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汇川:20年技术创业筚路蓝缕,把“永争第一”变成公司的性格 | 榕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2 08:04

汇川技术作为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佼佼者,被称为“工控小华为”、“民族工控No.1”。2023年,汇川实现营业304.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实现营业利润47.42亿元。


创立于2003年的汇川,从变频器这一单产品出发,不断扩充产品、发展行业线,至今在自动化、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扎根,多款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第一,“燃起民族工控业的星火燎原”。


汇川是一家经常说“第一”的企业,“因为这是汇川的性格”。20年技术创业,汇川走过怎样的一条增长曲线,又经历过哪些关键转折和战略选择?汇川快速发展的根因是什么,如何把“永争第一”变成公司的性格?


2024年7月,高榕创投榕汇、36氪创变者俱乐部与超40位前沿技术企业创始人、高管走进汇川苏州华东总部,领略汇川的突围之道与战略之魂,并一同交流产业合作机遇。


图片


“过去20年,汇川在中国市场中实现了突围;未来20年,我们期待见证汇川向全球市场发起挑战。”高榕创投董事总经理胡朔指出,汇川扎根产业的智慧极为宝贵,包括如何判断趋势、洞察技术,并构建组织、研发、市场、供应链等体系。“相信在中国智能制造升级的路上,大家还会有更多并肩同行的时刻。”


36氪战略发展部总监孙志斌表示,汇川技术作为中国工控行业的领军企业,正通过其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带动智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引领着中国制造业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型。

图片


刘东旭作为一毕业就加入汇川技术的“黄埔生”,始终活跃在市场一线,曾在浙江、山东、京津冀等片区任职,目前担任华北战区总裁。


图片


刘东旭回顾汇川的发展历程与增长曲线,并解耦每一步的战略选择。


2003年汇川踏上创业之路时,只有一种产品——变频器,随后推出电梯一体化控制器。2007年,汇川决定向工控解决方案供应商延伸,推出PLC、伺服,从自动化的驱动层进入到控制层。2010年汇川上市后,继续拓展产品线。2016年大胆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完成四大支柱业务的布局——通用自动化、电梯、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2019年,汇川全面布局工业软件,打造云边端一体的IOT解决方案平台。


图片


今天,汇川的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和电梯人机界面产品市场份额世界第一,通用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新能源商用车电控系统和高压变频器中国第一,还有工业电机、小型PLC等产品稳居中国第一方阵。


图片


在成长之路上,汇川经历了单产品(2003-2007)、产品线(2008-2014)、行业线(2015-2018)和战区化运作(2019-至今)几大阶段。“战略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做机会的选择”,每次转折汇川都面临着深刻的挑战,都坚决地做出了决策和组织变革。


单产品时期,汇川有三个关键词——定位、聚焦和创新,即明确定位为“进口替代”,并以行业为主线聚焦,创新包括分销但贴近客户,同时展开技术营销。但随后汇川发现发展空间受限,开始增加产品品类,从变频器拓展到伺服、PLC等,迈入产品线时期


刘东旭强调,企业做战略选择要思考“自己的能力能否够得到,资源能否掰得开”。因此产品扩张要遵循两个逻辑:第一,技术可达;第二,老客户有相关需求。


随着产品线的丰富,汇川发现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人均利润和产值开始出现双降。“可能同一个客户,伺服团队去一拨人、PLC团队也去一拨人,增加了很多费用,客户的体验也并不好,而且缺乏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性思维和能力。”


因此,汇川再次做出了转变,开展行业线运作。汇川对行业的定义也经历了演变,今天分为三个SBU(战略业务单位)——先进制造、高端装备、能源工业。


图片


在行业线时期,汇川也不断总结流程与方法论,包括行业线运作的五大法宝——行业人脉、有竞争力的方案、行业标杆客户、做透终端和行业专家,以及大客户拓展IPD。


随着行业线运作的深化,汇川再次遇到转折点,即需要提升管理效率,而且行业线导致团队更多关注头部客户、中小客户缺乏有效的关注。由此汇川展开了战区化的运作模式,目前全国分为六大战区——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南、西部,并设有渠道业务管理部。


在不断变革和突围的同时,汇川也提炼了快速发展背后的根因与体系。


团队方面,汇川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专业、相互欣赏、互补完整、稳定的优秀团队,这是干事业的前提条件。


从最早核心创始团队“七剑下天山”、去一线跑市场,到今天由近2000名销售人员组成强大、独立的市场体系,成为汇川业务发展的龙头。


特色的研发队伍,是汇川一直以来竞争力的保障,汇川要求研发队伍与市场紧密贴近、身处一线解决问题,且从公司层面始终保持对研发的高投入。


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保证交付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也是汇川今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此外,汇川也极其重视质量体系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维度,汇川坚信人才厚度是企业做大的张力,“就像你有了武功的套路,但是没有心法,也没有人才的厚度,很难成为绝世高手。”因此汇川重视激励、牵引可持续发展,且要求人力资源落地到业务单元。


图片


刘东旭也为创业企业分享了汇川沉淀的企业文化,包括创新文化、分享文化、挑战文化、压力文化和文化中产建设。汇川提倡“以贡献者为本”的理念,坚持基于价值贡献的分享原则,并持续优化价值分配机制。所谓文化中产,是在物质中产之后,打造中高层员工的使命感,“在汇川走向世界的路途上,不只是做爬山者,更要做远行者。”
在分享中,刘东旭也从汇川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出发,分享小公司的竞争策略——核心就是“快鱼吃慢鱼”。市场端,快速挖掘并理解客户需求;研发端,快速将客户需求产品化;供应链端,快速高质量交付产品。
在产业对话环节,极智嘉Geek+联合创始人兼研发VP陈曦、设序科技创始人兼CEO吴泳荣、非夕科技业务合伙人王竞凡、汇川产业投资/汇创新投资总监安普风,在高榕创投执行董事王慧的主持下,围绕AI时代的智能制造与工业升级、技术/To B创业思考和未来产业合作机遇展开对话。

图片


过去一年多,AI和大模型如火如荼,分享嘉宾也围绕AI对产业的加速以及实际落地应用展开分享。
设序科技打造的工业生成式AI软件产品,目前融入两类大模型——针对工业模态的生成模型和自然语言大模型。基于大模型,可以帮助工业客户在设计环节极致提升效率,另外也帮助提升工业设计的质量、实现数字资产的继承。吴泳荣强调,因为工业领域对生成内容的准确性有要求,设序探索Knowledge-based AI,结合基于工业标准和工业机理的强化学习,给大模型一套“约束”,最终去生成满足实际需求的设计方案。
通用智能机器人公司非夕科技,专注于研发、生产集高精度力控、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自适应机器人产品。谈及机器人大模型,王竞凡认为要关注模型两大能力——深刻理解物理世界、即行业很关注的World Model,以及鲁棒性。
极智嘉是全球领先的仓储物流机器人公司,陈曦指出,极智嘉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不是一台机器人在运行,而是机器人的集群。极智嘉采取大模型和小模型结合的方式,大模型在云端运行,帮助系统学习机器人集群的实时情况,进行多智能体调度;机器人端则部署小模型,保证运行的安全、可控。
谈及To B和技术创业,贴近客户成为最高频的关键词。
汇川产投安普风指出,今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行情下,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打法和突围的方式;此外,能够接近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痛点,并从客户痛点出发定义产品、从市场反推研发的企业,将获得长足的竞争力。
极智嘉已服务全球超1000家客户,积累了强大的全球化服务能力。陈曦强调,海外业务不仅考验local的商业能力,需要销售、服务、产品、技术研发都向客户看齐。从技术转化为产品、产品转化为业务、业务转化为客户这一套端到端的能力,共同支撑极智嘉全球化业务的发展。
“我们团队本身是工业出身,所以知道做产品一定不能闭门造车。”设序科技回溯产品找到PMF的过程,“2022年拿着第一版demo就直接找客户了”,是客户的需求倒逼研发和标准产品的打磨。设序科技从汽车行业客户出发,今天也正拓展至航空制造、能源等领域。
王竞凡指出非夕机器人的领先在于“通用”,且随着融入具身智能大脑,可以面向工业、商业、民用等不同领域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在实际服务的过程中,会在通用产品的基础上,基于客户需求做少量的定制化,并逐渐积累完善成为行业的标准化服务能力。

图片


在今年汇川技术20周年时,董事长朱兴明在演讲时回溯最初创业的三个假设——中国有土壤,中国有需要,资源有保证。今天中国已经走过从仿造到自主制造的跃升之路,在未来的智能制造、能源升级之路上,产业链主和前沿技术企业们还将继续向前,“推进工业文明,共创美好生活”。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