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汇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17 20:09

博汇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公司围绕年初制定的经营计划,坚持稳中求进、立足主业,随着社会经济恢复常态化运行,公司加大营销活动力度拓展市场,积极推动在执行项目交付工作,主营业务收入稳步增长。但同时,部分客户及项目预算减少,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部分项目的利润空间,受不同项目需求差异影响,报告期内完成验收的项目产品构成中外购商品(通常该部分产品毛利率较低)占比同比有所上升,核心自产产品(通常该部分产品毛利率较高)占比同比有所下降,导致报告期内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183.0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21%,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9,170.13万元,同比增长22.2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16.8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8.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414.7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15%。

  (1)提升产品性能,持续构建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伴随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持续加大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等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迭代等举措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巩固公司行业领先地位。

  在传媒安全领域,公司面向AIGC,推出AI深度合成内容识别系统;针对国产化需求,推出全国产化高密度AI算力平台;围绕数智化,重塑数智化监测监管平台;面向IPTV内容审核,推出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内容AI审核系统;面向网络直播业务,推出网络直播智能监管系统、面向总局“双治理”活动,推出电视收视体验智能评估系统。

  针对AIGC技术的显著进展,公司在AI深度合成内容的识别上进行了广泛研究,综合应用多种策略,针对各类AI合成算法生成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可有效识别。基于此形成的AI深度合成内容识别系统,针对视频会议、网络直播等场景可实现实时识别;针对短视频、微短剧等离线节目可实现高速识别。AI伪造内容的识别,补足了新的技术背景下传媒安全的能力短板。

  公司积极与相关厂商协作,基于国产CPU、国产GPU、国产操作系统、国产中间件,实现多模态AI识别引擎的全面适配迁移、性能调优,形成一个标准化的软硬件全栈国产化的一体机产品。该产品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性能强劲、计算准确的媒体分析AI服务能力,提高算力平台化水平。

  公司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测监管平台进行了重塑,形成了智能审核、智能生产和智能交互三位一体的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数智化监测监管平台。在智能审核方面,多模态AI识别引擎的识别能力持续提升,支持的敏感场景更加丰富,搜索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大模型的引入,极大提升了内容分类/聚类/标签化的能力;在智能生产方面,通过将AIGC、大模型和监管数据库进行整合,形成监管平台智能助手,实现视频智能剪辑、新闻自动摘要、监管报告智能撰写等AIGC能力,提高监测监管生产效能;在智能交互方面,实现数字人在监测监管业务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整合数字人、大模型、语音识别和语音生成等技术,打造智能交互中枢,实现知识问答、显控调度、业务操作三种模式,实现用户与系统的智能协同,提升了交互体验,提高指挥调度效能。

  随着IPTV用户规模的增长,视频内容和传媒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用户带来了更多选择和便利,也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提升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的视频内容审核能力由人工向智能化迈进,公司基于IPTV监管系统+自研多模态AI识别引擎,推出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内容AI审核系统,优化内容质量、拒绝不良内容传播,净化视频内容。

  针对网络直播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推出网络直播智能监管系统,基于人工智能多模态AI识别引擎+国产AI算力平台,可对各类直播内容开展主体管理、实时监审、多画面监看、统计分析、录像管理等监测业务。服务于广电局、网信办、文旅局和市监局等行业管理机构,协助直播业态管理,维护清朗的网络直播环境;服务于融媒体中心、直播平台等媒体制作传播机构,监测网络直播基本播出情况,助力提升其自身的安全管控能力。

  针对广电总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整改要求,公司积极响应客户需求,推出电视收视体验智能评估系统,利用在多模态AI识别、图像理解等方面的强大能力,依据整改要求和治理目标,实现对终端业务的规范性进行自动化核查。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为“双治理”效果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数据支撑。

  在智慧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人工智能技术的涌现,又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报告期内,围绕着“教学环境改造、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教育的细分业务切入点,公司持续研究高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技术路径,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应用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出一系列数智化应用方案及落地产品,助力高校用户走实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

  在教育的教学环境改造细分方向,公司深入研究高校教学环境现状与教学活动特点,针对教学设施多而散、老师不会用或不方便用、课堂保障不流畅等用户痛点,打造了以智慧教学主机和博汇大课堂系统产品为核心的教学空间智能体,将多模态AI识别引擎、智能切换引擎等人工智能技术内嵌于物联中控、智能显控等终端硬件,构建出全面、无感且即时的智慧教学环境,让教学活动更简单。目前,公司产品已应用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青岛黄海学院、成都师范学院、空军工程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用户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在教育的教学管理细分方向,通过融合公司视音频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形成了以博汇画面云和教育视频中台为核心系统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教育视频中台内置语音、语言、视觉等人工智能模型引擎,对教学设施、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信息等多模态数据进行采集融合和分析处理,使之成为可理解、可使用、可管理的数据资产并服务于教育教学体系,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值班保障、系统运维、应用服务和信息治理提供依据,助力学校管理中心数智化转型,加速实现高校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公司产品已应用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用户项目的升级改造工作,受到用户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并已与部分用户建立了深入的研究合作关系。

  在教育的教学评价细分方向,公司深入研究了高校教学评价活动组织以及教学过程的特征与规律,以在线巡课和在线评课的业务应用为牵引,结合视觉、语音、语言等AI模型技术,构建了“双核引擎”模式的AI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通过教学活动解构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两个核心部分,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多层次、多模态数据分析,更全面更深入更精准地表征教学过程,解释教学规律,为教学评价和教师发展提供了新范式。目前,公司深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教学督导样板项目,并与用户建立了产学合作研究关系,以期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性。

  在智能显控领域,面向指挥调度、教学研讨、运营监管、安防监控、展览展示等业务场景,围绕屏幕墙大屏的应用以及大型视听空间的信息化建设,公司打造了信息化视听的基座型产品线:“博汇画面云”。在继续夯实音视频的接入采集、编码转码、传输分发、大屏拼控、录制管理、调度呈现等核心处理能力基础之上,公司针对具体业务场景的技术特征,在双屏显控管理、8K视频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以及业务活动支撑能力融合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产品的迭代研发。目前,博汇画面云产品已多次助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金陵科技学院、青岛黄海学院、北京市广电局、河北无线传媒、江西人防、湖北人防、四川人防、天津人防、山东人防等用户的信息化视听改造与新建项目。

  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重视研发投入,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5,500.89万元,同比增长14.07%。报告期内,公司新增20项软件著作权认证和2项发明专利认证,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认定,获得CMMI5认证证书(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5级)、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等级证书(CS3);在信创方面,公司从传媒、教育、政企等行业信创客户实际替换需求出发,加快推进产品信创版本迭代开发。

  (2)积极拓展业务领域

  公司继续深耕广电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宽教育、政企业务市场,公司结合利用已有资源优势与研发优势,把握行业机遇,凭借长期积累的视听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及成熟的产品矩阵,用高质量的视听产品助力传媒、教育、政企等行业的发展,推动行业用户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3)推进募投项目建设

  公司在募投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募集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保证项目质量、募投项目规划等完全达到预定目标的前提下,坚持谨慎、节约的原则,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做好了各个环节费用的控制、监督和管理,合理、节约、高效地使用募集资金。报告期内,公司首发募投项目实施完毕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如期结项。

  (4)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报告期内,公司建立了健全的长效激励机制,制定了股权激励计划,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核心团队的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专注于视听大数据领域的科创企业,通过整合运用视听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等核心技术,构建了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为基本架构的研发中心支撑体系,业务涵盖传媒安全、智慧教育、智能显控三个主要领域。

  1.传媒安全

  传媒安全领域,主要面向电视台、广电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等各类播出机构,通过视听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实现全业务、全流程、端到端的服务质量监测,满足运维需求。面向政府媒体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手段,通过对媒体内容进行全面采集、智能分析,为视听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广播电视安播监管解决方案

  作为覆盖范围最广、受众群体最多的媒体形式,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监管是广电局最基础、最重要的监管业务之一。广播电视安播监管面向各级广电局,覆盖DVB-C、DVB-S/S2、DTMB、FM、AM等全部广播电视信号形式,采用分布式部署架构,以技术指标监测、节目质量监看、异态报警分析为核心,全面掌握辖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态势。同时汇聚广电相关机构的基本信息、调度信息、资源信息,结合视频、电话、微信等多种通讯手段,提供自动化、便捷化的办公调度系统,实现安播资源的一站式管理、安播态势的可视化呈现。

  IPTV业务监测监管解决方案

  作为三网融合的标志性业务之一,近年来IPTV用户迅猛增长,其传播覆盖率、舆论影响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已成为极其重要舆论宣传阵地,对IPTV监管的相关政策要求也日益加强。博汇科技IPTV业务监测监管解决方案覆盖IPTV集成播控平台、运营商核心节点、用户终端等关键监测环节;提供EPG核查、节目监看、内容分析、运行统计、异态报警、违规取证等多业务功能;实现传播秩序、播出质量、内容合规性和业务可用性的多维度监管;形成覆盖省市县全域、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多层次监管体系。

  互联网新媒体监管解决方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庞大用户基数不断催生出新媒体业态并迅猛发展。其呈现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渠道多、媒体数据海量的特点,已经成为新闻舆论的新阵地。博汇科技互联网新媒体监管解决方案通过对互联网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手机客户端、互联网电视、短视频平台、自媒体平台等监管对象海量视听数据的采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地实现对媒体中敏感、有害、违规内容的自动化、智能化分析研判,保障互联网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运营商端到端运维解决方案

  随着运营商业务多样化发展,业务系统复杂度逐渐提升,统一、联动、智能的运维系统的重要性愈发突显。针对广电运营商、IPTV/OTT运营商的直播、点播、回看、EPG等业务,从信源、传输到用户终端环节,提供涵盖技术质量、运行状态、服务性能智能监测运维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有效保障播出安全、提升运营商服务质量。

  新媒体播控全要素运维解决方案

  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IP化的媒体道路机遇和风险并存,新媒体播控平台则是守护新媒体信源安全的前沿阵地。博汇科技新媒体播控全要素运维解决方案,聚焦综合信号监测、链路监测、设备网管、切换控制等运维核心业务,实现节目调度、实时监测、运维分析等功能的标准化、数据化、可视化、协同化、智能化,切实发挥新媒体播控平台信源管控能力,确保高可靠、高质量的新媒体服务。

  台站智能运维管理解决方案

  博汇科技台站智能运维管理解决方案面向全国各级发射台站,提供科学先进、稳定高效的自动化、智能化运维保障系统,依托多元采集、数字聚合、关联分析、机器学习技术,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新型绿色台站,促进台站向“有人留守、无人值班”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为台站安全播出保驾护航。

  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内容AI审核解决方案

  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内容AI审核解决方案主要面向IPTV集成播控平台,综合运用公司自研的多模态AI识别引擎以及智能技审引擎,实现了对存量/增量媒资的内容审核和质量审查,及时发现其中涉黄、涉暴、敏感人物等敏感视音频内容以及黑场、静帧、彩条、抖动等质量劣化问题,全面保障IPTV节目源的内容健康、质量可靠。

  网络直播智能监管解决方案

  针对网络直播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基于人工智能多模态AI识别引擎+国产AI算力平台,推出全新的网络直播智能监管解决方案。可对各类直播内容开展主体管理、实时监审、多画面监看、统计分析、录像管理等监测业务,及时发现其中的敏感人物、敏感语音、敏感场景、敏感对象、敏感文字等内容。服务于广电局、网信办、文旅局和市监局等行业管理机构,协助直播业态管理,维护清朗的网络直播环境;服务于融媒体中心、直播平台等媒体制作传播机构,监测网络直播基本播出情况,助力提升其自身的安全管控能力。

  电视收视体验智能评估解决方案

  针对广电总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整改要求,公司积极响应客户需求,推出电视收视体验智能评估系统,将机顶盒自动拨测与多模态AI识别、图像理解等方面的能力相结合,依据整改要求和治理目标,实现远程机顶盒控制、画面回传、内容AI分析,进而据此检验终端业务的规范性,为“双治理”效果评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数据支撑。

  AI深度合成内容识别解决方案

  针对AIGC的爆发性增长,公司在AI深度合成内容的识别上进行了广泛研究,综合应用多种策略,针对各类AI合成算法生成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可有效识别。基于此技术,针对视频会议、网络直播等实时场景,形成实时识别报警解决方案;针对短视频、微短剧等离线场景,形成离线高速素材分拣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内容安全能力。

  2.智慧教育

  在智慧教育领域,博汇科技基于多年视听行业积累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围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三个细分业务方向,将音视频技术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与教育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形成“博汇乐课”产品线,提供“教、学、评、管”完整的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协助高校用户构建以“创新空间、创新应用、创新管理”为核心的智慧教学新生态,打造高校新质生产力,加速高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高质量发展。

  智慧教室解决方案

  针对高校教学环境的视听空间改造与智能化升级,以智慧教学主机和博汇大课堂系统为核心,打造多种新型智慧教学空间。方案整合物联中控、智能显控、课堂录播等技术,通过软件配置灵活定义产品能力,可满足互动教学、多视窗教学、远程教学、研讨教学以及线上线下(300959)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让空间更简约,让教学更简单,让教育更新质。

  教学管理解决方案

  面向高校的智慧教学主控中心信息化建设,以博汇画面云和教育视频中台为核心,整合大屏显控、教学保障、活动组织、应用支撑等技术需求,构建统一视频和数据服务。产品内置音视频监测引擎,实现设备、传输和信号层的状态监测,提供日常值班和系统运维支持。整合显示、通话和远程控制技术,拉通主控中心与教室的物理和信息空间。内置AI模型引擎,提供教学装备外的活动信息。聚焦数据挖掘,形成多模态多层次数据,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值班保障、系统运维、应用服务和信息治理提供依据,助力高校数字化转型。

  教学评价解决方案

  面向在线巡课和在线评课业务,旨在支撑教学评价活动并处理教学过程及其成果,为教育机构提供了全面、高效的教学评价工具,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方案由三层构成:资源层、数据分析层和业务应用层。资源层整合基础数据、空间管理、录播引擎和资源管理,确保教学活动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数据分析层运用语音识别、学生行为识别、教师行为识别等技术,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并生成综合评价报告。业务应用层则提供指标管理、模版管理等功能,支持多种教学评价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3.智能显控

  在智能显控领域,公司基于三十余年视听信息技术的研究和探索,面向指挥调度、教学研讨等业务场景的大型视听空间信息化建设,打造了“博汇画面云”产品,为行业用户提供兼容性强的、简单高效的、可灵活扩展的柔性显控解决方案。

  博汇画面云由一系列基础模块构成,可根据业务需求灵活构建系统。通过充分运用交互节点的值班导调功能,可形成活动组织解决方案,支持重大业务活动的高质量筹备。同时,与其他产品配合,能形成更针对性的业务场景解决方案。此外,基础模块与语音节点、大语言模型引擎的配合,实现了语音与大屏、环境的自然交互;与智慧教学主机的配合,形成了阶梯教室和课堂教学保障解决方案;与教育视频中台的配合,改变了大屏显示形式,形成智慧教学主控中心的日常值班解决方案。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作为一家以国产软件自主研发为主的技术驱动型公司,持续自主研发是公司经营、发展和壮大的关键。公司的产品研发以坚持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是在对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预测和对行业技术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公司的研发工作分别由传媒安全研发中心和信息化视听研发中心的开发部门负责。开发项目组根据用户或公司市场销售部门的反馈情况,沟通讨论明确项目或产品需求,提交立项申请书后由公司安排立项评审会评审;对通过立项评审的项目,由开发项目组细化输出需求说明书、项目计划。通过评审后,进入项目具体开发阶段,该阶段具体工作包括进行项目设计、硬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应用软件开发、测试准备工作等。测试阶段,研发及测试人员通过模块测试、联调测试、综合测试等手段或环节,依据需求文档完成对项目输出产品的测试,并最终完成产品发布。

  2.销售模式

  公司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聚焦传媒,教育、政企等行业,构建了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为基本架构的产品体系,实现了软硬件产品功能的模块化与标准化,并在此基础之上,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视听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公司通过直接销售和代理销售方式为客户提供产品。直接销售是指公司与产品的终端客户直接签订商务合同或中标后签订商务合同,合同的对手方为公司产品的直接使用者。代理销售指公司通过集成商或代理商将产品销售给下游客户或终端客户。

  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广泛,以直接面向终端客户销售为主。公司获取订单的形式可分为招投标方式和商务洽谈方式。1)公司直接参与到终端客户项目的方案设计、技术交流等日常活动中。招投标模式又可分为公司直接投标和公司通过系统集成商或代理商参与投标两种。2)对于不需要通过招投标程序的项目,公司销售人员通过商务谈判的方式与客户建立联系、签署合同。

  3.采购模式

  公司内设采购部门负责销售及生产部门所需外购产品及原材料询价、采购、到货跟踪以及供应商开发管理等工作。具体采购模式可分两大类:

  第一类为公司依据客户订单需求,向成品设备供应商采购具备特定功能并可以直接投入使用的项目通用硬件设备及配件,具体产品主要包括服务器、交换机、网络设备、工业电视机、行业专用设备以及其他特定配件等。

  第二类为公司硬件研发人员根据产品功能需求选型确定原材料采购内容,完成硬件电路图及电路板布线设计后,图纸交由外协厂商进行生产,并最终为公司提供合意产品。该模式下公司依据客户订单需求采购原材料,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印刷电路板、机箱、配件等。

  4.生产模式

  公司的产品自主研发设计,以外部委托加工为主,简单生产组装为辅,是典型科技类公司轻资产运营模式。公司的生产环节主要是负责“嵌入式软件”的程序烧录、调试、老化等软件安装过程,以及零星的硬件产品的组装和检验过程,故无需购置大量机器设备和聘请大量的生产人员。上述生产环节均为室内完成,不涉及环境污染及处理问题。

  公司结合主营业务、主要产品、核心技术、自身发展阶段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需情况、上下游发展状况等因素,形成了目前的经营模式。报告期内,上述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预计未来短期内亦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公司专注于视听大数据领域,为传媒、教育以及政企等行业用户提供视听信息技术智能应用的产品与服务。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业务属于大类“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子类“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业务属于“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类别中的“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属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1.3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

  视听信息技术行业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一个细分领域,是指利用音视频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及管理、呈现以及人机交互、数据分析、可视化等信息化技术,为采集、处理和呈现信息提供相关产品和技术支持的行业领域。目前视听信息技术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会议交流、监控指挥、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在线社交、主题乐园、文化演艺及展示、科研教学、军事培训、工业设计与制造等多个国民经济领域,成为提升信息传输及呈现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综合竞争力、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视听信息技术已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我们步入了一个媒体融合化,传播泛在化的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新闻舆论工作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智能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提升产品智能化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感,因此,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到专业视听产品中也是大势所趋,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2)行业的主要技术门槛

  视听信息技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保持较高的技术投入并准确把握技术与行业发展趋势。

  首先,对相关产品或服务的要求:1)高可靠性,以保证提供连续可靠的视听数据采集、分析、管理服务;2)高准确性,在视听内容分析、质量分析中保持高准确度。3)高清晰度低延时,通过提供较好的画质和较低的交互延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4)高安全性,防止视听数据在传输分发过程中被截取或篡改内容;5)高兼容性,以适配不同类型的视听数据传播渠道、编码格式、传输协议等。

  其次,行业下游客户涉及广电局、广播电台、电视台、地球站、发射台、运营商、军队、人防办公室、公安局、气象局、教育机构等,不同行业下游客户对产品的技术需求也不尽相同,企业只有深入垂直行业、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研发出匹配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公司持续为传媒、教育以及政企等行业用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主要是基于强大的音视频技术研发能力和长期的行业实践积累,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边缘采集技术的积累

  传媒行业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从高清到超高清,以及信号传输网络的数字化、IP化改造历程,当下,网络视听和视频社交平台也逐步成为重要的媒体窗口。在边缘采集环节,涉及各类广播电视信号的采集技术、互联网视听数据的采集技术,信道的多样化、传输协议的多样化、传输内容调制编码格式的多样化,再加之用户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较高技术门槛。公司凭借稳定的研发团队、厚实的技术实力以及精作深耕的发展理念,伴随着视听技术一路成长,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模块化的嵌入式产品以及规模化的平台产品。

  智能分析技术的积累

  视听信号传输安全以及内容安全是视听技术的细分领域,这其中涉及较为复杂的数据分析,包括码流传输协议分析、会话信令分析、码流编码格式分析、码流内容异态分析、音频指纹和语义分析、视频内容人工智能分析,以及基于大数据积累的聚合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公司从最初的视听信号传输信道监测进入视听技术领域,伴随着多年的行业实践,逐步实现了基于智能分析技术上全栈的多层次积累,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业应用和具体需求,快速组织技术模块,形成完整、成熟、稳定、针对性强的视听产品与方案,给公司在市场实践中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

  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积累

  在数据可视化呈现上,公司利用大场景来体现数据资源和信号资源在业务流中的作用以及人机交互关系,将多画面融合,将画面与传输链路融合,将数据标签与画面融合,将画面与空间融合,将业务呈现与大屏进行联动,将坐席、大屏以及业务呈现进行联动,从而在一定的视听空间内形成灵活的画面调度、资源分析、人机互动的视听数据应用方案。

  视听数据安全情报库的积累

  通过积累的大量视听信号监测、视听内容安全信息以及对接的众多权威信息库、敏感信息发布渠道,构建视听数据安全情报库。通过对情报库数据的关联归类和统计分析,可定制化输出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分析报告和报表,为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并为视听大数据感知预测提供数据基础。

  视听大数据感知预测技术的积累

  对监测数据、运维数据、媒体数据和资源数据等信息进行整合,打破了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提升海量数据(603138)的分析处理能力,结合机器学习、关联分析、风险情报、可视化等手段,建立丰富的感知预警模型,提供全方面、多维度、智能化的媒体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实现媒体安全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警的智能提升,为管理部门提供价值更多的数据服务。

  综上,行业新进者在视听技术应用的竞争中面临较大的挑战,行业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国内先进的视听信息技术企业,主营产品包括传媒安全、智慧教育、智能显控三个业务领域,下游广泛应用于传媒、教育以及政企等行业。

  在传媒行业,公司的监测、监管产品目前已基本覆盖了国内各级监管机构、播出机构,并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包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级)以及全国28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省级广播电视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以及30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省级广电网络公司,央视新媒体(国家级)以及28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IPTV播控平台,中国移动(600941)、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601728)等电信运营商的30个省分公司,咪咕视讯、央视网、芒果TV等网络视听平台以及多家政府保密单位。业务形成规模效应具有稳定的营收,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博汇科技长期致力于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智慧监管领域技术实践与业务创新获得了业内肯定,报告期内公司参与的“青海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智慧监管研究及平台应用实现”项目荣获2023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项目奖一等奖,“网络视听新媒体监测监管平台”项目荣获2023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项目奖二等奖。

  在教育行业,公司经过多年的耕耘相关业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用户遍及北京、山东、青海、江苏、安徽、内蒙古、辽宁、陕西、四川等省市区域,并打造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渤海大学、青海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成都师范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岛黄海学院等一系列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标杆项目,形成良好的市场品牌认知,业绩潜力巨大。报告期内,博汇云课堂高等学校智慧教室建设、博汇画面云高等学校智慧校园管理中心建设、博汇大课堂高等学校阶梯教室建设获得优秀案例奖项,公司智慧教育方案得到了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分会的认可。

  在政企行业,公司与多家省级人防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参与重点人防工程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

  公司积极参与行业建设。公司是中国广播电视工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技术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NGB广播电视安全管控组理事单位)、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成员单位、北京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员单位、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员单位、“视频体验联盟”发起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应急广播技术研究实验室”成员单位、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会员单位、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简称“信创工委会”)会员单位、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会员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技术委员会第七届理事单位、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技术活动单位等,累计参与制定多项国家、行业、团体标准。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大视听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态势明显

  《2023年广电全媒体蓝皮书数据报告》显示,大视听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态势明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核心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稳定增长,大视听产业规模和边界不断扩大,形成另一个万亿级产业新版图,大视听产业正成为数字文化产业中最具显示度和增长性的新兴产业之一。

  全国一网整合与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广电5G网络正式开通运营,广电5G用户超过550万户。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播出机构经批准开办的高清电视频道1082个,4K频道8个,8K频道2个,电视高清化超高清化进程显著加快。

  随着“智慧广电”建设的大力推进,行业各主体积极参与和大力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数字乡村、智慧城市建设,视听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价值元素、场景标配,视听+教育、视听+康养、视听+金融、视听+数据服务、视听+本地生活等业态不断生长。随着创新性、引领性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新场景新应用将引领大视听产业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

  (2)媒体深度融合进入高质量发展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步入了一个媒体融合化,传播泛在化的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新闻舆论工作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国作出全面部署。

  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年中推进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传播党的声音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使命,深刻把握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两大业务”,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公共服务、技术产业“三大属性”,深刻把握提供广电业务的广播电视网、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OTT(互联网电视)和互联网“四个层次”,体系化研究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要明确工作方向,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开拓创新推进媒体融合,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同时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赋能,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和应用,建好用好广电网络;深化行业治理,持续整治行业乱象,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增强安全保障,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体系化推进安全工作,不断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3)深化行业治理,稳固清朗健康网络视听空间

  报告期内,国家广电总局按照“系统谋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即“双治理”)。2024年1月23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有关部门单位召开阶段性总结部署推进会,会议通报第一阶段治理工作圆满完成,实现“开机看直播、收费包压减50%、提升消费透明度”的目标。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实现开机看直播的有线电视用户达到9,249.5万、IPTV用户达到1.92亿,基本实现具备升级条件的终端全覆盖。直播回看业务得到规范,回看更加清晰简便。2023年底,全国有线电视和IPTV缴费用户数较9月份分别净增78.47万、429.13万。收视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直播频道收视活跃度近4个月持续增长,累计涨幅约13.6%。

  11月15日,广电总局宣布将多措并举,持续开展微短剧治理工作。此次治理工作涉及7个方面,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管理等重点举措。

  (4)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引起信息产业新浪潮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引起信息产业新浪潮,也催生了对算力、通信、安全等的新挑战,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始终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信息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创新应用的前沿领域,视听媒体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激活数字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拓展更为广阔的新空间带来新机遇。随着互联网电视用户规模的增长和传播手段的丰富化,视频内容和传媒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用户带来了更多选择和便利,也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3年4月11日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建设大模型算法及工具开源开放平台”“推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实现创新引领”的发展目标。

  (5)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部202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塑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优势,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高等教育教学新形态。加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拓展平台内容,完善平台功能,建好内容丰富、服务高效的高等教育综合服务平台。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教育、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202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教必先强师。

  (6)数据要素产业化落地,助推行业数字化转型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经成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从2022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到2023年底《“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强调“扩大数据资源供给”,两大政策的接续出台,为发挥数据要素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7)信创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及配套措施,有效推进显控行业的发展。

  2022年9月底,国资委的七十九号文发布,确定了新一轮信创的时间点和具体目标,到2025年,党政信创要基本完成替换,到2027年,八大行业要实现应替尽替。2023年开年,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首次明确强调要提高国产水平与应用规模,着重提到要打好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党政部门国产化加速,信创的边界将不断拓宽,以金融、电信、教育等为代表的“8+N”步伐也将加快并开始向诸多更下游的应用场景探索,今后5年将是信创产业高速扩张的关键时期。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是一家以软件研发为主的技术驱动型公司,核心技术均为公司自主研发,相关技术在产品应用过程中不断升级和积累,并运用于公司的主要产品中;公司核心技术权属清晰,不存在技术侵权纠纷或潜在纠纷。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以视听大数据采集技术、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三大核心技术为轴心的视听数据处理技术群,在公司所涉及的领域,特别是在对视听数据处理要求极高的广播电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是一家以软件研发为主的技术驱动型公司,核心技术均为公司自主研发,相关技术在产品应用过程中不断升级和积累,并运用于公司的主要产品中;公司核心技术权属清晰,不存在技术侵权纠纷或潜在纠纷。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处于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和268项软件著作权,其中报告期内新增2项发明专利和20项软件著作权,以下为公司部分已取得及在审专利清单: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积淀深厚

  公司经过三十余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已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拥有以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为基本架构的完善业务体系。作为视听信息技术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公司目前具备同时开展多个大型系统集成项目或软件研发项目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已经掌握了视听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和可视化等视音频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并在要求严苛的广播电视行业经受了充分的考验。公司一直以来将技术水平的提升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持续增加针对研发、测试设备和高端研发人才的多方面投入,技术研发实力较强。

  2.客户资源丰富

  在传媒行业,公司的监测、监管产品目前已基本覆盖了国内各级监管机构、播出机构,并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包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级)以及全国28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省级广播电视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以及30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省级广电网络公司,央视新媒体(国家级)以及28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IPTV播控平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的30个省分公司,咪咕视讯、央视网、芒果TV等网络视听平台以及多家政府保密单位。形成规模效应,具有稳定的营收,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影响力。

  在教育行业,公司经过多年的耕耘相关业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公司用户已遍及北京、山东、青海、江苏、安徽、内蒙古、辽宁、陕西、四川等省市区域,并打造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渤海大学、青海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成都师范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岛黄海学院等一系列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标杆项目,形成良好的市场品牌认知,业绩潜力巨大。

  在政企行业,公司与多家省级人防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参与重点人防工程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

  3.人才与管理优势

  公司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一支专业、成熟、稳定的核心团队。公司的核心团队能够将客户需求、产品设计、研制、检测和维护服务全流程无缝衔接,业务执行和产品实现能力较为卓越。核心管理团队成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在公司任职时间均超过十余年,已成为公司稳定经营实现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同时,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均长期从事行业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技术经验、管理经验。公司研发团队始终紧跟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前沿,紧跟行业发展的方向,并不断从行业发展中汲取经验,将先进的产品开发和设计思路融入到公司产品中去,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此外,公司已通过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业务骨干持有公司股份的方式,持续激发骨干员工积极性,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实现业绩提升提供了有力保证。

  4.服务体系完善

  公司对外销售的主营产品具备技术含量高、运行周期长的特征,因此公司在产品实现销售后所提供的包括安装、调试、培训、维护以及持续的应用开发在内的服务质量对于解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使用体验至关重要。公司在业务的不断拓展过程中,十分注重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已在全国所有省份长期派驻区域负责销售和技术人员,能够在产品完整的生命周期内及时响应,给予客户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增值服务,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认可,为此公司客户拥有较高的忠诚度,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16.8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8.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414.7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15%。

  主要原因系:

  报告期内,随着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公司加大营销活动力度拓展市场,同时积极推动在执行项目交付工作,当期完成验收确认收入的项目数量及金额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但受限于整体经济形势,部分客户及项目预算减少,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部分项目的利润空间。同时,受不同项目需求差异影响,报告期内完成验收的项目产品构成中外购商品(通常该部分产品毛利率较低)占比同比有所上升,核心自产产品(通常该部分产品毛利率较高)占比同比有所下降,导致报告期内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另外,公司为持续提升技术实力,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有所增加。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恢复常态化,销售人员大力开展营销活动拓展市场,报告期内销售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用同比有所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受大环境、地缘政治环境、消费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行业内普遍面临营收和盈利能力下滑的压力,短期内,企业的营收和盈利能力受消费需求复苏进度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加大,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速渗透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催生出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强劲需求,为公司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公司也将积极应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大国内市场的拓展力度,提升项目实施及项目交付的效率,确保经营业绩实现持续稳步回升。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公司技术研发与创新依赖于所拥有的核心技术以及培养和积累的核心技术人员。由于信息产业本身具有人员素质要求高、知识结构更新快、人力资源流动性大等特点,未来随着市场竞争、企业间对技术和人才争夺的加剧,公司将可能面临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流失的风险。

  2.技术更新风险

  公司作为面向传媒安全、智慧教育、智能显控等领域行业客户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必须紧跟技术革新步伐,及时将先进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和技术开发,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如果公司在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或出现了更为先进的替代性技术和产品,将可能导致公司竞争力下降,从而影响公司发展。

  3.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及商业秘密泄露风险

  视听信息技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因此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及商业秘密是行业内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若公司不能有效保障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及商业秘密,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遭到削弱,并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四)经营风险

  1.经营业绩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受下游政府客户预算管理制度和采购流程的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主营业务收入的季节性特征必然导致公司的净利润也呈季节性分布。主营业务收入全年的不均衡性,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投资者不宜以半年度或季度报告数据推测全年营业收入或盈利情况。

  (五)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的回款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7,373.21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比例为20.83%。若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不能有效控制好应收账款的回收或者客户信用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存在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而产生坏账损失的风险。

  2.发出商品管理的风险

  对于存放在客户处的发出商品,公司制定了《存货管理制度》并在合同中约定货物运抵交付地后,公司现场员工和客户一同对货物进行验收,货物验收合格后,客户会在货物清单上签字确认,在客户对项目验收前,存货保管、毁损、灭失等风险由公司承担。若项目现场存货因管理不善导致存货发生毁损、灭失的情况,进而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近年来,主管部门、国家各部委均发文大力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从不同方面对公司所在行业及下游应用领域进行规范和引导,推动公司业务下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若相关的产业政策发生变化,或者某些部门或协会在政策执行方面存在偏差,导致外部整体经营环境出现不利变化,将会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七)宏观环境风险

  1.所得税优惠风险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如果未来国家或地方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调整或在税收优惠期满后公司未能继续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则无法继续享受有关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继而对公司的利润水平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增值税优惠风险

  公司为软件企业,根据国发(2011)4号文《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财税(2011)100号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适用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如果未来国家或地方对软件企业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调整,将会对公司的利润水平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183.0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16.8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8.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414.7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15%。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深耕视听大数据领域,致力于成为行业内领先的视听大数据服务的提供商,为推动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伴随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将积极响应行业用户需求,依托人工智能构建并完善公司产品体系。公司将加大对5G、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投入,充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等领域、自然语言生成、图像生成以及数字孪生等技术驱动产品模式创新,持续赋能组织及个人用户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安全、智慧教育、智能显控领域的应用,从而有效提升公司在视听信息技术行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

  面对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公司将利用已有资源优势与研发优势,用高质量的视听产品助力传媒、教育、政企等行业的发展,推动行业用户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未来,公司立足视听大数据领域,秉承“博聚英才、汇集精品”的发展思想,在产品研发上注重创新,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用先进的视听技术打造先进的视听产品;在市场开拓上保持专注,力求为客户提供先进的视听数据分析、可视化等信息化服务解决方案;在经营理念上追求共赢,视员工为财富,视客户为合作伙伴,努力实现股东、员工和客户的共同发展。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公司将积极抓住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积极适应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立足主营业务,重点加强研发创新,持续加大人工智能研发投入,抓住大模型等新技术突破带来的机会,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1.立足主业,持续AI研发投入

  公司将继续聚焦视听大数据领域核心战略,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革新,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安全、智慧教育、智能显控领域的应用。在产品开发迭代方面,不断探索生成式AI内容识别及监管、AI+教育、AI+显控等领域的前瞻性应用;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公司将招聘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AI人才,打造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外部智力资源,提升研发能力。

  2.加块市场布局

  公司紧跟国家政策趋势,不断强化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新商业模式及新客户群体,通过推动业务多元化,增加业绩增长点,从而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已有客户资源和营销网络,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加大营销网络的覆盖力度,以提升市场的覆盖率和渗透力,增强公司在传媒、教育、政企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加强人才储备和发展

  公司作为研发型科创企业,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公司将根据发展战略,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式继续推动公司人才团队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公司将加强公司管理人员和后备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同时,公司将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优化薪酬及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激发员工动力,促进员工与公司的共同成长。

  4.激活内生动力,提升公司治理

  公司将全方位完善合规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能力,成立“数字化运营中心(DOC)建设工作组”,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方法,全面提升业务流程效率、增强公司运营效能,实现运营过程的可管可控。同时继续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运行规范化,促进公司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研发管理、内部审计、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制度等运营和保障制度,完善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