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经济转型需求,输送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
高,并有较强的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人才一直是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下称学院)的办学目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其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和必由之路。通过与国内龙头企业中联资产评估集团公司(下称中联集团)共建“万里-中联”协同育人联盟,学院进行了一系列联合培养机制的探索。这些创新的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现有产教协同育人实践中“资源依赖不对称”、“教育、产业中的胜任能力培养错位”、“育人质量难获行业企业认同”等痼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产业学院为介质进行“产学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万里•中联智慧财经产业学院”为协同育人的载体,进行“产学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联通。第一,联通人才需求趋势与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以及真实企业人才检验,构建人才培养模型,并依据该模型映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联通校企育人资源。将中联集团真实业务与数据进行搜集与转化,引入企业实务专家、高校教师双师资教学方式,打造理实一体、贴近企业实际应用的系列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第三,联通产、教人才培养目标。联动星系成员企业,支撑学生多岗位、多层次、多实景的实训、实习,实现从单个岗位胜任能力培养到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融通与迁移。
以双螺旋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万里-中联”协同育人联盟建成了师生双螺旋实践教育基地——“浙江万里学院-中联智慧财会实践基地”。所谓师生双螺旋实践基地即师资与学生的教育资源共享、实践机会共创、培养目标共进。通过创新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教授的双师课堂,学校教师以观摩方式体会理实融会,对标岗位标准与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导师一起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自主研发的多款智能化财税工作平台为支撑,共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育智能财会方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同时构建开放式教育机制,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技能考试培训,并为其设置终身持续教育接口;学校教师参与中联集团的实际项目,掌握最新业态信息,并通过与企业导师一起开发完整项目的动态实践案例,为学生提供全景浸入式实战训练,实现学生高路学习迁移进程。
以三维合作特色班为载体实现育人机制创新
业界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创新模式给企业的财经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等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了拓宽财经类人才的就业口径,提升就业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开设了跨专业生源的特色班,致力于打造快速响应新业态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已经成立“2+2”模式的智能资产评估、财务信息化定向培养特色班,在育人、就业、发展三个维度联合开展特色人才培养工作。合作育人方面,企业全面深度参与特色班培养方案重构,包括按岗位工作内容衔接的逻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2+2”学制(即“前面两年校内教师为主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后面两年企业专家为主的实际项目案例讲授+实际项目实习”的理论实践贯通学制),校企双导师制保障毕业论文的“真题真做”(即企业专家保障选题与思路源自实际实习项目,校内教师指导框架与具体写作)等。合作就业方面,创新“精准实习-精准就业,毕业实习为就业背书”模式。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毕业实习体制,即将财经服务项目引进校园,带领特色班学生跨出校园边界,在岗位一线真实参与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胜任能力体系,同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毕业实习的考核结果划分层次,对于特别优秀学生采用直接推荐就业的方式,对于其他学生,则通过实习鉴定以及中联集团在业界的影响力为其就业背书。合作发展方面,借助中联集团的影响力及其星系成员关系,定期举办“企业名家讲堂”、财经论坛、学术会议,帮助师生快速获取财经实战大咖的独家一手实战技能,通过与国内外行业专家频繁来往经验交流,提升智能财经人才培养以及师资科研的水平,同时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开辟通道。
以四层进阶实践体系为主体深化学生能力培育机制创新
设计四层进阶实践体系,构建学生学习的高路迁移通道。以会计学专业为例,突破传统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在内容、层次上的单一性,构建了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会计职业核心技能梯度递进的闭环实践链条,即第一阶将校内实验课程实现模块化,所有核心课程都设置独立实验课程;第二阶增设必修课性质的综合类实验课程,如《会计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与《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第三阶为仿真模拟类的综合实验课程,如“3+1”模式的《会计顶岗实习》;第四阶为实战环节,分为创业实践与项目实践,如开办实体性学生创业公司供学生创业实践,以及直接派发真实项目任务进行实景实战。四个层次呈阶梯式塑造学生的胜任能力:从单个技能巩固,到多个技能联合运用,再到多场景多维能力构建,最后全景实战中开发多维度多层次STEM体系能力。知识的建构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范围的建构,在难度层层递进的实训体系中,知识被多样化、多层阶地反复应用,学生的知识的逻辑外延更多变为心理外延,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 责编:郑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