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点软件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建设数字中国成为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大推动力。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了“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两个重要远景目标,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的“2522”整体框架,为中国中长期数字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公司快速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聚焦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三大领域,服务于政企客户数字化转型,助力国家信息化规划的落地实施和持续发展。 公司持续提质增效、突破创新。技术方面,持续优化研发底座的微服务体系架构;构建了MLOps企业级人工智能平台和数字孪生技术体系;打造了DevOps一体化集成开发平台;深入研究开发行业大模型和智能Agent框架,并将大模型技术与公司业务场景相结合,进行验证和落地应用。产品方面,持续迭代各业务领域的主要产品版本,围绕用户价值和应用场景深化创新,发布了一系列场景化解决方案,打造了多个标杆影响力案例;将数字建筑业务专业化管理,以深化公司业务全国市场布局。市场方面,按省份细化区域市场布局、精耕细作,制定“一省一策”、“一区一策”、“一客户一策”的市场策略;借助数字化营销和交付工具,贯穿从获客到交付全业务流程,降低营销交付成本,提升业务效率。 在宏观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公司业务开展遇到严峻的挑战,一线团队充分发挥自加压力的企业精神,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缓解了部分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影响。2023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24.41亿元,同比下降13.5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5亿元,同比下降66.00%。 报告期内,各业务进展情况如下: (一)围绕客户价值,结合客户数字化转型的场景化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及与客户联合创新的方式进行产品迭代及新产品新方案研发;积极探索业务新模式,拓展市场、积累丰富的行业案例。 1、智慧招采业务 公司通过产品迭代、提质增效,以“服务标准化、交易市场化、监管智慧化”(下文简称“三化”)为目标,持续推动招标采购数字化进程,加大运营产品研发投入,创新市场主体服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客户粘性,巩固品牌影响力,引领行业发展。 (1)项目类 政府侧——公共资源交易 公司持续聚焦公共资源交易主营业务,围绕“三化”的战略思想,研发了不见面评标席位管控系统、排斥潜在投标人检查服务、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8.0、易采虹APP等创新产品,同时进一步做强能力平台,基于共享应用,服务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标准化建设。结合“三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发布《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白皮书(2023)》,为公共资源交易行业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公司通过业务和技术创新,打造了全流程的闭环监管,构建全域一体化的新型监管体系,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掀开智慧监管新篇章;在评标业务中,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评标耗时长、评审点重复、评审尺度不一等问题,提升专家评审质效、规范专家行为,提升中心服务水平;升级打造了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8.0,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化程度、系统兼容性、数据结构化、交互体验感、使用便捷度;打造排斥潜在投标人检查服务,实现在线快速检测、智能化预警,及时纠正文件中的错误与偏差,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助力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还持续强化行业生态合作,以“易采虹”平台为基础,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中游城市群、黄河流域、“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等公共资源交易合作联盟的建设工作,落地了双盲评审、远程异地评标、可信业绩共享、采虹学苑等特色应用。2023年公司举办“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长风破浪-未来可期”——2023年公共资源交易发展新征程论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联盟大会”、“工程招投标数字化转型和专项治理研讨会”等会议,持续扩大在招标采购行业的影响力。 报告期内,新增公共资源交易相关项目近400个。截至2023年底,公司累计承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项目覆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超过200多个地市、1,000多个县市区。 企业侧——招标采购 企业招采以央企、国企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为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改革做好支撑。基于新点企业智慧采购平台8.0,借助公司低代码平台,以可视化、模型驱动设计以及预构建组件等方式,快速地创建应用程序,显著提升开发效率,缩短项目上线和更新周期。 报告期内,新增中国船舶、中国建材、中国化学(601117)、安徽能源、首都钢铁、辽宁烟草等标杆案例,累计承接大型央企、国企的电子招标采购平台60余个。 (2)招采运营 招标人服务 公司积极推动交易市场化,在多个省市县持续推进交易平台市场化工作,为项目规模在限额以下的招标人提供市场化交易平台。公司打造的SaaS化平台——“新点电子交易平台”新增85个专区;平台交易标段数量同比增长41%。 投标人服务 公司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标桥”、“标证通”产品,打造了投标人PC端和移动端应用入口。标证通APP提供跨平台、跨区域数字证书认证、数字签名、电子签章、文件加解密等服务,已累计接入平台近500个,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领域CA机构全覆盖,新注册用户数同比增长41%。标桥是提升投标人使用价值的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企业空间、标书检查、标讯、标证通、建采通等服务产品,已在10多个省份实现销售。 基于大模型、行业知识图谱、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招采行业大模型,赋能投标文件编写、智能自动组价等投标人高频业务场景,并通过对关键要素进行语义识别,提高投标人搜索和获取投标信息效率;对投标文件进行负面清单检测、格式规范检查,确保文件符合要求和规范,及时规避潜在风险。 (3)品牌推广 报告期内,公司参与并完成了《中国公共采购发展报告(2022)》《中国产业区块链发展报告(2023)》的编写,参与了《国有企业采购操作规范》(T/CFLP0016-2023代替T/CFLP0016-2019)的修订。2023年公司荣获“公共采购优秀供应商”殊荣,跻身产业区块链企业50强。 2、智慧政务业务 智慧政务聚焦数字政府核心业务,持续加大对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产品的智能化研发和数据服务化转型,同时开展数据要素运营的相关探索。2023年总体承接1,400多个项目,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1)新产品打造 一网通办方面,围绕智能化研发和数据服务化转型,持续推进新技术在政务服务场景应用,探索数据要素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基于政务知识服务体系,研发数字人云端导办产品,通过AI大模型+数字人的技术应用,推动政务服务由人力服务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实现智能交互问答、精准互动引导、自动数据核验、机器无干预审查,促进服务形态全面升级;打造长三角跨省通办虚拟云综窗,运用音视频通话、屏幕共享、外设远程操作等技术,提供远程互动引导式政务服务,企业群众在就近窗口即可获得与属地窗口“同质同效”的服务体验;孵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助力数据要素流通,打造“公共数据+普惠金融”产品,通过对公共数据的治理、分析与挖潜,构建符合金融机构需求的个人、企业金融大数据模型,赋能银行金融创新发展。 一网统管方面,聚焦于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和数据化创新,着力推动城市治理场景化、场景分析数据化、数据运营服务化、核心应用组件化。基于城市治理海量业务数据,以问题发现为导向,研发数据分析中心产品,帮助龙岗、南京实现城市治理问题快速预警、负一秒预测和事理研判;探索智能云服务模式,落地邯郸云服务数字化坐席,通过大模型+数据+知识服务新技术与业务场景结合,实现精准辅助、降本提效;融合资产+地图规划+AR新技术与巡查场景,研发数字化综合巡查系统,助力基层治理巡查更精准、效率更高、路径最优、全程可视;基于风险预警模型、场景快速构建能力和监管资产沉淀,研发跨部门数字监管平台,具备场景领域广、场景构建快、业务兼容好、算法准度高等产品特性,支撑北京和上海重点领域、新业态、多部门下的科技化监管; 抽取城市治理平台共性能力,开展核心应用组件化研发,实现关键应用可复用、工具化和适配性更强,降低城市治理类项目交付成本。 一网协同方面,以各级党政办公场景为牵引,研发多维门户、业务看板、协同中枢、快业务等核心能力,实现从阅读到批准,从追踪到追办,从总结到总览的流程优化,构建办公全面升级新形态。围绕基层减负的工作诉求,聚焦产品迭代和标杆打造,持续优化基层数据综合应用平台(最多报一次),助力基层干部建立“采数、理数、用数”的工作模式,推动基层工作流程的创新,让基层工作脱离“表山单海”。 (2)能力建设 公司在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数据、PaaS等领域的重点投入,确保关键技术支撑和牵引业务发展。元宇宙数字孪生、云渲染技术引入,为元宇宙政务大厅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虚拟现实化服务;完成智能客服、政务服务数字人、云端导办、虚拟窗口、智能公文等多业务场景与AI、虚拟技术、音视频技术充分融合;积极发挥业务经验优势,研发了大量大数据模型,将数据赋能业务,已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产业经济等多个领域重点应用。在PaaS平台建设层面,完成一网统管产品中台化架构升级,使其具备高度的可定制性和可扩展性,帮助客户快速响应城市治理新需求。 (3)市场布局 截至报告期末,政务类产品累计服务项目数接近6,700个,累计服务客户接近3,700家。 一网通办方面,公司着力打造了重庆数字政府“渝快办”平台、江苏省“一企来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成都武侯区“区块链+政务服务”等标杆项目;其中重庆市“渝快办”全面融入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和数字化三级治理中心,形成了一体化、智能化、集约化、协同化的运行体系,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深度融合,打造了全国领先的数字化改革新标杆;作为“渝快办”项目的核心供应商,公司参与了19个业务系统中的11个子系统的建设工作。一网统管方面,公司重点打造吉林省12345热线平台、北京经开区综合监管、龙岗数据分析中心等标杆项目;其中北京经开区综合监管,是国家重点试点区域典范,是先行先试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标杆案例。一网协同方面,公司重点打造贵州省“贵政通”、济南市“强省会数字化平台”等项目;其中贵州省“贵政通”创新了行政机关管理、服务模式,改变交流“纵强横弱”格局,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级别的高效协同。 公司积极拓展发改业务,依托云南省负面准入清单项目,探索以“2+6+X”为总体框架的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信息化平台体系。2023年5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在昆明召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设现场会,对于负面清单信息化全国推广起到重要作用;持续深耕政务数据治理和运营,西安市一体化政务数据中台项目初验成功,共对接60多个委办局,支撑了20多个委办局的业务应用,为数字西安建设提供支撑,并为公共数据运营开展打下基础;依托深圳、苏州和上海项目实践,持续深化一网统管产品体系,按照城市治理场景化建设,做实发现端,做强处置端,做深研判端,并基于大模型技术实现数据分析的“千人千面”,打造一网统管示范样板;公司还重点布局AI+政务服务、长三角跨省通办虚拟云综窗、数据要素等业务,其中在数据要素方面,公司紧抓数据资产入表等市场机遇,推出公共数据场景运营、基层数据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已实现项目落地应用,有望持续推进后期运营。 公司持续开展与机构、企业、专家的生态合作,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全国信标委、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信通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就数据要素、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标准规范和研究报告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提升了公司的行业影响力,延展了业务范围;积极推进与华为、中移集成、京东、腾讯、百度、中国系统等生态合作伙伴在数字政府产品解决方案上的融合,完成了13个产品解决方案的融合上架,并在黑龙江、甘肃、云南等地有多个项目合作;举办了甘肃省大数据+政务服务专题省级示范培训班,围绕政策解读、案例分享、经验交流和现场考察等方面为甘肃省大数据中心和政务服务相关领导、工作人员开展高质量的培训,助力客户优化信息化建设工作积累成熟经验,为客户今后重点工作谋划提供新的思路。 (4)品牌推广 报告期内,公司参编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的《建设数字中国》《数字政府建设》2本重要书籍,国家信标委牵头的《数字政府标准化白皮书(2023)》《智慧城市“一网统管”运营研究报告》2份国家级报告和《城市智能中枢能力评价要求》1份国家级标准,参与了《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远程虚拟窗口运行规范》的编制,支撑国家平台“高效办成一件事”相关标准规范编制。 公司凭智慧政务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荣获了“2023-2024‘智慧城市’建设优秀解决方案及创新技术提供商”、“2023中国领军数字政府解决方案提供商”、“2023年度优秀软件产品”等多个奖项。 (5)效能提升 公司构建了常见问题识别、防范的管控体系,持续推广远程性能、安全巡查与整改闭环。通过开展特级、重要级项目问题防控巡检,建立质量风险清单,有效避免重复犯错、减少第一次犯错的可能性,23年重大问题同比下降51%。推进项目交付专业化改革2.0升级和全覆盖,一次交付成功率达到了98%以上。推广组件化设计开发新模式,基本实现高配置化、低代码个性化、高效成果复用,各专业化团队的top5工作量场景综合提效约40%。升级了自动化更新、开发构建、敏捷测试等场景的生产效率工具,有效提升专项工作的效能。 3、数字建筑业务 公司数字建筑业务覆盖建筑业全生命周期,助力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持续推进一体化数字住建平台的技术升级与推广,拓展CIM基础平台建设,铸就数字住建领域的优势地位;持续优化工程数字化监管平台、智慧工地平台,促进各参与方的业务协同;利用大数据模型,提升造价云产品的数据服务能力,探索数据商业化运营。 (1)数字住建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拓展了CIM+房屋安全的应用,发布了房屋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区域内既有房屋和新建房屋全方位、全时段、全角度的安全监管,提升了房屋安全管理的水平;发布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V5.0,实现了围绕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消防审验等场景下的智能审批,提升了审批效率;“一体化数字住建基础平台”新增“诊断中心V1.0”和“使能平台V1.0”,研发145套智能诊断分析模型和20余套助手功能,提升了监管能力和办事效率;升级迭代了智慧燃气监管整体解决方案,聚焦燃气事项报装监管、运行监测处置、设施巡查巡检等主题,实现大中小三屏联动,助力提升燃气监管效能。 报告期内,公司承接了江苏省房屋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项目,助力江苏省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升级。截至报告期末,数字住建业务累计承接约600个项目。 (2)数字建造业务 公司发布了工程数字化监管平台V3.0,可有效满足区县主管部门管理需求,降低客户预算投入;打通G端和B端,实现项目企业人员、物联网设备及监测、实名制、预警处置等四大类场景互通协同,提升主管部门在人员、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监管与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智慧工地应用平台方面,公司完成了江苏、青岛、新疆、黄山等多个区域版本研发和上线使用,扩展了济南、青岛、无锡等多个新市场,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承建了烟台市智慧工地监管平台,作为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证书试点地区,颁发了全国第一张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证书电子证照;承接了德宏州智慧工地监管平台、苏高新企业级智慧工地监管平台等。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承接1,400余个智慧工地应用平台项目。 (3)数字造价业务 公司发布了新点清单造价软件V11、新点清单造价软件V10.3.7、新点公路造价全国版V10.4、新点水利标准版V10.3、新点量筋合一V10.5等产品,持续增加了对不同省份工程量计算规则的支持,持续优化软件功能和性能,增加支持概算、过程结算、报表自定义设计,提高了产品的应用范围和用户数量。持续完善并提升新点造价云产品,实现了与造价软件的数据互通,全面打造数据服务多样化,陆续推出材价、人工询价、组价、数据综合管理、数据云应用等功能;同时数据服务算法能力融合大数据模型得到全面提升,逐步开始落地数据商业化运营,已向用户提供了清单数据服务、材价数据服务,并以计价软件作为载体,提升了用户的工程造价编审效率。 (4)参编标准 报告期内,公司参编了河南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指南(试行)》、河北省《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技术标准》、湖南省《房屋建筑工程造价指标指数测算标准》、广东省《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及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设工程档案在线接收标准》。 (二)加强中后台能力建设,优化财经管理体系,推动公司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 公司不断加强中后台能力建设,通过标准化、资产化、中台化运作模式实现研发、销售、交付的平台化、专业化管理,并不断优化财经管理体系,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效率。 战略体系方面,借鉴BLM、DSTE,搭建战略管理流程体系,通过持续市场洞察,发现业务机会、明确发展目标、明晰战略落地路径,推动公司业务发展。 研发方面,持续优化研发底座的微服务体系架构,全面提升低代码开发和移动应用开发能力,构建了MLOps企业级人工智能平台和数字孪生技术体系。持续完善DevOps一体化集成开发平台,迭代标准部署流程化自动化、远程自动化整改、一键自动更新、自动运维巡检等工具能力,极大提升项目的实施和运维效率;深入研究开发行业大模型,并结合低代码技术研发了支撑快速场景应用的智能Agent平台,并在智慧政务、智慧招采、数字建筑等领域进行了验证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销售方面,持续深化战斗班组化,建设满足战斗班组化管理要求的组织体系;打造数字化营销管理体系,以数字化技术赋能LTC(线索到回款)流程,实现销售业务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为“铁三角”“战斗班组”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支撑及分析,指引一线业务推进。 交付方面,持续推进交付服务线上化、标准化,做大做强远程交付中心,通过“远程+现场”协同模式,以项目集为载体,持续将全国各地的优秀解决方案及项目交付成功经验萃取、固化,反哺产品版本迭代,并完善标准化交付流程,研发迭代自动化工具;完善交付成本管理体系,聚焦成本管理突出问题,建立红黄绿分区管控方式,降成本增效益。 财经管理体系方面,坚持内部市场化改革方向,持续优化各分公司、PDT独立核算的组织财经体系,完善内部经营分析系统建设,实现各个组织市场化运营模式。基于大数据建立预算成本管控体系、绩效评估管理体系,以市场化牵引现有绩效的评价改革;同时,引进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持续增大绩效激励幅度,驱动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品牌建设方面获得的成就:名列“2023年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榜单第71位、再获“中国领军数字政府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公司承建的智慧案例助力全国多地客户单位斩获“2023中国领军智慧城市”、“2023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等奖项。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情况 公司专注于智慧招采、智慧政务及数字建筑三个细分领域,通过将AI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与相关行业信息化需求深度融合,为全国范围内的客户提供智能化的软件平台产品、硬件设备,帮助客户持续提升数字化水平;同时搭配平台运营、运行维护、智能化工程等技术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链条信息化解决方案服务,也为平台终端用户提供高价值的行业数字化服务。 公司客户覆盖除港澳台之外的全国各省市。智慧招采的客户主要包括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和服务部门、央企、国有企业、代理机构和其他需要实施电子化招标采购的企事业单位;智慧招采平台的终端用户包括招标(采购)人、代理机构、投标人(供应商)、评标(评审)专家等各方主体。智慧政务的客户主要包括政务办、行政审批局、大数据局、城市运行中心、热线联动中心、政法委、发改委、综合执法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数字建筑G端客户主要是住建厅局以及下属的信息中心、科技处、质安处、市场监管处等部门;B端/C端客户包括建设方、各类施工企业(含水利、交通)、咨询机构、造价站/协会、财审/审计机构及相关的个人用户。 2、主要产品及服务 公司聚焦智慧招采、智慧政务及数字建筑三大领域,为客户提供软件为核心的智慧化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包括专业化的软件平台、运营维护服务、智能化设备产品、智能化工程实施服务等。 在智慧招采领域,以实现“三化”为目标,做交易主体综合服务商,为参与招标采购的各方主体提供高价值服务。为政府提供智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智慧企业招采平台等软件平台,配套咨询规划、智能化设备、运行维护及智能工程施工等服务。同时,公司着力打造招采平台的持续运营业务模式,通过招标采购软件平台的SaaS化,向招标人、招标代理直接提供招标采购服务;为投标人/供应商提供各类工具软件、信息资源服务和线上线下(300959)技术支持服务。 在智慧政务领域,以促进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为目标,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为核心,以数字底座为基础,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政务运行等智能化应用场景产品研发和数据服务化转型。 在数字建筑领域,以建筑业转型发展为目标,利用科技手段助力行业监管提质增效,为行业主管部门搭建一体化数字住建平台,融合CIM基础平台能力,实现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监管;为住建部门建设房屋安全综合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对区域内既有房屋和新建房屋安全情况进行监管;打造甲方、施工方、监管方数据互通、实时协同的数字建造产品,包括工程数字化监管平台、智慧工地应用平台;研发数字造价产品,包括计价、算量软件及BIM5D协同平台、造价云平台等产品,提高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同时配套智能硬件及智能化施工技术服务,形成数字建筑整体解决方案,并为不同主体提供包含指标、材价、清单、定额在内的数据+算法的云服务新业务模式。 (二)主要经营模式 1、软件平台销售模式 1)政府类客户的销售模式:对于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领域中政府类客户,通常以招标或其他政府采购方式进行软件平台的采购。公司在销售软件平台时,会配套销售公司设计、定制的智能化设备,并提供相应的智能化工程施工服务,智能化设备产品与公司建设的软件平台无缝衔接,有助于软硬件一体地支持客户开展业务。 2)数字建筑领域中企业类客户的销售模式:公司向工程甲方、施工、工程咨询、监理、工程审计等单位推广销售清单计价软件、BIM算量软件、BIM5D协同平台、智慧工地应用平台等建筑行业软件,收取费用。公司建筑行业软件的销售以直销为主,销售团队灵活采用多种营销方式推广建筑软件产品,积极运用公司在智慧招采业务的优势,挖掘潜在客户。 2、平台运营服务模式 在智慧招采领域,公司为部分客户的招采平台提供持续运营服务,同时也自建自营SaaS化的第三方招采平台。在这些平台的运营过程中,可以按次向投标或招标方收取服务费用,同时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等使用方提供电子招投标相关工具、招标资讯、移动CA认证和电子签章、在线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在电子招标采购平台中,公司为降低交易主体的交易成本、为之创造额外价值,提供产品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服务并收取相关的费用。 在数字建筑领域,公司通过造价云服务、工程质量检测取样服务等方式,开展持续业务运营,并收取相关费用。 在智慧政务领域,公司构建了AI和行业知识等能力平台,为部分客户提供持续运营服务,以按次调用或年度订阅的方式,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 3、软件维护服务模式 公司为软件平台的客户提供后续维护服务。公司的软件平台建设业务以政府客户为主,由于大型软件平台运维较为复杂,且政府客户对软件平台的稳定性和维护的及时性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及时响应,及时解决问题的服务能力对公司业务开展至关重要。公司设有交付服务部具体负责软件平台的后期维护服务,有明确的服务规范,通过远程咨询+巡检+报告三种方式保证服务质量。在产品运维期内,公司实施人员与客户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保持沟通,每1-3个月会安排实施人员进行现场巡检,每季度/每年会为运维项目出具季度/年度维护报告,报告包括设备状况、系统运行情况、本期进行的维护事项等事宜。免费运维期结束后,客户依据需要与公司续签维护服务协议。 4、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主要物料为各类解决方案所需的软硬件产品及服务。公司建立了《采购规范》管理采购行为,并设立采购供应部负责公司采购的执行。 公司物料采购分为招标采购、协议采购、单一来源采购三种方式。对于标准化的硬件产品,公司通过内部询价平台进行招标采购;对于智能硬件(ODM生产)等产品,公司与协议供应商按协议价进行采购;对于客户指定使用的某些硬件产品,公司执行单一来源采购。 5、研发模式 公司采用平台化、组件化、协同化、集成化的软件研发模式,并导入了科学高效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IPD)。 平台化:中央研究院研发统一的技术平台,各产品线在此之上打造产品平台,面向客户的项目开发团队只需要关注个性化业务并进行快速定制开发,通过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大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快速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组件化:把通用技术能力、业务能力组件化,由专业的团队进行组件的设计和开发,并通过接口服务实现组件模块之间的集成融合,提高整体开发效率和质量。 协同化:从需求分析、产品设计、架构设计、交互设计、前端开发、后端开发到技术支撑,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和协作流程,优质、高效、敏捷地完成各项研发任务。 集成化:基础技术平台、各行业产品都遵循一致的技术规范和服务化架构体系,可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实现跨产品线的集成研发,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式服务。 IPD开发流程:从产品概念产生、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产品上市,都有规范的流程和组织来支撑,并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构建产品质量、成本、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确保产品投资回报的实现。 从技术创新机制看,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的理念,形成了体系化的技术创新模式,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并与重点客户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明确匹配市场需求的技术研究方向;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开展公司级的技术创新研究,各产品线也有专门的技术团队进行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和领域内的技术创新研究;同时公司还建立了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对技术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进行全方位的表彰和激励。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的发展阶段 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的比重达到41.5%,整体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根据IDC数据,中国数字化发展仍在快车道,2024年,中国整体ICT市场(含第三平台技术)预测增长约9.4%,直接数字化转型相关投资预计将占整体ICT投资的50%以上,行业数据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数据应用与行业纵深领域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 近年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平稳向好,软件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盈利能力稳定,从业人数稳步增加。根据国家工信部发布的《2023年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2023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3.8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3,258亿元,同比增长13.4%,在软件业务收入增长的同时,利润总额也保持较快增长,软件业利润总额14,591亿元,同比增长13.6%。 2023年,“数字中国”政策升级,数字中国建设迈向关键性节点。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发布,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全面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未来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工作任务,数字经济的发展进入加速落地阶段,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的融合进一步深入。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同年8月,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了数据资产的适用范围、会计处理方法、列示及披露原则,数据资产价值将变得可量化、可评估、可交互,推动更多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的投入。2023年1月,工业信息化部等十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数据安全保护及相关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需求,提出数据安全产业的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和“到2035年,数据安全产业进入繁荣成熟期”,《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数据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价值释放迎来提速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价值日益凸显,政企客户对数据智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公司将依托自身数据资源优势,构建数据资源挖掘、治理、应用能力体系。 数字政府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并提出到2025年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等重大目标。今年全国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或实施意见,如《山东省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云南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河北省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广东省关于进一步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方案》等。同年7月,《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颁布,为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新点软件将以《规划》《实施方案》等政策为指引,持续加强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处理、创新应用能力,全力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助力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数字化服务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 招标采购数字化向纵深发展。2023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发改办法规〔2023〕257号)发布,要求提升平台服务水平,规范见证、场所、信息、档案、专家抽取、系统接入、电子认证、保函、工具软件等服务,优化电子化发展模式,加强对平台服务的监督。综上可以看出“三化”成为推动招标采购行业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高招采透明度、企业降本增效、预防腐败等需求驱动,数字化采购市场规模持续上涨,根据《中国公共采购发展报告(2022)》统计,2022年全国公共采购总额48万亿元。其中,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交易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领域的交易额达到22万亿元,行业发展市场空间广阔。 目前国内建筑行业信息化程度偏低,未来建筑业数字化需求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2月,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以及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此外,《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对应到“数字住建”建设,可以形成参照,即夯实住建行业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建筑业、房地产、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村镇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规划》指出,要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2)基本特点 公司所处的新兴软件开发行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从制度、法规、政策等多个层面促进国内政府信息化软件及建筑行业信息化软件的发展。 公司作为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等行业领域的应用软件平台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引,软件产业、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态势下,空间广阔;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同层次的行业竞争参与者也越来越多,行业对技术服务提供商在业务理解和知识经验积累、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价值创新上的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坚持聚焦主业又善于主动创新、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企业,将会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主要技术门槛 1)技术壁垒 公司所在行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进入需要一定技术层次。核心技术的积累和不断创新是推动招采、政务及建筑软件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开发招采类软件,企业要掌握跨平台跨区域CA印章兼容互认、高并发电子标书解密、在线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分散评标、智能围串标识别、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与见证、基于大模型技术的智能招标投标和辅助评标等专业技术;开发政务类软件,企业需要具有超大型高并发系统(如省市一体化平台)的架构规划和性能优化、软硬件(包括配套智能化终端设备)一体设计和交付、大数据智能分析和应用、大模型技术的领域化研究与场景化应用、全链信创适配和调优、系统和数据安全防护、场景化AI落地应用、低代码快速开发、元宇宙技术、配置化快速交付等专业技术和能力;开发建筑类软件,企业需要具备建筑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并具有BIM快速建模和轻量化技术、CIM基础平台、三维图形几何算法库技术、二次开发脚本编译引擎、三维图形渲染引擎、智能CAD自动识别、建筑行业大数据治理和云服务、建筑行业大模型等专业技术,新增开发基于空间地理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进住建行业城市大数据的统一治理、融合及相关CIM+应用。这些技术要求对行业的新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此外,应用软件开发(特别是大型应用软件平台开发)与底层技术开发的区别在于,应用软件的性能、可靠性、稳定性需要软件开发企业拥有大量的项目实施经验,大量的实施经验和标杆案例建设是应用软件开发企业积累核心技术最重要的途径、形成自身技术壁垒的最有效手段。 2)人才壁垒 软件行业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研发人员在人员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招采、政务、建筑软件领域技术涉及面广,对行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综合型专业人才的培育不仅需要扎实的计算机知识,还需要长期的细分行业经验积累,企业参与竞争必须拥有大量的高综合素质人才作保障。新进入者想要吸引足够的行业人才,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达成目标。 3)经验壁垒 目前,我国主要的招采、政务及建筑软件企业均经过十余年以上的积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长期行业经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产品品质逐步积累起行业经验、品牌和声誉;先进入者对招采、政务及建筑领域的业务规则、业务特征有深刻理解和经验积累,在其竞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基础、丰富的成功案例,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拥有稳定、忠诚的客户群体,而新进入者往往缺乏成功案例和行业经验,难以在短期内培养出稳定的客户群体。 另外,基于沟通和更换成本的考虑,招采、政务及建筑行业软件的下游客户一般会对软件厂商产生路径依赖,这种用户黏性使得客户不会轻易更换软件,市场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用户足够的信任。 4)运营体系壁垒 应用软件厂商必须做全国市场,才能提高软件产品的复用价值,提高产出人效,因此,必须建立面向全国的多层次分布式运营体系,服务各地各级的客户。这个运营体系和服务能力也是进入行业应用软件的重要壁垒之一。 行业应用软件客户地域分布广泛,且很难通过产品的简单安装培训就达到用户满意的应用效果,这就需要厂商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针对用户的实际应用情况提供持续的技术服务。因此,软件厂商需要建立并依托完善的多层次分布式运营体系,及时、有效地向客户提供持续服务和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面对大量的客户服务需求,如果靠传统的方式去建立这套运营服务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有很大的管理难度。在数字化时代,必须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去打造自动、高效的运维服务平台,在提高运维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服务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建立数字化运维技术支撑下的多层次分布式运营体系,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和资金、人力投入,对于非长期从事该行业的厂商来说,是具有很高的进入壁垒的。 5)品牌壁垒 在政务领域,由于政府行业管理的特点,各级政府部门对政策执行、标准规范、创新成果、工作绩效、行业影响力等都比较关注,在上述几个方面能够给政府部门用户带来价值的厂商,往往会积累比较好的口碑。例如: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每年都会委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开展省级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建设评估,评估成绩优秀的服务厂商就会形成行业中的优秀品牌;电子招标投标平台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积累长期行业经验并直接参与标准规范编制的厂商,就会有品牌优势。 通常而言,用户对优秀品牌具有忠诚度,而新进入者往往缺乏成功案例和品牌知名度,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因此,品牌效应对市场新进入者构成较强的行业壁垒。 6)资质壁垒 软件企业投标软件平台建设及开展增值服务需要各类资质,如ITSS、信息安全服务资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等。此类资质的评定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同时会对申请企业的行业经验、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察,资质的获取是主管部门和授权单位对企业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认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对潜在竞争者进入本行业制造了严格的准入门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智慧招采市场项目需求以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企业采购部门的需求为主,总市场规模仍较小,但满足投标人(供应商)投标相关需求的发展空间较大。总体来看,公司在政府智慧招采市场的市占率较高,是行业内主导者;企业智慧招采市场目前参与者较多,市场集中度低。 近年来智慧政务软件市场持续增长,众多软件企业参与其中。大型软件企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不同政府部门需求较为细分,不同的细分市场又存在不同的领先厂商,总体来看,公司、浪潮软件(600756)、南威软件(603636)、数字政通(300075)、万达信息(300168)等企业是行业内的主要参与者。 在数字建筑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建筑市场还处于早期成长阶段,建筑产业中信息化投入占比很低,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政府侧,各住建委(局)的信息化建设细分市场参与主体众多,市场集中度低,公司在该领域中具有一定优势;建筑企业信息化支出主要以购买计价软件为主,广联达(002410)在该领域中市占率较高,公司紧随其后。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智慧招采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与招采业务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平台整合共享与信息公开,全流程数字化交易逐步实现,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及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了招标采购的整体效率。数字化见证、大数据监管、信用监管多种监管方式综合应用,提升了招标采购效率和交易公平性。“三化”已成为招标采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1)推动服务标准化建设 服务标准化对规范招标采购业务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会在充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前提下,不断完善分类统一的交易制度规则、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重点推进数字见证服务、营商环境优化服务、场地服务、专家抽取服务、辅助监管服务、数据聚合共享服务、辅助决策服务、档案服务、风险管理等标准化建设,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持续优化交易服务,以标准化促进公共资源交易规范化。为“交易市场化”、“监管智慧化”提供肥沃的土壤,促进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2)落实交易市场化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明显,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直接配置不断调整减少,更多的公共资源已由政府配置转为市场配置。交易市场化建设是持续推进“应进必进”和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招标采购体系的市场化应当包括招标采购平台市场化和招标采购工具的市场化。 此外,投标方在投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次生需求。例如,投标方在履行招投标活动中,有VIP技术支持服务、培训学习、缓解资金压力等一系列需求,公司可以为这些用户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从而让每次投标更轻松,成本更低。 3)交易监管智慧化延伸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1号)明确提出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进一步优化协同监管机制和方式,大幅提升发现问题和处置风险能力,推动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有序、市场活力充分释放。监管智慧化是当前阶段的主要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完善“互联网+监管”模式,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挖掘能力,构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模型,对招标采购活动进行监测分析,构建监管对象全覆盖、监管内容全要素、监管流程全闭环、监管执法全协同、监管结果全公开的监管体系,为招标采购行业公平竞争,营造优质市场环境保驾护航。 (2)智慧政务 总的来说,数字政府的建设是必然,我们认为数字政府与传统电子政务的最大区别是改革,是以数字化技术支撑下的政府改革。在平台体系层面,突出用户连接、共性支撑、业务协同和数据赋能;在项目模式层面从项目型向服务运营、知识运营转变;在用户感受方面,AI大模型带来的智能化体验,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政府业务场景中。 1)一网通办方面 “能办”向“好办、易办、智办”转变,基础能力建设向业务场景深化方向转变。近期国家下发的国考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评估重点主要是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服务效能提升、用户体验优化、地方实践创新。 2)城市治理方面 从单部门治理向多部门协同治理转变,城市治理模式和机制创新,由分散治理形成统一治理,遵循统一目标和管理机制,城市治理业务流程变革加速,城市治理从单点发现、单线处置、单线处置和串行流向一体化集成模式转变,提升各类社会突发和复杂场景的协同处置效率。 3)政务运行方面 各地政府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政府内部办公模式,基于信创环境下打造各地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解决政府部门跨部门协同和移动办公能力普遍缺乏的问题,同时积极拓展跨部门协同办公和移动办公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内部办公、机关事务管理等方面共性办公应用水平。 4)数据智能方面 从工具型项目向业务场景结合方向转移。围绕政府运行五大职能、政务运行、政务公开等方面工作,均与大数据体系的数据资源归集、分析、监测、辅助决策、多码合一等能力相关,多地数字政府相关政策也都提出数据赋能、业务支撑等相关内容,未来大数据、行业知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数字政府中的价值体现,将从工具性的“能用”向与业务结合的“好用”、“智用”转变。 (3)数字建筑 云技术为数字建筑领域带来革新,通过云计算降低信息化成本,简化操作体验,并提供数据积累和应用。低代码平台提升应用开发效率,实现多端适配。BIM5D技术助力施工协同数字化,提高沟通效率和工程管理水平。数字孪生技术推动建筑科技转型升级,实现精准映射和智能干预。物联网技术赋能数字建筑,实现智能化监控和预警,助力建筑领域数字化转型。 1)云技术推动数字建筑步伐 云计算的成熟为数字建筑带来了新的机遇。政府和建筑企业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开展工程建设管理及设施运行监控等应用。云平台由数字建筑提供商搭建,向使用方提供SaaS级别的服务,降低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同时,采用云平台可以降低用户推广应用过程安装部署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改善用户操作体验。 云平台可以通过云端数据存储和分析帮助企业进行数据积累和应用;通过智能化的云组价、批量载价,帮助用户简化清单编制,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共享工地动态指标帮助政府部门精准、高效治理。云平台的私有云在安全高效存储图、模、文档的同时,也提供版本管理、日志审计、删除找回、网内共享等功能。 2)低代码技术在多场景下广泛应用 用户通过在线拖拉拽方式,就能完成页面的设计工作;提供设计器组件,可以基于PC设计成果,自动转换为移动样式,实现一次设计,多端联动适配的效果,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应用开发效率。在数字建筑领域,低代码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可视化大屏、数字看板(中屏)、移动数字驾驶舱(小屏)等场景,如智慧燃气监管平台中的业务诊断预警中心,就可低代码实现各种燃气预警的配置。 3)BIM5D技术推动施工协同数字化 大型建设项目的执行过程参与主体众多,设计变更、工程签证、验收检测等环节面临着大量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的协调沟通工作。目前建设项目业主和承包商经常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这导致信息共享程度低,沟通成本高,使工程无法对预算超支、工期超时做到风险预警。BIM5D技术的出现在节省成本、缩短工期、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具有创造巨大价值的潜力。 BIM5D技术不仅包含3D空间设计参数,还包括项目的成本和进度,可以实现对建设项目的全维度控制,帮助建筑企业对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维进行全过程贯通。管理员在协同平台进行设计变更后,施工人员使用pad或手机即可实时收到模型更新信息,实现信息无障碍沟通。监理人员在现场检查时,可以用手持移动设备实时记录问题并将检查信息上传至平台,还可就施工难点、技术问题进行实时沟通,实现动态校验和快捷沟通。 4)数字孪生技术推动建筑科技转型升级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建筑业工业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不高、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建筑业与信息技术、节能技术融合不够,迫切需要数字孪生、IOT等技术来实现转型升级,构建“数字孪生建筑”。 “数字孪生建筑”是将数字孪生使能技术应用于建筑科技,利用物理建筑模型,使用传感器全方位获取数据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完成映射,以反映相对应的实体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具有“精准映射、虚实交互、软件定义、智能干预”四大特点。在设计阶段,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还原设计方案周边环境,充分考虑设计方案和已有环境的相互影响因子,方便设计人员及时针对缺陷进行优化,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在施工阶段,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施工方案和计划进行模拟,分析进度计划的合理性,方便主管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控;在运营维护阶段,基于设计、施工、装配过程中留存数据生成的建筑三维模型,结合建筑内外部各类传感器、监控设备采集的建筑环境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开展智能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影响建筑寿命、设备健康等问题进行预测预警,便于主管人员及时处理。 5)物联网技术赋能数字建筑 随着云计算的深入发展,物联网的爆炸性增长,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建筑领域从机电管理逐步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目前,建筑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分散,整个管理系统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对数字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通过工程物联网平台接入深基坑监测、高支模监测、临边防护等物联网设备,实现预警数据下发与传输,依托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对工地各个区域的全方位24小时全天候实时监控,帮助工作人员及时调阅现场视频,了解实时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在城市安全领域通过多样化的IOT监测设备,全天候监测管网、厂站等重点区域安全,以“物联值守”替代“人力值守”,实现问题的实时预警提醒,帮助主管部门尽快发现解决安全问题。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聚焦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三大板块业务,不断将新的技术引入,与行业需求结合,形成了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核心技术解决方案。 长期的行业聚焦和技术研发,公司积累了不见面交易支撑、大数据治理与智能分析、国产化BIM、智能设备开发与运维、应用快速开发支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在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实现行业用户的价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报告期内,公司在核心技术方面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围绕不见面交易支撑、大数据治理与智能分析、应用快速开发支撑、行业大模型训练与应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开发。 (1)持续围绕低代码平台进行迭代。平台底座发布了2个版本,同时对规则设计器、表单设计器、页面挑选器、查询增强器、接口管理等低代码组件进行了多轮迭代。能力覆盖工程搭建、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页面开发、服务开发、流程开发、鉴权、发布、测试等环节,全方位提升了平台的在线快速开发能力,更高效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成功支撑华为OEM产品研发的基础上,迭代升级了公司安全基线3.0技术标准;深度研发推出无埋点AOP技术,简化了个性化程序的定制流程,通过组件化完善了三方平台鉴权认证、统一字号设置等能力,对部分通用组件工具进行了收编整合;打通了小屏低代码设计能力,可以通过低代码进行移动页面的设计,可以同时满足跨平台和原生渲染2套模式,在效率和性能方面实现兼顾;推出了新点小程序v2.1版本,组件能力进一步提升。低代码平台在研发提效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大中小屏设计器全面应用,整体提效45%;移动应用开发提效25.7%,PC端采用低代码的项目需求,研发提效20%;整体代码复用率进一步提升。Devops平台打通远程更新能力,全年累计自动下发更新29万次,节省大量人力。 (2)在行业知识计算平台的能力基础上,基于通用大模型和交易、政务和住建等行业数据,综合应用预训练、微调、RAG等技术,构建行业大模型。自主研发智能Agent框架,整合大模型和其他AI技术、知识库、可视化编排、服务调度等技术,集感知、决策、执行和学习为一体,可支撑AI大模型能力在应用场景下的快速落地。在交易、政务、建设领域中持续研发新的应用场景,对比传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效果,已经取得明显超越。 (3)持续研发提升交易评标的智能化与安全性。在智能评标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汇聚各交易平台的评审结果,综合运用AI(包括深度学习、大模型技术)、大数据、关联算法、布尔运算、信息摘要算法和数值迭代等多种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了智慧招采的置信度体系,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评标流程,提高了评标效率并控制了评委的自由裁量权。在评标安全性方面,应用专家系统零信任加密技术,建立了一套安全完善的密钥管理机制,对敏感信息的存储和传输实现了安全防护,保证了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并支持高性能多任务并行处理的密码运算,满足高并发数据签名/验证和加密/解密的需求。 (4)为落实“一张清单”管理要求,明确各类交易主体权责边界,全面清理废除损害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提高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招标文件检测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打造排斥潜在投标人检查服务,综合应用知识图谱、大模型技术,研发了负面清单检测能力服务平台。该平台可持续学习和运营,不断扩充负面清单知识,提升负面清单检测的精度和广度。已有多个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通过调用该能力服务实现了招标文件负面清单的自动化检查,有效改善了区域营商环境,极大提高了交易监管效率。 (5)持续研发桌面三维图形平台,完善了构件倒角算法,满足用户多样性的业务场景需求,重新实现梁加腋算法,解决了人防墙自定义截面构造、自定义节点构件分类套定额出工程量的业务难点。优化底层结构,分离模型生成和渲染过程,重新设计构件类继承关系,为精准解决业务问题打下基础。 (6)持续研发量筋合一计算技术,完善补充实物量的计算规则,满足更多业务场景的出量需求;优化工程量计算公式的推导逻辑,有效解决了核量难、弧形计算不准确的问题;改进实物量报表的分类算法,提升了报表的统计速度,避免大工程的卡顿问题。 (7)以评标室为单位的建设已经趋于饱和,随着不见面开标的常态化,评标区的使用率提升是场地智能化的收益重点。通过不见面席位管控打破同一个项目专家必须在同一个评标室里的传统思维,将最小分配单元从房间变成席位;实现动态规划智能分配算法,提高评标室利用率,降低硬件的建设成本。 (8)在智能设备方面,自研了嵌入式智能胸牌硬件产品。通过智能胸牌实现专家定位、定向语音采集和自动上报,解决了评标专家言论监控难的痛点难点。该产品可以对评标区人员的语音、行为、活动轨迹全过程进行跟踪、回溯,做到了“事中可干预,事后全记录”,实现了专家评标过程智能化监督、评标区智慧化服务,极大提高了交易中心场地监督水平。 (9)结合政务领域的创新发展需求,在智能化与大模型技术应用上持续深入研发。在社会治理领域,迭代了智能事件分析服务,通过对热线、舆情等多种来源的民意数据进行抽取分析,完成问题分类、责任主体识别、一件事性质分析及一件事自动化预警。在政务热线领域,研发了话务智能坐席助手,通过融合自研行业大模型技术,实现了话务工单的自动化填写和生成,大大提升了热线话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政务服务领域,重点研发了政务服务数字人,基于自研大模型、政务知识库、RAG、智能Agent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客服、智能受理、智能办理等应用场景的落地。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在不见面交易支撑、大数据治理与智能分析、国产化BIM、智能设备开发与运维、应用快速开发支撑等方面,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公司共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得授权11项;申请外观设计专利6项,获得授权5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研发团队在智慧政务、智慧招采、数字建筑领域有近20年的研发经验,目前拥有2,300余名研发人员。 公司拥有独具特色的研发模式和技术创新机制。公司采用平台化、协同化、集成化的软件研发模式,并导入科学高效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IPD)。公司内设有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研发统一的技术平台,各产品线在此之上打造产品平台,具体项目的开发团队通过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的加持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同时,公司还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创新人才。 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等行业的软件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公司重点针对Web和移动应用的快速开发、PaaS应用支撑平台、一体化运维监控、大数据治理和智能分析、不见面交易、BIM国产化技术等多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 公司大规模的研发团队与研发投入、完善的三级研发体系、丰富的核心技术共同构建了公司的技术竞争壁垒。 2、专业化项目快速交付和管理优势 公司在所处领域积累了大量的项目交付经验,编制了各类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交付实施指南,用以规范项目从立项到运维各环节的工作,并为项目实施交付人员提供各类模板、参考资料、工具以及方法论指导,保障大型项目的快速交付。公司还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打造了统一的知识库平台,将行业标准规范、各地经验做法、项目亮点特色、常见问题处理等内容进行集中归集、管理和应用,可以有力地支撑项目团队快速推进项目。 公司拥有超过2,200人的专业化实施交付团队,建立起分公司本地交付团队、区域交付资源中心和总部远程交付中心三位一体的协同交付机制,有效保障项目交付的效率和质量。 公司已建立整体质量运营体系,实现了各项业务流程的IT化。公司自建的统一项目管理平台可对项目的预算费用、动态信息、需求任务、计划进度、投诉反馈、绩效评估等信息进行全程系统监管。 3、销售网络优势 公司陆续在苏州、合肥、郑州等地设立了5大区域总部、2大资源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济南、西安、杭州等地成立23大区域运营中心,并设立了建筑企业、数字建设、交易云服务三个业务板块的10大条线分公司,拥有销售人员1,400多人,基本实现在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销售与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公司采用“客户经理+方案行销+交付”的铁三角营销模式,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的需求和痛点,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将公司技术能力和客户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对标,有效提高了客户对公司的认可度和粘性。公司还与战略级客户进行联合创新,不断探索如何将公司的新技术应用在行业新的业务需求中,不断输出新的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给客户持续创造价值,引领行业发展。 4、综合服务能力优势 公司具备以软件平台为核心,软硬件一体,前期咨询、中期集成、后期运维,全方位满足客户信息化需求的能力。公司多年来骨干人员保持稳定,既确保了售后服务的质量,又为提高客户的满意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对客户来说极其重要,同时,一旦业务需求变化,已上线的系统必须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对此,公司建立了专业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来确保运维阶段的快速响应及优质服务。公司自主研发的运维管理和服务平台可对运行中的客户软件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安全等进行自动化实时监控,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依靠“驻场维护+统一呼叫中心+运维支撑中心”的“三合一”立体服务团队,公司得以高效应对售后服务中的各类问题,并通过运维服务平台对软件问题进行受理登记、任务分配、任务处置、监督回访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快速解决系统运行中的各类问题,敏捷应对客户的各类服务需求。 5、客户资源与行业经验优势 公司聚焦核心业务方向,对行业有着非常透彻的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大量客户资源。多年的行业积累和全国范围的项目实践帮助公司在满足客户信息化需求的过程中,动态地理解细分行业的特点及需求,提高了公司竞争力。 6、品牌优势 公司在软件开发、实施方面通过了多个国际标准体系的认证,包括获得CMMIL5认证评估、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定、ISO27001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等证书,并获中国软件诚信示范企业、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等奖项。 公司还多次参加“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数字中国”、“数博会”、“住建部工改项目研讨会”等重量级行业会议,并在相应分论坛上作专题发言,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同时,公司在智慧招采领域市占率较高;在政务大数据、政务服务等智慧政务细分领域完成了大量省级项目和标杆项目;在建筑软件市场凭借强大的投标服务功能拥有大量忠实用户。 公司的产品服务能力、精准市场营销、知名标杆案例、高市场占有率使新点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迭代风险 行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云计算、云储存的运用程度日益加深,AI技术开始运用于智能审批、卷宗分析等领域。 如公司不能准确及时地预测和把握智慧招采、智慧政务及数字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对技术路线做出合理安排或转型,在平台研究与项目实施上形成快速互动与良性循环,将可能会延缓公司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应用上的研究开发进度,导致公司面临被竞争对手赶超,或者技术落后的风险。 2、技术研发失败的风险 软件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为51,309.5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1.02%,发生的研发费用直接影响公司当年的净利润水平。公司会对一些新技术进行预研,待技术成熟后应用至产品中,然而由于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研发结果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公司可能面临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目前公司行业内竞争对手较多,既包括大型软件业上市公司,也包括小型地方性软件定制企业。未来,随着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公司与行业内具有技术、品牌、人才和资金优势的厂商之间的竞争可能进一步加剧。 2、经营业绩波动风险 公司客户多为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受该类客户的采购周期影响,这些用户大多在上半年对全年的投资和采购进行规划、招标,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再进行项目验收和项目结算。因此公司收入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实现,上半年收入占比较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第四季度为政府客户及企事业单位的验收高峰期,也是收入确认的主要期间,公司业绩季节性波动明显;未来在宏观经济环境、外部竞争环境、原材料与人工成本等因素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的影响下,公司将存在经营业绩波动的风险。 3、新业务投入风险 公司依照发展战略及面临的市场形势,将继续保持新业务的投入力度。新业务的投入会相应增加公司经营成本,如遭遇重大市场环境变化,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投资目标。 公司将通过跟踪新业务市场发展趋势,定期进行新业务研讨、严格审核大额新业务投入等措施提高新业务开展的预见性,降低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 (五)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143,041.32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比重较高。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公司销售额逐年扩大、客户类型不断增加,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难度将增大,未来坏账风险可能增加。 2、存货发生减值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41,660.19万元。行业经营特性导致公司的软件类在建项目金额较大,如果公司搭建的软件平台最终未能通过客户验收,会导致该部分合同履约成本难以回收,造成存货减值,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1、行业竞争风险 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开放程度较高,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的竞争愈发激烈。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用户对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存在潜在竞争者参与行业竞争的可能性,可能面临与新进入竞争者进行竞争的风险,导致公司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地位下滑。 2、政策风险 公司的客户主要面对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多为国有),客户的经营会受政府指导性意见影响,可能存在客户需求因新政策的出台有变化的可能,公司如无法紧跟政策及客户需求变化,可能对公司经营情况造成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无实际控制人的风险 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未来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状态可能给公司的经营活动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主要股东经过充分协商后可能仍存在意见分歧,导致决策效率不佳的风险;或因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状态招致“门口的野蛮人”觊觎,导致公司陷入股权争夺战,使企业经营和管理受到干扰的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4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5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6.00%;2023年公司的整体毛利率为61.40%,比上年同期下降4.60个百分点。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秉承“以数字化服务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使命,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搭建舞台”作为企业价值观,致力成为行业数字化的领航者。 在总体发展战略上,公司聚焦招采、政务、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数据+智能为驱动,以可落地场景为抓手,持续创新用户价值;从软件产品向全链条服务延伸,从项目交付向云化服务、持续运营转变;同时发挥公司三大核心业务的关联优势,为业务交叉客户打造领先的融合解决方案,提升公司总体优势,成为行业数字化领航者。 智慧招采业务,以“三化”为指引,以“能力服务”做支撑,以“市场化”为路径,以“客户满意”为目标,持续拓展市场空间。智慧政务业务,聚焦数字政府核心业务,持续深耕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协同等全局应用,同时通过数据服务+行业知识服务赋能数字政府全链条。数字建筑业务,聚焦以住建监管部门为核心的业务,做大做强G端业务;针对B端客户,以解决成本管控痛点为核心,探索拓展下游供应链;同时以政府、甲方牵引智慧工地、造价等业务,实现B端业务快速拓展。 (三)经营计划 1、保持公司总体业绩的稳步增长。 2、聚焦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三大业务板块,做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探索业务发展新模式,确保公司业绩稳步增长。 智慧招采:政府侧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基础,横向拓展关联产品以及能力服务,纵向提升交易平台的占有率;企业侧探索选定行业领域数字化采购链主能力,挖掘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投标人侧以持续服务能力输出为路径,助力投标人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率,持续提升公司运营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同时积极探索公共资源数据要素交易的商业模式,对数据归集、评估、确权、加工、使用开展研究。 智慧政务:聚焦数字政府核心业务,持续加大对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产品的智能化研发和数据服务化转型,同时开展数据要素运营的相关探索。通过对现有业务进行“数字化、智能化”优化,提升业务运行效率,实现业务运行数字化;充分发挥政府在扶持产业、企业的作用,优化本地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服务一体化;通过对公共数据的深加工和第三方数据的组合应用,产生公共价值和商业价值,赋能数据运营价值化;让建成的系统发挥更大的实际效用,达成实际成效可量化。以“四化”确保业绩长期稳定增长。 数字建筑:在G端,积极响应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推广一体化数字住建平台,构建“CIM+住建”的应用体系,推进智慧燃气监管平台建设;研发和推广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转型产品,助力行业管理和服务效能的提升;B端业务上,重点推广项目管理平台、智慧工地平台,持续迭代发展算量、造价工具软件和新点造价云平台,并通过全国市场推广、平台服务带动、商业模式创新等措施,持续提高市场份额。 3、市场营销方面 在现有的资源中心、分公司布局基础上,2024年将对现有销售区域、专业业务线进一步细化调整,实现消除地区盐碱地的目标;全面开展“一区一策”工作的细化,并推动落地;持续深化客户管理,通过精耕细作方式,提高各分公司的产出。 4、技术研发方面 重点围绕“基于AI、大数据的新点应用开发底座”、“‘聚通用’智慧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等募投项目及新设立研发项目的规划建设目标进行产品和技术的研发。 以提升公司级整体研发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安全、提升公司产品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为总体目标,对公司的不见面交易支撑、大数据治理与智能分析、国产化BIM、智能设备开发与运维、应用快速开发支撑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进行持续研发、迭代升级。重点强化移动端的快速开发能力,形成完整的小程序架构体系,实现移动应用的快速配置和可视化开发,支撑一线应用的快速原型搭建和最终交付;升级完善低代码开发技术,融合打通多种前端技术框架,实现PC和移动应用开发成果的复用,极大提升研发效率;研究开发AIOT、边缘计算、认知图谱、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行业大模型、智能Agent等新技术在公司业务场景中的落地方案;结合行业业务场景,持续研发大数据治理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数据智能在行业的深度应用,并积累知识资产;自研和优化基于模板的OCR技术,使政务服务智能办理、智能辅助评标等业务场景的准确性得到大幅提升;围绕微服务、云原生应用开发要求,持续研发公司集成开发平台和效率型工具,以技术演进推动公司开发运维流程的改进,提升公司整体工程效能;持续研发BIM/CIM基础平台和可视化技术,打造新点数字孪生技术体系;持续研发完善适用于公司产品体系的安全技术和框架;持续研发新点DevOps集成开发平台,提升公司研发效能。 5、内部管理方面 2024年,公司将坚持“价值”为导向,牵引公司内部管理优化工作,通过内部工作的流程化、标准化,持续提升客户洞察、营销管理、项目交付、售后服务、内部经营管理分析等工作的后台化、专业化。同时持续深化现有IPD、LTC、BLM、PMO、IRT、AT/ST管理体系,提高公司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持续完善公司内部财经体系建设,优化组织及个人绩效激励模式;调整人才结构,提升干部管理体系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公司总体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