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德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27 00:50

万德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专注于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应用,主要生产和销售油品添加剂、炼油助剂、油田化学品以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公司是国内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硝酸异辛酯)的主要生产商,并提供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降凝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柴油抗磨剂、咪唑啉、缓蚀剂、破乳剂、抗静电剂等多种精细化工产品,产品服务于油品调和、石油炼制、油田开采等领域,已形成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国内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及国际石油企业为主体的客户体系。公司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质量检测、产品销售体系,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为硝酸异辛酯等精细化工产品的销售收入、代加工收入和微通道反应工程化相关的技术开发服务收入和设备销售收入。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地方石化企业等国内外石油化工企业销售硝酸异辛酯、降凝剂、柴油抗磨剂、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咪唑啉缓蚀剂、破乳剂等石油助剂产品的收入;同时,公司与长庆化工签订了纳米微球代加工协议,按吨收取代加工费。

基于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具有本质安全、高效、连续化等特点,在工艺层面从根本性上改变了多类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可应用于传统硝化反应、重氮化反应、聚合反应、氯化反应、氧化过氧化反应等工艺的升级改造,具有较强的横向拓展性,可使化学反应更为温和、绿色、高效、环保和安全。公司受益于多年的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开发与应用经验,已具备了输出微通道反应工程化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可向其他化工企业提供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项目评估、咨询、开发、微通道反应成套设备设计与制造等服务,向客户收取技术服务费或设备销售款。

2、销售模式

公司销售采取直销模式,以招投标或商业谈判等的方式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直接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公司设有销售部、商务部、国际贸易部,负责国内外市场的追踪、分析、拓展及客户服务,并及时收集国内外相关行业与产品的政策、价格等信息。

公司客户分为终端客户及贸易商。终端客户主要为炼油企业和油田开采企业,公司与终端客户签订购销合同,以电汇转账和票据方式直接进行结算。贸易商也是服务于终端客户,因其在回款速度、客户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也是行业中重要的参与方。贸易商根据其客户需求与公司签订合同,公司根据合同发货并收取货款。贸易商购入公司产品后自行定价、自行销售、自行收款,独立承担产品交付之后的存货风险。公司向终端客户与贸易商的销售均为买断方式,与两类客户在销售条款上无本质区别。

3、采购模式

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异辛醇、浓硝酸、浓硫酸、油酸、丙烯酰胺、白油等,均为化工行业常规产品,供应商较多,主要为国内石化企业和贸易商。公司采供部根据采购产品对潜在供应商按照《供应商管理办法》进行分类评价,每年进行综合评审并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对供应商进行持续动态管理,特别对发生重大安全、质量、环境事故的供应商,采供部可随时组织评议确定是否保留其合格供应商资格。

公司生产性物资需求计划由运行管理部审核,非生产性物资需求计划由行政部审核,最后均由分管领导审批确定。采购部门按照比质比价的原则确定供应商,采取询比价、框架协议等方式确定采购价格。同时,依据国内外客户不同特性分别采用不同的付款模式,对于国内的供应商,公司根据历史合作记录、资信状况等采取预付款或货到付款的信用政策,付款方式主要为银行承兑汇票或银行汇款;对于国外供应商,根据双方协商确定预付款或发货后一个月付款等政策,付款形式主要为银行电汇。

4、生产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在综合考虑销售成本、现有产能、库存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了自产模式为主、外购模式和委托加工模式为补充的生产模式。公司在山东淄博和陕西兴平分别拥有两个生产基地,主要负责硝酸异辛酯、纳米微球、破乳剂、降凝剂等产品生产。

报告期内,公司外购硝酸异辛酯、纳米微球、降凝剂和少量外购脂肪酸的情况,主要解决短期内订单量突增导致自主生产无法及时交货的问题和个别交付地距公司仓库较远导致运输成本较高的问题。报告期内,公司存在对外委托加工的产品主要为柴油抗磨剂、咪唑啉类缓蚀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主要出于履约时效性、成本控制及优化管理的考虑,通过委托加工对外转移部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生产,提升了公司整体经营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因委托加工金额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较低,对委托加工厂商不存在重大依赖性。

5、研发模式

公司的研发以自主研发为主,同时采取合作研发作为补充。公司围绕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导向,制定总体研发规划与具体研发计划,重点聚焦行业新兴技术与热点领域,不断丰富产品系列和优化工艺体系。公司研发工作主要包括研发项目和技改项目,采用项目制研发管理模式,建立了完整的研发责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研发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同时,公司注重与高校、业内专家及专业研发机构的合作互动,除自主研发之外,公司还通过合作研发的模式充分利用外部优秀科研力量,与公司自主研发形成优势互补。

报告期内及报告期后至报告披露日,公司的商业模式较上年度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报告期内,公司努力克服国际油价宽幅振荡、俄乌冲突和巴以战火外溢风险、后疫情时代全球市场恢复不及预期和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等诸多不利因素,积极应对国内日益严峻的安全和环保形势的挑战,深入分析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把握国内油品升级的有利政策和市场机遇,以全面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为抓手,在确保安全、环保、质量稳定的前提下,采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深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微通道反应技术为核心不断开拓创新,运用科学实用的管理工具推进精细管理和持续挖潜增效,加强团队建设,强化风险防控,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圆满完成了安全环保既定目标,公司经营业绩虽未能实现年度计划目标,但营业收入较上年也实现有效增长,公司发展呈现稳中有增、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公司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1、全面落实安全环保责任与管理、确保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023年全公司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以“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为目标,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以有效运行HSE管理体系为抓手,持续提升全员安全责任意识,健全落实“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完善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强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严守安全红线筑牢安全底线。两个生产基地全年迎接安全环保等各类外部监督检查83次,不断促进和优化安全环保管理,未发生安全环保事故与处罚,圆满完成安全环保既定目标,确实保障了安全平稳生产。

2、国内市场有序推进,国际市场快速开拓,营销工作稳中有进

2023年,受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格局持续变化、原材料价格异常波动、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缓慢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公司迎难而上,紧盯市场变化,掌握客户需求,调整营销策略,加强产供销联动、凝聚合力、多措并举,扎实推进营销工作,快速开拓海外市场,经营产品种类逐年丰富,使单一产品、单一客户依赖风险进一步降低,年度经营业绩稳中向好。

3、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努力提升创新能力

2023年公司按照年度研发计划安排,积极探索与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力度,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增强研发检测实力,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2023年度取得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被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西安市绿色微化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了CNAS认证,阶段性创新成果显著。2023年公司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园(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契机,启动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公司现有的研发机构为基础,成立了万德研究院,逐步构建公司研发创新体系与机制,促进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向系统化、专业化、高水平发展迈进。

4、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夯实内控管理,企业管理稳步提升

2023年公司管理紧紧围绕生产经营需要,以一体化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为管理基础,优化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增强公司薪酬的外部竞争性,充分发挥薪酬激励作用,进一步优化公司薪酬体系;本着重合规促发展,夯实合规管理基础,加强与完善内控管理机制,借助信息化、数智化管理手段,增强规范化运行能力,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综合运营效率和管理效能,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发展根基。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1,241,824.41元,同比增加4.48%;利润总额为64,459,825.08元,同比增加0.3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4,236,670.01元,同比减少2.20%。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675,877,793.03元,所有者权益为508,073,007.52元。

(二)行业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产品或服务均未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油品添加剂、石油炼剂、油田化学品以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硝酸异辛酯、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柴油抗磨剂、降凝剂、咪唑啉类缓蚀剂等,其下游主要为石油化工行业和石油开采行业。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发行人所属行业为制造业(C)中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C26)。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表(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属于“C制造业-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C266专用化学产品制造-C2662专项化学品制造”。

1、公司所属行业概述

公司属于精细化工行业的专用精细化学品领域。精细化学品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只有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公司所处的精细化工行业是国家当前重点支持的行业,得益于近年来国家政策、法规、资金等多方位的支持,精细化工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公司拥有生产油品添加剂、炼油助剂、油田化学品等化学品的丰富经验,并且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近年来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方向顺应了国家行业政策法规鼓励支持的方向,获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果并具备了持续良性发展的潜力。

未来,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双碳战略的加快推进,加之国家安全监管和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精细化工行业也将不断向本质安全、绿色低碳、高效智能、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高性能特种化学品、环保型精细化学品、专用型精细化学品等新型功能性精细化学品将会成为精细化工行业的主流产品,绿色合成技术、智能化制造、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将会成为精细化工行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因此,精细化工行业尤其是传统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也必将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公司作为是一家拥有领先的微通道连续反应成套技术与装备、生产工艺本质安全、清洁高效的高科技化工企业,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持续加强科研投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多重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必将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公司自主开发的微通道连续反应工艺作为本质安全的新型化工生产工艺,属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石化绿色低碳工艺名录(2023版)》中的第19类“微通道自动化生产工艺”,也是2021年国家工信部为提升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安全环保水平,公布的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32项技术和产品目录的第一项“新型微通道反应器装备及连续流工艺技术”。该工艺技术可适用于军工、电子、制药、特种化学及精细化工行业,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可实现化工生产的本质安全及绿色低碳发展,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公司产品所属行业概述

(1)硝酸异辛酯行业概况

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由美国开发并应用,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相关领域研究。目前常见的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可分为硝酸酯类、过氧化物类、醚类以及草酸酯类,硝酸异辛酯因其使用安全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十六烷值改进剂。传统的硝酸异辛酯生产技术主要由欧洲含能材料、瑞士毕亚兹公司、英诺斯派材料等欧美企业掌握,但其采用的釜式硝化生产工艺存在危险性高、反应控制难度大的问题。

随着2019年1月起我国开始执行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政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废止了普通柴油国家标准,我国加快了油品质量升级的步伐。“三油并轨”政策推行前,普通柴油主要用于重型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其国家标准中柴油十六烷值最低要求为45,远低于车用柴油国V、国VI的标准中十六烷值49的最低要求。随着柴油国VI标准的逐步推广与普及,国内硝酸异辛酯的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了发展。

(2)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

我国现有油气田中自喷井比例较低,低渗透油气田占新发现油气储藏的一半以上,低渗透油气田产能建设的规模则占油气田产能建设规模总量70%以上,因此,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对我国油气开发产业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石油接替资源量和后备可采储量日趋紧张,为确保原油稳产高产,实现石油资源接替良性循环,三次采油已成为老油田稳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据中国石油新闻中心报道:“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10注36采现场先导试验效果显著,遏制了产量快速递减并实现硬增油,预计比常规水驱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措施和药剂成本不足15美元/桶。中国石油低渗透探明储量约1/3以上无法注水开发,中高渗储量仍有40%以上提高采收率的空间,应用潜力巨大”。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有效提高了三次采油的采收率,包括对驱油用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在内的油田化学品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3、主要产品下游应用行业发展状况

(1)石油化工行业

石油化学工业是指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品的领域,属于基础性产业,主要产品包括各种燃料油、润滑油、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炭、石蜡、沥青等,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轻工、建筑、建材等行业提供基础原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前,石油石化市场将占全球石油需求的55%。全球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预计未来20年石化工业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这也将成为未来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主要驱动力。

从石化行业的发展方向及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未来石化工业将依靠技术升级创新,推动原料多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高端发展、差异化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我国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安全环保水平,2021年6月1日,工信部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将“新型微通道反应器装备及

连续流工艺技术”等32项技术列为鼓励推广的技术和产品名录,为加快推动石化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3月28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加速石化化工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我国由石化化工大国向强国迈进。

(2)柴油的市场情况

2021年,全球柴油生产和消费复苏,已接近2019年水平。2021年全球柴油供给量为2,730.9万桶/日,同比增长3.5%;柴油需求量约2,767.2万桶/日,同比增长5.6%;2022年全球柴油供给量为2,922万桶/日,同比增长2.7%;柴油需求量约2,819万桶/日,同比增长2.1%;2023年,世界柴油供给量约3,034万桶/日,同比增长3.2%;柴油需求量约2,910万桶/日,同比增长3.8%。疫情后,柴油需求恢复快于汽油和航煤,已超过疫情前水平。受地缘政治冲突及欧洲炼厂关停等因素影响,欧洲柴油处于供应偏紧状态。未来,全球油品市场供应偏紧状态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油品贸易流向将进一步调整,美国、中东和亚太等传统出口市场将加大欧洲柴油市场的争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全球仍将面临柴油供应量紧张的局面。

近五年来,我国的柴油生产量一直维持在1.5亿吨以上的年产量。2021年全年柴油累计产量达到了16,337.02万吨,同比增长2.7%。2022年我国柴油累计产量已达到19,125.70万吨,同比增长17.1%。2023年我国柴油产量为21,729万吨,同比增长13.6%。随着宏观经济逐步回暖,且轻循环油征税以来,隐形资源逐步退市,柴油收率及产量提升。

据中国石油和化工大宗产品年度报告,2025年,随着原油加工量及装置负荷的提升,预计柴油产量将有所提升,国内成品油资源过剩程度加剧,出口将继续增加,预计2025年柴油产量将突破2.2亿吨。柴油需求进入峰值平台,未来需求将稳中趋降。在产业升级、传统行业油耗下降、运输结构调整、替代能源等因素影响下,柴油需求将稳中有所回落。预计2025年柴油表观消费量将维持在2.1亿吨左右。近年来,新能源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动力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在小型汽车领域发展迅速。柴油机广泛应用的领域普遍存在着整车整机连续工作时间长、功率需求大等特点,而目前锂电池存在能量密度不足的技术瓶颈,无法满足该应用领域的需求,因此在重型运输动力、大型工业用固定动力、船用动力、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军用车辆等应用领域,柴油机仍将占有主要支配地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顽强的生命力。

(3)石油市场供需情况

在化石能源中,石油作为目前全球第一大能源在较长时期内仍将继续发挥主体能源的作用。2021年全球能源消费中,石油消费占比30.95%,消费占比仍超过煤炭、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

2011-2019年,全球石油的日均消费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19年,全球石油日均消费量实现9,827万桶,较石油产量高出约300万桶,石油市场整体呈现出轻微的供不应求态势。2020年因疫情影响造成石油消费量大幅下滑。2021年以来,随着各国疫情影响减弱及生产恢复,石油需求量也处于恢复状态。2021年,全球石油产量增加了140万桶/日,石油消费量增加了530万桶/日,主要增长发生在美国、中国和欧盟。2022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再创新高,一次能源消费143.66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2.2%,基本回归疫情前平均增长水平。根据查询,2022年全球石油产量为46.18亿吨,相较于2021年全球石油产量提高4.4%,全球产量整体提升,有望助增贸易往来。

根据OPEC《2022年世界石油展望》预计,未来十年全球石油需求将接近峰值,随后仍将缓慢增长,进入相对较长的稳定期。大约到2040年,全球原油需求将达到约1.1亿桶/日的峰值。尽管预测发达国家未来石油需求会下滑,但发展中国家的巨大能源需求为未来石油消费提供了支撑。OPEC认为,全球人口增量绝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对石油的需求未来将逐年增加。综上,从长远来看,全球原油供给弹性将下降,而在新旧能源转型中,原油需求仍在增长,全球将持续多年面临原油供需偏紧问题。

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同比增长7.1%,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26.5%,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耗国。依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1594万桶/天,位居美国之后排名第二。

2020年我国原油消费总量达到675.84百万吨,同比增长3.28%;而2020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94.77百万吨,同比增1.97%;2021年全球油气行业进入复苏阶段,2021年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2%,但对石油的进口依赖度依然为70%以上,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与石油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明显。2023年石油消费量约7.67亿吨,比2022年增长10.5%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18.2%,比2022年上升0.3个百分点。为了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确保能源安全供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国务院及各部委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规划以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建设。《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要将国内供应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主渠道,牢牢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巩固老油田,开发新油田,大力支持低品位资源开发,建设大庆、辽河、新疆、塔里木、胜利、长庆等9个千万吨级大油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进能源革命,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储量动用,抓好已开发油田“控递减”和“提高采收率”,推动老油气田稳产,加大新区产能建设力度,保障持续稳产增产,力争石油产量2022年回升到2亿吨水平并较长时期稳产。2022年,全国原油产量6年来重上2亿吨平台,达2.05亿吨,比上年增长2.9%。2023年我国原油产量为20902.6万吨,同比增长2.1%,原油产量增长的生产推动我国油气钻采、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022年中国原油加工量达到67590.0万吨,首次同比下降5.9%。2023年中国原油加工量达到73632.8万吨,累计增长8.9%。同时,国内主营炼厂产能利用率也提升至80%以上,助力原油加工量持续放量。

中国原油产量需求量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24年国内原油产量将会继续站稳2亿吨左右,石油对外依存度维持在平台期。预计2024年我国石油终端消费量将会与2023年总体持平。国内石油仍将紧紧围绕安全保供,推动增储上产再上新台阶。国内石油公司围绕老油田最大程度挖掘潜力,延长油田生命周期,通过自主科技创新,不断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进军,推动其成为石油资源战略接续领域。同时,国内石油原油行业将继续推进资源优化、改革政策完善及技术创新,以满足国家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基础。因此,石油原油行业将以国际合作、质量标准制定以及绿色能源的开发及技术创新等方法加速发展,从而更好的保障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未来展望

(一)行业发展趋势

行业内企业的利润规模与利润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技术储备、研发能力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发展状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对油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原油自给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加之对过剩、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对新建产能的慎重批建,行业内企业面对的压力也不断增大。符合国家政策鼓励方向、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未来才能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

因此未来行业内企业将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并通过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推出毛利率相对较高的环保型或应用于新领域的高端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品;同时,通过技术革新、工艺改进和管理优化,在产品品质提升的同时稳定并逐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作为化工企业,持续加强安全生产、环保节能也仍将是行业的关注重点及发展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未来公司将一如既往秉承“服务清洁能源、奉献碧水蓝天”的企业使命,密切关注化工装备升级与化工本质安全提升赛道,围绕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跑道,以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成套解决方案作为主攻方向,在不断丰富和延展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无缝对接的同时,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技术创新方向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挺进,为精细化学品提供本质安全、智能高效、低碳清洁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聚焦能源清洁化、新型化工材料和新能源,在专用精细化学品领域深耕细作,致力于各种安全环保、绿色低碳的功能性新材料的原始性创新,打通颠覆性技术创新堵点或痛点,使化工过程更加安全、精准、高效、经济、绿色,为传统化工产业本质安全、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增强源动力,助力化工产业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力争早日成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精细化学品领域高端制造技术供应商。

公司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及科技创新,已在新材料、化工、医药、农药和军工领域取得了硝酸羟胺、钒腐蚀抑制剂、替米沙坦、硝基胍、硝酸酯类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并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发展,逐步将这些科研成果进行成果转化,为公司可持续快速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目前公司硝酸异丙酯连续合成微反应工艺开发及30吨/年成套科研示范装置研发的合作项目开启了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成套解决方案在军工方向的实质性拓展,预期今年内该科研示范装置将投用。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碳酸二甲酯等成果尽快转化与实施。

(三)经营计划或目标

2024年受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俄乌冲突和巴以战火外溢风险、新能源快速发展、双碳政策加快推进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仍将会面临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日益严苛的安全环保要求、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挑战。

2024年公司将持续加强研发创新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探索和明确研发领域和方向,继续坚持创新与变革、开放与合作、服务与效益并重,努力探索新的增长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营造专家领衔、人才辈出、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2024年公司的经营方针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进一步稳固企业经营基础,全力以赴抓好研发创新能力建设,逐步形成稳健经营、效益显著、前景光明、未来可期的良好局面。稳固企业经营基本盘就是要在确保安全、环保、质量稳定的前提下,深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筑牢市场主体地位,开发老产品新用途、老客户新业务、小产品新方向,搞好同心多元化,在存量客户或者存量产品中寻求业务和效益增量,全面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为企业更大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全力以赴抓好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就是要紧贴公司战略,关注市场需求,积极寻找市场热点。致力于打造专业的队伍和专门的机制,投入更多的资源,努力打造企业永续增长的发动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长期价值,为实现企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积蓄创新力量。

1、守牢安全环保生产红线,努力提升HSE管理水平

安全环保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始终处于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要紧紧围绕公司年度目标任务,扎实开展HSE工作。公司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安全环保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将安全责任落到实处。持续加强现场规格化管理、直接作业环节管理,努力做到“安全文化建设和现场管理相统一”,持续进行现场隐患动态排查,组织好各项安全检查活动,标本兼治抓好整改,把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到实处,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不断完善HSE管理及考核体系,加快推进生产装置、环保设施技术升级改造,努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2、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进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按照“深植根、小平台、大研发”的整体思路,着力推进“万德股份研发创新平台、研发创新团队、研发创新项目”三位一体的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发力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推动公司产品精细化、差异化、高端化,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稳固市场地位,提供前进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结合公司发展,将2024年定位为“万德股份研发创新能力建设的元年”,硬件建设要力争与软环境升级同步,持续推进万德研究院建设,着力作好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和微反应工艺升级(新工艺),瞄准行业前沿,把握市场需求,把产业方向研究、市场机会研究、技术经济研究、化学合成研究、工艺技术研究、自主研发以及对外合作有效结合,努力把万德研究院平台做好做实。

持续推进研发创新团队建设,持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布局新的研发课题,包括适当布局一些长线研究方向,为公司发展持续输送和储备新产品、新技术,加强与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链接与合作,形成更好的硬件资源与共享资源支撑,通过企业研发创新硬实力的提升,更好应对上市后的新环境、新机遇与新挑战。

3、着力拓市增效,推进营销工作再创佳绩

公司要努力牢固市场主体地位,加大国内外新客户开发,积极寻求老客户新业务拓展,在存量客户或者存量产品中寻求增量,大力拓市增销,提高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不断优化和提升营销团队执行力。注重品牌建设,搞好营销策划、品牌宣传、技术服务、公共资源服务等工作,持续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美誉度。

国内销售业务要稳中有进、稳中有增。要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外部竞争环境,不同客户的不同管理要求和不同消费习惯,综合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和竞争手段,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国际贸易要稳健快步发展。持续优化管理模式,优化供应链模式和供应链成本,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积极维护客情关系,策划终端客户实地拜访,增强客户黏性和稳定性。同时,努力做好国际贸易风险应对,推动国际贸易稳步发展。

4、着力构建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推进企业规范经营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切实提升一体化管理体系和内控体系管理水平,聚焦核心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环节,持续做好制度“立改废释”工作,加强公司内部管控能力,增强内部控制合规意识;持续深入开展节能增效、降本减费活动;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公司数字化加速转型升级目标,匹配与支撑公司产业发展与战略布局,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运营水平。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于公司发展需要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以事择人,人岗匹配,内部培养选拔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立奋斗者文化,强执行,树标杆,逐步打造人才辈出、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的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充分运用国家鼓励政策为增强企业实力添砖加瓦;努力打造精细化运营的“智能制造产业园”新高地,打造创新研发、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对接的综合平台。

(四)不确定性因素

公司主要境外市场涉及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和地区,出口地国际政治环境、地方法律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加之国际地缘政治异常复杂,俄乌冲突与巴以冲突仍在持续,都将为公司海外业务带来不确定性影响。

四、风险因素

(一)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因素

1、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风险

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公司的主要原材料为异辛醇、浓硝酸、浓硫酸、油酸,其价格受原油价格变化、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需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公司不断通过技术更新和生产工艺流程优化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产品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且与主要的原材料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公司仍存在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

应对措施: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从多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一是与主要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规模化采购的优势换取更优惠的价格;二是公司制定了严格的采购管理程序,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与采购成本控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机制,积极开拓采购市场渠道,增加原材料供应商,在提高公司对原材料的议价能力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库存占用率;三是加强公司品牌管理,以良好的口碑赢得市场,从而有效转嫁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四是加强生产管理,努力开展关于产品新工艺、新配方、新材料的创新实践,使公司产品在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减少原材料损耗;五是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以技术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

2、单一产品依赖程度较高的风险

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硝酸异辛酯的生产和销售。公司报告期内,硝酸异辛酯的产品收入为31,801.04万元,占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5.64%。硝酸异辛酯是一种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用于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改善柴油的着火性能。如果未来柴油市场逐渐萎缩,将会对公司主力产品硝酸异辛酯的需求情况产生不利影响。若公司其他产品的市场开拓不顺利,且其他新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情况不理想,则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为应对单一产品依赖程度较高的风险,公司一方面积极构建以纳米微球驱油剂、柴油抗磨剂、降凝剂、模版剂、破乳剂、缓蚀剂以及精细化工原料咪唑啉等产品结构体系,加大市场推广力度,降低单一产品依赖程度较高的风险;另一方面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产品的研发进度,打造新的利润点。

3、境外销售业务占比较高的风险

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近三年,公司境外销售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24.56%、33.06%和46.73%,境外业务逐年上升,且报告期内境外销售业务占比较高,公司主要境外市场涉及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市场准入门槛,若这些进口国家或地区相关产品市场准入政策、政治经济环境或贸易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国际局势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影响公司产品的出口。

应对措施:为应对境外销售业务占比较高的风险,公司一方面持续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通过有效的营销措施,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大新客户开发与新产品推广,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持续丰富公司的产品品种,保持优势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国内客户黏性。

4、环境保护风险

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公司废水、废气、固废的排放量较小,且均进行了严格的环保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小,符合环保要求。但是,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废水、废气、固废的排放量可能会相应增加,如果公司对于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给公司带来罚款、责令改正、停工整改等行政处罚,从而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为应对环境保护风险,公司持续加大污染物处理技术研发、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和提高污染物处置能力以应对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监管要求。公司在环保方面狠抓落实,从宏观上把握风险点,从根本上及早杜绝环保事故的发生,从微观上优化工艺流程以减少污染物排放,落实各岗位工艺操作规程和操作规范,落实人员责任,保证环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公司对环保管理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

5、安全生产风险

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公司属于精细化学领域的制造企业,部分原材料和产品具有可燃、强腐蚀等危险性,对储存和运输有特殊的要求,同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有一定的危险性。公司采用微通道反应降低反应危险性,为确保安全经营,公司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危险化学品仓储管理制度》等生产管理制度,消除安全事故隐患。但是,未来如果由于生产装置意外发生故障、员工操作不当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仍可能会引起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从而威胁生产人员的健康和安全,给公司带来罚款、责令改正、停工整改等行政处罚,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为应对安全生产风险,公司坚持秉承安全生产重于一切的原则,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按规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知识教育讲座和应急演练等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活动,严格督导、检查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与此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员工的社会保障,持续改进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力争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层层把控,将安全生产风险降至可控水平。未来公司将持续严抓安全管理,全方位积极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6、供应商相对集中的风险

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公司的供应商相对集中,公司近三年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的合计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5.78%、54.10%和61.22%,其中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的金额占比分别为36.43%、30.40%和27.46%,存在供应商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如果主要化工原料供应商由于市场原因或其他原因减少与公司的合作,对公司经营将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为应对供应商相对集中的风险,公司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建立供应商管理制度、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备选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培训、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在合同中明确责任和风险分担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供应商风险,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企业的正常运营。

7、新能源发展对现有产品不利影响的风险

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进入21世纪以来,新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引领下,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清洁能源比重、限制化石燃料使用已成为各国政府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主要选择。虽然公司下游客户所处的石油开采领域和石油炼制领域目前市场需求保持旺盛,短期内新能源的发展对公司业务发展没有重大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降低石油的消耗量、改善全球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是能源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石油能源将逐渐被新能源替代,进而对公司现有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为应对新能源发展对现有产品可能产生的影响与风险,在整体发展战略上,公司将在立足主业的同时,不断拓展包括但不限于科技研发、战略并购、投资合资以及其他各类形式的积极合作等在内的多样化的产业布局与市场发展策略,以实现公司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和系统化,提高与市场衔接的深度与广度;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公司将着力于提升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并丰富产品库,拓展新的存量与增量市场,同时,结合自身以微通道反应技术工艺与装备为特色的技术积累与发展基础,积极探索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寻找合适的契入点及未来发展衔接的多种可能。

8、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输出业务市场开拓不利的风险

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目前公司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油品添加剂、炼油助剂、油田化学品等化工产品,报告期内,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输出的收入规模相对较小,且公司进入该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公司能否实现在上述领域的业务发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公司存在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输出业务市场开拓不利的风险。

应对措施:为应对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输出业务市场开拓不利的风险,公司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开发潜在用户;同时,公司将对微通道连续反应技术持续研发,不断积累研发成果,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增加用户的广度。

本期重大风险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本期重大风险未发生重大变化。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