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急剧膨胀的储能行业,为何参与者不挣钱?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0 13:45

郑晨烨/经济观察网

图源:图虫创意

从新能源发展的“压舱石”,到令从业者深感迷惑的“怪行业”,迈进2024年之后,储能行业又将走向何方呢?

如果让武以峰用一个字来形容现在的储能市场,他觉得“怪”这个字可能最合适。

武以峰几年前曾在广东从事锂电池批发生意,2022年回到苏州,进入一家初创的储能企业担任销售经理。在他眼中,储能是一个前景很不错的市场,可再生能源装机持续高增带来的消纳压力,也推动各地不断出台促进储能配套的相关政策。一时之间,储能成为新能源板块的大风口。

风口之下,武以峰很自然地认为,储能相关的市场需求将迎来大爆发,这个领域的生意一定很好做。可惜,他只猜对了一半。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再创新高,截至三季度末,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突破10GW,达到12.3GW,同比暴增925%。

这样的景气度体现在武以峰的日常工作中,便是销售线索及招标项目的激增,但奇怪的是,下游装机规模有望直接翻三倍的市场,却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好处。

“跟以前做锂电的朋友聊天,都问我现在做储能是不是赚大钱了,外面看起来风光,但是苦只有自己知道,竞争太激烈了。一个(储能)项目三四十家企业竞标,行业价格新低点不断被刷新,年初市场价格还在1元/瓦时以上,到年底就跌到0.4元、0.5元左右的水平了,哪里还有利润啊。”武以峰向记者如是抱怨。

而武以峰的遭遇,是眼下正处在“冰火两重天”的储能市场的缩影。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甚至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以电化学为主的新型储能就是诈骗市场,都是锂电池厂商为了消化多余产能所推动的,如果没有政策驱动,新型储能市场将瞬间崩塌”。

从新能源发展的“压舱石”,到令从业者深感迷惑的“怪行业”,迈进2024年之后,储能行业又将走向何方呢?

“怪行业”

刚刚过去的2023年,又是国内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大年,年内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4.5亿千瓦,而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增加,向来被视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的关键手段——储能,亦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一年。

2024年1月2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2023年国内储能招投标市场盘点数据显示,该机构在2023年共追踪到1703条招标信息和1142条中标信息(涉及储能电芯、电池pack、直流侧系统、储能系统、EPC、BMS、储能变流器、储能EMS、储能租赁等采购类型),招标和中标信息数量均远超去年,三倍于上一年同期水平。

华南一家大型电池企业的区域总监王云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中增速最快的储能形式,多为以锂电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按照存储介质的不同,储能赛道的技术路径可分为新型储能和传统储能,其中传统储能以抽水蓄能为代表,适合大电网的能量调配,而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响应速度快的新型储能,则更适合给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做配套。

“比如锂电储能系统具有快速充放电的能力,能够迅速响应电网负载的变化,提供必要的调节服务,这对于保持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占比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同时,分布式光伏、风电的发展,也让偏灵活的新型储能有更多用武之地。”王云表示。

虽然从需求侧来看,储能尤其是新型储能的发展前景十分火热,反映在具体的装机数据上,也是屡创历史新高,但日益扩大的市场规模,却并没有让行业走向蓝海竞争的快车道,反而竞争态势却一日比一日激烈,市场环境也让从业者们一日比一日难受。

2023年12月24日,中储科技2024年度电芯框架招标中标候选人公示,其中0.5C(2小时充放电时长)及0.25C(4小时充放电时长)标段的电芯最低报价直接击穿0.5元/Wh,以亿纬动力(300014.SZ)、中创新航(03931.HK)、欣旺达(300207.SZ)为代表的前三名中标企业,分别报出了0.435元/Wh、0.409元/Wh以及0.45元/Wh的超低价,引发行业内一片哗然。

“2023年年初的时候,国电有个项目报出了1.08元/Wh的价格,当时就感觉价格战打起来了,但当时感觉价格再怎么往低了报,1元应该也是个底线,结果一年时间,现在直接干到4毛(单瓦时),而且还有可能继续跌下去,直到有人撑不住为止。”回忆起2023年的储能市场行情,王云还是感到不可置信。

0.4元/Wh的储能电芯价格是什么概念呢?

武以峰告诉记者,一个完整的储能系统成本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BMS系统、集装箱集成、项目设计费用、基建费用以及在成本中占比过半的电池模块费用。

对于储能厂商而言,0.4元/Wh的电芯售价,意味着上游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要维持在10万元/吨以内,这个价格对于大厂商尤其是自身具备垂直一体化产能的大厂商来说,属于贴着成本线边缘的报价,而对于一些中小厂商来说,就只能“赔本赚吆喝”了。

2024年1月5日,上海钢联发布的最新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即为10万元/吨,正好卡在了行业的盈亏生死线上。

“储能系统的价格和碳酸锂是有联动效应的,今年储能价格可以说是紧贴着碳酸锂价格在变动的,这样可以很好地把落后者、新进者,成本控制差的企业挤出去,同时,也能保持自身经营业绩的基本增长。”王云说。

据经济观察网记者统计,2023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开始一路走跌,均价从年初近60万元/吨下跌至目前的10万元/吨,年内价格降幅超过80%。

不过,在武以峰看来,上游原材料价格走低只是储能行业价格战的诱因,其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各路玩家积极加码储能,使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在缺乏差异化竞争的背景下,只能用价格这一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打开市场。

“今年参与的项目招标,从龙头到小兵,几十家企业抢标,有时候我都奇怪,就是一些几百兆瓦的单子都有人来抢,完了之后大家产品也都差不多,就一个电池你也做不出花来,集成厂商大家技术都差不多,只能拼价格。”武以峰说。

王云亦向记者表示,目前在大型储能项目的招标中,成本是招标主体最关注的方向,因此,投标企业自然将价格作为重中之重去看待。

除了上游价格下跌、下游竞争激烈,储能市场陷入冰火两重天的最直接原因,还离不开产能过剩的问题。

“装机根本就赶不上扩产的速度,储能属于上限高,下限低的行业,没什么门槛,弄个厂房,搞套设备就可以开工了,你甚至不用太懂储能,只要有一些基本的人脉资源,刚开始进来都能赚到钱。”武以峰说。

在天眼查平台上,若以储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2023年成立的相关企业主体就多达73437家,而这一数字在2022年还仅为41349家。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锂电储能产能规划高达360GWh,而去年前十个月国内企业储能电池在全球的出货量仅为163GWh,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只在50%左右。

在2023年12月18日的高工储能年会上,高工储能董事长张小飞用一组数据直观展示了储能锂电池的产能利用率“惨状”:方形锂电池在2023年第三季度的利用率仅为50%,而户储方形50Ah电芯利用率则只有30%—40%,软包电池的利用率只有20%—30%。

“2023年,储能电池产业已经遭受了巨大的过剩冲击。”张小飞表示。

洗牌在即

“新能源的下半场是储能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现阶段行业格局尚未稳定,最重要的是,储能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甚至使用模式都还在探索中。”广州一家电网侧资深从业者黄先生向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不论是供需失衡还是价格战,都是新兴产业发展中所遭遇的再正常不过的问题,之所以现在各家厂商以及下游业主除了价格与成本之外,找不到其他的关注点,原因无疑是储能模式尚不清晰。

“新能源配储这个东西出来有点戏剧性,从目前的新能源装机来看,风电光伏占全国总装机也才百分之三四十,也就是说新能源对整个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现在还看不太出来,按照这个趋势再过10年,咱们国家完成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之后,储能的角色和作用可能会发生变化。但现在(强调配储)有个什么问题呢?我们内部统计,发电侧的配储占整个新能源配储的50%,但其使用效率仅为5.6%。”黄先生告诉记者。

眼下,配置储能已经成为全国新能源项目并网的基本要求,据经济观察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自治区出台了要求新能源项目配储的文件,对新能源发电项目的配储比例做出明确规定,但在政策驱动之下,“建而不用”又开始成为影响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为何下游业主花大价钱配置的储能,会出现“建而不用”的情况呢?

王云向记者解释称,虽然新型储能的本质是为了解决消纳问题,但就具体项目看,靠近负荷中心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并不存在消纳问题,通过智能调度,新能源项目的发电量是可以实现足额上网的,因此在这些地区的新能源配储,确实存在建而不用的情况。但对于一些“风光”资源比较丰富的偏远地区,其消纳问题产生的实质是用电需求不足,储能并不能解决这类需求问题。

“只要碳酸锂价格能继续跌,今年的储能价格就还要继续下行,要是哪天卷到1毛钱(单瓦时),你再来找我的时候,我可能就不干这行了。”谈及行业未来的规划及展望,武以峰向记者调侃说。

对于储能这一赛道的所有参与者来说,激烈的价格竞争,无疑是目前悬在所有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在何时撑不住出局。

2023年底,捷威动力发布的一则《公司停工停产、员工放假及培训通知》引发了广泛关注。在通知中,捷威动力称,受市场及上下游产业链等客观因素影响,为保证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经管理层研究决定,自2023年12月1日起开始停工停产。作为行业内一家知名的电池厂商,捷威动力同时拥有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大业务板块,有盐城、长兴两大生产基地,有效产能达到10GWh,在职员工超过 2400名。

而像捷威动力这般,2023年内被行业淘汰出局的企业并不少。

2023年2月,珈伟新能(300317.SZ)公告称,不再将锂电池生产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公司相关的锂电池制造已经停产,已不具备研发、生产锂电池的相关条件;6月,明冠新材(688560.SH)公告称,加快与控股子公司兴华财通相关资产及其业务的脱离,剥离锂电正极材料相关业务;7月,百合花(603823.SH)公告称,修订定增方案,取消计划的年产40000吨电池级磷酸铁锂项目、年产3000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9月,2022年高调跨界储能的昆仑万维(300418.SZ)公告称,拟将北京绿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0%股权及未来可转成10%股权的可转债转让给公司实际控制人周亚辉,正式放弃储能业务。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储能行业激烈的价格战持续下去,很有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

“假设你是一个新能源企业,当政策要求你进行配储,而实际又没多大用处的时候,你会怎样做?你会选择市场上最便宜的产品。”黄先生向记者分析表示。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在《2023国内储能招投标市场盘点》中亦指出,“随着市场玩家的增多,面对激烈的竞争,有的企业会选择用低价去争取订单。而为了获取利润,必然会在材料、工艺等环节降低要求,这样产品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也会对后续的电站运行维护带来安全隐患。在利润微薄的限制下,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撑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势必会面临淘汰,行业洗牌在即” 。

原标题:《储能沦为“怪行业”:市场规模急剧膨胀,为何所有参与者都不挣钱?》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