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科(603153)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战略引领,聚焦主责主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业务资源整合、新兴业务开拓等重点、难点任务进行攻坚突破,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实现了生产经营稳中向好,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项任务和目标。 (一)实现整体上市,持续深化改革 2023年3月13日,公司股票成功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交易,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募集资金将投向公司核心业务能力提升、科创中心和信息化能力建设以及数智科技产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从而进一步增强公司核心业务的竞争力。5月,公司获批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行动”扩围深化名单,成为上海市入选的8家企业之一,是继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实现上市后,公司持续推进深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二)聚焦核心主业,增强服务能力 重点围绕工程咨询、检测与技术服务等核心主业,加强产业链前端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拓展建筑师负责制、前期咨询、投融资咨询、资产评估等前端业务,促进产业链延伸,增强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同时,大力拓展服务领域,新增水运领域材料检测及工程监理资质,积极拓展水利工程监理、水土保持施工监理资质。获得文物建筑安全检测鉴定机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等资质资格,增强城市运维领域的服务能力。做深做精服务产品,整合相关检测评估业务资源,打造房屋管家、碳管家、环保管家、城市体检等运维服务产品,通过升级开发上海市建筑碳排放监管平台,构建市区两级能碳管理平台。此外,公司围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进行组织优化和业务整合,完善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跨业务单元合作机制、区域总控管理服务模式,成立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华南事业部,组建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节能与低碳创新研究院”,进一步集约业务和管理资源,提高市场开拓和经营效率。 (三)深化协同联动,深耕区域市场 坚持立足上海和长三角,深耕全国战略发展区域,辐射海外市场。聚焦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五个新城”、“南北转型”等上海市重大建设任务和长三角一体化、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报告期内参建浦东机场四期、东方枢纽、金山乐高乐园等在内70%以上的上海市重大工程,为沪苏嘉城际铁路、合肥新机场改扩建、青浦西岑科创中心、保定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天津美术学院城市更新片区、柬埔寨吴哥国际机场等全国各地及海外重点项目提供各类专业技术和系统服务。组建华北区域管理中心,加强京津冀等属地机构的业务协同联动,推动工程监理、桥隧检测监测、环保咨询、绿色低碳咨询等主业向武汉和华中区域市场的输出。持续做好战略客户关系维护,与百联集团、申能集团、申通地铁(600834)、西部机场集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机构达成战略合作,为机场、交通等领域的业务拓展积极赋能,组织面向上海大型国企开展战略营销和业务拓展,夯实业务板块在上海地区的系统服务。 (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行业影响力 聚焦低碳发展、城市更新、数字转型等热点,组织参展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博览会、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等展会论坛,开展品牌传播,增强与政府部门、企业客户、行业专家的沟通交流,牵头建设上海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长三角绿色认证联盟碳平台,牵头发布长宁区CN100建筑碳中和倡议机制等,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学会建设,牵头成立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更新分会、上海市工程质量管理协会临港分会等机构,开展行业支撑工作,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 公司下属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位列“2022年中国工程监理企业工程监理收入前100名排序”第一名,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分别位列“2022年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检测机构检测业务收入排行”第一、第二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位列“2022中国绿色建筑设计咨询年度竞争力20强”第二名。 (五)强化创新引领,打造核心能力 组织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编制发布《技术发展报告》,指导未来技术研发布局。组建十六个专家工作室,推进工程可靠性研究中心工作,发挥各领域首席专家的技术优势,持续打造公司核心科技力量。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在复评价中获得“优秀”,牵头组建上海市“城乡建设碳中和学科研究中心”,成功获批“上海市环境数字智慧应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参与共建“住建部科技成果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围绕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智慧健康等方向成功立项国家和部市级科研项目65项,其中牵头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6项,参与课题25项。全年完成科研成果98项,获得授权专利88项、软件著作权70项,荣获部市级科技奖10项。新立项各类标准98项,65项主参编标准获批发布。 持续编制《上海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及分析报告》《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上海市建筑行业发展报告》《上海市城市安全运行发展报告》。 (六)推进数字转型,赋能产业升级 加快推进公司数字化转型项目实施,全年立项数字化转型项目19项,2个项目获得上海市国资委企业能级提升项目立项。推进一批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其中,“创新驱动,助力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运维”场景入选市国资委蓝皮书,“建筑安全部件智能工厂”入选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启动上海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升级开发,为上海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提供大数据智慧分析和数据支撑。 持续加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完善数字监理平台、数字监理APP功能建设,数字监理平台已在工程咨询公司85%的项目中推广应用,提高了工程监理的管理质量与水平。针对检验检测产业特点,开发了“建科e检通”在线销售、工程检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养护抗压一体化混凝土强度机器人检测、全天候视觉识别钢筋拉伸数字化检测、道路设施立体全息检测管理等系统。发布了“房屋安全管家”、“数字环境管理平台”等数字化产品,数字环境管理平台已应用于1000多家企业环保核查业务,水环境数字化精准管控平台已在上海、湖北、浙江等多个项目中应用。 (七)加强人才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持续推进年轻干部发现、培养和使用工作,组织第三批17人进行交流轮岗,制定并落实《“1、3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遴选10名领军人才后备队、30名青年科技精英进行专项培养。开展员工教育培训工作,3000余人次参加员工通识教育培训。举办第三期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集团及直属单位中层、高级主管等62人参加培训。成功申报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东方英才领军项目1人、领军项目中期考核优秀1人、拔尖项目3人、青年项目7人,白玉兰计划浦江项目2人,首次申报成功国家海外博士后专项和上海市白玉兰计划青年项目。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型转向内需拉动型,总体趋势回升向好。在建设领域,国家及地方加大行业监管、出台系列政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安全韧性、智慧转型、绿色低碳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行业面临结构性发展机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度增加5.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中央财政增发万亿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生态治理和流域治理有望继续为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增量。 (二)行业监管和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建设领域,对资质改革、提升质量、规范市场竞争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加大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执行力度,及对企业资质、人员资格等方面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责任追究,有利于优化市场环境,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等文件,加强资质管理、强化监管手段、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 (三)多专业全周期工程服务模式持续创新 上海市发布《建筑师负责制扩大试点实施办法(试行)》,通过发挥责任建筑师的专业统筹作用及技术管理优势,提升工程建设品质和营商环境,明确在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政府投资的科教文卫项目、新城建设等建设项目中开展试点。广东、山东、海南等多地也发布相关文件推进试点工作。引导企业更加关注加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竣工运维全周期、多专业的产业整合与协同,实践并完善区域总控管理、全过程工程咨询、全周期环保管家等创新服务模式,注重工程技术和管理双创新,推动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及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四)城市更新打开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国家先后推出《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海发布《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综合区域整体焕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设施优化、历史风貌魅力重塑、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商业商务活力再造等六大行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五)“双碳”战略加快在工程项目试点应用 国家先后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为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的标准支撑,推进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并在能源、产业、节能、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碳达峰试点,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低碳工业园区示范、绿色生态城区及超低能耗建筑、城市碳平台监测等为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营业务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专业技术服务为主业,形成了工程咨询服务、检测与技术服务、环境低碳技术服务、特种工程与产品销售等多个主营业务板块,致力于保障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安全运行风险、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实现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为客户提供专业系统的价值服务。在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城市更新、商品流通等领域,构建了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服务链,已成为综合型的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营技术服务集团。 1、工程咨询 工程咨询业务主要包括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招标和造价咨询等服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战略区域,在专业化发展(机场交通、基础设施、文化体育、工业工程等)和业务转型(全过程工程咨询、区域总控管理、工程风险咨询、项目投融资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开发数字监理平台和APP,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工地智能监控和数据预警技术,提升工地安全管控效能。 2、检测与技术服务 检测与技术服务包括建设工程检测监测、材料部品检测认证、健康安全检测评价、城市更新技术咨询、绿建生态技术咨询等细分产品,是公司研发及产业创新的核心业务之一。报告期内,公司巩固在建设工程、市政交通领域的检测能力,拓展电梯检测、消防服务、绿色认证等领域的能力;既有建筑数字测绘和更新技术、市政设施安全监测和预防性维护技术、房屋多专业协同管家等技术获得广泛应用;自主研发形成“思立博”系列数字检测系统,有效提升建筑材料及装配式建筑检测效率;聚焦城市更新、城市体检、低碳新城、TOD开发等热点,提供规划设计、技术咨询等系统服务;聚焦城市安全与韧性管理,研发应用行业领先的智能化仪器装备及数字检测平台,为全国多地地铁、公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提供安全检测、监测与评估服务。 3、环境低碳技术服务 环境低碳技术服务主要面向生态环境、建筑节能、工业减碳、企业治理等领域,为政府及企业客户提供从前期咨询、中期监测到后期治理的技术服务,助力实现环境品质提升及节能减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保监测、环境调查、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管理平台建设;节能检测评估、节能咨询、能效监测、碳核查、节能改造及合同能源管理等。报告期内,公司多个子公司入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机构,支撑多个省市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在城市低碳管理平台建设、园区低碳生态规划、企业环保管家等领域积极拓新。 4、特种工程与产品销售 公司从事施工机械安全技术研究多年,生产制造的升降机械安全保护产品已成为建筑施工升降设备行业内的知名品牌,并拓展应用于造船机械、电力维修、楼宇设备、工业电梯、游乐设施等领域。近年来,公司投入ERP、MES系统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智能化制造。此外,公司基于技术研发和工程咨询实践,开展结构加固改造特种施工、预应力特种施工、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防护特种施工、钢结构防火防腐涂装等特种施工服务及材料销售。 (二)经营模式 公司承接业务一般通过招投标模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客户直接委托模式两种方式,具体因项目资金来源、标的金额、服务内容而异,均遵循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1、招投标模式 招投标模式是工程咨询行业较为通行的业务承接模式。获取项目信息后,公司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踏勘,同时研究、分析客户提供的资料、文件,在此基础上开展项目评审,综合考虑客户要求、服务费用、服务周期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是否承接该项目。评审通过后,公司将结合项目具体要求与内部人员配置,指派符合项目要求的业务进行投标和洽谈工作。 2、客户直接委托模式 对于部分不属于前述法律规定必须进行招投标且客户不要求招投标的项目,公司在取得客户提供的项目信息,完成项目前期调查研究,并通过项目评审后,直接接受客户委托,与客户签订业务合同。 公司建有客户、商机、投标及合同管理系统,并与业财一体化项目管理系统有效衔接。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综合的专业技术服务优势 公司已形成规划咨询、勘察设计、环境咨询、检验检测、评估认证、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招投标代理和造价咨询等核心业务能力,专业门类齐全。服务领域涵盖房屋建筑、市政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石油化工等行业,围绕工程项目和城市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的各类专业化与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公司参与了大批国内知名的机场、超高层建筑、综合交通枢纽、文化演艺建筑、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医疗卫生建筑、主题乐园、绿色生态城区等标志性项目。近年来,年均参与约70%的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在承接“高、大、深、难、精”等大型复杂项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突出的能力优势。 (二)持续的科研创新能力优势 公司前身是转制科研院所,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公司的传统优势,主要体现在对行业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把握能力,以及敏捷的研发组织能力和雄厚的科技人才积累。公司成立65年来,共研发了1800余项科技成果,编制500余部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大量科研成果不仅为社会提供服务,还在粉煤灰综合利用、高性能化学建材、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等领域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近年来,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和数字化转型等重点方向,公司承担了一批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持续参与了国家、行业和上海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编制,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赋能产业升级。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住建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工程结构安全重点实验室、上海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城乡建设碳中和学科研究中心”等十多个国家、省部级研发平台,体现了公司在这些领域领先的技术能力和优势。 (三)优秀的专业人才团队优势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模式,通过实施人才资助政策,吸引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加盟,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平台和载体,带教培养一批高技术和高技能专业人才团队,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市场营销培训班等,提升业务和管理骨干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敬业精神的人才队伍。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册员工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1200余人,教授级高工13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名、上海工匠3名;在册员工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300余人,拥有各类注册执业资格人员1000余人。 (四)较高市场美誉度的品牌优势 公司是国内整体上市的国有控股科技咨询服务企业。每年为700多个大中型工程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和监理服务,累计已承接工程项目超过10000项,监理业务市场份额全国第一,专业优质的技术能力和规范良好的服务质量得到了市场高度的认可,在工程建设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 公司拥有国家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国家绿色建筑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国家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测评机构、工业(建筑工程材料)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专业检测机构,每年出具近90万份检测报告和7000余份技术咨询报告,承担了大量重大工程项目和产品流通领域的检测检验认证服务,树立了科学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形象,公司检测检验和技术服务具有较强的市场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 公司是全国首批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单位,中国绿色建筑竞争力十强设计咨询企业,中国环境咨询二十强企业,也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建设工程检验检测机构。公司荣获上海市市长质量奖、“上海品牌”(建设工程咨询服务)认证企业、“上品”卓越贡献品牌等荣誉。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公司坚持战略引领,聚焦高质量发展,完成整体上市,积极拓展市场,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质量,经营情况保持良好态势。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1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2.3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70%、14.57%和15.11%。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紧紧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成为国内领先的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科技服务集团”的愿景,坚持协调并进的产业发展战略,根据土木建筑建设、运维与更新的全过程技术和社会需求,抓住“碳达峰与碳中和”、“城市更新与韧性城市”和“全面数字化转型”三条主线,聚焦“工程咨询”、“检测与技术服务”等核心主业,加强产业协同,持续提升主业能力和水平,不断向全生命期和多行业发展。坚持深度赋能的科技创新战略,围绕社会重大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围绕企业经营生产能力推动技术进步,赋能产业升级,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领域具有引领能力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坚持协同创新的市场发展战略,立足上海,深耕长三角和全国战略区域市场,挖掘市场潜力,持续发挥为客户体现价值创造的核心理念,建立适宜上海建科的市场协同机制和属地化管理方式。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全产业链综合优势,提高上海建科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稳妥推进投资并购,拓展领域区域布局,赋能传统业务转型,延伸技术应用产业链。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强企战略,推动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布局。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注重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持续提高基层员工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水平,构建系统化的职业能力培训体系、科学化的薪酬激励体系和多元化的人才发展体系。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公司以“提质增效”为工作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新签经营合同额持续增长。主要工作计划如下: 1、推进主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任务,为科技产业、社会民生、城市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工程提供工程咨询与技术服务。提升全过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投资决策咨询、风险评估、灾害评估、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等服务能力,拓展水运水利、产品流通、特种设备、工业等领域的业务布局,面向城市运行服务需求,抢抓城市更新机遇,完善安全管家、房屋管家、环境管家等特色产品。 2、积极拓展深化区域市场。持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临港新片区、浦东先行示范区、五个新城等重大战略任务和区域拓展。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西南成渝城市群等区域,推进工程咨询和检测检验等主业外延式发展。加强与央企、本市和各地国有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协同发展。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品导入力度,促进京津冀和华中城市群的属地机构融合,形成多业态整合与协同发展。 3、打造技术领先优势。制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及子公司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运行为抓手,强化两级科技研发管理和运行体系建设,加快与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创新联合体建设。组织申报国家和上海市“十四五”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和部市级科技奖项。保持和巩固建筑材料、绿色节能、检测检验、生态环境等优势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研发新兴领域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专项技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加强大型设备和高精尖设备的投入,策划建设上海建科综合检测实验中心,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检测实验室。 4、加快数字化转型。编制新一轮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规划,促进智能化和数字技术在产业生产中的深度应用,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围绕产业数字化,推进工程监理数字平台持续应用,建设临港数字检测产业园。围绕数字产业化,研发智能装备、软件系统平台等产品,提供面向建筑、基础设施、园区、城市等多层次的建设、管理和运行于一体的智慧应用与管理解决方案,促进数字化服务规模发展。 5、加强运行管控。优化业财一体化平台和各应用系统功能,推广BI和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加强数据治理,释放数据价值。推进降本增效,加强运营采购管理和资金管控,控制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与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安全管控能级。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和行业波动风险。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工程咨询服务、检测与技术服务、环境低碳技术服务、特种工程与产品销售等,该类业务发展受宏观调控政策、经济运行周期的综合影响,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人才流失及人力成本上升的风险。公司所处行业是典型的技术、人才密集型行业,技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决定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在工程咨询服务、检测与技术服务、环境低碳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专业资格及项目经验的人才。如果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失,将会给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公司若不能有效提升服务价格和管理效率,将会导致毛利率下降,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的工程咨询服务、检测与技术服务等核心业务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特别是随着强制性检验及认证业务领域逐步开放,整个行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近年来,工程咨询服务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竞争较激烈且呈高度分散状态。如果公司在战略规划、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将可能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及市场份额,从而对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4、应收账款发生坏账风险。随着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加,应收账款余额亦呈增长趋势。公司主营业务的部分项目服务具有周期长、复杂程度高、款项结算流程较长的特点,主要客户为政府及国有企业,相关付款审批手续严格、流程较长。未来随着公司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预计应收账款将同步继续上升,存在坏账损失增加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