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深度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度,公司持续深耕主业,不断拓展业务纵深,实施以“可视化智能化业务、大网安全业务、数据要素相关业务”为核心的业务组合战略,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力度,全面实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1、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8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90.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568.2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7%。截止本报告期末资产负债率19.96%,本报告期净资产收益率6.23%。 2、研发情况 2023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丰硕。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10,023.9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9.26%,同比增长36.36%。2023年新增专利9项,均为发明专利;新增软件著作权11项;截至2023年12月31日,累计获授权专利54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软件著作权127项。公司作为一家基于流量检测控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技术驱动型企业,技术研发以及产品创新始终是公司经营、发展和持续壮大的关键。公司在技术研发模式上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对各类技术及应用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持续为公司提供技术和产品创新动力(300152)。同时,公司还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公司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 3、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员工数达到463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达到79%,研发人员占比达42%,公司人才结构整体呈现高学历年轻化趋势。 为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创造力,吸引、保留优秀人才,2022年公司实施了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授予的激励对象总人数为58人,本次股权激励方案进一步健全了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在实现公司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4、报告期内公司取得的新资质及获得荣誉 (1)2023年1月,公司被评为数据智能化领航(新型数据中心内容运营系统)2022年度“ICT优秀案例”;(2)2023年10月,公司评为2023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诚信企业;(3)2023年12月,公司评为2023北京软件核心竞争力企业(业务探索性);(4)2023年12月,公司评为2023年北京市企业创新信用领跑企业;(5)2023年12月,公司被授予2022年中国好技术(5G-VoNR因果推断智能判障);(6)2023年12月,公司在2023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综合实力评价中为百强行列(排名90)。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网络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安全防护解决方案及大数据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软硬件设计开发、产品销售及技术服务等业务。公司采用“以采集管理系统为基础,全方位拓展延伸”的业务发展模式,在持续迭代升级智能采集管理系统的同时,纵向拓展各类智能化应用系统及大数据解决方案,横向延伸开发信息安全防护类产品,多措并举,稳健经营,持续满足下游客户多元化需求。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作为一家基于流量检测控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技术驱动型企业,技术研发以及产品创新始终是公司经营、发展和持续壮大的关键。公司在技术研发模式上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对各类技术及应用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持续为公司提供技术和产品创新动力。同时,公司还通过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公司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 (1)研发架构 公司研发工作主要由技术中心负责执行,技术中心下设:①CTO办公室,负责研究并确定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路径,制定公司技术发展战略规划,保障和提升公司技术领先性;②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对研发项目进行跟踪、监控和协调,对研发项目经理进行指导、管理和评价,负责技术中心流程体系管理等方面工作;③多个产品部门,在公司总体战略和技术战略规划的指引下,负责各产品线的具体产品研发工作,具体包括平台产品部、应用产品部、监测产品部以及行业产品部等;④测试部,负责新产品的调试、测试、发布、实施问题反馈处理、以及产品更新维护等工作;⑤系统部,负责技术中心涉密相关工作;⑥数据服务部,结合行业知识和DPI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针对流量和日志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建模和系统构建,面向行业应用进行需求场景研究、数据价值挖掘和应用系统落地,帮助客户解决运营运维问题;⑦产品创新部:5G网络全流量采集与智能化应用产品研发。 (2)研发流程 公司目前以自主研发为主,研发流程整体包括:①需求阶段:公司根据最终用户或市场销售部门的反馈情况,经沟通讨论后明确项目或产品需求;②立项阶段:公司确定项目类型后,针对研发项目需求的技术、项目可行性等进行分析,对所需技术方案进行验证,并对立项申请书进行评审;③项目策划与资本化评审阶段:对通过立项评审、确定开发的研发项目,公司制定计划书并根据前期技术验证情况制定相应技术规范,并对是否符合资本化开始条件进行审慎评价,包括编制《研发项目资本化评审表》、《可行性分析报告》并经过内部审议等;④产品设计阶段:对通过资本化评审的研发项目进行产品设计,具体包含产品概要设计及产品详细设计阶段;⑤开发实施阶段:该阶段具体工作包括硬件、可编程芯片配置码、应用软件开发及各项验证测试工作等;⑥项目确认及结项阶段:项目在经过模拟运行、小批量生产、客户试用后进行确认,最终通过评审完成项目结项。 2、采购模式 公司具备健全的采购管理制度与供应商管理制度,按时制定采购流程和年度、月度定期采购计划,管理生产物料等的采购工作。公司每年会对供应商进行审核评定,建立合格的供应商数据库,并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根据供应商实力、信誉、质量、价格、售后服务、付款条件、交货期以及配合度等,建立并定期维护《合格供应商名录》。 公司供应部根据未来市场需求的滚动预测,并结合原材料的库存情况等制定具体的采购计划,在综合评估供应商资质、合作时间、产品性能、交付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后通过议价、比价等方式进行采购。对于供货中出现的问题,供应部根据采购合同的约定对供应商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退换货、定期改善、取消供货资格及延期付款等。 3、生产模式 公司的生产环节主要为整机产品的组装和检验,以及可编程芯片配置码的烧录、测试、老化等过程。公司首先向合格供应商采购按照设计要求生产的PCB电路板裸板以及可编程芯片(FPGA芯片)、存储器件、接口处理器件等各类电子元器件,然后将验收合格的上述原材料交由外协厂商进行电路板外协焊接,完成电路板成品。 4、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进行销售,通常以招投标、单一来源采购、商务谈判等形式取得销售合同。公司由营销中心销售人员与客户建立联系,了解客户的潜在及具体业务需求,确定和落实 销售人员、解决方案人员共同制定竞标或定价方案,与客户协商合同条款,最终签订合同。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的产品、服务能够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在投标项目的一期项目完成后,大部分后续项目会采用单一来源采购、商务谈判等方式持续完成签约。 由上表可知,公司本年度合同的取得方式主要为单一来源采购、招投标和商务谈判,其中招投标方式取得合同的收入占比为19.40%,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取得合同的收入占比为77.93%,采用商务谈判方式取得合同的收入占比为2.67%。公司向电信运营商销售的合同取得方式以单一来源采购为主,以招投标等方式为辅,这主要是由电信运营商的采购政策和审批流程所决定。对于电信运营商新建项目需求,公司积极参与电信运营商需履行招投标程序的各类项目,履行了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在通过电信运营商的一系列采购审批程序后取得合同。 5、服务模式 目前,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售后服务体系,组建了一支7*24小时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通过全流程跟踪、上门驻场服务、远程视频会议、电话服务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公司所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阶段: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运输、检索和利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活动。“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制定了《“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在国内产业加快变革调整的背景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盈利能力也得到了稳步提升。随时间推移,行业内现已形成一批拥有相当规模的企业群体,行业整体研发投入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稳步向好,软件业务收入高速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稳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3,258亿元,同比增长13.40%,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20个百分点。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本特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等突出特点,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产业。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制度层面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全社会生产效率提升的强大动力。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技术门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要求较高的专业水平,进入门槛相对较高。 首先,本行业属于人才驱动型产业,软件产品研发和信息技术服务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良好的服务质量更需要优秀技术人员维护。行业内企业的发展更是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其数量,随着信息化项目的专业性、复杂性及综合性程度的日益提升,对项目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内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培养周期较长,行业新进入者面临大量人才缺口的制约。 其次,本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高科技、知识密集、技术先导以及与客户行业应用相融合等特征,涉及多个学科、技术和行业,技术更新快、升级频繁,需要长期持续的研究和创新。因此能够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和行业应用知识,客观上形成了较高的行业技术壁垒。 另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要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对客户的业务流程、技术架构及应用环境有深刻的理解,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安全性、稳定性、合规性、持续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大型客户更加关注服务商的综合实力及战略发展,要求供应商为其长期服务并与之共同发展,因此需要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在企业规模、技术能力、品牌与形象、战略与发展等方面与客户相匹配,成为客户面向未来转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客户资源的积累及客户黏性已经成为新进企业较难以跨越的资源壁垒。 本行业在管理成熟度方面也存在较高门槛,要求企业满足各项法规、国际和行业标准、最佳实践等,通过合规遵从、财务稳健性、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交付与服务、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项目管理、可信与软件工程、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信息安全、EHS、安全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方面建立成熟的管理体系,形成规模效应,才能确保客户的信赖和业务的持续发展。 最后,由于本行业产品换代频繁、生命周期短、技术升级快,为保持核心竞争力,企业需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持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的持续投入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门槛。 (2)公司所属网络可视化市场发展情况 网络可视化行业发展阶段:近年来,网络可视化行业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推进而不断得到电信运营商、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客户的高度重视。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科技创新将是“十四五规划”时期的首要任务。目前,源自科技创新的“新基建”正在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创新作为“新基建”的重要依托,也是网络可视化的重要基础,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应用的发展,网络可视化产业的边际亦将不断拓宽。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未来三到五年,网络可视化产业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宽带中国”战略以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动下,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网站内容和网络应用日新月异,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根据2024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末,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9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在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网络可视化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民生证券在研究报告《网络可视化-数字中国的“守护者”》中表述:阶梯式上升的数据流量将充分推动网络可视化前端、后端以及整体应用落地的产业格局,以乐观推算,网络可视化2027年整体市场空间超过千亿。 算力网络的蓬勃发展对底层网络的架构、容量、速率、时延、能效、智能、安全性等提出了可视化新要求。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东数西算战略设八大枢纽、十大集群以及各省市内,跨地域、跨时空、跨架构的算力协同和业务分布式处理,对网络带宽的需求显著增大。运营商不断扩大智能算力规模,持续完善“4+N+X”数据中心布局,推进边缘算力覆盖,加快泛在算力基础设施构建,中国移动(600941)已初步建成技术和规模全面领先的全国性算力网络,数据中心能力覆盖国家“东数西算”全部枢纽节点,通用算力规模达到8EFLOPS。呼和浩特超大规模单体智算中心和11省12个智算中心区域节点启动建设,智能算力规模达到10.1EFLOPS。 在智算中心运行训练推理的场景下,需要实现运维可观测性,以便于数据的展示、采集、分析、处置、管理、调用自动化工具去解决问题的全生命周期。智算可视化实现了对算力资源的监控、管理和优化,从而提高AI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效率和效果。此外,智算可视化还包括对高性能计算的智能监测、运维和可视化,这些将成为未来算网架构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智算可视化,可以帮助企业更高效管理、优化算力资源,识别和预警风险,降低算力资源的成本,因此智算可视化是网络可视化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应用场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算力规模持续扩大,对国家八大枢纽光互联以及区域集群间互联提出了新的要求。国联证券(601456)指出,预计到2027年,骨干传送网累积新增流量将达1900Tbps,超大带宽是下一代全光骨干传送网核心能力之一。工信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加快400G/800G高速光传输网络研发部署。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是长距离光信号传输网络,能连接边缘、中心和枢纽集群算力,是算力网络的连接中枢。随着“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关键技术——全球首张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正式商用,预计到2024年年中,中国移动将全面实现“东数西算”八大枢纽间高速互联,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首个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络。中国移动之外,中国电信(601728)、中国联通也在积极开展400GOTN建设。随着骨干网进入400G时代,网络可视化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4)上,三大运营商均公布了5G-A商用相关的创新成果和落地部署。中国移动将从2024年起构建5G-A商业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场景,加强产业生态,2024年将在超过300个城市启动全球规模最大的5G-A商用;中国联通发布了面向5G-A的北京5GCapita创新成果;中国电信持续加强5G-A新技术创新实践,牵头30余项3GPP国际标准,形成600余项专利,联合华为等厂家持续创新试点,保障网络演进先进。5G-A(5G-Advanced)是基于5G的演进和增强,是支撑互联网产业3D化、云化、万物互联智能化、通信感知一体化、智能制造柔性化等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关键信息化技术,5G-A技术具有更快的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更大的连接密度、更高的网络容量和更好的网络安全性,通过提供十倍网络能力以及多维新能力,加速人、家、物、行业、车五大联接的升级,5G-A的高速发展促进移动流量的爆发,网络可视化将助力网络基础能力持续创新,打开行业发展新空间。 网络可视化行业基本特点:网络可视化行业是一个结合了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领域,专注于对网络流量和数据进行识别、采集、分析和展现,以达到网络管理和优化的目的。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技术集成性:网络可视化行业集成了多种技术,包括流量采集与分流、深度包检测(DPI)、协议与应用识别、协议还原、流控、分布式计算与存储、软件定义网络(SDN)、大数据和流式计算等。应用广泛性:网络可视化技术不仅应用于网络优化与运营维护、信息安全和大数据运营等领域,而且服务于政府、运营商和企事业单位等多种客户群体。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网络可视化行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特别是在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网络可视化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技术革新:网络可视化行业不断推进技术革新。例如,随着5G技术的应用,网络扁平化和大型数据中心机房的互联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信息安全技术、SDN/NFV技术以及数据要素的发展,都对网络可视化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网络可视化行业主要技术门槛:我国网络可视化基础架构参与者不多,该行业的技术不断升级是阻挡新进入者的重要原因,对网络可视化基础架构的技术要求导致设备厂商需要持续投入较高的研发,行业外公司切入难度加大,这些壁垒在客观上造成了网络可视化稳定的竞争格局。 (3)公司所属信息安全市场发展情况 信息安全行业发展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正式发布。其中“安全”一词在本纲要中共计出现175次,仅次于出现468次的“发展”、349次的“建设”、206次的“制度”,成为纲要中排名第四的高频热词。在175次提及安全相关的内容中,有14次与网络安全相关,5次与数据安全相关。由此可见,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建设“安全中国”也将成为十四五规划中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 自2020年以来,《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并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稳定快速增长。近三年网络安全行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随着《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颁布实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化、纵深化态势更加明显,政策法规红利持续释放,叠加企业和个人数字化需求不断攀升,网络安全市场持续扩大,预计未来三年增速仍将保持在15%以上,到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根据前瞻研究院报告预测: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逼近4000亿元大关。 市场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近几年,我国信息安全行业稳定快速发展,随着“新基建”和“等保关保”等产业政策的全面推进,信息安全产业也将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具体而言:首先,云安全和物联网安全市场将成为下一个高速增长点。近年来,物联网发展迅猛,物联网技术不仅仅在家庭及消费级设备上取得发展,还在制造业、物流、矿业、石油、公用设施和农业等拥有大型资产的行业也开始大量得到应用。各类物联网终端很容易成为被入侵和控制的对象,黑客通过入侵、操控物联网设备对企业、国家产生直接攻击和威胁。近几年来物联网安全事故频发,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正在被日益重视,后续几年物联网安全市场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其次,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将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各类安全产品配置方法和监控日志形式各异,运维管理较为复杂,随着网络安全的威胁来源和攻击手段不断变化,仅采购和部署几类安全产品无法完全保障网络长期、系统的安全,而对网络进行系统规划、构建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策略、落实日常专业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的安全市场中,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将逐渐成为信息安全厂商的核心竞争力。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信息安全行业的创新和变革。首先,人工智能为信息安全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工具和方法。传统的信息安全手段往往依赖于人工分析和应对,但这种方式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而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安全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分析和应对网络威胁,大大提高了威胁发现的速度和准确性。其次,人工智能在预测安全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安全系统可以分析用户行为、网络流量等数据,预测潜在的安全威胁,并提前采取有效措施。这种预测能力使得企业或组织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类安全威胁,降低损失并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安全响应。传统的安全防护手段在面对不断演变的网络威胁时,往往无法满足需求。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安全系统可以自动识别、监测和应对潜在的网络攻击行为,减少人工干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和效率。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推动了信息安全行业的创新和变革。然而,人工智能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可能导致一些新的安全漏洞和风险点,出现了泄露个人隐私、AI技术滥用、危害公共安全等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全新挑战。 人工智能对信息安全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信息安全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工具和方法,提高了威胁发现和应对的效率,实现了自动化的安全响应,并推动了行业的创新和变革。但同时带来了新挑战和问题。 此外,我国信息安全发展战略重点加快了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据安全及出境相关政策出台。2023年我国针对数据安全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法规,旨在加强对网络空间的保护和规范数据的合理利用,体现了国家对信息安全行业的高度重视。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不仅表明了国家对信息安全行业监管呈现出趋严趋细的趋势,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力地保障了信息安全行业的持续繁荣和健康发展。 另外,网络安全服务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服务路线趋于精细化。传统安全防护止于边界,未来由于政企用户对网络安全的需求更趋迫切和多元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理念从事后转为事前,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多用户在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改造初期将网安规划提升至战略层面,构建动态综合防御体系。 信息安全行业主要特点:目前国内信息安全市场仍以硬件产品为主。信息安全市场可以划分为安全硬件市场、安全软件市场、安全服务市场。2022年我国互联网+信息安全市场中,硬件市场占比约为46.2%,软件市场占比约为39.6%,服务市场占比约为14.2%。目前国内信息安全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仍以硬件产品为主,信息安全投入占比偏低。工信部在《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提出“网络安全支出在IT支出占比达10%”。 目前,网络安全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随着网络攻击事件的频繁发生和各类网络威胁的不断增加,企业和个人对网络安全的需求日益提升。重要领域不断涌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应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在不断涌现。这些重要领域对网络安全的需求日益迫切,也为网络安全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创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威胁,网络安全企业不断研发和应用创新的安全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被广泛应用于网络安全领域,以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快速应对网络攻击。 信息安全行业主要技术门槛:首先,信息安全行业涉及网络通信、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众多前沿技术,这些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极快,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先导型高科技行业。信息安全行业相关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丰富的行业服务经验,才能满足各类客户对信息安全个性化、复杂化、动态化和多样性的需求。丰富的技术成果积累、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基础,也是对行业新进入者技术壁垒中的关键因素。 其次,为了促进和保障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国家安全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各类产品资质认证和服务认证来规范市场,网络信息安全产品有产品质量检测要求,相关资质认证和产品检测较难获取,也成为了行业技术壁垒的重要因素。另外,信息安全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与服务人才,提供较高水平的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开发、测试实施、运营售后服务,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大量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对于一般新进入者来说,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建立完整的相关技术体系,因而形成了较高的行业技术壁垒。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致力于大规模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全流量识别、采集及应用技术,采用基于FPGA专用芯片,并结合ATCA、CLOS等专用硬件架构的硬件DPI技术路径,相关产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行业第一梯队,具备了在国内市场替代国外同类产品的能力。公司作为具有突出核心技术领先优势和优秀综合实力的、全国性的网络智能化及信息安全防护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过多年经营与积累,公司业务已扩展至全国范围,公司产品广泛部署于国内三大运营商从骨干、互联互通、省网及IDC出口等各级网络,在关键网络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运营商国际出口和网间互联互通出口市场占有率第一,取得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品功能、性能和性价比优于国外厂商同类产品。根据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公开的相关数据,在中国移动总部2022年互联网DPI集中采购招投标的中标总份额超过50%。 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公司多年来获得多项荣誉,包括“2023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诚信企业”、“2023北京软件核心竞争力企业”、“2022年中国好技术”“北京市企业创新信用领跑企业”、“中国AAA级信用企业”、“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领域高成长企业”、“中国通信工业100强”、“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企业”、“中关村高成长企业TOP100”、“科技创新奖”、“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关村信用培育双百工程-百家最具影响力信用企业”等。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发展趋势: (1)网络的大规模升级 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高速发展,带来整体网络流量增长、业务种类增加,带动运营商网络建设规模快速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通知》,专项行动将对网络服务迎来新一轮升级,要求信息基础设施量质齐升,移动网络能力持续增强。为了与之相适应,网络可视化产品的相关技术也要随之进行升级,并带来产品更新换代需求。 面向算力网络下一代切片分组骨干网,引入400G以太网技术,提升骨干网组网能力,以满足东数西算、东数西存等算力业务超大宽带、海量链接的需求。 中国移动在北京召开“光耀‘九州’,逐光联算”400GOTN省际骨干网首条链路贯通及应用发布会,宣布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条400G全光省际(北京-内蒙古)骨干网正式商用,年中将全面实现“东数西算”8大枢纽间高速互联,届时中国移动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首个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络运营者。 网络可视化市场规模与网络流量正相关,网络架构、内容、应用的发展趋势将推动市场长期持续扩大。 (2)信息安全的深化 随着网络可视化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网络可视化系统中深度采用信息安全技术也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例如基于网络可视化应用进行木马及病毒的检测与清洗、数据防泄漏、用户隐私保护、网络空间安全防护等技术将不断得到发展。 (3)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融合加速 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数据要素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数据要素将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更加深入地融合,释放出更大的价值,数据要素市场将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 (4)人工智能蓬勃发展 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向智能化加速发展。 人工智能在为社会生活带来智能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泄露个人隐私、AI技术滥用、危害公共安全等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全新挑战。因此研究深度伪造检测识别方法变得愈发重要,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与深入应用,深度伪造检测技术在保护个人隐私、维护公共安全、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此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正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不仅会改变研发的传统模式,更会在提升研发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 公司通过长期的自主研发及技术积累,已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高速链路串接部署的DPI技术”、“PB级大数据处理平台技术”、“大规模网络用户感知和业务质量分析技术”、“大规模网络异常流量和内容检测技术”、“基于虚拟化架构的云安全管理技术”五大类核心技术。 “大规模高速链路串接部署的DPI技术”,包括“电信级互联网流量识别和采集技术”、“电信级多维并发串接流量控制技术”、“高性能通用DPI引擎和元数据提取技术”、“复杂网络流量实时采集和在线关联技术”、“面向4G、5G的移动网信令与数据采集技术”五项具体的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已取得相应专利及知识产权,技术成熟稳定,在报告期内新增3项发明专利,继续保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水平。 “PB级大数据处理平台技术”,包括“PB级大数据处理和检索技术”、“PB级大数据安全共享技术”、“多源异构数据分布式存储技术”三项具体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已取得相应专利及知识产权,技术成熟稳定,在报告期内保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水平。 “大规模网络用户感知和业务质量分析技术”,包括“非对称路由流量合成与业务质量感知技术”、“互联网用户感知和用户行为建模技术”两项具体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已取得相应专利及知识产权,技术成熟稳定,在报告期内新增1项发明专利授权,继续保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水平。 “大规模网络异常流量和内容检测技术”,包括“异常流量检测与攻击防护技术”、“复杂网络环境下文件还原和内容检测技术”两项具体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已取得相应专利及知识产权,技术成熟稳定,在报告期内新增4项发明专利授权,继续保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水平。 “基于虚拟化架构的云安全管理技术”,包括“虚拟化云安全检测、防御和SaaS服务技术”、“基于虚拟化的流量动态调度技术和多云安全管理”两项具体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已取得相应专利及知识产权,技术成熟稳定,在报告期内保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水平。 (2)报告期内,核心技术研发进展情况 公司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网络可视化产品,持续融合FPGA设计技术、虚拟化技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探索AI和大模型应用,不断提升基于DPI的网络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数据应用等业务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 迭代基于FPGA的DPI核心技术能力。对现有核心DPI业务板卡基于国产化芯片进行迭代升级,实现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基于IPv6+、SRv6、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强现有DPI业务能力,增强算力资源智能策略调度能力,扩展在公共互联网流量治理、安全防护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提供完整准确的流量及数据基础,助力运营商算力网络的建设。完成HDT9000业务扣卡和控制软件的开发,并完成支持400GE高速接口的、CLOS架构下的大容量、高性能和高密度的互联网智能化流量采集管理平台的开发,进一步提升系统集成度和处理性能和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并能够使得应用市场更加多元化,覆盖领域扩展到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云计算、医疗、消费电子等。基于此平台开发的产品,已经通过了中国移动的相关测试。 研发具备智能识别和过滤业务的分流系统。已完成第二代SFT9000开发,单扣卡处理性能400G,整机最大达6.4T。目前已完成网络流量智能筛选平台项目的研发、测试及设计确认工作,在原扣卡基础上,增加高级处理功能,应对复杂流量处理需求。浩瀚深度致力于持续研发基于应用特征的超高容量智能化分流平台,采用高性能交换和新一代FPGA芯片构建智能化过滤分流平台,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特征精准识别、用户和信令关联、海量过滤策略和多用户数据分发,Tbps级的智能分流性能满足后端各类应用系统的高速接入和数据预处理需求。能够应对大规模流量对后端专用业务系统的性能要求和部署成本要求,具备智能化、精细化识别和过滤业务能力,能够提供有目的和灵活的报文和流量筛选能力。与云计算、AI等新型技术结合,应用于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网络安全等场景,成为算网可视化业务的重要基石。 研发边缘化、虚拟化、轻量化DPI技术。目前正在研发分布式边缘计算及全网络流量采集系统,将分布式边缘计算及全网络流量采集系统打造成为重要产品,拓展5G、SASE、边缘网关、物联网网关等边缘计算领域的应用,实现网络可视化领域的流量采集与分析技术向虚拟化、边缘化、智能化、硬件无关化和轻量化方向深入。 升级大数据处理平台和用户业务质量感知技术,发展数据要素相关技术。目前已经完成顺水云大数据管理平台3.0的研发工作,已支持纳管99%主流大数据组件,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并且已实现全栈国产化;持续投产低代码平台,可轻松实现通过拖拉拽一键构建多元化应用所见即所得,减少人员投入大大缩短项目周期;流量大模型+知识库领域进展顺利,后续将广泛运用到流量智能分析、智能问答、网络流量态势、网络安全感知等场景;基于低代码平台在上层构建了多种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宽带内容运营系统、数据中心IDC内容运营系统、全域内容运营系统、专题运营系统等,不断进行功能开发版本迭代,持续帮助客户解决资源调度、网络感知、资源引入等问题。 研发国家级公共互联网领域的安全监测和防护技术。推进智能全业务采集监测系统的研发,打造公司的基础流量安全分析平台,聚焦于全流量采集分析、互联网信息安全审计、全流量内容还原、网络恶意流量分析、恶意病毒监测分析、未知威胁监测分析、威胁事件及恶意流量处置等产品。推进DPI的安全应用拓展工作,建立威胁情报库、攻击规则库、恶意样本库、深度合成识别模型库,完成IDC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领域的相关技术储备。 研发国家级公共互联网领域的深度合成伪造鉴别技术。推进信息安全深度合成采集系统的研发,基于AI智能内容检测+大模型算法,精准鉴别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AIGC内容,积极探索深度合成伪造技术在诈骗、个人隐私、公共安全方面的安全监管新举措,联合运营商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在进行多方位合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化优秀研发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充分利用内外技术资源,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巩固和保持公司产品和技术的领先或先进地位。2023年新获得授权专利共计9件,均为发明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11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知识产权263件,其中发明专利39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拥有软件著作权127件。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6.36%,主要原因为:1、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员工规模增加,职工薪酬水平提升;2、由于办公地址搬迁和装修及购置研发设备,折旧和摊销同比增幅较大;3、公司本报告期为增强研发实力,提高研发效率,持续加强与高校及专业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委托研发支出同比增加;4、2022年实施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在本报告期产生的股份支付增加。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积淀深厚 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来,长期专注于互联网流量管控及数据智能化应用领域,经过30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成功打造了以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为基本架构的完善业务体系。作为网络可视化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公司能够全面实现互联网流量及数据的前端采集处理,后端智能化应用,公司已逐步成长为网络可视化行业中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发展的企业。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195人,占公司员工人数42%。目前,公司已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软件企业认定等多项资质,公司始终坚持研发创新,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多年来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合理的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布局实现对核心技术的有效保护。公司已授权发明专利证书39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0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5件,拥有软件著作权127项,并且获得诸多科技奖项,技术研发实力较强。 2.客户资源长期稳定 公司目前在网络可视化的运营商市场中具备较为明显的市场领先优势,报告期各期均实现了对三大运营商的销售,并于2018-2022年中国移动总部的互联网DPI集采招投标中取得超过50%的中标份额。目前,公司业务已拓展至全国范围,受到客户广泛认可,经过长期业务合作积累,公司客户拥有较高的忠诚度,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3.人才与管理优势 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成员长期从事行业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行业、技术及管理经验,研发团队始终紧跟产业和技术发展前沿,不断从行业发展中汲取经验,将先进的产品开发和设计思路融入到公司产品中去,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此外,报告期内公司还通过对核心员工股权激励的方式,稳定公司核心员工,持续激发骨干员工积极性,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壮大,实现业绩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4.在数据要素和AI领域具有一定基础 数据要素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未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将在数据要素市场占据核心地位,是实现数字中国战略的主力军,浩瀚深度在服务运营商数据要素市场上具有靠近数据源,掌握丰富数据治理分析的技术经验,与运营商保持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熟悉数据性质等天然显著优势。浩瀚深度积极联合运营商拓展垂直行业的数据要素应用场景,探索创新的业务模式。浩瀚深度与索福瑞(CSM)已经联合进行OTT收视率的技术研究和市场推广工作,开创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收视分析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基于爬虫和问卷调查的收视分析,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实时性。 同时,浩瀚深度积极探索通过AI技术赋能的深度合成伪造技术在诈骗、个人隐私、公共安全方面的安全监管新举措,联合运营商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在进行多方位合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智能技术保障。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风险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升级及产品更新速度快,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把握研发创新方向,持续不断的推进技术以及产品开发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成熟产品推向市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求,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如公司未来不能对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行业发展趋势不能及时掌握,致使公司在新技术的研发、重要产品开发等方面不能及时做出准确决策,则公司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将存在失败的风险。 同时,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关键技术未能突破或者产品具体性能、指标、开发进度无法达到预期而研发失败的风险,此外公司也存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制成功后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或者未达到预期经济效益的风险。 2、技术泄密及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公司所主导的网络可视化以及信息安全防护及大数据解决方案科技含量较高,在核心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构成公司主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能够持续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所拥有的核心技术以及长期培养、积累的核心技术人员,目前公司多项产品和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核心技术人员稳定及核心技术保密对公司的发展尤为重要,如果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因核心技术信息保管不善、专利保护措施不力等原因出现技术泄密,或者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情况,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经营风险 1、客户集中及单一客户依赖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专业从事网络可视化及信息安全防护及大数据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等业务,产品主要应用于电信运营商,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具有客户集中风险。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大规模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全流量识别、采集及应用技术,公司侧重流量管控的硬件DPI技术路径与中国移动的网络建设及技术路径适配性较好,因此,公司与中国移动已形成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报告期内,中国移动为公司第一大客户,公司对中国移动存在依赖性。 2、产品销售季节性风险 由于公司主要客户是电信运营商,该等客户通常采用招投标等方式进行网络智能化及信息安全防护解决方案等产品的集中采购,实行预算管理制度和集中采购制度。通常情况下,下游客户多在上半年对全年的投资和采购进行规划,并在年中或下半年安排项目招标、产品交付,以及项目验收、结算工作,从而使得发行人收入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经营业绩存在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3、部分业务合同签署滞后的风险 报告期内,未签署合同先开工是公司在实际经营中会遇到的一种情形。部分项目因电信运营商等客户实施要求紧急,需公司及时为其提供服务以满足“三同步”原则,确保网络智能化解决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验收和上线。但由于运营商内部合同的签订和审批流程环节多、周期长,客户并不能立刻与公司签订正式的业务合同。因此,在公司入场工作的同时客户会同步办理正式签订和审批流程,从而导致部分项目出现未签署先开工的情况。尽管公司已经制定应对未签约风险的具体措施,如公司不能有效控制先期投入的成本规模,或是未能及时签署合同,将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的风险 报告期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以及合同资产账面价值合计为24,235.92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比重为46.56%。若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不能有效控制好应收账款的回收或者客户信用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存在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而产生坏账损失的风险。 2、存货管理及跌价的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半成品、库存商品及合同履约成本等构成。期末账面价值为20,416.55万元,占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16.92%。未来期间,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存货规模可能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若公司不能对存货进行有效管理,可能存在由于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而发生滞销及存货跌价,进而影响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风险,将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3、税收优惠政策变动的风险 (1)所得税优惠风险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如果未来国家或地方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调整或在税收优惠期满后公司未能继续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则无法继续享受有关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继而对公司的利润水平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2)增值税优惠风险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文)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适用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若未来国家或地方对软件企业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调整,将会对公司的利润水平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支柱产业。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这些行业政策的出台对公司业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未来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1、公司所处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有着密切联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国家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政策变化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2、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生产经营影响较大的风险:原材料采购中,FPGA芯片、内容可寻址存储芯片、RAM存储芯片等3款芯片原材料主要来自境外供应商,未来若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剧烈变动或供应商产能紧张,而公司未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控制,公司将面临采购价格进一步上涨或供货周期进一步延长的风险,将会对公司产品交付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对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1、公司快速发展引致的管理及经营风险 随着公司主营业务拓展和经营规模扩大,尤其是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位和投资项目实施,公司净资产规模大幅增加,经营规模进一步增长,这对公司的战略规划、组织机构、内部控制、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公司管理层不能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并优化运营体系,将可能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将面临一定的管理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049.9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85%。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290.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4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568.2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7%。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公司所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运输、检索和利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活动。“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制定了《“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在国内产业加快变革调整的背景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盈利能力也得到了稳步提升。随时间推移,行业内现已形成一批拥有相当规模的企业群体,行业整体研发投入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稳步向好,软件业务收入高速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稳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3,258亿元,同比增长13.40%,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20个百分点。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技术门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要求较高的专业水平,进入门槛相对较高。 (2)公司所属网络可视化市场发展情况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科技创新将是“十四五规划”时期的首要任务。目前,源自科技创新的“新基建”正在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创新作为“新基建”的重要依托,也是网络可视化的重要基础,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应用的发展,网络可视化产业的边际亦将不断拓宽。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未来三到五年,网络可视化产业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网络可视化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民生证券在研究报告《网络可视化-数字中国的“守护者”》中表述:阶梯式上升的数据流量将充分推动网络可视化前端、后端以及整体应用落地的产业格局,以乐观推算,网络可视化2027年整体市场空间超过千亿。 (3)公司所属信息安全市场发展情况 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稳定快速增长。近三年网络安全行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随着《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颁布实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化、纵深化态势更加明显,政策法规红利持续释放,叠加企业和个人数字化需求不断攀升,网络安全市场持续扩大,预计未来三年增速仍将保持在15%以上,到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根据前瞻研究院报告预测: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逼近4000亿元大关。 我国信息安全发展战略重点加快了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据安全及出境相关政策出台。2023年我国针对数据安全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法规,旨在加强对网络空间的保护和规范数据的合理利用,体现了国家对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不仅表明了国家对信息安全行业监管呈现出趋严趋细的趋势,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力地保障了信息安全行业的持续繁荣和健康发展。 网络安全服务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服务路线趋于精细化。传统安全防护止于边界,未来由于政企用户对网络安全的需求更趋迫切和多元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理念从事后转为事前,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多用户在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改造初期将网安规划提升至战略层面,构建动态综合防御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信息安全行业的创新和变革。首先,人工智能为信息安全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其次,人工智能在预测安全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安全系统可以分析用户行为、网络流量等数据,预测潜在的安全威胁,并提前采取有效措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推动了信息安全行业的创新和变革。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依托“以采集管理系统为基础,全方位拓展延伸”的业务发展模式,凭借采集管理系统的布局优势,不断开发各类智能化应用产品,并且长期为运营商等客户提供全方位、高性能、跨平台的网络智能化及信息安全防护解决方案、网络安全防护解决方案。 在未来3至5年内,公司将紧密围绕“数字中国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并全力把握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颠覆性科技革命,以大网安全、数据要素、智能化和国产替代等关键领域为发展方向,不断深化业务布局并提升新质生产力。我们将致力于升级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和行业专网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重点研发国家级互联网的可视、可控和安全技术,打造坚实的国家大网安全基础,加速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体系化防御解决方案,同时拓展数据要素市场并挖掘其价值,确保数据安全。通过全面实现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以及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我们将以工匠精神铸就中国科技品牌,推动公司业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经营计划 (1)在可视化智能化业务领域。公司将持续深耕现有市场,积极拓展新兴业务场景,进一步加大在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的市场投入,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及增长潜力。还将逐步切入政府及企业市场。 (2)在大网安全业务领域。公司将通过独有的优势助力业务发展,目前公司针对运营商网络承载流量与接入资源的相关安全与合规问题,已形成多种解决方案和产品,参与运营商相关系统建设,获得长期持续的业务增长机会。 (3)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在DPI技术的基础上,叠加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为基础的AI相关技术,实现文字识别、图像识别、视频识别、语音识别、智能决策、智能控制、自主 优化等AI能力。显著提升从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的深度认知、高效分析、有效处置的能力。从而精准识别和实时控制全网规模的恶意、攻击流量,发现并阻断不良或非法内容访问,实现网络信息、数据、隐私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以及实现对于深度合成伪造的检测和识别。 (4)在数据要素相关业务领域。未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将在数据要素市场占据核心地位,是实现数字中国战略的主力军,浩瀚深度在服务运营商数据要素市场上具有靠近数据源,掌握丰富数据治理分析的技术经验,与运营商保持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熟悉数据性质等天然显著优势。同时,公司还将在金融、媒体等垂直领域进行数据要素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