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宝成 安森东:全面深化改革:三年的伟大实践与历史性变革
[摘 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和改革方案,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不断丰富、系统,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基本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辉煌成就,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深刻揭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充分肯定全面深化改革的辉煌成就,全面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对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到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范围不断拓展,内容持续深化。进入新时期,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首次围绕改革设立的宏大目标。《决定》共启动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决定》全面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系统、体系科学,发出了中国改革“再出发”的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科学内涵
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智慧,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科学谋划改革大棋局,精心部署改革任务,严明责任狠抓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全面发力、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推出了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涉及改革的目标、主体、动力、系统、方法、保障等主要方面,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丰富、深刻、系统、科学的内涵。
(一)目标论
《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地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密不可分。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各项具体改革目标必须紧紧围绕总目标展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等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
(二)主体论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强调了改革的人民性,改革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服务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这深刻阐明,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实践的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只有在加强党的领导和紧紧依靠人民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动力,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改革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3]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以最大公约数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聚合众力、融合众智,就会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和持久的改革动力。[4]全面深化改革焕发了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实践,共享改革成果,人民始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
(三)动力论
《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5]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重视什么、关注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所以,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奋斗的出发点、落脚点。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直接动力。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近4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思想解放,思想越解放,改革越深入。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要深入推进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观念禁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核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很不平衡,先进生产方式和落后生产方式并存,要赶上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仍是最紧迫最根本的任务。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如果不充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思想就不能真正成为社会前进的动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创造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的社会环境,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良好的社会活力。
(四)领导论
《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6]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的领导责任。在中央层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作为中央层面的集中统一权威的领导机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就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7]同时,明确了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求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的能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不同改革主体责任划分清楚、明确下来,理清责任链条,拧紧责任螺丝,提高履责效能,以责促行、以责问效。2016年的第一次中央深改组会议清晰划分了各类改革主体的责任:专项小组对本领域改革负有牵头抓总,特别是协调解决矛盾的责任,既要抓统筹部署,也要抓督察落实;改革牵头部门是落实中央部署具体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地方党委对本地区全面深化改革承担主体责任;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既要挂帅,又要出征。要抓好部门和地方两个责任主体,把改革责任理解到位、落实到位,抓紧抓实改革方案制定、评估、督察、落实等各个环节,做到全程跟进、全程负责、一抓到底。
(五)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这些论述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重要遵循。一是在总体方法上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所谓系统性,是指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改革措施有计划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所谓整体性,就是改革的指导思想、制度与体制建设、方针政策、方法步骤乃至操作程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所谓协同性,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按照轻重缓急,稳步推进。二是在思想方法上要注重加强顶层设计与推进局部首创的关系。改革开放时至今日,广度和深度已经大为拓展。要把改革推向前进,顶层设计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对那些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和鼓励局部首创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做到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三是在推进方法上注重试点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试点能否迈开步子、?出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在党中央做出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这一重大决策后,北京、山西、浙江等地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迅速展开,统一认识、明确责任、细化方案、推动落实。通过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必将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保障论
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包括党的领导、依法治理、全员参与、督察问责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一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做改革的拥护者,做改革的实践者,做改革的清醒者,做改革的保护者。二是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制轨道上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这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三是保持定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实行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四是强化督察问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强化督察。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要靠督察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提高质量。要以强有力的督察问责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不断提高改革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及辉煌成就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来,“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2014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370个改革方案。2015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415个改革方案。2016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97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419个改革方案。2017年上半年,中央深改组已审议60多个重点改革文件。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已亲自主持召开了36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共审议、通过重点改革文件340多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那样:“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头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这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达到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三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纵深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新进展,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得到强化;文化体制机制、社会事业改革、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日益加强和改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三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1.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完善。《决定》“明确了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并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做出了部署”。[8]推出了国有企业、市场供给、财税金融、农村土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一批基础性、标志性、关键性改革举措,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生根,发挥了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改革支撑发展的动力作用逐步显现。如:围绕《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一系列举措既注重问题导向又着眼制度创新,既注重厘清权限又讲究有收有放,呈现相互配套、整体一盘棋推进的态势。同时,《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加强了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审计监督。建立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从源头上防止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八成,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减一半,价格改革大刀阔斧。推进盐业体制改革,告别了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盐业国家垄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重头戏,“三去一降一补”成为重点工作。《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是继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数十年来的再一次重大制度改革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强化了产权保护的法治化路径,产权保护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吃了“定心丸”。
2.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税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9]《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10]这就明确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决定》强调,要着力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一鲜明思路和有力举措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国家治理规律的探索和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11]全面推开营改增,出台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中央和省级政府取消、停征和减免收费1100多项,其中中央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少69%、政府性基金减少30%。清理规范了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完善了重点支出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财政制度;出台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成为激活各类资本的一池春水。
3.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都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按照《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各地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实践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如:浙江省以“六个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即: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不断扩大农民创业、就业途径;统筹城乡人居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统筹城乡民生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的体制改革,全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区域发展,不断减轻相对贫困的程度。
4.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决定》明确指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同时强调,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13]这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强大动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结合自身条件,开展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商事登记制度、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等方面集中实现了系统集成、综合施策,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以及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
《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14]三年多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关键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出台了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的实施意见、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等重大改革举措。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5]关键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新一届政府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努力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共减少618项行政审批事项。努力做好监管的“加法”,转变市场监管理念,改革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努力补齐监管“短板”。积极做好服务的“乘法”,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务大厅不断扩面升级,政务服务网内容日益丰富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四年多来,“放管服”改革逐步形成一项系统性工程,为破解政府职能转变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找到了一条新路,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对经济新常态下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保就业、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反复论证、稳慎研究,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为实施这项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向着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迈出了重要步伐。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对群团改革做出重大部署。针对近年来群团组织出现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党中央下决心加大群团改革力度,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6]
(三)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7]三年来,“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牢改革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制度创新,基础性改革基本推出,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劲势能得以释放”。“通过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文化体制改革继续聚焦短板发力,以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向百姓免费开放;电影公益放映质量明显提升,群众不但能‘看到电影’还能‘看好电影’;文化服务更好对接百姓需求,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获得了百姓的‘点赞’”。[18]
(四)社会治理创新日益深入
《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19]三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不松劲,聚焦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集中推出一批重点改革举措,办成了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难事,带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实施;农村教育短板正在补齐;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对在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等给予特殊倾斜政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理顺医药比价,推进分级诊疗,更多病人不再“小病靠忍,大病靠拖”;全面放开二孩,优化人口结构;户籍制度改革坚定推进,户口本不再成为阻隔城乡流动的高墙;公安改革全面深化,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异地办身份证、考驾照、做车检等更加便捷;等等。改善民生福祉,守望公平正义,改革打出了一套“恤民之患,除民之害”的组合拳,给百姓沉甸甸的“获得感”。
(五)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
《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三年来,抓住阻力大、利益调整难的硬骨头持续攻坚,美丽中国建设步履坚实。审议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超过20个,这些文件相互关联、前后衔接,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基础性框架体系;[21]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公园建设和保护地体系完善,注重改革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全面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执法的干预,通过“垂改”这种“底盘性”改革,动体制、动机构、动人员,实现对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六)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推进
《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22]这一重要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着力从严从细抓管党治党,着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党中央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反腐败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紧扣全面从严治党,各种相关改革齐头并进、互相支撑,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是着眼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安排,更是针对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寻求解决之策的重大制度创新”;[23]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改革举措全面推进,在上海先行开展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北京、广东、重庆、新疆开展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的行为试点;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使党内问责有了制度规范;印发《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通过制度设计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把好选人用人关;审议通过规范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待遇等文件,以上率下,对全党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待遇做出示范。”[24]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于我们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都弥足珍贵。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面社会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不断创造新辉煌、开辟新境界。砥砺奋进的三年,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有效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事业纵深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历史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形成发展起来的。从理论和实践成果看,我们党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能够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能够显著提高,最根本的还在于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和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正因为没有拄着别人的拐棍,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才能始终站稳脚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25]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有主张、有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坚定制度自信,是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而持久。
(四)坚持突出重点与攻克难点双驱动“要加强对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生态文明、对外开放等基础性重大改革的推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生根。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哪里出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要在改革落实上投入更大精力,建立抓落实的台账,有硬任务、硬指标、硬考核,每项改革落实要有时间表、路线图,跑表计时,到点验收”,[26]落实责任。
(五)坚持抓好改革试点经验的总结推广改革试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哨站”、“侦察岗”、“试验田”。既要周密论证、大胆试验,又要坚持做好试点进展和效果的分析总结,对一些推进难度比较大的试点,有关部门要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对一些局部的试点探索,要重视对试点成果的及时总结,条件成熟后抓紧推广,努力扩大改革影响力;对实践中矛盾比较大的试点,要如实反映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做好相关配套改革。
(六)坚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27]
四、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坚定方向、保持定力、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为“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谱华章。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2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就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各级党委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履行对本地区本部门改革的领导责任。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提高操作能力和执行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准确落实到位。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勇于“亮剑”,敢啃 “硬骨头”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基础性框架体系;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试点扎实展开;司法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各项改革举措配套推出,司法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正式建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诞生,军队组织架构实现历史性变革……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改革破解了一批议论多年、阻力较大、长期难啃的“老大难”。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敢于“断腕”,找准 “突破口”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八成,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减一半,价格改革大刀阔斧;晒权力清单,推政务公开,法治政府建设蹄疾步稳;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改革抓住了涉多部门、跨多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29]
(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出“实招”,凸显改革“含金量”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实施,更多农村娃能念上好大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理顺医药比价,推进分级诊疗,更多病人不再“小病靠忍,大病靠拖”;全面放开二孩,优化人口结构;户籍制度改革坚定推进,户口本不再成为阻隔城乡流动的高墙;公安改革全面深化,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异地办身份证、考驾照、做车检等更加便捷;到2020年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建立脱贫攻坚责任制……改善民生福祉,守望公平正义,改革打出了一套“恤民之患,除民之害”的组合拳,给百姓沉甸甸的“获得感”。[30]
(五)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长远”,明确 “大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注重抓住重点,重大制度改革要放在突出位置、首先抓好,尤其要抓好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完善,继续把四梁八柱性质的体制机制建设推向前进。”“回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下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注定以打基础、谋长远的体制机制性改革为最终指向。制度更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稳定性。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对制度的调整或创新,最终都要以制度形式固定延续下来。特别是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制度改革,对整体制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基础支撑作用。”“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衔接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论及改革的高频词,全面深化改革写下重大制度创新的亮丽篇章。”[31]
(六)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善于“集成”,催生改革协同配套的倍增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推进改革,要树立系统思想,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这一改革思想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32]“同样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则更多着眼于破除改革的利益藩篱。”[33]“科技体制改革涉及政府和市场、产学研各领域,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更加突出改革整体性,统筹衔接当前和长远,党中央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任务作为主要抓手,以关键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34]“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多项改革措施稳步推出、深入推进。”[35]一系列举措既注重问题导向又着眼制度创新,既注重厘清权限又讲究有收有放,呈现相互配套、整体一盘棋推进的态势。总之,“一系列改革举措环环相扣、协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形成了创新发展的合力。”[36](马宝成,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安森东,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信息部主任,高级经济师。)
[参考文献]
[1][2][5][6][10][12][13][14][15][17][19][20][22][2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新华网,2013-11-15.
[3][25][27]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67-100.
[4]赵凌云,苏娜. 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十个重要论点.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12-15.
[7][8][9][1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释义[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11-15.
[16][29][30]金社平.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N].人民日报,2016-11-14.
[18][21][31][32][33][34][35][36]霍小光,张晓松,胡浩,罗争光. 改革,快马加鞭未下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2016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述评[N].人民日报,2017-02-03.
[23][24][26]习近平:2017年要加强国企财税金融等重大改革的推进[EB/OL].新华网,201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