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旦大学 闻玉梅
闻玉梅先生已八十多高龄,数十年如一日,至今坚守教学科研第一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医药卫生人才。她处处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全方位引导和培养学生。她以“继承、突破、升华”总结教师的三个阶段。“继承”就要将老一辈医学大家的知识与美德传承好,用心做人,类似家蚕认真咀嚼桑叶;“突破”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用心育人,类似吐丝作茧;“升华”就是要破茧飞向天空,为教育事业做大事,为建设强大的祖国添砖加瓦。
在她的每一堂课上,注意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如微生物学教学中讲帝国主义细菌战的罪行,讲中国科学家用火车箱做隔离病房的创举;讲无菌手术时提到白求恩的故事;讲诺奖得主时重点讲居里夫人热爱自己祖国波兰,将发现第一个放射元素命名为Po;讲自己的老师林飞卿抗日战争期间用黄豆汤代替牛肉汤成功培养细菌的历史;讲医学微生物学的魅力时,提出中国未来宇宙学中利用微生物占有地位的设想等。
针对医患矛盾,她深深为之忧虑,创新地联合哲学教授俞吾金,解剖学教授专家大胆尝试医学及医德教育新途径,联合教育企业,开设了“人文与医学”网络课程,邀请到文、理、医、及管理各专业大家参与见面课,向全国各类学校开放。至今有全国400多所高校15万多名学生选课学习并获得学分。
她重视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她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及时指出,并因材施教。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她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学生会议并争取做发言报告,她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公益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组织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她与丈夫捐赠150万元设立“一体化健康基金”,鼓励更多的医科教师和学生,开拓跨学科的视野,主动融合其他学科,致力于创新性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她以点滴行动践行一位优秀党员教师的标准,引导青年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刻苦奋斗,追求卓越。她所在的党支部多次获表彰。她所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自1986年成立以来,研究员们都以大局为重,相互团结,为国争光,为民解忧。
作为导师,她多次被选为复旦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好老师。她培养的学生有很多已成长为国家级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大学校长、书记,医院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卫生事业行业的骨干。她曾获得中组部颁发的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奖牌,于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于199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于2015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突出贡献”奖,于2018年获中国免疫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于2019年获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颁奖词:
她爱生如子,躬耕教坛六十余载,主编多部经典教材,为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倾尽心血,哺育了诸多大家;她注重思想引领,虽耄耋之年,仍矢志探索医德教育新途径,打造《人文与医学》网络共享课,赢得全国400多所高校十余万名学生追捧,奏响了医学与人文的交响曲。
医者仁心,无畏坚守。她就是复旦大学老师闻玉梅!
二、南京大学 卢德馨
卢德馨教授,1940年出生,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教学总监、南京大学大理科丛书项目主持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物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工委会顾问。曾获南京大学教学终身成就奖(2013)、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3)、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2000)、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1995)。
卢德馨教授从教55年,心无旁骛,潜心耕耘,他所提倡的“大理科模式”和“研究型教学”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国内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近30年来,卢德馨教授对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深入的实践。起步早,一以贯之,成果显著。卢德馨教授到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工作后,尝试对尖端人才采取特殊培养方式,最终探索出了“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按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特征的“大理科模式”。大理科模式在国内获得广泛认可,早在1993年卢德馨教授主持的“基础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就已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很多方面正是基于大理科模式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
卢德馨教授是研究型教学的最早倡导者。他认为,研究型教学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渗入科学研究的各个元素,包括科学人才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洞察能力、科学道德、评价能力、批评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为了让学生早日受到规范的学术训练,开发潜力,他在研究型教学中引入课程论文,要求低年级学生也阅读文献、进行科研训练。2009年时,有人对卢老师和同事指导过的课程论文数量做了个初步统计,约6627篇。论文指导主要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为了做到答疑及时有效,卢德馨教授承诺所有电邮24小时内答复。在论文高潮阶段,他往往一天要回复50-60封电邮,工作至深夜,而每一封他都是认真指导,悉心回复。不少学生说,我的研究生涯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卢德馨教授与学生的互动是全天候进行的,学生可随时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发电邮给他。他认为,所有这些都只是他作为教师的本分,只有特别的投入,做到一对一的交流,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卢德馨教授去浦口校区上课要经过长江大桥,17年的授课中,从没误过学生一次课。对于青年教师,他总是鼓励他们把研究的学术优势延伸到优质教学资源,从业有专精的专家发展到融会贯通的大师。
目前,卢德馨教授仍坚持在教学改革的一线,从事教学改革中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他认为,教学方法、形式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包括内容选择、重组、更新、纠错、研究训练、创意应用的整合和基于研究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有根本性的意义。他希望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伟大事业中!
颁奖词:
春雷惊南国,心血化甘霖。五十年栉风沐雨,三十载披荆斩棘。他坚持以理想信念铸魂、以教育引导固本、以实践养成奠基;他是大理科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先锋,是基础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杰出代表;他倡导的研究型教学具有开创意义、产生深远影响。
锐意改革,不倦耕耘。他就是南京大学老师——卢德馨!
三、西安交通大学 何雅玲
何雅玲,1988年毕业并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至今。三十多年来,扎根西北,始终坚守在教学工作第一线。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十九大代表及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何雅玲热爱教育工作,她常说:“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我毕生的追求”。她一心扑在事业上,工作起来忘我投入,辛劳疾患都抛在脑后,担任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往往是定额的数倍。在她的日程表上,没有上下班,没有节假日,没有白天黑夜之分。长期超负荷工作,即使在脚踝骨折手术以后,也拄着双拐给学生上课。至今她已给8000余名大学生上过课,培养了1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许多已成长为本领域的杰出人才。正如学校对她的评价:“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杰出教师,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成就了辉煌的事业,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为交大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学校为您感到骄傲和自豪!”
她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 项、二等奖2项,负责的“工程热力学”获国家精品课程,带领的教学团队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团队,指导的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国际创新大赛奖2项。 自1996至今,一直担任教育部教指委工作,任2013-2017、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主任,为全国能源与动力类专业及热工课程的教学改革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主笔完成了《能源动力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热工基础课程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出版了白皮书;主持研发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国家级试题库;领导完成了《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多次组织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举办了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全国能源动力类新工科教改工作;自2013年以来,每年指导举办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对推进我国能源与动力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坚持教学和科研相长,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长期从事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工作,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带领的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及教育部创新团队,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等多项奖励。发表SCI论文450余篇,著作和教材11部(含合著),论著和成果被引17000余次,SCI引用11000余次,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等。这些科研工作,又为她做好教学工作、引领学生站在更高更开阔的知识平台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颁奖词:
三十余载,她扎根西北,甘为园丁;三尺讲台,她唯勤唯严,细作深耕。言传身教,她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孜孜以求,她在能源开发和高效利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不忘初心,风雨无悔。她就是西安交通大学老师——何雅玲!
四、浙江大学 吴晓波
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他把源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融入教学,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本科、硕士、博士的课程教学工作,任教以来,从未间断过本科教学。近五年总教学672课时,教学优良率100%。作为主要创始人,他打破常规,早在1998年就主导设计了全国第一个跨专业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浙江大学高技术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ITP)”。该班于1999年开班,成为我国持续时间最长、溢出效应最大的综合性高校创业人才培养项目,被同学们誉为“浙大创新创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他于繁重的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二十年如一日,担任“强化班责任教授”,风雨无阻地于周末给每一届强化班上最基础的“管理学”。他为学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赢得了同学们的广泛赞誉和爱戴。2004和2006年连续两届被学生票选为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2007年,强化班作为唯一一个成员来自不同专业本科生的特殊班级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班级”,并于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所提出的DPRS(Dream梦想、Passion激情、Responsibility责任、Smile微笑)影响了从本科生到MBA/EMBA、博士生等众多学生。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团队于2012年荣获“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2018年他荣获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称号。
吴晓波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77级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在中央和省政府部门工作数年后考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攻读研究生。作为我国自己培养的最早的技术创新管理博士之一,他秉承“求是精神”,长期深入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的扎根式研究,在创新管理、全球化制造与创新、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包容性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开展了开拓性的研究。他提出的“二次创新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三十年来,吴晓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带领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
颁奖词:
他是“求是精神”的践行者,坚持学业精进、人格完善的理念,以培养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健康力量为己任;他提出了“二次创新”管理理论,组织创办了“高技术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他使学生“拥抱梦想、充满激情、践行责任、常拥微笑”。
只要学生需要,他总在那里。他就是浙江大学老师吴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