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控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20 03:30

交控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交控科技秉承“客户至上、持续创新、安全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集成领域市场开拓,市场占有率仍稳居行业前茅,报告期内中标4条新线和3条延长线,并开始围绕“低空经济”展开战略布局,同时积极开拓维护维保业务市场,公司的维保业务呈加速增长趋势。

  公司2022年以来受之前年度新增合同额下降、部分项目出现延期等影响,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94,638,550.58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17%;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88,987,856.48元,同比下降61.22%;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6,918,323.44元,同比下降85.61%。

  (一)持续推动市场开拓

  在市场方面,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稳中求进,持续推动市场开拓。作为首个国内全自动运行FAO系统的信号系统提供商,随着近年来新建线路招标项目中全自动驾驶FAO系统占比提升,公司持续推动市场开拓。报告期内,公司新开拓了太原市轨道交通市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报告期内累计中标金额为20.01亿元,其中公司信号系统项目新增中标额15.22亿元,含4条新建线路和3条延长线。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合计61.92亿元(不含税,不含截至2024年4月3日已中标尚未在报告期内签订合同的订单8.4亿元,不含2024年4月11日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订单,金额为1.98亿港币)。报告期内,公司共完成合同签订新增总金额27.21亿元,其中信号系统工程项目新增合同签订总金额20.17亿元(含2022年中标项目在2023年签订合同5.68亿元)。

  随着国内庞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经建成,未来轨道交通的运营维护业务将会产生周期性的需求与市场,伴随网络运营时间的增长将呈现递增的趋势。报告期内,公司的子公司成都交控轨道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铁建(601186)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以联合体形式中标“成都2023年运营三公司通信委外维保服务项目”,中标金额1.62亿元,此项目是公司在城市轨道交通维保业务领域的一个新突破,我们将以创新技术和创新管理理念为核心竞争力,持续深耕轨道交通维保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在其他产品和服务业务的市场开拓和应用,成效显著。公司在维保维护服务等业务市场开拓方面不断斩获新订单。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维保、维护业务相关合同金额3.39亿元。

  (二)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研发项目长远布局,加大新一代信号系统技术的研发投入。公司秉承“应用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的策略,持续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自公司于2010年实现首个国内自主化CBTC系统工程项目应用,于2017年实现国内首个自主化FAO系统工程项目应用之后,国内竞争对手陆续实现了自主CBTC和FAO技术的工程应用。公司作为国家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示范工程中重庆环线的信号系统总承包商和示范项目的技术牵头方,与其他三家国产信号系统厂商共同完成了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工作,并成功实现了I-CBTC的工程应用。重庆CBTC互联互通示范工程顺利实施了“地铁4号线-环线-5号线”互联互通直快列车上线运行,首次实现三线互联互通跨线运营,取得了关键技术从0到1的突破。

  《智慧城轨新一代智能列车运行系统及平台》项目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发布后的首个智慧城轨示范工程,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发展专项项目,上升为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攻关计划。公司通过参与《智慧城轨新一代智能列车运行系统及平台示范工程》项目,依托于北京11号线,攻克了虚拟编组列控(AVCOS)关键技术。

  面对未来市场竞争可能逐步加剧的情况,公司对研发项目进行长远的规划与布局,通过加大对新一代信号系统技术的研发投入,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迭代升级,确保公司未来的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持续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进度,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报告期内,公司在完善、升级既有CBTC、FAO系统的技术同时,顺应《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及行业需求,大力推动基于感知的车车通信列车运行控制系统(PB-TACS)工程化应用,加快推进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AVCOS)和面向灵活编组的FAO系统、网络化运行智能调度系统、面向客户体验的智能维保生态系统、重载铁路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度,并同步通过示范应用等方式,实现工程订单转化,助力公司占据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AVCOS系统可实现基于虚拟联挂的灵活编组柔性运营,最大化利用轨道及车辆资源,降低运营能耗,可推广至高平峰合理用车、四网融合、客货混运、一干多支等场景应用,预计在未来的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以及长三角一代以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建设的市域线路的应用空间广阔。

  新产品实现多项工程转化,核心技术获得阶段性突破。公司第五代PB-TACS信号系统已应用于成都30号线,并在报告期内成功中标太原1号线,新一代信号系统的列车主动感知技术相关产品(ITE)也正在北京地铁13号线改造项目、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27号线、30号线及市域线路轨道交通资阳线上开展工程应用。

  报告期内,自主虚拟编组AVCOS系统核心关键技术完成现场试验,顺利通过示范工程项目结题验收。2023年9月,自主虚拟编组AVCOS系统在工程线路北京11号线示范工程上实现列车单元高速、小间距追踪运行,并获得工程试运行授权。同时在全自动运行FAO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灵活运营组织的需求,公司开展基于物理车钩的灵活编组全自动运行编解挂功能的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已获得了阶段性突破,后续计划在北京19号线、北京12号线开展工程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研制的一套包含辅助决策、动态调整功能的智能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突破运行图自动编制及动态调整关键技术,完成了北京19号线现场工程验证及运用,行业内首次实现运行图在线动态调整,提升调度指挥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完全自主化设计的全电子联锁系统进一步在成都、太原、东莞等工程项目实现全面推广,公司对其核心子系统进行升级,大幅提升了外观工艺。另外,公司新一代安全计算机平台(车载以及地面)在成都4条线路以及太原全面工程化应用,相比于旧平台,新平台在外观工艺、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计算性能上进行了全面的提升。

  加强科研团队力量建设,优化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研发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显著。第一,公司采用IPD研发管理体系,同时在轨道交通安全控制领域引入DevOps开发模式,极大提升研发能效和产品交付能力。第二,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5G、北斗定位、多传感融合的复杂场景智能感知、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落地。第三,专利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顺利开展。2023年公司共申请专利249件,授权129件,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951件。2023年,公司牵头编制团体标准7项,参编国家标准3项、团体标准32项,正式发布标准2项,白皮书1项。

  2023年,公司被认定为第30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司主导、参与的“基于异构云的城轨列控通用集成测试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山地城市地铁工程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城轨列车障碍物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获得“北京市轨道交通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开展研发投入。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4.1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76个百分点。未来,公司仍将坚持保持自主创新,继续开展研发工作,以确保公司的核心竞争。

  (三)多项工程实现高质量交付,多次获得业主嘉奖

  公司秉承“客户至上”核心价值观,践行公司“保障行车安全每一米、降低运营成本每一分、节省乘客出行每一秒、提升用户体验每一天”的使命,实现对客户的承诺,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高质量交付。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公司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专业化项目管理及实施团队。截至2023年底,公司共承担包括北京、太原、东莞、成都、深圳、济南、天津、宁波、杭州、贵阳、西安、郑州、洛阳、重庆等31个城市,61条线路,2520公里的信号系统项目建设,业务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

  2023年,公司携手各地建设单位和合作伙伴,共助力北京、沈阳、武汉、郑州、青岛等城市7条线路的高标准高水平开通,实现了对客户的高质量交付承诺。截至2023年底,交控科技信号系统线路已开通里程1604km,其中已完成交付的FAO线路累计已达318km,稳居行业领先。

  2023年2月,北京昌平南延与既有昌平线无感贯通,提升乘客出行效率。昌平线南延段是北京市的“南北大动脉”。线路开通后,与先期开通的昌平线一期、二期贯通运营,有效缓解昌平新城至中心城区间的交通压力,为乘客提供更多出行路径、提高出行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3年,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核心关键技术已获得了阶段性突破。北京11号线示范工程完成虚拟编组列控关键技术的现场试验,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北京11号线示范工程依托于北京11号线,历经3年,攻克了虚拟编组列控关键技术,在北京11号线现场进行了充分验证,编组列车在站台区域间隔仅5.92米,双车启动时间差小于1秒,可实现编组列车同步站台乘降作业,编组列车自动折返等运营场景,获得业内外专家及领导的高度认可;在北京11号线示范工程结题验收会上,与会专家经过严谨审核、充分辨证,最终一致同意示范工程圆满完成结题验收。

  2023年9月,郑州3号线二期实现与一期的无感贯通。郑州3号线采用交控科技自主研发的CBTC信号系统,线路运行稳定,郑州3号线的无感贯通将整体提高郑州市全城交通线网可达性,大大缓解郑州市交通压力,为郑州市民尤其是滨河新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2023年9月,沈阳4号线新线的全线开通,标志着公司新增一个开通业绩城市。沈阳4号线是沈阳市首条完全采用国产化自主研发信号系统的地铁线路,它的正式开通为沈阳市民带来了全新的出行体验。

  2023年10月,青岛13号线高质量无感贯通。在青岛13号线一期和二期南段开通四年后,公司成功实现了二期北段与一期和二期南段的高质量无感贯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团队采取了分段实施的策略,包括全线软件升级、二期北段DCS贯通接入运营段和全线贯通动车测试三个阶段。通过分段实施的方法,既保证了运营段信号系统的平稳运行,又按时完成了二期北段的节点任务。

  2023年12月,武汉5号线全线无感贯通运营。武汉5号线调整工程是交控助力首条FAO贯通线路。为了确保既有线路的运营安全,新线的调试作业只能在武汉5号线一期运营结束后的“天窗作业点”进行。公司项目团队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动车调试方案,优化了测试顺序。通过提前拉平版本,减少既有线接口站升级回退次数,降低对既有线运营的风险,提高新线调试效率。最终,公司的项目团队按时完成了节点任务,得到了业主和相关单位的肯定与赞扬。

  2023年12月,北京地铁17号线实现无感贯通。此次通过对项目的精心规划与分阶段实施,在北京地铁17号线南段(嘉会湖-十里河)开通2年后,实现了北京地铁17号线北段与南段的高质量FAO互联互通无感贯通。这一成果不仅为后续按期高水平开通奠定重要基础,更为全线贯通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北京17号线北段项目团队荣获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突出贡献奖”。

  2023年12月,北京地铁16号线全线开通。北京地铁16号线2014年开始动工,历经6次分段开通,于2023年12月30日实现全线开通;北京地铁16号线在丰台地铁站同步实现了与丰台火车站的无缝换乘,实现了地铁与国铁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城市交通一体化,构建“功能互补、互联互通、便捷换乘、资源共享”的综合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

  2023年度,交控科技凭借稳定可靠的产品以及卓越的高质量交付能力,得到各地业主的认可和表彰,全年共获得业主嘉奖13次。

  (四)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优化组织架构

  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制度流程,整体提升公司及所辖企业管理水平;结合公司发展需要,优化组织架构、精益管理、充分挖掘提质增效潜力;建立健全多元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动态人才交流机制,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忠诚度,探讨股权激励方案,绑定核心骨干,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技术为核心,专业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研发、关键设备的研制、系统集成以及信号系统总承包、维保维护服务及其他相关技术服务等。

  公司经营理念主要着眼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在规划阶段推广新技术应用、建设阶段提供高产品质量、运营阶段给予高效率保障、维保阶段提供托管式服务、改造阶段在充分保障安全情况下提升客户运营效率,将公司由传统设备集成商的角色发展成为全生命周期提供管家式服务的轨道交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主要产品有基础CBTC系统、I-CBTC系统、FAO系统、PB-TACS系统等,并在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将业务范围延伸至城轨云系统、智能运维系统等。上述产品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铁路、重载(货运)铁路、市域轨道交通等多个制式,并适用于新建线路、既有线路升级改造、运营维保服务等不同领域。

  基础CBTC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通信、计算机技术,连续控制、监测列车运行的移动闭塞方式,通过车载设备、轨旁通信设备实现列车与车站或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完成列车运行控制。

  I-CBTC系统:互联互通的CBTC系统是基于统一规范和标准,实现不同厂商的信号设备互联互通,实现列车跨线运营的CBTC系统。I-CBTC系统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运营能力,主要应用了跨系统衔接技术、协同控制技术。

  FAO系统:全自动运行系统应用了无人驾驶技术、跨专业融合联动技术的系统,实现了全功能自动化运行、无司机在线参与值守的列车运行控制。

  PB-TACS系统:基于感知的车车通信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新一代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系统具备架构简化、设备精简的特点,同时应用了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感知、多车运行控制资源管理、基于多模融合的高性能可扩展一体化智能车载平台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列车追踪间隔、折返间隔等系统性能的有效提升。

  城轨云系统:应用了云平台、边缘计算技术,将信号、综合监控、AFC、企业信息化等在内的多个业务系统通过统一云平台实现线网级综合应用。

  智能运维系统: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出轨道交通关键装备运维增强技术和平台,实现整体运维过程的智能化、各种运营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协同,提高运营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截止2023年底,公司共承担包括北京、成都、深圳、重庆、天津、宁波、杭州、贵阳、西安、郑州、洛阳、济南等31个城市,累计2520公里的信号系统项目建设,业务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2023年公司高质量交付轨道交通线路7条。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为在自主研发和生产关键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以总承包商形式承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工程项目,公司从分包商采购部分信号系统子系统,与公司自主研制和生产的核心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同时根据用户需求对信号系统产品进行再开发,为城市轨道交通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信号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此外,公司也积极开展新技术推广和维保维护业务。

  新技术推广方面,公司抓住轨道交通的新技术需求,自主完成产品的设计、软硬件系统的开发,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或创新研究院的形式进行技术攻关,通过示范工程实施或现场工程试验等形式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公司维保维护项目主要为信号系统质保期结束后的售后服务(主要包括信号系统备品销售及技术服务)和包含信号系统在内的轨道交通正式运营期间的弱电系统运营维护工作。通过与业主单位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为当地及周边城市的客户提供高效的轨道交通维保维护服务。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与“十四五”发展思路研究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包括都市区1小时通勤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交通运输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国家安全。

  “十四五”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稳步发展。未来,在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线路改造、维保服务、市域铁路等方面都有开阔的市场空间。

  新线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进入高位平稳发展新阶段,行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据RT轨道交通发布的《202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数据报告》,据RT轨道交通从网络渠道获悉,2023年国家共批复了5座城市的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包含31条(段)城轨线路,总投资金额4872.97亿元,线路总长592.35公里。据RT轨道交通初步预测统计,2024年将有56条新建/延伸线、1421.5公里里程的线路进行信号系统的招标,根据CBTC信号系统每公里造价1000万元进行测算,预计2024年我国城轨信号市场招标总额达到142亿元。

  2024年,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线路改造和维保服务方面,根据2023年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报告》,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有6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42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0,903.19公里,车站7,148座,其中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0,100.24公里(制式包括地铁、轻轨、单轨、市域快轨、APM、市域铁路),占比92.64%。按照开通运营后15至20年进入改造周期测算早期建设的线路逐步进入大规模改造期,截止2023年12月底,已有开通超过15年的地铁运营线路共有29条,共计1,183.2公里。预计到2030年,我国有将近85条轨道交通线路进入信号系统改造周期,线路总长度约2,500公里。

  按照质保期两年计算,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官网发布的2021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的数据分析,截至2023年底中国内地共有50个城市约9,206.8公里线路进入维保阶段,约占目前开通运营总里程的84.4%。运营维保市场空间巨大。

  市域铁路方面,2023年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筹备建设多条市域铁路,线路规模超过1.5万公里,未来五年,这些市域铁路线网规划的绝大部分均可以实施落地,前景非常广阔。

  据2023年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报告》不完全统计,至2023年12月31日,包括北京、成都、金华、台州、滁州、温州、郑州、重庆等34座城市53条市域铁路(含地方投资为主体的城际铁路)正在建设(含2023年新增开工),里程达2,334.98公里,车站468座,计划投资额达11,922.94亿元,其中涉及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大上海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等15个都市圈。

  根据2023年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报告》,2023年,包括深圳、南京、马鞍山、宁波、重庆5座城市5条市域铁路(城际铁路)完成信号系统招标工作,分别为城际铁路深圳机场(000089)至大亚湾/深圳机场至坪山段及深圳至惠州城际大鹏支线、南京至马鞍山市域铁路(南京段)和(马鞍山段)、宁波至象山市域铁路、宁波至慈溪市域铁路、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5条线路信号系统均采用CBTC技术。2023年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广州、上海、无锡、苏州、常熟、张家港、台州、温州、重庆、成都、德阳、中山等12座城市新增开工市域铁路建设,涉及里程499公里。

  在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既有线改造和市域铁路建设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轨道交通领域将以核心技术为驱动,不断创新,促进新型城轨系统的出现。同时,装备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复杂度越来越高,对于智能化、智慧化、集成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主核心技术,国家级平台,设计、研发、系统集成、智能维保一体化,持续创新能力将成为轨道交通行业的主要门槛。

  2023年公司在行业内取得多项荣誉:

  (1)2023年10月公司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联合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2)公司主导、参与的“基于异构云的城轨列控通用集成测试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山地城市地铁工程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均获得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公司“城轨列车障碍物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获得北京市轨道交通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4)公司被认定为第30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按照《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可享受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支持。

  (5)公司全资子公司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公司牵头申报的案例“交控科技供应链数字化场景”荣获“2022年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典型场景优秀案例。

  (7)公司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定的“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以“保障行车安全每一米、降低运营成本每一分、节省乘客出行每一秒、提升用户体验每一天”为使命,秉承“客户至上、持续创新、安全为本”的价值观,经过十四年的深耕发展,公司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建设及运营维护、互联互通等多个领域技术的领跑者和推动者。

  2023年,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持续进行市场拓展。报告期内,据2023年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报告》不完全统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共有24条新建线路信号系统集成(不包含改造、车载信号以及延伸线信号系统集成,仅包括新建线路信号系统集成)完成招标工作,中标金额合计超过91.9亿元。报告期内,根据2023年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报告》统计,公司共中标4条新建线路和3条延伸线路,中标金额为15.22亿元,按中标线路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名第三位。

  据RT轨道交通统计,2023年,通信信号系统市场共有33家通信厂商,规模合计为5.70亿元,占当年委外维保中标体量的比重为5.07%,主要包括信号系统、信号继电器、PIS、公安通信、无线通信等系统设备。按中标金额统计,公司控股子公司成都交控轨道科技有限公司,全年共计中标1个项目,涉及项目为2023年成都地铁运营三公司通信委外维保服务项目1标段,中标总金额达16174.78万元,占据全年中标总金额的28.35%,排名第二。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新一代自主运行关键技术赋能智慧地铁进一步发展

  随着新一代自主运行关键技术成熟度的逐步提升,围绕“感知、认知、决策、控制”四个环节,轨道交通运行控制装备智慧化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感知方面,基于远距离高分辨片上激光雷达技术,提升自主运行列车的远视能力和运行效率;基于全彩视觉增强技术和激光选通成像技术,提升自主运行列车在复杂光线及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感知能力。认知方面,融合借鉴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BEV+transformer技术,在SIL4级安全目标检测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复杂运行场景下的目标检测能力和训练效率。决策方面,基于智能调度技术,运用数据驱动技术生成应对突发大客流、异常天气等特殊情况的调度方案,能够为调度人员提供突发场景的决策支持。控制方面,基于感知的车车通信列车运行控制系统(PB-TACS)实现列车自主化运行,将大幅度减少轨旁设备(计轴、应答器等)及车站设备,降低建设及运维成本。虚拟编组技术(VC)列车动态的编组和解编,极大地提升运输灵活性,实现运力资源的按需配置。

  (2)及时安全管理技术全面提升运营安全水平

  随着运营强度和复杂度的提升,传统自动化系统在设计阶段“一次性把事情作对”,系统边界外的风险全部由运营依靠经验和管理手段防控的安全理念,已经难以兼顾安全和效率,不能满足智慧地铁的发展要求。以提升风险感知能力,支撑风险场景应对处置,降低运营安全风险为目标,轨道交通正在逐步探索及时安全管理的安全理念和技术体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当前各专业系统局限于本专业功能范围,缺少复杂场景系统性安全分析和应对措施,转向面向运营场景的系统性安全风险分析和人—机协作职责分配;二是由当前系统的风险感知能力不足,运营风险感知主要依靠人工,转向构建运营风险智能感知能力,对系统安全边界的风险诱发因素进行全面的动态监督和预警;三是由运营风险场景应对处置对人员经验能力要求极高,转向自动生成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调度指挥决策辅助建议,支撑调度人员调整行车组织,提升风险场景处置效率、降低处置不当引发的安全风险。最终实现以设计为中心的静态安全管理向以运营为中心的及时安全管理转变。

  (3)面向应用场景的数据闭环持续加速智慧地铁迭代效率

  随着人工智能等数据驱动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在智慧地铁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促进数据流通、挖掘数据价值上升为行业战略。构建面向应用场景的数据闭环,是沉淀数据资产,实现数据价值流通的关键任务。一是以场景为牵引,实现数据、技术、用户需求的有机融合。将技术层次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政策层次的数据治理体系,以及应用层次的业务实际需要融为一体,以商业价值为目标搭建示范应用体系,实现数据赋能应用的同时,应用可以带动底层数据及其治理框架的发展。二是构建行业共享数据集,并提供对应的通用算法。共享数据集和通用算法为研究人员和企业提供了可用于测试和开发新产品的数据,促进企业更快地进行研发,减少重复工作和实验,从而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行业数据集有助于制定和改善行业标准和规范。通过共享数据和经验,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最佳实践,并制定适当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在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其市场和客户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可持续性和业务成功率,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三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列车运行环境场景化感知测试自动化关键技术。基于数据驱动思想搭建感知数据分析与测试管理平台,采集感知系统测试验证数据,存储并统计分析试验记录;采用场景建模及泛化等场景扩充技术手段,构建任意合理标签下的场景资源,以运行场景作为“语言”,以场景化验证为工具,进而实现平台高度自动化。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以CBTC自主技术为核心,成功研制出I-CBTC、FAO等创新升级技术,并已实现工程应用。公司将CBTC技术的应用范围由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拓展至重载铁路和既有线路改造市场。公司在多年的研发创新积累中,掌握了信号系统精细设计、高可靠性全天候列车自动防护等多项核心技术,并建立了完善的技术保密制度,实现对技术的有力保护,公司核心技术目前均已经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并在主要的产品和服务中实现应用。

  2023年度,公司除了进一步升级I-CBTC和FAO技术外,仍然在持续加大力度投入下一代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研发及工程化,基于感知的车车通信列车运行控制系统(PB-TACS)、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AVCOS)等核心系统实现突破;加大重载铁路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面向城轨智慧应用,研发一体化综合承载“天枢”平台。此外,智能调度系统以及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在北京11、19号线示范工程顺利完成专家评审,实现技术新突破。同时,公司被认定为第30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多项核心技术获得“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等专业奖项。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基于感知的车车通信列车运行控制系统(PB-TACS)工程化工作,已完成PB-TACS系统车车通信特有功能,以及FAO全场景功能的开发,太原1号线和成都30号线项目正顺利推进,目前成都30号异地试车线已顺利完成系统联调演示。太原1号线已完成联调平台测试等工作,预计2024年3月份首列车动车,4月底完成全线联锁开通。

  PB-TACS系统具备健壮的容错架构和设计,具备高可用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能够减少系统改造难点,系统配置SIL4级主动感知设备,能提升系统安全性和降级后的运营能力。针对既有线改造“周期长、成本高、风险高、难度大”等难题,公司提出基于感知的车车通信列控系统(PB-TACS)的无感改造解决方案。该方案的主要特点为:(1)最大程度缩减地面设备,减少计轴、信号机,应答器的布置,减少夜间安装调试工作,解决现系统改造成本高,维护成本大的问题。(2)系统采用主动感知设备进行定位、测速,雷达、相机等主动感知设备可独立安装,相比传统车载外设,便于车辆安装,极大缩短列车设备安装时间,有效改善改造时间长、难度大的问题。(3)新增的感知系统在运营期间可采集数据、验证功能,最大幅度减少现场调试工作。(4)系统在故障情况下通过高可靠感知,仍能够维持基本运行能力,“看多远、运行多远”,真正实现提高故障情况下运行效率的同时最简化设备。

  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AVCOS)核心关键技术已获得了阶段性突破,并完成北京11号线虚拟编组示范工程的落地和验收,实现了双车安全防护模型算法,基于最优化理论的编组列车协同曲线规划技术、基于模型预测的编组列车曲线跟踪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在保定试车线和北京11号线均完成现场技术验证和专家组验收工作。

  列车障碍物智能检测系统(TIDS)在香港荃湾线于2023年8月全面投运,该系统融合了机器视觉、泛在感知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实现了障碍物智能检测功能,在香港荃湾线以低于万分之一的误报率及漏报率,创造了交控科技的又一项“第一”,产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公司智能感知产品的市场推广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2023年,重载移动闭塞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产品先后在首条工程线路(朔黄铁路)完成了17个站联锁、CTC、SISC系统改造升级,完成27次移动闭塞系统联调试验,验证系统总体功能123项;完成了移动闭塞系统车载设备、闭塞中心设备、车站设备的静态验收工作,通过了运营单位静态验收审核;具备了进行联调联试条件和推进工程开通的前提条件。计划于2024年3月启动运营单位联调联试工作,2024年10月完成工程线路开通工作。

  智能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突破运行图自动编制及动态调整关键技术,研制了一套包含辅助决策、动态调整功能的智能行车调度指挥系统,完成了北京19号线现场工程验证及运用,行业内首次实现运行图在线动态调整,提升调度指挥效率。

  都市圈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已完成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都市快轨(160-200km/h)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牵头编制工作,该标准已于2023年4月正式发布。公司牵头编制的《都市快轨(160km/h~200km/h)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指南》白皮书于2023年4月于北京-青岛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高峰论坛完成发布。

  虚拟编组完成示范工程专家评审:研制虚拟编组成套装备,首次在工程线路上(北京地铁11号线)实现两列车高速、小间距同步跟踪运行,并获得工程试运行授权,实现了虚拟编组“从0到1”的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完全自主化设计的全电子联锁系统进一步在成都、太原、东莞等工程项目实现全面推广,公司对其核心子系统进行升级,大幅提升了外观工艺。另外,公司新一代安全计算机平台(车载以及地面)在成都4条线路以及太原全面工程化应用,相比于旧平台,新平台在外观工艺、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计算性能上进行了全面的提升。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1)科研项目

  交控科技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23年新增5项科研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列车前向运行环境监测传感器及系统应用》。本项目通过将先进传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安全运行需求深度融合,旨在突破远距离高分辨率激光雷达、低照度全彩相机、激光门控相机以及列车运行环境多模态融合可靠感知等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基于感知的高安全完整性等级列车自主防控体系并进行示范应用,推动轨道交通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虚拟编组的城轨列车群调控一体化理论与关键技术》。本项目重点开展面向虚拟编组的列车群调控一体化机理分析及模型构建、跨区域列车群动态调度模型与数据驱动优化方法、列车群区域协同优化控制方法、面向虚拟编组的新型列控系统试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形成面向城轨虚拟编组列车运行控制的成套方法和技术体系。

  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基于虚拟编组的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本项目针对虚拟编组列车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落地,开展虚拟编组运行系统的研究工作,研制虚拟编组列车运行系统核心装备、面向虚拟编组的及时安全管理系统,并结合虚拟编组场景开展示范应用。

  北京市交通委交通行业科技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超级大脑的总体技术架构研究》。本项目以提升网络化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超级大脑总体技术架构的研究,确定行业顶层设计,适应网络化运营的需求。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馆之城”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科普内容开发与推广》。本项目依托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前沿技术科普展教,实现科普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增强城轨交通行业科普的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趣味性。

  (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丰台轨道交通前沿研究联合基金

  公司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丰台区人民政府、城轨创新网络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丰台轨道交通前沿研究联合基金”已运行9年,取得显著效果,充分发挥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作用,对接企业需求,增强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2023年,联合基金共资助项目28项,其中重点研究专题6项,前沿项目22项。

  (3)知识产权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内控制度,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2023年公司共申请专利249件,授权129件;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有效专利951件,其中海外专利28件。

  (4)奖项

  2023年,公司主导、参与的“基于异构云的城轨列控通用集成测试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山地城市地铁工程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城轨列车障碍物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获得“北京市轨道交通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10月公司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本年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341.21万元,主要原因为:公司采取开源节流措施,对研发人员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时,合理规划支出,相应减少职工薪酬、认证费、知识产权等费用支出。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持续打造技术创新链,构建轨道交通研发平台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国际技术迭代的大背景下,公司抓住机遇,积极吸收行业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迭代升级。①公司从道路交通自动驾驶行业获得灵感,研发了具有国际最高安全等级SIL4级自主感知技术的内核产品——ITE,填补了轨道交通感知领域空白;②公司基于在自主感知、安全计算、可靠通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借鉴SpaceX的星链计划,提出“轨道星链”系统(一套新型多用途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轨旁设备系统,能感知实现净空检测),从而实现轨旁智能感知,并且通过综合承载平台和网络解决轨旁配置设备多、系统接口和结构复杂、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③公司紧跟技术前沿,重点研究和攻克“虚拟编组”技术,该技术以全新的“虚拟车钩”替代传统物理车钩,引入新的安全防护控制理论,将进一步缩短列车运行间隔,提高城轨交通运行效率,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运营组织。

  交控科技坚持协同创新,强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卫星通信、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和城轨交通业务深度融合,研发智慧城轨系统(SMS),并构建一套完整的系统测试验证平台,包括CBTC系统测试验证平台、全自动运行系统测试验证平台、互联互通测试验证平台、综合行车控制系统平台等,以便对最新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和测试验证,并具备支撑多项目并行推进的能力。

  公司依托自主创新,构建轨道交通各部委研发平台,推动智慧城轨实现。作为行业技术引领者,公司现拥有国家级平台6个,省部级平台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牵头整合并组建了新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原有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利用5G+AICDE等新技术为传统轨道交通赋能,该平台基于真实线路与虚拟线路结合,提供近似轨道交通全场景的场景验证平台,可以支撑公共研发、概念验证、工业设计、中试验证的智慧轨道科技产品研发。国家工程中心目前已经建设了包含前厅、智慧车站、自主虚拟连挂智能列车、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决策平台、线路集群智能调度中心、智慧站区、企业定制化技能培训与竞赛平台、数字化轨旁基础设施、无人机房、企业运维调度控制中心、天枢平台研究室、企业数字化运营中心12个区域。

  公司依托“智慧城轨新一代智能列车运行系统及平台示范工程”,在北京市8号线平西府车辆段搭建了实验室综合测试验证平台,模拟新一代系统各种运营场景,进行示范工程新技术的验证,加快新产品的试验测试进程。公司打造的“天枢平台”具有云-数-智3层框架,包含安全云、大数据平台、算法集市等产品,实现安全应用承载、信息整体处理、算法灵活配置等能力。

  2、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工程应用再创佳绩

  截至2023年底,公司共承担包括北京、太原、东莞、成都、深圳、济南、天津、宁波、杭州、贵阳、西安、郑州、洛阳、重庆等31个城市,61条线路,2520公里的信号系统项目建设,业务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2023年,公司携手各地建设单位和合作伙伴,共助力北京、沈阳、武汉、郑州、青岛等城市7条线路的高标准高水平开通,实现了对客户的高质量交付承诺。特别是2023年9月,北京11号线示范工程完成虚拟编组列控关键技术的现场试验,顺利通过结题验收,核心关键技术已获得了阶段性突破。截至2023年底,交控科技信号系统线路已开通里程1604km,其中已完成交付的FAO线路累计已达318km,稳居行业领先。

  为了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公司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优势下,更加积极制定对应的成果转化、市场营销策略和规划,在保证最高安全等级SIL4的前提下,加速产品化和市场化,为成千上万的乘客安全、高效出行保驾护航。

  2023年9月,交控科技在北京11号线示范工程项目中,攻克了虚拟编组列控关键技术,并在现场进行了充分验证,编组列车在站台区域间隔仅5.92米,双车启动时间差小于1秒,可实现编组列车同步站台乘降作业,编组列车自动折返等运营场景,获得业内外专家及领导的高度认可,完成虚拟编组列控关键技术的现场试验,顺利通过结题验收,核心关键技术获得了阶段性突破。

  3、质量体系完善,技术应用屡获奖项

  公司始终本着“客户至上、持续创新、安全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强质量安全文化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管控,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推行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管理,明确质量安全红线,守住质量安全底线,有利地保障了全国各地搭载交控科技信号控制系统的47条已开通运营线路的安全高效运营。2023年,公司主导、参与的“基于异构云的城轨列控通用集成测试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山地城市地铁工程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城轨列车障碍物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获得“北京市轨道交通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4、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优势互补的产业投资

  公司在推动轨道交通关键系统产业化、生态化布局的同时,牢牢把握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积极谋划轨道交通产业,助力智慧城轨建设,努力培育轨道交通发展新动能。

  2023年公司参与投资北京交融腾飞科创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基石智盈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利用股权投资基金平台,有效把握市场发展机遇,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实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2023年12月,为抓住通用航空行业快速发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机遇,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交控航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专注于为低空飞行提供安全、高效的航空器调度指挥系统和城市空中交通数据闭环,提升公司业务附加值,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024年3月,公司审议通过关于对外投资设立合资公司的议案,计划设立车车连连合资公司将充分利用公司积累的轨道交通车车通信、虚拟编组技术实现货运卡车多车整体协同控制,抓住市场机遇,将公司的虚拟编组技术推广至公路货运行业,进一步加强公司综合竞争实力。

  2023年以来境外市场开始复苏,公司在“成为世界级技术领袖”的公司愿景的感召下,继续深耕香港市场,在完成高质量交付的同时,继续深化与港铁公司的合作。其中,香港荃湾线列车智能检测系统(TIDS)工程项目于2023年8月全面投运,香港荃湾线成为世界上首个应用TIDS的线路,且漏报率和误报率指标世界领先。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公司2022年以来受之前年度新增合同额下降、部分项目出现延期、为了确保核心竞争力持续研发投入、项目毛利率变动等因素综合影响,公司业绩呈现下降趋势,未来短期内公司业绩存在持续性下滑的风险。

  公司经营业绩的波动受到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地方政府财政情况、行业周期性波动、市场竞争格局及下游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若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格局及下游需求等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公司中标金额下滑,在执行项目延期、项目回款不及预期等,将可能导致公司面临经营业绩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公司始终把提升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作为公司的发展基石,技术先进性一直是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研发和工程应用。随着社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出行交通工具体验要求增加和客户定制化需求增加,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产品的升级换代成为常态,公司作为国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重要服务商,核心竞争力面临着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研发失败或技术未能产业化的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技术驱动型行业,具有技术难度大、前期投入高、研发周期长的特点,由于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过程中将可能遇到技术研发进度缓慢、技术及产品发展趋势判断失误以及技术成果转化不力、市场推广困难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导致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失败或公司前期研发投入成本的无法收回或产出效益远低于预期,对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技术升级替代风险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信号系统技术也随之发展。如果公司主要国内外竞争对手早于公司完成新技术研发从而获得先发优势,或行业内出现其他重大技术突破,则公司掌握的技术仍将面临先进程度落后于行业未来技术水平而被替代的风险,从而对公司发展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3、技术流失风险

  公司的核心技术由公司技术研发队伍开发并掌握,未来如果出现公司核心技术泄密、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情形,将可能对公司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风险

  目前,国内有15家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总承包商,在2023年中标的信号系统供应商相较2022年存在上升趋势,行业也存在潜在竞争对手进入市场并参与竞争的可能性。因此,公司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如果公司在产品、技术、市场拓展等方面不能保持领先地位,将会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效益增长等方面带来一定不利。

  2、新业务及新市场开拓失败的风险

  当前公司在巩固主营业务方向和核心产品的同时,正在积极调整经营规划、业务布局和产品结构。新市场、新业务、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当地政策、市场环境、技术门槛、项目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若公司采取了不恰当的进入策略,可能导致无法成功进入,导致前期投入无法收回,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无法按期收回风险

  随着公司承接和实施项目的增多,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可能将保持较大规模。如果宏观经济下行,出现较大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或延期收回的情况,将增加公司资金压力,并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毛利率下降风险

  国内竞争对手陆续实现自主CBTC和I-CBTC技术和FAO技术的工程应用,市场竞争逐步加剧。随着行业技术水平进步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等,未来如果公司不能保持产品的持续创新,公司可能面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在市场开拓、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优化完善内控制度,强化责任落实与监督机制,在原料采购、产品研发及生产、项目交付、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稳定持续。

  (六)行业风险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行业与轨道交通行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宏观调控政策、经济运行周期的综合影响。现阶段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主要由政府进行主导,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和外部融资。政府对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划取决于对我国总体经济情况的预期、现有基础设施使用情况、预期的需求情况、政府融资渠道及财政支出能力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府债务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变化。

  如果未来限制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不利政策出台,或宏观经济增长水平回落导致政府财政趋于紧张,地方政府可能减少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市场需求发生不利变化,从而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轨道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轨道交通建设与宏观经济和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政策联系密切。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缓慢,我国经济运行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

  当前国内环境较稳定,海外受整体宏观经济以及海外国家政策影响,海外形势不明朗,增加拓展国际业务的不确定性,对公司经营存在较大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9,463.86万元,较2022年下降19.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98.79万元,较2022年下降61.22%。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仍将处于比较稳定发展期

  预计“十四五”结束前,城市轨道交通仍将处于比较稳定发展期,根据现有数据推算,“十四五”期末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规模将接近13,000公里,运营城市有望超过60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持续扩大,在公共交通中发挥的骨干作用更加明显。面向既有线的改造需求仍将进一步增强,既有线的设备系统面临着寿命到期、老化等问题,对安全运营造成影响,如何规范化既有线改造条件,合理控制改造成本,兼顾投入资金和改造效益,充分考虑跨线、贯通、跨制式的运营与技术需要需求,尽可能采用无感改造,既实现设备系统更新升级,又能满足乘客出行需求,避免频繁升级或改造,是既有线改造中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也是既有线改造的重要考量依据。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成本管控及优化力度将会进一步提升

  城市轨道交通的成本主要涉及两个层面,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受制于经济环境、行业特征等因素影响,建设和运营成本均面临严峻的成本管控考验。从建设趋势来看,未来城轨审批将进一步趋严,各城市的城轨投资也将进一步降温,各城市需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轨道交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针对大城市存在高峰拥挤、平低峰运能富裕等问题,可以考虑采用更加灵活的设备系统和运输组织方式,例如灵活编组、客货混运等;针对中小城市存在客运量不足、投资成本高的痛点,需要选择更加合理的轨道交通制式来降低建设成本,例如中低运量制式等。城市轨道交通中运营成本占比较高的为人工成本、电力成本和维修成本,占总运营成本90%左右,其中人工成本占比一般在50%以上。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智能化等新的发展趋势,需借鉴新技术与管理模式,在运营模式上进行创新优化,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并节约运营成本。各地轨道交通开展智慧地铁建设将更加注重经济性和实用性,如何面向用户应用场景,快速取得可量化的应用效果,实现降本、增效、增值,成为智慧地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3、提升运营安全水平,增强运营韧性成为行业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中提出“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我国城轨交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轨运营网络,车辆装备型号繁多、新老设备系统并存、运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运营压力巨大,近年发生的城轨安全事件引发了行业对运营安全水平和应急事件下的运营韧性的广泛关注。随着运营场景越来越复杂,新技术越来越多,传统的安全理念确实已不能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需求,亟需安全理念的革新,借鉴航空的及时安全管理方式和自动驾驶汽车的预期功能安全方法,探索轨道交通的动态安全方法和路线,保障行车安全性、提高系统可靠性,提高运营处置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进全自动运行系统向无人值守迈进,提升系统智能化程度和技术自主可控性,降低关键领域被“卡脖子”风险,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4、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在首位。其中,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作为新增长引擎,列入要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

  无人机产业作为我国“十四五”期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截至2022年底,全国无人机运营企业数量达到1.5万家,年产值已达1170亿元;注册无人机数量达95万架,实施飞行约为3.86亿次,累计飞行时长达1668.9万小时。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落实关键之年,也是公司起势而进、乘势攻坚的关键之年。公司将把握历史发展和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信号系统核心业务,积极开拓维护维保业务,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公司已有技术推广至“低空经济”领域,将用心做好加减文章,不断提升企业质量和效益,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公司将实施公司技术战略、市场战略、服务战略和人才战略。

  1、技术战略

  公司将继续秉承“应用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的理念,加快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开发速度和应用推广速度,保持行业内的技术领头地位。对于公司主营的CBTC产品和FAO产品,进一步降本增效,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对于公司正在开展工程示范应用“PB-TACS”产品,通过研发平台、工具,增强工程能力,全力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对于公司正在研究的虚拟编组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将继续突破关键技术,依托试点项目开展工程化产品开发,推动在工程线路中的示范应用。

  此外,为了拓展公司的业务空间,发掘公司核心能力在交通安全运行控制领域的外溢价值,公司将以“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模式和交通运行控制安全产品研发体系为核心竞争优势,紧跟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将轨道交通核心技术和能力迁移到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大交通行业其他新兴细分领域的技术和市场机会。

  交控航空面向应急救援、空中物流、文旅娱乐、载人通勤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聚焦有人机/无人机有效协同与调度、安全管控与空域利用的最优协调、高密度及复杂环境下的飞行安全等关键问题,专注研究城市低空航空器调度指挥系统和城市空中交通数据闭环。以期实现前沿技术在低空空与管理领域的验证实验,并在示范项目中进行落地和推广应用,为低空经济的发展赋能,实现高数量、高并发下的高效率、高安全飞行。

  2、市场战略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市场竞争模式和不断涌入的市场竞争对象,公司致力于构建完整市场营销体系。第一,在市场营销体系理念方面,打造完整市场营销体系,有效提升市场洞察水平,健全市场营销模块,为公司经营理念及价值主张提供有力支撑,打造市场营销牵引及协同理念。第二,在业务经营方面,以客户需求为牵引,以市场洞察为支撑,聚焦重点业务方向发展,做到有重点,强突破。第三,在品牌传播营销发挥作用方面,品牌传播紧密围绕公司品牌定位及市场业务战略定位主线,有效在市场竞争中,做到定位清晰,有的放矢,打动客户心智。

  3、服务战略

  发挥信号系统在轨道交通运营中核心作用,依托其信息汇集中心的角色,积极拓展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业务。发挥交控企业生态中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智能仿真培训等合资公司技术领先、行业背景强的优势,为智慧城轨提供运营服务高效化、业务运转智能化、人员能力综合化的解决方案,以增值服务获得持续收益。与各地城轨运营方合资,承接维保业务,推动公司从系统制造集成商向轨道交通弱电设备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商的升级,随城轨的持续运营实现持续收益。同时,结合各地城轨发展特点,针对城轨新需求、新技术、新场景,与建设运营方组建多种形式实验室、研究院,为城轨全生命周期提供贴身持续创新服务。通过打造综合服务体系,交控将逐步形成、完善自身产业生态圈。

  4、人才战略

  交控始终聚焦公司五大业务方向,通过持续的,高质量的“选、用、育、留”打造“供得上、打得赢、转得快”的优质人才队伍。公司以PMV&CV企业文化管理体系为指引,依托“雁计划”全生命周期人才培训培养体系,从价值观和能力双层面培养一批凝心聚力的高质量人才。结合组织架构调整,完善上升通道,提供管理实战机会,培养敢创新,重实干的人才梯队。坚持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强化与各大高校的科研合作和教学合作,促进专业人才的前置培养和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聚焦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定制化开展员工培养,理论和实训结合,为公司业务开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劲力量。

  (三)经营计划

  1、市场方面

  公司力争在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发展水平保持行业领导者地位。一、积极开展国内外信号系统市场开拓,随着全自动运行系统逐渐在城轨新线市场中占比的升高,将全自动运行系统作为成熟主力产品,继续确保主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开通率和产品稳定性保持行业头部地位;二、打造新代际自主感知车车通信列车控制系统在改造项目的广泛应用;三、积极推广PB-TACS系统在新建线路的工程应用落地,打造行业标杆示范项目;四、加强智能运维、自主感知列车鹰眼系统、IPSS及信号系统上下游生态链产品及服务的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打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2.研发方面

  秉承公司产品技术的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继续聚焦智慧轨道交通战略布局,持续研究实现列车自主感知、虚拟编组、运行图动态调整等新一代技术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实现前沿技术在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验证实验和推广应用,使得未来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能够再上一个台阶,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同时,积极开展前沿技术在低空空域管理领域的验证实验,探索公司技术、产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积累向其他产业赋能的可能性。

  3.项目工程方面

  2024年,公司将发扬客户至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持续围绕用户痛点,深挖用户需求,对标行业最高标准,在乘客舒适度体验、交付效率、系统整体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公司整体产品及交付质量标准。以匠心致初心,以积极负责的服务态度,用高标准高水平向客户兑现高质量交付承诺。

  2024年预计开通线路包括北京、成都、天津、济南、太原、深圳、苏州、沧州(朔黄铁路)、宁波、长沙、乌鲁木齐、西安等12个城市合计17条新建及分段开通线路,预计开通里程584公里。(具体数量和进度可能根据建设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4年公司在建项目还包括北京、成都、天津、济南、太原、深圳、苏州、沧州(朔黄铁路)、宁波、长沙、乌鲁木齐、西安、东莞、杭州、南宁、厦门等16个城市的30条新建线路和延伸线路。(具体数量可能根据公司新中标项目情况进行调整)。

  4.人才建设方面

  公司持续强化人才建设,贯彻落实PMV&CV企业文化管理体系,通过《PMV&CV行为评价标准》识别和甄选出一批符合PMV&CV、“三观”一致的优秀人才;完善职级体系,牵引员工纵向职业提升路径,深化“管理-技术”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的建设,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横向职业发展路径;通过依托“雁计划”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通过开展多层次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培养一批具备有经营、创新能力的人才。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