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伟创电气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伟创电气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在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背景下,自动化和智能化将会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对工业控制的智能化要求也会更加严格。2023年,伴随着国内经济回升向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持续催生新动能,如机器人、医疗、氢能、船舶、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公司瞄准打造高标准智能制造场景,从顶层设计到执行端,全链路打通,实现工业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生产,加速构筑企业发展的新优势。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公司积极推动绿色能源、绿色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性能,不断向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应用领域拓展,充分发挥本土品牌的竞争优势,实施替代进口战略。同时,公司进一步完善工控自动化产品布局,从单一产品到制造工艺,均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实现稳步增长,此外公司还在研发技术、规范运作、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一)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0,488.2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080.1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8,225.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75%;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为1.02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77%。 (二)深入拓展海外市场,稳步推进海外业务 公司积极布局多个国家和地区,将现有的成熟行业产品推向海外市场,实现出口较快增长。同时加大海外展会和产品认证的投入,丰富海外出口产品种类,增强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2023年,海外实现收入为31,371.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64%。 (三)传统赛道稳步发展,助力业绩提升 作为国内工控自动化领域的知名品牌,公司秉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平台技术优势,率先开启以国产器件替代进口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变频器产品线根据“全品类出击、全领域覆盖”战略,完善变频器的产品结构,形成高中低压、单传、多传全面涵盖的产品体系。根据格物致胜统计数据,2022年公司在低压变频器市场份额为2.06%。未来,公司拟继续深耕行业、拓展变频器品类,进军项目型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伺服系统在驱动器及电机研发上加大投入。驱动器方面,先后推出新品,新一代中大功率多传伺服SD810,功率范围1~75kW;新一代中小功率多传伺服SD860,功率范围1~7.5kW。电机方面,推出全新一代V9E,V9E电机具有更多惯量选择、更高转速,更高精度,更小体积。公司伺服产品在功率范围、总线类型、单机、多传、电机类型,形成了足够宽的产品宽度和深度,可满足更广阔的市场需求。 控制系统产品线,产品布局涵盖了逻辑控制、定位控制、运动控制,包含脉冲式控制、工业总线CANopen、工业以太网EtherCAT以及PROFINET。VC1/VC3/VC5系列通用型PLC已经批量销售,VM系列远程IO模块开始面向市场销售,VM600系列中型PLC开发完成。PLC推出以后,公司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的产品系列已经齐全,补齐战略短板以后形成的系统解决方案会加强综合竞争力,后期可开拓一些新的细分市场,互相带动产品实现销量增长。未来公司将开发中、大型PLC产品,不断完善公司产品品类,实现PLC产品与其他设备、人员、信息系统的高效协同。 随着智能制造以及工厂数字化转型升级,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必然趋势,在系统解决方案方面,公司以变频器、伺服系统以及PLC等进行硬件产品整合,同时也会结合工业物联网、智能算法和其他工业制造软件,围绕终端用户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成本与交付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持续进行技术积累,提升行业竞争力。 (四)不断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 面向智慧能源、机器人、医疗设备、高端装备等领域,公司基于多年的电力电子和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经验积累,通过研发、营销和供应链各环节的紧密结合和高效运行,助力公司抢抓智慧能源、机器人、医疗设备、高端装备等行业机会点,推动公司在高景气度行业和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优化,进而保证公司的成长性。未来,公司将会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的定制延伸,力争将新产品快速产业化,提升综合竞争力,为公司导入优质主营业务资源,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1、新能源领域 公司围绕光、储、氢等行业细分领域重点布局,不断拓宽新能源赛道产品线。在光伏领域,公司依托现有成熟光伏扬水产品的技术储备和良好客户基础,积极拓展光储系统业务板块,不断完善光伏产业布局。在储能领域,公司积极拓展储能业务,实现零碳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市场推广,帮助客户实现良好的经济收益,并基于先进的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和电池检测技术打造从充放电测试设备到户储、通讯基站储能、工商业储能等多场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氢能领域,公司深入上游制氢赛道,满足目前主流碱性电解槽及PEM电解槽电源需求,开发了高效率、低谐波的VHP800系列直流电源模块、直流电源柜及相关方案,为绿电制氢持续赋能,以有竞争力、安全可信赖的新型能源装备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2、机器人领域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在加速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机器换人、人机协作成为一种趋势和共识,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机器人领域,加大该行业的综合投入,为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蓄势赋能;产品方面推出低压伺服系统、伺服一体轮、旋转关节模组、空心杯电机、无框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方面攻克了中空环形编码器难题、储备了高功率密度驱动器技术、突破了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市场方面主要布局移动类机器人、协作类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类机器人等,同时结合市场趋势及时布局人形机器人行业,助力产业发展。 3、医疗领域 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和国内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行业逐渐朝着精准医疗、个性化诊疗、高效治疗方向发展。公司依托多年来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利用精密、高度集成的运动控制和驱控一体技术,围绕医疗领域自主研发高效可靠的手术动力系统VPS1000系列产品,可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整形外科等医疗行业。 4、高端装备领域 船舶行业是交通运输领域减碳的场景之一,推进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球主流国家的共识,我国政府、中国船级社分别出台相关规划和指南,加快推动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生态链形成。公司凭借在变频驱动领域的多年耕耘,可为船舶海工行业提供专业细致的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包括轴带发电系统、电池/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直流组网、全电驱新能源船舶解决方案,助力中国船舶低碳绿色发展。近年来,在“双碳”战略目标及“绿色港口”建设的背景下,发展船舶岸电系统已成为趋势。公司2MVA岸电变频电源系统解决方案以卓越的产品功能特点及关键技术亮点为港口能源供应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减少了船舶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更提高了港口的工作效率和运营成本,为港口建设形成低能耗、高效能的长效运行机制。未来,公司将持续助力船舶港口以及新能源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革新,努力实现船舶港口装备核心变流器国产化自主可控的远景。 (五)做好内部基础建设与管理优化,提升内效 本报告期内,苏州二期变频器及伺服系统自动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苏州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及研发实验室条件大幅优化,为产能的稳步提升及研发成果的高质高效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三期数字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通过数字物联网技术,未来将营造数字孪生可视化工厂,提升产能战略储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产能需求及持续打造公司连续性生产保障能力,提升内效,助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号召,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已经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信息技术团队,初步搭建了以CRM、ERP、SRM、EHR、OA、PLM、IoT、QMS、WMS以及MES系统为主的信息化业务管理系统,目前运行情况良好,达到了管理运营可视、可管、可控的基本要求。公司自主搭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全生命周期综合、智能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同时,公司拟通过“信息化建设及智能化仓储项目”提升整体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可提高研发设计、生产、物流、质量管控等各方面的管理效率。 (六)坚持规范运作,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控流程体系,通过内部培训以及企业价值观建设,进一步优化各项制度流程,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治理水平。公司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信息披露及时、真实、准确和完整;认真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投资者的联系和沟通,树立公司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营业务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电气传动和工业控制领域,是一家从事工业自动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变频器、伺服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等。产品应用广泛,在重工、轻工、高端装备等行业均拥有成熟的应用案例,以场景化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同时,公司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向机器人、新能源、医疗等新兴领域延伸,研制了空心杯电机、无框电机、光伏储能逆变器、手术动力系统等产品,为高景气度行业深度赋能。 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准确把握行业动向,同时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公司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2022年荣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AAA),获评2022年度运动控制领域用户满意品牌、2022年度金信披奖、2022年度金牛科创奖、2023年上市公司卓越投关建设奖、2023年公司获评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标杆工厂类)、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苏州民营企业创新100强、2023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等荣誉。 2、主要产品 公司的产品种类丰富,包括0.4kW至5,600kW的变频器、100W至200kW的伺服系统、控制系统包含运动控制器及PLC等。 (1)变频器 公司研制生产的变频器产品主要分为通用变频器和行业专机,其中,通用变频器主要包含AC830、AC810、AC800、AC500、AC330、AC320、AC310、AC300、AC200、AC70、AC12、AC10、AC01、V680、ACH200等系列,电压等级涵盖220V至10,000V交流电,功率范围涵盖0.4kW至5,600kW;变频器行业专机包括施工升降机一体机、塔机一体机、矿用隔爆变频器机芯、空压机一体化驱动器、光伏扬水逆变器、碳化硅专用驱动器、暖通专用变频柜等。 变频器产品广泛应用于光伏、矿用设备、暖通空调、物流仓储、船舶海工、港口起重等多个国民经济行业。 (2)伺服系统 公司研制生产的伺服系统包括通用伺服系统和行业专机,其中,通用伺服系统主要有SD100、SD700、SD710、SD780、SD810和SD860系列,电压等级涵盖48VDC、220VAC、380VAC,功率范围涵盖100W至200kW;行业专机产品有SD500、SD650、EHS100、EHS300系列。 伺服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型设备、印刷包装设备、木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器人/机械手、电子设备、光伏锂电设备、非标自动化设备等。 (3)控制系统 公司研制生产的控制系统产品主要包含PLC、运动控制器和远程IO模块产品,其中,PLC产品主要为VC5、VC3、VC1小型PLC系列,以及VH600系列中型PLC产品。远程IO产品为VM系列远程IO模块。 控制系统产品主要和伺服系统、变频器产品形成行业综合解决方案,主要运用于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型设备、印刷包装设备、木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器人/机械手、电子设备、光伏锂电设备、非标自动化设备等。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主要从事变频器、伺服及控制系统等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为制造业自动化设备生产商及其下游制造工厂提供工控产品实现收入及盈利。公司的总体业务流程如所示: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部门为采购执行和供应商管理两部分。采购执行负责以销售预测和客户订单为基础,制定的物料需求计划和原材料采购的执行。供应商管理负责对公司现有供应商的供应安全进行维护及完善。 每个产品线均设置有采购代表,采购代表在项目立项后即参与项目的物料选型和供应商选择,在开发阶段采购代表要对所选物料的可采购性组织评审,并在产品发布之前完成新物料导入和新供应商认证工作。供应商管理部定期对现有供应商进行绩效考核,并对每个节点输出评审报告,淘汰不合格供应商。 3、生产模式 公司具备完备的生产加工体系和适应业务需求的生产组织方式。公司采用备货生产和订单式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少量零部件的非核心加工工序采用外协加工辅助。 (1)自主生产加工环节 公司产品硬件部分由众多原材料、零部件加工而成,涉及多道不同工序,公司自原材料采购后主要生产工序涉及的PCBA生产、钣金生产、整机装配、软件烧录、老化测试等环节均自主生产加工。 从生产组织方式来看,公司对于销量较大的常售型号产品采用备货式生产来应对客户普遍较短的供货期需求,保持常售型号产品的合理库存和周转需求。公司物控部在合理考虑公司产能的基础上,根据公司商务部门提供的有效订单和各类产品销售的淡旺季特点编制生产计划。在生产管理方面,对于常售型号产品,公司结合月度平均销量和库存情况制定排单计划,保持销量较大的产品维持合理库存。 对于各月订单数量不固定或存在一些定制化需求的产品,公司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在收到客户订单后随即组织生产活动。公司通过协调供应链中心内部,计划物控、采购、生产、物流系统,相互配合,及时地生产并交付出客户所需的各型号产品。因此,公司的生产线能够适应下游客户数量众多,订单批次多、批量小的情况。 (2)外协加工环节 公司少量零部件及配件的常规加工工序采用外协加工模式,主要外协加工工序为机箱外壳表面喷涂及电镀处理和线材加工等。此类少量非核心加工工序委外加工,可以使公司减少成本投入,将有限的资源与精力集中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核心工序。公司通过询价和商务谈判确定供应商,委托加工供应商按照公司技术要求来件加工,根据加工数量核算加工费。 4、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经销与直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 区域销售侧重于区域客户的开发和维护,主要通过区域经销商进行销售。公司在国内21个主要城市设立常驻业务和技术服务团队,在海外成立了印度子公司,并拥有苏州、东莞、印度3个仓储中心,截至2023年12月,国内外共有304个经销商。 公司与经销商之间的合作模式属于买断式销售。经销商收到产品确认无质量问题后的签收即视为对产品控制权的转移,经销商承担与产品相关的风险和收益,双方定期就产品数量、型号、价格等进行对账确认,经销商对外销售产品的价格由其自主决定,实际售价与采购价之间的差额归经销商所有。除产品质量问题之外,公司一般不接受客户进行退换货。 行业销售侧重于各行业的客户开发和维护,主要针对各行业大客户进行直销。深入了解行业客户的特点与需求,提供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公司的行业销售聚焦于重工、轻工、高端装备、机器人、新能源、医疗等行业。公司建成了辐射全国及海外的营销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为主营业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5、结算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与客户主要采取月度结算的模式,根据合作客户的不同等级,信用期在30至90天。公司主要的结算方式有银行转账、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及信用证。 6、研发模式 面对工业自动化下游应用行业广、地域分散,生产工艺和应用环境差异较大,产品种类丰富、需求多样性、个性化的特征,公司研发采用矩阵式组织架构和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具体研发模式分为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应用开发三类。 (1)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由研发中心平台部门主导,集中资深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攻关团队对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软件、硬件、结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突破。实时跟踪国内外行业内技术发展动向,通过对前瞻性技术方向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点进行专项攻关,在技术攻关过程中鼓励攻关人员对基础技术深层次理解和挖掘,突破传统箍束,大胆创新,形成技术储备,输送至产品开发团队实现产品化。此外,技术攻关团队承担着对公司目前拥有技术进行分类整合工作,持续完善公司公共技术平台,为产品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2)产品开发 公司的产品开发由产品线主导,采用矩阵式管理,整合营销、研发、供应链等资源,打破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孤岛,高效开展产品研发工作。 产品立项阶段产品经理对接市场与客户,研究制定市场及产品竞争策略,同时带领研发人员深入应用场景,了解工艺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将需求分析整理后提交集成开发项目组实施;集成开发经理带领项目组成员进行软件、硬件及结构设计及样机验证,由测试部门进行实验室内部和现场设备严格测试,经评审合格后转小批量试产,工艺开发工程师组织供应链进行新产品试产,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及生产测试设备,最终量产;产品质量工程师进行器件质量认定和失效分析,开发新的质量检测方法和验证,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公司正是通过研发、供应链和营销各环节的紧密结合和高效运行,打造了高质量的产品。 (3)应用开发 应用开发以行业为主线,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目标,应用开发工程师深入工业现场了解细分行业设备工艺流程和技术特点,将公司产品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开发出差异化具有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帮助客户在该细分行业内取得竞争优势。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发展阶段 ①工业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是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自动控制、自动调整装置,用以代替人工操纵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加工生产的趋势,工业生产通过自动化可以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提升质量、减少人力成本、保障安全等目标。 工业自动化的应用核心是各类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系统,主要产品包括人机界面、控制器、变频器、伺服系统、步进系统、传感器及相关仪器仪表等。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作为高端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实现现代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关键,广泛应用于机床、纺织、风电、起重、塑料、包装、电梯、食品、汽车制造等国民经济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整合机械和电子系统,工业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与之相应的工业自动化设备需求也不断增长。当前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正处于变革与创新的关键期,众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融合,塑造着行业发展的新格局。从产品线角度来看,以西门子、ABB、松下电器、安川电机、三菱电机为代表的跨国巨头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完整的产品体系等优势,在工控行业拥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从而在中高端工控领域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 我国工业自动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起步的,整体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行业拐点的到来之际,国产工控品牌的产品线广度不断提升,整体性能逐步接近海外品牌,并且凭借较强的响应的能力和定制化能力,国产替代进一步加速。根据格物致胜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工业自动化产品和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约2,470亿元,同比上升约3.00%。尽管过去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技术革新的冲击给自动化市场带来了挑战,但是,在技术进步和国产替代趋势下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伴随去库存周期进入尾声,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升级诉求逐步释放以及中国制造业“外溢”出海,未来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仍有一定机遇。 近些年,我国政府制定的工业自动化控制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国产品牌凭借快速响应、更优成本、定制化服务等本土化优势不断缩小与国际巨头在产品性能、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市场份额自2010年的27.00%逐渐增长到2022年的48.00%,国产工控品牌竞争力凸显,国产替代持续加速进行。 ②低压变频器领域 在变频器诞生之前,由于无法自由地调节电机转速,传统机械不得不增加大量的辅助配件以满足一定的运动要求,这不仅增加了整体系统的复杂性与成本,还限制了设备的性能和发展空间,因此推出简单而高效的电机调速技术就成为了一项迫切的需求,变频器正是基于这个需求而产生的。此后随着变频器元器件、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变频器的性能不断提升,在此期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电子元器件生产和电子技术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 目前全球工控行业低压变频器市场主要可以分为欧美系和日系两大派别,欧美系代表厂家包括西门子、ABB、施耐德等,日系代表厂家则是安川电机、三菱电机、富士电机等。欧美厂家的擅长领域为大型自动化系统,日系厂家则更加擅长小型自动化系统。在大型工程电气传动领域,欧美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高,而在小型机械的设备制造领域,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较大。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产变频器生产厂商在吸收国外变频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产品性能持续增强,使得国产低压变频器生产企业能够逐步抢占外资品牌的市场,市场份额也得到了快速持续提升。 根据格物致胜统计,2022年我国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达到约303.70亿元,同比上升3.4%。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环境逐渐恢复,智能制造带来产业链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游制造业投资信心有望持续回升,低压变频器市场将回归稳定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17.60亿元,增速趋于平稳。 ③伺服系统领域 伺服技术可以实现以小功率指令信号去控制大功率负载以及在没有机械连接的情况下为实现由近端输入轴同步控制远端输出轴并跟踪电信号的目的,最早应用于军事需求,例如军事船舶的自动驾驶、火炮的控制发射以及飞船与导弹的制导。后来,伺服技术被逐步应用于民用工业,如自动机床、针式打印机等,但由于其存在发热大、不易维修等缺点,应用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电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交流伺服驱动技术日益成熟,性能和成本更具优势的交流伺服系统在国外得到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行业发展期间涌现出松下电器、安川电机、三菱电机、西门子等知名品牌,并经过数十年积累逐步成为伺服系统市场的领先企业。 我国伺服系统起步较晚,最初也是用于国防军工,自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中高端制造业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在生产制造活动中越来越多地需要使用伺服系统来实现产品制造高质量和高精度的目的,这一需求促使国内伺服系统市场快速增长。国内厂商纷纷开始民用伺服系统的研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等举措,国内厂商自主研发的伺服系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产伺服系统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逐渐在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份额。根据格物致胜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达到216.80亿元,受宏观环境波动影响,较2021年略有下滑。 伴随着我国智能制造的推进,高端制造行业对工控设备的加工精度、响应速度、稳定性等要求不断提升,作为工控产品核心部件的伺服系统,其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展,市场需求进一步恢复,预计2025年伺服系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2.40亿元,下游应用趋于成熟。 ④PLC领域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当前的工业控制领域,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核心模块,市场空间广阔。作为工控系统的“大脑”,PLC具备了强大的逻辑控制、算术运算、数据处理以及模拟量处理等功能,能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同时更改和复制操作或过程,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电力、化工、交通等各个行业。PLC已经历过多次更新换代,传统跨国巨头如西门子、三菱、欧姆龙是较早进入PLC行业的厂家,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 过去我国的PLC市场由海外头部企业主导,在国内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带动下,本土厂商逐步开始在PLC市场展露竞争力,中国的PLC产品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小型的OEM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强。虽然以往大中型PLC市场被外资高度垄断,但近年来本土品牌凭借着对下游行业客户的高性价比、及时服务响应以及逐步积累行业经验,在强化小型PLC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不断向中高端市场渗透,在大中型PLC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发展良机。未来随着国产大中型PLC的产研投入持续加大,技术经验积累沉淀,产品的性能也将逐步追赶外资高端品牌。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植风电、垃圾处理、环保等新兴行业,PLC市场的新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尽管2022年国内PLC市场面临着供应链不稳定,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受益于制造业产业升级,PLC行业仍然体现较强韧性。根据格物致胜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PLC市场规模达到142.70亿元,未来能源、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为PLC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与价值。 (2)行业的基本特点 工业自动化行业包含的产品种类众多,分别有驱动类、控制类、运动控制类、反馈类、执行机构等多种类别,上游主要为晶体管及IGBT模块、电容、结构件、钣金件、处理器及存储器、PCB、磁性器件、低压电器、连接器、光电、风机、传感器、电阻、编码器、开关等基础材料,市场供应充足。除少许高端半导体器件外,其他主要配件国产化程度非常高,数量相对较多,配套能力较强,可供选择范围广泛,本行业对其议价能力较强。上游行业的技术进步、价格降低可促进工业自动化行业产品升级及降低生产成本。 工业自动化产品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同领域之间的产品差异显著,同一领域不同客户对同类工业自动化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需要根据客户的工艺及技术要求的变化,不断地更新产品设计,产品种类繁多,工艺复杂、专业性强。因此,针对通用化、标准化的产品需求,自动化厂商一般采用备货式生产,并以经销销售为主;而针对定制化、非标准化的产品需求,自动化厂商则主要采用订单式生产,“经销+直销”并行的销售模式。 (3)行业主要技术门槛 变频器、伺服、PLC等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由于集成度高,不同元器件之间间隔距离近,需要承受电压和电流以及外界恶劣的运行环境,因此产品设计和工艺实现需要考虑绝缘、耐压、散热、抗干扰、电磁兼容性等诸多因素,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涉及多学科知识,大批量生产出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的产品,需要长时间经验积累,对生产工艺、元器件特性和制造水平进行持续提升。新进入者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经过长期使用和严苛环境检验,才能逐步被用户认可,市场进入门槛较高。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国内工控行业重要的供应商之一。2021至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1,887.50万元、90,599.00万元和130,488.2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2,649.78万元、13,807.41万元和18,858.05万元。报告期内,公司在低压变频器和伺服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呈增长趋势,具体如下: (1)低压变频器领域 根据格物致胜统计数据,2022年公司在低压变频器领域市场份额为2.06%,在国产品牌中排名第四,市场占有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与国内外一线品牌的差距不断缩小。 (2)伺服系统领域 根据格物致胜统计数据,同行业可比公司在2022年度中国伺服系统整体市场规模为216.8亿元,公司伺服系统业务收入对应市场占有率约为1.1%。伺服系统产品作为公司成长型业务,近年来表现尤为出色,公司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变频器的市场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变频器产品在智能制造市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用户需求也日趋多样化,细分行业定制化变频器、变频器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不但可以为用户提供适应性更好的控制策略,而且能降低设备的综合成本。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坚定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节能环保需求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和材料被应用于工业自动化产品研制中,变频器成为同步电机、同步磁阻电机等新型高效电机驱动方案的最佳选择,也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 伺服系统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部件,快速响应、精准定位是伺服系统核心竞争力。随着多核芯片能力的提升,将伺服驱动、运动控制一体化集成在底层嵌入式系统当中,可极大地降低系统集成复杂性、成本与体积。同时,工业总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设备传动部件的增多,使得总线型伺服系统在工业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具备参数记忆、故障诊断和分析、系统参数自整定、系统参数免调整等功能的智能化伺服系统会更普及。伺服电机材料及编码器技术的升级,电机能够越来越小型化,伺服系统功率密度也会越来越高。 PLC作为工业自动化的控制核心,近年来技术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从原来的逻辑控制到运动控制、远程IO分布式控制,再到与IT的融合,使得PLC应用场景上也越来越复杂。技术方面,实现了从单一处理器到多核的高端处理器,从单一的任务到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应用,PLC的性能在不断地增强,体积变得更轻薄,集成度越来越高。工业4.0进一步推进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为PLC行业带来新机遇,PLC技术将成为整个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工业控制领域也会对PLC技术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多功能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在加速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机器换人、人机协作成为一种趋势和共识,人型机器人对超低压伺服驱动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超低压驱动器需要变得更加紧凑和轻巧,以便嵌入到机器人的身体结构中,同时也能降低机器人的重量和功耗,使其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场景。其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超低压伺服驱动器可以利用学习算法和感知系统实现自适应控制和智能优化。这使得驱动器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和环境自动调整参数,从而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适应能力。最后,由于人型机器人通常需要多个关节和执行器进行精密的运动控制,驱动器需要具备高集成度,能够支持多个电机的控制,并提供多个接口用于传感器和其它外部设备的连接。此外,人形机器人多关节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传输和交互,以实现控制、监控和管理等功能。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支持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和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医疗设备行业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新材料、新工艺、微创手术等技术正在加速应用。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技术储备,围绕医疗领域自主研发高效可靠的手术动力系统VPS1000系列产品,可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整形外科等医疗行业。 此外,在“互联网+实体经济”带动下,能源行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变革,未来能源产业链中的发电、储能、传感计算、网络通信等环节将从相对独立状态转为交叉融合、互相渗透的状态。公司基于先进的工控自动化核心技术,依托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和电池检测技术打造充放电测试设备,在电池测试、储能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竞争力强、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全面助力新能源行业创新发展。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通用技术快速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发生变革,制造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转型升级趋势。近年来我国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发展目标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要求制造业加快向技术水平、生产效率、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领域和价值链环节升级,加速向数智化、低碳化、服务化方向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不断有新技术涌现,其中不乏颠覆性技术和对国民经济各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通用技术,进一步推动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出现并快速发展。制造业的实质化转型是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智能制造要求制造业的机器设备、生产系统拥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能力。与此同时,在碳减排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低碳化为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此外,制造业产品架构日趋复杂,用户需求也趋于多元化、个性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基于制造产品的能力积累,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制造业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 公司一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公司自主研发并掌握了行业内的一系列核心技术。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获得授权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新增软件著作权20项;到期作废授权专利16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59项(其中发明专利45项),授权软件著作权82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2023年,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52.84%,主要系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长期推动技术研究团队致力于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差旅费、股份支付及研发项目直接投入增加所致。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为适应市场、客户需求,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公司对报告期内各在研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进行了追加扩大。 5.研发人员情况 研发人员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在立足于原有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高端装备、机器人、医疗、新能源等行业的研发投入,随着公司业务发展需求,公司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不断加快研发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落地,为公司开拓新的优质主营业务资源和利润增长点。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与技术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经营理念,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从事研发工作,并通过健全的人才引进制度,汇集了一批电力电子、电机驱动、运动控制、电机设计、制程工艺和项目管理等多专业的优秀人才。通过多年持续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公司逐渐形成了以下研发与技术竞争优势: (1)持续技术创新和深厚技术积累 公司自创立至今,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长期推动技术研究团队致力于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核心技术方面积累深厚。在技术水平方面,目前公司在电机控制算法方面掌握了异步感应/永磁同步/同步磁阻电机的矢量控制技术,电机高频注入控制技术、电机参数辨识技术、载波移相调制技术、高速弱磁等关键核心技术;运动控制算法方面掌握机械共振抑制技术、惯量辨识技术、高速高精控制技术、电子凸轮同步技术、以及各类主流总线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方面取得了功率半导体可靠控制,开关电源环路控制等关键技术突破,完成了国内技术平台创建,确定了行业中技术地位。目前拥有已授权专利159项,其中发明专利45项。 在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产品在主要性能指标上已经与日系产品相当,部分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可达到欧美高端产品的水平。公司的技术实力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先后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2022年荣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AAA),获评2022年度运动控制领域用户满意品牌、2023年公司获评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标杆工厂类)、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苏州民营企业创新100强、2023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等荣誉。 (2)围绕快速交付与精益化生产的装备开发研究 在产品交付方面,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高质量产品的快速交付能力,长期推动精益化生产体系的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公司拥有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工艺开发团队,以精益化生产为目标,针对生产设备和测试工装持续开展研究开发。在生产制造方面,公司拥有柔性生产线设备,能够开发各类定制化产品。在质量监控方面,公司拥有多维度的测试方法、高精度的测试设备,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快速交付。 2、营销和服务网络优势 在销售渠道方面,随着行业应用领域的拓展、产品线的不断延伸、竞争模式的升级,企业营销渠道面临更大的挑战。为适应市场及产品快速、多层次的变化,公司在多年的营销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逐渐建立了“区域+行业”的独特营销体系。 区域销售侧重于区域客户的开发和维护,主要客户为区域经销商,公司经过多年国内外销售渠道的布局,拥有覆盖面广泛且高效的经销网络。报告期末,在国内21个主要城市设立常驻业务和技术服务团队,在海外成立了印度子公司,国内外经销商304个。公司的经销网络提高了公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有利于公司捕捉市场机会,进而保证公司的成长性。 行业销售侧重于各大行业的客户开发和维护,主要客户为行业系统集成商和各大行业终端客户。公司的行业销售体系可以积极把握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机会,深入了解客户应用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配备专业知识强、经验丰富的技术支持人员和营销人员快速响应,为客户提供更智能、更精准、更前沿的综合产品解决方案,有利于公司在细分行业形成良好的口碑,继而形成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区域+行业”的营销体系相互协同、互为配合。区域发挥覆盖面广的优势,捕捉机会点,为行业客户开发提供信息与服务支撑。行业发挥专业性与经验丰富的优势,开发重点客户并形成影响,然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区域销售。 3、管理团队优势 公司管理团队稳定、团结、务实,大部分成员是公司创业至今的骨干人员,覆盖公司研发、营销、供应链、质量等各个业务部门,对公司文化高度认同,带领全公司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同时,公司管理团队均具有多年的自动化行业的从业经验,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自动化行业的研究,对客户的需求,设备的工艺性能和技术的发展均有比较深刻的见解和经验积累。公司的管理体系亦呈现扁平化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及精准制定运营策略并高效执行。 4、独有的竞争优势 (1)相较于本土品牌 公司采用深耕细分行业的差异化战略,经过多年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经验积累,已经在重工、轻工、高端装备等多个细分领域深入布局,并且在机器人、新能源、医疗等行业加快技术研发。未来伴随公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及大客户以点带面形成的技术积累,将有利于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和市场份额提升。 (2)相较于外资品牌 与外资品牌相比较,公司执行了紧贴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理念。产品开发团队遵循开发服务于市场的原则,在产品经理的带领下,直接接洽终端客户,与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充分理解产品需求,明确产品定位,确定以解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设计方案,依托公司的技术平台进行产品开发设计,通过完善的开发流程监督,确保产品开发质量,同时还使得产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易用性,为客户降低综合成本,提升客户产品品质与经营效益。 随着国内市场环境变化,客户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相比于外资品牌,公司积极把握市场变化趋势,不断推出新产品、完善解决方案,形成从前期客户需求调研到产品按期、高质量交付的全流程定制化产品交付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公司能快速搭建专用生产线,并组建专用制造人员,以确保产品数量及质量的交付要求。对于小批量的定制产品,公司均安排专人制造,争取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个性化定制水平满足客户需求。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升级迭代滞后及新产品研发失败风险 工控行业的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客户对产品的性能指标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行业参与者需要持续不断地开展研发活动来保持竞争力。公司长期推动技术研究团队致力于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在技术研发上保持高强度的投入,2022至2023年,公司的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10,715.52万元、16,377.2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83%、12.55%。 虽然公司目前的技术能力能够在产品技术参数以及产品集成度、可靠性、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满足客户的现有需求,但公司持续拓展新的下游应用领域将不断对产品的综合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公司需与下游行业客户持续保持沟通,并对下游行业技术方向以及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根据下游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客户需求同步进行技术开发。如果未来公司不能及时把握技术、市场和政策的变化趋势,在技术开发方向上发生决策失误,不能持续创新以适应下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不能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或者所研发的产品不能得到客户的充分认可,可能会面临技术升级迭代滞后及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将对公司业务的市场前景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2、技术泄密及人才流失风险 优秀技术人员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公司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随着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专业技术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公司的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向更多细分行业扩展所需的核心资源之一,即为优秀的工业控制技术研发人才和具备行业复合背景的产品开发人员。若公司不能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更高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研发条件,存在优秀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公司与公司技术人员签订的《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等措施并不能完全排除核心技术失密的风险。 (四)经营风险 1、伺服及控制系统收入增速放缓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按产品类别主要分为变频器类产品、伺服及控制系统,其中变频器类产品又分为通用变频器和变频器行业专机。 在国内传统通用变频器产品销量增速相对放缓的背景下,公司开始有意识地专注成长型业务的做精做强,并且通过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布局伺服及控制系统,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伺服及控制系统作为公司成长型业务,近年来表现尤为出色,增长较快,2023年度,公司伺服系统及控制系统收入42,306.9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7.91%。 报告期内,机床、纺织、印刷包装、机器人及3C产品等行业对机械设备的新增投资和更新换代需求促进了公司伺服及控制系统的销售收入增长,若未来国内相关行业增速放缓或市场规模萎缩,将会导致公司现有伺服及控制系统销售收入无法持续增长甚至发生销售收入下滑的情形。 2、IC芯片、IGBT等电子元器件进口依赖风险 电子元器件的设计及加工水平直接影响公司产品的性能,公司原材料中的部分高端电子元器件,如IC(集成电路)芯片、部分型号产品配置的IGBT模块等需要使用进口产品,系公司主要产品所需重要零部件。公司目前生产所需IGBT及集成电路芯片产品虽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实现国产自主替代,但集成电路芯片产品的国产替代方案在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仍需时间验证,公司部分产品暂时还需要依赖进口芯片。工控产品使用的芯片通常制程工艺在28纳米以上,在全球市场的需求量较大,若国际贸易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外资厂商减产,公司将面临核心电子元器件货源供应不足或者采购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变频器类产品、伺服及控制系统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IGBT、集成电路、电容类、低压电器、磁性器件、PCB等。报告期内,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均在80%以上,是营业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若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且公司不能通过合理安排采购来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并及时调整产品销售价格,将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1、毛利率下滑的风险 2022年度和2023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6.42%和38.49%,整体有所上升,主要原因系收入结构的变化及成本管控措施所致。公司毛利率受产品结构、原材料价格、下游行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如未来原材料价格、人工、能源以及折旧摊销等成本大幅上涨而下游销售价格传导不畅,或者未来市场需求大幅减少、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以及国内外贸易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导致货运等成本增加,则公司毛利率存在下滑的风险。 2、税收优惠政策变化风险 2022年度和2023年度,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20,286.75万元和31,371.38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28%和24.66%。公司产品的出口退税执行国家的出口产品增值税“免、抵、退”政策。未来随着公司出口业务的不断开拓,境外销售的金额将可能继续增加。如果国家对于出口退税的政策进行调整,将对于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3、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变化风险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第100号),公司销售的变频器类产品、伺服系统中嵌入的软件系统,按规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享受即征即退政策。2022年度和2023年度,公司计入其他收益的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的金额分别为1,600.48万元和1,845.18万元,占公司各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0.87%和9.27%。如果公司未来不能持续获得上述软件退税,或政策发生不利变动,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4、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外销收入主要以美元等外币结算。2023年度,境外销售收入为31,371.38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4.66%。公司未来计划有序拓展海外市场,外销收入整体规模预计将逐渐增加。近年来我国央行不断推进汇率的市场化进程、增强汇率弹性,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望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呈现常态化。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给公司业绩带来不确定因素,汇率的波动将影响公司外销产品的价格水平及汇兑损益,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5、应收账款增加有形成坏账的风险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和2023年12月31日止,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25,153.92万元和46,184.65万元,占各期末流动资产金额的比例分别为22.71%和32.50%。虽然公司应收账款账龄大部分在1年以内,且公司已经采取了严格的应收账款回收管理措施,以降低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的风险,但是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金额可能进一步增加,如宏观经济环境、部分客户经营状况等发生不利变化或公司对应收账款催收不力,公司可能面临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无法收回产生坏账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资金的正常周转。 (六)行业风险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不断推进,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市场快速增长,增长驱动力主要来自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安全控制需求。根据格物致胜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工业自动化产品和市场规模已达到约2,470亿元,同比增长3.0%,市场不断成熟并且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受宏观环境影响,工控设备升级的节奏有所加快,叠加缺芯影响下供应链安全重要性持续提升,工控产业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长期来看国内工控厂商仍然具备较高成长空间,有望实现逆周期增长。 尽管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市场正处于国产替代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从整体市场份额来看,外资企业如西门子、ABB、安川电机、松下电器等凭借品牌、技术和资本优势,仍占据大部分国内市场;同时,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发展迅速,参与者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与同行业对手的竞争过程中,公司依靠差异化的产品、行业解决方案、本土化的服务、较低的成本等优势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但如果公司不能保持竞争优势或行业供需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七)宏观环境风险 工业自动化控制主要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气手段,使工厂的生产和制造过程更加自动化、效率化、精确化,具有可控性及可视性,其技术应用范围较广,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产业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环节。 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的增长情况与下游制造业的景气程度高度相关,需求主要来自于下游制造业对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产线需求的增长。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重工、轻工、高端装备等行业,这些行业与宏观经济波动有一定的关联性。当宏观经济不景气时,下游行业可能减少对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投资,并相应减少对本公司产品的需求。因此,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时,下游行业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工业自动化行业竞争格局 全球工业自动化自20世纪40年代工业大生产开始发展至今,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竞争也越发激烈,经过优胜劣汰,形成了以ABB、西门子、安川电机、三菱电机为代表的跨国巨头主导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的格局。 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尤其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促进了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政府积极支持制造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了工控自动化市场的快速增长,本土自动化行业厂商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国产替代持续加速。目前,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已形成了以日系品牌、欧美品牌和本土品牌为主的三大品牌格局。根据格物致胜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末,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8.0%。展望未来,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新技术日趋成熟,国家对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支持加大,以及人口红利消退、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工控自动化行业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本土品牌逐步由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发展成为服务于流程工业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2、低压变频器领域 国内的变频器厂家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呈现向优势企业集聚的发展趋势。2021年,面对不稳定的贸易环境及宏观环境的影响,没有特点的小型企业抵抗系统性风险能力弱,逐步退出了市场竞争,行业集中度略有上升。2021到2022年,工业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严峻复杂,我国积极采取一系列举措,助力本土品牌平稳健康发展,国产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截至2022年末,在国内低压变频器(不含风电)市场,前十强企业市场占有率合计达75.7%,相比2021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 2022年国内变频器供应商因供应链稳定、价格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根据格物致胜,2022年中国本土品牌低压变频器占国内低压变频器市场的比例从2021年的40.50%提高到42.40%,增速明显。外资品牌在国内低压变频器市场中受到供应链影响较大,叠加国产替代加速,市场份额逐渐萎缩。 3、伺服系统领域 我国伺服系统市场参与者众多,从市场类型来看,在中小型设备市场中,日系品牌进入我国市场较早,以良好的性价比和较高的可靠性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高端市场中,产品主要针对一些复杂应用和特殊行业的需求,市场容量较小,欧美品牌凭借较高的产品性能在高端设备中占据优势。近年来,伺服系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2022年在国内伺服系统市场,前十强企业市场占有率为79.2%。 总体来看,本土品牌在伺服系统市场中已占据主导地位。本土品牌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市场持续扩张,2022年,汇川、台达、英威腾(002334)等多个本土品牌进入国内伺服市场排名前十中,同时位居市场份额第一的也是本土品牌。西门子、三棱、安川、松下等老牌跨国巨头受到国产品牌的快速替代,在国内伺服系统市场中下滑明显。 4、PLC领域 国内PLC市场较为集中,主要是欧日系品牌主导,国产可替代空间大。近年来,国产品牌正在凭借产品性价比高、交期短、客户需求快速响应的优势打开国内小型PLC市场,逐步替代外资份额。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在掌握小型PLC技术的基础上,也开始进一步拓展在中大型PLC产品上的布局。中大型PLC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更高,国产品牌在核心技术领域与外资品牌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格物致胜,2022年在国内PLC市场,前十强企业市场占有率为94.3%。 从整个PLC市场来看,西门子、三菱、欧姆龙、罗克韦尔、施耐德、松下等外资品牌占据了我国市场的主要份额。虽然本土PLC品牌市场份额较小,但是随着我国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汇川技术(300124)、台达、信捷电气(603416)等本土品牌凭借较高性价比和定制化机型开发能力,在国内PLC市场的竞争力持续提升。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电机驱动、电力电子、运动控制技术为立足点,专注于电气传动和工业控制领域,秉承不断进取、努力奋斗的创业精神,致力于“成为电气传动和工业控制领域的一流企业”。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经营理念,全力推进产品替代进口、场景化解决方案、TOP客户定制开发与服务,持续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促进电气传动和工业控制领域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经营计划 1、OEM与项目型相结合,发力战略市场 目前,公司在国内21个主要省市设立常驻业务和技术服务团队,在深圳、西安、印度、香港等地成立多个分子公司,同时也建立了独联体、波兰、意大利等多个海外办事处及服务网点,业务遍及东南亚,欧洲、美洲及非洲,正在逐步向全球化服务迈进。公司采用OEM销售与项目型销售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定制开发服务。面向OEM市场,公司多以设备的批量供应为主,辅之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面向项目型市场,公司更多的围绕工程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通过OEM市场与项目型市场的双向发力,公司面对分散的应用场景和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可以更全面地掌握下游行业的动态,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从而创造更多的盈利机会,全方位提高公司在工控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深耕多年,建立了全面而丰富的产品框架平台,不断深挖行业需求,打造了成熟的全套解决方案,持续拓展重工、轻工、高端装备、新能源、机器人等领域。在制造自动化和“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后续公司将在巩固现有市场地位的基础上,紧抓工控行业发展机遇,围绕战略市场开发多元化、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公司可持续增长新引擎。 2、基于原有优势,聚焦技术研发创新,保持核心技术领先 公司以电机驱动、电力电子、运动控制技术为立足点,专注于电气传动和工业控制领域,不断研制成功并推出功能更强、质量更优和效率更高的新产品。公司变频器类产品在支持的电机类型、开/闭环矢量控制性能、电机参数学习等技术指标上,伺服系统及控制系统类产品在产品性能、产品系列广度、高级算法等性能技术指标上,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公司工业自动化产品不断扩展新领域市场,在高速电机、矿山、机床、纺织等行业实现快速增长。通过在不同下游应用领域的深耕,公司在不断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也积累了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理解,在产品研发、设计、配置以及售后维保服务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终端客户需求,为行业头部客户提供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与客户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品迭代,着眼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性能的提升,在保持和巩固优势产品市场地位的同时,专注成长型业务的做精做强,提高伺服系统与控制系统和各类电机产品在公司收入结构中的占比,为客户提供覆盖控制层、驱动层和执行层的完整行业解决方案,推动公司向全球领先的工控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迈进。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公司也尝试将核心技术进一步延伸至具有技术相关性的高景气赛道,在新能源领域进行全面布局,围绕光、储、氢等行业拓宽产品线。未来,我们将依托自身优势,不断加大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以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顺应“数字化”赋能趋势,推进智慧化生产 我国正处于信息化、数字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融合期。报告期内,公司顺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开展数字化生产基地建设。将“数字化”融入工业生产,一方面降低生产过程中对人工的依赖,实现无人/少人化生产,提高生产基地的空间利用率、产品生产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公司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设计到生产制造之间的不确定性,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可靠性,为企业带来更高效、更优质的生产方式。 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速推进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未来公司将瞄准打造高标准智能制造场景,从顶层设计到执行端全链路打通,以“数字化”赋能工业智能制造,深度融合行业应用场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制造业相融合,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全流程的不间断数字化管控,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智慧运营,携手各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节能化迈进。 4、深度嵌入信息化,加强智能化仓储建设 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变革,以及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制造业企业已经到了生产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时刻。未来,公司将通过强化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打造控制端到执行端的全流程信息化管控,从而提高公司整体信息化水平和运营效率。 在智能制造与柔性化生产的新时代下,国内仓储自动化正由自动化集成系统向智能自动化仓储迈进。公司为了扩大公司的仓储容量,将加强打造智能化仓储建设,以提高公司仓储空间利用率和仓储作业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仓储作业的标准化和运行效率,满足公司的战略发展需求。 5、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内部管控流程 公司将持续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尊重人才”的核心价值观。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内部人才队伍的自我培养。基于公司和个人业绩目标,做好人才发展体系及激励体系建设工作。强化团队建设,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核心人才和管理达到一流企业水平持续精进。 公司也将继续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运行规范化。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公司各项工作,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推进公司规范化运作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