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隆重表彰为国家、为上海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市委书记陈吉宁、市长龚正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计授奖214项(人),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9项、二等奖85项。上海建科(603153)集团下属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科院(300675)”)主牵的项目《超大城市绿色公共建筑数据驱动节能增效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负责人、建科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杨建荣参会并上台领奖。
上海建科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集团27位员工作为项目完成人获得奖励证书。祝贺为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名称:
超大城市绿色公共建筑数据驱动节能增效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
杨建荣、张蓓红、张颖、张改景、朱伟峰、吴蔚沁、季亮、卜震、邓光蔚等
完成单位: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项目聚焦准确认知和评估建筑用能特征、高效诊断和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系统实现和扩大建筑绿色效用的需求,建立了超大城市绿色公共建筑数据驱动节能增效关键技术体系与系统化创新成果。
项目突破绿色建筑能耗、环境等关键性能数据感知技术,开发国内领先的超大城市公共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提出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绿色建筑能耗和环境基准线。建立数据驱动的建筑用能预测和诊断方法,率先实现跨建筑的横向对比和实时诊断,首创基于建筑热工特性动态感知的多联式空调前馈调控技术,显著提升系统能效。率先建立覆盖建筑类型最全的合理用能指南标准体系,创新提出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编制行业首部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标准。建立全流程管控的建筑绿色节能标准体系,提升超大城市工程建设系统化管理水平。
项目获得发明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31项,主编标准23部,发表学术论文58篇(其中SCI/EI检索17篇),专著5部。成果应用于上海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凌空SOHO、苏州中心广场、青岛国信金融中心等全国500余项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程,年节能量15万吨标准煤。项目建成的上海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成为行业标杆,并在江西、福建、珠海等全国20余个省市成功推广,累计服务建筑面积超过1.6亿平方米,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逾25亿元。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名称:
大型复杂项目重大施工风险耦合理论及智能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
完成人:
周红波、杨奇、蔡来炳、姚浩、林楠、黄科锋等
完成单位:
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
项目以大型复杂项目建设为研究对象,基于人-机-环风险耦合理论研究形成了重大风险智能评估控制关键技术及平台装备,攻克了当下安全控制难题。
项目首次构建了典型重大施工风险耦合系统网络,提出了风险系统模拟与快速解耦方法,风险演化路径解耦后减少30%以上;研发了基于多路径演化分析的风险耦合量化评估技术及基于数-物驱动的深度神经网络动态评估技术,并在徐家汇(002561)中心等数十个重大项目中指导安全方案制定与优化;创新性提出了“因素-事件”双防控的风险智能控制技术,可一体集成17项典型场景;提出了耦合影响下重大事件预警方法及成套防控装置,在张江科学之门等复杂项目中全面应用;研发了施工重大风险数字化控制平台,制定了行业首个全要素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控制标准。
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7项,主参编国家等标准10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SCI等论文16篇。成果已应用于百余个大型复杂项目,近三年新增产值78.33亿元、新增利税9.24亿元,有力推动上海市乃至全国施工安全控制技术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名称:
近现代历史建筑预防性保护与功能性能提升关键技术
完成人:
蒋利学、张永群、刘辉、李占鸿、张东波等
完成单位: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项目聚焦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实践中风险预见与处置及时性不足、传统与现代保护技术融合不足、当代功能及通用技术与建筑保护的适应性不足、数智化技术应用不足的难题,研究形成了近现代历史建筑预防性保护与功能性能提升体系。
项目构建了历史建筑保护价值全要素综合评估体系与方法,建立了基于实际状况的结构服役安全性评估技术,提出了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性能化抗震评估技术,并创新性考虑了评估周期、余震作用以及砖墙平面外倒塌风险的影响;在国内率先揭示了典型地区砖砌体的耐久性劣化机理,建立了材料及结构构件耐久性精细预测方法,构建了历史建筑传统与现代融合性修缮技术;提出了历史建筑地下空间拓建成套技术,建立了室内外空间环境适应性改善技术,实现历史建筑功能、环境优化与抗震性能适应性提升;提出了安全监测预警技术,建立了智慧运维管理平台,有效实现历史建筑的预防性保护。
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1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85篇(其中SCI/EI收录30篇)。研究成果已应用于300余项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获得行业奖17项,实现新增产值19.32亿元。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名称:
建筑材料碳足迹识别评价体系与精细化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
俞海勇、陈嘉敏等
完成单位: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项目针对建材碳足迹识别评价体系不健全、减排技术针对性不强等瓶颈,历时九年研发系统构建了建材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基础理论与方法。
项目首次建立了材料、建筑、区域至城市级的阶梯式碳排放评估模型体系,实现了建材碳足迹及建筑引入碳排的精确识别评价,率先建立了典型建材产品碳排数据库,填补了我国建材本地化数据空白;系统建立了基于能碳双控的建材碳排评价、生产能耗限额和绿色建材评价标准体系,率先开展了建材企业碳足迹识别评估应用示范,实现了我国首个建材出口EPD和碳信用评价,首次在建筑工程中实现了建材引入和回用碳排评价;形成了精细化减排关键技术20项并在6类建材12个产品中产业化应用,制定了《典型建材生产减排技术指南》;首次开发了覆盖38类5千余个建材碳排放计算及共享、低碳建材智能优选数字化平台、绿色与健康建材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与国际绿建评价互认的建材碳信息认证体系及数字平台,为16万个建材40余项工程提供了服务支撑。
项目获得专利软著41项,形成标准34项,发表论文52篇,新增低碳生产线39条,并在6615个项目中应用,近三年累计减碳7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