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质量现状范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19 20:13

就业质量现状范文(精选12篇)

就业质量现状 第1篇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甚至将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作为政府及学校的政绩考核指标。近几年, 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院采取问责制度, 层层落实, 步步到位, 对毕业生在就业期间发生的问题, 辅导员及班主任在第一时间必须提供帮助或指导。为了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全方位了解和掌握我院大学生就业情况, 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 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 笔者对我院经济管理系2013届314名毕业生进行了以问卷为主、座谈为辅的调查, 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汕尾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经济管理系毕业生。

2) 调查时间:2013年3月~7月。

3) 调查方法:根据企业比较关心员工的素质及技能项目进行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由企业负责人或人事部主管根据学生在企业的表现进行评定, 加盖公章。另外, 辅导员、班主任利用到毕业生工作地点走访的机会, 与企业相关工人员面对面进行了解。

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有12个问题, 具体如下: (1) 职业道德; (2) 事业心与责任感; (3) 专业业务知识; (4) 外语水平; (5) 计算机应用水平; (6) 身体素质; (7) 协作精神; (8) 吃苦精神; (9) 组织管理能力; (10) 创新能力; (11) 适应能力; (12) 竞争意识。

3 调查情况统计

1) “职业道德”:A、好:263人, 占83.76%;B、较好:50人, 占15.92%;C、一般:1人, 占0.32%;D、差:0人。

2) “事业心与责任感”:A、好:254人, 占80.89%;B、较好:59人, 占18.79%;C、一般:1人, 占0.32%;D、差:0人。

3) “专业业务知识”:A、好:113人, 占35.99%;B、较好:175人, 占55.73%;C、一般:26人, 占8.28%;D、差:0人。

4) “外语水平”:A、好:51人, 占16.24%;B、较好:109人, 占34.71%;C、一般:125人, 占39.81%;D、差:29人, 占9.24%。

5) “计算机应用能力”:A、好:138人, 占43.95%;B、较好:145人, 占46.18%;C、一般:31人, 占9.87%;D、差:0人。

6) “身体素质”:A、好:220人, 占70.06%;B、较好:79人, 占25.16%;C、一般:15人, 占4.78%;D、差:0人。

7) “协作精神”:A、好:252人, 占80.25%;B、较好:49人, 占15.61%;C、一般:13人, 占4.14%;D、差:0人。

8) “吃苦精神”:A、好:250人, 占79.62%;B、较好:61人, 占19.43%;C、一般:0人;D、差:3人, 占0.96%。

9) “组织管理能力”:A、好:161人, 占51.27%;B、较好:137人, 占43.63%;C、一般:16人, 占5.10%;D、差:0人。

10) “创新能力”:A、好:141人, 占44.90%;B、较好:142人, 占45.22%;C、一般:31人, 占9.87%;D、差:0人。

11) “适应能力”:A、好:234人, 占74.52%;B、较好:65人, 占20.70%;C、一般:10人, 占3.18%;D、差:5人, 占1.59%。

12) “竞争意识”:A、好:159人, 占50.64%;B、较好:117人, 占37.26%;C、一般:17人, 占5.41%;D、差:21人, 占6.69%。

4 调查情况分析

1) 从企业对我院学生的评价来看有喜有忧, 喜的是我院毕业生大多数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 他们在工作期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忧的是少数同学综合能力不强, 甚至有一定数量的同学专业知识、办公设备应用比较吃力。

2) 我院学生就业情况总体比较可观, 能够达到百分百就业。在目前经济形势下, 能够达到百分百的就业率非常不容易, 数据可以看出, 我院能吃苦的学生占大多数, 且大多数学生适应性能力强, 动手能力强, 个人对工作的期望值相对比较低, 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比较少。

3) 创新能力不是很突出, 大多数学生在工作中更多是墨守成规, 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 实操能力有待加强, 通过与部分学生及企业相关人员座谈得知, 专业实操能力、办公设备应用需要进一步改善。

5 总结与建议

1)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四个能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将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据了解, 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首先考虑的是应聘人的德育, 所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都应该利用课堂、班会及公益活动加入诚信教育, 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2) 加强学生专业知识考核。严格执行考风考纪制度,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因为有了知识, 毕业生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才能有保证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3)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 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福利院义工等, 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 锻炼学生吃苦能力,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专业教研室利用专业特性增加专业实操模拟课程, 尽可能让学生在学校时就能够了解企业工作流程, 让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摘要:采用专项调查问卷对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013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质量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 概括该系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 并针对其中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

就业质量现状 第2篇

----**就业工作事迹材料

**就业工作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着眼大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方针,继续实施“一把手”工程,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使得**的2009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95%,考研率达14%,2010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7%,考研率达到25.3%,就业率、考研率均位居全校前列。现将**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完善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1、为了更好的加强对外语系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院长和院党委副书记组长,系主任、班级指导老师、毕业班辅导员以及主要学生干部为成员的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全程指导和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院长和书记充分利用假期走访用人单位,开拓我院学生就业市场,同时发动全院教职工充分利用各自的人际关系资源,全员参与、2、制定详细的就业工作方案,分工明细,责任到人,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就业情况及思想变化,组织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议近10次,分专业召开2次,开展就业动员会2次,并邀请就业办领导、企业老总、成功校友等为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和动员。

3、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资源出

发,根据地方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出了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充分调动一切教育教学手段,对课程体系、专业方向、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

二、工作思路及措施

1、调查摸底,系统分析,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光靠开大会动员、空喊号子是起不到实际作用的,必须深入学生中,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情感交流,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逐人的做思想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巨大,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们深入的在毕业生群体当中开展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帮助毕业生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栏”、“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引导毕业生既要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思想,也要克服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消极的思想,鼓励毕业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面对现实,主动出击。

2、结合我院专业实际,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我们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心放在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毕业生,立足专业本身,找准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切实解决所学知识与毕业后所从事行业需求接轨的问题。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加强与外贸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主动地根据

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大力提高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还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如家庭困难学生,女生等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实行重点帮扶。

同时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求职技能并注重提升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尽管求职技能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对大学生而言,最常见和最主要的技能就是“两会”:一会写自荐书信,写出的自荐书信能扬长避短,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能引起阅读者的重视等;二会说话,面对聘用单位的人员说话时,能够心不慌,脸不红,知道哪些该说、详说,哪些该回避、简谈,说话当中能给人以诚实、谦虚、稳重和成熟之感等。而抗干扰能力当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能够较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防止受骗上当;二是能够捕捉最佳决策时机,防止因脚踏两只、三只船等丧失最佳机遇。

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举办商务礼仪大赛、英语演讲比比赛、外文歌手大赛、外文心理剧大赛、毕业生简历制作大赛、毕业生模拟招聘会、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毕业生党员就业意识专题教育等活动,为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平台,充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了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扩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理念

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有限。毕业班辅导员动员、组织学生收集就业供求信息。在这方面,我们主要从一下

四个方面采取着手:一是发动应届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调查研究,然后集中讨论;二是发挥学生对网络信息搜索能力强的优势,收集相关的招聘信息,建立应届毕业生就业群,及时在QQ群上共享就业信息和发布面试通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拓宽就业领域。并且通过网上投递简历的形式,鼓励毕业生远程就业;三是利用校友和其他社会资源,不断与他们以及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掌握用人信息,为学生铺就就业之路;四是指导学生留意学校就业网站及其他兄弟院校发布的相关行业资讯与各种电力人才招聘活动的信息。

4、分流就业压力,动员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

提高毕业生升学和考取公务员的比率是提高初次就业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面对一些用人单位少、需求量小的专业,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无疑又是毕业生的一条出路。我们一方面鼓励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学习本专业以外的其他技能;另一方面动员应届毕业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鼓励参加升学考试的形式参加考研辅导,促进升学率提高。在这两项措施的实施下我院2009届及2010届毕业生的考研率和考取公务员的比率屡创新高。

5、就业工作坚持长线管理,工作方针保持连贯

可以说,我们现在就业工作中所坚持的方针政策,以及使用的办法,虽有创新,但是其基础还是来源于学校有关部门一贯坚持的工作方针和工作作风。学校领导对于就业工作一贯的重视,特别是在就业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坚持注重实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对我们的就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长期的指导意义。招生就业处坚持长远的目光,制定了连贯的就业工作的计划和方针,贯穿于多年以来的就业工作中。学校相对稳定的就业工作的政策和方针,对**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在工作中也力图长线管理,对于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向他们介绍就业工作,使他们能够在进入毕业年级后迅速进入状态。对于用人单位,我们坚持无论今年是否有用人计划,都要常年与他们联络感情,经常通过Email等形式与他们保持联系。这些长期的行动相对于短期的行为来讲,更能够得到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支持和认可,保证了我院就业工作的长期稳定,将经济波动、行业调整等短期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6、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毕业生排忧解难

为更好的为毕业生排忧解难,我们强化服务育人理念,建立校内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并挑选优秀毕业生成立年级就业信息小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传、帮、带作用。深入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意向;同时在每栋宿舍楼底下,设立就业信息服务专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组织辅导员深入招聘会现场,了解用人需求,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在开展就业工作的同时,我认真完成毕业生生源信息核对、毕业生档案整理等工作,及时上报毕业生推荐表、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证明函等材料。宣传毕业生进基层工作(选调生等),认真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和安全教育,确保毕业生在校期间无违纪现象,安全离

校。

三、工作成效

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期间,我们认真组织学生参加院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宣讲会、双选会。同时,引导毕业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183次,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20余场,和各专业毕业生交流探讨用人单位应聘的方法、技巧等问题。在多年的毕业班就业工作中,我院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最终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7%。

就业质量现状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50-02

一、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总数为4167人,从2012届开始连续三年毕业生人数保持稳步上升。

(二)毕业生结构

1.毕业生的学科分布。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涉及7个学科,分别为工学379人,占毕业生人数的9.1%;理学207人,占毕业生人数的4.97%;管理学1898人,占毕业生人数的45.55%;经济学429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0.3%;文学926人,占毕业生人数的22.22%;法学242人,占毕业生人数的5.81%;教育学86人,占毕业生人数的2.1%。

2.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中男生1666人,女生2501人,男女毕业生比率为 1:1.5;从生源地方面来看,主要来自山西省,共390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3.71%,其余分别来自19省,共262人,占比6.29%。

(三)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与毕业去向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总数为4167人,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就业人数为3610人,总体就业率为86.63%,未就业人数为557人,比率为13.37%。未就业学生主要以考研、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以及筹备创业的学生为主。毕业生总体流向划分为国内升学、出国出境、参军入伍、基层就业、单位就业(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单位用人证明)、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未就业。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总数为4167人,其中国内升学30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25%;出国出境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74%;参军入伍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17%;基层就业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07%;单位就业323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7.51%,其中395人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占毕业生总数的9.48%;自由职业4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18%,未就业55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3.37%。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关分析

(一)毕业生用人单位类型分析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落实毕业去向的为3610人,其中签约国企的为298人,占签约毕业生人数的8.25%,签约合资企业的为10人,占签约毕业生人数的0.28%,签约私企和民营企业的为2466人,占签约毕业生人数的68.31%,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为70人,占签约毕业生人数的1.94%,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为325人,占签约毕业生人数的9%,其他单位为441人,占签约毕业生人数的12.22%。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情况分析

根据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显示,排在我院毕业生就业行业前5位的是:商品流通类服务业、旅游酒店类服务业、文化类服务业、教育科研类服务业和金融类服务业。以上行业中签约率最高的专业分别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签约率为45.88%;旅游管理专业,签约率为45.28%;广告学专业,签约率为45.9%;音乐表演专业,签约率为53.6%;金融学专业,签约率为25.49%。这显示了我校专业就业的相关度较高,也充分反映了学院以培养商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特点。

(三)毕业生就业流向相关分析

1.升学。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中有302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7.25%;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研究生录取院校包括11所985高校,50所211高校。

2.出国。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中出国出境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53%。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对外交流学院举行与国外大学交换留学生项目、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的影响带动下,我校毕业生积极申请攻读国外大学的研究生。

3.创业。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4届毕业生中有49人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18%。创业学生以会计学院、经济系、艺术系、信息学院的学生为主,他们创办的公司包括实体店和网店,涉及生活、服务、教育、食品、电子、养生美容等方面。

三、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举措

(一)落实“一把手工程”做好院系二级服务平台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建立了“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成立就业指导中心,由学院副院长作为第一负责人,负责协调整个学院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组织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创业竞赛、召开招聘会、组织实习参观等。各系成立就业服务站,由各系书记作为第一负责人,再配备一名就业服务站站长,根据各系专业学习的特点组织就业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如会计学院开展“大学生成才规划”指导,信息学院开展“3+1”订单式培养模式,管理学院开展“零距离、零适应”实习对接服务等。

(二)创新工作思路,开发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学院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大学生成才规划,主要针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和分流培养。在一二年级学好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从三年级开始,学院要根据大学生就业目标的不同,实施主干课程统一授课、课后分类指导和培养的教育新模式。信息学院与加拿大达内科技(中国)公司、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合作,设立“3+1”培养模式实验班,形成了“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3+1”创新教育模式。计算机专业与软件专业方向的学生经过在校三年的理论学习后,在大四可以到专业培训公司参加学习、实习、实训,师从全国各大企业的项目经理,这让其顺利完成了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管理学院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提出“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课内外互补、校内外联动”的协同办学模式,先后与首旅集团、汉庭酒店集团等3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践、就业提供一条龙、多元化发展平台。

(三)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我院于2012年3月成了就业教研室,围绕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授课、咨询、科研工作。学院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大纲,把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纳入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将就业指导课按年级分模块化教学,并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中。从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指导学生围绕专业学习特点尽早明确职业目标,确定职业方向;大二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网络课堂》远程教学,讲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而将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传递给学生,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三开展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训平台,学生在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创业意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创业潜能;大四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为学生们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讲解就业政策,引导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就业,理性择业。

(四)努力开拓就业市场,升级就业服务水平

目前,我校已建立多家实习基地。此外我院积极组织就业宣讲会,先后组织就业讲座67次,共有5201人次参加了讲座;组织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活动18次,邀请27名企业家代表到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共有2840名学生参加了此项活动。同时各院系组织了考研动员会、政策宣讲会、公务员培训会、出国留学培训、应征入伍等就业培训会,宣传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并组织专业性强的期货模拟大赛、营销实战技能大赛、法律文书大赛等赛事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积极联系开展招聘活动,发布就业信息46条,公布702家单位7925个岗位的需求信息;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招聘会3次,共与300家左右的单位建立了联系;组织25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山西省中小企业局组织的“千企万人”招聘会;组织学院大型招聘会2场,参加招聘的企业主要有房地产、能源、教育、机械、文化、旅游、传媒、金融、贸易、证券等20个类型246家企业,提供3600多个工作岗位,近3000名毕业生参加了本次招聘会,近1000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组织小型专场招聘会73次,473家单位到我院进行招聘,共有8682人次参加了专场招聘活动,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192人。

(五)针对困难就业生,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工作

学院建立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模式,由各系书记、就业辅导站站长以及各毕业班辅导员负责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就业帮扶服务。同时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就业咨询服务,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培训。此外,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针对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的学生开展就业心理咨询辅导,从心理调适的角度帮助毕业生走出失败的阴影,重塑自我,让他们勇于接受竞争与挑战,最终成功就业。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夏.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 莫国志.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11.

[3] 黄巧敏.浅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1(12).

[4] 颜金.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2013(6).

就业质量现状 第4篇

一、河北省高校毕业生质量及大学生就业意愿分析

(一)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质量分析

河北省面积18.77万平方公里, 2011年人口7241万人, 人均GDP33857元。截止2008年, 共评价27所普通本科大学, 其中211工程大学1所。教师26809人, 在校博士1748人, 硕士生23196人, 普通本科生277875人, 留学生1304人。然而,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整体质量却处于较低水平。

2013中国大学各项指标等级评价采用百分比法, 用A、B、C、D、E共5等11级表示各大学的实力。各等级定义如下:

A等:前10%为A等, 其中实力最强的前2%是A++级, 介于2%~5% (含, 以下同) 之间的是A+级, 5%—10%为A级。

B等:介于10%—30%之间为B等, 占20%;其中10%—20%为B+级, 20%—30%为B级。

C等:介于30%—50%之间为C等, 占20%;其中30%—40%为C+级, 40%—50%为C级。

D等:介于50%—70%之间为D等, 占20%;其中50%—60%为D+级, 60%—70%为D级。

E等:最后的30%为E等;其中70%—85%为E+级, 85%—100%为E级。

(二) 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

据河北省人才市场统计显示, , 2012年各类型的招聘会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同比增长14.3%, 进场求职人数同比增长8%, 求职倍率 (求职人数量与岗位数之比) 为3.25:1, 同比略有下降。

1. 发展空间与薪酬

根据调查显示, 8%的人选择在1000元以下, 41%的人选择在1000-2000, 30%的人选择在2000-3000, 21%的人选择在3000以上。

2. 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 63%的人选择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 13%的人选择回家乡, 12%的人是去内地省会城市, 7%的人选择去国外发展, 5%的人选择在边远/大西北/农村工作。

3. 要高薪还是要爱好

据调查显示, 46%的人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感兴趣, 36%的人考虑个人爱好, 还有18%的人只考虑金钱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高校的扩招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外因

之所以出现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短时间内扩招的规模大、速度快;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结构不合理。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得相对较慢, 适合大学生的大量白领岗位就增长得慢。

虽然我国经济依旧在快速发展, 但第三产业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 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供给速度低于GDP增速、大学生扩招的速度。因此, 我国大学生人数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特别高,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供应增长比较快, 另一方面社会岗位的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 使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缺口显得比较大。所以说, 大学生就业难从根本上讲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外在表现。

(二) 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

我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是属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结构过剩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既包括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包括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 使高校教育更能和市场需求相吻合。

不调整经济结构, 即使经济增速回复较高增长,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不一定就能解决。现在出现的企业岗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减少, 主要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大中型非国有企业的岗位在减少, 一些中小微的民营企业提供的岗位并没有出现明显减少。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建议

(一) 政府是首要责任

从政府来说, 责任还是首要的, 要抓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宣传和正确引导工作, 抓好已有措施的贯彻落实, 抓好促进大学生就业新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特别是组织推动好经济结构的调整, 从根本上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政府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支持和引导:一是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宣传工作, 对大学生及其家长在择业观念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二是继续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是继续研究制定新的政策。

(二) 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与市场需求接轨

从高校来说,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 特别是所设置的专业要尽可能地和市场需求接轨, 要加强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采取大学生实习、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教学活动等, 同时, 也要做好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培养、引导工作。

(三) 企业要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竞争就业环境

从企业来说, 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对已经入职的大学生进行个人能力培养, 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 要让大学毕业生感觉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价值并能够实现个人价值。

(四) 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就业观

从大学毕业生个人来说, 要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选择就业不要只是看重大城市、大企业, 一些二、三线城市, 或是一些中小企业同样能够让大学生展现才华, 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湘泉.深化对就业质量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N].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2-12-22 (003) .

[2]郑东亮, 张丽宾, 赵立卫, 李祥伟, 张雨田, 李长安, 曹佳.就业质量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N].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3-01-19 (003) .

[3]张丽华, 杨明方.就业质量, 比“数字”更重要[N].人民日报, 2012-04-13 (018) .

英语专业就业现状 第5篇

一、基本状况

英语专业自05年升为本科以来,现有两届毕业生。2009届毕业生共91人,2010届毕业生共99人,除了念研究生深造的少数人外,大部分学生直接就业,他们主要活跃在外经贸、培训学校、中小学等企事业单位。

二、就业优势

英语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语言基本功扎实,综合能力突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明显的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1、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高

学生在校受到了全方位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语言基本功扎实,加之高年级的专业课,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视角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2、综合素质高

除了专业素质外,毕业生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很多单位看重英语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可培养价值。

3、培养方向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学学习外,我们采用了基础加方向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语言、经贸、翻译方面发展自己。这种模块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就业做了较好的过度与衔接。

三、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几乎任何一所高校都开设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求职时会遇到研究生、海归等人士的竞争。也有少数的非英语专业的人士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超过了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有一种紧迫感,要学就学到出类拔萃。

2、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语言文化上有优势外,对别的专业的了解知之甚少,无法满足现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专业教师要不断调研,拓宽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进行实用型、跨学科的学习。在修改培养方案时,多开设与市场接轨的选修课,增加学生的就业储备。

3、就业期望值偏高

有的学生非外企、非沿海城市不就业,而且还期望高薪酬。要调整好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学会正确定位自己、衡量自己。鼓励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民办企业、民办学校或机构中,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考。鼓励学生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或出国深造。

英语教研室

就业再就业的现状与对策 第6篇

2003年是我国把就业再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的第一年。劳动保障部及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在8月份中央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后,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展明显。2003年,全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59万个,全面完成800万的目标任务。全国共有1038万下岗失业人员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 ,有440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完成全年400万的目标任务,其中,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100万目标任务。2003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底上升0.3个百分点,实现全年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

2004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再就业任务依然繁重。从总量上看,全国下岗失业人员仍有1400万人左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仍达1000万人的规模,城镇就业供给总量合计2400万人左右,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随着并轨工作的推进,下岗转失业人员增多,控制失业率的任务相当艰巨。今年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已经确定: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主要措施:

一是明确目标责任,狠抓政策和工作的落实。继续坚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将就业再就业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衔接,形成良性互动,切实把扩大就业的目标有机地体现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各项工作中去,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集中力量解决政策落实中的操作难点,全面发挥政策促进就业效应;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增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的运转管理;以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落实帮扶措施,推进就业援助制度化。

二是加强职业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相互促进。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出发点,努力做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加快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推进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等各项培训工作。2004年将实施培训10万新技师计划,组织实施400万人的再就业培训和30万人的创业培训,实现职业技能鉴定规模增长20%。

三是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有效控制失业率过快增长。在积极促进就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继续采取减少和控制失业的措施。主要包括: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兼并和改制改组,把握关闭破产工作力度,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规模性裁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把握好并轨的节奏和力度,防止因过于集中导致失业率急剧攀升;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尽可能将富余人员安排在辅业企业,避免大量推向社会;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失业人员尽早实现再就业。

就业质量现状 第7篇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以及对外贸易的日益加深促使各高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了一批批高技能的外贸人才。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与窗口,也为区内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宝贵的契机。然而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脚步放缓,虽稳中有进,但受到金融危机的震荡,世界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难民潮”所引发的恐怖主义事件频发让国际经济雪上加霜,再加上一些强国的政策干涉等,我国的对外贸易还是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高校的扩招使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麦可思近5年来发布的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研究数据显示商务英语专业已不止一次出现在了高职高专黄牌专业名单中,这一看似市场需求高、发展空间大的专业,现今正面临着失业率较高,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窘迫局面。为此,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了研究,着眼点主要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实训基地等方面,研究成果大同小异。而且将研究重点集中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问题上,且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并未形成规模。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辅以对相关研究对象的访谈及日常教学管理的观察,将研究重点锁定在广西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上,以更具针对性、更独特的视角来研究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该学院专业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二、广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

经调查,该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整体偏低,急需改善。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虽然初次就业率高,但转岗率也非常高。

毕业生离校后一年之内转岗1-2次已成普遍现象,甚至有些学生三个月内就连换了3份工作。然而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毕业生换岗位的次数越多,其工资越往后发展相对而言越低。

2. 就业地点多在区内私营企业。

私企虽然有管理便利,灵活度高、内部发展空间大等特点,但另一方面,相对政府、外企或国企而言,在私企就职也会面临着工作量更大,缺乏成熟的培训制度和机会以及福利待遇不稳定等弊端。

3. 专业对口率低,且多数在各行业的基层岗位就职。

笔者很遗憾的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中,只有小部分学生从事的是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另外二到三成的学生会选择与英语相关的幼儿教学管理工作,剩余毕业生的就职岗位多为销售、前台接待、客服、收银员、文秘等。另外少数选择在广东求职的毕业生,虽然身处我国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仍有小部分人从事的是跨专业的工作。可以说,现阶段该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已经偏离了专业教育“为社会提供高端技能型英语人才”的最终目标,这无形中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浪费。

4.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的满意度低。

一方面,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福利待遇低、培训机会少、工作量繁重、工作压力大以及人际关系差等。另一方面,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毕业生们存在着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不过关、综合实践能力弱、不能吃苦耐劳、工作不够认真负责以及缺乏忠诚度等特点。

三、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 高职院校自身的因素。

(1)就业指导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现今高职就业指导部门在学生就业统计方面普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加之学生不重视就业协议,只求应付了事,从而出现学生初次就业率高的现象。根据笔者自身的留学经验及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国内发达地区和欧美国家的高校一般都会特别设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心规模较大,人员齐备且分工明确,有专门的心理、职业和法律等方面的咨询师,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为学生提供面试和制作简历的技巧、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这些就业指导教师大多学历高,专业对口且工作经验相当丰富。中心每周都会向学生的邮箱发送专业对口的求职信息,定期开展就业培训以及及时通知学生招聘会信息等。除此之外,就业指导中心还会给学生印发宣传册子,告知中心地址、作用和重要性,提供简历样本,精彩面试视频的链接等。整个就业指导工作发展得相当成熟。相比之下,该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规模不大,负责人员偏少,工作量大,主要从事档案登记、就业数据统计和招聘信息刊登等工作。然而,该校网站上提供的招聘信息更新速度慢,且多与商务英语专业无关,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校网站上提供就业信息,多数毕业生表示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就业指导工作对他们帮助不大。

(2)校企合作项目和创业基地未能惠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虽然该校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基地,但由于地理位置一般、宣传力度不大,学生课业繁重以及学校的创业培训力度不足等原因,创业孵化成功率并不高。另一方面,该校的校企合作项目虽有与商务英语专业对口,但由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该专业在校生没有办法胜任企业的工作,企业最终只能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地,对学生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帮助。这样一来,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实践机会,无法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其结果就是毕业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弱。

(3)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该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由辅导员或系部专任教师兼任。虽然这些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所学专业多不对口,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心理咨询等相关的就业指导专业知识往往掌握得不够全面,理解得不够深刻,这无疑会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从学生的反馈中也能看出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指导教师不够满意,认为他们多数喜欢照本宣科,缺乏实际经验,无法满足自身求职所需。学生希望就业指导教师能多提供职业生涯规划、面试和简历制作的技能技巧等方面培训,且一定要加大实践力度,不要光强调课本上的知识。

(4)课程设置与毕业生和市场的需求脱节。毕业生之所以出现忠诚度差、责任心不够且不能吃苦耐劳的现象,说明学校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力度不够。采访中用人单位也表示希望学校加大职业素养部分的教学力度。虽然该校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素质教育课还是专业课都基本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来设置,例如就业指导课,该校总课时为38课时,分三个学年上完,其中课内外实践占20课时,这看似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实际上教师们很难做到在有限的课时里为学生深入的讲解每一个授课内容。很多学生都表示在素质教育课堂上的授课教师多采用死板的教学方法授课,课堂索然无味,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失衡,三年来课上真正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屈指可数,学生兴趣大减,教学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也表明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成功的帮助学生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地基的不稳固必然导致专业技能不过关。2016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教师陈小近的研究成果显示就业市场上最缺乏的三种商务英语人才是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出口营销管理人才以及商务翻译人才。而笔者了解到,广西的外贸行业近两年对国际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逐渐上升。结合该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虽有商务英语翻译和市场营销课程,但并不全属于专业核心,且学生普遍英语底子薄弱,对就业形势缺乏认识,培养效果不理想。

2. 毕业生自身的因素。

(1)英语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不过关。该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多是农村生源,入学时高考成绩偏低,过半的学生选择该专业并非出于兴趣,且之前接受的英语教育相对落后,英语基础薄弱。通常情况下,当他们还在苦苦挣扎于基础知识之时,教学进度已经到了专业部分,导致大部分学生感到有心无力,最终带着挫败感在学校里漫无目的地混子日。因此毕业后,学生找对口工作的意愿并不强烈,导致专业对口率低。

(2)自我认知能力差,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多数学生几乎整个学生生涯都是被身边的人看成是问题学生,所以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很强的自卑感,遇到别人的否定他们会有很强的反抗意识和行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擅长的是什么,不足在哪里,对未来充满迷茫,加上不认真接受就业指导培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转岗率高。

(3)学习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90后的高职生大多强调个性,紧跟潮流,但由于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身边也是相同际遇的人,相对本科院校而言,缺乏非常优秀的同龄人做标杆,因此他们往往没有学习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多数学生只有到考试时才会临时抱佛脚,这无疑对他们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有害无利。其次,他们也不了解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总觉得考过英语B级就可安心毕业,俗不知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至少要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更何况自己是科班出身。有些相对出色的高职毕业生,本身获得了升本的资格,但却因为缺乏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自动放弃了升本名额。

四、提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1.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是一个全力全策的过程,需要学院领导、相关行政部门、系部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专任教师等层层监督、层层关怀、层层把关,才能切实改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笔者就十分认同王星远在2013年的研究中提到的“三师型”教师的说法。他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除了在英语语言文学和国际贸易领域上要具备能力外,还需要拥有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的经费,不光是让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所有一线的教辅人员也都有学习的机会。另外还要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如人力资源总监、高级职业生涯规划师及心理咨询师等来校开讲座。除了引进来,我们也要走出去,向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成功的高校学习,借鉴经验,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专兼齐优的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使其全员化,专业化。

2. 学校就业部门应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力度。

该校的就业部门应该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就业指导中心,加大对自身部门和就业信息方面的宣传,可以通过分发宣传手册、向学生个人账号或者是邮箱发送信息等形式,特别是要及时、准确、对口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增加就业单位,办活校园招聘会,保证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质量,多给学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讲座,多开展就业技能方面的比赛,如简历制作比赛、面试比赛及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对每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不断完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3. 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创业培训力度。

该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结合学生被动选择商务英语专业以及近年来毕业生选择幼儿英语教师作为就业岗位的趋势逐步上升,可以将校企合作潜在对象主要锁定在对外贸易和幼儿英语培训这两个行业上。此外,可以考虑与学校周边社区合作,长期开展英语志愿者服务活动,例如教社区儿童英语、为社区播放英语电影以及举办小型的英语联欢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提升全民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创业方面,学校应该多为创业学生提供有关工商注册、财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消费者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以便提升创业孵化成功率。

4. 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法。

该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考虑增加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商务谈判等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且专业任课教师必须狠抓学生的英语基础,还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努力培养出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在素质教育课方面,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要增加更多课时,让毕业生的专业和为人都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另外,鉴于90后的学生更偏爱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的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师、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的案例及互动式的教学氛围等,无论是素质教育课还是专业课的教师都应该结合学生的喜好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

5.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教师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用心寻找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也不要过分苛责他们的缺点,协助他们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使他们树立信心和目标。同时要及时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适当营造危机意识,既要避免他们好高骛远,又不能过于迷茫自卑。督促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多参加学术活动,增强实践经验,鼓励他们升本,提升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学校的声誉、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要想改变高职商务英语黄牌专业的现状,单凭一方之力是无法达成的。只有各方都齐心协力,才能让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质的飞跃,广西的商务英语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查阅以往研究资料的方式,辅以对相关研究对象的访谈及日常教学管理的观察,对广西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状进行研究,从高职院校和学生两方面着手分析,归纳出导致就业现状令人堪忧的原因,如:就业指导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校企合作项目和创业基地未能惠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课程设置与毕业生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不过关;学习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等。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创业培训力度;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等。

关键词:广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就业质量现状,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小近.高职院校外语类跨境电商人才就业能力匹配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7):85-87.

[2]傅微.就业市场下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3(3):75-82.

[3]雷玉梅.制约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J].教育科学,2016(3):212.

[4]黎士军.我国高职院校就业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1-55.

[5]刘爱英.贴近市场办学,提高就业质量——广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24):104-108.

[6]罗妍.广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69):86-87.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第8篇

随着本世纪初高校扩招的大批大学生面临就业,就业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而大学生就业状况在近几年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而每年上千万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问题上也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有些高校甚至出台政策让就业率达不到一定标准的学院或专业减少或停止招生。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进行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这些课程普遍由高校中的管理人员,如辅导员、党团委书记等行政人员来兼任。本文针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式与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进行探讨,希望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方法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显示,虽然各大高校均已实现了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的全面覆盖,当这些指导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业余化、对学生心里把握不全面、对就业形式了解不够透彻、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无法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全程指导、对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彻底解决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经常出现进行就业指导的教师泛泛而谈,抓不住实质,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就业经验与就业建议;而在学生方面往往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没有意义,无法从就业课程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帮助,经常是强迫性的去听就业指导课程,甚至想办法逃课。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作用的减弱化或无效化。对于就业竞争力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而言,这种指导的作用更是无法显现。因此有必要对这类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全面的质量提升,以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建议

学校就业指导不仅要发挥其原有的功能,指导学生认识职业,合理择业,还要成为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只有做好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学习的社会意义,才能激发他们的高度责任感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和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需求从下面几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进与发展。

1、就业指导课程专业化队伍建设

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并不是由专业教师任教的,往往是由学校的学生工作处负责领导实施,由各个学院的党政人员兼任指导课程教师。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师资力量的专业化,这就会导致讲授该课程的人员往往忙于手头的党团或学生工作,对该课程仅仅做应付性的讲授,不能深入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式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这样就会导致所讲授的就业指导课程较为浮夸,无法抓住学生们的切实需求。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管理方面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本校的学生就业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提高讲授质量。

2、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开展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与组织结合,对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的主观与客观条件进行调查与测定,通过量化的形式得到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及特点等方面的参数,依据这些参数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式,根据学生自身的就业倾向,确定出其相对最佳的职业目标,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全面的指导。这种职业生涯规划从西方教育及我国某些高校在近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对于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并不清楚,因此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往往比较迷茫,通过这种规范化的职业规划可以为其提供重要帮助,因此很有必要在高校就业指导中推进职业规划的实施,并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合理确定规划的项目与流程。

3、实施全程化大学生就业心理与政策指导

当前的就业指导往往只针对大四的毕业生,这样在大学生学习的前三年中并未过多接触就业问题,从而在学习的动力与方向等方面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状况。而到了大四要就业了,突然发现自己前几年应该掌握的东西并没有掌握,这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高校学生就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有必要从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与说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指导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巩固好就业所需的专业基础。这样当学生进入大四面临就业时就会成竹在胸,不会对就业产出畏惧与彷徨。这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本文在全面分析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全局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和学生就业择业质量的建议。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刚山.学校职业指导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2007,(7).

[2]杨海强.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2010,(4).

就业质量现状 第9篇

良好的社会口碑、学生满意度背后不仅是学校领导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更有学校对就业工作的不断探索。

利用网络平台, 全程信息化管理

学校每年举办各类校园招聘会700多场, 接待用人单位2600多家, 发布招聘信息4000余条。除常规招聘会外,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平台的作用, 利用校园数字化一体信息平台, 实现了招聘会的信息化全程管理、网上签约管理、就业推荐信的远程打印服务、学生毕业信息的自主更新等工作创新。其中网上签约以建设网络招聘平台为核心,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网络招聘新模式, 使签约过程更快捷、方便和准确。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 2012年学校对网上签约系统进行总结, 做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新建了“就业率在线申报平台”、更新完善了后台统计报表功能、在线填写打印毕业生出国出境登记表、增加研究生一级学科专业等等。同时借助于网络平台, 学校采用了“教育部就业一体化系统”、“北森网上职业测评系统”以及“职前教育网络课堂系统”, 更加丰富了学校职业指导的内容, 提升了信息化水平。

系统就业指导课程, 丰富职业指导活动,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早在2002年即被列入教学计划, 按照全校公共选修课开设, 2008年, 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 对原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进行了调整, 将教学对象分为低年级教学段 (以一年级学生为主) 和高年级教学段 (以三年级学生为主) 。并针对不同阶段特点编印、发布或提供多种就业指导资料。为了加强教学效果, 设置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 总教学学时超过38学时。

2012年, 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课程由一学期增加为两学期, 覆盖大一到大四年级本科生。着重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并做好教学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团体展示”等活动引入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 提升教学效果, 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好评。

配合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学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名企HR访谈”、“生涯冷餐会”等各类职业指导讲座以及职业辅导工作坊, 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同时也有效地增强了生涯规划的校园文化氛围, 强化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此外, 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目前学校大已有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2名, 国家中级职业指导师5名, 26名同志获得教育部就业指导教师中级资格证书, 21名同志获得团中央的KAB创业培训证书。

就业指导服务不断多样化

1.多途径提供职业咨询服务,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服务

就业指导中心通过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邮箱咨询等多种就业指导咨询途径和方式, 为学生和毕业生甚至是校友们及时解答了在职业规划、职业发展、求职、择业、违约、改派等疑惑和问题。

此外, 就业指导中心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服务, 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咨询室”。针对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选择、求职技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同步开展的还有团体咨询服务, 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和困难。自2011年正式对全校学生开放, 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2.注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就业指导中心每年开展“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网上签约的规定流程与注意事项”等主题的专题辅导讲座, 并根据不同学院、书院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 开设不同类型的就业指导大讲堂, 为学生提供常规的普及性就业指导。

同时, 学校注重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帮扶工作, 实行“重点帮扶、积极跟踪”, 并开展心理辅导和就业择业指导, 一旦发现有特殊困难需要帮扶的学生, 马上联络、动员多方面的人员和资源, 详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帮助其发现和分析问题与困难所在, 并针对问题所在, 对其进行重点帮扶。

3.启动“职业规划导师”计划, 为毕业生就业导航

2009年至今学校已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近5位知名校友和企业精英担任“西安交通大学职业规划导师”, 并担任就业中心的长期顾问, 按计划不定期来学校为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们做职业规划讲座, 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4.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 大力开展暑期实习生招聘活动, 推荐在校学生暑期赴各大企业进行实习。同时, 通过参加航天科技集团校园招聘校企交流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发布会暨招聘工作座谈会、“一汽——大众与高校深化企校合作”研讨会、苏州工业园区-高校合作座谈会、宏华集团人才战略高峰论坛、宁波与九校联盟就业创业工作座谈会等途径, 与众多企业达成多方面的合作, 建立多个就业实习基地, 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职业探索及实践锻炼的机会。仅2012年上半年就召开专场实习招聘会19场。

在注重开发就业市场的同时, 学校积极指导“就业助导与职业发展协会”学生社团组织, 开展大量的校园就业文化活动。先后成立了“就业志愿者团队”、“学生助导协会”、“宝洁职场俱乐部”、中兴通讯“兴人类”俱乐部、“德州仪器俱乐部”等多个学生社团, 让学生在积极为就业工作服务的同时, 更多地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 在实践中进行职业教育培养, 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5.规划校园招聘, 多举措多形式举办校园招聘会

学校积极规划校园招聘。在暑期对多家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集团进行走访, 并在暑期前对下一届校园招聘会提前进行规划和部署。通过主题招聘月活动的开展, 一方面极大地加强了与七大军工单位及众多骨干央企的合作, 另一方面对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国防和装备制造业等国家重点行业就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此外, 努力开拓就业困难专业的就业市场。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采取了“带出去、请进来”以及重点帮扶的措施, 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省市组织的毕业生洽谈会, 同时在日常招聘活动的开展中, 优先通知就业困难毕业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并做重点推荐。

6.积极拓展就业市场, 推动就业联盟建设

西安交大毕业生就业的去向以各类企业为主, 自2009年到2012年, 西安交大就业的毕业生中, 到国有四大银行、中国核工业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平均达到40.88%, 硕士毕业平均达到33.24%。另外, 交大毕业生中选择科研工作、机关和教育岗位的也占一定比重。因此,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加强与这些用人单位联系, 巩固已有市场, 开拓就业新领域, 为推进学校就业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从毕业生就业分布地区来看, 自2009年到2012年, 毕业生中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平均占到47.85%, 硕士毕业生平均占到35.40%;到中部的山西、吉林、辽宁、黑龙江、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等九省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平均占到17.13%, 硕士毕业平均占到12.29%;到西部十二省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平均超过了50%, 硕士毕业平均达到了48.17%;其中在陕西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平均占到其中的65.66%, 硕士毕业平均占到其中的82.64%。从中可见, 西安交大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但是, 北京、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等沿海地区因其经济发达、工作环境优越、发展机会较多, 一直受到毕业生的青睐;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持续改善, 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对此,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参加各地高校优秀毕业生推介会或招聘会, 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等方式不断拓展学校毕业生就业面。例如承办了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就业服务进校园直通车、陕西省医药卫生类毕业生招聘会等活动, 这些活动的举行和协议的签署, 有力地促进了校企合作, 进一步拓宽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和途径。

此外,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联络, 筹划建立就业联盟。相继承办了C9高校就业联盟工作会及教育部十三所工科院校就业协作会等重要会议。同时, 还与西安市人民政府签署了《人才开发与合作备忘录》, 致力于推动建立人才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人才培养与合作机制、双向服务合作共赢机制, 推动市—校—企人才开发合作新模式。

积极做好教育部创业教育基地建设

2008年, 学校设立了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业教育基地。2009年, 成立了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由创业孵化区、技术服务区和培训展示区等区域组成, 开展创业教育, 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 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2010年1月, “西安交大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成为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认定的首批“双实双业”基地。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院校之一, 学校积极、扎实开展面向所有学生的创业教育, 初步构建了具有交大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 依托企业初步建设起了创业实践基地, 以扶持大学生创业团队为导向, 不断深化创业教育。

就业质量现状 第10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不同就业主体,就业现状,问题

一、黑龙江省不同就业主体的就业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年来,伴随着新的高等教育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决策的实施, 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却远不及高校毕业生增长的数量,由图1 所示,黑龙江省毕业生人数从2005 年的11.3 万增长到2014 年的20.4万,就业难度逐年增加,“毕业即失业”成为黑龙江省大学生面临的普遍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需求数量大,岗位供给减少。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黑龙江省能提供给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空间相对不足。黑龙江省现有普通高等院校79 所,研究生培养单位25 个,本科院校28 所,民办独立二级学院8 所。2014 年,黑龙江省毕业生20.41 万,其中研究生1.9 万多人,本科生12 万多人,高职高专毕业生6.5 万多人,较2013 年20.1 万人增长3000 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07 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26.78%。其中高等教育在校生每万人中就有220.7 人,位列全国第10 位。到2015 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50%左右,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正逐步实现。随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同时,受全国经济形势影响,黑龙江省的一些企业缩减了用人计划,据教育部门提供的资料:与2013 年同期相比,黑龙江省用人单位数量总体减少20%以上,这种岗位供给状况将导致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

注: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4)》

2.就业流向地区较为集中。从调查数据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最大,因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大学本科毕业生所需要的工作机会,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却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工作岗位,不仅吸纳了大量本地区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为外地流入的毕业生提供了工作机会。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首选的地区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据有关部门的调查,黑龙江省大学生2/3 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省内毕业生本省就业70%选择省会哈尔滨,县乡地区考出去的学生回当地的不足3%。

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有所改善。截止到2014年底,黑龙江省研究生就业率为86.15%,本科生为80.56%,较2013 年同期增加了近5 个百分点,就业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领域也不断拓宽。

(二)农民工就业情况

根据黑龙江省农民工目前就业领域分布看,农民工就业的大部分仍集中于机械制造、建筑施工、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而就业于新兴行业的比重很小,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总工会调研数据》

从农民工就业企业的性质看,非国有企业仍然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去向。其中,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就业比重约为63.2%,台、港独资及合资企业的就业比重约为6.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就业比重约为5.6%,国有事业单位的就业的比重约为4.8%,外商独资及合资企业的就业比重约为3.2%,社会团体的农民工就业比重约为2.2%,另有约14.6%的农民工就业企业的性质不便划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民营和私营企业仍然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

黑龙江省农民工的就业劳动合同签订比例依然不高。根据黑龙江省总工会的调研数据显示,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仅为42.2%,这也就意味着有57.8%的农民工是没有劳动合同保障的。由此可见,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例依然很高,导致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及其他权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这也是其就业稳定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

21 世纪初,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的问题愈加严峻,这也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就业问题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些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员工来说,下岗对他们造成的打击可谓是巨大的。目前黑龙江省现有的国企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下岗职工达104.8 万人、登记失业人员37.4 万人,失业比重依然很大,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依然很多,如表2 所示,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国有单位就业增长比率大部分呈现负增长,可见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难度依然很大。随着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不断加深,势必将有一部分富余人员需要再次分流,这就使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度雪上加霜。

注: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2-2014)》

根据2014 年黑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黑龙江省下岗职工再就业结构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占总数的89.5%,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约占9.8%,转入第一产业的占0.7%。自主经营就业方面的从业类别主要有:以普通零售为主的个体摊贩、商铺,占到一半以上;以家庭住所为经营场地,从事居民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如早餐经营、小饭桌以及从事剪裁缝纫、刺绣、编织、制作玩具等,约占29%;以简易交通工具从事运输服务业,如客运、货运、送子车、废品收购等,约占6.8%;从事各种修理服务业,如修鞋、修锁、修表等占5.6%;从事文教科卫服务业,如IT行业销售业务、收藏品中介等,约占3.6%;有少数个体劳动者逐步开始联手合伙经营,共同承揽大宗劳务,如建筑装修、清洗服务、大件搬运等,甚至一些个体经营者已准备向正规小企业过渡,这些约占1.5%。综上所述,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再度进入国有、集体企业等正规部门,并保持稳定的只是很少数。

二、黑龙江省不同就业主体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造成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体的自身原因,也有社会的整体原因,既有内在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在的客观原因。如图2 所示。

1.内部个体因素。大学生普遍具有的素质是思维灵活、求知欲强、创新不守旧,其本质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盲目的对未来的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规划并不明确,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大,对自信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往往眼高手低,过分在意薪酬的高低,从而忽略了职业的发展前景。

2.外部社会因素。黑龙江省政府对大学毕业生的关注程度有限,就业机制不够成熟与完善,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毕业生刚走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这往往使其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加之其并没有很充分的了解用人单位的一些基本状况,这便使得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由此制约大学生就业。

(二)农民工就业问题分析

1.黑龙江省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较差。根据我们的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在同一单位工作年限为3 年以下的农民公共比例高达77%。这说明流动性大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问题。而新生代农民工这一问题最为突出,同一单位的最长工作年限3 年以下的比例高达53.9%。尤其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建筑施工业、餐饮住宿、服装加工、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表现最为突出。

2.黑龙江省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程度较低。农村人口的外溢是农民工的主要来源,而他们就业则集中在危险性较高的建筑、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普遍缺少对农民工的劳动、福利保障,这使得在城市建设第一线的农民工面临着可能性各大的失业及工伤事故的威胁。如表2 所示,84.4%的农民工认为目前没有基本权利的保障,只有15.6%的农民工认为目前有基本权益的保障。因而,此类行业的从业者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劳动保障需求。然而由于部分用工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往往采取不与农民工签订正式劳务合同的方式逃避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制,使农民工得不到应有的劳动保障,更加难以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风险。他们既要面对随时失去工作的风险,还要面对因工伤或职业病而产生的医药费等支出,使原本较低的工资收入进一步被侵蚀。

注:数据由黑龙江省总工会调研数据整理所得

3.农民工的自身职业发展前途有限。根据我们实地调研的结果发现,35 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目前的职业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有前途的比例约为62.8%。综合农民工本身及就业单位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民工并不看好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发展前途,未来的升迁及发展希望渺茫。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上升空间不足成为当前就业的突出问题。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大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劳动力供大于求一直是黑龙江省就业矛盾的主要问题,结构性失业以及劳动力供给问题也将长期并存。目前黑龙江省的城镇失业率依然保持在4.2%的较高水平,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国企下岗职工的就业能力及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首先,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再学习能力较差,这就增加了其再就业的难度;其次,下岗人员本身掌握过硬技术的较少,且无法与现在企业所需求的技能挂钩,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下岗职工了解就业信息的渠道部通畅,时效性差,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用工信息,导致就业机会与之擦身而过;第三,作为失业减震器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与健全。此外,在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的劳动力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新增就业岗位无法满足新生劳动力及下岗失业人员增加所带来的就业需求,这也是导致就业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受全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模式及劳动力市场结构转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逐渐由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从而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形态。在如今知识经济的诉求下,资本替代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越来越高,也就意味着原始的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越来越低,据黑龙江省统计局数据,在20 世纪80 年代劳动贡献率为19%,而到90 年代只有7%左右。

三、解决不同就业主体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自身层面。毕业生应该认清自己的兴趣所在及性格特点,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端正个人的择业心态,对自己科学定位,不要盲目追求高薪工作,不屑于从基层做起;企业层面。国家应对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出台相关规定和指导性意见,避免用人单位有不平等的条件限制,要对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杜绝性别其实、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为广大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督促用人单位加强人才培养,系统的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为企业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对解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优惠政策;高校层面,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毕业生就业的第一线,应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及时的更新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及就业咨询,为毕业生搭建一个畅通的就业信息平台;政府层面,作为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环境把控者,政府在保障就业市场秩序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形成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并加强监督管理,并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管制,增加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确保广大毕业生可以及时有效的获取就业信息,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和社会责任。

(二)农民工就业对策

1.政府要对农民工就业进行主动干预和调节,有针对性的制定长期有效的就业计划和就业政策,例如订单式的人员培养计划等,从而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由于农民工供给量大而导致的就业压力和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而导致的就业流动性大,需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来整顿农民工就业环境,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2.加快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制度建设。目前,农民工的就业保障程度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很低。加之农民工就业制度的缺失,导致就业环境、基本权益保障、劳资纠纷等、就业保护等问题长期存在,所以完善制度的建设势在必行。而从长远看,制度是保障农民工充分就业及就业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农民工就业问题就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关系到农民工就业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3.加强农民工就业保护。农民工就业市场的不健全,导致这一群体的就业保护缺失,使之经常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地位,也使得劳资双方的关系不平等,造成用人单位在雇佣和解雇农民工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也是造成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而,必须通过实施就业保护政策才能减少用人单位用人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从而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4.加强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民工的特殊情况,开展长期的、稳定的、持续的就业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年轻的农民工在完成义务教育厚,继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日后进城务工做技能储备,加大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经费投入,配合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为农民工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策

1.充分开发就业岗位。解决再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开发各种潜在的就业岗位,根据黑龙江省的自身情况,因地制宜,鼓励多种形式就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从而扩大再就业的领域。为了避免因为再就业人员的文化、年龄等限制条件无法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加强职业能力培训,使之提高就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2.支持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消化型就业。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社会中不可小觑的主体之一,其安置劳动力就业的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可供选择的岗位也很多。所以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切实解决其融资担保、技术服务和信息咨询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其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的就业岗位,为社会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的就业问题,其次才是财税方面的贡献。因此,适当的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在其成长初期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应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对解决就业突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就使消极的失业保障变为积极的就业保障。

3.提高自身竞争力。针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提高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储备技能和知识,为以后再就业做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打破曾经计划经济下的落后观念,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转变自己的理念和思路。

4.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将政府培训机构、高校、技校、黑龙江省总工会等职业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对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进行规范,积极开展丰富灵活的培训课程,有效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开展针对黑龙江省本地企业的定向式、订单式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重视职业培训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提高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帮助下岗职工通过培训掌握再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形成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机制。救济保障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说,重新上岗,才是让下岗者摆脱物质和心理困境的有效“药方”。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徐英哲.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实施情况及未来发展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111-115

[2]邓永辉.黑龙江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创新与就业质量的关联研究[J].对外经贸,2015(1):89-90

[3]孔微巍.劳动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2-98

[4]周长群,赵洪斌,王北一.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19-122

[5]李建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1(9)

[6]谭建陵.对计划与市场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再思考[J].理论月刊,2009(7):62-64

[7]张庆.农民工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经济纵横,2013(6):93-96

[8]吕东伟.从毕业生就业能力看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9):25-27

校企合作 提高就业质量 第11篇

关键字:校企合作 就业质量 六大措施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不断推进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校企合作举措,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温州技师学院作为温州市以培养制造业高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市属唯一一所技师学院,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始终坚持以高质量人才吸引企业,以创新举措让利企业的合作思路,力争办“企业得利益,学生得实惠,学校得发展”的校企合作。目前,作为温州市校企合作企业用工有偿分配的首创者,学院的合作对象已经由企业拓宽到行业,合作模式也发展为由冠名到订单、由实习到研修及“引厂入校”“厂中办校”企校一体化等模式。本文以学院近几年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为基础,阐述合作的具体运作模式及创新做法,以期对其他院校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有借鉴意义。

一、科学定位,提高质量,从根源上保证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培养企业能用、好用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主要功能。鲜明的特色、科学的培养目标、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以及主动的校企对接则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持学校对企业的吸引力、保证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温州技师学院始建于1979年,在机电类专业方面积累了师资、设备、经验等独特的办学优势。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依托这一优势,长期成功同企业合作开展维修电工、电焊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铣工、车工、钳工等专业工种的培训。其中,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的培训还打破了温州只能培训技师的上限,开始了温州培养高级技师的历史。

在学生的培养上,学院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针对初、高中毕业生两类生源提出了“三层培养战略”,将培养层次定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个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对于初中毕业起点的学生,前两年在校期间要学习基础文化、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使他们达到中级工要求,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之后,实施第一次分流,部分学生开始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预就业、顶岗实习到中级工毕业,同时为部分学生提供第二专业学习,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使他们在今后就业方面有更多选择机会。其余学生继续升学到高级工学习阶段,强化理论学习,深化技术点,四年半后达到高级工要求,使其能胜任对于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岗位。之后,学生进行第二次分流,部分学生下厂进行专业实践到高级工毕业,部分学生继续留校进行技师研修,通过各项研修及论文答辩等,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技师资格后,到企业技师研修站实习,使其能够在企业中独当一面,成为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专门人才。这种六年一贯、两次分流的院校培养模式,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求,也满足用人单位对不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技能段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实用够用的技能,在今后的专业发展方面将更具优势。

对于高中起点的学生,由于在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等方面比较明确,取消了中级工分流这一环节,到第三年结束时进行一次高级工、技师培养的分流,以保证技师培养的质量。由于培养目标定位科学,为我们进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方向性引导,也为育人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分层次的人才供给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学院还主动对接行业、对接产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满足了企业对人才更新换代的需求。

二、创新举措,塑造特色,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当前,校企合作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院校“一头热”,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院校培养的学生脱离企业需要,合作过程中企业没有尝到甜头。

1.从企业到行业,拓宽校企合作圈

学院在办学初期属于行业办学,与国有企业有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民营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认识到,生产过硬的产品绝对离不开高技能型人才的贡献。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学院和民营企业的合作不断发展,目前已经与圣邦科技、兴机电气、顺豪电器等30家在温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

在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成熟后,学院又抓住温州民营经济“抱团”发展的现状,主动对接行业,拓宽合作圈,通过人才输送、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大赛组织、基地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技术革新等与企业、行业开展合作,与温州模具协会、乐清模具协会、瓯海汽摩配协会等十几家产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

2.从冠名到订单,稳定人才输送链

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中,我们曾经办过许多“冠名班”,但结果常有冠名班的学生不喜欢去冠名企业的问题,而我们又不能强迫学生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就业,这样企业为冠名班投入的人力、物力无法获得回报,影响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为此,我们改变了模式,先让学生、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相互了解,再确定订单的对象。

例如,我们和温州市顺豪电器有限公司开展的“先恋爱,后结婚”合作模式:每年暑假,公司在学院招收一批学生到企业勤工俭学,利用这段时间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待遇和企业文化等,而企业则提前了解学生的技能及综合素质等,消除了“冠名”合作阶段学生和企业之间因“沟通”不畅导致的种种问题。经过双方一个多月的“恋爱”,感觉合适,再签署企业、学生、学校的三方就业协议,即是“订婚”,之后,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公司提供的每月300~500元的生活资助。毕业后,企业、学生双方签订劳动合作,即是“结婚”。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如果能在企业服务满3~5年的,公司还将给予9000~40000元的奖励。学院则针对这些学生开设企业的针对性课程,并在实训课教学中渗透该企业的产品加工相关内容,以实现有效接轨、真正顶岗。

3.从引企入校到办校进厂,力促工学结合

为使学院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需求更加接轨,加强学生对整个生产流程的了解,我们利用现有资源,努力筑巢引凤。如:2009年,我们将温州市康源模具厂引进了学院,由学院提供场地给企业有偿使用,企业自己负责配置设备,企业在生产的同时承担学生的技师研修任务,并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岗位。为降低成本,企业还将部分工件的加工也由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加工。由于整厂引进,学生对生产的整个流程有了全面了解,并大大减轻学院高昂的模具制造实训成本,企业也从中有所获利。

为实现师资、场地设备共享,学院将学校办进了工厂。2012年与浙江圣邦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双元制”教学:在圣邦设立了滨海教学点,双方联合开展“双元制”高中起点的“技师+大专或本科”教育,生源来自滨海工业区的在职员工和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学院负责派师资到企业教学点进行理论、技能、文化的集中授课,学员则利用工作之余在企业完成相关作业任务,而综合素质及综合技能的提升则由学生集中在学校完成,使院校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通过相应的考核后,学员可拿到相应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及成人大专或本科学历。这一举措最大可能地使企业的需求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了接轨。

4.从实习到研修,提升学生培养规格

为缓解温州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高技能人才用工荒的问题,学院还积极同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2009年学院开始技师研修教育,学院也积极同合作企业磋商,先后在乐清模具协会、乐清联轴器厂、浙江浙南机车业有限公司设立了技师研修站。技师研修学生在校经过专业简单模块研修、专业综合模块研修及由导师带领下的企业产品项目研修后,根据专业特长到设在企业的技师研修站学习。这期间,学生不再以顶岗实习、拿高额实习津贴为目标,而是要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双重带领下,全面参与加工、制造、研发的全过程,通过各个环节的经历,弥补在学校学习和实际生产联系不紧密的缺陷。如2011年学院就与合作企业浙江顺豪电器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智能型电动接地开关,克服了手动开关的弱点,该项目还荣获瓯海区科技局、瓯海区财政局联合奖励项目经费6万元。

5.从“联谊会”到“两委会”

在以前的校企合作中,学院每年都召开校企合作联谊会。但这种联谊会,“联谊”的机会多,倾听企业意见和建议的机会少。为此,学院于2009年成立了办学方向咨询委员会和专业技术咨询委员会。办学方向咨询委员会由企业家和政府部门人员组成,为学院的宏观办学提供决策参考;专业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各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组成,为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意见。现在,学院的教学计划、校本课程等开发都要经过委员会评审,每年召开至少一次办学方向和专业建设研讨会。平时在专业建设方面有问题随时和他们交流,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针对性提供保证。

6.从“冠名奖励”到高技能人才奖助学基金会

为使校企合作各方利益得到较好维护,学院在各类校企合作中积极寻求企业对学生进行奖励和助学。

在奖励助学的形式方面,学院也努力探索新模式、新作法,在以往冠名班级奖助学的基础上,又推出地域虚拟冠名班、技师奖助学基金、大赛获奖基金、订单生生活补助等。地域班打破原有班级限制,对于来自相对集中地域的学生由该地企业给予奖励资助。高技能班则针对技师研修学生,不分专业、班级,由资助企业给予高额奖励资助。订单生则针对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由签订企业给予生活资助和奖励。

三、小结

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的不断需求,都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具体运行模式。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创新。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指导对策探讨 第12篇

1.“个体”的发展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

一般来说, 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主要受其择业标准的影响。为了了解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择业标准, 我们设了几个题目。在“择业依据”的选择上, 选择“个人价值的发挥”的占62%居首位, 其次是“薪酬”, 占30%, 其次是单位所在地, 仅占13%。这说明在择业过程中, 毕业生比较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就业态度的变化, 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在面临就业而专业又不对口时, 有96%的毕业生选择了学着适应。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 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 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 如何保留住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3. 绝大多数希望到大城市或相对富裕地区工作

根据我们对“首选就业地区”的调查, 选择苏南占82%, 愿意到东北地区和西部工作的仅占5%和12%。这说明毕业生的趋向都集中在的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能够给施展个人才能提供较多的空间。二是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能够提供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三是大城市尤其信息更新比较快, 在这些城市发展, 虽然压力稍大, 但毕竟专业起点相对要高一些, 不容易被社会淘汰。尽管大学生择业地点集中于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择业地点的过度集中化, 必然导致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闲置和浪费, 增加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4. 对就业前景的态度不太乐观

通过调查, 有85%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就业竞争过于激烈, 对于薪酬的要求, 76%的学生集中选择了“1500~2500”, 在我们的五个选项中这属于偏低水平。有32%的同学认为现在所学的专业对就业没有帮助, 就业的激烈竞争, 使得大学生普遍调低了心理预期, 对就业的信心度有所下降, 对专业的认同度也有下降。

5. 就业信息的获取不够

根据我们对“您希望学校为你提供哪类信息”的调查, 52%的毕业生选择了“面试技巧”, 其他依次为“自我定位”20%, “职业生涯规划”10%等。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的手段依次是, “新闻媒体”40%, “学校”25%, “亲朋好友”10%。上述数字反映了部分高校的就业信息公布渠道的利用率还较低, 下一步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 同时及时更新内容。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

1. 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毕业生尚未进入“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 一些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地盲目与别人攀比, 简单地从“我想干什么”出发, 拼命去挤“独木桥”。

2. 大学生就业的自身“硬件”不硬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要求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 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忠诚的职业道德。而目前一些毕业生往往只是有着“优秀”的书本知识, 动手能力和工作技巧较差, 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团队精神、职业道德比较欠缺, 心理素质脆弱, 往往企业招录后需要进行再培训, 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引进人才成本, 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3. 人才高消费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 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的, 但其往往一味的给自己树“金字招牌”, 纷纷打出了诸如“非重点大学硕士生以上学历不要”等招牌, 严重浪费了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其次, 一些单位的用人机制明显滞后, 要么由于本身人才体制和激励机制的制约, 招聘不到急需的、“优质低价”的毕业生;要么因其用人的苛刻性、聘人的随意性等, 很难形成良性的留住人才机制。

4. 毕业生就业存在不公正现象

不公正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选人机制、性别、人才消费等方面。利用社会关系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实现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 而对于缺乏社会背景的大学生却无法顺利就业, 且常常遭遇“碰壁”的尴尬;部分单位不能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进行选人, 人情用人、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一些单位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改变培养模式, 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着力点, 增强毕业生参与社会的竞争力。

高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毕业生质量。研究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须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课程, 要狠抓教学质量, 拓宽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 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求。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这也是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环节。

2.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要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调整自身的期望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提高其为国家服务的自觉性,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 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课堂, 高校应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核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完整体系。并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3. 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 努力建设一批长期、稳固的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到企业等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和实践, 企业也可在基地实习的毕业生中选择合适的可用人才, 实现毕业生零培训上岗, 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预就业”。

4. 加强校企联合, 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协议, 实施“订单式教育”。

学校要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 加强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联系, 开放办学, 积极推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企业、校企联合开课程, 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 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

5. 大力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走访企业、毕业校友, 加强“市场监测”, 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研究市场特别是民营企业市场的供需变化, 分析市场需求规律, 获取反馈信息, 为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招生工作及制订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缩小与就业市场存在着的滞差。

6. 加强学校内部就业市场建设。

进一步完善、规范以学校为基础, 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有形市场”, 即传统的就业市场。以每年举办1~2次大型综合性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为龙头, 以中小型、企业专场招聘会为补充, 形成一个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健全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充分发挥“短信平台”的优势。

7. 开展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

在国外, 职业生涯规划从小学生就已经开始了。今后高校应该做好职业测评、职业规划设计等指导工作, 逐步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心理倾向测评体系, 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与服务。

摘要:当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渠道不够畅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既有社会, 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 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就业质量现状】相关文章:

就业质量评价06-19

就业质量工作报告07-20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09-13

建立跟踪体制提高就业质量09-13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07-31

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10-12

质量工程师就业前景08-07

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09-03

学生就业质量旅游管理论文04-16

高校产学研结合提升就业质量论文11-17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