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03:15

序 言

 
     
      改革开放以来,武威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跨入新世纪,我区经济社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1世纪初的5至10年是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制定新世纪初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十五”计划,对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威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是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地委《关于制定武威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意见》而制定的中长期规划,着眼十年,重点规划“十五”。《纲要》立足区情,突出了加快发展的主题和结构调整的主线,明确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政府工作重点和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是今后5至10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十五”计划的实施,统一思想,紧密团结,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 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武威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取得很大成就,特别是“九五”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期完成了“九五”计划,为全面实施“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新世纪,武威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必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赢得新的更快、更好发展。

  一、“九五”计划如期实现

  “九五”期间,我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争取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开拓消费市场,推进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加繁荣。1995~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4.1亿元增加到63.63亿元,年均增长12%,高于全省、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45.3:21.9:32.8调整到35.2:29.5:35.3。地方财政实力逐步增强,一般预算收入由1.22亿元增加到2.62亿元,年均增长16.5%;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达19.29亿元,年均增长6.5%;以渠道建设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成效,基本实现了土渠不跨世纪的目标;农业结构不断调整,种植业比重下降,林果业比重提高;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获得重要成果,贫困人口由10.01万人减少到2.25万人以内。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工业总产值达40亿元,年均增长23.8%以上;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活力不断增强,建成和培育了荣华、皇台、武酒、武啤等一批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冶金、麻纺、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皇台集团股票上市,为骨干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融资经验;实施名牌战略,有3项产品荣获“陇货精品”、16项产品荣获“甘肃名牌产品”。以商贸、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增加值达22.48亿元,年均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4.59亿元增加到15.17亿元,年均增长27%。建成了民勤调水、马路滩林场万亩滴灌、民勤商品粮基地、天祝及民勤牧区示范工程、农网改造、省道308线改造、古浪大小路、华冶5万吨特钢、皇台1.6万吨液态酒、荣华20万吨玉米淀粉、金蛙车辆制造、希望饲料、富民安居住宅小区、天力彩印、义乌商贸城、部分校舍、卫生院、“三馆”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业和工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招商引资有了重大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973元增加到4460元,年均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57元增加到1884元,年均增长14.5%,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和睦团结。

    回顾“九五”,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新旧体制双轨运行并存,体制换位缓慢,体制不顺,机制僵化,外商投资环境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还不宽松;二是经济的高增长与运行质量的低效益并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改善;三是全社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与潜在失业率上升并存,潜在的社会不稳定预期增加;四是随着国内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区内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与区外产品大量拥入并存,地方工业面临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五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大量低素质劳动者并存,人才供给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渐突出;六是工农业产品积压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效购买力不足并存,地方经济对本区生产的控制力不断下降;七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与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并存,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掣肘因素;八是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法制环境不健全并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十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跨入新世纪,分析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我区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我国即将加入WTO,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我区在对外经济发展中更大范围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促进同国内外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区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品种和资金,生产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扩大轻纺产品、畜禽产品、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出口,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但又将面临国内及世界范围内更加激烈的挑战,对敏感产品小麦、玉米、大豆、羊毛、菜籽油等产生冲击力,给农民和农业生产造成被动。二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极好发展机遇,将极大促进我区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有利于加大我区市场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为未来发展提供新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大资源观的形成,使我区能够利用“后发”优势,集中力量在某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实现全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条件,但又将面临如何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尽快实现由单纯依赖数量性增长向数量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转变这一重大课题的挑战;面临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尽合理、地方财政困难、稳定解决温饱任务艰巨、农民负担过重、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等问题的挑战。三是国家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我区把工业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利于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运用科技革命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优势,实现武威经济跨越式发展,但又将面临信息化起步晚、基础差、建设资金不足、任务繁重的挑战。

   第二章 战略目标


  一、 总体思路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发展为主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开发人文资源,积累人才资本;依靠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投资创新、环境创新,着力实施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把“银武威”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强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丝绸之路商贸、旅游重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迈上一个新台阶,建成繁荣、富裕、文明的新武威。

  二、战略目标

    “十五”期间,武威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区大开发取得明显进展,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增强和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科技教育较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体制创新步伐和信息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区范围内实现稳定脱贫并向小康迈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依法治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提前2到3年比200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工业化步入起步阶段的成熟期,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以上,人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大部分地方实现宽裕性小康。到2005年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力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达到112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92元,年均增长10.2%。
    ——经济结构目标。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5.2∶29.5∶35.3调整为27.7∶36.6∶35.7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10%左右。城乡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力争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左右。
    ——经济效益目标。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23亿~5.47亿元,年均增长7%~8%;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6亿~4.04亿元,年均增长8%~9%。国有企业改革和扭亏增盈成效显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4.6%。
  ——科技教育目标。全区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全国普遍采用的先进水平,40%以上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42%。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两基”目标,民勤县全部、武威市50%普及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增加到0.45万人;逐步扩大普通高校录取规模。
    ——人口与就业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8.5‰以下,低于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人口控制在200.3万人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经济活动人口就业结构得到调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30.5%。
    ——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目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年均增长8.2%;城镇住宅成套率达到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农村住宅砖混结构比重提高到60%;电话普及率平均百人20部以上;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化保障体系。
    ——生态环境目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遏制;5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1.1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所减缓;森林覆盖率达到12.0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四个县市城市供排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完成,工业“三废”得到有效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提高到50%和40%以上,14种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在10%,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第三章 结构调整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十五”期间,按照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路,依靠科技,以产业素质的提高为突破口,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武威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和经济结构。

    (一)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与生产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巩固完善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建立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与生产布局,形成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粮经饲结构调整为50∶40∶10。开发地方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培育颇具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合理调整生产布局,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突出特色、连片开发、围绕龙头、结合生态建设,建立特色农业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动我区农业向市场农业、品牌农业、无公害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农业转变。因地制宜建立20万亩优质酿造葡萄基地、80万亩加工型玉米基地、40万亩优质商品蔬菜基地、30万亩优质瓜类基地、商品畜禽基地(200万头猪、200万只羊、1000万只鸡、60万头牛)、50万亩制种基地等六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形成六大农村支柱产业,以及10万亩啤酒原料基地和万亩花卉、草业、红枣、麻黄草基地。

    ——加大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按照大规模和大面积带动、高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外向型、特色产品、多种所有制和多形式的要求,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运、销售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带给农户,有效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农产品卖难与大市场连接问题,促进产销衔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结构调整。以市场牵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方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力要素,形成我区独具特色的酿造、淀粉等几个重点优势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鼓励各专业经济服务部门、工商企业和科研推广单位等涉农单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服务体系,搞活搞好科技引进推广和信息咨询服务,健全农村信息网络,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培育种养加、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培养一批农副产品营销专业户、营销公司,发展一批产销协会、运销“大王”等形式的流通组织和销售市场,广泛使用现代营销手段和网络技术,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建立几个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搞好农副产品流通,构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共同体。

    ——着力推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要突出乡镇企业的特殊地位,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高起点、高科技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把乡镇企业发展同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围绕六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以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促进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要加强管理,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争创一批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品牌优势,为实现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托小城镇建设,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农民到小城镇经商、办厂、落户就业,为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要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壮大工业支柱,发展龙头企业;围绕实施名牌战略,开发名优新特产品;搞好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企业的调整重组,加快对轻纺食品、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冶金化工、医药、煤炭等企业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

    ——加快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促进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要突出发展以葡萄酒为主的酿造和玉米淀粉系列加工为主的轻化工业,加快发展食品、建材、冶金、麻纺、机械、医药、煤炭等产业;要从数量主导型向质量、品种、出口和效益主导型转变,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老企业,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强化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发新产品、培育出口产品,力争在5年内再打出一批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发展一批在市场经济中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星企业。加速壮大轻纺食品工业,力求把葡萄酒和玉米淀粉为原料的系列产品作为两大优势产业真正搞强搞大,形成名牌和拳头产品,实行重点突破,全力攻坚,使其真正形成对全区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酿造业和轻化工业。一是主攻葡萄酒。近期在高起点建设基地的同时,加紧6个榨汁厂的配套建设进度,以莫高实业股份公司、皇台集团为龙头,建设优质葡萄酒生产线。5年内力争生产优质葡萄酒5万吨,10年内力争达到10万吨,使酿造葡萄产业的产值占有较大的份额。二是扩大啤酒。以甘肃农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扩建啤酒生产线,近期达到10万吨,远期实现30万吨以上。三是稳定白酒。白酒生产主要是提高质量,搞好服务,巩固和扩大市场。四是发展熏醋,使普通熏醋和保健醋分别达到l万吨。五是突出发展玉米淀粉加工业。以荣华集团为龙头,在已形成20万吨玉米淀粉生产能力基础上,引进国内外关键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扩建,使生产规模达到30—50万吨。近期在抓好黄原胶等3个已建项目达产达标的同时,抓好谷氨酸、赖氨酸、乳酸、麦芽糊精、味精、高级玉米精炼油、肌醇、高蛋白饲料等项目建设,并进一步论证一批待上项目,把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系列加工做深做细。

食品加工业。创新发展营养健康食品工业,以面粉、蔬菜瓜果、畜产品加工为重点,拓展开发领域,引进项目技术,深化产品加工,提高规模效益,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把武威建成甘肃绿色食品工业基地。面粉加工以黄羊镇面粉加工基地为依托,抓好骨干面粉厂的改扩建,突出优质面粉和专用面粉的深加工,争取建设30万吨高档专用面粉生产线。近期主要抓好已建成和在建的籽瓜饮料、蕃茄酱、脱水蔬菜、马铃薯颗粒全粉、无壳瓜籽等项目建设;畜产品重点抓好天祝白牦牛系列产品、猪牛羊肉等加工项目建设。

    饲料工业。以皇台、荣华集团公司的下脚料为原料,变废为宝,生产动物饲料,推动全区畜牧业的发展,争取建设2万吨DDGS高蛋白饲料生产线、30万吨饲料生产线项目。

    造纸工业。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麦草资源,实行集中制浆、分散造纸,以武威造纸厂、古浪泗水企业公司为龙头,建设3.5万吨集中制浆、3000吨胶印书刊纸、3.6万吨白浆板项目。

    建材业。以陇海有限公司、古浪水泥公司、民勤石墨厂为龙头,争取建设60万件高档卫生陶瓷生产线;2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6000吨石墨生产线,发展新型建材,开发新产品,适度扩大经营规模。
    冶金工业。以华冶为龙头,重点发展10万吨不锈钢、8万吨不锈钢板带、不锈无缝钢管和铁合金,使其达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纺织业。以爱雅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争取扩建9000锭亚麻湿纺生产线,新建250万米亚麻色织布生产线,进一步开发20万件亚麻针织衫、1000万双亚麻保健袜等产品,实现特色纺织的规模化生产,以质取胜,扩大市场。

    机械加工业。以武威金蛙车辆制造公司的15万辆农用车生产为龙头,配套带动全区农机和机械加工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通过技术改造,开发生产化工、新型农用化肥、腐植酸等系列产品,新扩建2万吨电石生产线、5000吨微生物采油技术产品、5万吨高效专用肥、3万吨腐植酸高效生化活性肥、2万吨硫酸钾、1000吨生物农药生产线等项目。

  医药工业。以古浪制药厂、武威明胶厂为龙头,新建综合制剂生产线、20亿粒药用胶囊生产线。
    煤炭工业。抓好现有国有煤炭企业生产,充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研究开发深加工项目。完成千马龙煤矿21万吨矿井扩建工程,建设唐家沟煤矿30万吨矿井项目,争取西大窑煤田开发建设。

    ——坚持扶优放小,抓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对已进入省级企业集团和比较有优势的企业,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在生产力要素诸方面倾斜扶持,促其走规模、规范和高效的路子,带动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对比较优势的企业,通过大力扶持再培养一批企业集团和大公司。全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坚持放小和扶小相结合。使一批成长性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方向发展。要加强皇台集团股票上市后的经营管理工作,争取荣华集团、莫高实业股份公司等企业的股票上市。

    ——积极探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现有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有选择地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三)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壮大商贸流通等传统产业。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以建设武威商贸中心为依托,重点 发展新型物流业和对外贸易业,不断完善市场网络体系;努力开拓消费市场。要建成以312国道和308、211省道为主线的商贸长廊;把黄羊、武南等17个重点乡镇发育成为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加快发展大中小不同类型的综合和专业市场,形成以武威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3个县城批发市场为骨干、乡镇小型市场和城乡商业零售网点为基础,布局合理,规范运行的商品市场网络体系。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代理制、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努力提高商贸服务业水平。抓好以“奔马”冠名的四星级大酒店、商贸大厦、金融大厦、电子家具城兴建工程。

    ——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武威城区为核心,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古代人文景现和汉传、藏传佛教文化及自然景观为主线,旅游服务为纽带,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旅游网络。积极发展适应不同层次游客消费、体现地域和民族风情的旅游项目,挖掘发展旅游文化,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开辟新的旅游景点,着力培育和发展创收能力强的旅游精品,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生态、观光、度假旅游等旅游新产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增强综合配套能力,加强旅游总体形象宣传和旅游促销,充分发挥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逐步形成武威地区新的旅游产业聚集带,形成“一点、三区、三线”的旅游格局,即:以武威为中心点,南部天祝、古浪森林草原风光游览区;中部武威古文化游览区;北部民勤沙漠景观游览区,这三大游览区形成三条旅游线路,把全区建成丝绸之路的重要旅游胜地。重点建设武威雷台、百塔寺、天梯山、罗什寺、药王温泉、沙漠公园、天祝“三峡”生态旅游区,古浪昌岭山、民勤沙漠水库等旅游景点。加强与周边邻近地区和省区的旅游联合,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多形式办旅游,发展旅游经济,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服装业、旅游产品生产业等产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培育为我区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武威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光缆干线为骨干,加快武威电信枢纽中心、政府专用信息网和公共服务网建设,加强区内各类电信网的融通,积极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发展高速宽带信息传输网,逐步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加速推进信息网络的宽带化、综合化、个人化和智能化。努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迅速提升全区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势。规范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大力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提高办公自动化能力和政务管理决策效率和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和提高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信息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生产和服务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大力提高计算机普及率和上网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业,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加大信息技术和产品开发力度,加快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和投资商来我区创业,创办信息产业。

    ——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

    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要继续发展完善各类市场体系,建立功能较全的重要要素市场,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为突破口,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扩建人才、金融、房地产交易、劳动力、科技信息市场,加快发展资产评估、业务代理,创办法律、广告、会计、统计、工程、工艺等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各种咨询,实现社会服务行业的产业化、商品化经营。

    金融保险业。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加大金融融资力度,搞好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完善多层次融资体系和投资体系。在发挥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鼓励企业面向社会直接融资,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千方百计上市融资;对具有活力的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力争进入二板市场融资。培育保险市场,努力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扩张社会保险群体,进一步开发、推广新险种,开辟和扩大保险业务。

    房地产业。大力推进住房商品化,开放和规范房地产市场,鼓励引导各种经济成份的房地产商、投资者,把房地产开发的重点放在4个县市城区、17个小城镇、科技示范园区和工业开发小区,健全房地产开发经营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

    社区服务业。围绕城镇化建设和开辟社会就业渠道,引导社会待业青年、下岗职工、闲散人员更新就业观念,从事以就业服务、家庭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为主要领域的社区服务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各项设施和服务机构,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

  二、调整区域经济布局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全区区域经济发展,要以兰新、干武铁路线和312国道、308省道公路线武威段为依托,以武威市为重点,发展四个县市经济区,以线连点,以点带面,环状辐射,尽快形成华丰(华藏寺—丰乐镇)、武海(武威—海子滩)、武民(武威—民勤)经济带,加快扶贫开发和奔小康步伐,大力推进城镇化,带动全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创新思维,加快区域和县城经济发展

    建设华丰、武海、武民经济带,加快武威、民勤、古浪、天祝四个经济核心区的发展。要以绿色食品为龙头,发展酿造业、玉米淀粉精细加工业、蔬菜、瓜果、畜牧业、制种业、草产业、沙产业、花卉业及其加工业和旅游业,尽快建成全省以“两高一优”农业为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强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丝绸之路商贸旅游重镇。

    ——武威市。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力为目标,依托酿造和淀粉优势产业、科技和商贸中心等优势,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治理与保护,进一步提升中等城市的综合功能,强化对周边三个县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使其尽快成为河西的一个重要现代交通、通讯、经济、商贸、旅游、文化中心,重视营造农田林网、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建成全省重要的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酿造葡萄、玉米淀粉、蔬菜、亚麻纺织、造纸、医药、食品、面粉、饲料、农机制造等生产与深加工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畜牧业、制种业、草产业、沙产业、花卉业生产及加工基地,商贸旅游重镇。

    ——民勤县。突出发展酿造葡萄、瓜类、棉花、畜牧业、制种业、草产业、沙产业及出口土特产品,大力开发煤炭和石墨资源,搞好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建设,建成全省以黑瓜籽、优质蜜瓜和红枣生产及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酿造葡萄、棉花、畜牧业基地,小麦、玉米、瓜类制种基地,沙漠风光旅游区。

    ——古浪县。重点发展建材、酿造葡萄、果品、化工、造纸、医药、制种、面粉加工、草产业、沙产业、出口小杂粮等优势产业和产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和黄灌区造林、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建成全省重要的建材、面粉加工、造纸、化工、医药生产基地,果品生产加工基地,小麦、玉米制种基地,小杂粮出口基地,森林风光旅游区。

    ——天祝县。把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作为重点工作放在首位,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色,搞好扶贫开发和天然林保护为主的生态建设,重点发展冶金、煤炭、畜牧业、制种业、草产业、旅游业、藏药、民族特需用品等特色产业和产品,建成全省重要的冶金和煤炭工业基地,旅游产品、民族特需用品加工基地,白牦牛为主的畜牧业和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洋芋、油菜制种基地,草原森林风光旅游区。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增强现代城市功能

    立足我区实际,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科学指导,大力发展武威区域中心城市和民勤、古浪、天祝三个县城,加快发展小城镇,逐步建立起由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相互依从、规模适度、功能比较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镇网络体系框架,推进经济结构重点逐步由农业、农村为主向城市、工业为主转变。改革城镇化建设投资体制,放宽准入领域,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城镇化建设,建立城镇建设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和城镇用地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形成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经济战略的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区域中心武威城市建设。强化武威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内外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重点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积极争取撤地改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力度,把“银武威”建设成颇具规模、富有时代气息、花园式、现代化的新兴武威城。到2005年武威城市居住人口达到28万人,逐步使武威城成为以商品集散、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和优质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文化中心,东依兰州、西联河西、下接三县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县域中心城市建设。根据三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特征,逐步完善县城的基础设施,到2005年三个县城的居住人口力争分别达到5万人,逐步建成功能相对齐全、各具特色、经济实力较强、对本地经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小城市。

    ——小城镇建设。以县(市)域为基础,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区域内小城镇发展的数量和规模,重点是完善交通、供排水、通讯、电网、广播电视、市场网点、绿化和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要鼓励各种企业向城镇集中,引导农村剩余人口、乡镇公职人员、农村有条件到城镇居住的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城镇规模得到较快扩张,在全区建成17个小城镇。到2005年,有10个小城镇人口力争达到万人以上,乡镇企业产值上亿元。努力把小城镇建成以县域支柱产业为支撑,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三)继续搞好扶贫开发,逐步向小康迈进

  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巩固提高扶贫成果,稳定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迈进,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加快古浪、天祝国扶县和民勤湖区、武威张义省扶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抓好退耕还林、人均两亩基本农田和集雨节灌、乡镇道路、人畜饮水、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能够持续发展的稳固基础。坚持开发式扶贫,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形成脱贫支柱产业,搞活商贸流通,建立稳固的收入来源。加大异地开发和移民搬迁力度,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帮助贫困群众向区外、省外搬迁,彻底解决温饱。把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起来,到村到户,整体推进,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组织,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逐步增加对扶贫开发的投入,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大的财政支持。加强科技扶贫,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非公制经济是振兴武威经济的突破口,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增加财源,扩大就业,稳定社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和服务。以激活民间投资为主攻方向,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放宽非国有企业在项目审批、企业注册、融资、征地、就业、户籍等方面的条件,设立专门行业管理机构,建立信用担保机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全区经济建设中,并及时为它们提供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贷款担保等服务,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依法加强管理,形成国有与非国有、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相互交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向国有企业参股、合股、控股、合作经营,或采取收购、租赁、兼并国有企业。在城乡经济发展中,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一批民营科技企业。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着力扶持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扶持购买、租赁、兼并国有小型企业或向国有小型企业参股、合股、参与生产经营的个体私营企业;扶持有规模、有定位产品、有经济效益和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兴个体私营企业。开发一批新产品,扶持一批新项目,建立一批围绕产业化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村或专业镇。切实建设好蔡庄非公有制经济试验区及黄羊、高坝、双塔等四个开发小区,并扶持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科技型、外向型私营企业。到2005年,全区个体工商户达到10万户,私营企业达到0.2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尽快使非公有制经济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
  紧紧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适度超前,集中力量,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快建设一批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力争在“十五”期间,使基础设施建设有根本性改善,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农业基本建设

    以水资源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强化全区人民的水危机意识,坚持大搞以节水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不动摇,用以节水为中心的现代高新技术装备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组织实施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和措施。完善现有水利设施,兴修一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有效利用地表水,切实加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地下水,科学开展人工降雨和集雨节灌,积极争取外流域调水,发展水利经济,夯实水利产业基础,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近期,在川区主要抓好武威市西营、杂木和金羊灌区、民勤县红崖山灌区、古浪县古浪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天祝县金强河灌区整体改造与综合治理,围绕农田渠系配套,逐步达到河灌区渠道硬化、井灌区管道化、日光温室和酿造葡萄基地渗灌滴灌化;在山区力争户均建成三眼高标准混凝土水窖、人均建成一亩集雨补灌农田、两亩基本农田。围绕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加快武威市南营、西营和古浪县大靖峡、十八里堡等水库除险加固步伐。积极争取和着力抓好石羊河流域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武威地区100万亩高效节水工程、武威市毛藏水库、天祝金强河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引大济西”等项目,尽早列入计划开工建设。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公路建设。突出公路高等级化建设,围绕国道、省道主干线建设,加强我区重点公路高等级化和路网改造;建设好以武威市为中心连接各县市的地方道路,加快县乡公路改造步伐,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十五”期间,实现地、县通二级以上油路、116个乡镇通三、四级公路,1131个行政村通汽车,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体系。全力支持搞好国道、省道和重点抓好地、县道建设,即:国道312古浪至永昌高速公路;省道211线民勤至武威段公路改建;新建武威至金昌公路;地、县道石门至缸子口、十八里堡至年家井、炭山岭至金蝉口、民勤至金昌、武威至长城、黄羊至哈溪、华藏寺至东大滩、民勤至东湖、民勤至西大窑等公路改建。完成地县级公路和乡村公路新建、改建、铺油共1170公里;新建、改扩建客货站场5个。

    铁路建设。主要是配合支持兰新线河口南至武威南铁路复线、武威南至张掖的电气化铁路建设。

    民航建设。积极争取改扩建军民合用的4C级机场。

    (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推进全区信息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宽带传输网络,集中搞好电信传输基础网络,加快建立多媒体信息平台,推进通信网数字化和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邮政实物传递网、金融绿卡网、综合计算机网的建设,为我区电子商务发展打下基础。尽快建立现代、高效、覆盖面广的邮电通信网络,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近期主要抓好武威电信枢纽中心和邮电支局、宽带接入网、农村通信网、移动通信基站、经济信息平台、实物传递网络等基础建设。到2005年,建成全区一体化、提供综合业务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光缆长度达2200公里,交换机总容量达45万门,电话用户达33万户,数据网用户达1.8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5万户,地、县、乡党政机关及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全部实现计算机联网,家庭计算机用户达1万户,全区行政村通电话水平达到100%,通邮里程达到2800公里,电子商务发展初具规模。

    (四)能源建设和仓储建设

    城乡电网建设。以完善电网布局,调整电网、电源结构为重点,集中搞好110千伏主网结构建设,完善35千伏电网建设和10千伏配网建设,加快建设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努力建设安全、经济、可靠的电力运行网。近期重点抓好武威市城网改造和新建武威城西、九墩、古浪泗水110千伏变电站,完成高坝、裴家营、民勤、红柳园等变电站的增容扩建及农村电网改造,使城乡电力供应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到2005年,力争实现每两个乡镇建一座35千伏变电站,10千伏供电线路半径不超过15公里;采用大电网供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多种方式,实现全区村村通电及农户通电率达到98%。

    天然气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天然气管道输入项目,建设产业化的输气供气系统,以解决城镇生产及居民的生活用气问题。

    仓储建设。重点争取抓好武威截河坝和古浪谭家井国家粮食储备库,以及商品储备库、油料库、药库、酒类库,各种瓜果、蔬菜自动化控制库的建设。

    (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以完善功能,提高配套水平,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为目标,加快城镇化建设,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投入,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规划布局,着眼于四个县市城市的水源保护、供排水、集中供热、供电、道路改扩建、污水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住宅小区、城镇绿化、市场网点、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治理、公共交通等工程建设,基本缓解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商贸服务用水矛盾,提高城区主干道路面档次和公共交通能力,改善城镇环境条件。着力抓好武威市城区二环路、城区供水、污水处理厂扩建、城市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武威城区集上下水、输电、通讯、供热、供气等统一铺设地下管网建设工程;天祝、古浪、民勤县城供水扩建工程和排水工程。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同步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硬化“五化”工程,实现城市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塑造和展示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创建文明城市。

  二、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生态环境建设

    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注重效益、尊重科学、有利群众的原则,把退耕还林(草)、生态治理、天然林保护、农田防护林工程、荒漠化治理、绿色通道和城镇绿化等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城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渠路林带化、宜林(草)荒山坡地林草化。按区域分布,到2005年,南部祁连山区重点以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营造水源涵养林为主,扩大森林植被,力争完成封山育林(草)50万亩,退耕还林(草)面积10万亩。北部荒漠区以防风治沙为目标,加大封沙育林(草)力度,积极开展固沙造林、退田还林草,在现有基础上、建设民勤、武威、古浪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工程,力争在650多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一道绿色屏障,完成营造防风固沙林30万亩,封沙育林草100万亩。中部绿洲农业区重点开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保护基本农田,建设全新的绿洲农业区,力争营造农田经济型防护林25万亩。“十五”期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47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累计达到6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03%。启动“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重点抓好6大工程,即:天祝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县生态环境工程、古浪重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工程、民勤重点防护林建设县工程、武威重点防沙治沙市工程、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建设工程、石羊河流域荒漠化防治与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通过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再造武威秀美山川。

  (二)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落实环境质量各级政府负责制,进一步强化对“三废”污染治理的管理和监督,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各类污染源的综合整治,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倡导绿色文明,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推行“三区”(特殊性保护区、强制性保护区、积极性保护区)环境保护,开发建设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民勤连古城沙生植物保护区、古浪昌岭山保护区、武威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积极争取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立项、建设;重点抓好祁连山水源保护,石羊河、金强河、西营河水污染防治,四个县市城区及17个重点乡镇污染综合治理,农村环境保护;拓宽资金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四个县市城市的污染防治工程,实行污染综合防治,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回收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总量控制目标,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国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贯彻国家和省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政策法规,提高对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不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稳中有增;合理开发利用沙漠地下水,抓好邓马营湖综合开发项目。加大重点区域的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力度,为经济开发储备后备资源和项目;加快现有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管理方式转变和矿业权市场流转,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展地质环境调查,逐步建立健全区内区域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预测系统。

  三、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培养和吸引人才力度
    振兴武威经济,关键在科教,希望在人才。要积极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一)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全区科研事业机构改革和体制转化,积极促进其与农业和工业企业的联合、合并。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促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
    ——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是加强骨干企业科研开发机构建设,培育引进科研骨干人才,开发科技新产品,大中型企业力争建立符合各自需要的技术开发中心或科研所,每年开发l—2个以上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要重视搞好信息工程,大力推广网络技术。
    ——大力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普及综合节水灌溉、种子工程等新一轮10项先进实用技术,高起点、新机制、高效益集中抓好武威城东星火密集区和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为重点的10个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抓好种子工程,力争小麦、玉米品种3—5年更新换代;积极引进、研制、示范推广适应我区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的农机新机具,普及农村牧业机械化新技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执法体系和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大投入、保证场地、增加服务设施、搞好人员培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技能。
    ——搞好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落实科技人员使用制度、分配制度、职称职务制度的“三放开”政策,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用人新机制,吸引各类人才在武威发挥聪明才智。在事业单位实行“双向选择”的竞争、开放性人事制度。对在新品种引进、品种换代、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创立名牌和技术承包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区内外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实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参加分配的政策,欢迎、鼓励省内外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到我区以技术入股、有偿服务、科技承包、科技开发、技术转让,科工贸一体化、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相配套等多种方式,联合开发、合作经营、共同收益,技术入股可依法占到35%以上。放活科技人才,动员、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和创建民营科技集团,提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吸引国内外单位和个人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或科研成果来我区投资开发、办厂、办科研实体。
    ——地县财政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风险基金或专项资金。有选择、有重点地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广、效益好的技改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增加科技信贷投入,适当延长科技贷款期限;引导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探索资本运营的路子,发行股票、债券,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

    (二)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实现办学体制的多样性。要全面发展幼儿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探索发展特殊教育,逐步构建我区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运用多种形式,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经营者、企业家、营销人员等高中级技能性适用人才,开发人才资源,为我区经济开发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技术保障。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知识供求体系和教育体系。要重点扶持地区和市县重点学校、藏区和贫困地区学校,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小学、中专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到2005年初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人。
  ——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快中专学校向大专、本科院校升级的改革,科学规划,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改建、共建、合并等方式,在我区境内省属中专、地属中专学校的基础上,改建和创办l所普通专科院校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非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支持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投资办教育,逐步形成义务教育主要由国家投资,非义务教育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渠道投资的格局。加强教师队伍和教学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重视、培养和吸引人才

    改革人事、劳动管理体制,建立新的用人机制,调整人才结构,重点培养适用人才、开发需要的人才和扎根武威、建设武威的人才,有选择地引进人才;抓紧对经营管理、信息化管理、企业家、外经贸、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引进,做到尊重人才、人尽其才、量才使用。建立健全全区人才市场、网络人才市场,并同全省、全国联网,互相交流信息,吸引急需的人才前来武威施展才华。盘活现有人才存量,以比较优厚的条件,用好留住现有人才、离退休人才、专业人才,安置好返回我区的大中专毕业生,各种待遇不变。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既注重用事业、感情、好的工作环境留住和吸引人才,也重视用待遇、市场法则留住和吸引人才,本着“不求所有,但求常来,来去自由,常来常往,待遇优厚”的原则,建立按课题和项目吸引人才、人才共享的新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努力培育建立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为我区各类企业储备后备管理人才。

  四、扩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

    (一)贯彻国家产业、投资政策,不断拓宽投资渠道

    贯彻执行国家产业和投资政策,加强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有效优化投资结构,保证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处理好四大投资比例关系,即:处理好内涵与外延的投资比例关系,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处理好国有和非国有投资的关系,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处理好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投资比例关系,加大加工工业投资比重;处理好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的关系,统筹集中资金办大事。要拓宽投资渠道,筹集更多建设资金,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广泛吸引外国政府贷款、世行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寻求国内银行贷款;发展资本市场融资;盘活资产存量筹资;地方财政投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十五”期间,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达到115亿元,比“九五”增长1.52倍。

  (二)突出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抓好一批关系发展全局、带动作用较大、影响面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武威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十五”及更长时间,重点争取立项建设20项大型建设项目标志性工程。主要有:石羊河流域荒漠化防治与生态农业建设;100万亩节水灌溉;天祝金强河水资源综合利用;武威市毛藏水库;“引大济西”;武威境内省地县公路主干道高等级化;军民合用的4C机场;武威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天然气输入项目;六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邓马营湖综合开发;10万吨优质葡萄酒;30万~50万吨玉米淀粉扩建及系列产品加工;10万吨啤酒扩建;华冶集团10万吨不锈钢及深加工系列项目;爱雅纺织公司扩建9000锭亚麻湿纺及系列深加工项目;古浪2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武威电信枢纽中心;武威市城区二环路扩建;武威普通专科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新建工程。

    (三)抓紧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实行项目前期工作“分级负责”的办法,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和业主制。项目前期工作和争取工作,隶属地区的地区负责,重点抓好跨区项目及地区管辖项目立项争取工作;隶属县市的由县市负责,地区有关部门配合,防止出现等靠和扯皮现象。加快筛选储备一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争取新上一批项目。今后,还要根据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及国家投资政策趋向、市场需要,不断研究新项目、提出新项目、储备新项目、建设新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为经济发展增强后劲。

  五、培植地方财源,建立稳固的财政体系

  (一)加强财政工作,抓好地方财源建设


    财政工作要遵循促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针,坚持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进一步调整财源建设思路,适当集中财力,依据县市区域特点、资源和经济优势,在国家和省上扶持下,立项建设一批科技型、效益高、品牌响、规模大、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财源建设项目,培植骨干财源,努力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以有限和必要的财政力量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财源建设项目科技含量,逐步形成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协调推进,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新财源体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坚持依法征管,强化税收基础工作
  积极推进征管改革,加强征管,清缴欠税,严格执法,运用各种手段,包括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征管措施,规范收费管理,推进税费改革,落实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有关规定,实现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应收尽收,大力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三)推动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

  加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和财政统管、银行发放公务员工资办法;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以及加强追踪问效、监督检查。严格财政监督,实行依法治财、科学理财,强化预算约束,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注意防范财政风险。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规范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决压缩不属于财政职能范围的支出,提高财政对政权建设、科技、教育、农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支出的保障能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大财政工作力度,进一步调动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努力改变各级财政困难局面,逐步建立稳固平衡有后劲的武威财政。

  六、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客观要求,着力构建与国际贸易惯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积极开拓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步实现我区经济向开放型的转变。

    (一)突出对外开放重点

    把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出口创汇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等方面。把出口输出的重点放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高附加值与竞争力较强的农副产品、特色产品、“陇货精品”、名牌产品,以及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等方面,把对外开放的区域重点放在周边省区、东南沿海、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俄罗斯、日韩欧美等国。

    (二)大力招商引进外资

    加强对国内、国际资本流动的研究,及时调整和完善利用外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政府信用度,不断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按照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继续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利用外资结构上,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利用外资;在外资利用形式上,加大BOT、TOT、项目融资等投资方式的实践。继续做好借用国外政府贷款工作,加强配套资金落实,保持引进外资的稳定增长。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我区较好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古凉州文化、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为纽带,东进西出,南北策应,借船出海,筑巢引凤,引进更多外商到我区投资。

(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积极改革我区现有外贸创汇体制,调整重组外贸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扩大出口自营权范围,建立农户+企业+窗口的新型外贸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大宗出口产品,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引导外贸企业走科工贸和农工贸一体化、集团化经营,联合组织出口创汇的路子,促进对外贸易的多元化。

    (四)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积极争取外国政府、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持援助,不断扩大对中亚、欧美等国家地区的技术合作和出口贸易。抓住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以区位筑优势,以市场换技术,以资源引资本,实现与发达地区的生产分工对接,市场供需对接,以品牌挂靠、资产重组、联合投资、来料加工、商品代理配送等方式进行合作。争取东部对我地区人才、企业、观念、资金、技术、教育、信息、宣传、广告等方面的对口支援。


    第五章 社会事业


  社会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和保障,人人享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推进社会进步。

  一、开辟门路,扩大就业

  调整劳动力结构,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引导社会劳动力在城乡间、行业间有序流动,合理配置,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就业体系和新型就业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第三产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渠道,采取切实措施,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对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新建企业,实行税收贷款优惠政策。积极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服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树立新的择业就业观念,推行弹性就业,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培训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延缓就业供给。

  二、加快公益事业发展,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文化建设。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事业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为社会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大力扶持高品位艺术、民族文化精粹,提高书刊、音像制品和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播出质量,积极出版宣传武威的报刊、杂志、图书和音像制品。加快广播电视集团化步伐,实现节目制作、播出传输的数字化,不断扩大电视覆盖率,力争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加强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绿色文化娱乐、中心广场、影艺城和青少年、妇女、老年活动场所等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城乡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大力发展社区、村镇、企业、校园文化,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倡导适合广大群众消费水平、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宣传服务的力度。加快文物保护维修和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抓紧抓好医疗卫生工作。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标准,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和执法监督等服务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积极鼓励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城市卫生医疗保健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乡村医院一体化建设,加强和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争取立项建设地区医疗、急救、康复中心,武威、民勤、古浪县市医院住院部大楼。
    ——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健全和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地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机制,创新制定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土地、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鼓励晚婚晚育,促进优生优育。重点控制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增长,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稳定较低的出生率水平。加强和完善计划生育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强化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计划生育知识普及,开展生殖保健、生殖健康服务,搞好咨询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改善人口结构,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继续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重视和抓好体育场馆建设、群众健身活动场点建设,争取立项建设地区体育馆、天祝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和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比赛场;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等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培育具有武威特色、潜力大的体育竞技项目,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切实搞好气象、地震和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气象观测预报、设备装备水平,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气象综合分析信息和决策依据,为防灾减灾和全区经济发展服务。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加大防震设施投入力度,增强防震减灾能力,促进防震减灾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抓好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搞好档案的开发利用。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建立新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完善个人收入调节体系,建立个人收入申报和储蓄存款实名制。逐步取消企业工资总额控制,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和部分激励机制,形成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相适宜的机制;建立符合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各自工作特征的工资制度和正常的增资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开辟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实际收入的途径。既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获得较高的收入,更要建立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扶持企业发展,适时适当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按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制定保护性政策,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消费。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最终消费,增加即期消费,拓宽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为人民群众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建立规范的消费信贷制度,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住房消费,提高和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加服务消费,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发展娱乐业和旅游业,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人均寿命,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为重点,逐步建立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以完善救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建立完善以国家为主体,政府救济、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提高社会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社会化保障制度。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性支出比例,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进一步提高基金管理水平。
    ——重视老、妇、儿、残问题。加强政策支持和设施建设,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搞好妇女儿童工作,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切实保护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的基本权益。

  四、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勤政廉政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净化社会环境,实现全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形成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树立社会新风尚。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广泛树立信誉为本的理念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和信用准则。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要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活动。农村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户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行业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活动。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切实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增强平战转换能力,继续搞好“双拥”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区。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人大在管理地方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不断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健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村务、厂务、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权利,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地方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推进依法治区。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地方、行业、基层依法治理,把我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抓紧制定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迫切需要的有关规定及措施;改进司法工作,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建立政府法律顾问机构,全面推进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积极推行执法责任制、民主考核制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行政执法和政法队伍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律宣传和普法教育,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制意识,依法维护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充分发挥综合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实现勤政廉政建设法制化。加强社区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从严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法制环境。

    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坚决取缔邪教组织。

第六章 推进改革

  一、继续深化企业改革


  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结构调整为主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和监督体系,重点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通过“三改一加强”做大做强一批,搞精搞专一批,放开搞活一批,引进发展一批。对地、县市大中型企业和优势骨干企业,原则上改制为国家控股或参股的公司制企业;对小企业要逐步退出国有,加快民营民有。今后地、县市不再新建国有企业。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所制衡的市场经济主体和法人实体。扶持发展皇台集团、荣华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型企业,加速优势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以资本为纽带,推进强强联合,形成能代表我区工业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大公司。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拍卖、租赁、破产、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多种形式,以出售为首选形式,鼓励发展非公有制企业,逐步向民有民营过渡。

  二、推进农村改革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鼓励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供销社体制改革,特别是税费改革,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合理确定农民的税赋水平,遏制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减轻农民负担,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农民照章纳税,政府依法收税。在减轻和规范的基础上,使农民的税赋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让农民休养生息。

  三、建立新的投融资体制

  ——改革投融资方式。合理划分政府、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政府直接调控的资金,主要投向公益事业、公共产品和营造投资环境方面,投资方式仍以行政划拨为主,但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基础性项目要在加强政府政策性融资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参与投资。对竞争性建设项目,要逐步推向市场,由企业通过市场进行筹资、建设和经营;要缩减政府行政审批范围,简化审批程序,实行竞争性项目事前备案制和事后监督管理。
    ——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争取国家支持,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加大直接融资力度;还要有效利用社会民间资本,使其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赚得多”,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
    ——建立健全投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在项目建设中,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度,全面实施工程招投标制和监理制,将竞争机制引入投资领域,严格项目管理,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强化投资风险约束。
    ——强化地级投资调控力度。加强政府资金管理,逐步改变并调控全区投资总量和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改变现有资金使用分散的局面。

  四、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大市场、利用大资源,打破地区封锁、破除行业垄断,改革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现有商品市场的布局调整和改造提升,突出发展资本、劳动力、房地产和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建立新型流通企业组织,培育市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搞活流通,逐步形成公开竞争、布局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市场体系。

    消费品市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零售市场与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与综合性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建立和完善由各类市场组成的消费品市场体系。着力培育区域性大市场,提高市场标准,完善服务功能,重点建设一批交易规模大、效益高的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积极推行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和商品代理等新型营销方式,培育和发展律师、会计事务所等公证、仲裁、评估等市场中介组织。

    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规模,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广泛筹集社会资金,参与全区经济建设。探索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劳动力市场。发展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建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和健全的就业法律法规体系。

    技术市场。建立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及科技信息网络,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建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技术交易市场,为成果转让、技术咨询、技术交易提供全方位服务。

  土地及房地产市场。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规范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行为,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全面开放住房租赁市场,在试点基础上实行地价与房价的分离。

  五、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地、县(市)、乡(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相互监督,提高政策的统一性,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制定法律法规、编制规划、培育市场、发布信息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挥监察、审计、统计部门的作用,搞好对经济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七章 政策措施


  一、采取有选择的财税扶持政策

   根据国家制定的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目录和投资政策,对重点基础设施、先导性生产项目、高科技产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鼓励支持发展的行业和产品等,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必要的倾斜,用足用够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财税优惠政策,并积极争取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对企业资产重组,在财政政策上给予优惠。

    ——建立武威地区支柱产业、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发展基金。基金来源于财政拨款,或从各县市城镇土地出让费中地区集中3%~5%,专项用于项目前期论证、贷款担保、贴息、风险投资及国家、省上支持项目的配套。

  ——适当返还税收。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地方税收和增值税留成部分,五年内实行部分返还;对重点资源型企业实行税收返还20%~30%的政策;地县科研单位改制后的企业所得税、科研开发所用的城镇土地使用费实行五年免征。

   ——实行信贷优惠。各商业银行要在信贷上对支柱产业项目予以倾斜,搞好金融服务、扶优扶强;要用好呆、坏账准备金,支持国有资产重组、兼并和破产。

  二、贴息技改政策
  对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效益好、能出口创汇的项目,以及省名牌、“陇货精品”项目,由地、县(市)财政在5年内安排一定资金进行贴息、补贴和奖励。

  三、实行优惠的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政策

  放宽外商投入准入条件,进行BOT、TOT项目融资和股权投资等试点,争取外资银行、旅行社和旅游开发公司、零售商业的试点;在一些特定区域可以试行封闭式管理,允许更大胆的举措。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及企业设立的审批手续,加快审批进度。要放宽外资企业用人制度,享受区内企业同等待遇。凡在武威投资办企业的区外资金,均视同外资,享受相应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强化对内开放。吸引鼓励外商对“五荒地”进行长期承包,谁种谁有,10年可免收承包费,并对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等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和贷款贴息。

  四、调整有关人口、土地政策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实行户籍登记制,积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城镇。实行积极的土地利用政策,对生态建设、社会公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适当控制地价或制定低租、零租、延长出租时间等政策。

  五、实行鼓励性分配政策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实行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的鼓励性收入分配机制。第一,企业自主决定工资水平和分配方式,实行厂长(经理)年薪制。第二,对投入到企业集团的私人资本按股分配利润。第三,允许和鼓励发明家、专利持有人和技术成果拥有者以自己的知识产权作为股份参与企业、参与分红。第四,建立企业家奖励机制,对发展地方工商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政府予以重奖。


    第八章 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规划落实

  本《纲要》是今后五至十年武威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是跨入新世纪指导武威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因此,各级政府要提高对中长期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广泛进行宣传,重视支持规划工作,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把全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五”计划的精神上来,把各行各业的行动统一到规划的实施上来,具体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实施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工程,保证“十五”计划顺利实施。

  二、加强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对确需政府组织实施的规划内容,按行业和领域制定针对性强的专题规划和确定阶段性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具体落实。各县市、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抓好组织落实。地县市政府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向地县市政府报告,必要时由县市政府向县市人大常委报告。

  三、适时调整修订《纲要》

  建立重大问题决策会商制度,对一些跨区域、跨行业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集体研究决定,推进决策民主化、法制化。根据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修订规划,确保规划实施的严肃性、连续性和规范性。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