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政府印发
《德州市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
有哪些新举措?
一起来看!
↓↓↓
为推动我市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近日德州市政府印发《德州市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的通知,共计45条具体举措,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发展、医疗教育人才合作等诸多方面。
一、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一)共建轨道交通网
1. 积极对接融入以济南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络,加快推进德州至商河等铁路项目,打造高效便捷的“一小时经济圈”。开展我市轨道交通线网前期研究,规划建设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一体化轨道交通体系。
(二)畅通经济圈公路网
2. 加快推进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北环项目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确保西环项目今年开工建设。加快京台高速德州(鲁冀界)至齐河段改扩建工程建设,确保2021年年底建成通车。加强与省会经济圈其他6市对接,争取尽快实现7市公共交通一卡互通。按照省政府要求取消353德城南收费站。
(三)提升航空枢纽服务功能
3. 积极推进庆云通用机场建设,2020年做好机场场址拆迁净地、完善可研报告等工作,确定机场功能设施,争取2020年年底前开工建设,2022年建设完成。
(四)构筑数字化经济圈
4. 加快5G网络建设。按照热点区域—主城区—县城重点区域的次序,推进中心城区、重点产业园区、重点旅游区、交通干线、重要交通枢纽及县城重点区域5G网络建设。到2020年年底,争取开通5G基站1600座,实现主城区、县(市、区)重点商业区、重点景区、京沪高铁沿线5G信号连续覆盖;到2021年年底,累计开通5G基站5200座,实现县(市、区)城区5G信号连续覆盖;到2022年年底,累计开通5G基站8800座,逐步覆盖重点乡镇(街道)驻地;到2023年年底,优化室内外网络建设覆盖广度和深度,网络规模、用户规模、流量规模持续增加。
5. 建设基于人工智能、5G物联、大数据为支撑的新型智慧城市。编制《德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明确德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三到五年的目标任务。开展省新型智慧城市市级试点创建工作,督促指导禹城市作为首批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县级)试点开展示范建设,开展第二批县(市、区)试点示范创建工作。
6. 抓好德州市“数聚赋能”2020专项行动,完善全市政务大数据平台,优化提升政务服务8项重点任务,建设“智慧财税”大数据平台、“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应急管理,推动重大公共安全领域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
二、推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五)优化产业生态
7. 紧密对接“十强”产业,进一步加强产业研究,明确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省会经济圈其他6市实现错位发展、协同配套。实施德州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活力德州、智造名城”,全力构建“541”产业体系,加快我市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
8. 积极发展康养体育产业。一是按照“一核引领、三区集聚、全域联动”的医养健康产业布局,积极引进体育用品总部,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体育赛事表演和健身休闲业融合发展。二是制定《德州市养老服务条例》配套政策并落实到位,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开展专业化、多元化养老服务,提高全市养老管理和服务水平。
9. 重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高标准蔬菜、畜牧养殖等产业,2020年新(改)建高标准蔬菜园区10个,规模化养殖场达1900处以上,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左右,农业“新六产”示范县达5家以上、示范主体达50家以上。强化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全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0个以上,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比例稳定在60%以上,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30万亩。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省、市三级联创,评选认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家以上,争取更多的园区进入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行列。
10. 积极发展硅材料产业。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有研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项目发展,推动集成电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弥补产业短板。到2020年年底,实现8英寸硅片生产线试生产,搬迁现有大直径硅单晶生产线。
11. 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加强与省会经济圈其他6市的产业对接合作。2020年,全市新引进市域外招商引资项目不少于200个,全年实现到位资金不低于200亿元。
(六)共享科技创新资源
12. 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瞄准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省会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高质量举办各类校企对接活动,进一步放大“中国·德州京津冀鲁资本技术交易大会”品牌效应,推进企业与省会高校院所加强创新要素的有效对接。
13. 加快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县(市、区)、重点企业与省会重点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山东省盾构/TBM工程技术与新材料研究院、山东大学禹城生物工程应用技术研究院、山东禹泽药康生物活性肽研究院、德州迈特新材料研究中心申报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与省会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联系,共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等平台。
14.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企业与省会高校院所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申报科技重大专项,破解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利用“中国·德州京津冀鲁资本技术交易大会”、“智汇德州”等大会平台,对高校院所成果进行重点推介,推动校地、校企实现技术成果精准对接、有效转化。
三、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七)共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15. 做好我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并将调整后的生态红线成果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黄河、京杭大运河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推进河流水系生态修复和中心城区水域贯通。将部分重点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
(八)推进环境污染联防联治
16. 联合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科学推进清洁取暖,2020年完成农村地区29万户清洁取暖改造任务目标。加强散煤治理,对未稳定实现清洁取暖区域的生产、生活用煤,全部使用符合标准的洁净煤炭。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确保建筑施工工地常态化落实“六个100%”措施。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严厉打击超标排放行为。修编完善《德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将“区域应急联动”纳入预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做好相邻行政区域的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工作。2020年,确保达到《山东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作战方案暨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三期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17. 联合推进水污染治理。落实《德州市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工作方案(2019—2021年)》,提高我市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推进跨界河流信息共享、联防联控,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治水合力。尽快谋划实施一批水系连通、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优质工程,推动水生态修复向水生态循环转变。完成国家、省水环境“十三五”期间的约束性指标要求,主要河流国省控出境断面21项指标年均值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
18. 联合推进固体废物治理。建立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共同防范和化解危险废物跨界污染风险,实现资源共享、优劣互补。争取济南市相关单位在危险废物鉴定鉴别、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和难处置危险废物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给予我市技术支持。
19. 推行异地交叉环保执法。积极配合开展异地交叉执法,制定《德州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行动工作方案》,形成点面结合、相互融合、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态势。
(九)强化污染源头协同治理
20. 严格落实“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加大区域内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力争到“十三五”末,我市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330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45亿千瓦时。
21. 落实“1+1+8”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深挖减排潜力,拓展减排领域,持续做好大气、水污染减排工程建设。2020年实现全部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排污许可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相融合,把总量控制落实到排污单位。完成“十三五”期间总量控制目标,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持续下降。
(十)合力打造山水大花园
22. 推动齐河黄河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主要建设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旅游特色景观主题公园。支持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3. 坚持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格局,依托河流、湖岸、城市公园及绿化带,打造集景观、休闲、旅游、生态“四位一体”的沿黄最美生态廊道。以“维持水生态、改善水环境、节约水资源、提升水安全”为发展目标,建设具有北方平原水城特色的城市自然海绵示范。
四、打造文明交流互鉴高地
(十一)联合开拓文化旅游市场
24. 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积极参加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高铁沿线城市宣传推介活动,拓展宣传推介渠道。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培育一批以黄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区、主题酒店、文艺餐厅、购物场所,全力打造德州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十二)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
25. 发展基于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体验型文旅消费业态。开展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促进文化旅游类、文化艺术类、文化服务类、文化体验类、数字文化类等文旅消费活动发展。推动德州中动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园,德州黑陶传承、旅游、体验服务平台,新街口文化产业园等体验型文旅项目建设。
26. 积极规划布局未来社区文化场景,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城市文化综合体。推动齐河博物馆群项目建设,争取2020年年底19个博物馆主体全部建成,2021年全部建成运营。
五、增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十三)统筹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
27. 加快完善公共卫生现代化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响应、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协同工作推进机制,争取将我市公共卫生现代化信息系统纳入全省公共卫生应急平台建设,建设完成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与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逐步建设完成区域影像中心。推动电子病历、医学检验检查跨县(市、区)、跨机构结果互认。
28. 加大对接省会医疗机构力度。积极参与省会经济圈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开展人才培养、专科建设、技术指导、科研合作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我市,带动提升我市医疗服务水平。
29. 加快补齐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短板,制定我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使用单位相衔接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设计建设市卫生应急储备库,确保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不少于1个月。
30. 建设德州市传染病防治中心,承担医疗救治、物资储备、应急指挥等功能。各县(市、区)综合医院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科。实施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市、县疾控中心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十四)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
31. 深度参与省政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的全面合作,推动县(市、区)、重点企业与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等省会重点高校院所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
32. 积极对接融入经济圈教育联盟,建立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开展师生异地交流培训,巩固与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的对接合作。促进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争创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加快中北大学研究生院产教融合发展,建设“德州市职业教育智能实习实训基地”,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十五)共织社会保障一张网
33. 推行社保“一卡通”,推进电子社保卡向政务服务、金融服务、智慧城市服务等领域应用。落实好省工伤认定有关政策。探索建立养老机构共建合作机制,畅通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渠道,实现养老补贴跟着老人走。
34. 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和移动支付,建设医保专有云平台,实现医保部门独立开展医保信息化工作。加大医保电子凭证宣传力度,基本实现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全覆盖。
六、推进区域合作开放共赢
(十六)引领黄河流域协同发展
35. 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实施潘庄、李家岸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7个县11个重点中型灌区改造工程,持续提高水利设施灌溉效益。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市河道输蓄水能力及水库蓄水能力。稳步推进恩县洼滞洪区治理工作。
36. 深度对接京津、服务雄安。聚焦我市“541”产业,谋划一批重点推介招商项目,实行“清单式”招商、“销号式”管理,力争2020年我市实现新开工京津冀区域项目60个,到位资金50亿元。强化协同联动,与省会经济圈其他6市一起,抱团争取享受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系列创新政策。
(十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37. 建设“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网络,以“对接中东欧、提升东盟、深化日韩、拓展拉美”为基本工作思路,创新多元化交往模式,2020年新增友好意向城市5个。借力省“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网络和海外投资专业服务平台,助推我市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
38. 搭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继续开展“百企下南洋”品牌活动,办好“驻鲁外交官感知新德州”“2020年驻德外国友人国庆招待会”“德州与东盟国家网络招商对接会”“中国—东盟(德州)经贸洽谈会”“德州—泰国风情周”和“东盟大讲堂”等系列活动。
39. 鼓励企业组建“走出去”产业联盟,发挥企业走出去建设海外仓的典型带动作用,引导更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发展对外劳务和对外承包工程,带动服务出口。
(十八)搭建高能级开放平台
40. 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申报第三批省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全力做好鲁北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型)创建工作。
七、优化配置各类要素资源
(十九)统筹人力资源配置
41. 深入实施“假日专家”工程。支持用人单位通过顾问指导、技术合作、联合研发、委托开发、成果转化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年遴选一批德州市“假日专家”,按在德纳税劳动报酬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二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42. 深化政银合作。积极推进市政府与市内银行上级行的战略合作,争取信贷资源倾斜,持续扩大信贷规模。组织优质项目银企对接会,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互动合作。通过“首贷培植”为企业首次贷款提供咨询和全流程操作服务,降低贷款门槛。
43. 加强与省会经济圈其他市的协调联动,积极参与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设立工作。强化金融监管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落实《德州市金融管理与金融稳定合作备忘录》,确保辖区金融稳定。
八、组织实施
(二十一)强化组织领导
44. 积极配合济南市建立议事协调机制,抽调人员赴济南集中办公,履行好联席会议办公室相应职责,协商研究一体化重大事项。加强与其他6市的对接交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产学研联盟发挥作用,推进一体化发展工作走深走实。
(二十二)鼓励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45. 支持齐河县打破行政壁垒,探索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机制。推动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和济西湿地公园一体化发展,合作共建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黄河生态文化观光走廊。建立完善跨行政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协调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和联合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