态修改工程
以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点、线、面布局理念为指导,以“山水林田湖”为要素,以沿海防护林、沿河防护林和沿路防护林为主线,以城区绿化、乡村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公园等为生态控制点,构建儋州“一带两网、两区多珠”的森林网络体系。

专栏4-5:造林绿化生态修改工程
1万亩沿海生态景观防护林工程、4万亩沿河(库)防护林建设工程、1万亩道路防护林建设工程、3万亩木本油料发展工程、10万亩特色经济林、珍贵乡土树种基地建设工程。主要有飞龙公司3万亩花梨基地、绿翠公司1万亩花梨基地、1万亩木兰园基地等、1万亩花卉产业建设工程。主要有铁汉公司5000亩绿化基地等。

2.园林绿地工程
(1)继续开展“绿化儋州”大行动。建设银河公园、云月湖公园、滨海新区大桥公园、南茶公园、中兴公园、镜湖公园、花果山公园、尖岭公园、儋耳公园、北吉公园、腾根河带状公园、商务区中央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建设、改造、升级植物园、湿地公园、人民公园等郊野公园,加快儋州湾滨海湿地公园、后水湾红树林湿地公园、南茶河滨河湿地公园建设;加强街头绿地建设。
(2)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描画森林生态旅游蓝图。加快建设儋阳森林公园、母猪岭森林公园;继续推进海南兰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兰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新盈湾国家海上森林公园等森林景观,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建设森林人家。
(3)加快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镇绿化美化建设工程。到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
表4-2:儋州市“十三五”园林绿化规划建设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万元)
1        银河公园        那大镇        五湖十八湾,建设安全护栏、交通栈道、绿化、驿站小广场、照明音响及给排水等工程        34000
2        滨海新区大桥公园        白马井镇        建设面积约195800㎡,其中公共道路建设面积约19800㎡,园建及管理设施建设面积约3000㎡等建设        10000
3        儋阳森林公园(含雅拉河生态旅游公园)        那大镇        公园附属配套设施,儋州书画院建筑面积7418.55 ㎡,4层建筑,雅拉河生态服务旅游设施        50000
4        云月湖公园        那大镇        云月湖片区路网工程的建设,景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景观景点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150000
5        儋州湾滨海湿地公园        峨蔓镇        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将湿地公园建成:儋州市生态名片、儋州市生态旅游基地、儋州市湿地生态教育基地、海南省湿地文化展示示范基地等        100000
3.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和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及保障体系,推进农村沼气、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耕地质量提升等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加快推进儋州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实现废水集中处理,推广中水回收利用;加强固体废弃物的源头分拣、回收、再利用;工业园区内上下游企业间的原材料、废物等尽量实现园区内消化或园区间交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综合环境管理水平。
4.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推进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优先购买生态设计、节能认证、环境认证等标识的产品;开展居民小区、学校、公共消费场所等区域的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制定实施机关资源使用定额管理和效能标准,健全激励和约束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和多媒体会议方式,强化纸张的节约和回收利用;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采购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5.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与执法监督
严格执行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健全建设项目区域限批、环评机构信用评价、环境监理等制度;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坚决严查严处。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完善环保审判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支持发展生态环保中介专业鉴定机构。
四、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攻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监管重点能耗企业。通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的应用,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大力推广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成本低、功能强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建筑节能为突破口,发展绿色环保建材;做好公共节能和绿色照明节能工程,引导城市向“高效、节能、健康、环保”方向发展;大力开展新型洁净能源的研发和利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抓好市区公交车、黄标车等车辆的检查和整改等工作。

第一节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加快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充分对接国家和省政府取消和调整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事项目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许可,实施绩效评估和监督制度。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简化跨层级、跨部门审批事项的办理,在全市全面推广行政审批标准化和网上并联审批等模式。建立健全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后续监管体系,继续探索开展市场监管方式改革。
(2)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认缴登记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探索实施统一的市场监管。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宽进严管”的新模式,深化市场主体“非禁即入”、“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注册登记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工作流程,协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进一步完善数据交换。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完善工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平台,全面涵盖注册登记、市场监管、执法办案、消费维权等业务信息。逐步完善事中事后长效监管机制。
2.开展职权清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梳理政府部门职责,分析履职情况,研究提出职权清理意见,编制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及权力运行流程图,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并依法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及权力运行流程,重点完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奖励和其他行政职权,以及行政职权的实施主体、职权分类、职权名称和内容、实施依据等清理,审定权力清单并公布推动清单的运行。
3.推进产权登记制度改革
扎实做好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机构组建、档案移交、数据衔接、信息管理、地方立法等各项工作,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提高行政效率,更加便民利民,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有效保护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财产权,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完成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与设立登记机构,认真做好各类不动产登记资料移交,研究制定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业务流程,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设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设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受理窗口,启用新的不动产登记簿证,全面实施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信息共享和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系统。
4.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制改革
按照“统一平台、集中交易、行业监管、行政监察”的运作模式,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将市直各部门各自监管、分散开展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土地使用权和矿产权出让、医用药品器械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归并集中,统一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便民的市场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为信息发布提供平台,为政府监管提供条件。
5.继续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推动网上办事向镇、街一级延伸,完成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将全省“行政审批一张网”延伸应用至村(社区),市级审批部门推行互联网全流程审批。加大投入,规范建设275个村级便民服务室,加强对镇村两级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优化审批流程,选择合适的事项推行互联网全流程审批。
二、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和运营改革,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PPP模式建设滨海新区及6个乡镇供水及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滨海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兰洋温泉养生休闲小镇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相关配套制度,在全市逐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收费项目予以调整、取消或免征,持续深入推进财政国库等各项改革。
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1.加强国资体系建设,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
研究制定《儋州市重点监管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管理办法》、《儋州市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暂行办法》、《儋州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完善儋州国资监管的法规体系。完善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马井滨海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市桥梁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独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市属地方国营5家农林场的体制改革。加强对市粮油总公司和军粮供应公司等两家政策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小、散、停”国有企业的改制关闭工作,完成对市水产供销公司、白马井港务公司、外贸总公司、种子公司、电子厂、乳胶厂、市二轻总公司、进出口贸易总公司、化工总公司、市砖瓦厂等10家“小、散、停”国有企业的改制关闭工作;加大资产的处置力度,筹集更多的资金,争取用4年左右时间完成对“小、散、停”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鼓励非公有制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采取吸收增量、存量置换、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大力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本、个人资本等投资入股,将国有企业改制成规范的公司制企业。
四、积极配合参与农垦改革
落实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新一轮农垦改革的决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做好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移交地方管理工作。
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登记簿、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平台、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制定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健全农业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完成农垦系统的改革,农村住房报建工作全面铺开。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依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将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公益林、基本农田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行红线区域分级分类管理,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严禁影响其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施永久保护,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研究,探索实行损害赔偿制度试点。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扩大生态补偿范围。

第二节 扩大开放力度

构建以拓展周边为基础,以加快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点区域为先导,以深化东盟合作为重点,以大型多边外交活动为平台,加强与国际友城的合作,形成以产业、项目合作和人文交流为载体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主动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项目建设
以恒大海花岛旅游综合体项目为依托,加快推进环新英湾及北部沿海港口码头建设,推进国际会务中心、海花岛国际邮轮停靠港、带路小镇、南海后勤保障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开辟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航线,打造海南新型旅游度假目的地;争取将儋州相关项目纳入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库;加强儋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参与力度,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把儋州建设为面向北部湾、东南亚的开放门户。
二、密切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
巩固与新加坡、泰国学生夏令营和学校互访等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重点面向地缘相亲、人缘相近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宣传推介儋州文化城市名片和旅游资源,建设东坡书院与东南亚国家孔子学院合作项目,打造孔子学院东坡书屋品牌项目,支持市职业学校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教育机构开展手工艺雕刻、旅游等专业合作办学和教育交流,与沿线国家城市互办或合办文化艺术节、旅游展览、文体赛事等交流活动。
三、打造农业科技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充分利用华南热带农业科学院和海南大学热带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加强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热带农业科技、人才教育与培训、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中国-东盟热带农业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力推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落户儋州。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建立“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培训中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强区域协作发展
着力加强与环南海、东盟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热带农业、邮轮旅游、航运物流等产业合作,加快推进港口、机场、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打造儋州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儋州和周边市县的合作交流,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圈、泛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合作,以“旅游、地产、农产品”为重点,扩大区域产业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儋州区域协作发展水平。

第一节 规划组织实施

一、加强宏观调控
综合运用产业、土地、环保等多种调控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有效投入,改善投资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保障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支出;科学使用各类产业引导资金,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方向,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二、加强衔接协调,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坚持“多规合一”,做好各项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充分发挥规划在产业发展、政府管理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土地、税收、环保、安全、科技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确保各级各类规划有效实施。
三、科学谋划重大项目,保证重点项目落地
1.科学谋划重大项目
以增量投资促进结构调整,加强前期工作,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将规划的重点项目具体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273个,总投资4526.6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2678.3亿元。
表6-1:儋州市“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
序号        重点领域        项目个数        总投资(亿元)        “十三五”期间投资(亿元)
1        重大产业        136        3071.3        1334.3
2        基础设施        80        752.3        711.9
3        公共服务设施及民生工程        42        675.8        604.8
4        资源和环境保护工程        15        27.3        27.3
合计        273        4526.6        2678.3
2.加强对全市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市级统筹
加强对重大工程的市级统筹协调力度,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方案论证,推进集约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重大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加大重大政策统筹,重点是对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生态补偿等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政策出台进行市级统筹协调。加强与财政性资金、信贷资金的衔接和引导工作,落实征地拆迁责任主体,实施考评和奖惩激励制度,努力排除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各种障碍,确保“政策统一、标准一致”。
四、加强财税支持力度
做好财税增收工作,多渠道培植税源,做大地方财政“蛋糕”。依法治税管费,加强税费征管,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税收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非税收入的管理力度,规范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规划编制、修编等经费充足,保证重大公益性项目的资本金及时足额到位,动员全市力量积极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确保重点领域投入及发展需要。

第二节 完善规划体系

完善总体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区镇规划组成的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纲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使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政策取向、重大项目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建立健全以规划纲要为依据的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实施机制,逐年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中长期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机制。统筹协调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短期措施要有利于解决长期性发展难题。市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顺利实现。

第三节 加强人才智力支持

以全面建成海南西部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人才引进和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到2020年全市党政、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比2015年增长18%,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量631人,基本实现人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科学选拔干部
严格落实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坚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加强对干部的平时了解,注重从重点项目一线、基层一线、信访维稳一线选拔干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从群众中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不唯票、不唯分、只唯实,凭德才、实绩表现选用干部。
2.优化领导班子结构
围绕“五位一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需要,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配备,贯彻落实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三三计划”;拓宽人选来源渠道,大力选拔具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经验丰富的干部进入党政领导班子。
3.加大干部教育培训
加快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培训阵地建设,加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驻儋科研所和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的合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采取脱产培训与在线培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相结合,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深化改革、社会管理、扶贫攻坚、城乡规划、媒体沟通与舆情应对、民生和社会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法治政府建设、互联网+等方面举办专题培训。
4.重视公务员队伍管理
严格贯彻执行公务员法,进一步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切实加强新常态下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公务员管理工作,实行公务员分类改革,在规定的编制和职数限额内合理设置职位,确定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加强对非领导职务的设置和管理;改进公务员考录工作,拓宽来源渠道,实现公务员队伍的多元化;扎实开展公务员平时考核,科学设计考核指标,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公务员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加大公务员教育培训,注重思想建设,树立法治理念,不断提升公务员的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营造学法、用法、执法、守法的良好氛围;积极有序推进公务员交流轮岗,建立公务员遴选制度,特别要加大乡镇之间、乡镇和市直机关公务员的交流力度,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强化保障激励,严格执行县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工资待遇政策向乡镇倾斜的意见,保持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严格执行公务员退休制度、任期届满离任等制度规定。

5.加大对干部的监督
立足监督中心工作,厘清职责权限,拓宽和延伸监督触角,实现干部监督经常化,构建大监督格局。探索加强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监督,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提醒谈话、函询诫勉、干部“能上能下”等制度。将监督的范围从工作圈向生活圈、社交圈延伸,充分利用来信来电、网络举报等渠道,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加强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督。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纪检、检察、法院、公安、计生、审计等部门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工作合力。
二、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1.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贯彻实施《关于引进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儋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试行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推进实施以优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引进计划,着力建设科技创新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重大项目引人才、重要岗位纳人才、重点产业聚人才为抓手,有效集聚国际国内高端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加快推进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扎实推进鼎尚互联网产业城、大学生创业园、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等人才载体建设。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人事关系转移、生活补贴、社会保障、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住房保障以及开发研究经费、研究成果奖励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积极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统筹实施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加大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级技工人才、金融服务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社会建设和管理人才、新农村建设人才等的培养力度。加快创新团队、优秀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创优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实用人才。选派各层次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提高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到2020年,全市公务员在线学习参训率达到100%,完成率达95%以上;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达到1.5万人。
3.优化人才使用环境
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培育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切实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深入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持续加大人才发展投入,重点提升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功能,着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健全人才政策保障体系,完善人才就业服务网络和人才公共信息发布渠道、人才收入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体系。切实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加强乡镇党委建设
加强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增强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优先选拔政治上强、能够驾驭全局、敢抓敢管的干部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完善乡镇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研究制定乡镇工作规则。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和乡镇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推进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扎实开展推动发展好、服务群众好、社会治理好、工作效能好、自身建设好“五好”乡镇建设,真正把乡镇这个龙头挺起来。
2.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把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人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提高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解决少数村干部不同心、不在岗、不作为问题。完善“星级两委”创建工作,定期分析研判村党组织战斗力。把整转软弱落后村党组织作为硬任务,每年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倒排一批软弱落后村党组织,滚动开展整顿转化,形成常态化整顿机制。重点向党组织战斗力不强、服务能力弱、群众意见大的软弱落后村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优化调整村党组织设置,推行“党建+”工作方式,加快推进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电子商务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党建工作。加强城中村、空心村、外来流动人口集聚地等领域党建工作。
3.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党员队伍
坚持保证质量、慎重发展、均衡发展,保持党员队伍适度规模。优化党员行业分布和结构比例,重视在80后、90后青年农民、工人中发展党员。乡镇党委每年全员轮训农村(社区)党员。强化党员意识和党章党规意识,定期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党内关爱基金(资金),关爱服务生活困难党员群众。加强党员信息系统建设,深化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作。

第四节 加强实施监督与评估考核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对规划的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完善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权威、准确和及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提升管理人才队伍水平,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与执法力度,通过及时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规划实施的权威性、严肃性,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水平;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工作,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纲要实施的社会氛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