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方略:ESG投资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秋风渐起,但刚过去的这个炎热的夏天让人们再次意识到减缓气候条件恶化的重要性。呼吁行动起来关注气候变化,我们不仅在保护地球,我们也在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才能让人类的生存得到延续——我们是要在还有时间和空间的时候挽救人类自己。
全球多地出现持续极端高温天气,加上就在眼前发生的事件——三年来新冠疫情对人类生命安全、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重要议题。是的,这是人们在这段时间内少有的能达成如此共识的话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投资领域,ESG投资开始得到更多关注。ESG投资理念源于国外,并在全球市场迅速发展。中国的ESG投资规模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也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双碳”战略部署中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用ESG标准进行管理,中国的监管部门也发布系列政策来推动企业对ESG相关信息的披露。
事实上,企业ESG管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工具,人类的目标是在这个工具的前面。如果有一天,我们都可以放下这个工具,才是人类真正的觉醒之时。
目前,ESG投资在全球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投资机构倾向于结合多种ESG投资策略进行投资决策,ESG整合策略取代负面筛选成为最受欢迎的可持续投资策略;二是投资者为创造额外收益并规避下行风险,将ESG因素纳入Smart Beta投资策略;三是气候风险因素成为投资决策中最受关注的ESG因素。
国外ESG投资市场相对成熟,而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处于方兴之时的ESG投资市场,有企业在行动;也有投资机构推动企业在行动。
在本报告中,国外方面,我们主要介绍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ESG投资情况;国内方面,我们重点关注了被划进这一范畴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公募基金和ESG指数的发展形势。
此外,我们列举了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不同案例来观察ESG因素对投资市场的影响。在过去、现在或者未来,企业ESG管理如何,它是一家公司的声誉,也是人们回避不掉的评价体系。它可以给品牌擦亮颜色,也可以让一个品牌黯淡无光。对于投资者而言,好的ESG管理公司无疑会得到更多资本的青睐——人们会认为它是值得投资的,或者认为它对投资资金而言是相对安全的。
过去十多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来推动ESG投资。我们认为,未来ESG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巴黎协定》的签署使得投资者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项目;二是“双碳”战略使得碳排放被纳入投资考量;三是新冠疫情的影响让人们有了重新的认知,它推动ESG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重要共识;四是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将继续成为ESG投资市场的重要推动力。
共识有了,还需要行动,一步步成为脚下的路。ESG投资在中国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ESG投资理念在国内尚未深入普及,企业缺乏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其次,相关政策缺乏统一标准,企业ESG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第三,ESG评价体系不同,导致评价结果各异。
针对ESG投资在中国市场发展的薄弱之处,本报告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推广ESG投资理念,进一步增加高质量ESG产品的数量与规模;二是规范ESG信息披露体系,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三是推进ESG评价规范化与标准化,加大政策驱动力度。
当有一天,人们不用再去谈ESG的指标体系,而是把可持续的管理理念和投资理念当成自觉行为的时候,我们的世界会变得好很多。而现在,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时候。
正文
一、ESG投资的理念及其起源
1、ESG投资的理念
ESG投资是指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将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因素考虑在内的一种投资理念。投资者可以基于上述三个因素,综合考量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并据此做出投资决策。具体来说,ESG投资就是将可能影响到企业可持续性经营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等非财务因素纳入财务分析,并包含在投资与研究的范畴之内。通常,ESG因素的涵盖范围如表1所示。
近年来,随着中国持续推进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正逐渐理解和接受ESG投资理念。ESG投资等相关词汇也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类词还包括负责任投资、道德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可持续投资等。虽然遣词造句不同,但大致意思趋同。
表1 ESG各因素主要涵盖范围
来源:中证指数
2、ESG投资的起源
早在16世纪,以价值观为驱动因素的伦理投资形式就出现了,后来这一理念被后世所推行,例如,反对核武器制造和投资军队的和平女神世界基金于上世纪中后期诞生。20世纪60年代,伦理投资在获取收益的同时,结合社会责任、伦理行为、环境保护等观念,演变为早期的社会责任投资。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责任投资的概念进一步发展,演变为可持续责任投资,ESG投资框架逐渐成型。
ESG投资的概念提出于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 Compact)发布的《在乎者即赢家:连接金融市场与变化中的世界》(Who Care Wins—Connecting Financial Markets to a Changing World)报告。该报告为将ESG价值驱动因素纳入金融市场研究、分析和投资,邀请不同金融部门参与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共同寻求解决方案。2005年的Who Cares Wins会议首次将机构投资者、资产经理、买方和卖方研究分析师、全球顾问和政府及监管机构聚集在一起,对ESG价值驱动因素在资产管理和金融研究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探讨。与会者基本一致认为ESG因素在长期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安南(Kofi Annan)邀请了一批世界领先金融机构的投资者共同制定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成立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该原则于同年4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发布(表2),为将ESG问题纳入投资实践提供了可行性指南。此后,在UNPRI的推动支持下,ESG投资在全球迅速发展。
表2 UNPRI六项原则具体内容
来源:UNPRI
二、ESG投资策略分类
在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发表的《全球可持续投资回顾2012》中,首次对ESG可持续投资策略进行了分类与定义,目前已成为全球的分类标准。欧洲可持续发展论坛(Eurosif)也有类似的分类。为反映全球可持续投资行业的最新理念和实践,2020年10月,GSIA还对定义进行了修订,目前主流的七类投资策略如下:
1、ESG整合
ESG整合策略是指投资经理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系统而明确地纳入财务分析中。这种类型涵盖了在投资的主流分析中对ESG因素与财务因素的明确考虑。整合过程的重点是分析ESG方面的问题对公司财务的潜在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将影响纳入投资决策。
2、公司参与和股东行动
公司参与和股东行动策略指利用股东权利影响企业行为,提交或共同提交股东提案,在ESG准则指导下进行委托投票。这种策略强调了公司积极开展,股东积极参与ESG方面的业务,仅参与公司治理并不足以被计入这一战略。股东要利用自身在企业中的影响力,积极投票并支持公司遵循ESG准则的行为与活动。公司参与和股东行动是一个长期过程,能够增加企业ESG相关信息的披露行为并增强ESG对企业的影响力。
3、规范筛选
规范筛选是指按照基于国际规范所制定的最低商业或发行人标准筛选投资。关于ESG因素的国际标准和规范一般是指由联合国(UN)、国际劳工组织(ILO)、经合组织(OECD)和非政府组织(如国际透明组织)等国际机构定义的标准和规范。
4、负面筛选
负面筛选是指基金或投资组合按照特定的ESG准则剔除若干特定行业、公司或业务。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基于道德或价值观的排除法,因为排除标准通常依赖于基金经理或资产所有者的选择。常见的排除标准包括特定的产品类别(如武器、烟草)、公司行为(如腐败、侵犯人权、动物试验)以及其他争议行为。
5、正面筛选
正面筛选是指投资的ESG表现优于同类的行业、公司或项目,且其评级达到规定阈值以上。根据ESG准则,在一个类别或等级中选择或加权最佳ESG表现的项目、公司或行业。或者说是在确定的投资范围内,选择或加权由ESG分析确定的表现最好或改进最大的项目、公司或行业。这种方法包括“同类最佳”、“整体最佳”和“尽力而为”。
6、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
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是指投资有助于可持续解决方案的主题或资产,本质上致力于解决环境和社会类问题,如缓解气候变化、绿色能源、绿色建筑、可持续农业、性别平等、生物多样性等。主题基金需要进行ESG分析或筛选,然后才能被列入这一方法的范畴。
7、影响力投资(社区投资)
影响力投资指的是对解决社会或环境问题的特定项目进行投资,目的是在获得财务回报的同时产生积极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影响力投资包括小额信贷、社区投资、社会商业/创业基金等。其中,社区投资指的是资本专门投向传统上服务不足的个人或社区,以及向具有明确社会或环境目标的企业提供融资。其基本原则是采取措施改善现有的物理条件、教育资源或就业机会等,为相关方带来价值和收益。
三、ESG投资呈现的新特征
1、负面筛选不再是最受欢迎的,投资机构倾向于多种ESG投资策略相结合
根据GSIA的《全球可持续投资回顾2020》报告统计,2020年全球规模最大的可持续投资策略是ESG整合策略(图1),资产总额达到25.2万亿美元。其次是负面筛选策略,规模为15.9万亿美元。可以发现,与2018年相比,负面筛选为最受欢迎的可持续投资策略的情况有所改变,ESG整合代替负面筛选跃居第一。从2016到2020年,ESG整合策略涨幅达到143%,年复合增长率为25%。此外,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正在使用多种ESG投资策略的组合进行投资决策,而非单一依靠某种策略(表3)。例如,欧洲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对投资经理提出了在其投资中纳入可持续发展风险的要求,从而致使负面筛选、规范筛选和ESG整合成为该地区金融产品的投资策略。多种ESG投资策略相结合也正成为全球可持续投资行业整合可持续性风险和机遇的一种手段。
图1 2016、2018和2020年全球可持续投资策略规模(万亿美元)
来源:GSIA、第一财经研究院
表3 2020年全球各地区可持续投资策略份额
来源:GSIA、第一财经研究院
2、ESG因素及其评分与Smart Beta策略相结合,创造额外收益并规避下行风险
将ESG因素纳入Smart Beta投资组合已成为ESG投资的一个新特征。在投资组合构建过程中,ESG因素及其相对应的评分可以作为权重指标,创造额外的风险调整收益,降低下行风险,并强化投资组合的ESG风险应对能力。富时罗素(FTSE Russell)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全球资产所有者打算将ESG因素应用于Smart Beta战略中。在现今使用Smart Beta战略的受访者中,表示将会结合ESG因素的比例在2020年达到58%,相比2019年多出14个百分点。这一情况在北美地区更为明显,从2019年的17%增长到2020年的42%。此外,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考虑在未来一到两年间提升Smart Beta中融合ESG因素的配置。ESG与Smart Beta相结合能够获得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或将成为流行趋势。
3、气候风险因素成为投资决策中最受关注的ESG因素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气候风险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倾向于使用气候情景来评估投资组合的气候风险,包括实体风险(如风暴、森林大火等造成损失)和转型风险(如石油需求量下降,新能源需求量上升)。根据Statista的数据统计(图3),2021年全球投资者考虑的最主要的ESG因素为气候风险因素,有79%的受访者表示,这一因素是最重要的风险或机会因素。其次是公司治理因素(55%)和多样性、平等与包容(DEI)因素(52%),人权政策实施因素占比为45%,位列第四。
图2 2021年全球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包含的主要ESG因素及占比
来源:Statista、第一财经研究院
四、国外ESG投资发展现状
推动实现可持续目标和气候转型需要全球市场的共同努力。在UNPRI的引领和推动下,2021年,全球涉及ESG投资的资产规模超过121万亿美元,较2020年的103.4万亿美元增长超过17%。截至2022年6月30日,共有5021家机构加入PRI。其中,资产管理者3811家,资产所有者694家,服务提供商516家。
图3 全球各区域UNPRI签署方数量及占比
来源:UNPRI、第一财经研究院
ESG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根据GSIA的统计,从2018到2020年,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最大的是美国和欧洲,占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的80%以上。资产增长最快的是加拿大,增长48%。其次是美国,增长42%。日本位列第三,增长34%。统计显示,欧洲该的该项数据为下降13%,报告将此归结于欧盟立法对该地区可持续投资的定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的数据偏差。
图4 2020年全球主要地区可持续投资资产占比
来源:GSIA、第一财经研究院
图5 2018-2020年全球主要地区ESG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及增长率
来源:GSIA、第一财经研究院
1、美国ESG投资现状
美国已成为ESG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GSIA统计,美国在2020年的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达到17.1万亿美元,占美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的33%,在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中占比48%。据UNPRI官网的数据,2021年美国PRI签署机构共961家,相比2020年的686家增加了275家,同比增长40.1%。截至2022年6月30日,美国签署PRI机构共1003家。其中,资产管理者854家,资产所有者65家,服务提供商84家(图6)。
图6 美国签署UNPRI机构占比情况
来源:UNPRI、第一财经研究院
在ESG投资策略的选择上,美国排除了负面筛选,在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影响力投资和社区投资、正面筛选和ESG整合方面持有全球资产的较大比例。根据美国可持续和责任投资论坛(US SIF)发布的报告Report on US Sustainable and Impact Investing Trends 2020,投资机构资金中,公募资金和保险资金占比较大,比例约为54%和36%。其中,投资机构更关注社会方面问题,包括战争风险、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等。
由于政府换届,美国可持续投资的监管政策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前总统特朗普领导的政府试图通过在劳工部(DOL)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采取行动限制可持续投资。如今,拜登政府已经采取多种措施来扭转形势并减轻前期影响,包括不限制退休计划中考虑ESG标准和代理投票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ESG信息披露等。其间,可持续投资的热潮未被影响,投资者对ESG投资的兴趣持续升温。
2、欧洲地区ESG投资现状
据GSIA统计,2020年欧洲地区可持续资产投资规模为12万亿美元,占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的34%,仅次于美国,但相比2018年的14万亿美元有所下降。实际上,该时段处于修订可持续投资定义相关的过渡期。不考虑计算偏差,欧洲地区的可持续投资规模依旧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与美国热衷于可持续发展主题策略不同,欧洲地区采取的多数策略集中于规范筛选和负面筛选策略。由于欧盟《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提出将可持续发展风险纳入投资的要求,除负面筛选、规范筛选外,ESG整合策略也成为该地区金融产品投资过程的一部分。在ESG资产配置方面,据Eurosif的数据,欧洲地区的股权类产品占比最大,高达46.5%,其次为债券类产品,比例约为40%,储蓄类ESG金融产品占比最小,不足3%。
图7 欧洲地区ESG投资策略及对应规模占比
来源:GSIA、第一财经研究院
自2018年欧盟可持续金融行动计划发布以来,特别是《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中可持续投资的新定义,对ESG投资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SFDR要求投资经理在其投资中纳入可持续风险,从而使GSIA所定义的可持续投资策略,如负面筛选、规范筛选和ESG整合纳入投资金融产品的预期流程。为帮助投资者、公司和发行人向低碳经济过渡,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法条例也于2020年生效。这一举措有助于欧盟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实现并激励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此外,欧盟委员会还发布《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要求大公司定期发布其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报告。由于欧盟政策不断向ESG方向倾斜,从长远来看,欧洲地区可持续投资趋势向好。
3、日本ESG投资现状
根据UNPRI,日本2020年覆盖的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为2.87万亿美元,占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的8%,相比2018年的资产规模增长了34%,仅次于加拿大(48%)和美国(42%)。2020至2021年,日本PRI签署机构增至102家,新增16家,同比增长18.6%。截至2022年6月30日,日本共有115家签署PRI,包括资产管理者79家,资产所有者25家,服务提供商11家(图8)。
图8 日本签署UNPRI机构占比情况
来源:UNPRI、第一财经研究院
从日本责任投资论坛(JSIF)在2020年发布的报告White Paper on Sustainable Investment in Japan来看,可持续投资规模最大的ESG策略是公司参与和股东行动,其次是ESG整合。就整体趋势来说,增长最快的可持续主题投资策略较2019年同比增幅高达131.3%,但公司参与和股东行动的资产规模却有所下降,减少12.6%。此外,在日本可持续投资资产中,债券产品占50.3%,股票类产品占47.7%。同时,日本在环境方面较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如温室气体减排和海洋污染等问题),在社会方面较关注工作环境(如人员培养等),在公司治理方面较关注董事会有效性、公司上市政策以及股权设计等。
2021年日本发布《绿色增长战略》,提出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并发布《气候转型融资基本准则》,旨在加强ESG可持续投资的地位。此外,东京证券交易所在2021年还对企业治理条例等相关文件进行了修订,增加气候变化、劳动力公平及待遇等可持续主题。
五、中国ESG投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欧美国家可持续投资理念的影响,中国ESG投资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据UNPRI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国市场已有103家机构签署了PRI(表4),其中,资产管理者75家,资产所有者4家,服务提供商24家。从2012年起,中国开始参与UNPRI,至2017年签约数量仍为个位数。2017至2018年,签约数量激增。2020至2021年,除拉丁美洲(77%)外,中国是签约数量增长最快的市场,涨幅为46%。
图9 中国签署UNPRI机构占比情况
来源:UNPRI、第一财经研究院
图10 中国签署UNPRI机构数量
来源:UNPRI、第一财经研究院
从中国的PRI签署机构数量方面来看,中国市场的ESG可持续投资践行者在不断增加。根据UNPRI,国内有10家金融机构参与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项目,覆盖银行、资产管理和保险,其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试点协调人)、江苏银行、兴业银行、湖州银行、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平安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航信托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资产总额约 50 万亿元人民币。此外,华夏基金、华宝基金、中国平安、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和中国南方基金六家中国内地金融机构加入了气候行动100+倡议,通过实施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 TCFD框架,加强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
中国市场对ESG投资的认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的调查,在个人投资者中,了解ESG投资(或绿色金融、责任投资等词汇)的受访者仅为17%,该比例较去年上升6%,有83%的受访者不了解ESG投资。虽然了解比例、理解程度有限,但其中仍有大部分投资者会在投资中考虑环境保护、气候风险、减排、商业道德、劳工权益与安全等ESG因素,且对ESG了解程度越高,就越容易采纳ESG投资。调查还显示,个人投资者倾向于正面筛选策略,并且大部分未考虑过ESG因素的个人投资者表示将尝试ESG投资策略。
表4 中国签署UNPRI机构名单
来源:UNPRI、第一财经研究院
《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2021》将中国主要责任投资(广义ESG投资,仅涉及ESG三项任意一项即可)类型分为绿色信贷、可持续证券投资和可持续股权投资。同时,可持续证券投资分为可持续证券投资基金(包括ESG公募基金和ESG私募证券基金)、可持续债券(包括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社会债券)和可持续理财产品,可持续股权投资分为ESG私募股权基金和绿色产业基金。其中,绿色信贷余额市场规模最大,达到14.7万亿元,绿色债券次之,规模为16500亿元。ESG公募基金市场规模虽不如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却是个人投资者最常见的ESG投资标的,许多个人投资者越发倾向于投资ESG公募基金。随着英美日的三家大型养老金机构联合发布了一份题为《携手共建可持续的资本市场》的公开声明后,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也逐渐开始关注ESG领域。养老基金作为大体量资产所有者,其长期投资属性与ESG投资相契合,是ESG投资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推动力。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1》介绍,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和海外大型养老基金在ESG投资方面都有一定的实践,国内养老基金资产管理机构正积极参与并探索。社保基金作为养老金体系中的战略储备部分,成为中国养老金在ESG投资实践中的先行者。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披露,“十三五”时期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累计6857亿元,基金规模从期初的15083亿元增加到2459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0.27%。目前国内ESG投资的主流仍集中于股票、绿色债券、公募基金,均不属于养老基金政策界定的主要配置领域。养老基金的ESG投资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包括可持续投资占比不高、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标准等。
表5 中国主要ESG责任投资类型及规模
来源:China SIF
1、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常被称为可持续融资或环境融资,是金融机构通过信贷为可持续商业项目提供贷款机会,从而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在贷款业务管理中增加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防范,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相比其他责任投资类型,中国市场的绿色信贷市场规模最大。据GSIA和China SIF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绿色信贷余额高达11.5万亿元,占总贷款规模的6.7%。2021年,中国绿色信贷余额上升至14.78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8.58%,规模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的绿色信贷起步较早,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使中国市场的绿色信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7年12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企业)评级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18年起,经央行内部评级达标的绿色贷款将纳入货币政策操作合格担保品范围。2018年1月,人民银行发布《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要求金融机构报送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多家银行已出台绿色信贷专项补贴政策,创新绿色权益担保方式,开辟绿色授信审批通道等。据银保监会数据,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五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2、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是指发行人依法发行的,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产业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目前,中国ESG可持续债券类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资产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债券以绿色债券为主。据China SIF的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规模为1.65万亿元,约占国内ESG投资规模的9%。
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起始于2015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是国内第一个绿色债券标准。2021年4月,该目录进行了首次更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将绿色项目分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六大领域(表6)。此次目录的更新首次统一了相关管理部门对绿色债券项目的界定标准,加速了绿色债券市场的融合与扩大。202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纳入绿色债券,且与绿色信贷等权重,引导各大银行投资并持有绿债资产。2021年9月,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市场化评议操作细则(试行)》及相关配套文件,规范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业,对推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表6《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目录
来源:人民银行网站,第一财经研究院
3、ESG公募基金
ESG公募基金又可分为ESG主题基金和泛ESG主题基金,两者的区别在于ESG主题基金需覆盖ESG三个领域,泛ESG主题基金只需覆盖ESG中任意一到两个领域。由于对ESG基金(特别是泛ESG基金)的范围界定有所不同,各大机构对ESG基金规模的统计也有所差异。据China SIF的数据,中国最早的泛ESG公募基金于2005年推出,但2015年前增长缓慢,每年新增基金数量均为个位数。截至2014年底,仅有31只泛ESG公募基金。从2015年起,每年新增基金均超过10只,并于2020年底达到近140只。截至2021年10月底,泛ESG基金实现飞跃,产品数量达到344只,基金规模增至2020年的两倍多,达到5400多亿元。特别是主动型泛ESG基金,数量约占67%,且收益表现强劲,一年和三年区间净值增长率均为正数。
虽然分类存在差异,但其他机构的统计也表明,近年来ESG基金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Wind数据显示,2020-2021年,ESG公募基金新发产品超过50只,新发产品总规模接近400亿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ESG投资基金板块共成立261只ESG公募基金,基金规模合计超过3600亿元,其中规模超过10亿元的产品有89只,占比34.1%;规模超过5亿元的产品有121只,占比46.4%。
从成立时间和数量方面来看,2019-2021年ESG基金成立数增幅较大。2020年较2019年增长123%,2021年较2020年增长138%。截至2022年6月底,在261只ESG投资基金中,成立三年及以上的共计108只,成立五年及以上的共计90只,成立一年内的共85只。中国ESG公募基金投资市场最常见的是混合型、股票型和债券型基金。根据一级分类标准,混合型、股票型、债券型基金分别占58.2%、33.3%和6.1%。
从基金表现方面来看,ESG基金长期表现比短期更好。在可追溯的范围内,ESG基金平均近三年回报24.8%,近两年回报19.3%,近一年回报-1.5%。截至2022年6月底,ESG投资基金三年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平均水平达到104.0%,其中,混合型和股票型分别达到106.8%和101.7%,表现较好。而一年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与三年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相差较大,平均数值为-1.5%,其中股票型和混合型的增长率均为-1.5%,债券型为0.2%。
从基金排名方面来看,成立年限在6-8年的ESG基金相比同类基金收益表现更好。在261只ESG公募基金中,分别有93只和59只近一年一级分类标准同类基金收益排名排在前50%和前25%,基金平均成立年限为6.3年;分别有73只和47只近三年一级分类标准同类基金收益排名排在前50%和前25%,基金平均成立年限为9年和8.3年。
从基金波动率方面来看,ESG基金与同类基金相比波动幅度略大一些。截至2022年6月底,ESG投资基金约有76.6%近一年年化波动率高于一级分类标准同类平均水平,约有88.1%近三年年化波动率高于一级分类标准同类平均水平。从波动程度来看,股票型波动最大,混合型次之,债券型波动均低于同类平均,稳定性较高。
图11 ESG公募基金成立时间及数量
来源:Wind、第一财经研究院
表7 ESG公募基金产品列表(成立超过三年且同类基金三年&一年收益排名前50%)
来源:Wind、第一财经研究院
随着A股市场趋向国际化,同时受欧美国家投资理念等影响,中国市场对ESG投资的认知不断深化,越来越多ESG相关基金出现在中国投资市场。从基金成立时间来看,2018至2021年,ESG基金发行势头迅猛。但从全球的角度来看,ESG基金在中国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ESG基金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仍不足2%。
4、ESG指数
ESG基金和泛ESG基金还可以各自再细分为主动型和指数型。主动型是指基金管理人采取主动投资方式选股,指数型是指跟踪ESG投资领域相关指数的被动投资方式。据China SIF统计,截至2021年10月底,A股在沪深交易所共发布66只泛ESG指数。其中,国证治理指数于2005年最早成立。2008-2020年,泛ESG指数数量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加4只左右。2021年,泛ESG指数数量增加11只,增长迅速。
据中证指数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境内市场ESG类指数共57只,ESG类指数基金规模超过300亿元,其中ESG类ETF的规模为189亿元,较2019年的26亿元增长迅速。从历年发布ESG类指数的数量来看,2019年发布数量为2018年发布数量的6.5倍,发行数量快速增长,2020年新增11只。新冠疫情的催化与碳中和战略的实施使得ESG指数产品发展越发迅猛,截至2021年6月底,中证指数公司累计发布70条ESG等可持续发展相关指数,其中56条为股票型指数,14条为债券型指数。
六、ESG争议案例以及市场和投资者的反应
ESG争议事件是指公司运营或其产品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的实例或持续情况,包括涉嫌违反法律法规,或涉嫌违反公认国际规范、全球公约等。近年来,投资者对ESG争议事件的容忍度不断下降。企业关于社会责任的负面新闻被曝出时,投资者乃至市场都会给出强烈的负面反应。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票价格下跌就是非常显著的市场反应之一。越来越多投资者关注ESG,希望在ESG争议事件发生之前做出预判,规避相关风险。
以下选取多个不同行业近年来发生过重大ESG争议事件的上市公司,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角度列举案例。市场反应则量化为各公司股票价格走势,以便观察与佐证。另外,选取1个特殊ESG争议案例,分析投资者仍需要关注的更高层面的ESG问题。
1、环境类
案例1: 大众汽车的“排放门”
2006至2015年,大众汽车[XFRA:VOW]使用专门应对尾气排放检测的软件伪造排放结果,使汽车能够在车检时以环保车辆标准过关,而实际排放量超过法定标准数十倍。2015年9月,美国环境保护署对此造假违规事件进行了指控。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全球多国对当地的大众公司展开调查,事件涉及多种热门车型,数量多达上千万辆。截至2020年,该公司在此事件上的罚款、财务和解以及回购成本已高达333亿美元。
在环境方面的造假违规对其股票价格冲击巨大,且余波在事发后数年仍未消散。这表面是一场环保检测伪造带来的“E”事件,内里反映出的是大众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和法律职能等部门的失职。大众在2020年向外界表示,公司已完成治理、风控、合规系统的整改。可见,该ESG争议事件发生前,大众并没有对此类事件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样,投资者们对这类ESG风险敏感度也不高。
“排放门”发生后,各ESG评级机构均将大众汽车列为ESG高风险。经过多年努力与自我整改监察,现如今,大众汽车在MSCI的评分从CCC提高到B,Sustainalytics的ESG风险评分从“严重”提高到“中等”。而这场德系汽车尾气排放造假的风波造成的不信任仍非常严重,各国监管机构依旧对德系汽车严防死守。2021年,欧盟因排放共谋对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大众、奥迪和保时捷处以13亿美元罚款。同时,韩国反垄断监管机构也表示,由于虚假宣传,篡改相关污染数据,决定对德国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及其韩国子公司处以202亿韩元的罚款。投资者与市场的那根弦始终紧紧绷着。
案例2: BP墨西哥湾漏油事故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BP)租用的名为“深水地平线”的深海钻油平台发生井喷,从而爆炸,意外导致11名工作人员死亡及17人受伤。接下来的三个月,从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下方的一口井涌入墨西哥湾的石油约为320万桶,这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石油泄漏事件。与1989年的埃克森-瓦尔迪兹石油泄漏事件相比,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是前者规模的12倍。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海洋能源管理局进行调查后,认为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是用于加固油井的水泥出现问题。英国BP公司和哈利伯顿公司在实施油井水泥工程时,为节省开支减少了注入油井的水泥量,造成油井安全问题。且事故发生前,油井已存在预算超支、监测设备出现异常等问题。
该事故导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盖,水质受到污染,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鱼类、鸟类及海洋生物和植物都因此患病或死亡。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渔业也遭受灾难性打击。据美国政府不完全统计,此次事故造成包括6104只鸟、609只海龟、100只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死亡,对环境和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BP被美国联邦政府要求成立200亿美元的基金来处理此次事故。2012年11月,BP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接受12.56亿美元刑事罚款,另支付23.94亿美元给野生动物基金会用于环境补救行动,支付3.5亿美元给美国国家科学院。此外,在未来三年向美国证交会支付5.25亿美元。2015年10月6日,美国司法部宣布BP以208亿美元为代价与美国政府和解,彻底解决此次漏油事故所有赔偿。该款项包括几百个地方政府的求偿、美国清水法案罚款,以及天然资源损害赔偿在内的所有政府相关求偿内容。208亿美元的和解代价也成为美国司法当局有史以来最大的个案和解金额。
在事发后三个月内,BP股价下跌了约50%,市值缩水超千亿美元,时任首席执行官海沃德(Tony Hayward)引咎辞职。英国石油公司是第一批于1997年宣布将着重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主要能源公司之一。该公司在社会责任和信息披露方面获得较高分数,并被列入道琼斯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样本。但在漏油事件发生一个月后,BP被指数样本删除,原因是考虑到漏油对环境和当地人口长期影响的严重性,以及该事故对BP公司形象造成的长期损害和经济损失。一些持有该股票的基金出于对健康和安全问题的担忧在第一时间就将其悉数抛售,也有一些基金选择继续持有BP的股票,认为BP在替代能源和其他方面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这场事故使BP成为众矢之的。虽然BP凭借公司在治理方面的努力从灾难性事故中逐渐恢复,但始终没有达到事故前的辉煌。
2、社会类
案例3:力拓集团炸毁保护区岩洞
2020年5月,为开采质量更好的铁矿石,力拓集团[ASX: RIO]炸毁位于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哈默斯利岭一片拥有4.6万年历史的岩石保护区。澳大利亚议会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并举行了13次公开听证会。同时,议会还收到了来自矿工、遗产专家、原住民和民间社会团体提交的140多份意见书。力拓忽略该保护区对本土文明历史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土著居民团体和投资者的强烈抗议和指责。最后,力拓的首席执行官Jean-Sebastien Jacques和两名主要副手在9月份被迫辞职。
此事件对其股票价格有一定冲击,且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舆论。在企业当中,很少会有由“社会许可”引发的危机让首席执行官引咎辞职。高管们通常认为ESG中的“S”是比较柔和的,不容易发生灾难。但是,当企业在“S”方面的错误与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相吻合时,愤怒会化成强大且代价高昂的政治势头。在社会焦虑不断加剧的当下,种族、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投射到投资者身上就演化成对ESG中社会型争议越来越强硬和迅速的反应。
企业需要建立并重视一个强大的社会雷达。像力拓这样的矿业公司,高管中不乏优秀的金融、工程、地质勘探,甚至社会科学相关专家,但面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还是需要选用真正了解原住民需求的本土人才,将书面上的社科知识落地。这样才能成功规避一些物质文化遗产被破坏的风险。
案例4: 长生生物疫苗事件
2018年7月15日,一家名为“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制药公司由于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责令停止狂犬疫苗生产,收回药品GMP证书,召回尚未使用的狂犬病疫苗,并处罚没款总计91亿元。2019年10月8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ST长生(002680.SZ)股票终止上市公告,长生由于重大违法行为从深交所退市,这也是首家因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退市的公司。
长生问题疫苗事件最早可追溯至2017年11月,经查证该公司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被食药监总局责令查明百日破疫苗流向,并被要求立即停止使用不合格产品。之后的短短一个月,长生生物就被查出涉及五起行贿受贿案件。百白破疫苗事件不到一年,*ST长生全资子公司长春长生被曝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起因是公司内部生产车间的老员工实名举报,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调查组展开全面调查,发现该企业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编造生产记录和产品检验记录,以及随意变更工艺参数和设备的现象,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别对长生生物作出多项行政处罚,包括撤销长生生物狂犬病疫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撤销涉案产品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并处罚款1203万元;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没收违法生产的疫苗、违法所得18.9亿元,并处违法生产、销售货值金额三倍罚款72.1亿元,罚没款共计91亿元。此外,对涉案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作出依法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与此同时,证监会依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对长生生物处以60万元罚款的顶格处罚,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的顶格处罚,同时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对其他涉案当事人给予30万元以下不等罚款,同时对三名当事人采取5年的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长生生物的疫苗骗局曝光后,该公司股价连续五个交易日跌停,事发五日后市值蒸发近百亿元人民币。2018年7月23日,长生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股票可能存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的风险。2018年11月,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修订了退市规则,将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纳入强制退市情形,拓展了退市制度的作用范畴。其中“五个安全”的针对性不言而喻。2019年1月15日,长生生物发布公告称收到深交所对该公司股票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决定书。
长生生物作为一家A股上市公司,给超过1.6万投资者造成损失,其中不乏国内知名证券公司。接种假疫苗的普通民众是无辜的受害者,即使制定了问题疫苗赔偿方案,也无法弥补和挽回他们的健康与生命。
3、公司治理类
案例5:上市公司的供应链管理
2022年3·15晚会中曝光,湖南省华容县插旗菜业、锦瑞食品有限公司两家酱腌菜生产企业存在进货货源部分为收购来的“土坑”酸菜问题。当天,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声明,承认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确是酸菜包的供应商之一,已立即中止其供应商资格,取消一切合作,封存其酸菜包产品。同日,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发布关于使用酸菜包原料的声明,表明湖南插旗菜业不是统一企业的供应商,其官网为不实信息。此次供应链问题一经曝光,不管是康师傅,还是统一企业的股价均下跌(图12与13)。
供应链管理风险具有传导性和连带性。对于康师傅而言,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出了问题,直接导致康师傅产品本身出现大纰漏。作为食品制造商,食品安全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与身体健康,此类负面新闻有可能会给康师傅招致消费者抵制。而统一企业的股价下跌是由于供应链负面舆情的连带作用。消费者和投资者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同类型行业的产品是否也存在此类风险,于是同类产品也受到了负面舆论的打击。
现在上下游供应商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广,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供应链也成为了投资者的关注点。企业还需做好对于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把供应商融入企业的ESG管理,使得供应商和企业朝同一利益方向努力。
图12 康师傅控股[HK:00322]股价走势
来源:东方财富网
图13 统一企业中国[HK:00220]股价走势
来源:东方财富网
案例6:瑞幸咖啡财务造假
2020年2月,调查机构浑水研究(Muddy Waters Research)发布研究报告,直指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瑞幸咖啡捏造公司财务和运营数据,过分夸大每店每日商品销量。4月2日,瑞幸承认虚构交易金额约22亿元人民币,随后股价暴跌80%,盘中数次暂停交易。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强烈谴责瑞幸财务造假事件,表示将严格按照国际证券监管合作的有关安排,依法核查相关情况。
这次由财务审计机制失灵和内部控制缺失导致的“G”危机对瑞幸咖啡冲击巨大,其股票价格一落千丈。后续可能导致的裁员、门店关停、业务相关的项目中止等直接威胁到了员工、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基本权益。信息无法公开透明,无法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符合美国会计准则要求的财务报告,是瑞幸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对话以及内部风险管理的缺失。除了缺乏足够的会计和财务报告人员外,企业管理层也未曾对潜在风险进行过探讨与深挖。高管财务造假事件已涉及包含欺诈罪在内的刑事责任,将直接面临退市预警,陷投资者于已可预见的严重金融风险中。
4、特殊案例
案例7:比亚迪高价竞得的智利锂资源开采合同被叫停
2022年初,比亚迪出价6100万美元竞得8万吨智利锂资源开采合同。但在当地时间1月14日,也就是竞得合同两天后,智利当地法院公告称,决定接受锂矿所在地科皮亚波州州长以及阿塔卡玛盐湖附近的土著社区的上诉,立即暂停正在进行的锂开采合同竞标程序,并要求负责推动该事项的智利矿业部长在十日内提交相应的报告。
上诉方表示该竞标方案违背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原则。然而,这次锂矿风波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与案例2中力拓集团炸毁保护区岩洞,引发土著居民团体和投资者的强烈抗议的情况不同,本次中标锂资源开采存在的核心不确定因素在于智利领导人换届。前总统塞瓦斯蒂安·皮涅拉在任期结束前三个月进行了这场招标。他希望扭转智利在全球锂市场份额下降的局面。而新当选的总统加夫列尔·博里奇主张强化国家调控,反对矿产资源私有化,推动建立国营锂业公司等,这些主张给智利锂矿开采带来不确定性。
就比亚迪这个案例来说,很大程度上并非是企业在ESG方面的错误引发当地社区的不满。而是在强大的政治势头之下,原住民与外来精英阶层在资源分配问题上矛盾激化。新总统博里奇反对矿产资源私有化,强调建立国营锂业公司,那么外来竞标的海外企业就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和敌人。也许在前总统皮涅拉任职期间,土著就对锂开采有不满但意见没有被采纳,也许资源分配不平等在当地社会已存在,只是此次换届后,竞标成功的跨国公司变成了众矢之的。当地土著社区把敌意转嫁到了外来者的头上,最终导致了这次与ESG争议相关的上诉。那么,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在做跨国或者更高层面的投资时,也需要警惕更高层次的ESG风险,特别是面对“S”型与“G”型争议,需考虑到当地社会历史文化乃至地区或者国家治理的层面。
七、中国ESG投资相关政策及机遇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将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消耗型转向可持续发展,中国在过去十多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成为后续中国市场ESG投资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表8)。
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对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逐渐开始重视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2006年,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鼓励上市公司根据指引的要求发布社会责任报告(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CSR报告也是中国早期实践ESG可持续投资信息披露的举措。2008年,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ESG方面的信息披露要求。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是中国发布的第一项国家级绿色金融政策。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
2016年,为促进创业投资良性竞争和绿色发展,共同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树立“责任创投”价值理念,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央行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排放企业进行强制信息披露,并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了我国未来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据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数据库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绿色金融政策已超过700项。这些政策涵盖了不同试点地区、行业和企业,涉及建立绿色项目注册平台,以及为投资者和发行人提供税收和金融优惠。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与承诺。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ESG可持续投资、绿色金融等关键词越发受到国内机构投资者的重视。同年10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这是在中国宣布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第一个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部级文件。文件中强调了监管机构必须支持和激励金融机构开发气候和绿色金融相关产品和项目。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政策因素是促进ESG发展的最重要因素。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行业标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系统地阐述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原则、形式与内容要求。9月,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中的“1”正式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专门强调了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未来ESG投资和绿色金融发展奠定了“双碳”基调。中国ESG方面的政策接踵而至,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五大支柱”进一步完善,包括标准体系、信息披露、激励机制、产品创新、国际合作,为未来中国市场ESG投资和绿色金融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表8 中国(除港澳台地区)主要ESG相关政策
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八、中国ESG投资发展趋势
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的战略部署使得ESG投资等碳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上市公司是践行碳中和战略的主体,ESG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投资领域的体现,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绿色投资工具。目前,围绕ESG可持续理念的投资生态已经初步形成,养老金、保险金等中长期资金逐步将ESG理念纳入考量范围,更多资金将涌向可持续发展项目,从而打造出可持续金融投资生态,更好地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
1、《巴黎协定》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确定使得投资者愈加重视可持续项目
除了达成限制全球气温上升2°C并尽量控制在1.5°C以内的共识外,中国承诺,到2030年,将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含量相比2005年减少65%以上,将非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中的使用比例提高到约25%。这一举动使得风电、光伏等可持续项目成为重要投资方向,以往的简单剔除策略不再能够满足《巴黎协定》中的具体气候目标,包含可再生能源等的ESG投资项目将受到更多关注,将会有更多投资者聚焦ESG投资。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部署使得投资者将碳排放纳入考量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决心与承诺,节能减排、低碳转型等绿色金融相关投资在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将持续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市场上低碳及相关减缓气候变化的金融产品将持续增加,ESG投资将迎来新的机遇。
3、新冠疫情推动ESG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重要共识
新冠疫情暴发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主题。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将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对企业ESG方面的信息披露也会有更严格的要求。目前,中国香港联交所已经要求企业强制披露ESG信息,中国内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自愿披露ESG相关社会责任报告,ESG投资或将成为主流投资形式。
4、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将继续成为ESG投资市场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中国在绿色金融相关领域的政策增长迅速,有效推动了资金向ESG方向流动。国际上,各国陆续宣布碳中和目标,引导全球ESG投资稳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中国ESG投资进程,扩大ESG投资规模。在国内,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出台的相关政策成为了ESG投资的重要推动力,且效果显著。今后中国市场的ESG投资将与政策方向密切相关,政策将继续成为可持续投资市场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九、ESG投资在中国面临的挑战
1、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企业缺乏信息披露主动性
从现有A股上市公司发布的ESG或社会责任报告来看,大部分企业所披露的ESG相关信息只停留于政策文件强制要求的部分,对于ESG某些相关方面只字未提,如碳排放、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提及节能减排的企业大多也只是一笔带过,未提出具体执行方法和举措。ESG投资理念在中国市场仍属于新兴概念,将ESG信息披露落到实处尚需时日。
2、ESG信息披露范围有限,政策缺乏统一标准
中国ESG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ESG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善。目前,对于产生大量碳排放的上市公司仅要求披露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状况,并未强制要求碳排放等信息的披露,自愿进行信息披露的公司仍是少数。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导致企业信息披露程度参差不齐。
3、ESG评价体系不同,评价结果各异
近年来,ESG快速发展,国际评分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因此中国国内也加快了评分体系的研发。然而,不同机构定义ESG所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加权方法也不同,导致不同评价体系下的评价得分不同。如何协调不同评级结果间的差异,使得ESG评级更加标准化与规范化也是中国ESG投资面临的挑战之一。
十、推进中国ESG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推广ESG投资理念,进一步增加高质量ESG产品数量与规模
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推广和实践ESG投资理念是大势所趋。我国应继续推广ESG可持续投资理念,提高投资者责任意识,引导金融体系转向绿色低碳。此外,从ESG产品上来看,泛ESG产品的规模与数量远大于ESG产品。中国应进一步规范ESG类产品范围,引导泛ESG产品发展成为纯ESG产品,促进ESG投资高质量发展。
2、规范ESG信息披露体系,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ESG信息披露体系是ESG评分的框架,企业ESG信息披露等制度的完善是ESG投资发展的基础。政策制定者应出台相关制度和文件,规范ESG信息披露体系,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使企业有针对性地披露重点信息。
3、推动ESG评价规范化与标准化,加大政策驱动力度
ESG评价体系的开发与完善与ESG评分息息相关,而ESG评分是ESG投资的重要参考。政府相关部门应按照中国市场实际情况,结合专家等相关人士建议,尽快推动ESG评分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同时,继续保持以政策因素驱动国内市场ESG投资,并逐渐加大政策驱动力度,使ESG投资在中国市场稳健发展。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
——
出品人|杨宇东
策划 | 于舰
主笔 | 刘慧雯 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