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数据治理,实施流程再造,推动财务数字化转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21 21:58

(来源:财资一家)

:推动财务的数字化转型

作者:卢洁珏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承办的四川省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项目学员,供职于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来源:《中国会计报》

一、做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对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

财务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项单纯的财务工作。仅靠财务系统去推动,其效果和价值都将大打折扣。目前,大多数企业将财务部门定位为职能部门。即便设立了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岗位,该负责人也未必能对企业进行全面管控。因此,鉴于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系统性,企业高层尤其是“一把手”应参与并全力支持此项工作。

在做好顶层规划的同时,企业也要基于战略视角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企业不应将财务的数字化转型简单定义为职能战略,而应融入企业总体战略,将其认定为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了解高层对于企业战略现状和未来的规划,将企业战略思路嵌入财务数字化转型方案,以确保财务数字化转型从整体规划、蓝图设计环节即能满足企业战略落实甚至是未来的战略转型。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现目标:

一是要从顶层规划入手,以整体蓝图设计为指引,基于业务流程、财务流程、管理流程,结合企业的成熟度进行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转型推进路径。

二是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小步快走的策略,选择适合的业务场景加强投入,建议让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业财融合等场景先实现数字化。

三是充分认识财务数字化转型的长期性、复杂性,做好长效建设准备。对每个阶段性成果进行效益评估,考量数字化场景的可行性,并适时优化及修正,以保障整体进程顺畅,确保全局利益最大化。

二、强化数据治理

财务的数字化转型对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据的质量水平也决定了财务数字化转型作用的发挥程度,因为数据治理是财务数字化转型乃至业财融合工作的核心与重点。在转型初期,企业由于缺乏经验,数据方面容易出现数据共享程度低、数据准确性不够、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颗粒度不足、数据及时性待提升等常见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七方面入手。

一是实现数据共享。

根据信息系统理论,各个系统之间相互打通,并让系统的数据能够被各个业务模块所调用,让数据在业务和财务系统中流动,在建立数据管理和调取分级授权机制的前提下,真正实现数据共享,摆脱“信息孤岛”的困境,可以为数据在各层面创造最大价值提供基础。

二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一方面,企业可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利用新技术,打通系统接口,减少人工录入数据的情况。同时,通过设定检查稽核逻辑及时发现和修正数据错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可以从管理角度出发,根据数据来源确定各类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的主责部门,通过规范人员操作,加强人员和业务管理、考核,提高原始数据的准确性。

三是统一数据来源。

通过逐步改变财务运作模式中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分属不同系统的情况,企业可以防范不同系统中数据不统一的情况。在具体工作层面,则可以通过系统升级和进一步打通与集成,建立统一的主数据管理模块,明确各类主数据的主责部门。同时,通过标准化的流程使财务和业务工作的溯源更为便捷,实现业务和财务共用一套数据,统一各业务数据来源,杜绝同一数据重复录入的情况,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四是统一数据标准。

同一个经济数据,在不同的业务板块中可能被反复应用。因此,数据标准的统一是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通过夯实数据基础,实现数据和指标的口径一致,从而达成从业务发生到财务分析全流程数据的一致且清晰表达,为统一数据来源、实现数据共享提供基础。

五是增加数据颗粒度。

重新评估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监督控制等各环节对数据颗粒度和维度的需求。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数据的产生、采集、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细化、完善数据颗粒度标准,并在系统中加以固化。基于此,便于通过建立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和数据分析模式实现数据分析应用和价值挖掘,实现将数据转变成能够产生价值的“资产”,最终推动企业经营决策由流程驱动向数据与流程驱动并重转变。

六是增强数据的及时性。

利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增强数据产生、采集、处理和应用各环节的及时性。技术手段包括优化硬件和软件系统、增加硬件设备等。管理手段则包括制定管理规范、调整人员绩效考核规则等。

七是丰富外部数据接口。

企业可以着力于不同职能部门间的连接。同时,可以打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银行、税务等系统,形成相关产业链互联互通的价值网络。通过全面协作提升整体运营绩效、把控运营风险,实现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发展。

三、实施流程再造

在财务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不应因循守旧,只是将原有的流程“上线”了事。由于数字化业务场景与原业务场景的差异,企业业务流程体现了更多可能性和更为复杂的交叉性。因此,企业在财务数字化转型中可以跳出传统思维,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谋划,解决各职能部门间存在的矛盾,确保财务数字化转型的优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具体而言,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建议在转型过程中关注三方面。

第一,业财流程优化,实现闭环管控。

财务数字化转型依赖经济业务的可理解性和规范性,因此,业务前端是关键。其对于业务流程的梳理至关重要。

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标准化理论,利用流程线上化进一步推动业务管理的规范性、业务流程设计的合理性。同时,在业务流程中嵌入财务管理思路进而提升业财有效融合。另一方面,要督促财务人员从过往单纯的财务工作者身份向复合型人才转型,熟悉企业的业务情况尤其是业务异常和业务变动等,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对整体业务进行科学的规划,为业务运营提供高质量支持。

第二,以智能财务为手段,自动化、简化流程。

智能财务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为财务的数字化转型“画龙点睛”。缺乏新技术应用的数字化转型是没有灵魂的。企业可以大量借鉴智能财务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减少财务人员的重复劳动,提升效率。

第三,建立线上风险预警体系,形成风险闭环管理。

企业应该结合风险管理工作对流程进行管控,将以人为主导的风险管理机制向以数据、以系统为主导的线上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将依赖事后检查和监督的风险管理方式向以事前防控、事中监控为主转变。强化数据的风险防范、预警、应对功能,强化穿透监测,将风险防控措施、异常指标监控和警示标准嵌入系统逻辑,实时反馈异常风险情况,实时通过冻结流程、资金等方式应对风险,将风险管理思路和规则贯穿业务全流程和全系统,建立闭环的线上风险管理体系。

《2024—2025年中国司库报告》以“数智化动能,共建中国式司库”为主题,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司库、司库体系建设和管理重点、未来司库洞察和发展趋势三个视角展开,全维度刻画和勾勒中国式现代化司库的发展全景。

《2024—2025年中国司库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司库报告通过收集、调研、访谈、对标,形成了多类型、多属性、多规模、多阶段的企业案例样本库,包括央企,国企,民企和上市公司等。此次,报告对标杆案例进行特别策划、独立成册,即《标杆案例集》,进一步发挥司库标杆引领,持续挖掘具有借鉴意义和典型价值的中国司库建设样本。通过综合实践、卓越司库和智慧财务三个维度加以展开论述。

通过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次司库报告精心打磨33万字以上、123张数据图表、63家企业案例和18家银行案例,多视角、全方位展示中国企业司库管理的发展视图,共建中国式司库。

订购平台,微信小程序:财资知识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