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人民政府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1 00:54

摘     要

 

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是未来公共交通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将德阳市定位为协作区之一,着重发展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钢轨等产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把握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机遇,坚定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七大行动”,全力打造装备智造之都、改革开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四张名片”,紧扣四川省轨道交通装备协作区的产业定位,特编制《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18年至2025年。

2017年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有10余家,总营业收入约20亿元。在车辆配套、机电配套、工程施工机械配套、检测维修配套和轨道配套等领域均有代表企业,掌握了继电器、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轨道配件、盾构机成套产品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不仅拥有大型铸锻件数值模拟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中国二重检测中心等服务平台还有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是现代工业装备生产技能、城轨交通技能人才的成长摇篮。

但是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缺少统筹规划,上位规划对发展定位未明确;二是协作配套服务体系尚需健全,协作服务的通道还未完全打通;三是协作配套格局分散,龙头骨干企业缺乏,协作企业间联系松散;四是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产品层次较低等。

目前国外和国内的新建线路和既有线改造提供了巨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空间,但是传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格局已经形成,配套企业已相对固定,新技术、新制式、新材料等新生市场细化后的产品总量需求有限,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既有的企业排斥潜在的竞争对手,德阳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开拓难度较大。

面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巨大需求和重大机遇,紧扣四川省轨道交通装备协作区的产业定位,充分利用德阳制造生产的产业资源优势和“成德一体化”的地域优势,融入四川及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提出了“市场主导,政策引导;高端配套,错位发展;开放合作,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旨在建设特色优势突出的国内一流轨道交通装备协作生产示范基地。

依托德阳市现有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础,紧抓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前景,《规划》提出了车辆配套、机电配套、施工机械配套、检测维修配套和轨道及新材料技术应用等五大领域重点发展的配套产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

依托现有工业及相关产业布局,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将构建“一横一纵”的空间布局,即以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交织点,“一横”是指向西延伸至什邡经济开发区,“一纵”是指向南延伸至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北延伸至德阳旌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轨道和新材料技术应用配套,支持发展车辆零部件和机电配套产业;四川什邡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车车辆零部件和机电配套设备,支持发展新材料应用和检测维修配套;四川德阳旌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施工机械装备,支持发展车辆零部件配套;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检测维修配套,支持发展施工机械装备和轨道配套。

为了推进重点项目和产业布局的落地实施,《规划》提出了五大发展任务,分别为:一是明确协作需求,畅通配套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二是优化产品质量,加强企业协同,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三是完善创新体系,打造研发平台,增强研发能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四是加强外部拓展,推动示范线建设,扩大市场经营能力;五是依托本地加工优势,做专做精特色发展,增强产业协作竞争力。同时《规划》从工作机制、生产要素、产业政策、资金投入、示范线建设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保障措施。

最后通过对德阳市环境现状、资源承载力、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保护环境污染的建议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规划》认为: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是符合国家装备产业政策和调整能源结构及节能降耗政策,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和可控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德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在德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落实好相关环保措施,履行好环保主体责任,该规划在环境方面是合理可行的。


目  录

目  录7

一、产业现状9

(一)发展基础9

(二)存在主要问题15

二、发展形势16

(一)市场需求稳步增长16

(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18

三、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19

(一)指导思想19

(二)基本原则19

(三)发展目标20

四、重点发展领域21

(一)机车车辆零部件配套21

(二)机电配套22

(三)施工机械配套23

(四)检测维修配套24

(五)轨道及新材料技术应用25

五、主要任务26

(一)明确协作需求,畅通配套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26

(二)优化产品质量,加强企业协同,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27

(三)完善创新体系,打造研发平台,增强研发能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28

(四)加强外部拓展,推动示范线建设,扩大市场经营能力29

(五)依托本地加工优势,做专做精特色发展,增强产业协作竞争力29

六、产业布局30

(一)布局原则30

(二)产业布局30

七、保障措施31

(一)建立顶层工作机制31

(二)强化生产要素保障32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32

(四)推进示范线建设33

(五)提高企业协作配套水平34

(六)鼓励内部育才外部引智34

八、环境影响评价35

(一)环境现状分析35

(二)环境资源承载力35

(三)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37

(四)保护环境污染的建议措施39

(五)综合评价42

 

 

 


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2018—2025年)

 

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是未来公共交通发展的主要载体。

为抢抓国家大规模实施轨道交通建设和中国轨道交通“走出去”的历史机遇,四川省政府全面审视省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作出突出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了要建设“一中心(成都)、两翼(资阳、眉山)、四协作区(德阳、攀枝花、内江、绵阳)、四维保基地(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的产业布局,其中德阳市定位为协作区之一,着重发展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钢轨等产品。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位规划,积极实施配套协作,明确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8年至2025年。

一、产业现状

轨道交通装备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所需各类装备的总称,主要涵盖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基础工程施工及养路机械、安全保障、运营管理等各种装备。

(一)发展基础

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关配套产品研发、制造的产业链,2017年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有10余家,总营业收入约20亿元。

1. 特色更加突出,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在车辆配套、机电配套、工程施工机械配套、检测维修配套和轨道配套等领域特色突出,并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实力。

车辆配套——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二重”)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在国际竞争中的王牌之一。已与中车集团签署了以传动产品合作为核心内容的战略合作协议,分别在机车主从动齿轮零件制造、轨道交通走行部分零部件铸改锻和进口改国产合作。目前,中国二重已经启动CRH380A动车组齿轮箱研制工作,同步开展动车组转向架铝合金锻件的材料、模具和产品试制等工作。四川省广汉华夏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生产机车制动梁(属于机车制动系统),年产5000吨,国内市场占有率60%以上; 四川全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德阳科吉高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玄武岩纤维等高新材料,准备着手应用于高强度轻量化车体。

机电配套——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主导继电器产品系列,具有年产能3.5亿只的生产规模,产品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位居世界第三,全国第一。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线缆行业综合实力6强之一,其生产的直流额定电压3kV及以下轨道交通车辆用电力电缆/控制电缆年产值1000万元,直流额定电压3kV及以下地铁用电力电缆年产值30000万元,交流27.5kV电气化铁路用电力电缆年产值1000万元。四川瑞峰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接触网检测车及装置、高低压变配电设备及钢柱等结构件,约6000万元/年。德阳市恒达灯具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城市智能化交通设备5000套/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智能化交通抓拍,LED显示等)、HD1-JF通信系统用节能防盗户外机房和塔房一体通信系统装置等。四川蓝色未来机器科技有限公司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设备、机器人集成及自动化生产线等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相关服务

施工机械配套——广汉金达隧道机械有限公司提供3000多台(套)隧道及桥梁钢模设备,年产值达到20000万元,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20%。四川东泉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系列产品包括预应力锚具、桥梁模板、预应力张拉千斤顶、轨道板千斤顶和各种低回缩张拉设备等,1983年被铁道部成都桥梁工厂定为预应力锚具定点生产单位,预应力产品年产量达到230万套,年产值达到3400万元,钢结构产品年产品达到7000吨,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德阳天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且唯一的悬索桥索鞍、索夹等核心受力部件的专业化制造企业,并且拥有中国唯一的索夹专业化铸造基地,具有年产索夹铸件4000吨的能力,约占70%的国内市场份额。四川东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轨道模板300万元/年。同时,德阳以其世界顶尖的机械加工与制造能力,逐步形成大型盾构机制造成套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夹江水工机械有限公司德阳分公司造四川最大直径(8.6米)盾构机“长耕号”,服役于成都地铁18号线;德阳宏源机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工程盾构机用于甘肃引洮供水工程和秦岭隧道等工程,土压平衡式盾构机用于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德阳金属结构制造厂制造了盾构机的关键设备——混凝土管片拼装机和螺旋输送机;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生产了世界首台专门用于砂卵石地层空间开发的矩形顶管机,制造的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刀盘最大扩挖直径达9.23米。

检修配套——广汉科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设计制造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THDS),年产值达到6000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广汉快速铁路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数控不落轮车床、车轮车床,属国内首创,CAK-13CNC数控不落轮车床年产值4000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50%;CAK-13D双轴数控不落轮车床年产值5000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40%。四川蓝色未来机器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轨道交通换轮装置已于2017年2月被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财政厅认定为“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省内首台(套)产品”,目前已具备生产能力。

轨道配套——四川省广汉华夏铁路器材有限公司被铁道部运输局授予了独家定点生产铁路专用UIC33槽形护轨钢和铁路道岔轧制垫板的企业。公司生产的高速铁路用槽型护轨钢UIC33年产5000吨,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43kg-60kg钢轨连接板年产5000吨,国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道岔尖轨补强板年产2000吨,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合金钢组合辙叉零部件供应商,建有国内唯一的合金钢辙叉心轨和翼轨全过程一体化生产线,可年产辙叉心轨和翼轨12000套。四川东威成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具备生产磁悬浮F型钢轧制、轨排加工能力。

2.创新成效显著,成果不断涌现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的研发能力和产品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了继电器、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轨道配件、盾构机成套产品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四川省广汉华夏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广汉科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广汉快速铁路设备有限公司、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和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参与了国家标准制定,获得专利多项,部分产品的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四川省广汉华夏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铁路专用UIC33槽形护轨钢和铁路道岔轧制垫板填补了国内自产的空白;广汉科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荣获2007年铁道部科技二等奖,并承担完成了10余项项目;广汉快速铁路设备有限公司起草编制了铁路车轮车床的相关行业标准,生产制造了数控不落轮车床、车轮车床;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制定了继电器的企业标准,并参与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承担产品项目30余项,公司在功率继电器等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铁路辙叉用奥贝体合金钢新材料通过铁道部组织的上道评审鉴定,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德阳天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已取得了索桥核心受力部件领域的专利三十多项,参与了交通部JT/T903-2014《悬索桥索鞍索夹》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大型盾构机的关键零部件,为中车集团、攀成钢集团公司提供了大批优质配套件;四川东科新材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已经研发出盾构机第四代刀具材料,同时具备盾构机壳体制作能力;四川科力特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具备生产盾构机刀片的实力;特变电工德阳电缆公司研制的盾构机专用电缆曾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3.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专业检测服务平台

德阳市在加工制造方面实力雄厚,中国二重拥有大型铸锻件数值模拟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从事大型铸锻件生产全流程包括材料研究、冶炼及浇铸、锻造及热处理、焊接及性能检测的数值模拟研究和实验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四川省科技创新项目,近来主持和参与项目10多项。

中国二重拥有专业检测服务平台——中国二重检测中心,建立了几何量、温度、力学、电磁、化学、时间频率等专业30套计量标准装置。

4.具备轨道交通装备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基础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目前,在校学生12000余人,教职员工927人,开设有59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是全国机械行业“数控”“焊接”专业的牵头院校,拥有数控、焊接、电气等一批国家、省级精品专业,与企业、行业共建了四川工程产学研园、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四川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和省级工程实验室等,为产学研用提供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平台。

四川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是西南交通大学指导办学单位,是“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学院前期设有基础部、交通运输系、轨道交通装备系等教学部门;学院按照国内领先的标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管控一体实训中心”,涵盖城市轨道运营管理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实验室和先进制造实验室等多个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是现代城轨交通技能人才的成长摇篮。

(二)存在主要问题

1.缺少顶层规划。目前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呈现分散态势,缺少统筹规划,没有形成协作区,没有充分发挥协作优势,没有产生协同效益。在《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针对四个协作区的定位、分工、内容和协作方式均没有明确,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的配套优势,积极实施配套协作,形成与四川轨道交通产业布局的“一中心,两翼”良性联动,急需完善顶层规划。

2.协作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企业之间、协作企业与上游企业之间、协作企业与协作企业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和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协作服务的通道还未完全打通;政府提供的产业与项目引导、行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等协作配套信息不足;政策宣传不到位,协作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3.协作配套格局分散。一是协作配套企业与上游企业的协作形式多为市场交易型和订单合同型,很少能上升到共生互助的战略联盟型和股权结构型,未能形成协作配套、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二是缺乏对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龙头骨干企业,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和其他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从而影响高端要素向我市集聚,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协作企业间的联系松散,不能相互协调,未能形成合力。

4.协作产品竞争力需提升。一是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关键系统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基础薄弱;三是配套产品层次较低,配套率低;四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亟待加强。五是一些本地企业对轨道交通装备质量要求认知不够,产品类型单一,缺乏相关专门机构认证和行业资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发展形势 (一)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1.国外铁路建设提供装备需求新市场。未来5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将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3%。预计到2030年,全球铁路规划新建里程将达10万公里(不含中国),其中高铁4万公里以上,直接投资1.1万亿美元。按各类技术装备购置和安装费用占35%~40%测算,将会产生4000亿美元的轨道交通装备市场。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挖掘装备需求新潜力。“十三五”期间全国铁路投资规模将达3.5~3.8万亿元,与“十二五”持平;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5万公里,新增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新增1.1万公里;城际铁路全面布局,规模达到5000公里左右。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新增投资近3万亿元,将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开辟约1万亿元的市场空间。

3.省内轨道交通建设注入装备发展新动能。预计到2020年,四川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快速铁路达到2100公里以上,建成13条进出川铁路通道。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改造提供了新的装备市场需求,而且在役装备的更新换代也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4.新制式轨道交通建设开拓装备发展新空间。目前我国累计规划现代有轨电车线路超过3000公里,四川省成都、绵阳、内江、宜宾、泸州、南充等城市均对现代有轨电车进行了规划。德阳市也规划了新制式轨道交通线路。新制式轨道交通建设将带来装备市场发展新空间。

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配套市场潜力巨大。德阳的加工条件及资源多,大型钢构件、超导材料加工生产能力突出,不仅要瞄准铁路和常规城市轨道交通的装备配套市场,更应注重悬挂式单轨、中低速磁悬浮等新制式轨道交通产生的装备新需求。这些都为德阳的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1.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从国际看,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和技术平台先进的跨国公司如庞巴迪、西门子、阿尔斯通、GE等利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品牌和资本优势,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发,挤压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空间,国内企业必须与国际一流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同台共舞”、“同台竞技”,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2.与国内企业竞争激烈。从国内看,随着国内企业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和生产企业数量的增加,国内市场需求饱和度进一步加大,企业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而国内城市在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本地产业发展上共识很高、动作很大、措施有力,已经逐步形成激烈的竞争格局,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德阳轨道交通装备配套市场竞争激烈,开拓难度加大。既有的铁路和常规城市轨道交通的装备市场已基本布局完成,配套企业已基本形成或相对固定;新技术、新制式、新材料等新生的市场细化后的产品总量需求有限,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既有的企业排斥潜在的竞争对手,德阳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竞争激烈。同时,德阳市轨道交通产品大多以国内市场为主,但区域经济导致地方行政保护明显,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优先选择与当地建立合作关系或者战略关系的公司;轨道交通装备市场门槛高,目前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实力提升阶段,市场开拓难度加大。

三、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把握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机遇,坚定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七大行动”,全力打造装备智造之都、改革开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四张名片”,紧扣四川省轨道交通装备协作区的产业定位,承接国际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业转移和协作需求,充分利用德阳制造生产的产业资源优势和“成德一体化”的地域优势,加强政府统筹,健全体系,完善协同服务体系;强化区域联动,外引内培,优化协同配套环境;坚持创新驱动,改造升级,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特色优势突出的国内一流轨道交通装备协作生产示范基地,将“德阳造”打造成为轨道交通装备协作配套产品的知名品牌。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更好地发挥政府统筹谋划、规划引导作用,持续优化协作环境,制定具有竞争力和可操作性的产业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本土骨干企业,为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撑。

2.高端配套,错位发展。立足于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和制造加工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四川省主管部门、成都市的联系,加深与龙头企业和上游企业的合作,错位发展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品,重点发展新型轨道交通制式的配套协作,形成特色鲜明的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基地。

3.开放合作,创新引领。按照先进、高效、经济、适用、绿色的要求,合资合作,引进关键核心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培养本地骨干企业,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和装备核心水平。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不断研制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

(三)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较快增长。到2020年,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的主营业收入超过80亿元;到2025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配套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

2.协作企业增多做大。完善协同服务体系,优化协作配套环境,全力推动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企业做大做强,更多的相关企业转向到轨道交通领域。到2025年,轨道交通装备协作企业达30家以上,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超过12家。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行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打造多个研发创新平台,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知识产权,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和专利,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及认证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

4.产品竞争力全面提升。配套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水平稳步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大幅提高。钢轨配件、车辆维修检测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继电器领域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德阳造”成为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品的知名品牌。

四、重点发展领域

依托我市现有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础,突出装备配套产业特色,紧抓新制式轨道交通产业前景,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五大配套领域。

(一)机车车辆零部件配套

1.配套内容

大力发展高端精密传动连接装置、齿轮箱等核心零部件,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能力和成套能力。重点提升轨道车辆传感器、直线电机感应线圈、高稳定性精密传动装置、车用电缆、车载控制柜、安全阀等电气配套设备生产能力。重点研制高速轮对、转向架、齿轮箱、轴承等零部件和配套加工设备,研究开发碳化硅新型高效变流器等核心基础器件、高品质结构材料和工艺材料、高强度轻量化车体、先进绿色锻压和焊接等特种加工工艺。

2.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

可依托中国中车及其下属的全资及控股子公司进行协作。四川有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资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整车龙头企业。可依托德阳市本地的中国二重、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四川省广汉华夏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四川全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德阳科吉高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明日宇航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德力铁道科技有限公司、信义节能玻璃(四川)有限公司、四川省华兴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自豪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进行产品配套。

可依托四川九远气浮科技有限公司的“高速空气动压轴承生产线建设项目”对高速空气动压轴承生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并形成产业化。

(二)机电配套

1.配套内容

大力发展技术先进的轨道交通电气控制设备、通信信号系统等配套机电产品、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类专用特种电缆,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铁路数字线路保护测控装置和视频监控系统,加大信号继电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提升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安全性和可靠性。

2.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

可依托高校、科研单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各设计院协同研发。可依托德阳市本地的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瑞峰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德阳市恒达灯具制造有限公司、四川亚明照明有限公司等进行配套生产。

可依托什邡市四川华兴宇电子科技公司在建的“城市云轨高密度高可靠性印制电路技术改造项目”发展机电配套;依托四川尚皓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牵引供电直流开关电气柜成套系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发展TDS系列直流牵引开关柜产品;依托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的“高性能电磁铁、直线电机研发项目”对高性能常导电磁铁、直线电机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在功率因数等相关参数方面取得突破,并形成产业化;依托四川东钢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性能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线缆材料产业化项目”对高强度、耐腐蚀特种新型线缆材料进行研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实现产业化;依托四川东方电气自动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的“东方电控总部基地、生产基地项目”发展电子控制设备。

(三)施工机械配套

1.配套内容

依托高校与科研单位,积极开展信息化、智能化高端施工装备及配套产品研发,推进桥梁及隧道工程施工成套设备技术储备,提升整体加工制造实力。重点发展盾构机成套设备及附属配套各项产品,预应力锚具、夹片、张拉千斤顶、轨道板和各种低回缩张拉设备,桥梁模板、桥墩柱模、声障屏模板、液压爬模、翻转模板、液压箱梁内模、盖梁等系列钢模,开挖台架、液压自行式挂篮、隧道衬砌液压台车、水沟电缆沟自动一次成型台车、中隔墙台车等设备。支持钢结构及附属产品的研发,推进悬索桥索鞍、索夹、拉杆、连接器等核心受力部件领域的研发,不断积累研发、设计、制造和安装经验。针对中低速磁悬浮、悬挂式单轨等新制式轨道交通开展专用施工装备研发。

2.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

可依托高校、科研单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各施工企业和设计院协同研发。可依托德阳市本地的广汉金达隧道机械有限公司、中国二重、中国水利水电夹江水工机械有限公司德阳分公司、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四川东科新材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德阳宏源机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东泉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德阳天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配套生产。

可依托经济开发区的德阳中达铁路加固材料有限公司在建的“高铁预埋导管等配件生产制造项目”发展预埋导管、集装箱隔挡、塑料三角档等铁路配件和加固材料;依托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思远重工中铁装备总公司的“盾构机总装生产线项目”发展盾构机装备。

(四)检测维修配套

1.配套内容

努力突破轨道交通工程成套养路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加快研制、批量制造高精度和高效电气化轨道交通施工维修车、接触网作业车等专用轨道车,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检测维修设备,重点支持接触网检测车及装置、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THDS)、列车轮对加工设备、轨道交通换轮装置等制造企业发展。针对中低速磁悬浮、悬挂式单轨等新制式轨道交通开展专用养护维修装备研发。

2.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

可依托中国铁路总公司、各路局集团公司和各设计院协同。可依托德阳市本地的四川瑞峰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广汉科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广汉快速铁路设备有限公司等发展检测维修配套。利用以四川蓝色未来机器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机器人”研发与运用,带动企业在轨道交通检维修智能装置的产业发展。

可依托经济开发区的“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发展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装备。

(五)轨道及新材料技术应用

1.配套内容

持续发展槽型护轨钢、钢轨连接板、道岔尖轨补强板等轨道设备;积极引进和吸收高性能复合材料技术和工艺,开发新型轨道交通设备。联合高校和国内有能力材料研发企业,重点攻关新材料技术,研发出符合EN标准性能的电缆绝缘料和护套料。针对中低速磁悬浮、悬挂式单轨等新制式轨道交通开展轨道装备研发,特别是轻量化车体材料、玄武岩纤维材料的研制,为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生产高强度轻量化车体。

2.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

可依托设计院协同。可依托德阳市本地的四川省广汉华夏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四川东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四川东威成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四川全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德阳科吉高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金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发展钢轨及新材料技术应用配套。四川科力特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特殊、专用、高性能的硬质合金、硬面材料及特殊粉末材料,可重点进行异型硬质合金零部件毛坯和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可依托全丰新材料科技、科吉高新材料公司的“高强度轻量化车体研发项目”对碳纤维、玄武岩纤维制造高强度轻量化车体进行研究,并形成产业化;依托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改造项目”发展辙叉成套技术和轨道部件的制造。

五、主要任务

以梳理轨道交通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和协作配套需求为前提,以发挥本地制造加工优势为依托,以优化协作环境为推动,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重点,以提升三大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市场经营能力、产业协作竞争力)为路径,以打造“德阳造”品牌为目标,走出一条特色化、规模化的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业发展之路。

(一)明确协作需求,畅通配套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通过位于前端的各设计院,了解产品发展方向,通过梳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寻求协作配套的市场需求,围绕重点领域进行配套协作;充分发挥德阳本地制造加工的优势,加强与国、省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成都、资阳、眉山等区域形成战略联盟和良性联动,与其他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区形成产业互补;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通过组建省、市、区三级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信息平台,发布中小企业产品推介目录、大企业产品需求目录,传递大企业向中小企业采购产品、销售原料和转让产品的信息。利用网站、杂志等媒体,定期公布各级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及政府重大工程进展、重大项目招投标等情况。编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作配套指导目录,发放项目册和印发文件,召开龙头企业需求与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发布会、产业集群配套对接会,对接洽谈、竞标招标等活动,加强本地协作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加强协作企业与大企业的联系和产品配套对接,形成订单合同、股权联盟、市场交易等多种配套方式,产业协作方式呈现多样化。

(二)优化产品质量,加强企业协同,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鼓励本地企业瞄准本地轨道交通建设需求和整车制造企业配套需求,通过技术改造、新建项目等方式丰富产品门类、优化产品质量、提高配套能力。加强与中铁二院、中铁工业和新筑股份等龙头企业的协同,积极与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配套关系。加强合作,引进关键核心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培养本地骨干企业,加强企业协同。在给本省龙头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的同时,力争为国内外相关企业提供协作配套服务。积极引导中小企业通过嫁接、兼并、合作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鼓励本地企业转向轨道交通领域,延伸产业配套半径,增强配套实力。

(三)完善创新体系,打造研发平台,增强研发能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强化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前瞻布局,依托中国二重的国家工程实验室、专业检测服务平台和多所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利用德阳市既有的铸造中心、锻造中心和西门子创新中心,鼓励上下游企业广泛合作、联合研发,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试验验证、标准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打造四川省广汉华夏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广汉科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广汉快速铁路设备有限公司和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等多个研发平台。吸引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等在德阳市建立轨道交通产研院,德阳市本地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为辅助性支撑,提供场地及补贴,加强我市的研发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

不断增强新一代高效节能技术研发能力,实现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的工程应用,提高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和减速器等核心装置在机械装备应用水平;着力解决影响继电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技术,突破车轮车床、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养护维修等关键系统和核心部件的技术瓶颈;加快新材料的应用,提高钢轨配套产品的加工制造能力。

(四)加强外部拓展,推动示范线建设,扩大市场经营能力

加强与国、省主管部门的联系,融入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大生态圈,积极争取承接省内轨道交通部分项目;与整车制造厂、铁路局、车辆维修厂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使用“德阳造”轨道交通产品。编制德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并推进德阳市轨道交通示范线的建设。通过启动轨道交通示范工程,形成产品示范、技术示范、配套示范效应,尽快培育本地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发展,并打开外部市场。支持企业开展省外工程承揽、技术服务、生产加工等,形成多协作的产业集群,提高市场经营能力。

(五)依托本地加工优势,做专做精特色发展,增强产业协作竞争力

利用本地企业的加工优势,按产品上下游进行纵向专业分工,做专做精配套产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形成竞争优势,形成多协作内容的特色产业群体;打造一批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德阳市自主品牌,“德阳造”品牌培育建设取得突破。依托中国二重、四川省广汉华夏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壮大车辆配套产品;依托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瑞峰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拓宽机电设备配套产业;依托广汉金达隧道机械有限公司、四川东泉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发展基础工程施工配套;依托广汉科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广汉快速铁路设备有限发展检测维修产业;依托四川省广汉华夏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延伸钢轨配套产业,引入或培养本地F型钢轧制、轨排加工等磁悬浮交通轨道系统装备领域企业,以成都市及周边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市场为依托,建立规模化轨道设备生产基地。

六、产业布局 (一)布局原则

充分考虑德阳市工业园区框架,在空间布局上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符合。根据各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重点发展企业,坚持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逐步优化全市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二)产业布局

依托现有工业及相关产业布局,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将构建“一横一纵”的空间布局,即以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交织点,“一横”是指向西延伸至什邡经济开发区,“一纵”是指向南延伸至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北延伸至四川德阳旌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轨道和新材料技术应用配套,支持发展车辆零部件和机电配套产业;四川什邡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车车辆零部件和机电配套设备,支持发展新材料应用和检测维修配套;四川德阳旌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施工机械装备,支持发展车辆零部件配套;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检测维修配套,支持发展施工机械装备和轨道配套。

 

德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布局示意图

七、保障措施

建立“政府推动+企业协同”的运营机制,立足轨道交通装备配套协作区的产业定位,建立顶层工作机制,强化生产要素保障,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高企业配套协作水平,为形成特色突出的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基地提供保障。

(一)建立顶层工作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宏观规划引领,研究制定协作配套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重大技术攻关与产业布局研究,推进落实重大项目,实现政策、资金、资源要素的集成配置。各区要抓紧提出推动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建立部门分工责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协作配套中出现的问题,加大对企业协作配套的日常协调服务和跟踪服务。成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就产业协作发展提出建议,搭建信息平台,提供协作咨询,协调企业与政府、协作企业间的关系。

(二)强化生产要素保障

切实加强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点企业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保障支持,建立健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和政策研究,在土地、资金、税收、招商引资、质量监督及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等方面制定有力的保障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列入国家、省级、市级重大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实行项目秘书制度,专人负责,在规划、用地、行政许可、环评等方面提供“直通车”服务。高度重视土地的集约利用,加大对闲置土地、低效土地的清理整改力度,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加大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引导扶持力度,对列入国家、省级和市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创新成果产业化、重点产品推广示范应用、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落实符合条件项目和企业的税收优惠。建立产业重大项目库,认真谋划一批重大支撑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项目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投资安排、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和市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领域中的各类专项补助(补贴)资金,凡获得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当年由企业所在地财政给予一定配套。市级财政工业发展资金、科技专项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向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点倾斜。发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扶持企业配套表现突出的企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财政资金向配套协作工作突出的县市区倾斜。

(四)推进示范线建设

以“555”交通网络为骨架,即成都到德阳之间形成“5条高速、5条快通、5条轨道”交通通道,构建完善的成德交通网络体系,并开展区域内轨道交通线网的研究和规划,根据多网融合的线网建设规划,加快新型制式轨道交通示范线的研究和规划建设;推进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做好连接成德的轨道交通建设工作。“十三五”期间启动一批新型制式轨道交通示范工程,以示范工程带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错位发展,吸引主要龙头企业在德阳市布局相关新项目,推动社会资本进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在新型制式轨道装备市场抢得先机。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政策,优先采购“德阳造”轨道交通装备,充分利用域内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培育壮大我市轨道交通产业。

(五)提高企业协作配套水平 

改进和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扩大政府采购的适用领域,建立市级企业和市级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采购本市自主创新产品的有效激励机制。把德阳市纳入成都本地化率的统计范畴。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加强经验总结和典型推广,加大对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培训,促使经营者转变观念,树立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理念,鼓励企业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开展自主创新,投入技术研发,提升生产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走专、精、新的发展道路。

(六)鼓励内部育才外部引智

实施本土培育和外地引智相结合的内外联动计划。本土培育方面:加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轨道交通制造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外地引智方面: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支持,经评审认定为领军人才的,按照我市领军人才“1+3”政策给予相关资助和奖励,从优享受我市创业相关扶持政策,并在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在政策范围内优先解决。

八、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现状分析

根据《2016年德阳市环境状况公报》统计结果,2016年德阳市区、什邡、绵竹、广汉和中江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分别为67.7%、61.7%、66.3%、51.9%和87.9%,其中: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市臭氧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值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全市一氧化碳24小数平均第95百分位数值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全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均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的二级标准。当年德阳地区空气中颗粒物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2016年,德阳市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绵远河八角断面和凯江西平断面达地表水类水质,北河201医院断面为类水质,石亭江双江桥断面、鸭子河三川断面、江象山断面为类水质,中河清江桥断面为劣类水质。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

2016年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为52.6dB,区域环境噪声总体质量状况为较好。

(二)环境资源承载力

1.能源承载力分析

根据德阳市城市总规:2016年德阳市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84.53万千瓦;最大利用小时数按4500小时考虑,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6.92亿千瓦时/年。至2020年,德阳市最大电力负荷达到403.6万千瓦;最大利用小时数按4500小时考虑,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81.6亿千瓦时/年。

从德阳市现有规划的电力能源情况分析,能够满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能源需求。

2.土地承载力资源分析

德阳市现有10个工业园区,随着园区配套和要素保障措施的完善,园区承载能力将不断提高。《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工作的通知》(德办发〔2017〕50号)中明确提出:2016年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为160平方公里,到2025年力争建成面积超过220平方公里。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德阳市工业支柱性产业,随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进一步发展,现有及新增企业将增加建设用地需求。园区布局及土地资源潜能可以满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综上,园区布局可满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土地资源需求。

3.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德阳市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本地水资源开发空间较有限。德阳市主要河流水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容量不乐观。

据德阳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环评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如加快兴建水利设施、合理利用区外调水、城市节水、工业减排、中水回用等),德阳市规划各水平年市域可供水量可满足区域发展的总需水量。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中将结合生产工艺对生产废水进行整治,将主要水污染物降为最低,减少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同时生活污水应结合区域排水条件,将生活污水接入城市管网,依托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对无法接入污水管网的生活污水,必须按照环保要求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综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过程中污水水质简单,对水环境影响较小,随着城市发展,德阳市水资源供力将逐步提升,不会受其制约。

4.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从大气环境容量角度,目前德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烟粉尘环境容量匮乏,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旨在提升重点装备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上下游企业对能源要素保障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电力,清洁能源利用不会对大气环境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现有德阳大气环境容量可以承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

1.大气污染源与污染物

建设施工期间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施工现场的扬尘,它主要包括汽车运输、材料搅拌及平整土地、打桩、挖土填方、建造建筑物等过程产生的扬尘。此外,在房屋装修过程中也将产生有机废气。

产业运行后,各生产厂房在运行过程中将有废气产生,包括配套产品制造产业热表处理生产线产生的电镀废气、热处理废气和喷涂的有机废气;零部件数控加工、材料成型、特种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烟尘、金属屑等。

对于有机废气类通过收集装置进行收集,处理设施对其处理后,可以实现达标排放,满足相关环保要求;针对金属屑类等可加强人工清理,对大气环境影响不大;对于烟雾类可通过自然散逸及车间换气系统无组织排放,对环境基本无影响。

2.水污染源与污染物

建设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污水。施工污水包括建设期混凝土废水、泄漏的工业用水以及混凝土保养时产生的废水,主要污染因子为固体悬浮物。

产业运行后的主要水污染源包括各生产车间的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生产废水主要有电镀废水、喷漆废水、含油废水和其他生产废水。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废水经专业设备处理,符合国、省、市相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其中涉重金属废水必须开展单独处置,确保不会对外环境造成影响。企业生活污水排入区域污水管网,进入区域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处理后可实现达标排放。

3.噪声污染源

建设施工期间主要来自各种施工机械和车辆运输产生的作业噪声,以及打桩、材料运输车的作业噪声。

产业运行后主要噪声源为各厂房动力设备运行、人群活动及各配套设施产生的设备噪声。

企业针对施工期间和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制定严格的防治措施,做到达标排放,不会造成噪声扰民现象。

4.固体废物

建设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施工中的废弃材料。

产业运行后固体废物的排放包括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此类废弃物按照要求堆放和处理,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四)保护环境污染的建议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建设期间应加强对项目施工的管理,对汽车行驶路面勤洒水、进出工地的车辆要清洗车轮、对易散失冲刷的物料和易起尘的材料加盖或库内堆放、施工现场要进行围挡等。

运行后企业对产生废气的固定源一方面要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淘汰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装备等;另一方面应加强管理,确保废气治理设施长期稳定高效运行,降低污染物排放。要求对各厂房喷漆、喷胶生产线产生的喷漆废气及其他有机挥发气体、热表处理生产线产生的电镀废气、热处理废气,应设置废气净化装置;对零部件数控加工、材料成型、特种焊接、装配过程中产生的粉、烟尘,应设置除尘装置。废气经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优化布局,将易发生风险事故的设备、厂房在平面布置中远离敏感区,建立风险应急机制,做好风险防范措施。采用清洁能源,从源头减少污染。

2.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建设期间需妥善处理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在施工人员的驻地设置简易厕所和化粪池,并由环卫部门定期清理;同时也应注意对施工废水的处理。

运行后企业应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优先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生产废水必须经过废水预处理站,处理达到标准后排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针对废水不能纳入城市或园区污水处理厂的企业,应自建废水处理站,处理达到标准后排放。企业选址应远离地下水源保护区;各废水产生、排放点及管道、罐区、生产车间、水池等均应做好地坪防渗、防漏措施,设置覆盖生产区的地下水污染监控系统,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配备检测仪器和设备,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井,及时发现污染、及时控制。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建设期间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避免夜间施工;设备选型尽量采用低噪声的设备等。

运行后厂区合理布局生产现场,避免局部声级过高;企业必须选用先进、低噪音设备。为防止声音叠加干扰,应合理布置总图,将噪声设备集中安排。车间厂房尽量做到密闭,对高噪声设备还应考虑设置密闭间。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建设期间对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设临时垃圾箱妥善安排收集,并统一由地方环卫部门处理;在施工过程中丢弃的废建材、装修垃圾等应进行分拣,能回收利用的进行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集中填埋处理。

生产过程中的固体废物不能随意丢弃,做好资源化利用,危险固体废物平时存放在专设的贮存设施内,进行无害化处置。对于危废的处理,企业需制定危废管理计划,并向环保局申报危险废物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和处置方式等相关资料,做好备案工作。危废与一般工业固废须分开存储,危废临时堆放场所应远离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点,并在明显位置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危废在外运处置和利用过程中,严禁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按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要求进行运输。企业应根据危废的性质,尽可能考虑厂家回收或者综合利用,对于不能利用的,送至有资质的单位统一处置。对于一般工业固废的处置,企业应本着“三化”的原则,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从源头减少固废的产生,同时加强固废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企业的工业固废堆放场选址、设计、建设必须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的有关规定。对于生活垃圾管理,企业应在在厂区内设置垃圾桶,并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运至城市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置。

5.环境监管措施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发展,必须制定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首先以整合管理资源、提升监管效能、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其次,在具体项目审批过程中,实行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按照总量指标安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项目。产业发展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清洁生产和环境要求的项目,政府坚决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最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建立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环保人员,健全环境管理制度。污染物必须实现全部达标排放,对于重点水污染源和重点大气污染源,企业须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进行动态监测。

(五)综合评价

规划紧密衔接《中国制造2025》《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深入分析研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装备绿色高效的比较优势,企业规模、布局和结构符合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轨道交通产业的要求,符合国土开发、城镇布局和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符合国家装备产业政策和调整能源结构及节能降耗政策,对支撑四川轨道交通产业的重大发展战略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规划坚持企业选址的环保避让原则,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对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影响,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企业环境污染防治水平,实施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总量的双控制,与国家及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确保规划实施具有环境合理性。企业建设积极采用环保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大新能源、新材料利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及能耗增长。政府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项目审批和土地、环保、节能等准入。

结论: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是符合国家装备产业政策和调整能源结构及节能降耗政策,德阳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和可控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德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在德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落实好相关环保措施,履行好环保主体责任,该规划在环境方面是合理可行的。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