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8 22:27

   

“China Travel”(中国游)持续火爆、数字游戏产品成功“出海”、国潮IP刷屏海外……这些热点话题持续涌现,正是如今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写照。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形势下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明确提出推动服务贸易规模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实力增强。专家分析,当前全球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合作深入发展,随着《意见》相关政策安排落地实施,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发展有望再提速。

规模创新高,未来发展空间大

虽然不像有形商品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服务贸易已深刻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出口汽车是传统的货物贸易,但如果一辆汽车通过云端推送自动驾驶辅助服务给国外消费者,就是基于数字化的服务贸易。此外,在旅游服务、教育医疗、信息通信等行业,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领域,服务贸易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放眼世界,服务贸易正成为拉动全球贸易的增长引擎。近十多年来,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一直快于货物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下降5%,与此同时服务贸易增长8%,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意见》对新形势下服务贸易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并提出“推动服务贸易规模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实力增强”的发展目标。

看规模——2023年全国服务进出口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创历史新高。2012—2023年,以美元统计,中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速6.2%,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和我国同期货物贸易增速。但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看结构——2023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提升至41.4%,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占比提升至57.5%,出口竞争力和“含金量”都不断提高。有预测显示,如果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未来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有望提升至50%以上,由此形成知识密集型为主体的服务贸易新结构。

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动服务贸易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贸易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当前,我国服务贸易正处于创新提升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蕴藏服务贸易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10年,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将伴随服务贸易的较快发展,伴随全社会服务型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同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将形成服务贸易较快发展的内在需求。

唐文弘说,《意见》的出台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领域开放水平,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进一步激发各领域创新动能,拓宽服务贸易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促进政策和促进体系,优化服务贸易发展环境。

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

1982年40多亿美元,2023年9331亿美元,增长230多倍——这是中国服务贸易40多年走过的历程。

服务贸易发展直接依赖服务业市场开放,依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从改革开放带动服务贸易起步发展,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促进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服务贸易规模也开始快速增长,中国逐步跻身世界服务贸易大国行列。”唐文弘说。

开放,仍是指引未来的关键词。《意见》提出,推动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建立相应管理制度,负面清单之外的跨境服务贸易按照境内外服务及服务提供者待遇一致原则实施管理。

这是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重要举措。2021年7月,海南自由贸易港率先发布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今年3月,适用于全国范围和自贸试验区的两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发布,在全国形成了跨境服务贸易领域梯度开放体系。

“对跨境服务贸易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有效提升了管理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为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王东堂说。

从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到发挥对外开放平台引领作用,加强规则对接和规制协调,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意见》围绕制度型开放提出明确要求,相关工作推进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着力提升负面清单管理能力。相关部门将加强各项行政审批、许可、备案等事项与负面清单的工作衔接,及时调整与负面清单不符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不断增强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规则创新能力。

发挥对外开放平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开放先行和压力测试作用;加快启动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服务贸易综合改革开放平台和高质量发展高地。

加强规则对接和规制协调。中国将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经贸安排中服务贸易开放承诺和相关规则,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国内服务贸易领域改革。

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有关部门将实施服务贸易标准化行动计划,加快制定服务贸易领域标准。开展服务贸易标准国际化工作,鼓励在具备条件的领域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崔凡认为,随着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全面实施,服务贸易有望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突破口。

培育更多增长点,扩大服务贸易“朋友圈”

不必先买票、再刷票。9月13日起,北京市全市地铁路网开通支持外籍来华人员持境外银行卡刷卡过闸。和此前外籍人士持现金或银行卡购票相比,新举措大幅降低购票进站的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

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北京市接待入境游客199.5万人次,同比增长227.9%。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和支付限额,外籍人士在京移动支付笔数和金额实现季度翻倍增长。

持续提升支付便利性,优化签证和通关政策,推进航班等国际交通加速恢复,完善入境旅游综合服务,提升文旅场所开放管理水平……随着政策不断优化,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华旅游,“China Travel”(中国游)风靡海外社交平台。

如何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意见》还从资源要素跨境流动、重点领域等方面作出部署。

——促进资源要素跨境流动。在促进技术成果交易和运用方面,《意见》提出,完善技术贸易管理和促进体系,打造创新资源对接平台,拓展国际技术合作网络,促进知识产权国际化运营,对研发中心技术跨境转移给予便利化安排。

以知识产权国际化运营来说,中国推动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绿色专利技术开放共享;支持在上海浦东、深圳河套建设国际知识产权运营和转化服务平台,加快9个知识产权服务特色出口基地建设,促进知识产权跨境交易。今年1—6月,全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2130亿元,同比增长11.3%。

——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意见》提出,增强国际运输服务能力;提升旅行服务国际竞争力;支持专业服务贸易发展;鼓励传统优势服务出口,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等。

文化贸易方面,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商务部命名新一批12家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国内文化和旅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外国企业来华贸易投资提供综合服务保障。今年以来,支持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分别赴越南、匈牙利等国开展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海外交流对接活动,累计签订2000万元采购合同,达成40余项意向合作,金额超1亿元。

——拓展国际市场布局。《意见》明确,深化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实施服务贸易全球合作伙伴网络计划,巩固重点合作伙伴,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王东堂说,未来将不断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培育更多合作增长点。拓展服务贸易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园区,积极扩大服务贸易“朋友圈”。

“作为全球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中国推进服务贸易开放,将为全球市场增添巨大活力。”迟福林说。(记者 李婕)

从11.2万亿元到53.9万亿元——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强劲

2024年09月24日 08时36分

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领域,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强大支撑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印发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规模由2012年的11.2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3.9万亿元,11年间规模扩张了3.8倍。

人工智能加速迭代

今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经过30年发展,我国已经拥有10.9亿网民,形成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2023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达15.42万亿元,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移动支付规模相比2012年增长了239倍。”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说。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截至2023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58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人工智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要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深海空天开发等领域,实施一批科研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

数字产业蓬勃发展

数字经济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部分。数字产业化主要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近些年,我国加快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提升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竞争力,培育由企业主导的开源软件生态,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391.7万个,5G用户普及率超60%。5G已经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4个,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1万个,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从不足40万个提升至超3000万个。

今年前7个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0354亿元,同比增长3%;IPTV、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共完成业务收入2584亿元,同比增长11%。

数字赋能制造企业

当前,产业数字化深入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我们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智能装备,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供应链和数字园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

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62家“灯塔工厂”照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企业数字化改造重在降本增效。截至2023年底,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水平加快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2.2%和79.6%。

“从成效上来看,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同步提升近30%。制造业企业插上‘数字翅膀’后,比同类企业飞得更快、更有效率。”辛国斌说。

未来,工信部将以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优先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大宗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和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启动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畅通园区内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探索园区数字化整体提升路径。(记者 李芃达)

从中国5G看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强国建设扎实推进

2024年09月23日 08时14分

来源:人民日报

   

累计建成基站近400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9.5亿户,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用户普及率超过60%——这是中国5G发展的速度;

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达42%,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文稿超过16万篇——这是中国5G创新的高度;

从珠穆朗玛峰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到新疆塔里木油田万米深井,一座座5G基站跨越山河、联通广袤天地——这是中国5G覆盖的广度;

数字工厂、智能矿山、远程医疗、线上课堂,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七成以上用上了5G——这是中国5G应用的深度……

5G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折射出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

基础前沿领域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基础研究的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把一篇23页的数学论文转化为全球领先的5G技术,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华为给出的答案是:超过1万人奋斗15年。

坚持创新耕耘,华为把基础研究成果变成技术和标准,掌握了大规模天线阵列、全息波束赋形、网络切片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世界领先的产品。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如今,华为每年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在200亿元以上,在全球建立了26个研发能力中心,拥有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120多位化学家,基础研究各领域专家达到6000多人。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9.3%,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连续5年超过6%。

新时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在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中国天眼”等大国重器接连取得世界级发现,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科技事业大厦的底座日益夯实,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更加充实。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

当全球5G定义还处在“十字路口”时,对于“5G是什么?它的愿景、需求、网络体系架构什么样”等问题,中国科技人员已做了深入研究。

2013年2月,依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我国成立了由产学研用各方组成的5G推进组(IMT—2020推进组),承担起推动5G技术研发、验证技术方案、支撑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使命。

“我们持续开展关键技术征集与评估,9个指标中有8个被纳入国际标准,为全球统一5G标准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说。

5G研发攻关过程中,我国不仅攻克大规模天线等基础技术,还在网络架构、灵活空口等系统设计方面实现了主导,为5G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厂商在加快自身技术创新的同时,带动上下游厂商攻克一系列技术和产业化难关,推动网络、基站、芯片、器件、终端等产品加速成熟。

“以应用带动系统,以系统带动设备,以设备带动终端,以终端带动芯片,把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串联了起来,实现了从算法、关键技术、标准、产品到应用的全链条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近年来,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铸就了一批“国之重器”:白鹤滩水电站全力运转;伶仃洋上,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正式开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自主研制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总装下线;国产大飞机顺利交付运营……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从图纸变为现实,描画出科技创新活力奔涌的时代图景。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清晨,一架无人机从浙江舟山的渔船上起飞,1小时后就将上百斤重的鲜活海鱼运送到上海。通过多频协同、低空覆盖优化等手段,5G网络覆盖这条上百公里的低空物流航线,对无人机的高度、位置、轨迹动态等进行实时感知、精准监测,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通信保障。

从“建得好”到“用得好”,5G不仅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更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引领性产业,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自动化生产线上,5G带来稳定的无线连接,使机械臂运行更快更稳;5G的大带宽和低时延等特点,使远程手术更加精准;自动驾驶示范区内,5G让车、路、网实现高度协同;4K/8K超清视频等应用不断丰富,点亮智慧新生活……5G与各行各业互联深度融合,“一业带百业”的作用不断彰显。

放眼今天的中国,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有力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一批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创制成功,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历史性地超越火电,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创新战略格局不断形成……2013年至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鼓足干劲、团结奋斗,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必将再创辉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记者 谷业凯 陈世涵)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5%

2024年09月14日 08时18分

来源:四川日报

   

服务贸易发展论坛1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论坛发布的《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服务进出口总额达3666亿美元,同比增长3.5%,较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中国数字贸易稳步增长,规模再创新高。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2023年我国数字服务出口占全球4.9%,相比2019年上升1.6个百分点。从贸易顺逆差看,自2019年开始已连续5年实现顺差,数字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在2023年达474亿美元,同比增长11.1%。

跨境电商进出口重回两位数正增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7%,相比于2022年的4.9%增加了0.8个百分点。

“数字技术的进步,把原来认为不可交易、不可储存的服务变得可交易。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论坛上表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在全球贸易发展模式、治理体系、利益格局深刻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深化合作、共享成果是各国把握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服务贸易发展论坛是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系列主题论坛之一。今年的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主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记者 刘媛媛 魏玉坤)

打造新动能 释放新活力——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服务业发展成就综述

2024年09月13日 08时12分

来源:新华社

   

“服贸会已成功举办十届,是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9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向世界传递中国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世界繁荣发展的积极信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迸发新动能,释放新活力,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规模日益壮大 擎稳国民经济“半边天”

中秋节、国庆节假期临近,餐饮住宿、灯会演出、文旅研学迎来旺季;巴黎奥运会余温未散,全民体育消费持续升温……当前,我国正处于服务消费较快增长阶段。

“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经济发展大势,为服务业发展指明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到688238亿元,2013年至2023年年均实际增长6.9%,增速高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2015年首次超过50%,2023年达到54.6%,已连续9年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大力发展工农业,服务业处于辅助地位;到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全面快速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步入提质增效新阶段……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服务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地位和作用更加坚实稳固。

28.4%、45.0%、49.9%、60.2%,分别是1978年、2012年、2014年、2023年服务业对当年GDP的贡献率。

节节攀升的数字,彰显服务业作为推动增长的“主动力”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社会对服务业需求日益增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近年来,服务业对GDP贡献率呈现加速上升态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带货主播、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数据分析师……近年来,伴随服务业兴起的新职业已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

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推动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凸显——

改革开放前,农业和工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1978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仅12.2%;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就业人员1994年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超过第一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2013年至2023年,服务业年均新增就业人员741万人,2023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8.1%。

结构持续优化 奏响向质而行“新乐章”

电商平台、数字金融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买全球”,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交通模式让出行便捷又绿色……如今,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共享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折射出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持续提升之变。

从行业看,传统服务业比重大幅下降,新兴服务业稳步增长。

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超过50%,服务业发展相对集中,2023年,两者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降至17.9%和8.4%。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兴服务业迎来黄金发展期。2019年至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9%、12.3%和12.0%。

从区域看,服务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协同发展态势愈加明显。

202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4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0%,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大量集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4.8%和75.2%;全国有24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45%至60%之间,比2012年增加了14个地区。

从开放看,服务业成为吸引外资重要领域,中国服务加快走向世界。

不久前,我国明确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受到外界广泛关注。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银行业、保险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业9大领域、100多个分部门的外资准入限制陆续放开;2001年至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784亿美元增长到9331亿美元,贸易规模在世界各经济体中的排名从第12位跃升至世界前列。

创新动能增强 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

家庭农户与服务业企业联合,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大降低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工业企业与零售企业、网络公司合作,凭借大数据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如今,服务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初显成效。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万亿元,2020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12.1%。

与此同时,我国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2023年末,我国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340个,覆盖了全部工业大类,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快速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0.6万件,占同期全社会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四成半,近5年年均增速达到21.0%。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加快,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们逐步从买商品向买体验、物质需求向精神追求转变,带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3782亿元,比2012年增长197.6%,占GDP的比重从3.4%提高到4.5%;2023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3246个、文化馆(站)和群众艺术馆43752个,分别是1949年的59倍和49倍。

体育产业加速奔跑。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13092亿元,比2015年增长138.3%;2023年末,全国体育场地459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全民健身步道长度37万公里。

旅游及相关产业活力涌动。2022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4672亿元,比2014年增长62.3%;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亿,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服务业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服务开放纵深推进,服务创新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服务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多贡献。(记者 谢希瑶 潘洁 唐诗凝

中国500强企业榜单背后的经济新动能

2024年09月12日 08时12分

来源:新华社

   

11日,在天津举办的2024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202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几个数据颇为亮眼。

榜单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总额的比例达到2002年以来的最高值,企业发明专利数同比增长19.67%,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务利润占比超过40%……透视榜单企业及数据的变化不难看出,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以“中国500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等行业变革正在不断构筑新的增长动力源。

拥抱智能大潮

榜单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多类数字经济业态持续壮大,上榜互联网服务企业净增3家,净利润占比高达8.58%,已经成为仅次于商业银行的第二大行业,对研发投入的贡献也占到了6.87%。

浪潮集团副总裁、浪潮海岳软件总经理魏代森表示,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化转型加速进入数字化业务时代。“在大模型等数字技术赋能下,新一代软件实现更广连接、更强智能、更高敏捷,推动数字化价值跃升,进一步加快释放数字生产力,助力企业迈向世界一流”。

在智能技术的牵引下,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蹄疾步稳。“2024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中,黑色冶金行业入围企业数达到8家,排名第一;汽车及零配件制造行业有6家企业入围,位列第四位;一般有色、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各有5家企业入围,并列排名第五位。

“把煤炭、化工等领域的复杂管理流程通过AI进行赋能,是我们行业所迫切需要的。”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郑鹏认为,过去几十年间,传统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伴随着中国工业能力的跃升,行业的“质变”也更加需要“智变”进行引领。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0.9%,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实现材料、人员、工位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

迈向产业前沿

打通产业链路,形成技术优势,推向高端市场,已经成为不少中国制造业企业增收的又一“法门”。从榜单数据来看,工业机械及设备制造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长率在所有行业中高居第一位,这与企业向上拓展、持续挺进高端领域的努力紧密相关。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冯记春表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持续加强产业能力建设,在元器件、软件、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工业短板不断消除,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生态已经形成。

伴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市场的持续拓展,先进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的地位愈发凸显。从榜单来看,新能源设备制造、动力和储能电池、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半导体及面板制造等企业入围数量达到31家,过去5年增加了18家。

“从高端技术到产业落地,中间仍有巨大一步。”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龚克认为,如何链接起技术供需方、资金方等成果转化链条上的主体,共建产业生态,是迈向高端的必答题。

近年来,我国围绕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支撑了工业化走向高端。

论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已建设完成30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涵盖超过30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一大批技术成果实现突破与转化。与之相对应,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超过14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过1500家。

共塑绿色生态

“绿色”是论坛上的高频词汇。“绿色发展、双碳目标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王基铭认为,只有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绿色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越来越多企业进行了“绿色实践”。“公司实施的绿色企业第一阶段计划圆满完成,累计减排二氧化碳2400万吨。今年已启动绿色企业行动第二阶段,制定了2028年碳排放强度和甲烷排放强度分别下降5%和20%的目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文生说。

黄文生表示,能源化工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支撑,同时也肩负着提供绿色洁净能源产品、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使命。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累计培育5000余家绿色工厂、600余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近400家绿色工业园区,传统工业企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效果显著,绿色发展新动能持续增长。

上海融和电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有发认为,绿色产业可以从“存量中做出增量”,“用新质生产力代替老旧生产力会孕育更多的投资方向,绿色变革带来的将是万亿级的市场更新,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机会”。(记者 郭方达 梁姊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中国投资新风向

2024年09月11日 07时49分

来源:新华社

   

记者从正在厦门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采访了解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中国投资新风向。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的双向投资,中国企业与相关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在本届投洽会C1馆展区,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展出的无人驾驶物流配送车吸引不少观众注意。“在埃及首都开罗的街头,你经常能看到金龙客车驶过。”该公司首席品牌官余丹瑶介绍,企业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相关共建国家布局,客车远销塞浦路斯、乌兹别克斯坦、尼日利亚等国。公司还在埃及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已组装超1.8万台车辆。余丹瑶说:“跟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不仅有效助力公司进一步开拓市场、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缩短交货周期,还带动当地就业,称得上是‘双赢’。”

本届投洽会首次设置供应链创新展区,生动展示了供应链企业“链”接全球、扬帆出海的足迹。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厦门象屿集团参与投资的250万吨不锈钢冶炼一体化项目正火热生产。“中国是不锈钢生产大国,但所需原材料以进口为主。而印尼拥有丰富的红土镍矿和劳动力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却相对薄弱。如今两国优势互补,双向奔赴,强强联手把产业做大。”象屿集团印尼OSS公司物资部部长黄侨艺说,集团还帮助修建了一条从项目所在地到当地机场的省道级公路,将车程从2小时缩短到50分钟。

共建“一带一路”已使许多国家收获实实在在的利好。“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匈牙利的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在匈牙利外商直接投资中,中国占的比例也非常大。”匈牙利出口促进局局长加博尔·耶奈伊在本届投洽会同期举办的2024鼓浪屿论坛上说,中国企业在匈牙利的投资合作涉及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多个领域,这些投资为匈牙利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该国的就业和技术进步。

把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金融机构正着力促进资金融通、拓宽投融资渠道,畅通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介绍,目前该行境外机构已覆盖44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国银行今年还成功发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债券,下一步将持续巩固和扩大全球化优势,助力形成更多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的务实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认为,中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加快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中国的经济腾飞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中,中国累积了充分经验。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共建国家间的产业互补性更趋增强,同时也帮助双方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

本届投洽会以“投资链接世界”为主题,吸引11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会参展,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约占八成。(记者 庞梦霞 吴剑锋

从用电量看中国经济向“新”力

2024年08月23日 08时12分

来源:人民日报

   

前7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超5.59万亿千瓦时

从用电量看中国经济向“新”力

经济平稳运行离不开电力支撑,用电量也常被视为经济运行的“风向标”之一。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超5.5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各行业用电量增长情况,折射出经济运行的新动能、新趋势。

花卉大棚恒温恒湿、工厂产线快速运转、数据中心繁忙计算……经济平稳运行离不开电力支撑,用电量也常被视为经济运行的“风向标”之一。

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2.8%,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均呈两位数增长。各行业用电量增长情况,折射出经济运行的哪些新动能、新趋势?记者进行了采访。

产业向“新”发展,经济向“绿”转型

安徽黄山,一家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企业新建的智能化车间内,生产达到满产状态。“二季度以来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我们二季度用电量同比增长近20%、环比增长约25%。”企业负责人介绍。

广东佛山顺德区,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每隔5秒就有一台冰箱下线。副总经理赵朝阳说,公司投入超600万元对产线进行数字化改造,综合生产效率提升约两成,“今年以来出口订单不错,拉动用电量同比增长超30%。”

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7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分别比上月加快0.4和1.2个百分点,带动相关产业用电量较快增长。

今年前7月,我国第二产业用电量超3.6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前7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4%,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5个多百分点,制造业延续转型升级趋势。

经济发展向“绿”转型,推动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等用电量快速增长。

冲压、焊接、涂装、总装……走进浙江宁波的一家新能源汽车工厂,生产热火朝天。7月份,工厂日出厂整车超过300辆,订单量超过原年度排产计划。宁波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约50%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配套。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的数据显示,浙江7月份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2.7%,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用电量增长111%。

“这些年,制造业用电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涨幅明显超过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涨幅。”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乡村产业电气化改造带动第一产业用电量保持增长。

在江苏昆山一家花卉企业的大棚内,工作人员忙着整理蝴蝶兰花苗。为了扩大产值,企业去年扩建大棚,添置了一套自动化电气设备。“蝴蝶兰生长需要恒温,我们为企业安装了一台500千伏安变压器,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国网昆山市供电公司张浦供电所所长严志刚介绍,上半年企业销售蝴蝶兰超过60万株,用电量同比增长超200%。

今年前7月,我国第一产业用电量达7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其中,畜牧业、渔业、农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4%、8.1%、6.1%。

新消费活力释放,新基建加快布局

今年以来,我国服务业持续恢复,发展内生动力继续增强。其中,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消费潜力,带动相关产业用电量较快增长。

河北张家口崇礼区,各大滑雪场“热”力十足,徒步登山、定向越野等活动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这个暑假是我们夏季运营客流量最多的一次,平时日均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周末可达2万至3万人次。”太舞滑雪小镇市场中心经理任晓强介绍。今年上半年,崇礼区文旅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2%。

多地扩大文化演出市场供给,推出更多精品演艺项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项目,成为引领用电量增长的新热潮。在江苏,上半年文化类非遗景区、博物场馆的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25.1%和18.3%;全省演出场地用电量达1.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

新消费模式竞相涌现,新基建应用迅速发展。充电设施、大数据中心、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扩大,带动这些领域用电量快速增长。

“刚落地贵阳,我们就租了这台电动汽车,从贵阳一路打卡到黔东南,跑了差不多10个景点,一路顺畅。”大学生曹瑜告诉记者。进乡到村“充电不愁”,南方电网贵州电动汽车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已实现所有乡镇充电桩全覆盖,助力缓解新能源车主山区旅游的续航焦虑。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充电桩总量达1024.4万台,同比增长54%。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已累计建成2.72万台充电桩,基本覆盖所有省份。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量约5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

主变压器扩建,开建到投运仅用28天。“今年华为云上屯数据中心业务扩展,原有1、2号主变压器已难以满足其用电需求,扩建主变压器可以提高供电稳定性。”南方电网贵州贵安供电局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廖东颖说,今年前7月,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用电量增速达43.96%。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处理、云存储、云计算等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年均增长约28%,今年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增长33%。

多措并举确保电力可靠供应

这些年,我国电力负荷“冬夏”双高峰特征日趋明显,夏季降温用电负荷占全国最大用电负荷比重达三成,部分省份比重甚至超过40%,气温对用电的影响越来越突出。7月2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4.51亿千瓦,为历史新高,相比去年最大负荷超出1亿千瓦,各地电力部门多措并举确保电力可靠供应。

跨省输电余缺互济。7月,浙江“尖峰时刻”全省空调负荷超过4400万千瓦,相当于4000万余台家用空调同时启动。电力部门通过错峰、置换、互济等多种措施,积极争取外来电。白鹤滩至浙江杭州、宁夏灵州至浙江绍兴、溪洛渡左岸至浙江金华三大“西电入浙”特高压输电通道,7月累计向浙江输送电量超1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有效缓解用电压力。南方电网7月“西电东送”送电量同样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9%,其中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超过85%。

智慧运维提升效率。变电设备声纹远程实时监听、异常状态智能识别告警……在辽宁、安徽等地的变电站,国网信通产业集团研发的思极智声纹在线监测装置成功应用,通过调用人工智能声纹识别算法,精准识别直流偏磁、局部放电等异常工况,提升变电站安全运维水平。“过去通过人耳去听、靠经验做判断,现在可以对变电设备的声纹特征进行实时分析,较传统方法识别精准度提升30%。”国网信通产业集团研究院电力人工智能研发部主任邱镇说。

下半年电力供需形势如何?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分析,随着宏观政策力度不断加大、需求持续恢复,多方面因素将支撑下半年电力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考虑到2023年下半年高基数因素,预计今年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稳定在5%左右,全年增速呈“前高后稳”态势。(记者 丁怡婷)

税收数据显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红利逐步释放

2024年08月23日 08时10分

来源:新华社

   

今年3月,我国出台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记者22日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4月至7月,全国企业设备更新稳步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现,政策红利逐步释放。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国加快落实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4月至7月,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6.4%。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增速提升,4月至7月,工业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5.3%,较3月份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5.8%,较3月份提高6.8个百分点。

信息、科技行业设备更新投入力度加大。数据显示,4月至7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7.5%和20.4%,增速较3月份分别提高15.8个和11个百分点,反映新质生产力领域投入力度加大。

“此次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推动企业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今年我们已安排3.8亿元资金,用于购置新的智能化、绿色化高端设备。”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投资部总经理李志杰表示,企业智能化改造后,整体产能提升10%。

此外,交通、教育、文体娱乐行业设备更新进度较前期加快。7月份,交通、教育、文体娱乐行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4.8%、5.1%和12.3%,设备更新速度较前期明显提速。

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重点围绕汽车以旧换新、家电产品以旧换新和家装消费品换新展开。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明显,二手车销量提速。4月至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4.8%,较3月份提高7.3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38.5%,成为稳定汽车消费的重要力量。

此外,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数据显示,4月24日《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发布后,二手汽车销量增长明显,5月至7月,二手汽车销量同比增长7.2%,增速较前期明显提升。

“现在国产新能源汽车在价格、使用成本上有优势,特别是以旧换新、车购税减免政策的双向引导,让不少购车人选择用老旧燃油车置换购买新能源汽车。”湖南常德金旋风鑫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万美波说,“今年新能源汽车6月、7月的销量同比增长近50%。”

此外,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4月至7月,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4%和3.5%,增速较3月份分别提高4.8个和10.1个百分点。

家电产品销售好转,家具、装修材料等家居产品销售整体向好,带动相关制造行业销售增长。

数据显示,4月至7月,电视机、音响设备、照明器具、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9%、7.4%、12.9%和4.3%,增速较3月份分别提高12.6个、24.2个、22.7个和7.4个百分点。家具、卫生洁具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9%和14.3%,增速较3月份分别提高9.3个和24.9个百分点。

智能消费产品增长态势较好。4月至7月,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车载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扫地机器人等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1%,增幅较3月份提高18.6个百分点。

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司长谢文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税收支持政策,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添助力、提效能、优环境。(记者 韩佳诺

助力回升向好 经济大省这样挑大梁

2024年08月22日 08时17分

来源:新华社

   

经济大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坚定发展信心,积极主动应对问题和挑战,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等经济大省“火车头”作用明显。

记者调研发现,各经济大省以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既有“量”的支撑,也有“质”的示范,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提供有效助力。

经济发展“火车头”带动作用明显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经济大省迎难而上,实干担当,展现出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动力强劲。

根据上半年统计数据,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42.5亿元,占同期全国经济总量超过10%;江苏位居第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326.3亿元;山东、浙江上半年分别为46677亿元、40920亿元,均超过4万亿元;河南、四川分别为31231.44亿元、29463.3亿元。从增速看,上半年江苏、山东、浙江分别为5.8%、5.8%和5.6%,实现较快增长。

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各经济大省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积极态势。广东在2023年成为我国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今年上半年经济规模继续居全国第一位。“苏大强”紧追“粤老大”,上半年江苏经济总量与广东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2444.5亿元缩窄至1916.2亿元。浙江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经济总量站上新台阶。

8月8日,广东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年产98万吨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动工。这个总投资25.6亿元、达产产值约88亿元的项目,预计在2025年底建成投产。惠州市副市长黎炳盛说,该产业园已落户产业项目26个,总投资约376亿元,到今年底将有6个项目投产。

扩大投资展现了经营主体的信心和活力,而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地方增强活力的重要法宝。

今年上半年,广东全省登记在册企业突破800万户,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减时间、减流程、减材料,建设施工‘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降低综合成本优化要素供给……”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海洲说,广州正瞄准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着力强化制度供给优化服务供给,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

2024年2月29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内,产业板块首席服务专员在接待办事企业人员(右)。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浙江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激发扩大民间投资和市场需求。据浙江省统计局介绍,上半年新设企业和个体户83万户,累计在册经营主体数量达1065万户,其中民营经济主体占比超九成。

人才是第一资源,有活力的经济少不了有活力的人才队伍。自2022年6月成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成都出台“人才安居新政”,面向新市民、青年人群体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房源超20.1万套,青年人才驿站累计接待超10万人次。

“成都是座朝气蓬勃的城市,我们在这里收获了事业和成长。”今年33岁、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的于智同说,研究院的科研团队有300多人,基本是年轻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说,经济大省挑大梁,是信任和肯定,更是责任和担当。在当前经济爬坡过坎、回升向好的关键时期,经济大省更要发挥关键作用、支柱作用。

制造业高增长展现更强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半年,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工业增长普遍高于第一、第三产业,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实力更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作为制造业大省,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96万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7.6%。浙江上半年工业增加值1.47万亿元,同比增长7.1%;而江苏和山东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都超过8%,实现了高增速。

以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深度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广东、四川、浙江等工业大省,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众多企业纷纷投入“真金白银”,推动“智改数转”步入“快车道”。

2024年5月19日,工人在位于广东珠海的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工作。该项目是先进液流储能电池及系统的智能制造中心。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广东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措施,强化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行业的融合应用与场景探索。广东省工信厅副厅长吴红说,上半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7.6%、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广州、深圳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时受益,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7%。

这是2024年7月26日拍摄的浙江杭州中策钱塘实业有限公司轮胎数字工厂车间内的自动化轮胎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浙江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上半年工业新产品增长较快。浙江省统计局工业统计处处长徐璐介绍,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数字经济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8.7%、7.3%、7.2%。

2024年4月11日,技术人员在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攀钢矿业朱兰铁矿智慧管控中心远程操控无人自动驾驶矿车。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四川围绕降本、增效、提质、扩绿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企业有需求,服务商有方案,政府就要摸清需求、建好平台、完善政策,让企业和服务商实现有效对接。”四川省绵阳市副市长邓辉说,政府引进20家数字化服务商提供“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推动本土龙头企业成立服务商联盟,为市内外近3000家供应链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表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定盘星’。经济大省要在产业升级的转型关键期和发展窗口期,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促进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的全球高端价值链条迈进,攻坚克难,勇挑大梁。”

创新培育更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上半年,深圳在手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脑)、家用电器等“老三样”稳定增长的同时,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也异军突起,进出口总额达2.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重回全国“外贸第一城”。

这是2024年4月15日拍摄的第135届广交会会场。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深圳海关有关负责人说,尤其是自主品牌的高增长令人眼前一亮。据深圳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深圳市出口无人机76.2亿元,同比增长31.3%。

产品结构巨变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是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创新推动的直观体现。

广东上半年外贸进出口4.37万亿元,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较去年同期增长13.8%,占全国比重20.6%。

广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全省17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带来的创新能力支撑。”

2022年11月16日,在第十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志愿者佩戴特殊眼镜观看3D电子内窥镜屏幕。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绵阳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柔性屏,被用于全国多家手机厂商。“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现在我们生产的折叠屏从正面看几乎看不到折痕。”绵阳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福坤说,应用场景也正在从智能手表、手机向车载显示领域拓展,在全国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创新正为经济大省稳增长提供强力支持。“四川新型显示面板出货量居全国第三,全球近20%的柔性屏为‘四川造’。”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说。

“梧高凤自栖”,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全球资源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6月29日,全球知名橡胶制品生产商横滨橡胶计划总投资约5亿美元的项目落户杭州市钱塘区,成为近十年来杭州最大外商独资制造业单体项目。

据商务部数据,今年1月至6月,杭州实际利用外资4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总量首次位列全国第二,实现逆势上扬。杭州市投资促进局负责人说,这显示出杭州良好的创新链、完善的产业链带来的强大吸引力。

“下半年,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经济大省要以改革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内生动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勇挑大梁,为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广东省委党校教授许德友说。

上半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服务贸易跑出“加速度”

2024年08月20日 08时15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近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向好;旅行服务增长迅猛……近日,中国服务贸易上半年数据出炉,呈现诸多亮点。

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在持续扩大开放中向新、向“智”发展。服务贸易跑出“加速度”靠什么?如何推动中国服务贸易迈向更高水平,为建设贸易强国发挥更大作用?

打通来华旅行服务“堵点”

三五成群逛街、品尝各种美食、感受中轴线风光……在北京街头,许多市民注意到,外国游客越来越多了。

中国旅行服务活力正在释放。以北京为例,今年上半年,北京共举办演出、赛事、会展等大型活动965场次,北京口岸免签入境外国游客同比增长10倍。

来华外国人在通勤、支付、投宿等方面的堵点正在打通。

“我7年前来过中国,这是第二次,感觉中国对外国游客友好又开放。我手上这个程序就很好用。”在北京市鼓楼大街,加拿大游客皮埃尔向记者展示了Beijing Service(北京服务)微信公众号,其中包括“Discover”(发现北京)、“Business”(投资北京)、“Services”(高频服务)三个主栏目。

记者注意到,“Discover”栏目包含工作、生活、留学、旅游和消费五大主题板块,提供全流程、场景式的网上服务。“Business”栏目提供全景式营商服务。“Services”栏目聚焦外籍人士在京办事热点,开设签证、停居留许可、住宿登记等预约通道。

签证是外籍人士来华的第一步。随着“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落地,外国人来华更便捷,带动中国旅行服务实现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中国旅行服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旅行服务进出口规模达9617.1亿元,增长47.7%,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专家分析,旅行服务进出口迅速增长,与不断优化的免签入境政策有较大关系。自去年底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大旅游领域对外开放力度,已陆续对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实施免签入境政策,同安提瓜和巴布达、新加坡、泰国等国签署互免签证协定,并对50多个国家实施72小时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免签国“朋友圈”持续扩容,外籍人员入境便利度不断提升。

免签名单越来越长,负面清单越来越短。扩大服务业开放,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离岸贸易发展……中国服务贸易迈向更高水平,“开放”是关键词。

2016年以来,商务部3次出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围绕完善管理体制、健全促进体系、完善监管模式等8项任务进行探索。北京、上海等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如《上海市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北京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今年,中国开始实施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标志着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了跨境服务贸易梯度开放体系。业内人士分析,相关负面清单对境外服务和服务提供者采取的特别管理措施涵盖了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服务提供模式,对境内外服务提供者在跨境服务贸易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准入,具有开放力度大、透明度高、风险可控性强等特点,将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向新向“智”,快速发展

以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和养老金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正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向新向“智”发展的重要动能。

进出口规模达14176.2亿元,增长3.7%;出口规模达8021.2亿元,增长2.1%;知识产权使用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领域增幅较大……今年上半年,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广东是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前沿。据了解,广东自贸试验区实施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后,在金融、文化、专业服务等领域已作出6项特别开放安排。在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广东自贸试验区扩大了对港澳金融、法律、会计、工程、旅游、检测认证等服务业开放,推动全国首家港澳资独资或控股的银行、证券、基金机构落地,实现了粤港澳跨境支付、跨境理财通、跨境保险、跨境住房按揭等创新措施。

在深圳,当地商务部门正大力培育数字贸易经营主体,鼓励服务贸易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不久前,在深圳举行的“推动深圳市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体系宣讲会”上,宣讲人员对服务贸易统计监测管理业务应用系统操作、中央等各级服务贸易资金政策、国际货运代理相关事项等方面内容进行讲解,提高各类服务贸易政策的知晓率和惠及面。此外,深圳还持续做大做强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数据交易所、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力争2024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400亿美元。

服务外包也是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反映出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781亿美元,执行额1209.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0.5%。其中,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同比分别增长12.6%、14.9%。信息技术研发服务、设计服务和维修维护服务业务增长较快,执行额同比分别增长19.2%、22.9%和19.4%。

组织2500余家科创企业上线入驻宜昌科创供应链平台;开展市级服务贸易(外包)公共服务平台评选;组织200余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动符合条件企业注册填报服务外包业务……在“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湖北省宜昌市,当地有关部门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检验检测、人力资源、工业设计、工程设计、飞机维修、高新技术研发等服务外包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作为知识人才密集型高端服务产业,服务外包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大量懂技术、外语、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宜昌市推动全市中高职院校新增设服务外包类专业,全市15所中高职院校开设了服务外包类专业151个,在校学生达3.8万人,宜昌产教融合智慧服务平台对接50余家服务外包企业入驻。随着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更多人力资源流向服务外包产业。截至今年6月,宜昌市服务外包累计吸纳从业人员近15万人,大学及以上学历占56.6%。

让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得益彰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看规模,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仍然较大。看结构,以旅行、运输、建筑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贸易仍在中国服务贸易格局中占主体地位,高附加值服务出口比重偏低,服务贸易整体品牌影响力不足。此外,服务贸易发展在区域分布上较不平衡,东部地区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能否实现对货物贸易的“借力发展”“相得益彰”?

近期,海南省海口市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通过培育优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支持有关服务贸易管理事项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大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及应对力度等举措,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融合发展。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将带来“1+1>2”的效果。

全面生效一年多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将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商务部方面近期表示,将加强与RCEP成员服务贸易合作,积极运用RCEP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规则利好,围绕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等目标,支持数字贸易基地和重点企业积极融入RCEP数字贸易市场网络,拓展跨境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影视版权输出、动漫游戏出口等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加强与RCEP成员的中医药领域合作。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将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发力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蓝庆新认为,中国服务贸易应提升数字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融合水平,不断扩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拓展跨境交付、跨境电商平台等新模式,积极探索数据贸易,实现“全球买、全球卖”。

“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数字贸易成为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三大支柱’。”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数字技术快速突破、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深入发展,跨境服务贸易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激活,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市场潜力巨大。商务部将继续优化服务进出口结构,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扩大中医药等特色服务出口和研发设计、节能降碳、环境、医疗等服务进口。(记者 汪文正)

税收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经济稳中有进

2024年08月19日 08时14分

来源:央视网

   

国家税务总局8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七月,随着各项宏观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市场主体销售收入稳步恢复,多个领域呈现积极亮点。

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工业经济稳步恢复,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比二季度增速提高1.7个百分点。

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设备制造、新能源车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机械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效果显现。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8.5%,比二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分别增长7.2%和14.8%,较二季度增速明显提升。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零售、家具零售同比分别增长8.5%和11.7%,较二季度增速均有所提高。

从经营主体来看,今年截至7月底,全国新办涉税经营主体户数同比增长7.3%,其中领用发票、有收入申报的户数同比增长8.5%,占全部新办户的比重为67.4%,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透视7月份中国经济运行态势

2024年08月16日 14时12分

来源:新华社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有关数据。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国内暴雨洪涝、极端高温等短期因素带来的扰动,在宏观政策加力、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生产需求继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动能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从7月份主要指标数据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总体延续了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刘爱华说。

生产供给稳定增加。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环比增长0.35%,八成行业、近六成产品实现增长。装备制造业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8%,比上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

市场需求继续恢复。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比上个月加快0.7个百分点。1至7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2%,继续快于同期商品零售增速。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5%,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主要受到毕业季的影响。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发展向好。7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上个月加快1.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同比增长12.6%和9%。

“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一些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还在显现,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刘爱华说。

政策发力推动扩大国内需求

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7%,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0.7%,新能源汽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6.9%;1至7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7%,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个百分点……

7月份,消费需求延续恢复态势,商品零售有所加快,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新型消费不断拓展,线上消费占比稳步提升。

投资方面,7月份,受部分地区高温多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当月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放缓,但是总体上保持了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1至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6%,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4%。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1至7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0.7%;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0.9%,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刘爱华说,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显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将逐渐得到有效改善,供需关系也会进一步趋于均衡。

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展望下阶段,刘爱华说,既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仍是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从生产端看,新动能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1至7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同比分别提高0.6和0.9个百分点;虚拟现实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智能绿色产品都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也在带动外贸增量提质。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达到59%,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船舶等产品出口都实现快速增长。

从需求端看,近期,各地区各部门加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围绕国潮新品、区域特色优化消费供给,亲子游、演出游、赛事游、影视游等新型融合式消费快速发展,成为带动消费增长的亮点。

从政策端看,宏观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效应持续释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有利于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内生动能。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各项政策正在落地见效,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合力。

“尽管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中国经济发展仍是有利条件占优,有基础、有条件战胜发展和转型中的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刘爱华说。(记者 潘洁 韩佳诺

我国服务业企业总量近4700万 比2023年底增长9.64%

2024年08月16日 14时07分

来源:经济日报

   

从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获悉:截至7月31日,我国服务业企业总量接近4700万,比2023年底增长9.64%。

具体来看,住宿和餐饮业、家政服务业、养老产业的企业数量分别约110万、50万、16万,比去年底分别增长10.11%、9.53%、12.86%,2021年至2023年的平均增长率均已超过20%,高于同期服务业的整体平均增长水平。

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文旅、教育等领域也快速发展。截至7月31日,文化娱乐业、旅游服务业、体育业、教育业、物业管理业的企业数量分别约168万、39万、26万、38万、54万,比2023年底分别增长11.14%、12.30%、12.72%、8.36%、6.07%。(记者 沈慧)

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024年08月16日 08时15分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024年8月15日)

国家统计局

7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生产需求继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动能继续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工业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加快

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5%。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制造业增长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0%,分别比上月加快0.4和1.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股份制企业增长5.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2%;私营企业增长5.2%。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7.8%、26.9%、25.3%。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4%,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1%。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110亿元,同比增长3.5%。

二、服务业持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

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8%,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2.6%、9.0%、5.3%、5.1%,分别快于服务业生产指数7.8、4.2、0.5、0.3个百分点。1—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9%。1—6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2%。7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6%。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三、市场销售增速回升,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57亿元,同比增长2.7%,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691亿元,同比增长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66亿元,增长4.6%。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33354亿元,增长2.7%;餐饮收入4403亿元,增长3.0%。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较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9%、6.1%。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7%、10.7%。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726亿元,同比增长3.5%。全国网上零售额83784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0093亿元,增长8.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6%。1—7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2%。

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7611亿元,同比增长3.6%,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9%,制造业投资增长9.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2%。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5414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6%;新建商品房销售额53330亿元,下降2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7%。民间投资同比持平;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6.5%。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7%、11.9%。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7.7%、10.8%;高技术服务业中,专业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5.4%、17.9%。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下降0.17%。

五、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6758亿元,同比增长6.5%,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1389亿元,增长6.5%;进口15369亿元,增长6.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6019亿元。1—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48335亿元,增长6.2%。其中,出口142573亿元,增长6.7%;进口105762亿元,增长5.4%。1—7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4.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4.7%。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1%,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0%。

六、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季节性上升

1—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下降0.1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2%;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9%。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7小时。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工业生产者价格继续下降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0.2%,衣着价格上涨1.5%,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7%,交通通信价格下降0.6%,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0%。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下降4.2%,粮食价格上涨0.1%,鲜菜价格上涨3.3%,猪肉价格上涨20.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4%。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

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2%;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环比均下降0.1%。1—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和2.2%。

总的来看,7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举措,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

附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3)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个体户)、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个体户)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个体户)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5)服务零售额指企业(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以交易形式直接提供给个人和其他单位非生产、非经营用的服务价值总和,旨在反映服务提供方以货币形式销售的属于消费的服务价值,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教育、卫生、体育、娱乐等领域服务活动的零售额。

(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7)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8)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9)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附图


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加快落地 撬动年投资约5万亿

2024年08月15日 08时27分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期,多地围绕工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重点领域,出台设备更新政策细则,明确具体的支持范围和包括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在内的支持举措。

上半年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速达到17.3%,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将不断扩大,撬动年规模约5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近日,蜀道集团下属四川路桥装备分公司更新升级的首套拌合站配料机顺利下线。“针对老式拌合站占地面积较大、智能化程度不高、效率较低影响产能等问题,我们对拌合站配料机、控制系统等进行了升级改造。现在,设备占地面积缩小了30%,生产效率提升30%,计量精度提升20%,改造设备成本仅为新设备价值的30%至40%。”蜀道集团下属四川路桥装备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该负责人介绍,在政策支持下,今年以来该公司快速推进一批施工设备更新升级,设备年产能增量约2.4万至3.6万立方米。未来,公司还将大力推动设备更新,促进产业提质升级。

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是今年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国务院发文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作出系统部署,多地随后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相关项目加快落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

不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当前,一些有设备更新意愿的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达不到项目申报门槛等方面问题,没有条件及时更新设备。为了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政策进一步加力,拿出更多“真金白银”,激励更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

近日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安排近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并降低资金申报的门槛,有效支持单体规模小、点多量大面广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多地也围绕重点领域进一步明确支持范围和支持举措。上海市近日发布教育领域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专项行动计划,重点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更新不适应教学需求、性能无法达到教学相关配置标准或影响使用安全、已达到最低使用年限的设备。

《重庆市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推广先进设备应用、深入推进绿色装备替代等重点任务,明确到2027年,累计实施技术改造投资项目8000个,带动设备更新改造5万台(套)以上。

资金支持方面,江苏省近日发文进一步完善“设备担”政策,将支持对象范围由省内中小微制造企业扩大到省内所有中小微企业。江苏省还对交通运输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重点领域中长期贷款给予财政贴息,获得中央财政实施的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的项目可以叠加享受。

“大规模设备更新需要得到财政金融的有力支持。”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包括中央投资、专项再贷款等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将加快推动设备更新落地见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连平表示,加快大规模设备更新,在短期内是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有望拉动万亿规模投资。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国工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记者 汪子旭 萧永航)

外贸“质升量稳”基础坚实

2024年08月15日 08时25分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前7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83万亿元,同比增长6.2%,创历史同期新高。“对外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尤其在出口端保持了稳中有进的态势。”中国贸促会发展研究部部长刘正富介绍,外贸表现亮点多——

贸易复苏势头明显。年初以来全球贸易形势持续改善,我国二季度出口增速进一步加快,出口成为拉动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回稳向上的重要支撑。上半年月度贸易规模高位运行、出口增速持续回升向好、出口贸易量稳步复苏、出口市场份额扩大均能体现向好态势。

出口动能保持相当水平。出口竞争优势继续提升,结构性增长明显,充分反映出我国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出口背后的供应链优势、创新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中间品贸易不断拓展,反映了我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对美出口增速转正,对欧出口缺口缩窄,显示传统市场出口韧性足;与东盟、拉美、金砖国家等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更为紧密,对我国出口形成有力支撑。

外贸经营主体活力充沛。中国贸促会近期调研结果显示,今年二季度,70.1%的外贸企业贸易额环比上涨或持平,69%的企业新增订单环比增加或持平。预计下半年出口向好或持平的企业占比78.5%。广大外贸企业积极开拓赛道,深入挖潜,做精做细。

接下来,如何持续发力促进外贸“质升量稳”?

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加大对外贸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展会支持力度,持续培育境外自办展会、扩大办展规模,加强重点展会供采对接,促进中间品贸易。持续办好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等重要展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依托中非企业家大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拉企业家高峰会等,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开展“千团出海”行动,面向重要经贸伙伴组织大批企业赴海外参展办展、考察洽谈。

强化对企业信息培训和商事法律服务。加强宣传解读培训,指导企业用足用好RCEP等自贸协定优惠政策,打造RCEP宣传解读“国家队”和推广实施“主阵地”。完善贸法通、贸企通等数字平台功能,为外贸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信息咨询、法律查明等服务。强化“互联网+”综合服务,提升原产地证签发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一站式、全链条、国际化商事法律服务体系,积极帮助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培育国际一流商事调解、仲裁机构,更好发挥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作用。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度参与国际商会、国际展览局等国际组织工作,发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长期观察员、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全面观察员作用,积极参与数字贸易、绿色贸易、跨境电商等领域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组织中国企业积极参与G20、APEC、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下工商界活动,表达中国工商界关切诉求,广泛凝聚合作共识,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随着一系列政策组合持续发力显效、新业态新动能加快培育,外贸实现全年‘质升量稳’目标基础坚实。”刘正富说。(记者 罗珊珊)

乡村产业振兴呈现良好势头

2024年08月14日 11时19分

来源:央视网

   

今年以来,我国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乡村产业振兴呈现良好势头。

今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1至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万亿元,同比增长1.1%。

通过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累计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139个,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350多个。累计培育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多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285家,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龙头企业队伍。

此外,乡村休闲旅游业平稳发展,一季度开局良好,二季度持续改善。截至目前,已累计建设18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195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更快突破1000亿件!中国“小包裹”实现新跨越

2024年08月14日 11时16分

来源:新华社

   

突破1000亿件!比2023年提前71天!“小包裹”跑出“加速度”。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1000亿件。这意味全国人均收到快递71.43个,每一秒钟有5144件快递、每一天有4.4亿件快递在神州大地上流动着。

快递物流是反映经济活力的“风向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小包裹”跑起来,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数据显示,快递业最高日业务量超5.8亿件,月均业务量超130亿件,月均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小包裹”走得更快了。

新疆喀什的樱桃、浙江金华的葡萄、广东阳江的菠萝蜜、宁夏中卫的硒砂瓜……入夏以来,全国各地的时令水果,不少实现“隔日达”。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小包裹”优化包装,加大冷链运输,推动原产地与消费市场高效衔接,让更多农特产品更新鲜地走进千家万户。

更快的背后,是我国物流网络越来越密了。

快递业着力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寄递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我国快递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截至2023年底,全国拥有快递服务营业网点23.4万处,快递服务网路22.8万条,打通万千串联城乡、抵达阡陌的“毛细血管”。

更快的背后,是我国快递企业不断创新。

数据显示,国内快递专用货机达188架,快递服务汽车27万辆。“小包裹”插上数字化和智能化触角,助力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二维码选购物资,10分钟左右,无人机就能将物资投放在指定地点,快递“从天而降”在一些城市已成为现实。

无人快递车已经上路,在收转运派等环节,大幅度缩减末端派送时长。“寄”“递”之间,人们向“快递自由”更进一步。

“小包裹”增速,藏着“大经济”。

链接千城百业、联系千家万户、连通线上线下,“小包裹”折射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十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中国人均快件使用量93.7件,快递支撑网络零售额13万亿元。

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寄递网络建设,围绕城市群建设优化寄递枢纽布局,持续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国际寄递服务网络。持续深化产业协同,推动服务链条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让快递“小包裹”推动经济“大发展”。(记者 戴小河)

首发经济拉动供需提质升级

2024年08月13日 09时44分

来源:经济日报

   

近年来,首发经济展现出蓬勃发展态势。首发经济是指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涵盖了企业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有关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发经济是一个地区商业活力、消费实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品牌形象和开放度的重要体现。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将为消费注入新动力。

激发活力

首发经济背后是创新驱动。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际性展会都是产业创新的展示平台。通过首发首秀首展,企业可以及时有效地收到市场反馈,更好实现“创新展品到热销商品”的完美一跃,进而打造从新品发布到首店、总部的首发经济生态链。

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持续吸引世界目光。历届展会上,一系列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让进博会化身创新创造大舞台。先进医疗器械、智能工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科技美妆产品、高品质食品等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不断亮相。数据显示,6届进博会以来,上海累计引进首店5840家,其中,亚洲级别以上首店超80家。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邹蕴涵表示,首发经济能够带动供给端优势资源的集聚,为所在地带来消费领域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的优势组合。可以说,发展首发经济不仅是促进消费端提质升级的重要方式,更是促进消费生产端转型升级的重要方法。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首发经济通过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从研发到销售再到服务的全链条生态,将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有关专家表示,众多国际品牌选择在中国开首店,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市场的认可和在中国发展的信心。积极推进首发经济,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的消费活力,推动我国消费升级和国际化进程。

集聚流量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首发经济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环境不断变化,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创新升级。

首发经济对于提升城市能级、升级城市消费具有巨大潜力。越来越多的城市相继推出举措支持首店首发经济,例如给予资金支持、建立服务绿色通道、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服务业室主任洪群联表示,对于城市和区域而言,推进首发经济,能够塑造开放、创新、活跃的城市形象,也有利于带动区域发展。

在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一期开业后,迅速成为全国最热旅游目的地之一。去年接待游客约988万人次,带动环球商圈客流约1600万人次。在广州,广州汇美国际服装城成立创新力品牌社区,引入100多个头部设计师品牌,有力促进了经营方式转型和影响力提升。

当品牌选择在某城市开设首店,便对这座城市和区域的营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活力投下了“信任票”。在首发经济带动下,城市选择品牌,品牌选择城市,两者形成良性互动。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截至去年,各地已累计发布48个关于鼓励发展商业品牌首店的政策与措施。成都、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首发经济增长势头明显。

契合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消费市场总体呈现势头向好、亮点增多、动力增强的特征。”邹蕴涵表示,首发经济以创新为特征,新产品、新内容、新场景等迎合了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体验化的消费发展趋势。

也要看到,消费持续向好仍面临挑战,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更好发挥首发经济带动作用,朱克力表示,除了构建更加完善的首发经济生态体系,还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拓展多元化消费场景。

今年以来,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服务消费增势良好,消费需求延续恢复态势,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显著。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5%,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

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超大规模市场还有利于摊薄成本、加快迭代、创造场景,让新产品快速产业化规模化,这都为首发经济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有关专家表示,要着眼于加快消费升级,丰富推进首发经济发展的各类举措,抓住促进消费场景创新的重点,以点带面扩大首发经济的辐射面。(记者 冯其予)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