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1-30 20:23

微芯生物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微芯生物是由资深留美归国博士团队于2001年3月创立的中国原创新药领域的先行者。公司秉承“原创、优效、安全、中国”的理念,专注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抗病毒五大领域的原创新药研发,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临床亟需的、具有革命性疗效的创新机制药物。

微芯生物总部位于深圳,主要分支机构分布在成都、北京、上海和美国新泽西,近千名员工分布于全球各地,已发展成为有机整合了早期研究、临床开发、产品开发及GMP生产、药政事务及药物警戒、营销、商业及市场准入、产品战略及商务拓展、知识产权,以核心技术为创新研发引擎,丰富原创新药产品线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物医药(biopharma)企业。

公司始终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专注于研发具有明显差异化的新分子结构体、全新作用机制、全新治疗手段、显著优于现有临床治疗药物、可满足临床新治疗需求的原创新药和新技术。公司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治疗2型糖尿病国家1类新药西格列他钠获批上市

2021年10月,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西格列他钠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这是全球首个获批治疗2型糖尿病的PPAR全激动剂,其具有针对代谢综合征和直击胰岛素抵抗的新颖作用机制,胰岛素抵抗是多种疾病滋生的共同危险因素;表现为多种疾病常集中发生于同一患者的倾向,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生的中心环节,将为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具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提供全新的临床治疗选择。

2、西达本胺日本获批2个适应症

2021年6月,日本医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PMDA)批准西达本胺(海外编号:HBI-8000)在日本上市销售,用于单一疗法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R/R)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这是西达本胺继2013年在中国获批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2019年乳腺癌适应症之后,在日本获批上市的新的一种肿瘤适应症,也是中国本土企业首个自主研发的原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

2021年11月,PMDA批准西达本胺(海外编号:HBI-8000)用于单药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R/R)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这是西达本胺在日本获批上市的第二个适应症。

3、三个重大品种共4个III期临床研究顺利推进

(1)西达本胺联合一线标准治疗在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键性临床III期试验进展顺利,试验入组接近尾声;

(2)西奥罗尼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关键性III期试验已于2021年11月2日在辽宁省肿瘤医院完成首例病人入组;

(3)西奥罗尼联合紫杉醇治疗铂难治或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已于2021年12月20日完成首例病人入组;

(4)西格列他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III期临床试验于2021年7月6日在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实现首例患者随机给药。

上述临床III期项目的顺利进展,将有力保障研发成果实现商业化,有力保障公司经营业绩的良好增长。

4、全球共9个关键临床研究进展顺利

(1)西达本胺联合恩沃利单抗注射液(PD-L1抗体恩维达)治疗经PD-1抑制剂治疗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开放、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于2021年12月20日完成第一例受试者首次用药;

(2)西达本胺联合替雷利珠单抗(PD-1抗体)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于2022年1月13日获批开展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工作正在启动中;

(3)西奥罗尼胶囊单药或联合方案在蒽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获批开展开放、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于2021年7月6日获准,临床试验工作正在启动中;

(4)西奥罗尼治疗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或不可手术切除的软组织肉瘤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于2022年1月4日获CDE受理,于2022年3月7日获准开展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工作启动中;

(5)西奥罗尼联合AK104(PD-1/CTLA4双抗)治疗一线含铂化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方案失败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Ib/II期临床试验于2022年3月18日获CDE受理;

(6)西奥罗尼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IND申请已获美国FDA批准,Ib/II期临床试验正在启动中。除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外,2021年6月,西奥罗尼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获FDA授予孤儿药资格认定;

(7)西格列他钠单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II期临床试验于2022年3月21日在组长单位北京友谊医院完成首例病人入组,其他分中心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的情况下也将按计划推进项目;

(8)CS12192(高选择性JAK3激酶抑制剂)目前正在国内开展类风湿关节炎的I期临床试验,针对正常人群的单次剂量爬坡试验结果报告分析已完成,目前正在准备进行下一阶段临床试验;

(9)CS12192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IND申请已获美国FDA批准,I期临床试验正在启动中。

5、全球合作临床开发与商业化战略全速推进

公司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国际临床开发中心,正在不断完善团队建设,以期实现公司制定的基于中国早期研发的产品全球开发战略。

(1)美国沪亚生物公司正在开展全球多中心西达本胺联合Nivo(BMSPD-1抗体)用于一线治疗黑色素瘤的III期临床试验;同时,西达本胺联合Pembro(MerckPD-1抗体)用于肺癌的一线治疗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2)台湾华上生技于2021年7月完成了西达本胺联合依西美坦治疗乳腺癌在中国台湾地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2021年12月28日向台湾食药署(TFDA)递交了西达本胺用于二线治疗晚期肝癌的Ib/II期临床试验申请,预计在台湾多个临床试验中心同步开展;西达本胺治疗PTCL适应症向食药署提交了上市申请,并已完成生产核查。

6、研发、生产承载能力快速提升

成都微芯药业创新药物生产基地,位于成都高新(西)区,占地100亩。其中,一期工程为生产西格列他钠原料药(产能7-14吨/年,可满足10-20亿的销售额)、西格列他钠片的两个生产车间及其配套的综合楼、质量中心、危险品库、动力中心、储罐区、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二期工程为西奥罗尼原料药、西奥罗尼胶囊的两个生产车间及其配套的公用系统、仓库等基础设施(可满足50亿销售额),三期工程CS12192生产车间、中试多功能车间及配套设施(在建)。

2021年12月,建筑面积超6万平米的微芯生物科创中心-成都“创新药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项目”完成竣工验收,正式投入使用。成都创新药研发中心将与深圳研发中心共同承担公司产品链建设和临床研究支持工作,并在项目和工作性质上进行有效的互补,将是微芯生物国内最大的创新药研发基地和区域管理中心。公司早期研发中心目前已建立起涵盖了创新药临床前研究所需的主要功能体系:疾病治疗靶标的基础研究和确认,药物分子的设计与筛选,药理毒理研究,转化医学研究,成药性评价,原料药及制剂的药学研究等。创新药研发中心吸引了多名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加盟,团队规模106人,现有16位具有博士学历的高端人才,可同时开展多项临床前项目的探索研究。在集聚创新型原创新药研发力量的同时,研发所需的专用设备、实验室、仪器等与环境同步升级,这将进一步提升微芯生物的自主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2022年4月,总部及深圳研发中心整体搬迁入驻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西路的深圳总部办公楼南山智谷,将为引入更多优秀人才、提升总部研发综合实力提供重要保障。

7、积极布局大分子领域

基于为满足临床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公司将大分子团队独立设立成都微芯新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将积极布局抗体药物、抗体耦联药物、蛋白质药物与核酸药物;不断突破与创新,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新颖机制的药物与手段。

8、销售收入大幅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0,449,990.57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9.74%,其中,西达本胺全年销售收入387,366,419.75元,西达本胺授权许可收入39,562,560.00元,西格列他钠新上市2个月销售收入3,258,682.88元。

此外,公司储备了一系列独家发现的新分子实体的候选药物如CS271011、CS23546、CS32582等,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或早期探索性研究。

报告期内,公司在研项目研发进展顺利,研发投入增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70.73%;同时为西格列他钠新药上市组建代谢病事业部并开展市场推广,销售费用投入增加,销售费用同比增长78.6%。因此,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958,284.55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9.2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906,539.08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70.13%。公司人才团队规模迅速扩大,公司研发人员由191人增至260人,同比增长36%,销售人员由237人增至362人,同比增长52.74%,生产人员由157人增至189人,同比增长20.38%。公司整体研发、生产、销售能力布局上的大幅提高,虽短期导致利润承压,却为公司的稳健发展与业绩的持续高成长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产品均为自主研究发现与开发的新分子实体且作用机制新颖的原创新药。已获批上市的国家1类原创新药西达本胺(商品名为“爱谱沙/Epidaza”),其是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已获批上市的国家1类原创新药西格列他钠(商品名为“双洛平/Biessgu”),其是全球首个获批治疗2型糖尿病的PPAR全激动剂;处于临床阶段的国家1类原创新药、三通路肿瘤靶向抑制剂西奥罗尼;国家1类原创新药、高选择性JAK3激酶抑制剂CS12192。上述产品具有多种适应症拓展潜力,在多项适应症领域正在进行全球同步开发与商业化。此外,公司储备了一系列独家发现的新分子实体的候选药物20余项。

1.上市及在研品种

西达本胺

西达本胺是公司独家发现的表观遗传调控剂类药物,是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和全球首个获批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口服药物。其发现、研究过程及临床引用发表于多本国际国内知名期刊,西达本胺化合物中国发明专利于2017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目前,西达本胺已有两个适应症成功在国内获批上市,分别用于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乳腺癌;有两个适应症成功在日本获批上市,分别用于治疗成年人白血病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西达本胺是中国首个获批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药物。目前,公司正在开展的西达本胺注册临床试验包括西达本胺联合R-CHOP治疗初治、MYC/BCL2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III期临床试验、西达本胺联合恩沃利单抗治疗经PD-1抑制剂治疗进展或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的II期临床试验和联合百济BCG-317治疗非小细胞肺癌II期临床试验。随着西达本胺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II期临床试验和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患者人群的临床试验的持续推进,西达本胺的适应症范围将不断扩大,预计可实现销售规模的长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西达本胺已惠及近万名淋巴瘤患者和乳腺癌患者,累计销售12亿元,公司开展的后续免费用药项目累计向患者赠药6.5万盒。

西格列他钠

西格列他钠是公司自主设计、合成、筛选和开发的新一代胰岛素增敏剂和糖脂能量代谢综合调控剂类药物,于2021年10月在中国获批上市,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PPAR全激动剂,其机制新颖的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不但可以控制血糖,还可以治疗糖尿病患者伴随的脂代谢紊乱。西格列他钠的研发成功是我国真正原创的降糖药物研发从零到一历史性的突破,标志着我国也具有研发新型降糖药物的能力,是我国糖尿病药物研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目前,公司正在开展的西格列他钠注册临床试验包括西格列他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经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III期临床试验和西格列他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伴甘油三酯升高和胰岛素抵抗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

西奥罗尼

西奥罗尼是公司自主设计和研发的三通路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AuroraB、CSF1R和VEGFR/PDGFR/c-Kit等多个激酶靶点。目前,公司正在全球同步开发西奥罗尼。公司在中国开展的西奥罗尼注册临床试验包括西奥罗尼治疗经过2线系统化疗后疾病进展或复发的小细胞肺癌Ⅲ期临床试验、西奥罗尼联合紫杉醇治疗铂难治或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III期临床试验、西奥罗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II期临床试验、西奥罗尼单药/联合西达本胺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II期临床试验、西奥罗尼胶囊单药或联合方案在蒽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西奥罗尼治疗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或不可手术切除的软组织肉瘤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西奥罗尼联合AK104治疗一线含铂化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治疗方案失败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Ib/II期临床试验。其中,西奥罗尼治疗小细胞肺癌和卵巢癌的适应症均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公司在美国开展的临床试验包括西奥罗尼单药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1b/II期试验,其已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CS12192

CS12192是公司自主设计和研发的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高选择性JAK3激酶抑制剂,同时部分抑制JAK1和TBK1激酶,在研的适应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以局部或全身性异常炎症免疫反应为特征的炎症免疫性疾病。根据美国自身免疫性疾病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已经有超过100种疾病类型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炎症性肠炎等。目前,公司正在全球同步开发CS12192。公司在国内开展的CS12192临床试验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I期临床试验,在美国则已获批开展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I期临床试验。

2.早期研发布局产品情况

公司早期研发中心目前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深圳小分子早期研发中心、成都小分子早期研发中心和成都大分子早期研发中心(微芯新域)。公司目前有一系列独家发现的处于早期及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新分子实体的候选药物近20项,主要为CS271011、CS23546、CS32582等。

CS23546:小分子PD-L1二聚体拮抗剂是一款可口服、高效活性候选分子,动物试验研究显示出良好的药代和抗肿瘤免疫药效特征,计划2022年Q4-2023年Q1左右中美双报申请IND。

CS271011(原代码:CS27109):靶向肝脏的TRβ高选择性激动剂,正在开展临床前药学、药理毒理等系统评价,拟治疗的适应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计划2023年申请IND。

CS32582:Tyk2选择性抑制剂,拟针对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开展以申报为目标的临床前评价,计划2023年申报IND。

CS17919:ASK1激酶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方案在不同的代谢性疾病模型(慢性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上取得了初步药效。

公司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除银屑病项目在快速推进外,还针对其他慢性炎症相关靶点进行立项研究;在抗病毒和退行性疾病(CNS系统疾病)两个新的治疗领域,公司也逐步开展了早期研发项目;在其它针对不同疾病的多种靶点上,也获得了活性先导分子,并取得了动物药效验证,目前正在进行成药性的改进优化,有望不断提供进入临床开发的各类新型药物;在大分子领域,启动了针对抗肿瘤治疗的新型单抗、双抗以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的早期开发研究。

上述早期研发项目的持续推进,将为公司的后续产品链扩充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是一家有机整合了早期研究、临床开发、产品开发及GMP生产、药政事务及药物警戒、营销、商业及市场准入、产品战略及商务拓展、知识产权,以核心技术为创新研发引擎,丰富的原创新药产品线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物医药(biopharma)企业。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具体如下:

1.研发模式

公司原创新药的研发主要分为早期探索性研究阶段、化学基因组学评价阶段、临床前研究阶段、产品开发阶段、临床开发阶段和上市后持续研究阶段六部分。

公司创新药物的研发基于自主建立的“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核心技术,首先通过基于现代生物医学发现所揭示的分子病理信息,利用化学基因组学及相关生物信息学技术等探索性研究进行靶点发现或确认,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及基于片段的化学库合成、建立体外活性筛选方法(高通量筛选)、早期体内活性评价模型、基因组学及生物标志物研究等技术手段进行循环式的发现过程,最终得到活性适中、选择性高、毒副作用小、模式差异化大且可口服吸收的候选药物分子。

筛选出的先导药物分子随即进入临床前综合评价阶段;经过充分的临床前综合评价,在动物或体外试验中证明了有效性和安全性后,公司开始申请进入临床研究。经国家药监局备案批准后,公司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开展临床I期-临床III期试验。I期临床试验是探索初步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耐受性特征,II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确认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III期临床试验则是全面考察候选药物在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试验结束后,公司根据临床试验情况,决定是否提出新药上市申请。新药上市后,公司需要根据安全性情况主动开展重点监测,并按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报告。

2.采购模式

公司下设采购部,按照GMP管理规范的要求对主要起始物料、辅料、包装材料进行采购。公司根据物料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将物料分为关键物料A级、关键物料B级和一般物料等三类,其中对于关键物料A级和关键物料B级的采购需要选择经质量保证部门评估、审计、批准的合格供应商按批准的请购单进行采购;公司研发部门所用的化学试剂、关键耗材由研发部门自行按需采购;生产用的设施和设备、检验用的仪器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审批后采购。

3.生产模式

(1)西达本胺

公司产品西达本胺片的生产基地位于深圳坪山新区锦绣东路21号,该产基地已通过环评审查以及GMP认证,并严格按照GMP要求和药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公司采用按计划生产和订单控制生产相结合方式统筹安排,即生产部根据公司全年产品需求量制定全年生产品种及批次计划,同时根据公司销售需求及安全库存情况制定详细的批次计划。如遇到临时订单按照流程追加临时生产计划。公司生产过程中,质量保证部门全程参与质量保证活动,对关键的工序和中间产品严格执行审核、放行程序。公司对每一批产品必须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生产过程确认合格、质量控制环节确认合格后,方可产品放行,只有经过放行的产品才能对外销售。

(2)西格列他钠

公司西格列他钠片由成都微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其生产地址为成都市高新区康强一路298号;该生产基地已取得成都市环保局排污许可证,于2021年7月取得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GMP现场检查结果通知书,检查结论为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和附录要求;成都微芯药业有限公司采用计划生产和订单控制生产相结合的统筹计划生产模式,即根据公司全年产品需求量及安全库存情况制定年度、月度生产批次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生产,如遇临时订单则按照规范追加相应生产计划。公司质量保证部门参与药品生产所有质量活动,并按GMP规定对药品生产质量活动进行连续监督。公司每批产品在确保生产、检验均符合相关法规、药品注册要求和质量标准后由公司质量受权人进行产品放行审核,只有经过公司质量受权人放行的产品才能对外销售。

4.销售模式

(1)销售部门设置

公司设立了肿瘤产品事业部和代谢病产品事业部负责公司已上市产品西达本胺和西格列他钠的学术推广和销售。肿瘤产品事业部和代谢病产品事业部均下设有市场部、医学事务部和销售部,肿瘤及代谢病产品事业部另下设销售队伍效力(SFE)部门。市场部主要负责制定和规划产品的市场策略和营销布局。医学事务部主要负责从科学的角度指导药品推广和知识教育并辅助销售市场提供专业的医学支持,以及与临床专家合作开展上市后的多种临床研究。销售部主要负责执行市场及医学策略,按照合规的要求开展各项推广活动。其中肿瘤产品事业部的销售部包含东区、南区、西区、北区和中区五个大区,代谢病产品事业部的销售部包含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区和南区六个大区。SFE部门则主要负责数据管理、整理和制定激励政策。

另外,公司设立商业与市场准入部负责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销售合同的签订、商业渠道的供货和回款。

(2)产品销售及市场推广模式

A.西达本胺

报告期内,公司对肿瘤产品西达本胺的销售管理体系进行战略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患者为中心,根据疾病领域采取分线结合并线的管理模式来合理配置资源,以融合学术推广、商务拓展与市场准入、科研合作的布局,以强大、专业的医学专家团队和全面、精准的医学服务团队力争进一步更好的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B.西格列他钠

西格列他钠片的市场推广采用自营+合作推广的模式。对于自营推广模式覆盖的区域,公司由自营团队负责专业化学术推广合作。

报告期内,代谢病事业部以临床需求为基础,制定了“重塑抵抗观念”和“区隔传统增敏剂”两大核心策略。与合作伙伴(浙江海正药业(600267))紧密合作,通过举办胰岛素抵抗系类论坛、产品系列上市会、病例征集等市场项目,推动胰岛素抵抗观念的再建立,传递双洛平产品关键信息。并积极开拓院外销售渠道,建立内部销售管理考核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产品上市后的销售工作。同时,公司于2021年开展了西格列他钠上市后的一项注册研究,一项II期研究,为探索双洛平联合用药方案、拓展适应症积极布局。

5.对外授权许可模式

专利技术授权是指专利技术所有权人(授权方,Licensor)将拥有的专利或者技术,以合同的形式授权第三方(被许可方,Licensee)使用在他们商品或者研发过程中,并向第三方收取相应的费用的形式。

公司的专利技术授权许可模式采用“许可费+里程碑收入+收益分成”的方式,其中许可费是指专利许可协议签订后,被许可方向授权方支付的初始费用,里程碑收入是指被许可方到达/完成合同约定的阶段/成果时,被许可方需要支付授权方相应的里程碑费用;收益分成是指授权方有权按照合同约定的分成比例分享被许可方未来的专利再授权收益或者产品销售收入。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生物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中国医药行业已经从满足自身的基本治疗需求发展,开始向国际医药研发先进水平接近,并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虽然中国医药市场在全球占比较高,但是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个体规模相对较小,市场规模和营利水平之间差距显著,即使排名前列的龙头企业相比国际大型同行仍差距不小,主要原因包括中国的支付市场绝大部分用于满足基本药物需求、行业分散度高、个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较低。

在国家行业政策和跨国企业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正处于一个加剧分化和优胜劣汰的关键阶段,技术积累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医药行业的技术障碍除了受制于整体的基础研究水平和产出外,行业内部的经验积累是重要的软实力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以仿制药为主,在创新药领域的经验获得主要来自近二十年海外人才的回归,本土培养的专业人才从总体数量和能力上还不足以与国际同行真正竞争,需要持续加强核心技术建设和研发投入,从而实现行业技术水平和营利能力的同步成长,在全球市场占据应有的地位。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专注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抗病毒五大领域的原创新药研发,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临床亟需的、具有革命性疗效的创新机制药物。公司作为高成长性的原创新药企业,具有源源不断的新药上市能力以及可持续的业绩增长能力,根据公司已公开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的毛利率在95%以上,营业收入逐年稳定增长,是为数不多盈利的原创新药企业。

药物的临床前研究能力,尤其是从靶点确认至临床前综合评价的早期研发能力,代表着创新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实力。目前国内可比公司的产品来源包括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自主研发模式即自行主导完成创新药物从靶点确认、发现新分子实体至临床前综合评价、从临床试验至获批上市的整个药物研发流程。该类研发模式对企业的核心研发能力要求极高,往往意味着公司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合作开发模式即其他公司(经常是国外创新药企业)已经完成创新药的临床前开发工作,并已在其他国家开展临床试验研究或递交上市,该公司将位于中国等地区的商业权利授权给中国公司,由其在被授权地区开展临床试验并最终实现上市销售。

中国me-too、me-better类(跟踪模仿)新药虽然在解决国人用药价格上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临床开发风险可控,但这类新药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在临床注册和市场选择上的风险:同一类型产品的赛道过于拥挤、医保容量有限,最终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以至于有些me-too新药面临着是否要继续进行临床开发的抉择。公司自创立至今21年中,坚持以原创新药为主导的研发理念和道路,虽然这类新药的临床开发风险大,周期相对长,但核心是针对特定治疗领域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全新或革命性的治疗手段。这类产品在临床注册和市场竞争的风险相对较低,生命周期较长,但市场导入期也较长。在公司核心竞争力“基于化学基因组学技术平台的新药分子发现与早期评价平台”及临床开发综合策略支撑下,原创肿瘤新药西达本胺已有两个适应症获批上市并继续开展其他适应症的临床后期开发、原创糖尿病新药西格列他钠已有一个适应症获批上市并继续开展其他适应症的临床后期开发、原创肿瘤新药西奥罗尼已开展两个适应症的III期临床开发并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显示出公司在原创新药从头研发的科学与风险控制能力,也在创新药行业具有较好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我国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亟待创新药来满足

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新研究、新发现和新疗法持续出现,但在部分疾病领域仍然存在缺乏特效药、复发率高、生存期短或终身服药等问题。此外,研发创新能力强大的跨国大型药企依靠品牌优势和临床必需新药,占据了我国高端主流医院的用药市场,享受药价上的单独定价权利,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受制于起步晚以及资金、人才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医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绝大多数医药企业的研发停留在仿制药的水平,依靠低价销售仿制药取得竞争优势,创新药企业也以仿创为主,生产销售Me-too、Me-better药物,缺乏原创药物,研发滞后且不能满足新的临床需要。因此,我国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亟需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创新机制的治疗药物。

(2)医疗医药产业政策变革和资本市场支持推动创新药行业发展

近年来,国内发布一系列创新药物领域的支持政策,随着“优先审评”、“快速通道”、“突破性治疗”、“有条件批准”等特殊审评审批通道的开通,创新药的审评审批速度得以大幅提高。自2018年以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不断加快新药审评审批,新药获批数量远超以往,2020年,我国1类创新药及进口原研药获批数量达到92个,呈现喷涌态势。近年来,优先审评制度的完善,促进创新药以更快的速度成为我国患者的治疗选项。未来,我国创新药有望继续保持较快的获批速度。

创新药及创新技术已成为产业资本追逐的热点,以公司为代表的优质本土创新药企业能够持续在一级市场获得融资以及在美国、港股或A股等资本市场上市,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本支持。此外,大量海归人员不断回国就业,为国内新药研发企业带来国际一流水准的研发人员。

在政策、资本、人才等多方因素共同促进下,研发实力突出、新药创制能力强的医药企业将脱颖而出,药企的研发战略、市场战略将迎来大的转型,创新药企将受益于政策利好从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国内创新药企业的推出产品将会从创新层次较低的Me-too、Me-better药物转向创新层次较高的Firstincass和Bestincass药物。

(3)公司科创能力受国家、全球行业认可

2021年3月,西奥罗尼治疗卵巢癌的适应症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2021年5月,西达本胺作为医药领域重大创新科技成果,入选国家科学技术部主办的2021全国科技活动周“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献礼建党百年展览;

2021年6月,微芯生物荣膺央视主导的“科创板价值50强”榜单;

2021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刊《ScienceBuetin》(科学通报,影响因子11.780)期刊以封面故事及两篇背靠背文章发表了分别由两位中国临床专家纪立农教授和贾伟平教授牵头的西格列他钠与安慰剂对照、与西格列汀对照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确证性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并同期还刊登了国际著名胰岛素抵抗研究和糖尿病临床专家、美国德州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DeFronzo教授就两项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及意义的评论文章;

2021年9月,西奥罗尼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

2021年10月,西达本胺作为医药领域重大创新科技成果,受邀参加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十三五”科技成果展,并亮相央视新闻联播;

2021年11月,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博士荣获北美华人生物医药协会颁发的2021年度方瑞贤生命科学奖(2021CABSK.FongAwardinLifeSciences)。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的核心技术与能力是在基于化学基因组学技术平台的新药分子发现与早期评价和临床开发综合策略的支撑下,科学有效地开发出具有临床差异化和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机制药物。这一核心技术与能力的优势体现在能够更早地对新药候选化合物进行有效性、差异化和潜在毒副性进行综合评价,有效降低后期研发风险;在随后的临床开发阶段,根据药物的科学原理与作用机制、治疗领域适应症的差异化选择与产品注册路径、综合风险控制措施,确定新药产品临床开发策略。这些都是针对药物研发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而建立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并证明了其增加原创新药研发的成功率。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坚持在这一核心技术平台基础上开展新药研发工作,在早期研发的靶点选择上围绕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三个治疗领域选择了多个与公司现有产品形成高度互补和延伸的方向,包括代谢疾病领域的核受体激动剂、横跨代谢和免疫性疾病领域的TRβ抑制剂等、自身免疫领域的JAK家族抑制剂等、以及抗肿瘤免疫领域的肿瘤代谢调控剂与PD-L1口服小分子抑制剂等。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由于公司在新药研发行业20余年的持续研发投入,公司在创新药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方案。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407项,累计共获得123项已授权发明专利。2021年,公司新申请发明专利126项,获得境内外授权32项。公司针对同种药物在化合物通式、制备方法、晶型、剂型和用途等方面实施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全球专利布局,有利于充分保障公司的商业利益,防止竞争对手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以仿制药形式对公司产品造成竞争。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公司早期研究与临床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研发项目增加,研发团队不断扩充,导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70.73%。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报告期开展了四个临床III期项目,分别为西达本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III期临床试验;西奥罗尼单药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西奥罗尼联合化疗用于治疗卵巢癌的III期临床试验;西格列他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III期临床试验。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资深的研发经验

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研发人员260人(含董事长XIANPINGLU),其中博士31人,硕士80人,本科137人,专科12人。药物研发涉及多学科交叉合作,研发人员具有医学、药学、化学、生物学等专业背景。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XIANPINGLU:2000年9月回国任清华大学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并创办微芯生物,2001年至今历任微芯生物首席科学官、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长。曾任法国GadermaS.A.制药公司北美研发中心研究部主任,1994年在美国加州圣迭哥参与创建Maxia药物公司和GadermaResearch生物技术公司。198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UCSD)从事博士后研究,198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具有超30年的全球药物研发及丰富的医药领域管理经验,在分子医学、肿瘤、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及皮肤病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曾在国际顶级期刊如Science、Nature和Lancet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小分子创新药治疗领域,作为第一发明人已获100余项发明专利。2017年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2020年10月获深圳经济特区40年40人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表彰;2021年荣获北美华人生物医药协会颁发的2021年度方瑞贤生命科学奖(2021CABSK.FongAwardinLifeSciences);

公司副总经理宁志强博士:2001年5月回国参与创建微芯生物,历任微芯生物生物研究部总监、研发总监、临床研究与开发副总经理。曾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博士后研究员、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北戴河医院内科医生。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免疫学博士学位。专长于免疫与肿瘤等生物医学研究,曾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负责药物的临床研究与开发工作;

公司副总经理李志斌博士:2001年至今历任微芯生物药物化学部首席科学家、总监、产品开发及生产系统副总经理。曾任中日合资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应用化学博士学位。参与的课题研究曾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负责公司的生产系统;

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官/早期研发中心主任潘德思博士:2002年至今历任微芯生物研发中心探索研究部总监、研究中心高级总监、首席科学官、集团早期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助理研究员,2000年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负责公司的早期研发系统;

公司早期研发中心(深圳)常务副主任山松博士:2001年至今历任微芯生物生物研究部主管,研发中心药理与非临床研究部助理总监、总监、高级总监,研发中心(深圳)常务副主任。专长于小分子药物的药理毒理和临床药理研究,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公司早期研发中心(成都)常务副主任曾宏博士:2020年1月加入微芯生物,擅长创新药物非临床全流程管理和成药性评价。曾任倍特药业创新药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科伦药物研究院创新中心主任、广东东阳光(600673)药业研究院和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管,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理学博士;

公司深圳早期研发中心药理与非临床研究负责人黄圣健博士:2018年加入微芯生物,从事创新药物临床前评价工作。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遗传学专业,于2014-2018年先后在美国贝勒医学院和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免疫学、肿瘤学和转化医学等方面研究,2019年获得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C类认定;

公司深圳早期研发中心主任助理周游博士:2017年加入微芯生物,2013年获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6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专长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发工作,先后参与微芯生物多个小分子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工作,涉及肿瘤、代谢、自身免疫等疾病领域;

公司深圳早期研发中心药物化学部负责人杨千姣博士:2011年7月加入微芯生物,至今历任药物化学研究员、药物化学经理、助理总监、副总监,专长于小分子药物的设计与合成,负责深圳药物化学部的候选化合物的发现工作。2011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专长于小分子药物的设计与合成,负责深圳药物化学部的候选化合物的发现工作;

公司深圳早期研发中心药学研究部负责人余金迪博士:2007年获复旦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专长于小分子药物设计合成和创新药药学研究工作。自2007年7月加入微芯生物以来,历任药物化学研究员、药物化学经理、药物化学助理总监、药学研究高级副总监。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申请境内外发明专利82项,获得授权46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1项深圳市科研项目;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参与3项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

公司成都早期研发中心药化一部负责人王伟博士:2018年至今任微芯生物成都早期研发中心药化一部助理总监,专长于小分子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曾任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药物化学部组长A、西藏海思科(002653)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药化学研究员。201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公司成都早期研发中心药化二部负责人罗新峰博士:2020年8月加入微芯生物,擅长小分子药物设计与开发。于2012年获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海思科医药集团、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参与过新型麻醉药环泊酚(HSK3486)的早期研发;

公司成都早期研发中心药化三部负责人刘刚博士:2021年加入微芯生物,专注于小分子药物及ADC药物小分子端的发现与优化。2017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2017-2021年于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在Med.Res.Rev.,J.Med.Chem.,Eur.J.Med.Chem.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公司成都早期研发中心探索研究部负责人巩晓明博士:2020年加入微芯生物,组建和负责成都研发中心探索研究部。10年国际药企研发经历,曾任葛兰素史克资深科学家,生物成像与药物靶向分析中国区负责人,葛兰素史克学会副会士(GSKFeowSociety,AssociateFeow,2017),成都先导资深总监。专长创新药早期发现概念验证、药物筛选、转化医学、中枢神经等疾病领域;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公司成都早期研发中心药学研究部负责人宗太丽博士:2020年加入微芯生物,任药学研究部总监,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获药剂学博士学位,具有20年药物研发和管理经验,负责研发药物40余个,7个获得生产批件。曾任四川科瑞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重庆科瑞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制剂部主任、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高级主管;

公司成都早期研发中心药理助理总监王英博士:2020年加入微芯生物,擅长抗肿瘤药物研发和项目管理,曾任四川科伦药物研究院创新中心项目管理部部副部长、助理总监,重庆两江药物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药理总监。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药物所药理学博士;

公司成都早期研发中心质量研究助理总监管璐晗先生:2020年加入微芯生物,重庆大学药物化学硕士,任早期研发中心(成都)质量研究助理总监。曾任重庆华邦制药研发中心分析主任、丽珠医药集团研究院高级分析经理、广东中润医药集团研究院分析总监。擅长于复杂分析方法、杂质定性定量及生物相关体外释放行为等药物质量研究问题的解决;以上研发人员均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管理经验,大多具有海外高校的研究经验或者优秀医药企业的研发经验。除此之外,公司的其他研发人员,也大多具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学习经历,在行业内期刊杂志发表高影响力论文十余篇。

公司是全球最早建立和使用化学基因组学进行药物筛选与评价的公司,在二十几年持续研发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技术评价手段,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公司在使用化学基因组学技术进行药物筛选的过程中,对于大数据的质量控制、数据挖掘和理解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公司的高级研发人才具有在靶点确认、探索性研究、分子模拟及设计、高通量高内涵筛选、生物标志物的转化医学研究等专家知识,有利于公司在小分子药物早期筛选评价方面取得成功。同时,公司的研发人员还具有临床研究的开发能力,具备小分子药物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研究、中试、质控及生产的核心能力,进一步保障了公司在研产品的开发成功率。

公司临床开发团队包括:

公司临床运营部临床开发高级总监陈宇女士:2020年7月加入微芯生物,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曾任职于百济神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赛诺菲(中国)研发中心、诺华肿瘤事业部临床研发部等公司,专注于新药临床开发的策略和运营管理,有国内外,肿瘤及其他领域的多年临床研究管理经验;

公司医学研究部高级医学总监(肿瘤)王晓宁博士:2017年5月加入微芯生物。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上海市高级工程师(中西药制剂)任职资格。曾任豪森医药临床医学部临床医学项目经理、上药集团临床与注册部高级研究员。在创新药临床开发领域深耕十余年,负责过二十余项I/II/III期临床研究项目的策略论证、方案设计、医学支持、医学监查、项目协调管理和注册申报医学资料的撰写等,参与两个产品成功上市;

公司医学研究部高级医学总监(代谢)曹海湘女士:2007年加入微芯生物至今,历任临床研究协调员、医学研究经理、高级医学总监,目前主要负责代谢和自身免疫产品临床开发的医学研究工作。曾任深圳信立泰(002294)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临床监查员和国际注册经理、桂林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师;

公司药政事务与综合管理部王欣昊女士:2003年加入微芯生物至今,历任公司化学基因组学助理研究员、临床研究协调员、药政事务高级经理、药政事务与药物安全高级总监,现任公司药政事务与综合管理部负责人,主要负责公司项目的国际国内注册、药物警戒及创新药项目的综合管理与协调。

2.差异化开发策略、先进的原创新药筛选平台和丰富的临床、医学研究管理经验

公司从成立以来专注于自主原创新药的研发,在研发策略、技术应用上积累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在早期从靶点选择、候选药物评价方面注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注重差异化产品开发策略。公司在早期候选药物筛选过程中,重视精准医学策略的应用。公司是中国最早提出化学基因组学并运用于药物开发过程的机构,建立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借助该平台可以挑选出综合评价指标最好的化合物进入后期研发阶段,降低新药的后期开发风险。公司在临床研究阶段重视质量管理及医学需求,临床试验开始后,公司主要通过自建的临床医学和运营团队,对临床试验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关键性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和数据质量,并委托合同研发组织(CRO)和临床机构管理组织(SMO)提供部分必要的研发服务。

公司在原创新药研发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使得公司筛选出的候选药物的分子结构原创性较强,药效与安全性综合评价得分更高,也意味着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开拓潜力,较高的潜在市场开拓价值及与其他产品的竞争优势。公司在研发模式方面具有的竞争优势,为公司持续不断地推出新药提供了重要保证。

3.具有多种适应症拓展潜力的已上市品种和丰富的在研项目储备

公司已上市产品西达本胺已获批应用于血液肿瘤和实体瘤共计两个适应症。同时西达本胺具有针对肿瘤转移、复发、耐药的独特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具有在多项肿瘤适应症扩展的潜力,用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正在开展III期临床试验,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联合PD-L1治疗正在开展II期临床试验,以及正在国外进行的其他肿瘤适应症的临床试验。

西格列他钠

西格列他钠是公司自主设计、合成、筛选和开发的新一代胰岛素增敏剂和糖脂能量代谢综合调控剂类药物,西格列他钠,其首个针对饮食运动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适应症已于2021年10月获批上市。同时,西格列他钠正在开展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三期临床试验,该临床试验正在顺利推进中。西格列他钠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对肝脏功能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在动物模型中也证实具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力,西格列他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II期临床试验已获批准并正在推进中。

西奥罗尼

西奥罗尼是公司自主设计和研发的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的三通路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及联合化疗治疗卵巢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均已完成首例入组,且上述两项适应症均被国家药监局纳入突破性药物治疗审评程序;西奥罗尼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Ib/II期临床试验申请已获美国FDA批准。此外,西奥罗尼正在开展肝癌、乳腺癌、淋巴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个适应症的不同阶段研究。

CS12192

CS12192是公司自主设计和研发的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高选择性JAK3激酶抑制剂,目前尚没有此类抑制剂药物上市。公司已完成临床前研究表明,CS12192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及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模型上均具有明显的药效活性,在部分疾病模型上显示出有别于其他JAK激酶抑制剂的差异化药效特征。CS12192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期临床试验,针对正常人群的单次剂量爬坡试验结果报告分析已完成,CS12192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IND申请已获美国FDA批准,正在开展I期临床试验。

后续公司还储备了包括CS271011、CS23546、CS32582等一系列准备进入临床开发的产品,可以持续不断的推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新药物满足临床需求。以上通过公司化学基因组学核心技术平台发现的多项在研项目将会形成项目储备梯队,为公司未来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4.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控制体系及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

公司拥有一支既有丰富创新药行业研发经验,又具备医药企业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团队。公司创始人XIANPINGLU具有有全球药物研发及管理经验,熟知国际、国内药物市场和药政管理,具有较强的全球协调及管理不同文化背景人员、项目和预算的能力和经验。公司副总经理宁志强、李志斌从事医药开发及产业化生产等研究多年,具有丰富的研发及生产管理经验。管理层已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在生产、采购、人力、研发等方面建立了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及风险控制体系。

在营销能力方面,公司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并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划分分为肿瘤产品事业部和代谢病产品事业部,公司的学术推广人员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主要营销人员具有多年的医学营销经验,多数在知名医药企业具有从业经验。公司副总经理佘亮基负责肿瘤产品事业部,曾在德国拜耳公司、德国先灵等外资医药企业担任全国销售经理、大区经理,具备丰富的销售管理工作经验;公司副总经理张丽滨负责代谢病产品事业部,具有20多年的疫苗和处方药业务经验,曾任葛兰素史克地区经理、辉瑞公司大区经理、礼来公司全国市场经理,具备丰富的销售管理工作经验。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公司第一个原创新药西达本胺分别于2014年12月和2019年11月获批用于复发或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两项适应症治疗。公司第二个原创新药西格列他钠于2021年10月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适应症治疗。此外,公司正在开展多个原创新药多项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以及一系列新分子实体的候选药物的早期探索研究。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相应增加市场拓展、管理人员及研发投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3,045.00万元,同比增长59.7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95.83万元,同比下降29.2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90.65万元,同比下降170.13%。

鉴于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且容易受到不可预测因素影响,如果公司在研项目或产品临床试验结果未达预设目标、临床试验进度和获批上市时间不确定等,都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报告期末,公司的开发支出和在建工程余额较大,如相关项目未能获批上市,则开发支出和在建工程的资产减值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如相关项目获批上市后销售增长缓慢或因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销售收入的实现,则新增无形资产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存在因相关资产减值、销售收入不能覆盖新增折旧和摊销从而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核心技术平台升级迭代的风险

公司的核心技术系根据生命科学和新药研发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技术而构建的“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与早期评价平台”。公司研发管线的药物筛选均来源于该核心技术平台,其有效地降低了新药的后期开发风险。但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若未来行业内出现突破性的技术发现或公司核心技术相关领域出现突破性进展,而公司未能及时跟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保持技术先进性,则可能会削弱公司的竞争优势,对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研发失败的风险

一个全新结构的原创新药的成功研发,需要经历临床前研究、临床开发、取得监管机构批准及实现商业化等过程,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并将取决于众多因素。整个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临床前研究结果不足以支持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或相关申请未能获得监管机构审批通过,从而无法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可能出现因无法按期招募到足够的临床试验受试者或候选药物等原因而使得受试者缺乏临床反应等原因导致临床试验出现延期、暂停以及监管部门要求中断或停止临床试验;可能会出现疗效或安全性等相关指标未达到预设目标,无法证明药物对于相关适应症的安全有效性等临床试验结果不佳的情况,从而无法进行新药注册申请或需调整临床试验方案、增加额外的临床试验,进而导致项目失败或延长项目完成时间;可能会出现在提交新药注册申请后,监管部门不认可临床试验相关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以及临床试验的执行过程,或公司建立的生产线不能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不能按照预期计划通过GMP现场检查的情况,导致研发项目无法获批上市或者无法按照预期时间获批上市并投产。

上述一项或多项因素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导致研发进度被延迟或无法实现商业化,从而损害公司的业务,前期的资金投入无法为公司带来收入和现金流,从而为公司正常经营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

3.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公司研发管线的药物筛选均来源于公司自主构建的“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与早期评价平台”,公司制定了保密制度并通过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对核心技术平台的组成部分申请软件著作权等措施对核心技术进行了相应的保护,但并不能完全保证上述核心技术环节不被泄露。如果因公司相关内控制度未能有效执行等原因导致核心技术泄密,将可能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4.知识产权被侵害风险

医药企业在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医药企业为了阻碍竞争产品的上市销售,保护自身的商业利益,必须采取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申请大量专利,并运用专利保护策略在境内外实施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专利布局,但不排除公司知识产权存在可能被侵害的风险。

5.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核心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公司持续创新、长期保持技术优势的重要基础。随着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竞争不断加剧,能否维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吸引优秀技术人员加盟,关系到公司能否继续保持技术竞争优势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公司已组建了以XIANPINGLU、宁志强、李志斌、潘德思和山松等博士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如果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则可能造成目前进行中的部分在研项目进度推迟、甚至终止,或者造成研发项目泄密或流失,给公司后续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新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所产生的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均为自主研究发现并开发的新分子实体且作用机制新颖的原创新药,其中西达本胺已有两个适应症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乳腺癌,西格列他钠已有一个适应症获批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西奥罗尼治疗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已启动。针对上述适应症,国内存在已上市或尚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未来如果针对相同适应症的新药或者相关仿制药获批上市,则会增加可选治疗方案,加剧市场竞争,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2.原创新药上市后未能获得医生、患者认可的风险

原创新药研发成功并获批上市后,还要历经市场开拓与学术推广等过程,方能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如果新药上市后在市场开拓与学术推广等方面遇到瓶颈或者新药的安全性、疗效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势未能有效获得医生及其患者的认可,或者产生目前科学尚未认知的风险,都可能给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及盈利能力带来一定风险。

3.销售团队扩展与维持未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产品西达本胺在中国已有两个适应症成功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乳腺癌,西格列他钠已有一个适应症成功获批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为了让更多医生和患者了解和接受西达本胺和西格列他钠,公司在肿瘤产品事业部基础上,组建了代谢产品事业部,以进行相应的学术推广活动。随着公司更多的药物和适应症获批上市,公司需组建更全面、更综合的销售团队,进行国内市场学术推广和销售服务支持。如果未来公司无法及时招募合适的销售人员,建立和维持与公司产品管线相匹配的销售团队,或者公司无法有效管理和拓展营销网络,则可能对公司的业务和未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产品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西达本胺片的产品销售收入和西达本胺境外专利授权许可收入,分别为38,737万元、3,956万元,合计占公司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在99.00%以上。如果西达本胺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导致销售产生波动、西达本胺的境外同步临床开发的进展不及预期等情形,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5.未来研发项目资金支持不足的风险

公司成立以来专注于自主原创新药的研发,目前正在开展多个药物针对不同适应症的不同阶段临床试验。此外,公司尚有一系列独家发现的新分子实体的候选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前与早期探索性研究,拟达到目标为通过探索研究能够成为候选药物进行进一步的临床开发。未来如果公司的收入增长、资金回收情况不及预期,或因国家政策调整导致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减少,或因海外研发进展延缓使得无法继续收取或收取技术授权许可金额下降,且公司仍持续增加研发项目预算,则可能存在研发项目资金支持不足的风险。

6.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合计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81.67%,超过50%,公司存在客户相对集中的风险。如果公司该等主要客户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主要客户受到有关检查、考核、调查或审计的不利影响或不符合可能实施的新行业标准而丧失相关经营业务的许可或牌照,则可能在短期内对公司产品物流配送渠道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7.在境外开展业务的风险

公司西奥罗尼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Ib/II期临床试验申请和CS12192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I期临床试验申请已获美国FDA批准,准备开展相关临床试验,业务面临与境外开展业务相关的多种因素的不利影响,包括: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及文化环境或经济状况的变动;当地司法管辖权区法律及监管要求的变动;在当地有效执行合约条款的困难度;当地政府及监管机构对公司的研究及试验场地及有关管理安排的不同意见;进出口许可要求;适用的当地税收制度的影响;当地货币汇率出现重大不利变动等情形。

(五)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上升的风险

2019-2021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3,811.88万元、4,145.22万元和11,144.44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56%、5.39%和17.45%,报告期内随着公司销售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整体上保持增加。如未来公司应收账款增长速度过快或主要客户付款政策发生变化,根据公司会计政策计提的坏账损失也会相应增加,同时可能对公司的流动资金形成较大占用,引起经营性现金流短缺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2.专利技术授权许可收入无法持续收取或收取金额减少的风险

2006年公司通过“许可费+里程碑收入+收益分成”的技术授权许可方式将西达本胺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的权利授权给沪亚生物;2013年公司将西达本胺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权利授权给华上生技。公司技术授权许可收入取决于被授权方利用上述专利技术进行药品研发的进展或审批情况、从属许可或再授权情况以及产品最终上市的销售分成等情况。如果被授权方在相应授权地区的临床试验结果未达预设目标,或者临床进度、药品获批上市时间未达预期,或者药品上市后未能获得药品销售地市场的认可,则公司可能无法继续收取专利技术许可费或者收取金额减少,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3.开发支出、无形资产减值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对研发项目处于开发阶段的资本化支出计入开发支出,在研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如取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时计入无形资产。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开发支出的账面价值为13,990.16万元,无形资产中专利权的账面价值为15,264.58万元,合计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为15.44%。如果在研药物出现临床试验结果未能支持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宏观经济及所处行业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等因素,则可能发生开发支出、无形资产减值的风险,从而对公司当期损益造成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1.生物医药行业政策变化的风险

生物医药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会受到包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医疗保障局等多个不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与监督。公司需受到监管部门众多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约束,现行的监管框架涵盖了微芯生物营运的所有方面,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定价、质量控制、环保等。如果行业有任何不利于公司的监管变动可能会增加公司营运的风险。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多项产业政策以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研发和生产创新药物、抗肿瘤药物企业的发展。同时国家的相关政策将肿瘤治疗类药物和创新类药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产品,提出对重大疾病具有更好治疗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注册进一步加快审评审批等。但如果未来相关行业政策出现不利变化,则可能对公司的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药品价格政策调整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

2017年9月,公司根据国家医保支付标准(385元/片)下调西达本胺片的统一零售价;2020年1月,公司根据新的国家医保支付标准(343元/片)下调统一零售价;2021年12月,西达本胺通过申请不降价续约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保障国家医保支付标准仍为343元/片,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未来如果国家医保局进一步调整西达本胺片的医保支付范围或支付标准,则可能影响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和经营业绩的提升。

3.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的风险

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可由社保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因此,列入目录的药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国家医保目录会不定期根据治疗需要、药品使用频率、疗效及价格等因素进行调整,但更加注重药品的临床治疗价值。公司产品西达本胺(首个获批适应症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于2021年12月续约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如公司已列入目录中的适应症或产品被调出医保目录或开发的新适应症或新产品未能如期纳入医保目录,则可能导致该适应症或产品的销售不能快速放量或者销售额出现波动。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0,449,990.57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74%;公司营业成本21,578,422.0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958,284.55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9.19%。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中国医药产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取得了突发猛进的发展,满足了中国患者基本的医疗需求。但是,医药行业仍以仿制药为主、以价格竞争为手段,缺乏原创新药的研发能力。在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老年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治疗领域的新颖治疗手段仍依靠跨国药企开发的进口药品,国内患者治疗所需新药的紧迫性、可及性和价格可承受性等临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政策实施以后,国内药企开始进行转型,研发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也解决了在其治疗领域新药的价格可承受性,但多数药物在其治疗领域上没有突破跨国药企开发的、已在中国上市的相似药品的临床治疗效果。国内药企仍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将研发方向由这类创新层次较低的Me-too、Me-better药物转向创新层次较高的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药物,从而在国际规范市场取得上市许可参与全球竞争。2017年10月路透社的评论《Chinabiotech’s“comingoutparty”maskslongroadahead》中指出:“尽管已有中国医药研发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成功上市、表现良好,但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在原创药品研发方面与跨国药企的差距仍然很大,道路依然漫长。”

国内药企快速跟踪开发的能力配合国家新的医保政策,极大解决了中国患者的药物可及性以及降低了基本药物费用支出,为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机制创新药物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现实挑战。微芯生物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以科学为驱动、以满足临床需求为目标的自主研发之路,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的核心技术平台,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可以较好应对各种内外部环境变化风险的正确决策。在此基础上,公司已经自主开发出多个具有独特机制的创新药品种,并在重点领域中继续扩充和完善产品链。

西达本胺作为机制新颖的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解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种恶性肿瘤,目前在国内已获批的适应症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乳腺癌,在日本获批的适应症为ATL(成人白细胞病)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目前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属于中国唯一的二线治疗口服药物,在国内没有直接竞争对手,虽然普拉曲沙(注射剂)已于2020年8月在国内获批上市,但受制于其药物使用的便利性、患者的可及性和价格可承受性,在用药上不及西达本胺,因此不会对西达本胺的市场地位造成不利的竞争,且普拉曲沙在国内上市后,国内又多了一家药企一起进行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学术推广,反过来对西达本胺的应用具有益处。公司于2021年10月获批上市的西格列他钠是全球首个获批治疗II型糖尿病的PPAR全激动剂药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综合特征,使得二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多的治疗选择。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是一家旨在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具有新颖作用机制和临床差异化的创新药企业,秉承“原创、优效、安全、中”的理念,根据生命科学和新药研发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技术搭建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是国际上最早将化学基因组学技术体系应用于创新药物早期研发阶段中的企业,可有效地降低新药的后期开发风险。通过上述核心技术平台在肿瘤、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成功发现与开发了一系列新分子实体药物,产品链覆盖从已上市销售到早期探索性研究的不同阶段、不同疾病领域。

公司将继续完善“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新药研发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将不断获取、开发更多的新型研发技术以形成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早期研发产品在“横向五大治疗领域”的基础上,逐步将产品线向纵向延伸,以原创新颖机制为核心,进一步形成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对深圳早期研发中心和成都早期研发中心的分领域统筹管理的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速度,给公司新产品的开发、上市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基于中国的早期研究进行国际开发,有效降低风险。

充分挖掘公司产品的全球专利的战略布局,风险可控地推进产品的海外临床的开发计划,加速海外市场的拓展,使具有重大市场潜力产品成功在境内外上市,逐步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市场空间。同时,提高新产品的产业化能力,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持继完善营销网络的建设。不断提升公司开发的原创新药公司在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积极推进原创产品进入国际规范药政市场参与竞争,实现“引领‘中国智造’创新药物和创新医疗(002173)技术发展”的宏伟目标。

(三)经营计划

2022年,公司将不断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完善产品的海外临床开发布局,加大新适应症的学术推广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与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全面提升公司综合实力。

销售方面,公司将着力提升西达本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市场规模,并大力推进新适应症乳腺癌的学术推广,努力拓展国内市场份额,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专业化和品牌销售,将学术推广战略由广向深延伸;同时,通过自建糖尿病产品事业部与联合国内具有糖尿病销售优势的企业进行营销合作,全面铺开公司第二个产品西格列他钠的商业化,力争参加2022年的医保谈判,尽早实现II型糖尿病患者的可及性。实现公司经营业绩的可持续增长。

研发方面,在围绕现有布局充实产品类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第二阶段具备重大市场价值药物的升级布局以及引进和第三阶段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布局。以更高效、精准的数据分析、以临床疗效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新药的研发,丰富公司的产品线,为患者提供更多疗效确切且具有差异化临床获益的药品。2022年,将重点开展西达本胺弥漫大B淋巴细胞瘤(DLBCL)、西格列他钠联合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西奥罗尼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的III期临床试验,重点推进西达本胺联合PD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等公司其他新分子临床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准备工作。

创新药的国际化拓展方面,公司将全力推进西奥罗尼项目和CS12192的海外临床试验的开展,使中国的原创新药尽早进入规范市场国家参与竞争,提升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空间的战略方向,尽早实现产品的海外销售。

生产与质量方面,公司以质量为第一要素,质量体系为依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持续完善产品工艺、生产管理、检验方法等,通过风险管理、过程控制、技术保障等控制措施,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产业链生产质量管理体系,降低采购、生产成本;严格执行“药物警戒体系”管理与规范。公司秉承“原创、安全、优效、中国”的理念,通过有效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向患者提供安全、合格的药品。

在人才建设方面,公司从事原创药研究,创新性较强,公司重视学习,不断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建立学习型团队,定期组织教育培训、学习研讨。公司针对不同岗位、层级员工发展阶段特点,匹配短/中期项目为员工专业、管理技能赋能,持续提升人才的专业和管理水平。同时,为优秀人才提供纵向和横向的职业发展通道,采用多样形式为员工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培养懂医药的复合型人才,为公司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