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创于2014年的慧算账公司在走了将近三年的路程后,目前已为三十多万的用户服务,并完成了B轮4亿元的融资,也创造行业最大融资记录。
近日,环球网科技对慧算账联合创始人张明淇进行了专访。
环球网:请简单介绍一下慧算账公司的发展历程?
张明淇:慧算账在2014年创始之初,开始在财税的领域试图去做一些探索和突破,并萌生了第一个saas版本。在2015年正式成立了公北京公瑾科技。截止目前,在三年内获得将近三十多万的用户市场规模。可以说,我们对财税代理这个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对行业的变革形成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环球网:慧算账目前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盈利情况如何?
张明淇:慧算账目前的盈利模式其实跟大多数传统贷融资行业是一样的,我们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为我们支付服务的费用。另外,我们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用了一些比较技术化的手段去提升企业的服务体验。盈利的情况来讲的话,目前我们所有的渠道商都是赚钱的。其中,北京直营公司的成本会比较高,但是从全国角度上来讲,基本上这个生意没有特别亏钱,不然公司老代账也难以为继。
环球网:您认为代记账这个行业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张明淇:代账行业的问题,第一是过于的老化。第二是在过于老化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人才去实现更新和迭代。所以,当我们介入这个市场后,面对的是一个传统的格局和固有的思维,包括像以前的会计,大家普遍的印象是低端化,然后还没有培训。
或者说会计都是包括很多小会计到代账公司去,然后拿实习工资的情况。其实,这些情况都是需要我们去通过改变的。所以,我们做慧算账,最初打破了这些既有格局。具体到整个公司如何运转,我们对于销售和会计,有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会计进来是会提供一系列的培训。这样对于员工来说,有一个很明确的职业发展体系。然后这样一个门店构建成功后,再把这样一套的门店运营方式复制给全国所有的合作伙伴。
环球网:慧算账为什么选择直营加盟的这种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难点?
张明淇:做直营加盟,其实核心的点是复制能力。从我们以前调研的结果来看,传统代账公司都是有加盟形式的,但是它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特点:第一,单店都很小,比如说在我们这边北京就有友商,可能有二三十个小点,但是每个点可能就两三百平米,是一个非常小的规模。第二,我们发现无法实现跨省。比如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天津、上海,他们可能就没有办法实现品牌或者整个范围的传播。所以我们当时直营和代理的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我们的商业模式或者对门店运营理念对传统市场确实有影响或者有实质性的提升。那么,我们要考虑的就是能不能把它复制出去和怎么复制。
所以,我们采取代理的形式,而第一要验证的就是这个模式的复制性。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我们找到了并总结了很多有用的经验,来解决如何去实现代理公司品牌的跨区域跨省或者全国化的运营,需要搭建什么样的后台,就成了我们要突破的一个最核心问题。
环球网:这些加盟店怎么保证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度?
张明淇:第一,用户跟慧算帐之间有一种交互的模式,客户在交互时,他会更倾向于认可慧算账的品牌,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对于人的行为约束就实现了。另外,我们在销售端有CRM系统,我们的销售有统一的全国话术培训,从客户的感知上来讲,慧算账的销售打出去的产品具有统一性,这样到会计这一端,即使个人行为有各种各样的喜好,但通过培训,这些喜好是在管控中的。那么,反过来对用户的体验来说,稳定度就会逐步的提升。
环球网:最近慧算账发布消息,完成了B轮4亿元的融资,这也创造了行业最大的融资记录。而且我注意到投资方不乏一些金融公司,是不是意味着慧算账未来有布局金融的打算?
张明淇:有这方面的考虑,很多企业会呈现不同的金融需求和风险控制的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没办法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的。从服务升级上来讲,这对于客户来说,可能就是市场上的一个损失。因为以前的传统代账公司体系无法实现服务升级。所以,我们现在是通过跟股东合作,跟其他的金融机构合作,包括国有四大行(他们之间也在采取直接数据对接的一些合作的形式),来探索有没有什么样的金融产品可以去覆盖客户的新需求,然后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探索服务升级的过程。
环球网:慧算账未来的发展战略及规划是怎样的?
张明淇:其实,我们最核心的战略是我们在全国布局的客户,在全国服务上来讲,慧算账在全国拥有30多万用户,在全国范围内占到大于1%的市场份额。目前,我们无论在市场份额还是影响力上都处于初级阶段。
更高级的战略的话,首先,我们会考虑帮我们的传统代理客户实现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广的服务范围。其次,我们再做一些服务升级的探索,因为对于我们客户来说,除了财税之外,他们还有金融需求和社保需求。因为我们的客户自己没有会计,没有人力资源人员,二是通过一些外包服务的产品形式,去实现业务管控,那么用工风险也成为产品升级的一大需求。
第三,从长远上来讲,我们希望把产品更加贴近用户的经营生产需求。因为其实我们一直对于客户的认知是,如果我帮他们把税务或者人力这样的风险管控的特别好的话,他们的需求就到了第二或者第三级。
本次融资之后,我们现在正在组建自己的用户需求分析团队。另外,我们还有很多发票的数据沉淀包括客户的采购地点和价格,都是我们探索的点。
总结来讲,第一,做完基础客户;第二,金融和社保这一类的服务升级;第三,做更长远的一些布局。总之,对于我们的客户来说,给他们创造生意的增量,从而形成更良性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