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设计(003013)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是一家为轨道交通、市政、建筑等建设工程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工程咨询公司。 (一)所处行业情况 1.交通强国政策持续释放市场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在构建“交通强国”蓝图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52号文”),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 GDP、市区常住人口等方面提高地铁、轻轨的审批标准。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逐步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从重建设逐渐转变为建设、运营并重,规划建设规模增速放缓,重心逐步向“互联便捷、装备先进、低碳环保”过渡。在政策收紧的背景下,2018年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年均投资完成额仍保持在5,000亿元以上的规模。2023年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交通强国的重要指导文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的行动目标和行动任务。在“交通强国”等政策的指引下,预计我国轨道交通投资需求将长期持续释放。 2.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发展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到2025年,轨道上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加快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安排8,800亿元用于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城际铁路运营里程将由2020年的1,455公里增加到2025年的2,500公里。随着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及南京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市域(郊)铁路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3.TOD模式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300152)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将“构建轨道交通引导的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发展开发模式,实行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作为重大行动之一。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现有的城市公共汽电车枢纽站、首末站、停保场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车辆基地等,利用场站内部分闲置设施开展社会化商业服务,以及鼓励有条件的存量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实施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2023年,广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地相继发布土地和开发相关政策,鼓励对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实行分层利用。TOD开发模式拓展了新的发展路径,为轨道交通行业创新、多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4.“双碳”建设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2年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国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2023年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轨道交通是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引导承载绿色低碳出行的骨干交通方式。绿色低碳发展是轨道交通行业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是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战略,更是城市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2023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以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其中交通领域示范项目包括综合交通枢纽场站绿色化改造、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等方向。国家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为轨道交通节能环保、降碳增效、减振降噪等业务创造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5.数字化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住建”是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建部印发的《“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推动勘察设计行业数字转型,推进BIM全过程应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创新开展工程建设工法研发、评审、推广。住建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加快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汇聚融合、业务协同的工作机制,打通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审批监管数据链条。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发展正在进入快车道,数字技术与勘察设计行业广泛融合和深度渗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6.“一带一路”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一带一路”对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包括: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 2,24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4%;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6,00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对外投资增长态势良好。宏观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承接境外建设工程项目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二)公司行业地位 公司所处的工程咨询行业,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咨询行业具有较高的资质壁垒、技术及人才壁垒、项目经验壁垒等,进入本行业有较高门槛,呈现市场集中度高、但龙头企业之间竞争较为激烈的特点。 公司作为国内首家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咨询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拥有国家工程设计综合甲级、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城乡规划编制甲级、甲级测绘等行业最高资质以及工程咨询甲级资信评价等资质,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设计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在业务技术、科研创新、服务品牌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位居国内前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公司承担项目(含已开通和在建)包含地铁、轻轨、城际轨道交通、国铁、现代有轨电车、自动导轨系统、中低速磁悬浮等多种类型;城市道路、综合管廊等大型市政项目;城市综合体、地铁上盖物业开发等大型民用建筑项目;多个城市的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地下空间开发、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轨道交通、市政、建筑等领域的勘察设计、规划咨询、工程总承包等,核心业务是轨道交通的勘察设计业务。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主要经营模式 在销售模式方面,公司依靠已经建立的华南、华东、中南、东南、西北、西南、华北七大业务区域,通过广撒网、多渠道、细分析、严筛选的步骤,广泛收集与公司业务有关的项目信息,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和项目前期跟踪工作,稳步开展经营活动。公司主要通过投标和客户直接委托两种形式获取业务。 在生产模式方面,公司获取项目后,根据具体项目的业务类型和客户需求,按照勘察设计、规划咨询、工程总承包类等不同业务类型特点,进行下达任务单,组织开展项目策划、项目执行、项目验收、项目总结归档等环节,开展具体项目生产任务。 在采购模式方面,公司建立了相应的采购流程和管理办法,根据具体项目的采购需求和标准,通过招标、比选或直接谈判等采购方式和相应的采购流程,采购必要的专项服务、专题支持、技术服务、设备及办公用品等。 在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方面,公司通过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并取得AAA顶级认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全方位运行,有效确保了公司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工职业健康及安全风险方面的管控,实现了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及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并能够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稳定性和高品质。 (三)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把握轨道交通工程咨询核心业务发展,保持经营业绩持续增长,其中轨道交通领域勘察设计业务仍是公司业绩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拥有丰富的资质及专业经验,具备将城市规划与轨道交通设计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优势 我国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咨询企业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准入制度。经过三十余年的专业积累与储备,公司在规划、设计、勘察、测绘等领域拥有多项甲级资质。作为少数同时拥有城乡规划编制甲级和工程勘察设计综合甲级能力的工程咨询企业,公司积累了100多条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总体总包、设计总承包和工程咨询业绩。同时,公司也拥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编制经验,能够针对TOD覆盖的规划、交通以及城市空间三大板块,以轨道交通为核心,打造结合城市规划、开发策划、建筑设计、市政工程、建设实施等层面的全方位、多维度的聚合平台,在开展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同时推进交通枢纽站点布局、车站周边综合开发、景观设计、沿线土地整合利用等工作,具备将城市规划与轨道交通设计深度融合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优势。 (二)掌握轨道交通前沿关键技术,具备领先行业并持续创新发展的技术优势 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率先掌握线网规划、客流仿真模拟、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绿色节能、装配式建筑以及智慧地铁等轨道交通前沿关键技术,同时积极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及设备厂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1、拥有多网合一规划和基于数字驱动的动态规划技术,创新实现线网融合和资源共享 公司在建设规划中同步纳入国铁网、城际网、市域铁路网和城市轨道交通网,创新开展“四网合一”的综合规划,真正形成四网融合、综合高效和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构建城市“一张网、多模式、全覆盖”的全新轨道交通体系,实现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交多制式一体化有效衔接。在区域互联互通、多网融合的背景下,开展多层次的线网资源共享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实现多种资源共享。同时,基于常规的公交、地铁客流大数据、电信运营商手机信令、网络APP软件等出行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构建近远结合、结构稳定、包容性强的网络体系,在业内率先提出构建一体化区域轨道交通网络的便捷出行体系。 2、拥有大数据分析与模拟仿真技术融合的枢纽一体化设计技术,保障枢纽客运服务水平和客流集疏能力 公司拥有先进的计算机智能仿真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客流模拟仿真等技术对枢纽车站的方案进行验证评估,仿真乘客在车站的行为以及列车的到发情况,直观检验车站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备的合理性,并定量计算车站各部位的乘客站立密度和行人速度,从而找出车站的薄弱点和存在问题,据此提出改善和优化建议措施。同时,综合考虑线网行车组织方案、乘客微观特性等,创新构建客运设施服务水平标准(LOS),有助于持续提升车站客运设施的服务能力,实现列车精准投放和轨道交通安全可靠的运营目标。 3、拥有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一体化协同技术,确保设计过程精准高效 公司拥有领先业内的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一体化协同设计技术,通过面向各专业的数据模型、成本计算模型、成本测算方法、约束规则等理论研究,结合数据库、图形学等各类信息化技术,创新构建一体化BIM数据协同管理平台。通过建设基于BIM的项目管理系统,串联整个设计过程的各项工作,利用轻量化的BIM图形平台实现二三维数据的联动,有助于检验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效率。在一体化设计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拓展建造阶段和运营阶段的BIM数据模型,实现全生命期的BIM数据协同和综合性应用。 4、拥有多项城市轨道交通绿色节能先进技术,同步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公司始终重视绿色环保节能设计,以能效指标为导向,在智能高效通风空调节能技术、行车组织节能优化、列车牵引能馈技术、光伏发电、智能照明等方面开展大量领先行业的技术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节能控制、能源管理、综合节能系统体系。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城市轨道交通高效空调系统关键技术”已通过住建部节能协会专题评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采用该技术对既有地铁线路进行环控节能改造,可为车站节约用电量,并显著改善车站环境及乘客舒适度,目前已中标“广州三、五号线环控系统试点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项目”、“深圳4号线一期车站空调系统能源管理项目”。此外,为进一步实现公司相关节能环保技术的产业推广,公司新设立广州科慧能源有限公司,助力公司进一步拓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新能源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公司牵头完善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节能技术标准及评估方法,为行业的建设、运营和持续发展提供综合节能技术及其评估的技术支撑。 5、拥有轨道交通装配式关键技术,带动行业变革及产业改造升级 公司在地面建筑装配式技术基础上,研发了复杂地层装配式地下车站以及装配式车辆段上盖关键技术,形成了地下车站、车辆段上盖装配式结构体系、设计标准、工艺标准、质量控制标准等一整套技术成果,初步解决了地下车站及车辆段上盖建设工期长、污染噪声大、材料能源消耗大等问题,符合建筑工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在广州、深圳等地的轨道交通项目中,公司正积极将成功案例推广到更多轨道线路,从而实现轨道交通工程高效建设、资源集约可控、绿色低碳环保和产业改造升级的目标,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6、拥有领先业界的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为智慧城市轨道交通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 公司成功研发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以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为基础,以应用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乘客和设备为对象,搭建数据驱动的轨道交通信息集成系统架构体系。通过将多层域感知、数字通信、信息融合、计算机视觉、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主动协同等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实现贯穿用户需求、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相关成果已经陆续在国内多个城市新一轮的轨道交通线路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后,可以为智慧城市轨道交通提供完整的成套技术解决方案,并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品迭代更新升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 (三)依托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工程实验室与科技研发平台,具备科研成果转化孵化的载体优势 公司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建单位,同时拥有“广东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造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绿色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州市企业研发机构”等省市级研发平台;2023年,公司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重大风险防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应用”,参与组建广州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2023年底,依托公司建设的广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第二阶段考核评估。依托以上工程实验室、科技研发平台与科研项目,公司每年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3%的科研经费,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并积极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公司通过有效利用各级研发平台搭建的科技成果孵化器,对接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基金,持续提升行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拥有一支跨学科、多专业、敢创新的高素质队伍,具备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咨询行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数十个工程类学科和专业,其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业态创新对各类人才的专业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公司着重优化内部管理,积极塑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秀企业文化,大力营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纯粹的技术氛围,持续吸引和招募专业精湛、经验丰富、理念先进的海内外人才;另一方面,公司不断丰富员工培养模式,积极推荐各类人才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研修学习,鼓励优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持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拥有一支跨学科、多专业、有活力、敢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并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勘察设计大师、行业领军人才等各类高端人才,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具备领先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五)拥有先进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具备实现设计成果与设计服务高品质的保障优势 公司自2009年以来通过并保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认定证书。2018年公司作为首批试点单位通过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并取得AAA顶级认证;2023年,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认证由AAA提升至AAA+。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全方位运行,有效确保了公司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工职业健康及安全风险方面的管控,实现了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及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并能够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稳定性和高品质。管理体系的不断升级也有助于促进企业持续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六)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客户需求收集、设计回访、信息反馈机制,具备快速响应、持续改进的迭代提升优势公司多年来向客户提供了大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咨询服务,通过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建立了稳定的信息收集、反馈和传导机制。公司通过实地考察、现场交流、设计回访等多种方式获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运营期的信息反馈。这有助于公司全面、真实、深入地了解实际建设运营情况,全面了解地铁运营人员及最终用户(乘客)对已有项目的使用意见和改进需求,进而验证设计咨询方案的合理性,有助于在以后承接的工程项目中持续改进、优化设计咨询方案。公司持续开展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研究成果可以在地铁建设、运营线路进行创新试点应用,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工程方案,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并结合行业技术发展为乘客提供更加完整、更趋完善的交通出行体验。公司将持续关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及乘客出行新需求,持续改进、充实工程咨询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是公司全面布局新一轮战略规划的关键之年,公司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聚焦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步伐,回顾建院30年成果,赓续优良传统,凝聚奋斗激情,全体员工发扬二次创业精神,高质量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2%;利润总额5.01亿元,首次突破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15%;净利润4.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21%; ——全力保障3条总体线路高质量开通,同步推进全国46个城市46条总体总包、设计总承包线路及13条咨询线路设计任务; ——中标长沙至宁乡线(磁浮)工程设计总体总包项目,与越南胡志明市城铁管理委员会签署友好合作文件,成功拓展香港、哥伦比亚波哥大等新市场,设立广州科慧能源有限公司拓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业务模式,业务范围稳步扩大; ——年内荣获中国专利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各项荣誉206项,其中部级行业级奖项17项,省级奖项45项,市级奖项144项,科研成果转化稳步落实; ——开展设计院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激发广大员工工作热情,凝聚团结奋进强大力量,企业管理效能稳步提升。 一、提升设计品质,全面落实公司发展战略 (一)聚焦新线建设,集中资源力保规划设计进度。 全面高效开展广州本地生产任务。高质量确保广州地铁五号线东延段和七号线二期、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新塘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4个重点项目顺利开通;全力推动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八号线北延段支线、南珠(中)城际3条新线开工建设,同步推进广州其他在建线路设计工作;扎实推进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按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采用国际领先智能高效环控技术和自主研发节能控制系统,完成广州地铁三、五号线首期19座站点的空调系统节能升级改造,创新模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统筹有序推进外部各地生产项目。有序开展外地45个城市29条总体总包和设计总承包线路,以及13条咨询线路的设计任务,并积极推进地铁上盖物业开发、有轨电车、市政工程、枢纽综合体、人防等业务。承担总体设计的福建省第一条全自动运行线路——福州四号线一期高质量开通试运营,承担土建设计的郑州十号线一期高质量开通初期运营,全力配合设计咨询项目武汉五号线开通试运营;协调推动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上报审批,配合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开展专题研究;高质量推进公司首条铁路专用线西安草堂工业区铁路货运专用线设计、长沙至宁乡市域(郊)铁路工程勘察设计、南京十一号线总体总包项目、南宁六号线勘察设计总体总包项目、深圳二十号线二期工程设计以及西安十五号线、常州五号线等项目设计工作;成立天津TOD项目攻坚队,全力拓展华北地区TOD市场;人防科研创新项目《地下交通隧道兼顾人民防空相关标准、图集编制及设备研发项目》顺利通过评审,填补了我国地下交通隧道兼顾人民防空工程建设领域的空白。 (二)聚焦设计品质,总结经验提升标准 强化安全隐患防控。组织常态化深入线路施工现场,跟踪梳理安全风险点,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开展换乘车站客流风险评估及车站设计回顾与分析总结,有效解决在建及既有线路换乘车站大客流安全风险隐患。 提升动态投资管控。从规模、方案、计量和计价等方面对项目投资进行有效管控,开发建设投资管理平台,建立完善施工图预算和变更台账,实现设计投资动态管控。 加强设计质量管理。定期开展质量抽查及设计回访,编制相关技术质量标准,利用数字化手段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深挖提炼广州新一轮线网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和保护传承意义,实现广州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与城市文化传承和保护相互促进;组织推进段场设计品质提升、近零能耗、海绵城市、绿建三星等技术落地。 推动专项成果落地。密切跟进线网专题研究成果应用,形成落地实施方案,明确机械法、节能减排措施的执行线路和应用范围,在新一轮线路设计中组织指导落实。 (三)聚焦行业前沿,创新开展技术攻关 深入开展“双碳”研究。对轨道交通光伏、储能等技术应用进行研究储备,大力推进列车永磁电机、牵引节能、储能等技术应用,加快光储直柔等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进绿色城轨电力能源系统优化发展先导工程。 推动“机械法”和“装配式”试点。深化新型机械法配线研究应用,推进机械法开挖技术研究和落地,解决建设实际难题;合作开展轨道交通装配式构件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等工作,推进相关产品在实际项目中落地应用。 研发应用节能环控运行中心系统。采用物联网关+Web端组态技术,可基于穗腾 OS底座进行适配部署,目前已试点应用,有效提升能源管理工作效率。 系统推进穗腾0S2.0应用落地。持续推进部分换乘站应用穗腾OS方案研究,有序开展城际线路轨道交通智能运行平台设计,推进穗腾OS在新建线路应用落地。 二、主动出击作为,经营拓展逆势而上 2023年,面对新一轮线网审批趋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放缓,激烈市场竞争成为新常态的情况,树立“全员经营”意识,强化“经营为先”理念,重点保障核心业务,持续培育多元业务,积极布局海外业务,成功突破经营困局。 核心业务保持领先。全年外地城市共计新增轨道交通总体总包(设计总承包)3项,完成3个以上外地城际铁路、市域(郊)、国铁项目拓展。 多元化经营实现突破。节能环保业务获得港铁(深圳)四号线一期车站空调系统能源管理项目,成功开拓外地市场;城际业务成功中标长沙至宁乡线(磁浮)工程设计总体总包项目;TOD及房建业务成功中标岭南V谷-IMC产业基地项目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等项目。 海外拓展稳步推进。加强内部资源协同以及与央企和行业协会合作,参与澳门东线全过程咨询项目的设计咨询与管理工作、埃及亚历山大有轨电车改造以及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二号线项目设计顾问工作,与香港合作单位联合承接香港北环线主线抗震设计检查及优化岩土工程设计咨询项目。 三、完善内部管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开展院庆系列活动。以“奋进三十载,匠心筑未来”为活动主题开展建院30周年系列活动,增强广大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展现企业综合实力和未来前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和行业影响力。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学-训-战”的方式开展新晋管理者培训强化人才梯队建设;高质量完成职称评定,注册工程师人次大幅提升;年内3人获评首届“广州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为进一步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发布企业文化纲要。系统总结建院30周年文化体系和发展脉络,正式发布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人才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以及员工行为规范,积极宣贯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落实股权激励计划。研究制订2023年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并公告披露,方案进入实质性审批和落地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中长期长效激励机制,激发核心动能保障战略规划目标落实等提供了坚实基础。 有序推进资本运营。围绕战略规划,以“赋能业务”为核心推动多元化发展,设立广西轨道交通设计院有限公司,配合组建广州储能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穗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组织佛山轨道院完成增资扩股签约引入战略投资者;成立广州科慧能源有限公司,构建科研成果转化实施主体,打造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新范本”。 提升科研攻关效率。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申报“国家工程师奖(团队奖)”;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重大风险防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应用”项目;广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中期评估考核,举办“花城院士讲坛”,优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制度;年内共14项标准获批发布,其中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5项,创历史最好成绩。 发挥审计护航作用。夯实合规审计基础,推进内部审计全覆盖;开展增值型审计,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增值作用;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作用。 四、强化党建引领,凝聚队伍促进生产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构筑“大党建”管理格局,全力破解攻克生产管理难题;成立技术帮扶团队,高质量完成广东省、广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及广东梅州蕉岭县、贵州毕节猪场乡等地“振兴筑梦”计划相关的勘察设计任务;打造红“设”湾区、姑苏木棉红、红棉映湘江、粤桂红等特色党建阵地和党建品牌;年内获评全国企业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国资委五强五化示范党组织等荣誉。 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聚焦主责主业,发挥政治监督引领保障作用,抓实抓细政治监督,健全“大监督”运作机制,深化重点岗位廉洁风险防控,探索制定容错纠错制度,营造宽容失败、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 不断激发基层创新活力。院工会深入开展员工关爱活动,搭建青年员工交流沟通平台;院团委夯实基层团组织基础,提升服务青年能力,激发“青”字头品牌内在潜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公司各项工作中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基建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办法,对于实现经济动能转换和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将积极把握国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推进“新基建”的有利契机,紧抓国家鼓励都市圈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带来的机遇,继续坚持以轨道交通业务为核心,积极推进城际铁路、有轨电车、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及上盖物业开发、市政工程、人防工程等业务,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新业务培育,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 (一)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资改革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公司上市后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充分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国企改革,推进落实资本运营工作,适时推动“二次混改”再融资,优化股权结构,围绕“设计+”、“地铁+”、“科技+”三大核心领域,加大重组整合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落实交通强国、“新基建”、“双碳”、“数字基建”等相关政策要求,积极推动穗腾OS、智能超高效环控系统、减振降噪方案等成果的商业化推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轨道交通产业链发展带头作用,促进国家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轨道交通智慧节能环保科技,实现轨道交通产业智能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争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先行者。 未来,公司将继续以“提升城市品质,设计美好未来”为使命,积极推进构建“设计+数字科技”发展模式,实施“12433”发展战略,实现“致力于成为轨道交通综合技术服务领跑者”的发展愿景。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积极推进构建“设计+数字科技”战略发展模式:“设计”——以设计业务为基础,持续拓展轨道交通核心业务,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上盖开发、地下空间及市政、工程总承包等业务,结合数字科技发展趋势,着力培育工程数字化、智慧地铁、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等业务;“数字科技”——利用BIM技术和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生产过程和生产管理过程数字化,逐步形成智能设计、智能审图能力,提供智慧建造、智能运维平台服务,参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相关工作,提供地下工程管理平台、地铁线网安全运行预警平台等服务。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推动实施“12433”发展战略:做优“1”核心,以广州轨道交通业务为中心,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做优做强轨道交通设计核心业务;拓展“2”业务,拓展轨道交通上盖开发(TOD)、市政基础设施及地下空间设计业务;培育“4”技术,培育以BIM为基础的工程数字科技、基于5G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慧地铁科技、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科技、轨道交通智慧建造技术(预制装配式等);打造“3”实力,打造前期规划研究、总体总包管理和投资控制竞争实力;提升“3”能力,提升创新研发、技术融合和投资并购能力。 (二)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认真检视十四五战略规划目标,围绕“设计+数字科技”发展战略,加速多元业务培育,突破经营发展瓶颈,推进参数化设计进程,全面提升设计效率,维护市值稳定,启用设计研发大楼。公司将坚持以经营为核心,以品质为引领,以效益为导向,以协同为纽带,以改革为赋能,充分发挥总体总包及“设计龙头”作用,重点保障广州轨道交通和大湾区城际多条线路同步开工与开通的任务目标,统筹开展各地生产任务,全力以赴完成年度各项生产经营指标。 1.以经营为核心,全力做好市场拓展工作 2024年,面对国内市场基本面的不断变化,公司将树立以经营为核心发展思想,科学谋划、迎难而上,推动经营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化主业经营策略。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和策略,主动介入城市轨道、市域(郊)铁路、城际铁路、中低运量、新交通等前期规划、旧线系统改造、智慧化升级等市场,做好对既有市场维护与客户延伸挖掘,确保核心业务经营稳定。 提升科研赋能作用。围绕公司战略规划及科研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成果,从降低建设成本、绿色节能、提升效率等方面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根据战略规划,构建“投资+业务”体系,深入推进投资型业务拓展工作,实现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积极推进新能源业务拓展和推进穗腾OS产业化,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加强市场统筹谋划。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经营“一盘棋”思维,构建常态化市场趋势观察与分析能力,加强各区域城市间交流协同,营造共建、共享、共赢的市场营销氛围。 2.以品质为引领,全力服务广州中心任务 统筹组织广州地铁三号线东延、十一号线全线剩余施工图出图及施工效果配合,确保完成开通目标;按各线工期目标,统筹推进广州在建线路十号线、十二号线、十三号线二期、十四号线二期、十八和二十二号线后通段、八号线北延段、八号线北延段支线和城际线路广花城际、芳白城际、南珠(中)城际等项目设计工作。优化设计、控制投资,推进广州八号线东延段开工建设;高效推进南珠(中)城际项目香山-珠海段前期研究和佛穗莞城际广州段建设方案研究,积极、有效推动项目进程。配合业主加强与行政主管部门沟通,稳定相关规划线路路由,深化工程方案,推进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上报。 3.以效益为导向,全力推动科研成果落地 推进科研创新,衔接行业重大需求。充分把握国家“新基建”发展契机,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智慧地铁、数字城市、节能环保等新业务增长点;重点开展轨道交通智慧建设与基于BIM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稳步实施基于穗腾OS2.0的智慧地铁建设各项技术应用。 重视降本增效,助力可持续发展。以构建一体化协同机制为目标,以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践行绿色低碳轨道交通设计及评价标准,加快推进新技术推广应用;运用新型智慧节能、调峰等手段减少能耗,实现降本增效和新收益,助力轨道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围绕“双碳”战略,构建供电设备产业链。推进柔性直流供电等新型供电系统研发,探索新型供电系统装备自主化、绿色化产业链;构建基于数字化技术关键数据要素在门梯设备全生命周期传递协同机制,探索机电系统数字化集成管理新模式。 激发数字潜能,挖掘全生命周期应用点。重点打造BIM+GIS一体化引擎与集成化数据基座,开展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轨道交通领域专业数据治理等技术研究,逐步实现规范结构化管理、设计智能化审查、过程数字化管控等应用目标;探索AI技术在核心生产业务应用的可行性与典型场景,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效率。 4.以协同为纽带,全力推进各地生产经营 按各地项目工期推进苏州六号线、八号线、宁波三号线二期、长沙一号线北延段、郑州六号线后通段、佛山三号线后通段等总体总包设计、总承包线路和相关工点线路如期开通试运营,统筹组织好各地29条总体总包(总承包)线路及数百个工点、系统的设计任务;加强设计管理,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机械法、拼装法等技术研究成果交流和高效节能等新技术推广,同步提高各地协同工作能力。 在子公司经营方面,施工图咨询公司力争市政、房建等项目合同额持续增长;广州科慧能源公司推动“双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立足湾区,积极拓展轨道交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佛山轨道院全力推进佛山三号线后通段开通,积极开拓智能化产业业务;广州振宁公司积极开展项目拓展,研发适用中高速铁路减振新产品,推动嵌入式轨道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西轨道院密切跟进广西地区项目。 5.以改革为赋能,全力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设计”深度融合。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党建和设计业务深度融合,以党建基地为纽带,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贯穿到各地各项目设计流程全过程当中,充分发挥“设计龙头”作用,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汇聚强大合力。 做实做细监督检查。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深化岗位廉洁风险排查,完善“大监督”体系运作机制,群策群力化解管理难题;突出审计重点,从满足合规性要求向提质增效转变,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对生产经营的服务功能。 持续推进科改行动。充分运用科改政策,进一步深化企业市场化改革,充分用好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强化资本运作、优化股权结构,助力“十四五”规划的落地实施,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落实“契约+目标”管理。逐步落实契约化责任制,分层分类实施绩效管理,明确优化考核方式及标准,建立合理评级机制,强化考核结果应用,落实国企改革“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工作要求。 锻造“技术+经营”人才。组织专项培训,打造一支“技术+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升经营人才队伍的市场分析、商务沟通、市场拓展等技能,助力企业把握市场、稳步拓展。 优化管理树立品牌。制定公司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规划,建成启用设计研发大楼及科技展厅,展示企业良好形象和综合实力,全方位提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推动业务发展,持续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2024年,公司的经营预算目标为: 收入目标:2024年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86,500万元; 利润目标:2024年度预计实现利润总额55,500万元。 说明:上述目标为公司2024年度经营计划的内部管理控制指标,上述目标以及本报告中所涉及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描述不代表公司盈利预测及承诺,能否实现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情况、行业发展状况及公司管理团队的努力等多种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请投资者特别注意。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基础设施投资波动的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的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工程咨询业务,来自勘察设计业务占比约90%,大部分收入来自轨道交通业务领域,业务相对单一,该类业务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具有较强关联性。如果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出现较大波动,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出现大幅度变动,将对公司的相关业务及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加强市场分析和调研,积极研究讨论相关方针政策,主动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基础设施投资波动的风险;加强多元化业务拓展,围绕勘察设计领域进行横向拓展、轨道交通领域进行纵向延伸,提高抗风险能力。 2.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咨询行业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大型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等。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为:少数资质等级高、人员规模大、业绩记录良好、行业经验丰富的大型工程咨询公司占据领先地位。公司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咨询行业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随着行业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业务向全国各区域不断拓展,以及新成立的工程咨询企业不断进入,公司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组建研发团队,投入资金用于专业设备购置、相关实验投入,有效地增强公司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强化公司在科研创新方面的优势,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3.关联交易的风险 2023年度、2022年度和2021年度,公司为控股股东等关联方提供勘察设计等服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5.36%、39.90%和34.01%。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的上述交易是因为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取业务,交易方式合规、价格公允,不存在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情形。且由于行业及市场的发展需要,此类关联交易预计仍将持续发生。公司已在《公司章程》、《关联交易决策制度》、《独立董事工作制度》等制度中对关联交易决策权限和程序做出规定,形成了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公司控股股东也出具了《关于减少及规范关联交易的承诺函》。但如果在后续执行过程中,公司的内部控制运作不够规范,有效性不足,控股股东仍可通过关联交易对发行人造成影响,存在损害发行人及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要求,确保关联交易方式合规、价格公允,维护公司及广大股东的利益。 4.专业人才流失的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咨询业务属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业务的发展与其拥有的专业人才数量和员工素质紧密相关。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齐的人才队伍,并已实施经营管理及技术骨干持股,并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薪酬福利,从而增强人才的吸引力。但若公司发生核心技术人员和优秀管理人才的流失,将给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始终把人才战略视为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战略,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吸引、激励和发展体系,适时推动针对不同层次员工的股权激励,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不断保持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5.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不足的风险 公司高度重视科研投入,围绕“设计+数字科技”制订科研工作和科研转化指南等管理制度,从顶层规划部署科技创新工作,确保沿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及节能环保方向并行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先后荣获各项荣誉206项,成功入选国家“科改企业”。虽然公司科研成果突出,多项成果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且采取了积极措施开展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广,但相关科技创新业务目前处于业务拓展初期,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不足,未来能否成功推广、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公司按照业务模式特点,通过设立专业的业务部门、子公司或合资公司等方式,充分发挥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激励手段,通过多元化激励方式激发员工创新性与创造性,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收益。 6.新业务拓展的风险 在新的规划期,公司将积极拓展TOD业务、市政基础设施及地下空间设计业务,培育工程数字化、智慧地铁、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等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利用轨道交通领域的经验优势和客户资源,拓展业务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但外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新业务的拓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充分利用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及客户资源,提高业务拓展能力,积极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