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百科技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4 10:21

容百科技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驱动锂电池产业迅速扩容,为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GGII数据统计,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637万辆,同比增长100%;其中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约352.1万辆,同比增长158%。

根据GGII数据,2021年全球高镍三元出货量为30.9万吨,同比增长120.71%,占三元正极材料总出货量的41.76%,高镍化三元技术路线将持续成长为长续航车型的主流技术方向。报告期内,公司核心产品高镍8系、9系及NCA系列产品合计销量超过5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02.59亿元,同比增长170.36%;实现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327.59%;报告期内实现基本每股收益2.06元。

1.正极产能建设加快,全年产销量同比大幅增长

2021年,下游客户对高镍三元材料需求快速增长,公司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大规模扩建高镍三元正极产能,在湖北鄂州基地/贵州遵义基地和韩国三地同时扩建,充分发挥强大的工程能力、高效的资金管理能力,将高镍产能从年初4万吨/年提高到年末12万吨/年,其中湖北鄂州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高镍三元材料生产基地,产能突破10万吨/年。

公司不断迭代产线设计及工程装备等综合能力,公司新增产能均可大规模生产NCM811、Ni90及以上超高镍、NCA三元材料以及NCMA四元材料等多类型产品,同时对于单晶与多晶产品也具有较好的兼容性。随着新建产能逐季释放,公司全年销量同比翻倍,9系超高镍产品开始批量出货。

2.行业高镍化趋势加强,战略客户合作关系深化

报告期内,动力电池企业加速高镍化转型,战略客户对公司产品需求大幅提升,并积极通过战略合作协议与长期采购协议提前锁定公司未来产能。公司已与全球动力电池领先企业签订宁德时代(300750)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2022-2025年公司将作为其三元正极粉料第一供应商。同时,孚能科技、蜂巢能源、蔚来汽车、卫蓝电池等重要客户也相继与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海外客户如SKon、SDI、Northvot、ACC、Saft也已展开各类型合作。在小动力领域,公司与ATL、天鹏能源等客户建立了合作。随着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司客户结构逐步优化。

3.高镍前驱体新品加速落地,全年自供率提升

报告期内,前驱体事业部强化独立经营能力,在产品与客户开发、产能建设、盈利提升等方面取得进展。报告期内单晶、多晶高镍前驱体均实现大规模生产并成功进入高端动力电池产业链,部分新产品已跨级进入国际一流电池客户认证阶段。2021年前驱体销量同比增长200%,向正极自供率提升至30%左右。随着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前驱体板块在报告期内实现了扭亏为盈、单季度盈利不断提升。动力电池客户加强对公司正极和前驱体需求,公司也积极推进新一代高镍前驱体产线的建设,新产线将能够兼容性生产NCM811、Ni90及以上超高镍、NCA三元前驱体以及NCMA四元前驱体。

4.布局正极和前驱体前沿技术,保持研发领先优势

公司锚定未来战略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前瞻性研发布局引领原创性产品突破,以集成产品开发管理体系为抓手,打造全链条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建立了覆盖了从产品开发到工程量产的全流程的研发体系。2021年,公司与宁德时代等重要客户以及国内材料领域顶尖级科研院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将在高电压镍锰正极、尖晶石镍锰、富锂锰基、磷酸锰铁锂材料,以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配套材料等前沿领域协同开发,共同推进技术路线升级,强化技术领先优势。

5.与合作者建立资本纽带,新一体化战略逐步落地

报告期内,公司加深与产业链上下游及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产业链合作领域,公司与金属原材料、资源回收、前驱体供应商建立“资本+业务”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高镍三元材料产业链。公司与湖北省辖区内政府平台合作,充分发挥政策及资金优势,扩建正极材料、工程装备、清洁能源、新能源回收利用项目,实现协同化的产业布局。

立足于主营业务,公司积极开展投融资工作。报告期内,公司收购国内首家开发与量产陶瓷回转窑装备公司凤谷节能,提升工艺装备与正极工艺技术的匹配性,提升正极材料制造壁垒。

6.强化数字化运营能力,提升管理效率

公司强化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能力,实现管理能力与业务扩张同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投入打造面向数字化时代的全面信息安全体系,实现业务全覆盖;搭建生产执行系统(MES)和实时数据管控系统(LIMS),提高管控效率,精准把控质量,深化公司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效率与制造品质提升,降本增效显著。同时,公司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有效利用资金实现产能扩建与业务发展,现金流与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主要从事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产品为NCM811系列、NCA系列、Ni90及以上超高镍系列三元正极及前驱体材料。三元正极材料主要用于锂电池的制造,并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设备及电子产品等领域。

作为国内首家实现NCM811系列产品量产并应用于国际主流终端车企的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公司NCM811系列产品技术与生产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公司在华东、华中、西南及韩国设立多处先进生产基地,并围绕正极材料回收再利用布局循环产业链。

凭借强大的产品开发与质量管理能力、工程装备与技术能力、产品供应能力等优势,公司与宁德时代、孚能科技、蜂巢能源、SKon、亿纬锂能(300014)等国内外主流锂电池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化和产品迭代稳定与深化客户合作。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研发、制造与销售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实现盈利。

1.研发模式

公司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体系并持续优化。公司形成“集团层-事业部层-工厂层”三级研发组织,建立了事业部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研发、研究院以前瞻性新型产业和高端产品研发相结合的模式,通过集成产品开发(IPD)形式,组建跨部门产品开发团队。公司中央研究院整合了中日韩研发资源,融合前沿研究、技术创新、评价检测、资源回收、工程开发等资源和能力,建立“横向+纵向”全方位研发体系,支撑从原始创新到量产转化以及工艺改进的研发能力建设。

在产品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公司培养了大批研发技术人员,形成系统化新入研发人员的培养模式,进行研发体系培训及知识分享持续为技术人员赋能,为业务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公司在提供材料样品的同时,会根据客户电池产品开发情况,给出建议使用条件,协助客户完成电池体系的定型,共同促进产品应用市场的开拓。

2.采购模式

公司的采购模式主要包括采购策略和供应商管理两大环节。在采购策略方面,对于镍、钴、锰、锂等主要原材料,公司与赣峰锂业、雅保、格林美(002340)、天齐锂业(002466)、华友钴业(603799)等国内外知名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具有相对稳定、适当竞争、动态调整的合格供应商名录,确保了原辅料供应的持续稳定、质量优良及价格合理。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公司通过推进招标流程规范化、供应商评价体系化等方式,严把采购关,保证原材料或设备的可靠性以及成本的竞争力。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为主的生产模式,制定了完善的生产过程控制程序,以客户订单及中长期需求为核心和导向,建立了一套快速有效处理客户订单的流程。在与客户签订订单后,公司根据客户要求的产品技术指标、数量和交货期等订单内容进行生产计划的编制、品质控制、出货等全过程的生产组织管理,确保按时交付及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在降低库存水平,从而合理控制成本和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公司也根据市场预测、生产能力和库存情况设定一定的安全库存,提高交付速度,维持均衡生产。为满足部分新型材料的生产,工程部门会根据新产品的特殊需求,优化产线布局和设备结构;在品质控制方面,生产部门根据产品性能要求和相关工艺设立关键控制点,并制定控制项目及目标值。

4.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下游客户多为国内外大型、知名的锂电池厂商等终端客户,国内外市场均有销售。由于锂离子电池材料体系复杂,主要面向的动力锂电池研发周期较长,制造过程要求高精密度控制,要求正极材料供应商能够提供不同材料体系和控制体系下的配套技术方案与专业及时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以保证锂离子电池产品的优良品质。

为解决客户分布广、发展速度快和规模差异较大的问题,公司在管理模式上采取区域管理和大项目管理并行的方式,建立湖北、贵州、浙江、韩国四大生产基地,并设立宁德、深圳及韩国办事处,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资源,实现产品技术、产品质量和物流运输的迅速应对,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此外,对于战略客户,根据其对产品技术参数的具体要求,实现定制生产,以保障其对产品稳定供应和高性能要求。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所处行业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属于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发展的关键材料行业。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驱动锂电池产业迅速扩容,作为锂电池关键材料之一的正极材料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中磷酸铁锂电池和高镍电池增长最为明显。磷酸铁锂凭借其性价比和安全优势在储能和低续航乘用车中焕发活力,而高镍三元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优势在高续航乘用车中扩大份额。

由于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更高,可以以更轻重量携带更多电量,满足消费者高续航里程及智能驾驶的高耗电需求,高镍三元电池是现有技术体系中必然选择,成为海内外中高端车企共同选择的技术路线,高镍三元材料的市场占比将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现阶段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存在着较高的技术门槛,主要体现在开发技术壁垒、生产技术壁垒及品质认证壁垒三方面。较高的研发技术门槛不仅需要掺杂包覆等技术改性,还需要在氧气气氛下煅烧,对产线设计能力、个性化产品开拓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生产环境的湿度控制、设备的耐腐蚀和自动化水平要求更为苛刻。

此外,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是动力电池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对动力电池各项核心性能及安全性能都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产品稳定性及安全性角度考虑,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对于NCM811、NCA等产品的认证测试程序更为复杂,不但需要进行长期产品性能测试,还需要对生产厂商的综合供货能力、自动化生产管理水平、规模量产下的低成本及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详细评估,整体认证周期时间会达到2年以上。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作为率先突破并掌握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关键工艺技术及国内首家实现高镍NCM811大规模量产的正极材料企业,公司高镍正极材料率先通过国内外多家主流锂电池厂商的认证程序,并通过宝马、奔驰等国际知名终端车企的跨级审核,推动了NCM811正极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根据GGII统计,2021年全球高镍三元出货量为30.9万吨,同比增长120.71%,占三元正极材料总出货量的41.76%。公司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出货占总出货比例达到90%,市占率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根据GGII统计,2021年公司高镍出货位列全球第二。

公司高镍产品主要客户已涵盖宁德时代、孚能科技、蜂巢能源、SKon、亿纬锂能等国内外知名锂离子电池厂商,作为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高镍正极的主供应商,公司高镍产品实现导入国际主流客户供应系,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大规模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报告期末,公司已经具备年产三元正极材料12万吨的生产能力,高镍产品产能全球领先。2022年,随着韩国正极产能基地的建成达产以及湖北仙桃基地新建产能,公司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及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新产品开发及应用,巩固公司全球领先的正极材料供应商地位,提高全球市场份额。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步伐在加速。正极材料是新能源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倍率、内阻等多方面性能,也是锂电池中成本较高的部分。

1.4680无极耳大圆柱技术路线

特斯拉于2020年“电池技术日”发布了无极耳新型4680型电池,即高度80毫米,直径46毫米,采用激光雕刻的无极耳技术。无级耳电池的结构,去掉了电池主要发热部件,内阻减少,让更高密度电芯成为可能。相比此前2170电池,4680型电池功率提升了6倍、能量密度提升了5

倍、续航里程增加16%、每千瓦时成本降低14%。据报道,目前,特斯拉已达到生产一百万个4680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里程碑,相关车型预计在2022年一季度末进入市场,市场预计2023年将会大批量生产使用。专家评估,4680大圆柱电池的正极为高镍材料,可兼顾能量密度、安全性及功率性能,未来车型放量将会极大提升高镍正极的市场需求。

2.钠电池技术路线

报告期内,宁德时代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60瓦时/千克(Wh/kg),指标接近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称,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200瓦时/千克,在零下20℃的低温环境中,钠电池的放电效率依旧可以高达90%,而磷酸铁锂电池只能达到54%。

钠离子电池由于其性价比高,安全性好,倍率性能及低温性能优异的优点,成为了目前市场最为关注的一种锂离子电池补充电池体系,在储能、电动车、电动两轮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市场空间。未来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将会伴随钠离子电池的快速商业化而迎来爆发式发展。目前学术界及产业界最为关注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包括普鲁士蓝类似物类正极材料及多元层状氧化物类正极材料。目前,公司正在与行业内一流电芯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将加速推进开展钠离子电池锰铁普鲁士白及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技术迭代与产线建设,在产品技术指标及产能规模上满足客户的开发需求。

3.镍资源加快开发将有利于降低高镍电池成本

印尼镍铁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即将进入大投产周期,未来几年每年新增产能将达40-60万吨镍,在支撑现有不锈钢市场的需求增长之外,将给新能源行业增加更多的原材料来源。

目前,业界探索红土镍矿及镍铁加工环节等方面的新技术及新工艺,如通过高压浸出工艺生产硫酸镍,也有在推进富氧侧吹工艺从红土镍矿直接制成高冰镍,这些技术和工艺的进步都将推动高冰镍的生产。镍的供给格局改变,硫酸镍供应瓶颈被打开,将有助于三元材料尤其是高镍三元原材料成本的降低,使其具有更低的综合成本。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深耕于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和生产制造,依靠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成功掌握了多项自主研发的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截止2021年末,公司在国内外拥有141项注册专利(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同时公司针对核心技术与相关技术人员签署专项保密协议,确保核心技术不被泄露与传播。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已引入的业界先进的集成产品开发理念在中央研究院及相关事业部内进行了全面推广执行,根据推广过程中的经验,并以“业务精细化,管理专业化”为原则,对研究院工作协同流程及组织结构进行了持续优化:在不断提高电芯及材料检测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建立电池化学研究业务,实现从检测分析扩大至电化学机理研究的转变;正极材料研发方面,完成对新工艺及新装备开发的规划,设立量产及装备研究业务;针对新能源产业链条(竞对、客户、行业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快速发展,成立市场分析业务,收集分析行业信息,并作为研发技术提升的方向依据,有力地支持了公司材料开发及量产导入速度,显著提高了公司研发实力。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69项(包括自主研发申请及他人专利权转让),专利内容涉及尖晶石镍锰、富锂锰基,以及钠离子电池配套材料等前沿技术,还涉及高镍8系、9系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等公司重点产品,并在生产设备和产线设计上进行了专利布局。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内,本公司研发投入为人民币35,950.26万元,较上年增加21,346.16万元,增幅146.17%。主要原因: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加210人,增幅73.17%;公司注重产品研发及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进行新产品开发及工艺升级研究。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本年度,公司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尖晶石镍锰酸锂与富锂锰等新型电池材料领域取得突破进展,从体系拓展,技术水平突破与实验规模放大等方面增强了公司在新能源产业前沿技术领域的技术储备,为公司战略第二步“运营好一个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在研发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工程技术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均形成了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2021年,公司获得中国锂电池行业正极材料年度竞争力品牌榜第一,获得浙江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湖北省第五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等称号。

1.行业领先的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优势

在自主创新方面,公司在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制造领域,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探索、形成及掌握了多项国际领先、工艺成熟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具有权属清晰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所开发的高镍、超高镍多晶和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配套用于国内外多家知名、领先动力电池厂商的前沿产品中。

2.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研发体系优势

公司整合中日韩跨国研发团队与资源,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积极开发新产品并推动现有产品品质提升。团队成员各司其责并最终形成集体成果,不存在对特定核心技术人员的依赖。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田光磊先生和孙保国先生离职,其负责的研发工作交由公司李琮熙先生和袁徐俊先生负责。田光磊先生和孙保国先生工作期间参与申请的专利均非单一的发明人,且其已签署相关的保密协议,田光磊先生和孙保国先生的离职不会对容百科技的研发实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不影响公司专利权的完整性。

公司自设立以来连续攻克了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领域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陆续推出了NCM523、NCM622、多代高镍NCM811、NCA、NCMA等高端材料产品,配合国内多家电池厂商客户开发出多款高能量密度的新型动力电池。为巩固和提高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重视基础研发,深化产品布局。

3.持续迭代的多层次技术储备

公司通过持续、深入的技术研发布局,推进内在、自主的产品升级与新品开发,实现行业技术的升级迭代。公司实行“前沿技术研究、在研产品开发、在产持续优化”的研发策略,除对量产产品进行不断优化升级之外,还实施了多项前沿新产品开发项目,公司在固态电池适用的改性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及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尖晶石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等新材料开发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满足电池企业及经济社会对更高性能正极材料的需求。

4.定位先发、深入合作的客户资源优势

正极材料是三元锂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锂电池生产厂商对供应商均实行严格的认证机制,通常送样到量产耗时数年时间。公司的高镍产品率先通过国内外多家主流锂电池厂商的认证程序,凭借多代单晶及高镍产品的首家量产、持续推出,在行业内形成了明显的先发优势、良好的市场口碑。

在客户服务方面,与国内外主流锂电池厂商建立长期服务、配套开发的合作关系,通过进入国际主流车企供应链,更加准确地把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趋势和商业需求,保证了公司业务方向的准确性。在客户开发方面,公司建立了跨部门的客户开发常设团队,对客户开发实行项目化管理。

5.持续迭代创新的设备开发和产线设计优势

在工程设计方面,经过多年的工程技术积累,打造了以高效高品质制造和优化成本控制为核心竞争力的制造壁垒。2021年,公司新建产能8万吨,单万吨建设周期平均为8个月,单万吨投资成本也在逐步下降。目前公司陆续落地可兼容的高镍产能的产线,新一代产线单线产出比上一代单线产出提升30%以上,未来还将继续落地单线月产出更大的产线。

在装备技术方面,公司依托自主设计的先进生产装备和全自动化高镍正极材料生产线,实现高镍制造规模化、柔性化、智能化。公司自主设计的控制系统,推进集中控制的优化,提高产能效率;依托成熟的模块化管理体系,并行开展产线设计与设备选型,有力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投资成本;强化技术保密体系建设,保有自身工艺特色与工程管理特色。全面打造以高品质制造、高效率制造和优化成本控制为核心竞争力的制造壁垒。

6.掌握绿色经济核心技术的产业布局优势

公司在掌握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一体化核心技术的同时,在废旧锂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业务领域进行积极布局,形成了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完整闭环与竞争优势,积极推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公司具有“NiCoMn金属回收技术”、“Li2CO3回收技术”等废旧材料回收再利用核心技术,通过无机酸溶解、除杂、共沉淀等方法回收可使用的镍、钴、锰、锂元素材料,综合回收率高,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所投资的合营子公司TMR株式会社已实现了锂电池废料回收利用业务的成熟应用,是公司向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领域扩展的重要战略布局。此外,公司已与格林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以参股方式投资格林美控股的从事动力电池回收、拆解利用、梯次利用和粉料分选业务的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18%的股权或股份,并获得其所生产的不少于26%的材料产品供应。

此外,公司在三元材料前驱体的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多项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在避免环境影响的同时,实现了前驱体生产的生态循环经济。

7.专业的核心团队和健全的激励机制优势

公司在创业初期集中了一批行业优秀人才,近年来又吸收和培养了众多分布于技术研发、生产运营、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白厚善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我国锂电材料行业资深技术专家与企业家,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中国化学(601117)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理事及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并获第五届中国电池行业年度人物(2015年度)。公司总经理刘相烈先生,韩国锂电材料专家,韩国WPM二次电池材料事业团运营委员,具有30余年行业经验、丰富的研发及管理经验。今年以来,根据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渠道不断扩充和提升核心团队,公司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持续优化。为保持管理团队稳定、充实管理团队实力,公司通过对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业务骨干实施股权激励,通过“事业伙伴计划”,加强激励制度建设,推进员工持股,最大程度激发管理层和员工的创新活力、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的关键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及制造工艺技术。动力型锂电池及正极材料的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且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市场对产品性能、品质要求极其严格,持续保持高素质的技术团队、研发并制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对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公司十分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保证各项研发工作的有效组织和成功实施,但未来仍可能会面临行业竞争所带来的核心技术泄密、技术人员流失风险。公司已经对核心技术建立了相应的保密制度和工作岗位隔离制度,对专有技术资料信息严格监管,与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签订了技术保密协议。但如果出现技术人员流失,公司存在技术泄密的风险,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如果未来动力电池及正极材料的核心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而公司不能始终保持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水平并持续进步,将对公司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所生产的三元正极材料上游原材料为镍盐、钴盐、锂盐,由于相关原材料的价格较高,原材料成本占三元正极材料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尽管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原材料采购管理体系、战略供应商合作关系,但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突发性事件仍有可能对原材料供应及价格产生较大波动,从而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2.产能扩张及利用率不足的风险

基于行业高速增长的预期及下游客户的合作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快速扩张产能规模,包括湖北五期、韩国正极项目1-1期、贵州1-2期。尽管项目已经过充分、科学缜密的论证,且公司已掌握实施项目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同时加强了人才储备与培训等工作,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可能存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项目施工管理不善、项目进度拖延、项目建成产能利用率不足等风险,继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快速增长带来的管理风险

近年来,随着公司产能加速扩张,跨国多基地运营涉及组织架构日益庞大、管理链条逐步延长,公司总体管理难度逐步增加,如公司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及时调整、完善,公司将面临因管理控制不当遭受损失的风险。

4.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报告期内,高镍三元动力电池产业化趋势明显,不断吸引新进入者陆续投入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研发与量产,行业产能供应逐步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作为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领先企业,如未能保持产品技术优势,可能受到市场竞争加剧或新技术更迭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经营业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同时,下游动力电池厂商市场竞争加剧,伴随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降本压力将锂电池上游正极材料行业传导,公司将面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5.其他经营风险

公司存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需求波动的风险、应收账款余额较高及发生坏账的风险、财务费用大幅增加的风险等,均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司业务中有以外币结算的业务,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使得公司面临汇率波动风险。

(五)财务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对湖北、贵州、韩国三大正极制造基地以及浙江临山高镍前驱体项目扩建,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同时,新建成产能的陆续投放和供应链端的管理措施,导致运营资金需求增加。报告期内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所增加,且经营活动现金流为净流出。尽管公司已建立较完备的资金管理体系,对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性风险进行严格管控,但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资金市场供需变化、利率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公司面临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六)行业风险

公司产品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及技术路线的变化,可能对动力电池及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行业市场需求波动的风险

尽管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汽车行业总体占比依然较低,购买成本、充电时间、续航能力、配套充电设施等因素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制约。未来,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变化、出现配套设施建设和推广未能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增长、客户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认可不及预期等因素,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可能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影响动力锂电池厂商对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行业技术路线变动的风险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技术路线,锂电池又可分为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技术路线。近年来,高镍三元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乘用车)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份额呈快速上升趋势,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方向为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但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发生不利变化,三元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公司若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发与推出新的技术材料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地震、台风等不可抗力,可能对公司业务分部持续经营造成影响。公司已经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在紧急事件或破坏性事件发生的前、中、后期,及时、有组织地促进关键业务、职能和技术的恢复,以保证公司业务能够持续稳定发展。但若公司的业务连续性计划无法应对相关突发事件和不可抗力的影响,可能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经营业绩及前景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密切关注宏观环境风险的发展趋势,并积极减轻其对公司财务和经营的影响程度。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1.募投项目相关风险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虽已经公司充分论证,但该论证是基于当下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客户需求变化等条件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市场环境突变或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项目收益不及预期的风险。

2.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风险

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随着监管政策的趋严、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安全与环保压力也在增大,可能会存在因设备故障、人为操作不当、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安全环保事故风险。此外,公司前驱体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少量废气、废水、废渣,如果处理方式不当,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一旦发生安全环保事故,公司将面临被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的处罚、责令整改或停产的可能,进而出现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59亿元,同比增长170.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1亿元,同比增长327.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8.08亿元,同比增长404.7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为1.92亿元。

主要变动原因:

1.报告期内,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与动力电池需求大幅增长,公司主要产品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订单饱满,新建产能释放,销量大幅提升,叠加售价提升,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0.36%。报告期内,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规模效应带动降本增效,供应链管理及前驱体自供率提升对盈利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净利润同比增长327.59%,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等主要财务指标较上年均有大幅增长。

2.报告期内,为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产能需求,公司加快湖北、贵州、韩国三大正极制造基地以及浙江临山高镍前驱体项目扩建,公司总资产较上年末增长139.63%。

3.公司的销售回款方式以银行承兑汇票回款为主,公司根据现金需求及资金成本状况,对应收票据贴现进行管理。报告期内,为配合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以现金结算的采购增加,导致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产生阶段性波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1.92亿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各国政府相继出台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规划及扶持政策,凸显出世界各国保护环境、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决心。2020

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全球宣布,中国的碳排放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欧盟国家最终通过了《欧洲气候法案》,为欧盟各国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铺平了道路。2021年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在全球主导型经济体迈向碳达峰、碳中和步调坚定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力度和研发投入持续增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增长态势。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狭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623万辆,同比增长达118%,市场渗透率达到7%。

受益于国内外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端迎来强势回暖,磷酸铁锂在技术加持与价格优势的推动下需求回升,高镍三元材料受益于终端市场的低重合度以及海外市场的需求提振快速增长,高镍化三元锂电池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根据GGII数据,2021年全球高镍三元出货量为30.9万吨,同比增长120.71%,占三元正极材料总出货量的41.76%。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坚持发展新能源产业、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开创公司和员工的美好未来、回报社会的发展使命,以建立具有一流创新能力以及高度商业文明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为愿景。公司定位为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的经营者,以“高镍正极”为核心,围绕电池三角打造有竞争力的循环产业链。公司聚焦正极材料主业,围绕主业进行全面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和装备创新,供应链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等,从而建立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行业壁垒;另一方面,通过战略合作和资本合作与上下游建立业务协同,创新协同和战略协同,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降低成本,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上合作伙伴的共赢。

2021年公司制定并实施“新一体化”战略,即专业化、一体化、平台化、生态化、数字化、全球化、组织化。公司持续深化高镍正极专业化优势,围绕高镍正极材料连续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包括高镍正极材料生产技术、NCMA四元正极材料生产技术、高电压单晶材料生产技术、高镍无水洗技术等;同时持续深入电池技术和材料研究,研究和开发下一代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钠电材料,固态电池材料,无钴镍锰二元材料等等,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新一体化战略“做最强者,同做强者合作,相生相融”的理念,公司先后与宁德时代,孚能,华友,格林美,蔚来等签订战略合作或者长期合作协议,打造具有容百特色的、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服务于终端用户。公司坚定走向海外,在韩国建设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成为国内首家海外建厂的正极企业。

2022年,公司落实新一体化战略,持续推进战略合作。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加深与国内外大型电池厂商和新能源汽车厂商的稳定业务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国际市场份额。公司将继续加快产能建设,湖北鄂州产能加快释放、新建仙桃10万吨基地、扩建贵州遵义正极基地,完成韩国正极1期项目建成并投产。预计2022年公司正极产能预计将达到25万吨,到2025年,公司将扩大高镍正极产能至60万吨以上规模,在欧洲和北美建设制造基地,服务国际战略客户。

公司强化组织团队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包括组织设置、人才培养、文化宣导以及合伙人制度等。公司与华为、IBM、普华永道、毕马威、源讯等国际知名咨询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不断迭代和持续改善,提高内部管理和创新能力,推动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经营计划

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GGII预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有望超过550万辆,将给产业链龙头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2022年,公司将积极践行“新一体化”战略,持续深化高镍正极专业化优势,拓展正极前沿技术并持续扩张产能,获得产品的商业化成功;通过自建与收购的方式,强化锂电工程装备的自供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壁垒;通过“业务+资本”模式积极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包括上游资源冶炼、电池回收及前驱体领域,打造“电池三角”循环产业布局。

1.扩建全球最大正极基地,服务战略客户

为满足战略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公司积极扩产,预计2022年底将建成25万吨/年的正极产能,2025年底建成60万吨/年正极产能,形成湖北鄂州、湖北仙桃、贵州遵义和韩国忠州等四大正极基地。截止目前,新增产能陆续投产中,满足国内外战略客户的需求。公司2022年启动建设的仙桃10万吨基地,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智能化、园林化高端动力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新基地启用新一代产线设计和装备体系,单线产能再提升30-40%,并将逐步实现用电绿色化,降低综合制造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022年,公司在进一步深化与国内主要客户的全面战略合作的基础上,积极促成与国际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或签署长期供应协议,实现客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2.持续投入前沿材料研发,推动产品商业化成功

公司持续在电池技术和材料研发上加强投入,与下游客户协同开发前沿产品,共同推进电池材料技术路线升级,使双方产品均具有长期的市场竞争力。为响应战略客户的需求,公司积极开展钠离子电池锰铁普鲁士白及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技术迭代与产线建设,预计2022年实现吨级产出,2023年百吨级规模产出;同时推进高电压镍锰酸锂、富锂锰基、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等中试工艺开发,加速前沿正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

3.推进汽车金属模式与回收布局,保障供应链安全

公司发挥正极龙头优势,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最强者深度合作,镍、钴、锂三大金属原料推行“汽车金属”模式,获取量稳价低的供应,实现三元产业链的综合成本优势。实现供应链降本。通过投资参股、长期战略合作方式,进入冶炼和资源行业,提前锁定原材料产能,优化供应链建设。公司也将积极推进与锂盐头部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实现稳定有竞争力的原材料价格。

积极布局回收业务,实现产业循环降本。通过投资与自建方式,公司布局锂电回收业务,已与格林美建立“资本+业务”合作,通过股权投资获得占其回收原料产量总量26%的优先供应权。通过拓宽原材料渠道,实现产业链循环,降低三元材料综合成本。

4.巩固工程装备核心壁垒,提升综合制造能力

2022年,公司成立工程事业部,完善组织建设,并计划在工程技术创新、工程装备创新、工程管理整合、供应链开发等方面持续提升工程装备领域壁垒。公司高镍产线可兼容生产超高镍材料、钠离子正极材料、镍锰二元材料等。为提升产线优势,公司还将深入进行装备技术的预研及储备,聚焦核心设备自主开发制造,开展前驱体—正极一体化新工艺设备及工程产线技术研究,推动新型装备产业化应用;推动新产线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导入,提升产线整体智能化水平;持续加强工程管理能力,提升产线稳定性与合格率,并研究项目经验的复制,实现项目的快速扩建,降低产线投资及运行成本。

2022年,公司将启动建设仙桃工程装备公司,加快装备投资并购,构建产业化、专业化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具备独立运营能力。

5.全面匹配业务需求,构建管理核心竞争力

2022年公司将在组织化、数字化层面加强投入,持续变革。将推进人力资源3P建设、四级合伙人、战略规划到执行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规划、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SAP系统全面推广,全面推进集团管理变革。伴随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工艺提升、供应链管理、管理变革等方面持续推进综合成本管理计划的实施,盈利能力将得到持续提升。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