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忆平凡岗位上的如歌“税”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7 11:46


税收,国之根本,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为国聚财、为民收税”,是广大税务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南粤大地上,一批又一批税务工作者凝心聚力,忠实履行着这一职责和使命,为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障,也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贡献了宝贵的“广东智慧”。在不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他们也在人生“税”月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文所记三位税务人,是70年来三代广东税务人的代表,他们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成长为新中国税收发展与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品味他们的“税”月往事,能从中感受到我国税收事业在数十年中的沧海巨变和发展改革成果。

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税收收入仅48.98亿元;2018年,全国税收收入达到156401亿元,70年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税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映照着经济浪潮的起起伏伏,更肩负起改革“先行军”“主攻手”的角色。

东方风来,潮起珠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纵深推进,我国税收法制、税收征管、纳税服务均迈入崭新的时代。

税收关联你我他,时代的变迁就在身边,一件物、一句话、一个人,都是见证者。

第一代广东税务人吴荣芳

摸着石头过河从事涉外税收工作 促成当时最大中外合资项目落户广东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大体上完成了对税收制度的改革,有了统一的税收政策,税收在逐渐发挥着它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税收与对外开放关系尚不密切,但在这期间,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逐渐完善,也积累了大量人才和制度资源。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大幕开启。1979年年初,国家税务总局增设涉外税收处,随后广东也组建涉外税收科。广东国际税收工作正式铺开。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吴荣芳出现在了我们的历史镜头中。

吴荣芳,1933年生于广东梅县,1951年考进广东省税务训练班,1952年结业后分配到广东省税务局,从此这税务工作一干就是逾40年。改革开放初期,他受命于从事涉外税收工作,摸着石头过河,解放思想,促成当时最大中外合资项目落户广东。1995年退休,时任原广东省税务局副局长。

“想想当年从事涉外税收工作经历的那些事,就是一个历史缘分吧。”吴老轻描淡写地说。但在我国70年税收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吴荣芳所经历的涉外税收“那些事”,影响深远、意义厚重。

近日,我们和已87岁高龄但思维依旧敏捷、表达仍然清晰的吴老聊起了他的“税”月往事。

担心搞涉外税收会被“扣帽子”

问:吴老,您当年是在税务局秘书科长的岗位上转去做涉外税收工作,当时为什么要把您转过去?

吴荣芳:我想先讲一下当时的情况。大家回顾当年,都会提到小平同志当时说的话,中央没有钱,只给政策,你们广东自己去闯。的确是这样,根据1981年中发〔81〕27号文件,明确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包括财政包干政策和实行十分优惠的税收政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执行好中央的税收优惠政策,1979年年初,国家税务总局增设了涉外税收处。同时要求广东、福建两省要尽快成立相应的职能机构;还在大连举办了涉外税收人员培训班。当时广东省税务局派了两位人员参加了这次3个月的培训。培训回来后,还以他俩为主组建涉外税收科。

但是,大家都知道,当时受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文革”冲击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真正参加到改革开放中那是谈何容易。当时培训人员回来后,因为担心涉外工作容易犯错误,不肯担任涉外税收科科长。有一天,时任广东省税务局局长黄永光找我谈话,要求我从秘书科长调任涉外税收科长。但当时,我并不理解这种工作安排,因为一来我没有参加培训,二来人家怕犯错误,我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更容易犯错误。自己也很担心接触外商后,会被扣上“里通外国”等大帽子。但是,黄永光局长说,这是党组的决定。作为党员,我服从组织决定,去了涉外税收科。

大胆批准外资酒店进口建材免税

问:当时您上任新岗位后做了哪些工作?

吴荣芳:我马上着手做了几件事:一是马上派科里两位同事到国家税务总局涉外税收处去找涉外税收相关文件、领导讲话等,拿回来学习研究;二是马上带人深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东莞、中山等地调研,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了解改革开放和涉外税收情况等。

在具体涉外税收工作上,我比较大胆,当时除了税务总局明确来料加工、补偿贸易、进料和加工成产品出口都免征进出口税外,其余的投资项目都要报省级机关审批。由于中央给了广东较大的税收权限,我们就尝试着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凡是进来要搞基建的,比如最早的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中山温泉宾馆等等这些,因为要进口水泥、机器设备等,我就批准对其应由海关代征的工商税、企业所得税等都免税和定期减免税。很快,这几家酒店就建起来了。

一宗港商投资引发激烈思想斗争

问:当时您在涉外税收工作上是否遇到过什么难题?

吴荣芳:思想斗争最激烈也是思想解放最大的一次,是1980年。有一天,当时的江门恩平县外经委、财办、财税局的四位同志到我们科说,有位香港商人,恩平县人,想回家乡投资办个工厂,他们想请我们派人去介绍有关办厂的税收问题,地点是当时广州最好的羊城宾馆(现在的东方宾馆)。当时我一听,怕得要命,因为想到了“文革”中和外商接触过的税务干部都被抓起来的事情,我就说,谈这个事只能在办公室,不能去羊城宾馆,就没有前往。过了几天,恩平县几位同志又跑来税务局说,这位港商不肯到税务局谈,恳请我们去羊城宾馆谈,如果不去的话,对方进来投资办厂的事可能告吹。

当时,我思想斗争好激烈,最后,我还是横下心来,希望把事情办成,我就和一位同事跟着他们去了羊城宾馆。见了这位香港同胞后了解到,他和恩平县政府想合办一家棉纺厂,他负责出钱建厂进口棉花,当地政府出土地,他投资额达1000万美元。我当时表示,我们税收政策能够做到的优惠,都会想办法给予优惠。

促成当时最大中外合资项目实施

问:这个项目最终结果如何?

吴荣芳:后来,恩平县那几位地方干部又来我办公室,商量对这家企业税收优惠问题,就是看看对这家企业把棉花进口加工成棉纱后再出口可以怎么免税。

当时港商让人带话提出,产品出口要长期全免税。我们涉外税收科从未处理过这类税收问题,经过慎重考虑,我们提出最多给7年免税优惠,对方也松口,希望能给予15年免税优惠。最后,我提出,想要15年免税,可以,等我向国家税务总局和省政府请示后再答复。没想到,这位港商竟然答复说,7年就7年。之后,我草拟了有关文件,由广东省税务局直接下文,促成这个项目通过。

这是我国当时引进的最大合资项目,震动全国,项目开工奠基那天,当时分管对外开放工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前往参加了剪彩。

税收优惠加速外资涌入助推经济高速发展

问:这个项目成功引进后带来了什么影响吗?

吴荣芳:影响很大。这个事情办成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通知,对于引进此种经营方式的合资、合作或独资生产经营出口产品可采取长期全免税的优惠政策。

在这以后,我们按照这个精神,大胆引进外资,批了几百、几千个项目,20世纪80年代的头几年,成功大量地引入外资助推了广东经济高速发展,财税收入迅速增长。

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大量引进外资的实践,后来国家税务总局研究制订全国的涉外税收法规和管理制度时,都重视听取广东的意见。

第二代广东税务人林建勇

26年前自编专用发票打印软件 参与见证广东税务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

上世纪90年代,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税收征管电子化的目标。广东税务部门也开始迈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步伐,在征管软件领域开展积极的探索。

1997年,广东省统一征管软件在佛山二次开发和试点运行成功,将征管数据和会统账建立起有机联系和监控关系,并逐步在全省推广应用。随后,全系统的计算机应用从省市一级逐步转移到征管一线,广东税务成功迈出了信息化的第一步。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刚刚走上税务工作岗位的广东税务人林建勇,因为有条件接触到计算机、又喜欢“倒腾”计算机,而与税务信息化结缘,并参与、见证了广东以探索者和开拓者的姿态,在税务信息化建设上一路领跑。

工作伊始结缘税务信息化

说起自己当年与税务信息化工作的最初结缘,现任国家税务总局中山市税务局东升税务分局局长的林建勇打开了话匣子:

“1993年,我毕业被分配到原中山市税务局大涌税务所工作,在前台负责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当时,看到单位有用计算机开票,自己很感兴趣,因为那时电脑还是宝贝,加上自己在学校学过计算机课程,知道简单的编程,就想着编程开发一套增值税专用发票打印软件,来解决当时门前代开增值税手写发票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的问题。后来我还真搞出了一个打印软件,在自己单位用,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从事的工作就与税务信息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见证只争朝夕信息化

2001年,林建勇任原中山市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科副科长。当时,互联网开始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的思想,并开始推广应用“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CTAIS)。2002年,在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部署下,以“科技+管理”为方向的新一轮征管改革拉开序幕。

在广东,税务人开始发力,只争朝夕迈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因为这一机缘,林建勇加入到了税务信息化建设队伍中。

林建勇的履历显示:2003年,被借调到省局,参与广东省级“大集中”信息化部分业务需求研讨工作;2005年,在全国省级税务部门中率先实施的广东省级“大集中”系统在中山市上线,负责本地化业务需求和统筹协调上线具体工作;2006年,再被抽调省局南海信息中心,参加“大集中”二期业务需求编写,负责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业务;2007年后,参与广东省电子税务局、发票在线系统的业务需求编写研讨及上线工作;2011年,牵头参与中山数据应用平台开发工作。

林建勇忙于参与税务信息化工作的这几年,正是广东税务信息化建设形成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时期。这期间,广东建立起了CTAIS、“大集中”系统、防伪税控、出口退税审核等支撑税收科学化和管理精细化的重要应用系统群,以及建立起了由广域网和局域网组成的功能齐全、数据集中的计算机监控管理网络。从此,广东在税收征管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广东啃下硬骨头“金三”

2014年2月,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部署,广东税务系统肩负起了金税三期(以下简称“金三”)工程优化版应用系统开发和试点上线的重任。广东税务系统作为“金三”优化系统的首批试点单位,于2014年8月启动优化试点工作。

“2013年,我参与了‘金三’系统广东开发业务研讨。我记得,当时省局接到这个重任,时间紧、困难多,是一块‘硬骨头’,大家压力都很大,因为当时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个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林建勇回忆说。

面对挑战,广东税务人上下凝心聚力,历时整整3个月,圆满完成了“金三”优化试点双轨试运行任务。2015年1月8日,“金三”系统在全省税务系统成功上线。

“‘金三’优化试点双轨试运行时,中山是全省选取的首批五个试点市(区)之一,当时我们抽调了10来位同事。双轨试运行测试的时候,大家没有周末没有休息日,家里小孩子生病都顾不上。”林建勇感慨地说,“工作的26个年头,其中一半的时间是在征管一线,付出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这10来年也是广东税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在接下来的税务信息化进程中,广东通过借鉴成功的项目经验并依托强大的信息化人才储备,成功开发运行广东省电子税务局、广东省税收大数据平台、云缴税系统、区块链发票系统等一个个现代化信息系统,实现了更高效的信息化征管模式在广东落地生根。

第三代广东税务人戴晓彧

坚守税务工作第一线 亲历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在基层的落实落细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是我国继1994年分税制后启动的最大、最复杂、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

在这项重要的税制改革启动之际,戴晓彧,这位2008年大学毕业后就走上税务工作岗位的“85后”,已经在佛山市三水区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岗位上磨炼数载。在这项重大改革推进历程中,他和千千万万基层税务人一起,成为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奠基者。

打通政策在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的营改增试点,广东是全国最大的战场,涉及全省165万纳税人,相关税制安排也远复杂于以往,因此,不论对税务部门还是试点纳税人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这种压力,在税务部门基层一线,尤为突出。

2016年“营改增”冲锋号吹响的时候,这位年轻的“85后”作为佛山市三水区乐平税务分局办税服务厅主任兼综合股股长,亲历了营改增开好票、报好税、分析好、改进好“四大战役”。

为了保证能“开好票”,戴晓彧和同事们早上提前工作,中午放弃休息,晚上加班直到深夜,共同开展征管数据的采集、比对、审核和清理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终于顺利完成辖区内征管数据的清理工作,为“开好票”做足准备,保证纳税人在2016年5月1日顺利开出发票。

不仅如此,戴晓彧还勤于钻研,努力当好纳税人的政策“辅导员”。“对纳税人来说,开好票的前提是要懂政策。前期有的纳税人对政策不熟悉,该拿的进项抵扣发票没有去拿,对于这类问题导致的税负上升,我们逐户监控、分析原因、了解情况、进行辅导。”戴晓彧说。

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全面推开,面对这场“大考”,身处广东税务基层工作最前线的“戴晓彧”们,用“啃硬骨头”的精神打好营改增攻坚战:自主创新研发“营改增数据迁移平台”,顺利迁移广东全部“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征管信息,全面做好信息系统准备工作;打造智慧型“广东电子税务局”,并于5月投入运行,实现470余项业务网上通办,为“营改增”试点保驾护航;为应对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后纳税人数量激增可能带来的办税服务厅压力,建设了多个联合办税大厅,并开通营改增专窗、绿色通道,推行“一窗式”服务……

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结合的广东税务创新之路

在税务部门基层一线深耕,勤学务实、爱思考、爱动笔的戴晓彧经常会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他还写下了10多篇调研文章获得刊发。

不仅善于思考,戴晓彧还善于解决问题。在“放管服”改革和减税降费工作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税收政策更新特别快,基层工作压力增大,如何减轻基层压力?另一方面,政策执行是否到位,如何监控政策落实情况以防范政策风险点?

作为直接与纳税人接触的基层一线税务人,戴晓彧看到了这个痛点、难点。2018年1月,戴晓彧和团队经过深入探索和积极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以货物和劳务税政策高风险事项为切入点,成功打造了税政宝(货劳税)平台。其后,戴晓彧作为税政宝(货劳税)主创人员之一,深入参与了税政宝平台3期功能建设。

目前,税政宝(货劳税)已经能满足发票管理、增值税政策、消费税政策、税收优惠、汇总缴纳管理五大类共19项货劳税高风险事项监控业务需求,完成由事前审核到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防范税收风险;今年以来共完成对佛山市近1500户(次)疑点数据的跟踪处理,其中对应享未享增值税税收优惠307户次纳税人进行精准辅导,确保减税降费红包应享尽享,减税降费红利持续释放。

据悉,税政宝(货劳税)平台已被广东省税务局立项,将全省推广应用。

在广东,根植于税户需求、发端于基层实践、运作于征纳互动的“反向”信息化创新应用已成为常态,它的背后,凝聚着无数“戴晓彧”们的智慧和力量。如:集“提醒-监控-服务-考核-成效展示”为一体的减税降费保障运行体系——“减税宝”,全方位归集梳理政策、实现快速查询的“税费优惠政策一本通”,具有纳税人画像功能、标签化管理、精准推送政策的“惠知道”……一批轻巧灵便、操作简易的信息化创新成果在基层诞生,适应了本地纳税人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广东税务在省局层面统筹全省创新项目,集中全省优势资源,以科技赋能税收改革。开发应用V-Tax远程可视自助办税系统;联合外汇部门创新推出“国际汇税通”;推出“一次不用跑”清单,涵盖7类326个涉税(费)事项,逐步实现70%以上涉税事项一次办结,80%主要办税事项全程网上办;依托“粤省事”实现个税新政实施后缴税金额轻松查、减税幅度一键算、涉税业务指尖办;税务、财政、人民银行三方协同优化退库流程,推出手机“一键退税”“智能退”“巧退税”功能,退税效率显著提高。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